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关键信息:1、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称2、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3、每个节气的大致时间范围11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1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2 月 3 日至 5 日之间。
意味着春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112 雨水,在每年的 2 月 18 日至 20 日左右。
此时降水增多,雨量渐增。
113 惊蛰,大约在 3 月 5 日至 7 日。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14 春分,一般在 3 月 20 日至 22 日。
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夜晚渐短。
115 清明,在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等习俗。
116 谷雨,时间为 4 月 19 日至 21 日。
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 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通常在 5 月 5 日至 7 日。
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
121 小满,约在 5 月 20 日至 22 日。
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122 芒种,一般在 6 月 5 日至 7 日。
此时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是农民们忙碌的时节。
123 夏至,在 6 月 21 日至 22 日。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124 小暑,大约在 7 月 6 日至 8 日。
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125 大暑,在 7 月 22 日至 24 日左右。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13 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通常在 8 月 7 日至 9 日。
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
131 处暑,约在 8 月 22 日至 24 日。
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天气逐渐干爽。
132 白露,一般在 9 月 7 日至 9 日。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作为基础,标志着季节变迁和自然界的规律。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简表:春节:正月初一,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立春:农历二月初,意味着春天开始,人们迎接春暖花开的季节。
雨水:农历二月中旬,意味着降雨增多,农田开始需要浇水。
惊蛰:农历三月初,代表春雷开始震响,万物苏醒。
春分:农历三月中旬,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清明:农历四月初,是祭奠祖先和扫墓的传统节日。
谷雨:农历四月中旬,天气潮湿,谷类作物开始生长。
夏至:农历五月中旬,太阳直射地面达到最高点,白昼最长。
小暑:农历六月初,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
大暑:农历七月初,酷暑时期的开始,人们开始采取防暑措施。
立秋:农历七月中旬,季节开始转凉,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处暑:农历八月初,表示暑天逐渐减少。
白露:农历八月中旬,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逐渐增多。
秋分:农历九月中旬,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寒露:农历九月底,意味着天气开始变冷。
霜降:农历十月初,正式进入霜降季节。
立冬:农历十一月初,天气变冷,冬季开始。
小雪:农历十一月中旬,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
大雪:农历十二月初,天气更加寒冷,预示着雪的降临。
冬至:农历十二月中旬,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农历一月初,寒冷的季节开始。
大寒:农历一月中旬,代表最寒冷的时期。
立春:农历二月初,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循环重复。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简表,这些节气标志着中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和传统节日。
透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在每个节气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并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24节气有哪些
24节气有哪些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情况而确定的2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24节气中都有哪些。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立春大约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渐长,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春意盎然。
雨水:雨水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逐渐回暖,寒意渐渐消退。
同时,雨水也为当地的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惊蛰:惊蛰是指蛰居的动物受到惊醒而苏醒的节气。
它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出现,标志着春雷初鸣。
此时阳光更加明媚,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是秋分之后、夏至之前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向北半球的南极倾斜。
清明: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气候温和,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
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谷雨:谷雨是指春天时播种的谷类作物进入成熟期的节气。
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出现。
此时春雨为谷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作物的丰收。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出现。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阳光更加炽热,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出现。
小满时节,作物逐渐进入成熟期,小麦的籽粒开始饱满,这也是农民们为夏季大丰收而喜悦的时刻。
芒种:芒种是指杜鹃花穗上的结实成熟。
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出现,此时稻谷的苗势开始茁壮,农民们忙于进行水田耕种的工作。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24节气
定义1: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 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 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 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 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 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的。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编辑本段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 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2012/3/5
w
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 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 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 回归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24节气的解析
