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名人研究

合集下载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感谢观看
THANKS
巴蜀历史的中期繁荣与变迁
总结词
巴蜀历史的中期是一个繁荣与变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详细描述
在政治上,巴蜀地区出现了许多小国和城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蜀国和巴国。在经济上, 巴蜀地区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上,巴蜀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一时期,巴蜀地
成为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巴蜀地区的创造发明、文化艺术等成果,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提供人类文明演进的借鉴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区还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历史的晚期演进与影响
总结词
巴蜀历史的晚期是一个演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政治上,巴蜀地区逐渐被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下,成 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在经济上,巴蜀 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商业和手 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在文化上,巴蜀文化与其他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巴蜀地区还经历了多次自然 灾害和社会动荡,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促进了不 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演进提 供了动力。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细数巴蜀名人

细数巴蜀名人

细数巴蜀名人巴蜀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使四川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中国已故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除了郭沫若提及的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氏三父子之外,巴蜀地区的人才还包恬唐朝女诗人薛涛,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等。

扬雄扬雄字子云,又作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蜀郡成都人。

西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因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

家境贫寒,却不贪慕富贵。

年四十余,以文见召,颇得汉成帝赏识,任给事黄门郎,为荣宠之职。

扬雄虽然多年在朝为官,但仕途上不求闻达,安贫乐道,专注学术研究,毕生从事著作,在辞赋和儒学方面颇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薛涛薛涛,陕西人,幼年时,因为父亲薛郧被贬谪,跟随家人跋山涉水来到了四川成都。

没过几年,其父出使南诏,染病不治而亡。

迫于生计,薛涛在16岁入了乐籍。

薛涛因为从小其父教她读书识字,8岁时就会作诗,加上多才多艺、姿容美好,入乐籍不久便声名远扬,并且和当时许多文人有往来。

薛涛的作品以清丽见长,并带有丈夫气,其中还不乏关怀现实的诗作。

苏氏三父子苏氏三父子又被称为“三苏”,指的是苏洵及其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苏氏三父子是四川眉山人,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们一家人就占了三位,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

老子苏洵虽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是一生却和科举无缘。

父子一同赴京赶考,两个儿子一考即中,苏洵仍然是名落孙山。

苏洵擅长写散文,擅长论政治、博辩宏伟、铺陈排比、善用妙喻。

儿子苏轼的性格和苏洵很像,虽然才华横溢但是锋芒太露,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但是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大的成就便是词和诗。

苏辙的性格沉稳,所以与苏轼相比,苏辙仕途还算顺畅。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及苏轼,他以儒学为主,汪洋澹泊文风中蕴含着秀杰深醇之气,擅长政论和史论,政论纵谈天下大事、史论针砭时弊。

巴蜀名人故事(一)

巴蜀名人故事(一)

巴蜀名人故事(一)巴蜀名人刘备——蜀国创立者•创造“蜀汉”,救民于水火之中•忠诚正直,仁德非凡•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三国之英雄”诸葛亮——儒雅智慧者•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之一•提出“刘备辅之,樊城拒之”的忠告,成为历史典范•苦心孤诣,智勇双全,为刘备谋国安邦孟光——巾帼英雄•女将军,巴蜀名人之一•战功卓著,曾擒获敌将于吉•被赞扬为“英雄女将军,汉时无两人”李冰——工程设计大师•古代蜀地工程设计的奠基人•主持修建蜀道,通往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被誉为“天下第一工程师”李冰和伯牙——音乐界奇迹•两位名人的故事令人动容•伯牙弹琴,发现自己的琴师已亡故•李冰听伯牙弹琴,泪流满面,与伯牙成为好友总结巴蜀地区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人,刘备、诸葛亮、孟光、李冰等令人佩服。

他们的才华、智慧和贡献将激励后人。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和责任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张衡——科学家与发明家•蜀地的杰出科学家和发明家之一•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震仪——“地动仪”•对地震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薛瑩——文学才女•巴蜀地区的杰出女性文学家和诗人•作品充满浓郁的巴蜀情怀,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巴蜀才女,文学之花”白起——历史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曾统帅蜀地军队击败吴军,保卫了蜀地•战略眼光独到,军事才能出众,被尊称为“神将白起”张衡和薛瑩——文化交流•张衡与薛瑩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和学术交流•张衡鼓励薛瑩继续追求艺术和文学,为巴蜀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两位名人的友谊不仅推动了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交流,也深化了巴蜀文化的内涵总结巴蜀地区不仅孕育出了众多崇高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还涌现出了文学才女和历史名将。

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在各自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巴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彩。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让大家了解巴蜀名人的伟大,激发更多人的热爱和关注。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贡献,继续传承和发扬巴蜀地区的优秀文化。

