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生:秋季)今天就带大伙儿感受一下秋天,只是,不是我们那个地点的秋天,而是“故都的秋”。

大伙儿在感受人家写的美文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写的。

(打出图象--故都的秋)二、介绍学法:和高考文学作品的观赏挂钩:(感)——(悟)—(创)美读——品读——仿(读出美感)(读出内容——选择信息概括能力)(读出自己——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作)三、介绍师:鉴赏诗歌要'三看',其中有一'看'确实是看作者,能够知人论世,我们也看看作者是什么样一个人.(用多媒体显示--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制造社”。

要紧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责,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形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面对山水自然,他既能醉心享受也能专门观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都深深打上了郁达夫的个性。

是郁达夫眼中的理想山水自然。

因此,他笔下的景即使如同是静也各有特色……”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师:故都的秋又打上了作者什么印记呢?这要看作者的写作背景了。

四、介绍背景:(用多媒体显示---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逼等缘故,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刻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刻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寂。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生:《故都的秋》。

一任务准备(课前自学)师:任务准备要求: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生平和创作背景。

②认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感知《故都的秋》的景物、意境和语言的特点。

(圈画文中的字词)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生:五幅图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

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

”细、清、真是什么?生:细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

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就在这五幅图画。

二任务实施核心任务:①想一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②通过品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个场景中的景物特点,体验作者构筑的审美意境。

③尝试选择五个景象中最喜欢的一个配一幅插画,来表现你所理解的《故都的秋》的意境。

水彩、油画、素描等不限。

任务说明:①请注意文本意象的刻画和表达,不要脱离文本创作。

②请在你的配图上注明是五个场景中的哪一个。

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或者配上一些解说。

(自学完成)三任务评价交流编辑部要新出版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向社会征集插画,收到了同学们踊跃的投稿,请在座的各位编辑品一品郁达夫描绘的秋景秋意,听一听画者是怎么理解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和意境的,评一评哪幅画最好地传递了故都的秋味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师:视角是什么?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丰富而明晰,开放而有序——《故都的秋》课堂教学简评

丰富而明晰,开放而有序——《故都的秋》课堂教学简评

丰富而明晰,开放而有序——《故都的秋》课堂教学简评《故都的秋》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是我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它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秋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深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教授这首诗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简评。

一、课堂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在教授这首诗歌时,首先应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者郑振铎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出生在北京,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 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分析在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后,应该对诗歌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分析。

《故都的秋》以北京的秋天为主题,通过对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深情。

诗歌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观、描写人们的生活和对故都的赞美。

通过对诗歌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 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在介绍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后,应该重点介绍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故都的秋》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读起来感觉非常流畅和愉悦。

通过对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方法1. 讲解和解读在教授这首诗歌时,可以采用讲解和解读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对诗歌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重点讲解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朗诵和演讲在讲解和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演讲。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文学成就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自传体小说”的奠基人。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应上海《人间世》杂志之邀而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地点当时郁达夫正在北平(今北京)生活,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社会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

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政治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文学背景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对故都秋天的总体印象。

主体详细描绘秋天的各种景象。

•结尾:对秋天的深情告别,抒发乡愁。

01020304写作特点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

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秋天景象落叶纷纷,秋风萧瑟。

寒蝉凄切,秋雨绵绵。

果实成熟,秋收时节。

象征意义秋天的萧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01秋天的成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02秋天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果实和生活的希望。

乡愁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留恋。

怀旧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故乡的秋天景象,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

运用感人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看谁读得又快又好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师:大家说,对吗??生:对(齐声)师:(面向答题)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

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

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

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生:在3~11段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的重点在什么地方??生:在3~11段师:理由是什么??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师:说得好。

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染出课文所描写的“清、静、悲凉”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大家听完了,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生:文中写秋色的依次有: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枣子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生:“牵牛花”作者最喜的是蓝色,我以为用“蓝朵”概括更具体一些。

《故都的秋》课堂教案

《故都的秋》课堂教案

《故都的秋》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

(2)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来感受和描绘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故乡和故土的深厚感情。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背诵。

(2)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中深层次情感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故乡的秋天有什么印象和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绘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2)学生尝试创作以秋天为题材的诗词。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秋天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是否有所提高,对作业的布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朗读和创作练习的完成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和对秋天题材短文的创作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理解课文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故都的秋》课文课件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课文课件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课文课件xx年xx月xx日•背景介绍•文本分析•教学设计目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01背景介绍背景及其特点20世纪30年代时间地点历史背景气候特点中国北平北平曾为六朝古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寒冷季节漫长《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代表作品作品表达了对北平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价值故都的秋的文学地位作者郁达夫(1896年-1945年),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革命家写作背景1934年,郁达夫被国民政府撤职,饱受生活打击。