24节气的解析第一节气: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在这一天,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开始生长。
人们开始准备春耕,迎接新年的到来。
第二节气:雨水雨水节气一般出现在二月中旬,意味着雨水开始增多,大地开始解冻。
这个时候,农民们开始在田间播种,希望能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第三节气: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代表着春雷惊醒蛰伏的虫类。
在这个时候,气温开始回升,大地充满活力,人们也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第四节气:春分春分节气是春季的中点,白昼和黑夜持平。
在这个时候,大地已经完全苏醒,万物都开始生长,人们也开始享受春天的美好。
第五节气:清明清明节气一般在四月上旬,代表着春天渐深,气候逐渐暖和。
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一切都在生长,人们开始享受春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六节气:谷雨谷雨节气通常出现在四月中下旬,代表着开始落下雨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
这个时候,稻谷已经开始吐穗,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丰收。
第七节气:立夏立夏节气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上升,大地开始变热。
这个时候,万物都在茁壮成长,人们也开始享受夏日的清凉。
第八节气:小满小满节气一般出现在五月中旬,代表着开始有了收获的希望。
这个时候,庄稼已经长势喜人,人们也开始期待着夏季的丰收。
第九节气:芒种芒种节气通常出现在五月下旬,代表着庄稼已经长得很茂盛,开始结实。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希望能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第十节气: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天达到了最热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忙于割稻,享受夏天的快乐。
第十一节气:小暑小暑节气通常出现在七月上旬,代表着暑气开始升腾,气温逐渐升高。
这个时候,人们还在忙于收割,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成绩。
大暑节气一般在七月中旬,代表着盛夏的到来,阳光炎炎,气温骤升。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酷热,希望暑天快点过去。
第十三节气: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秋天的开始。
24节气是哪24节气
24节气是哪24节气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各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农业应用、注意事项和民间说法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业方面,立春是开始准备春耕的时间。
农民们会开始清理田地、准备种子和农具。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春季流行病的发生。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等。
2.雨水:表示降水量逐渐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农民们会根据雨水情况来安排灌溉和施肥。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认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农业方面,惊蛰是开始春耕的好时机,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预防害虫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润肺止咳。
4.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在农业方面,春分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播种、施肥和灌溉。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天气变化,防范倒春寒的影响。
民间有春分立蛋的习俗,认为春分这天可以把鸡蛋立起来。
5.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
在农业方面,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会继续进行田间管理和作物的移栽。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农业方面,谷雨是谷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民间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认为谷雨茶有清火明目的功效。
7.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在农业方面,立夏是管理田间、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暑降温,及时给农作物浇水。
民间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蛋可以强身健体。
8.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在农业方面,小满是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2024年)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2024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2024年小寒阳历2024年01月06日 04:47大寒阳历2024年01月20日 22:06立春阳历2024年02月04日 16:25雨水阳历2024年02月19日 12:12惊蛰阳历2024年03月05日 10:19春分阳历2024年03月20日 11:04清明阳历2024年04月04日 14:57谷雨阳历2024年04月19日 21:55立夏阳历2024年05月05日 08:03小满阳历2024年05月20日 20:53芒种阳历2024年06月05日 12:02夏至阳历2024年06月21日 04:43小暑阳历2024年07月06日 22:11大暑阳历2024年07月22日 15:34立秋阳历2024年08月07日 07:59处暑阳历2024年08月22日 22:43白露阳历2024年09月07日 11:00秋分阳历2024年09月22日 20:31寒露阳历2024年10月08日 02:49霜降阳历2024年10月23日 06:04立冬阳历2024年11月07日 06:12小雪阳历2024年11月22日 03:49大雪阳历2024年12月06日 23:12冬至阳历2024年12月21日 17:18节气是按阴历算还是按阳历算节气是按照中国农历来计算的,属于阴历的一部分。
因为中国农历的日期和季节与太阳的运动和地球的位置有关,所以节气的时间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
节气是一天还是一段时间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化的时间点,通常是一个日期点。
因此,可以说节气是一天。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节气名称及概述
《大雪》·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 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 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 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 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 阳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 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 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 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 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 23°26')。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 年阳历10月23日左右,霜 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 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 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 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 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 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泊舟盱眙》·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 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阳 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 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 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 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 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 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 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 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