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 1、西川藏书第一家
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旷天全 讲师
为什么研究李调元
• 1.李调元是清代巴蜀地区名人 . • 2.李调元是清代绵州人 . • 3.李调元是巴蜀著名文献学家 .
• • • • • • • •
李调元传说初探 李调元《童山文集》 李调元《童山文集》初探 李调元朴学思想初探 李调元方志思想探析 李调元《蜀碑记补》初探 李调元《蜀碑记补》 李调元与李白 李调元交游考 李调元与性灵派初探
二、李调元简介
• • • • • 1.幼号“神童” 2.求学生涯 3.科举生涯 4.官宦生涯 5.归蜀生活
二、巴蜀文化概说
• 族名——地域名——国名——行政区划名——地 域名的变化过程。今天则用作四川地区的代称。 • 袁庭栋先提出:“四川古称巴蜀,所以四川文化 的研究一般都称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有 两种含义,狭义的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还称为巴 蜀时期的文化,广义的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 的文化。我们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义的巴蜀文化来进行论述 的。”
段洪勇 曹雪龙 段文龙 卢霞 宋娟 王雪琴 谢隆君 侯曦
• 略谈李调元《罗江县志》 《巴蜀史志》2006年 略谈李调元《罗江县志》 巴蜀史志》 年 第2期 期
一、李氏家族
• 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 • “三翰林”,调元、鼎元、骥元皆入翰林修业三 年,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 • → 李化楠 → 李调元 • → 李谭元 • 李攀旺 → 李文彩 → 李化楩 → 李声元 • → 李化樟 → 李鼎元 • → 李骥元
三、李调元与巴蜀文化
•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语故乡风景: 剑阁雄,峨嵋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 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 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 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成都历史名人岳钟琪当代价值研究——以岳钟琪治理川藏道为中心

成都历史名人岳钟琪当代价值研究——以岳钟琪治理川藏道为中心

成都历史名人岳钟琪当代价值研究——以岳钟琪治理川藏道
为中心
成飞
【期刊名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4)2
【摘要】作为清代西部边疆战略著名人物,岳钟琪在川藏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清王朝依托四川及川藏道治理西藏战略的初步形成.岳钟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治理川藏道历程中,推动沿途社会土司设置、台站塘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是清王朝治边的“三朝功臣”,被乾隆皇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为清朝稳定西部边疆和康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岳钟琪的生平及治理川藏道事迹、功绩进行考论,借此探究岳钟琪历史名人文化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和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中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策略.【总页数】7页(P141-147)
【作者】成飞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清代名将岳钟琪与藏区
2.四川名将岳钟琪
3.张广泗与岳钟琪之恩怨始末
4.岳钟琪及其对陕甘的开发治理
5.岳钟琪祖籍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

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

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巴蜀文化·科技文化·杰出的科技人物(1) 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落下闳西汉时期,我国民间有一位杰出的历算学家,他就是落下闳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蜀阆中人(今阆中县)。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天象,爱好天文,加上他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因而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杰出的一位民间历算学家。

他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历算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国古代历法的种类很多,仅《汉书》就记载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种。

这些历法都是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由于各家所取的历元不同,就形成了四季混乱,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对历法实行改革。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颛顼历,基本上结束了战国以来历法混乱的局面。

但颛顼历经过一百一十多年的使用后,累积误差越来越大,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的严重情况。

改革历法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派司马迁出使“西南夷”,他从巴蜀回到长安第二年(前110),向汉武帝提出改革历法的建议,并推荐落下闳参与建造新历法。

朝廷召其进京,负责新历《太初历》的运算工作。

落下闳在制定太初历时,本着“历之本性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认识,亲自制造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精密的观测仪器,这就是中外闻名的落下闳浑仪。

他通过浑仪进行具体观测的实践,为中国古代长期发展起来的重要宇庙观——“浑天说”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长期的观察、实测积累工作后,落下闳将一日分作81份计算。

认为一月的时间为天,即29.53086日,一年时间为天,即365.250162日。

以1539年为一统,共562120日,4617年为一元。

在135个朔望月中,有23个日食周期。

该历法首次采用连分数推算历法,所求近似值极确。

连分数的理论,在西欧直到1579年才由朋柏里提出来,我国落下闳对这一原理的提出与运用,较之西欧早一千六百多年。

重庆历史名人及典故

重庆历史名人及典故

重庆历史名人及典故
1.巴蔓子:
巴蔓子是东周末期的巴国将军,出生于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

他在战争中表现突出,曾多次率领巴国军队打败敌人,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他也是巴渝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巴蜀文化的象征。

在重庆的许多大型景观雕塑中,凡是涉及到巴渝文化主题的作品,都将巴蔓子的形象摆在重要的位置。

此外,他也在朝天门的“重庆历史名人馆"里被安置在《第一乐章:千古英雄谱》显眼位置。

3.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是战国时期大工商业主,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之一。

她在丈夫死后,守着家族企业,凭借雄厚的财力保卫了一方。

秦始皇表彰她的守贞之节,封她为贞妇,并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

她也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与另外一位大商人大牧主乌氏倮一起被国家当作上宾礼遇。

巴寡妇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企业家,她的事迹也被广泛传颂。

她在商业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以及秦始皇对她的崇敬和礼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贞节观念的认可和重视。

3.秦良玉: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出生于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

她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文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领。

她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之一,她的战功和贡献被广泛认可和传颂。

她的事迹也成为了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展现出了中国女性的勇气和智慧。

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272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

西汉末年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扬雄跟随成都道家学者严君平等学习,喜辞赋,著《反离骚》等。

其汉赋与司马相如齐名,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蜀文化史上继司马相如之后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历史影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世称“扬马”。

四川历史名人专刊273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一首《陋室铭》,让诸葛庐与子云亭流传千古。

子云,何许人也?他是历史上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他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

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看来,扬雄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的生平并不复杂,思想却极其丰富。

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在蜀郡刘 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扬雄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等学术专著。

274蜀学薪火 守正创新SHUXUEXINHUO SHOUZHENGCHUANGXIN定程度上,在汉代,扬雄就是蜀地代言人。

此外,扬雄幼子接连去世后,他穷尽所有钱财从长安运回四川安葬。

可见,他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扬雄一生成就极高。

今天研究扬雄,仍然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正如刘敏所言:“扬雄的思想与学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他追踪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礼治,继承先秦儒家的精神,恢复了孔孟以来的道统,为唐宋以后儒学的复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扬雄传》评价扬雄道:“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功——巴蜀奇才司马相如