他离开北平,避居杭州,期间创作了《故都的秋》等一系列散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02文本分析对比手法通过描绘故都的秋天和南国的秋天,表现了北方秋天的独特之处,如“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感官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方面的描写,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淡红色的微光”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故都的秋天的各种景象。

比喻和拟人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感受,同时通过拟人的手法,如“像喇叭花似的”等,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意境故都的秋的意境是清、静、悲凉,这种意境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连。

意象故都的秋的意象包括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故都的秋天的独特氛围。

故都的秋的意境和意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是向往、眷恋故都之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主题思想本文是作者在1934年所写,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作者在南京国民政府工作多年,但并没有得到重用。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故都的秋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背景介绍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03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生字,理解生词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空中课堂必修上册课件 第14-1课 故都的秋课件

 上海空中课堂必修上册课件 第14-1课  故都的秋课件
典型景物的选取 细腻的描写与形象的对比
语言节奏的变化
作业
1.根据课上所学到的方法,赏析“闲人探秋”的图景。 2.阅读荷《荷塘月色》,概括段意,梳理文章脉络。
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的形成“哀”中所蕴含 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翻译家叶谓渠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 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 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租人家一椽破屋 泡一碗浓茶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物哀是指人对世相(包括人和物)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产生的感叹,是对 方在自己心灵上引起的深深感动。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感叹本身就是 目的,是一种美的追求,并能从感叹本身获得审美满足。
故都的秋
“故都”指的是北平,也是今天的北京。它曾是元明清三朝都城。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起,南京、广州、武汉都曾是政府所在地。1927至 1938年期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北平”和“故都”都是指北京,这里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是什 么原因? 故都一词,突出的是北平的历史悠久,表现出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第四部分(13-14)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晨院观秋 清晨踏秋 衰蝉啼秋 闲人叹秋 枣柿映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 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 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故都的秋》教学案例[案例题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据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教学条件下的文学作品阅读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获得感性到理性认知?据此,本案例设计为:找准作品切入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合作发现、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既重视问题的解决又要重视问题的发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教学案例最初的设计方案:定位为散文鉴赏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选取从标题《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色——秋声——秋味——秋景图。

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

为激发学生的文本意识,在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

问题一:①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究竟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②《故都的秋》中描写的秋色、秋声和秋味有什么特点,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发散型设问,构建散文文体知识迁移与创新的平台,直接进入文本,链接学生原有的对散文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刺激学生认知结构,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在美读和品读基础上,促进认知发展,符合散文文体鉴赏的思维过程。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 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 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将自然的“客观色彩”即故都 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即个人的心境自然地融 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清、静、悲凉的背后是一颗清、静、 悲凉的心。
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郁 达 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 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 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 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 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 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 《迟桂花》、《怀鲁迅》等。
故都 的秋
譬如:漂泊在外者 称自己魂牵梦萦的 家乡为“故乡”,对与 自己友情深厚的朋 友称“故人”。因此 从标题看,这是一篇
饱含着眷恋深情 的情景交融的文 章。
学 习 活 动 二 : 合 作 探 究 ,梳 理 文 章 的 结 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突出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 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 “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 和哀痛。

郁达夫《故都的秋》实用PPT课件课件

郁达夫《故都的秋》实用PPT课件课件

抒发乡愁、怀旧情感表达
01
对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
02
怀旧情感表达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03
抒发乡愁、怀旧情感表达
对逝去岁月的无奈和感伤。 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
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技巧
精细的笔触
郁达夫运用细腻的笔触,将故都秋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如“黄叶”、“秋蝉”、“秋雨”等元素的刻画,都表现 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感情。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
社会动荡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危机 日益深重。
文化思潮
在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正在深入开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文学创作提 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广阔 的创作空间。
02
通过问题解答,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中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和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有助于唤起人们对自然和文
化的敬畏之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故都的秋》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欣赏该作品,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
追求。
05
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欣赏
通过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体 现了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 为一体。
作品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 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 的主题,同时又注入了现代人 的情感体验。
当代社会下《故都的秋》价值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 离乡背井的现象日益普遍,《故都的秋》 所表达的乡愁情感具有广泛的共鸣价值。

故都的秋教案公开课

故都的秋教案公开课

故都的秋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阅读这篇散文,让学生领略故都北京的秋天的美丽,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体会作者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高超技巧。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写作练习。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2.2 创作背景《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当时作者居住在日本,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日本时对故都北京的秋天的回忆。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文本结构本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述作者在日本时对故都的秋的怀念。