二十四节气介绍
天气逐渐转凉,夜晚露水凝结 ,寒意渐浓。
此时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 ,农民们忙于抢收抢种。
人们开始注意添衣保暖,以防 感冒等疾病。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通常在每 年的9月22日或23日。
这一天昼夜时间几乎相等,之 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 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 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 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 也一次次地下降。
顺应自然规律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们应该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绿色生活
在节气文化中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如春分时节植树造林等。
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二十四节气文化加强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 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
二十四节气在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化传播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向世界,加强与国际 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气候特点
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而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量 很小甚至无雨。
农事活动
小满节气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在22℃以上,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开始 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此时,农事活动也进入了繁忙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防 治病虫害。
芒种:有芒作物成熟,抢收抢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
此时正是秋收之际,农民们忙 于抢收农作物以防受冻害。
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天 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要注意做好农作物的防寒 保暖工作,并及时收获储存。
05 冬季节气阐释
CHAPTER
立冬: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 节气,标志着冬季的 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时间计算方式,用来纪念和感受自然界的变化。
这二十四个节气覆盖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敏感和热爱。
下面将一一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特点。
立春,即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是春天的开始。
这一天阳光明媚,气温开始回升,预示着寒冬即将离去,大地即将复苏。
雨水,是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的名字来源于这一时期的降雨增多。
在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回暖,春雨滋润着大地,萌芽生长。
惊蛰,即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这个节气的特点是冬天的寒冷开始告一段落,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
同时也是昆虫们开始苏醒的季节。
春分,是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白天开始变长,夜晚变短。
天气也开始变暖,鸟儿开始归来。
清明,是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扫墓祭祖,感受亲人和先人的缅怀之情。
谷雨,是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的名字源于此时正是播种禾苗的好时机,亦是谷物的成熟之后。
此时天气温暖,雨水丰沛。
立夏,即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这一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进入炎热的季节。
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天的炙热。
小满,是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
小满的特点是谷物开始飞絮,瓜果开始结实,天气越来越热,各种作物快速生长。
芒种,即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此时是大豆和小麦等作物长势旺盛的时期,它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夏至,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夏至代表着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标志着气温和阳光的巅峰。
人们常说“立夏不热,炎天不至”。
小暑,是每年的7月6日或7日。
小暑的意思是“暑气渐起”,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最热的境地。
此时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
大暑,即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
大暑象征着夏季的高温,此时气温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注意防暑。
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夏天的炎热渐渐散去,天气开始转凉,人们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和气候划分方式,按照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特定时间点,每个节气都代表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现象的变化。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下面将逐一解释每一个节气的含义和对应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意味着阳气开始上升,大地逐渐苏醒,生机勃发。
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祈求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雨水雨水时节,春雨沐田,大地开始回春。
人们在这一天喜欢吃雨水饼,希望带来甘霖滋润。
惊蛰惊蛰是春雷开始鸣响的时候,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人们会吃春饼,祈求冬藏的阳气彻底苏醒。
春分春分这一天白昼和黑夜持平,万物生长,萌芽初长。
这时节食荠菜是传统习俗,象征着新生命的到来。
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明媚,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吃青团和青菜代表着思念和寄托。
谷雨谷雨时节,农业开始播种,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人们会吃桂花糯米包,象征丰收和幸福。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吃南瓜包和菖蒲糕是传统风俗,寓意甘甜和香气。
小满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开始忙着收获。
这一天常吃桑蒿,期待丰收之喜。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作物收获,时节渐近。