“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功——巴蜀奇才司马相如

“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功——巴蜀奇才司马相如摘要:2020年6月5日,司马相如成功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所著《子虚赋》《上林赋》等汉大赋语言流畅、辞藻华美、意义深刻,因文学价值极高而被后世推崇,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但司马相如在汉武帝经略西南夷时显示出的杰出政治能力也不应忽视,因此我们在推崇其文学功绩、感叹其传奇爱情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在开通西南夷、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开拓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关键词:司马相如;成就;历史名人2020年6月5日,“辞赋之宗”1司马相如与常璩、文翁、陈寿等10位历史名人一起成功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作为天府文化杰出代表之一,他在蜀学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再次受到肯定,也让世人的眼光再次聚焦到了这位巴蜀才子的身上。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生于西汉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长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华美瑰丽开创先河、其人洒脱不羁浪漫传奇,这些熠熠光辉让人们往往忽略了他重要的外交才干,即在招抚西南夷、开通南方丝绸之路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这恰恰也是天府文化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组成。

一、巴蜀才子成就非凡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所著《子虚赋》《上林赋》等汉大赋语言流畅、辞藻华美、意义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来被后世所推崇,鲁迅先生的《汉文学史纲要》同时给予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很高的评价:“武帝时文人,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

”2他也是蜀学的开创者,天府文化最早的构建者之一。

继汉景帝末年,文翁在成都兴学之后,蜀中才子司马相如用不懈的奋斗,扩大了蜀学在全国的影响,形成巴蜀文教蓬勃发展的局面。

班固《汉书·地理志》对此客观评价:“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

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

论30-40年代巴蜀文化

论30-40年代巴蜀文化
思想观念的更新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巴蜀地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 会变革,这种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在30-40年代,巴蜀地区的艺术形式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外,还出现了话剧、电影等新 的艺术形式。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为巴蜀文化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
徐中约
徐中约是30-4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 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他的著作《中国近代史》等,对中国近代史的研 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30-40年代巴蜀文化的特色与 影响
巴蜀文化的特色
地域特色浓厚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环境独特,山川秀丽,自然风光优美 。这种地理环境孕育了巴蜀文化独特的自然观和审美情趣。
文化,巴蜀地区的 抗战文化十分活跃,涌现出大量 抗战文艺作品,激励了民众的抗
战热情。
教育发展
随着抗战和地方自治的需要,巴蜀 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 级学校和培训机构大量涌现。
学术研究
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学术研究也 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历史、 文学、哲学等领域,出现了一批具 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详细描述
巴蜀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多元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融合了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文化景观和人文传统。同时,巴蜀文化也具有多元性 ,它吸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丰 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此外,巴蜀文化还具有开放性,它 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 了持久的生命力。
巴蜀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起源、发展、影响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50卷第6期2023年11月V o l 50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朋乐 蔡威2023年8月17-19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㊁中国人民大学㊁四川大学㊁西北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湖北大学㊁西南大学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㊁西南民族大学㊁成都体育学院㊁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院㊁四川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㊁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㊂其中,12位专家作了现场主题发言,3位专家作了线上视频主题发言㊂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㊂一 司马错入蜀史事辨析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阐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㊁郑万泉‘司马错入蜀相关地理及其遗存问题的研究“一文,对司马错举兵入蜀相关问题,尤其是入蜀道路问题进行了探讨㊂作者运用 白水关 附近先秦遗存㊁ 葭萌关 附近先秦遗存㊁金牛道南段先秦遗存㊁彭山武阳城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的材料,从 石牛道(金牛道)的历史变迁 ㊁ 现有考古材料对先秦蜀道的佐证 ㊁ 司马错灭蜀时的行军路线 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司马错入蜀的行军路线,对探索古代大蜀道各个时期交通网络体系具有较大意义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剑华在‘秦并巴蜀与司马错的功绩“一文中指出:秦国经过改革变法,日益强盛㊂而末代蜀王贪图享乐,与巴国相互争战㊂秦惠王采取了司马错的战略,抓住机会,派遣秦军攻取了蜀国与巴国㊂秦并巴蜀之后,修筑了成都城,移民驻兵,设立郡县,加强了对蜀地的统辖㊂巴蜀地区物产丰富,从而为秦朝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㊂司马错的军事战略,不仅为秦朝建立了杰出的功绩,也对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彰显了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㊂成都体育学院郝勤‘论司马错伐蜀战略的形成与历史影响“一文,亦系统梳理了‘华阳国志“㊁‘史记“㊁‘战国策“等史书典籍中司马错伐蜀的相关历史记载,对司马错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作了全面勾画,客观地分析了张仪在伐蜀问题上认识的不足,从先秦时期 华夷观 ㊁ 天下观 等视角论证了司马错长远的眼界和格局,系统性地总结了司马错伐蜀的战略意义,全面地概括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和地位,认为司马错伐蜀战略及其实施是秦统一中国的起点,为秦最终灭楚㊁进而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㊂陕西师范大学李宗俊在‘司马错平蜀与秦完成统一对后世的影响“中认为,秦国在遭遇 韩㊁赵㊁魏㊁燕㊁齐帅匈奴共攻秦 的被动局面之际,在究竟是先要伐韩㊁魏,还是先要伐蜀的问题上,曾展开了国内大讨论㊂司马错的战略,首先,要让秦国优先壮大自己的实力,解除后顾之忧;其次,抓住 苴㊁蜀相攻击 的绝佳机会及时灭蜀;再次,选择攻蜀,也就是选择了先易后难,暂时避开敌人视线,避开主要敌人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将来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㊂秦灭蜀而兼并天下的战略,与司马迁 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的历史观,均对后世影响深远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董春林‘从 三资备 到 利尽西海 :司马错伐蜀战略观念考论“一文还从 三资备 ㊁ 利尽西海 等战略术语入手,对司马错入蜀的战略思想进行了解读,认为王天下需具备 扩地㊁791作者简介:刘朋乐,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E -m a i l 505579083@q q c o m ;蔡威,男,贵州威宁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㊁中华传统文化学院讲师㊂富民 及 博德 三资条件,是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长远谋略;所谓 禁暴止乱 是一种建构秦人灭蜀道义话语体系的现实谋略,故所谓 利尽西海 的说法更多指向政治观念,而不是指占尽蜀川之物质财富㊂秦人灭蜀后在蜀地推行侯相并置的治蜀模式,以羁縻政策践行和回应 禁暴 ㊁ 止乱 的政治举措,但并未彻底解决蜀侯对秦国的威胁,或者说蜀人对秦人的不认同一直以蜀侯体制存在而延续,故诛杀蜀侯是司马错早期战略谋划的延伸㊂秦人伐蜀与治蜀的矛盾与调和,融通了司马错战略谋划的内涵,并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一谋略延伸推展㊂四川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熊芙蓉‘从 廷辩 看司马错的天下情怀“一文以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前的宫廷大辩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司马错与张仪 廷辩 的前因后果,认为司马错 博其德 的主张守住道之底线, 不伤众 的理念秉持了春秋大义㊂通过司马错从石牛道的行军, 大一统 的观念在蜀地得到强化,巴蜀文明融入华夏文明,黄河㊁长江以及更加广阔的各民族文化互动交流,一同融入中华文明㊂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司马错 大一统 