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荚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丈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另外,丈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派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文学流派。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风格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全”之法。
5.王荆公体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一祖三宗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编者的唱和诗集,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
8.“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9. 苏门四学士元枯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
10。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的四位诗人即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等,他们反对江西诗派而推崇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五言律诗,在创作上有共同的倾向,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境狭窄,内容贫乏。由于四位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灵”字(照字灵晖,玑号灵渊,卷字灵舒,师秀号灵秀),故称他们为永嘉四灵,或四灵诗派。
11.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12江湖诗派.派是指南宋后期杭州书商兼诗人陈起曾刊刻《江湖集》,收戴复古、刘克庄等多家作品,遂称其中所收诗人为江湖诗派。这些诗人大都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但各人作品的思想、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并不相同。
13.易安体是指李清照词的写作风格,其特点有:一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二是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是倜傥有丈夫气。
14.《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的代表作,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类。附《答吴景仙书》。本书提出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材、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但其中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造成诗歌评论中脱离现实的风气。清人冯班不满其说,撰有《严氏纠谬》一卷。
15.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的作品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16.清雅词派起源于南宋后期,讲究音律,雕绘词藻,实际上是北宋末周邦彦所创制的格律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文学史称这派词人为格律词派。代表词人有姜夔及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其中姜夔尚有少数作品还能表现对国事的关注。因为这派词人还讲究“体制高雅”,有别于周邦彦词的某些俚俗、软媚之处,故又称清雅词派。此外,还有人称之为柔丽词派。
17.“活法”说是指吕本中所倡导的诗学理论。是在有意识地“以苏济黄”,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关”的新途径,
18.稼轩体稼轩体是辛弃疾词的风格称谓。稼轩词具有形式解放、内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写题材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为两宋词人所无法比拟。辛词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其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19.朱希真体指朱敦儒晚年的隐逸词,约占其《樵歌》总数的五分之三。旷逸俊迈,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较浓厚的篇章。尤其风格飘逸者,在词中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20.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论诗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即强调用典要以故为新,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21. 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他们成就大,名望高,被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外范诗亦很有特色,杨诗更有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2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一种概括。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后世称之为“山谷体”。
23.辛派词人是指南宋词坛上,在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下,与他同时或稍后的一些词人,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思想,都以词发表政见,抒发感慨,较少婉约词派的雕琢习气,而带有雄肆粗犷的词风。这些词人中,有的是与辛弃疾唱和往来的朋友,如陈亮、韩元吉;有的是辛弃疾的门人,如刘过;有的是辛弃疾的仰慕者,如刘克庄、刘辰翁。对这些词人,文学史称之为半派词人,或爱国词派。
1.说话四家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在宋代民间“百戏伎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今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
2.铁崖体元代杨维桢,号铁崖。其诗关心现实,揭露时弊,而在艺术上则受李贺的影响,奇辞异想,眩人耳目,当时称之“铁崖体”。
3.《赵氏孤儿》是一出以张扬正义、鞭挞邪恶而著名的古典悲剧作品。纪君祥对《史记》所提供的史料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和艺术化的处理,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正面人物比历史记载更为生动、崇高,是正义的化身;反面人物也更阴险毒辣。但基本精神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4.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讲和,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有蔡硅、党怀英和王庭筠,以及王寂、赵可、刘迎、赵讽和周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5.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未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6.诸宫调是辽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因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将多种宫调的这些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唱为主,来说唱故事,因而称诸宫调。这种文艺形式创始于宋中叶的东京开封。由于它用琵琶来伴奏,又称“掐弹词”。又由于它对元杂剧有直接的影响,故有“北曲之祖”的美誉。著名的作品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7.《录鬼簿》为元钟嗣成所作,共二卷。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的姓名、小传及作品目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制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记载元明杂剧作家及作品名目,体例与《录鬼簿》相同。
8.《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农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9.平话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故事,一般不加以弹唱。平话大多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关目曲折生动,丈词却比较质朴,具有提纲性质。
10.借才异代金初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很少有作品流传;再就是由宋入金的丈士,他们入金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里称为“借才异代”,揭示了金初文学的起因及其性质。
11.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号酸斋。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后。主要分为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在元代后期流行的崇尚清丽雅正的曲坛上,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作品独树一帜。
12.话本指宋元间说话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小说、讲史两大类。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由于话本韵、.散并用,韵文多为通俗的诗话,故话本又有“诗话”、“词话”之称。
13.“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李德裕的文集。其中提到“杂剧丈夫二人”,演出特点不说。后称杂剧的有:宋杂剧、南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等。在多数场合,杂剧即指元杂剧。
14.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士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5.散曲最先产生于金代的俗谣俚曲,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它分小令与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