人们吃面食、馒头和粽子,希望粮食丰收。
夏至夏至为阳气到达最高峰,昼夜时长相等。
人们吃饺子和凉面,象征日子渐长岁月渐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炎热开始。
人们会吃烧饼和冷饮,降温消暑。
大暑大暑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天大家喜欢吃凉糕凉粽,清凉消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渐凉。
人们会吃秋葵、瓜果等食物,迎接收获的季节。
处暑处暑时节,炎热仍在,但已是季节交替的征兆。
人们会吃九九香橼、柿丸子等食物,象征着气温凉快。
白露白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开始凝结。
人们会吃桂花鲜、豆腐脑等食物,寓意五谷丰登。
秋分秋分为日夜平分之时,凉意渐浓,秋高气爽。
24节气是什么
24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季节和气候,是汉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根据长期的生产经验和工作经验,他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夏、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为了方便大家记住,人们还编写了流行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夏满芒夏夏相连。
秋露秋霜降,冬雪冬小寒。
这首歌有四行,每行描述一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所以叫二十四节气歌。
四季节气的内容立春代表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是雨水,这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开始,万物萌动。
雨水之后便是惊蛰。
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这一时期要注意防病虫害。
春分时,春季已经过去一半,慢慢到了清明——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民间也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伴随着雨量的增多,迎来谷雨,农作物生长旺盛。
立夏代表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是小满时节,小满小满,麦粒渐渐饱满,有芒的作物渐渐成熟,迎来收割的繁忙时节,也就是芒种。
夏至到,盛夏即将开始。
小暑是指炎热开始,大暑是炎热到了极点。
立秋代表秋季的开始,暑去凉来,炎热即将过去,即处暑。
气温下降,寒气升起,水汽凝结为白色的露珠,即白露。
秋分之后,寒气更甚,气候由凉变冷,即寒露。
天气越来越冷,开始降霜,即霜降。
立冬之后,万物开始闭藏。
寒潮和冷空气袭来,小部分地区开始降雪,即小雪。
天气越来越冷,降雪的范围越来越大,即大雪。
冬至过后,天气渐渐寒冷,进入小寒节气。
小寒之后天气更冷,被称为大寒。
此时,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循环往复。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对于时间的划分,是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产物。
它以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不仅是人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在历法上以每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为准。
在这个时间体系中,每个节气持续的时间大致均在15天左右。
这种规律的安排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时间的精确掌握。
二十四节气的间隔时间在不同年份会有微小的差异,由于地球自转轨道上的微妙变化,每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在一个小时以内。
这个微小的变化对于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它们的累积起来,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时间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不仅被用作安排农事活动和天气预测的依据,也与节日、习俗以及中医养生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以立春为例,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
人们以此来庆祝春天的到来,展开种田备耕的工作。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红纸、祭祖等。
春分节气则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春天进一步深入。
人们常常会在这一天进行打春活动,如踏青、扬鞭策马等。
同时,也有一些祭祖的习俗,用以纪念先人。
夏至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节气,它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欢庆夏天的到来,如祭神、祭龙舟、吃粽子等。
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敏感反映和对于时间的重视。
它们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在特定的节气中开展相应的活动,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民俗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间隔时间虽然微小,但它们的精确度和规律性体现了人类对于时间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时间体系,在农田、庙宇、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盛夏的知了声中,凌博士向我们娓娓道来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7.二十四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冬雪雪冬小大寒
8.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由农业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
9.反映季节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10.反映太阳高度或者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节气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这其中,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昼夜等长;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影子最短,白昼时间最长。
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一年中影子最长,白昼时间最短。
11.反映气温高低程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其中处暑是秋季的节气。
12.反映雨雪现象及降雨量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13.反映气温变化过程的节气:白露、寒露、霜降,其中白露是北半球昼夜温差最大的时间。
14.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清明。
15.反映农作物成熟情况的节气有:小满、芒种。
16.二十四节气有关典型诗词举例:立春:韩愈《春雪》
17.雨水:杜甫《春夜喜雨》
18.惊蛰:梅尧臣《田家》
19.清明:韩翃《寒食》
20.立夏:高骈《山亭夏日》
21.小满:欧阳修《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22.芒种:杨万里《插秧歌》
23.夏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24.小暑:元稹《小暑六月节》
25.大暑:方回《乙未六月大暑》
26.立秋: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27.处暑: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28.白露:杜甫《月夜忆舍弟》,《诗经·蒹葭》
29.寒露:何逊《与胡兴安夜别》
30.霜降:杜牧《山行》
31立冬:《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32.小雪:戴叔伦《小雪》
33.大雪: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4.冬至: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35.小寒:王安石《梅》
36.大寒:孟郊《苦寒吟》
37.清明节传说: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的故事。
家家户户插柳、放风筝、不开火,吃寒食。
又称“寒食节”。
38.南方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取圆圆满满,平平安安的寓意。
39.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