天下情怀的当代价值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赵心宪在‘司马错:开启巴蜀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中国历史名人近期巴蜀文化研究文献细读辑要“中则认为,秦 西并巴蜀 及统一诸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与西汉时 西南夷 并入国家版图,标志着西南地区 区域性的㊁自在性的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结束,进入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㊁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一元化阶段;而西南族群的演化格局关系,战国秦汉亦可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㊂因此,司马错当之无愧是开启巴蜀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中国历史名人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王川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刘波在‘司马错伐蜀对秦 大一统 国家形成的历史意义“一文中指出,纵观这一历史事件前后可以发现,秦国之所以取得伐蜀的胜利,是数十代秦国国君不断积攒国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对以往秦国发展策略的一次挑战及创新㊂司马错伐蜀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巴蜀大地建构出先进政治运转模式及社会秩序,助秦统一六国之地,而是突破了 华夷之辩 的局限性,对整个 大一统 国家的塑造,包括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的华夏关系,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㊂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吴艾坪‘司马错军事征伐系年要录“一文,亦通过史料中对司马错本人相关记载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并从司马错的事迹中窥见其政治地位及战略思想㊂作为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重要的军事将领,司马错伐蜀的事迹在‘史记“㊁‘战国策“㊁‘华阳国志“㊁‘蜀王本纪“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较多记载㊂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研读,系统性地概括了司马错入蜀的主要历程,全面地总结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认为司马错入蜀不仅对秦国军事势力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秦汉时期的 大一统 格局亦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将司马错入蜀及其历史地位放置在中华民族早期形成的过程㊁中华区域文明的交流互动㊁秦汉 大一统 国家产生形成等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考察㊂二 秦国和巴蜀的历史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研究所谓 中原化 ,即在政治㊁经济㊁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原地区的认可和同一㊂有学者在谈论战国㊁秦汉时期的政治格局时指出: 在秦汉魏晋时期帝国政治体的长期存在,使得华夏被转化为秦汉式帝国政治体成员的自称,这一政治体因此可以称为华夏帝国㊂简言之,一个人群的华夏化首先是融入或建立具有秦汉魏晋式政治文化的帝国政治体的过程㊂ ①从这个层面而言,战国末年巴蜀地区 中原化 进程的重要表现,是对华夏文化共同体的认可,也就是从非华夏的身份转变为自认且被承认的华夏身份②㊂司马错入蜀之前,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并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巴蜀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以及异于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两地的民众无论在语言文字㊁生活习惯,还是信仰习俗等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㊂为此,秦人不惜移民万家来充实巴蜀大地,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巴蜀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改造㊂大量移民进入巴蜀社会,将越来越多的中原文化元素传播进来,对巴蜀地区旧有的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之有日趋衰落8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㊂刘力㊁卢江‘秦汉帝国治域下巴蜀的华夏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37页㊂的趋势①㊂最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巴蜀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体系,以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最终取代了巴蜀文化②㊂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中,许多专家学者就秦国与巴国㊁蜀国等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进行了解读㊂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从巴蔓子事迹传承演进看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路径“一文通过对史书典籍中有关巴蔓子事迹的系统梳理,认为巴蔓子事迹在传承演进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追忆性传承㊁创作性传承㊁礼仪性传承和符号化传承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不断传承,巴蔓子的英雄形象更加固化,升华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爱国主义符号㊂从巴蔓子事迹的传承演进可以窥视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一般规律㊂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在‘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 秦并巴蜀的历史意义“中认为,秦并巴蜀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㊂战国时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一是中华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条件;二是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构成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基础,而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㊂秦并巴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国西南地区整合到统一的版图之中,也促进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经济㊁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开创了天府之国的新气象,同时也推动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体系天府文化㊂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在‘秦统一巴蜀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秦统一巴蜀战略行动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对巴蜀地区与秦地的交通及秦军进兵路线的选择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战国七雄对抗所带来的华夏形势变化与秦战略方向调整是司马错伐蜀的内在原因㊂文章还从秦军南下的战略意图㊁秦统一巴蜀的意义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收蜀的重要意义,认为秦统一巴蜀之后,巴蜀地区纳入诸夏区域,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在统一国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㊂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彭邦本‘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㊁实施和历史意义兼论司马错在上述历史进程中的功绩“一文,亦系统分析了司马错在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秦惠文王伐巴蜀战略时机的选择,并从决策过程中的功绩㊁开启天府之国建设进程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㊂文章认为,打造天府之国的历史进程在李冰之前即已经肇端,李冰建造都江堰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则是其集大成的光辉杰作㊂而司马错作为平蜀建郡的功臣,和李冰之前励精图治的蜀郡郡守,对天府之国伟业的创建,同样功不可没㊂广元市石窟研究所唐志工㊁杨栋㊁马敏㊁张勇‘战国㊁秦汉时期秦㊁巴蜀与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初探“一文认为,从广元出土的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文物及墓葬,可以看到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前后,广元市不同区域出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因素,反映出秦并巴蜀后的文化因素多样性变化㊂由之前的单一巴蜀文化,到之后的秦㊁巴蜀与楚文化交融发展过程㊂其源可追溯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商鞅变法持续深化发展的结果㊂青川秦武王二年木牍的发现,可见到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战略地位,对其后秦国的建立及大一统起到了关键性的资源保障作用㊂同时,又反映出在秦大一统之前,巴蜀地区已显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的融合㊂公元前316年的司马错入蜀,首次将巴蜀地区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在秦的统治下,巴蜀的巴蜀一步步成为中国的巴蜀,巴蜀地区的巴蜀人也一步步成为华夏的巴蜀人③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和巴蜀的历史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认识㊂伴随着秦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蜀地的推行,以及大规模中原移民的进入,原本生活在这一土地上的巴人㊁蜀人以及其他濮㊁賨㊁苴㊁僰㊁冉等各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上开始 