第二部分(4-11段):详细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

第三部分(12-15段):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3.2 重要词语解析故都:指北京。

秋:指北京的秋天。

碧绿:形容秋天的蓝天。

残垣断壁:形容战乱后的景象。

3.3 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运用丰富的词语和形象的描绘,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和韵味。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四章:课堂互动4.1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在日本时会怀念故都的秋?你觉得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4.2 分享心得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题目:描写你所在城市的秋天5.2 要求:以记叙文的形式进行写作。

运用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和描绘方法。

5.3 提交作业学生将完成的作文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作业布置:
回忆家乡之秋景,写一段300字 的描写片段,尝试情景交融之手法 的运用。
文本思考与练习
•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
• (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在————————————, 在————————————, 在————————————.
有关咏秋诗回顾
2024/10/18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1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2024/10/18
——王实甫《西厢记》 2
2024/10/18
Hale Waihona Puke 不无尽边——长落
杜 江木
甫 滚萧
《 登
滚萧 来下
高 》
。,
3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积极参
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从
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
》、《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
上》、《过去》、《迟桂花》等。作品风格:清
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 2024/10/18
10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 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 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 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 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 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 “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 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人们评价他: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文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语文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文章结构
五、内容探究
1.“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作用: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它构成文章的基调。

从结构上说,这。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2024)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2024)
影视
推荐与秋天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如《秋天的童话》、《秋 日传奇》等,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情感。
2024/1/28
21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A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 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朗读段落一
01 文章开头部分,描述故都秋天
的到来。
解读
02 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故都
秋天的独特韵味,为全文奠定 了基调。
朗读段落二
03 描述故都秋天的槐树、秋蝉、
秋雨等景象。
解读
04 通过对秋天典型景象的细腻描
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 深深眷恋之情。
朗读段落三
05 结尾部分,表达对秋天的感悟
和思考。
24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及指导建议
重点问题梳理
对文本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如作者情感、写作背景等。
难点问题解答
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024/1/28
指导建议
给出阅读方法、文本理解等方面的指导建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 能力。
25
总结回顾本次公开课内容
知识点总结
对本次公开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难点。
12
传统文化中秋天意象解读
农耕文化
秋天作为收获的季节,在 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
2024/1/28
节日文化
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 日与秋天的关联及文化内 涵。
艺术表现
古代绘画、音乐等艺术形 式中秋天的表现手法和审 美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的“形”是故都 的自然风物,具体说 是五幅秋色图。
• 文章的“神”是赞美 故都的自然风物,抒 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 的真情,流露出深远 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 是“清、 静、悲 凉”。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 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 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的呢?

动。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
后,赴武汉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
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
抗日 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
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
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文 题 背 景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 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悲凉的淡色。)
第一部分:总起 (1-2自然段)
• 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 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
•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 玩不足
第二部分:分写
(3-12自然段)
• ①小院清晨(清晨静观)
• ②槐树落蕊 • 描写③秋蝉啼唱(秋蝉残声) • 风④闲话秋雨(秋雨话凉) • 物⑤秋果奇景(果树奇景)
眷恋,暗含一种文化的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 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国 秋的比较(对 比),突出北国 秋味浓,赞美 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
北在国郁的秋达,夫却笔特别下, 北国地来的得秋清天,来的得主静要, 特点来得是悲什凉么。?
神态,对话语调
(清、静、悲凉)
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五、 秋



淡绿淡黄的颜色 枣子红完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让我们走进秋天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的壮丽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的凄苦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的离情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留学日本,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有人说作者描绘的是 五幅秋景图,试用简 短的语句各拟一个小 标题。
秋 晨 院 落
槐 树 落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话 凉
秋 日 胜 果
一.秋晨院落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天色 碧绿 清 屋、壁腰--- 残败、悲凉

牵牛花
蓝白 驯鸽的声音---- 静
•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 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第三部分:总括
(13-14自然段)
•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
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 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四、秋雨淋人人知秋:
闲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话 息列索落的雨声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的特点?作者是借助什 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 明确:奇 、有味 、更像样
• 雨声、雨态、雨感; (视觉、听觉、感觉)
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 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 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 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 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 解题: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 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 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 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 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 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凉 日光--- 漏、一丝一丝


秋草--- 疏疏落落


二.槐树落蕊


触 觉
描写景物:槐树、落蕊 扫帚的丝纹
人的感受:极微细极柔软清
闲、落寞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细极柔软的触觉。
三、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嘶叫”

(清、静、悲凉)
读12节,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的文字,的 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 秋、北国之秋。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 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 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 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 悲凉的颂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