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合集下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3.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4.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能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及传动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能源与环境建模与仿真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电力市场运行与规划、供热供燃气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实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

三、实践教学设计1.实习安排学生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四、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以及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2.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设计、运行和管理能源与动力系统。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就业方向及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动力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大型液化天然气站、空分与低温设备公司、制冷与空调设备公司、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市政企业及管理部门、燃气利用技术公司、热能动力公司、节能技术公司、能源利用与节能行业与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计划、规划、开发、管理及设计工作。

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通过系统地学习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工程材料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技术、天1 / 10然气利用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

、对本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必修课及选修课程,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好各门选修课。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门左右。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流体机械与管网、热质交换设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工学,能源动力类,0805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以锅炉与热能供应、低温制冷、电厂为重要方向,培养具有能源生产、转化、运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民用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旳创新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定1.知识规定(1)具有较扎实旳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纯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措施;(2)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计算机基础知识;(3)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科学文献检索和文字表述能力;(4)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旳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旳专业知识,有关旳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旳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旳理解;(5) 具有本专业所必需旳制图、运算、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旳基本工艺操作技能以及专业创新和创业能力。

2.能力规定(1)具有较强旳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旳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体现和交流旳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重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旳基本能力。

(2)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旳基础理论,学习多种能量转换及有效运用旳理论技术,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旳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及系统旳设计、运行、试验研究旳基本能力。

(3)能比较纯熟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理解本学科国际前沿性旳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旳创新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规定(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旳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旳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旳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遵法、团结合作旳品质;具有良好旳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动力工程-工学院2017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山大学工学院

动力工程-工学院2017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山大学工学院

中山大学动力工程领域(08520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从2017年级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本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动力工程领域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完善能源动力领域各行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华南地区的能源行业发展需求。

本学科培养学员掌握能源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能源动力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了解能源动力行业发展的新动态,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政策法规,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提高投资决策、项目建设、技术管理、生产运营、项目监理与咨询以及政府行业管理的能力。

本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相关工艺技术、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管理或者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及学制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全日制攻读,学制二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培养方式1、采用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联盟,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鼓励围绕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技术课题,制订研究计划与论文方案,使教学和工程实际紧密地结合。

2、实行学分制。

除在校教师外,学院聘请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结合的工程实践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3、论文指导鼓励实施双导师制。

学院导师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

同时聘请行业内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以上)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工程硕士的课程针对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以宽广性和综合性为基础,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宗旨,既具有该工程学科的技术特点,也强调对在职学员管理水平的提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介绍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能源动力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定位: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和“大工程观”特色,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能源动力和石油石化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基本训练,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热工设备、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毕业要求要求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2:掌握与能源动力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要求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要求4:获得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要求5: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过程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因素;要求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求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要求8: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9: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应用能源与热工常用软件模拟或分析计算流体、传热、燃烧等热工问题;要求10: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0805011.2.1.A 1.A 2.A 3.A 4.2.B 1.B 2.B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能源与动力工程一、培养目标二、基本要求基本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力学、机械和电气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在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水力发电、泵站供水及流体输送、水力机械及动力设备等)从事能源动力的开发利用、工程设计、装备配置、自动控制、运行管理、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在其专业领域工作五年后,成为能担当重任的业务骨干。

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科学与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能源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具备从事节能、环保、动力和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和运行管理所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及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通用知识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化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具备较好的外语综合水平。

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必需的力学、材料、机械、电工、电子、控制等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较好的制图、运算、实验、计算机应用和机电设备操作水平。

专业知识掌握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新产品和新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及运行的基本环节和步骤,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分析及解决能源动力系统的工程技术问题。

综合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应用背景、发展趋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因素,正确认识能源动力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热工基础理论、工程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毕业后能在能源动力工程领域从事能源动力系统、人工环境和新能源系统的研究开发,以及火力发电厂、核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和其他相关行业的能源动力设备的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安装调试、智能控制、运行和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及其装备的设计方法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接受现代动力科学与工程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基本培养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需达到如下要求:1.知识要求①较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工自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②掌握能源、热科学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具备从事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设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③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础;掌握计算机控制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④了解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的行业技术标准及行业需求动态,熟悉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掌握新工艺、新方法、先进的能源装备和控制方法以及新能源系统的理论知识;2.能力要求①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②问题分析:具有专门针对能源动力系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可再生能源开发、制冷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新能源技术、传热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6. 获得高级制冷工等职业技能证书。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可在三至五年完成学业。

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修满159学分,其中必修课119学分、选修课40学分。

准予毕业学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学分比例(%)学分比例(%)学分比例(%)学分比例(%)159 90 56 69 43 119 75 40 25 41 26 五、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二)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双)、流体力学、传热学、暖通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热工测量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训、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

七、主要专业实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校内实训、金工实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大型液化天然气站、空分与低温设备公司、制冷与空调设备公司、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市政企业及管理部门、燃气利用技术公司、热能动力公司、节能技术公司、能源利用与节能行业与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计划、规划、开发、管理及设计工作。

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通过系统地学习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工程材料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技术、
天然气利用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
—1—
识和应用技能。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

5、对本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必修课及选修课程,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好各门选修课。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流体机械与管网、热质交换设备。

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工程热力学(2)为双语课程。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一)
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二)
—2—
附表一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2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3包括技能18天,理论36学时。

4B类课程为专业限定性必修课程。

—3—
—5—
—6—
—7—
附表二
—8—
—9—
①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可在必修课中任意选修25学分。

—10—
②凡跨学科(工学)门类第二专业的学生,要求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足必修课
的26学分外,另在选修课中选修任意一方向34学分以上,并必须完成第二专业的毕业论文。

③凡在同一学科(工学)门类中,跨一级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修第二专业的,
要求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足必修课中课程26学分外,另修足任意一方向选修课中的24学分。

并必须完成第二专业的毕业论文。

④凡选修双学位的学生,必须修足必修课的26学分,并在选修课中选修任意一方向
49学分以上,且必须完成双学位专业毕业论文。

⑤以上标准所规定的学分数,不含重复课程的学分。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