染秦化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巴蜀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过程㊂此后,巴蜀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至迟在西汉武帝时代,当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原本被称为蛮夷的西南许多民族地区,已经完全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聚居地㊂991刘朋乐 蔡威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①②③廖红梅‘四川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35-36页㊂谭红‘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6页㊂段渝‘四川通史(卷一先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0页㊂三 秦国对巴蜀地区的治理及蜀道相关问题的探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不再像春秋时期那样追求获得霸主的权势,转而以获取领土㊁提高军事实力为各国的发展目标㊂因此,在新的领地获得以后,如何利用好领地中的各种资源,维护好领地中的安全稳定,使新领地能够为后续的兼并战争发挥出预设的功效,就成为了获得领地之后各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㊂司马错伐蜀后,秦人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领土的措施,根据巴地㊁蜀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了差异化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模式㊂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得到后续治理者的延续,为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㊂为此,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在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㊁蜀道的开辟及其意义㊁秦蜀间的交通线路㊁蜀道线路上的军事堡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刘朋乐‘司马错伐蜀后蜀地的社会治理及其重要影响“一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秦人在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指出司马错伐蜀后,蜀地旧贵族的势力依然强大,当地民众在生活习惯㊁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为秦国在这一地区的治理增加了难度㊂为此,秦国统治者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领土的措施,根据蜀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了差异化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模式㊂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得到后续治理者的沿袭,为蜀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使巴蜀地区成为了秦统一六国兼并战争中的 王业之基 ㊂秦人在蜀地的有效社会治理,不仅维护了蜀地长期的繁荣稳定,而且促进了蜀人对中原地区社会文化的认同,完成了思想上的 中原化 进程㊂此种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和铸牢亦发挥了重要影响㊂四川大学李勇先‘金牛道历代变迁与蜀道历史作用“从金牛道的开辟分析了蜀道在区域间交流交通的重要作用,认为金牛道至少开拓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可以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㊂金牛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㊁最兴旺的商贸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㊁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古蜀人不畏艰险㊁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㊂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延续到今天,已经不仅是一条交通古道,还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是中华文明传承㊁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㊁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㊂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甘娜㊁龚玉虹‘秦统一前后川陕的地理与交通“,系统梳理了秦统一前后川陕的地理与交通,对蜀道的独特价值给予了肯定,认为蜀道串联关中㊁汉中㊁成都 三大平原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北南下的重要通道㊂古蜀交通成为蜀地对外交往的纽带,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㊁民族融合㊁文化交流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宋蒙蜀道争夺中的苦竹隘“重点研究了蜀道上的关隘问题,对宋蒙战争时期苦竹隘的争夺进行了梳理㊂文章认为,宋蒙战争前期,双方的攻守争战集中于蜀道之上㊂在蒙古 破关入蜀,顺江东下 的灭宋战略下,蜀道的控制实质上关乎蒙古的兴盛和南宋的存亡㊂在蜀道的争夺中,利州控制权的归属是蜀道争夺的重要标志㊂文章对苦竹隘的地理概况㊁苦竹隘的修建㊁苦竹隘的攻守㊁苦竹隘的遗迹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苦竹隘在整个宋蒙战争中的地位不容忽视㊂蒙古攻占苦竹隘完成了对蜀道的控制,打破了宋军利用蜀道关隘遏止蒙古深入巴蜀内地的企图,直接把战线推到钓鱼城和重庆城等沿江地带㊂统一政治经济和整合多元文化,是秦汉史上的两大时代主题 ①㊂从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入蜀,到其后近百年对蜀地的治理,是秦人治理新兼并地区的典范㊂对于新兼并的地区,秦国采取的统治策略较为灵活,一方面在政治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将旧有的贵族地位进行削弱,派遣中央官吏对新兼并地区进行垂直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秦人在当地的统治权威;另一方面,又根据兼并地区的实际情形,推行了许多符合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革举措,稳中求变㊁开拓创新,并不拘泥于制度的原始设计,实行了程度不等的经济发展策略㊂四 结语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司马错入蜀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㊂著名秦汉史专家㊁中0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㊂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㊁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在研讨会视频发言中指出:司马错入蜀实现了跨越秦岭军事文化沟通的作用,此后秦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开通蜀道,为秦昭襄王时代国家的治理积累了经验,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㊂中国历史研究院二级教授李大龙在视频发言中亦认为:司马错伐蜀及其后郡县制的设置,是地方进入多民族国家传统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对秦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的意义㊂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孙家洲在视频发言时进一步强调:司马错伐蜀是两种不同战略的角逐,南下攻占巴蜀可以使秦国获得实际的意义,为秦国扩大战略纵深度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此外,此次司马错入蜀学术研究课题组还组织了 司马错与蜀道 大型科学考察队,穿越川陕两省五市十二个县区进行考察㊂通过对蜀道沿线浓郁的人文气息㊁乡村风貌和历史遗存的综合性实地考察,课题组对蜀道的历史成因㊁发展历程㊁文化传承以及所蕴含的蜀道基因与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㊂同时,课题组对蜀道沿线石窟㊁文物㊁村落和地方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是寻访到了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的墓地,了解到当地民众对于司马错的真实情感以及民俗故事,深化了对于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解以及蜀道贯穿古今㊁连通内外的精神内涵的把握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司马错入蜀的军事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调动秦军的积极性,是先进制度战胜落后制度的典型事例㊂作为秦军将领的司马错,带兵成功地实现了对巴蜀的兼并,完成了自身的军事任务,但对巴蜀地方的治理却不如行军打仗一般直接㊂此后的百余年间,张仪㊁张若㊁李冰等官员陆续来到蜀地,为蜀地带来了秦国的文化价值,使得巴蜀风习有所改易;为蜀地带来了新的社会制度,让郡县为基础的 大一统 秩序得以展开;为蜀地带来先进生产和灌溉方式,巴蜀从此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①㊂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同司马错一样的秦国官吏的不懈努力与奋力追求下,西南地区的社会治理才能不断赓续前进㊂总之,秦汉 大一统 政权的建立,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此以后,尽管大的历史朝代之间难免会有短暂的分裂割据,但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旋律㊂自此以后,中国朝代的更替㊁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在统一的基调上展开㊂无论是处于中央强势的大一统政权统治下,还是中央权势衰微或者政权更迭频繁的动荡时代,追求统一的基调都没有改变,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深处㊁意识之中②㊂纵观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曾出现过不少地域辽阔㊁辉煌一时的大帝国,其中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就有波斯帝国㊁古罗马帝国等,然而,这些名噪一时的强大帝国无不在盛极一时之后走向衰亡,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㊂唯有 大一统 的中国,从秦汉时代奠基开始,历经两千余年,仍然保持着民族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发展进程中历经磨难㊁饱受曲折,但最终依然能够以顽强的姿态屹立世界㊂从这个层面而言, 大一统 的思想理念㊁崇尚统一的政治追求,直到今日依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回响㊂[责任编辑:唐 普]102刘朋乐 蔡威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①②常璩撰㊁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02页㊂刘正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8页㊂。

巴蜀文化的特质对张大千性格特征形成的影响探讨

巴蜀文化的特质对张大千性格特征形成的影响探讨

巴蜀文化的特质对张大千性格特征形成的影响探讨屈军【摘要】性格决定人生.巴蜀以特有的文化滋育了张大千,其聪慧善学而吃苦耐劳、兼收并蓄而博采众长、忠于传统而开放求新的性格特质无不体现巴蜀文化的精髓,促其成为\"五百年来一大千\".【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7【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张大千;巴蜀文化;性格【作者】屈军【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3张大千生于巴蜀,长于巴蜀,成年以后出川求学而渐为一代国画大家。

大家的形成除先天因素外,后天的性格特征亦是其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普通心理学中》,性格定义为“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1]。

可见,人的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决定个体思想和行为趋向。

从狭义上看,性格决定个体对各种事物的判断和态度,从而决定个体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广义上看,性格则决定人生。

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而性格形成因素更主要源自于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环境的发展而得到发展,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得到改变,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在个体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影响被接收和巩固下来,就成为性格的特征,接收到生活环境的积极的影响,便成为积极的性格,或使性格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接收到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便形成为消极的性格,或使性格的消极方面得到发展。

巴山蜀水养育了张大千,而张大千成长中吸纳了千百年积淀的巴蜀优秀文化品质,铸就了其独具的性格特质,使其成为一代大家。

具而言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巴蜀文化,铸成张大千聪慧而善学、吃苦而耐劳、重义而守信、兼收而并蓄、开放而求新、浪漫而重实效、淡薄而不失进取、豪迈而不失文雅、乐交而不失爱国的优良性格。

本文拟以巴蜀文化特质为契合点,探讨其影响域内名人张大千的聪慧善学而吃苦耐劳、兼收并蓄而博采众长、忠于传统而开放求新的三重性格特质。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及互动交流
01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专题 辅导,对巴蜀历史与文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巴 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02
在互动交流环节,学员们积极发 言,分享了自己对巴蜀文化的理 解和感悟,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 见地的问题和观点。
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的思考
唐宋时期巴蜀文化的繁荣
介绍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的成就。
02
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分析唐宋时期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探讨巴蜀文化在中华文
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03
巴蜀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变迁
概述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以及社会生活面貌的变
文化特色与传承价值
文化特色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著称于世,包括川剧、川菜、蜀绣、竹编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以及古蜀文明、三 国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价值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对于 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巴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促 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 与文化》专题辅导
目录
• 巴蜀地区概述 • 巴蜀历史篇章 • 巴蜀文化瑰宝 • 巴蜀名人风采 • 巴蜀现代发展概览 • 总结与展望
01 巴蜀地区概述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 括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地跨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 渡地带。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更多的人介绍和宣 传巴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巴蜀文 化的独特魅力。

扬雄与巴蜀文化的开题报告

扬雄与巴蜀文化的开题报告

扬雄与巴蜀文化的开题报告
扬雄,字雄斋,生于公元53年,卒于公元18年,是汉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成为了巴蜀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汉朝时期,巴蜀地区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中心
之一,许多文学家和书法家都在那里活跃。

扬雄是巴蜀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表现了巴蜀文化的特点,如热情、豪放、自由和真诚。

他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认识文学、欣赏文学的独特视角。

在这份开题报告中,我们将重点分析扬雄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探讨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文化特点。

同时,我们会分析巴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寻它
对扬雄文学创作和思想成长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方法将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规律,通过文献调查、考古发掘等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扬雄和巴蜀文化相关的各种资料,以期能够从中找到关于他们的
更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点,为深入研究巴蜀文化与扬雄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总之,我们将通过本次研究,探讨扬雄与巴蜀文化的深入联系,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巴蜀文化对李白布衣意识的影响[权威资料]

巴蜀文化对李白布衣意识的影响[权威资料]

巴蜀文化对李白布衣意识的影响基金项目:本项目由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基金资助。

摘要:李白的诗歌和行为都表现出强烈的布衣意识,这与他自幼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淫不无关系。

蜀地容易出现诸如司马相如、赵蕤等的布衣奇才,他们的生平、学说和思想形成了蜀学传统中的布衣意识。

李白受蜀地英才的影响,继承了他们以道自任的坚守、绝世独立的品质,他明确地表现了对自己布衣身份的认同,其一生都恪守布衣之道。

关键词:李白;巴蜀文化;布衣;影响作者简介:王雪凝(199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I206 []:A[]:1002-2139(2016)-21-0-02李白是大唐盛世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诗人,他终其一生都维持着“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荀子・修身》)的布衣精神,“所谓布衣精神,指的是未仕的布衣之士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以及对于道义的追求与节操的坚守,带有一定的侠义色彩。

”[1]李白一生都未真正踏上仕途,即使被征召入京也只是做御用文人而后赐金放还,并未进入到能满足建功立业梦想的政治权力中心,故其人其诗都表现出浓厚的布衣意识的色彩。

李白自幼在巴蜀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其布衣意识的形成也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

一、巴蜀文化中的布衣名士从地理因素上来讲,四川乃是“四塞之国”,地理上的内向使得巴蜀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不同与中原文化正统庄严的特立独行、纵侠任性的民间性,因此屡出布衣奇才。

西汉之时便有“蜀学”的说法,蜀学传统即是由严君平和扬雄创立。

严君平生活在西汉时期,隐居成都,以占卜为生,而声名远扬京城。

布衣之士的严君平无论穷达都具有着以道自任的责任感,他通过自身体验到的天地之道提出自成体系的处世理事要诀。

扬雄求学于严君平,四十二岁始离蜀游学京师。

扬雄为黄门郎二十多年间正值西汉末年,政治斗争风云变幻,然扬雄自甘淡泊,他将心血尽数花在《方言》的完成上。

关于军事的历史书籍

关于军事的历史书籍

关于军事的历史书籍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们不妨阅读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

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军事的历史书籍,供参考!《我的父辈在解放战争中》中共党史出版社本书由35位解放战争将领的后辈倾力编撰。

他们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耳闻目睹许多历史细节;他们用心追忆所闻所记,讲述父辈的感人故事。

《克敌制胜:世界著名将帅与经典战例》新华出版社本书搜集了汉尼拔、成吉思汗、拿破仑、“石壁”杰克逊、谢尔曼、隆美尔、麦克阿瑟等人类历史著名将帅的经典战例。

深入分析了军事领域中高明者与平庸者迥异的心态。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新世界出版社作者通过对方大曾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生涯的寻找与发现,展示了一位不为暴力、权力、金钱驱使的,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胶片的摄影家的人生故事。

《二战苏德军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本书通过大量精美彩图全方位、分阶段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德国的各军兵种军服以及相关的军衔符号、勋章、领章、臂章、肩章、证章和个人装备及用品,既深具资料性,又富有艺术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德国神话与传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本书包含北欧地区流传下来的所有神话及其人物形象。

内容尽可能忠实于最初的蓝本,使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了日耳曼民族在早期历史中的神话与传说。

《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聚焦于中国道路这个重大主题,在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对中国道路进行总体性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生存性贡献”“发展性贡献”“制度性贡献”“文化性贡献”和“和平性贡献”。

《成都街巷志》四川文艺出版社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在本书详尽地介绍了500多条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都历史名人录说到新都名人,那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总的说起来的历史名人莫过于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一个英雄:王铭章,一个秘书:田家英,一个作家:艾芜。

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这几人的生平和事迹。

两个状元:杨慎、杨庭和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

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

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

十日後,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

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

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

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

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後,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後,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後又返回永昌。

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

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

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

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

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

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升庵祠及桂湖”是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著名学者杨升庵的故居纪念地。

目前,桂湖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城内,占地4.5hm 2,湖面面积2.0hm 2,内存明清、民国时代建筑、楼台、亭阁26处及明代城墙850m。

杨升庵祠为桂湖内的主体建筑,祠内遍植桂树,湖中广栽荷花,形成“六月荷花八月桂”的鲜明特色。

桂湖是一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地及经典的文物园林样本,又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享有“天府第一湖”的美誉。

英雄:王铭章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著名抗日将领。

王铭章在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王铭章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

自幼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1909年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

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激于义愤,参加了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

一九一二年,王与陆小第四、五两期同学百余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愤然离故赴南京。

二次革命时,王铭章与同学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

后返川,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一九一四年毕业,分发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任排长。

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起。

川军第二师响应护国,参加讨袁,与袁世凯派来的军队交战于川南泸(州)纳(溪)一带。

作战中,王铭章负伤,因功升任连长。

不久,他参与刘部与滇军罗佩金部在成都的巷战,追击滇军至仁寿土地坎,又负重伤。

此后转战资、内、沪、渝等地、积功升任营长。

1909年川军整编,王铭章任第七师十三旅二十五团团长。

一九二四年升任川军第三师二十五旅旅长。

一九二五年第三师驻防德阳,升任师长,隶属于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部脚。

一九二六年,川西北屯殖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副军长孙震,王铭章任第四师师长。

一九三三年,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三路围攻",王铭章任左纵队总指挥,担任主攻,为红四方面军击败。

此后,曾数次与红军交战。

一九三五年,二十九军改编为四十一军,孙震任军长,王铭章任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辖三六四、三六六两个旅共四个团。

次年,晋升中将。

日军在滕县碰上硬钉子,出乎意料,遂于当夜,调集精锐部队,配属数十辆装甲战车和大量炮兵,十七日六时许,敌集中炮兵火力,猛烈射击滕县城区,敌机二十余架疯狂投弹扫射,整个滕县城硝烟弥漫,房倒屋塌,顿成一片火海。

两个多小时的轰炸之后,敌开始向东关进攻,以十余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从东寨墙的缺口冲锋。

东关守军冒着敌人炮火,在近距离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伤亡惨重。

另一部日军向被轰塌的东南角城墙进攻,守军一个连,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战车两辆,在敌密集火力射击下,该连伤亡殆尽。

敌步兵四十余人冲上城角,守军另遣一个连向突入之敌反击,经激烈肉搏,全歼突入之敌,该连官兵仅剩十四人。

此时,王铭章急电孙震:"敌以炮火猛轰我城内及东南角城墙,东关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无消息,则孤城危矣。

"蒋介石为王铭章题词午二时,日军以重炮猛轰南城墙下街道,同时,敌机二十余架轰炸南关。

随后,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进攻南城。

守军英勇战斗,伤亡殆尽,敌军攻占南城墙。

此时东面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东关,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突入东关。

王铭章见援军无望,再给孙震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王铭章将军在奔赴抗日战场的前夕,曾有:"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用事业"、"我很有决心在新都办一所学校,为家长谋利"的夙愿,为缅怀先烈,秉承王将军的遗志,王将军夫人遂将其所收租谷和1.2万元抚恤金作办学经费,拨出王铭章将军墓园对面的田业40余亩(后又增加20亩)作校址,于1941年9月创建私立铭章中学(解放后更名为"四川省新都中学",后又改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

秘书:田家英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药店小老板之家。

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5大秘书之一。

他才学深厚,为人坦诚,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老师,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

但是,庐山会议上的政治风暴差点把他推入深渊,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终于使这位正直的书生蒙冤自尽。

是“文革”开始继邓拓之后的第二位牺牲者。

如果你不知道田家英是谁,那你一定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就是田家英的杰作。

从1948年至1966年,田家英任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是毛泽东的总管家、日常秘书),时间长达20年之久,这足见毛泽东对他的器重和欣赏。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文革刚开始不久,竟然自杀了,我们不禁的要问,这其中有什么蹊跷吗?!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田家英在建国后的一些情况,1954年后,田家英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很受重用。

田家英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编辑出版工作。

著有《学习〈为人民服务〉,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编有《民国以来大事年表》等,表明他对党、国家和人民是有过贡献的。

但随着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开展和进行,党内也出现了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分歧和斗争,在日趋激化的政治漩涡中,做为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也难免身陷其中。

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对田家英政治生涯的一次严峻考验,庐山会议主要也是针对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新评估和调整。

在会议前,毛泽东为了反对“五风”,以达到纠“左”的目的,曾派田家英等到成都郊区蹲过点,以搜集他所需要的纠“左”材料。

庐山会议开始后,田家英实际上是具备赞同彭德怀的右倾观点思想基础的。

据扬尚昆回忆,“8月10日,小组会上有人揭发周小舟在7月23日毛泽东讲话的当天晚上,在黄克诚处讲过“主席像斯大林晚年”的话。

全场大哗。

后来又有人揭发李锐曾向周小舟转述田家英说过“将来有一天他调离中南海时,准备向毛泽东提三条意见:(一)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

这又引起巨大震动。

李锐当场咬定这话不是田家英说的,是他自己的想法。

”不论如何,田家英被卷进庐山的政治斗争。

最终还被逼的自杀。

作家:艾芜艾芜(1904~1992年) ,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

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艾芜--作品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

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

《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

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

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和自发的反抗;从而使人们从丑恶的黑暗现实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