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引言资本主义是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其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所有制。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资本主义所有制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进行全面评估和解析,旨在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现象。
一、私人所有权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私人所有权是其本质的基础。
私人所有权是指个人或团体对生产资料的完全拥有和控制权。
这意味着个体或企业可以自由地支配和运用自己的资本和资源,而不受外部干预或干扰。
私人所有权的存在使得个体能够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激发积极的创业精神和动力。
二、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分配的决策是由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计划或政府干预来决定。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市场经济成为了实现个体自由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利润追求利润追求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核心动力和目标。
资本主义制度中,个体或企业通过投入资本与劳动力来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利润追求的存在激发了创新和竞争,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然而,利润追求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社会不公平现象,需要政府的监管与调节。
四、竞争与自由选择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竞争与自由选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个体或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竞争的存在促使个体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
个体在市场中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从事的行业、合作伙伴以及销售对象,从而实现经济上的自主和自由。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局限。
私人所有权为个体提供了创业和发展的自由,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市场经济则能够高效地调动资源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资本主义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生产资本
W G
商品资本
实现剩余 价值
资本循环:
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的统一 购买-生产-销售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依次经过三个阶段 变换三种职能形式
带着价值增殖回到出发点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 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
2,资本的周转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 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利润。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 做资本的周转。 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 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 越多。
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 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1、资本主义工资
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以“劳动 的价格”现象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现阶段工资的提高改变不了被剥削的地位。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 = K + m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
–
–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实现理论、 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 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资本主义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国民经济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盈利。
在历史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模式。
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一部分,对资本主义的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一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英国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地区和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积累,私人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经济关系,成为主导经济方式。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 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归个人或私营企业所有,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利润动机来管理资源和生产。
2. 货币交换:资本主义经济以货币作为价值计量和交换媒介,通过市场买卖实现生产资料和商品的流通。
价格的形成由供求关系决定。
3.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自由竞争,没有政府干预或垄断形成。
市场供需的变化决定了商品价格和生产方向。
4. 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劳动者可以出卖个人劳动力来获取报酬。
雇佣关系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
5. 劳动分工和生产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生产工序的社会化。
批量生产、机械化和专业化的推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1. 商业资本主义时期(16世纪末-18世纪末):商业资本在这一时期大量积累,国家主导的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促进了资本积累和市场的发展。
2.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爆发催生了工业资本主义。
机器生产取代了人工劳动,大规模生产和工厂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金融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初至今):金融资本的崛起和扩张,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力增强,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加剧,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更具全球性和复杂性。
四、资本主义的盛衰与改良1. 资本主义的盛世:资本主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各自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运行方式。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和私营企业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决策权也归他们所有。
以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特点:1.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
市场竞争鼓励创新和高效生产。
2.个人自由:资本主义鼓励个人追求自由和个人利益。
个人有权选择职业、创业并享受财产权利。
3.经济增长:资本主义经济注重利润和投资回报率,致力于经济增长。
这种增长通常通过刺激消费和增加生产来实现。
4.社会分层:资本主义制度下,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明显的财富分配不均。
富人可通过资本积累扩大财富,而缺乏资本和资源的穷人则更难翻身。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强调公平和共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经济决策权由政府或集体所有。
以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特点:1.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通过中央规划来协调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
政府制定计划并控制经济,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强调公有制,追求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国家或集体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纳税和社会福利来支持弱势群体。
3.社会福利:社会主义强调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例如医疗保健、教育和养老金等。
这样能够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4.减少不平等:社会主义制度试图减少富裕和贫困之间的差距,通过收入再分配和资源重分配来实现更公正的社会。
在对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更适合激励创新和经济增长,而社会主义则更关注公平和社会福利。
以下是两种经济制度的比较:1.资源分配方式:资本主义在资源分配上采取市场机制,靠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
而社会主义则更注重政府或集体的计划和决策,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和有效利用。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是指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经济制度,以私有产权、市场竞争和自由交易为基础,以追求个人利益和积累财富为驱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归个人和私营企业所有,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起源于欧洲14世纪下半叶的商业革命,并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私有财产和市场竞争,这种经济制度为实现个人自由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时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开始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转型。
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1. 私有财产权: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和保护私人财产权益,个人和企业在法律框架下享有所有权和支配权,可以自由支配和转让财产。
2. 自由市场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市场竞争,各个企业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追求利润最大化。
市场竞争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
3. 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中,劳动力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个人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出售劳动力,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4. 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资本主义经济依靠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来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提供融资途径,企业通过吸纳资本来扩大生产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优势1. 个人自由和创业机会: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选择和创业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从事的行业和职业。
2. 创新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激发了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了科技和技术的进步。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不断追求改进和创新。
3. 资源优化配置: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资源配置,能够自动调整资源分配,促使资源在经济中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四、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弱点1. 社会不平等: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可能导致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社会不平等。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篇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的瓜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经济制度是指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产品分配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是,仅靠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由此才把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迫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因此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3)产品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得的只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4)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为调节机制的经济模式。
它以产权的私有化和市场竞争为特点,个体和企业自由买卖劳动力和产品。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多种特点和优缺点,本文将全面探讨。
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1. 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资本和生产要素归个人或私营企业所有。
这意味着个人和企业有权决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2.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市场是自由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 竞争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励竞争,以促进效率和创新。
竞争迫使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以较低的成本和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
4. 劳动者自由选择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个人有权自由选择职业。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技能和选择,自由决定工作和雇主。
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优点1. 经济增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激励企业投资和创新。
这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
通过积累资本和财富,资本主义能够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2. 自由选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个人和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和消费,以满足个体需求。
这种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的权力,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福利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3. 创新和进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提升竞争力。
这种创新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缺点1. 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财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一些人或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其他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机会。
这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容易引发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
2. 市场不完全: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市场不能完全解决资源配置和公共利益问题。
有时,市场机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例如市场垄断或外部性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是什么意思
资本主义制度是什么意思引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经济体制,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定义、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定义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它的核心是私有制和自由竞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主要由私人个体或企业进行,他们通过积累资本来发展生产力和获取利润。
市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起到了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作用。
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 私有制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大部分归私人所有,个人和企业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自己的财产。
私有制激励了个人和企业追求利润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2. 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由市场中,商品和劳动力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干预。
买卖双方通过自愿交易来达成交易,并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自由市场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激发了创新和效率提升。
3. 利润追求利润追求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动力。
个人和企业通过投资和创新来追求利润。
利润的追求鼓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4. 社会分工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工趋于复杂和多样化。
个体和企业通过专业化劳动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社会分工的增加使得经济活动更加有效,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机制之一。
竞争强迫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消费者,并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带来了创新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1.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提供激励机制和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主义制度鼓励个人和企业追求创新和效率提升。
这种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 社会流动性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提供更大的社会流动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市场供求自由决定价格和分配资源的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个体在市场上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通过自由交流和竞争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以下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几个重要特征:第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厂、设备等)由个人、家庭或公司私人所有。
这意味着个体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财产并从中获取利益。
第二,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的分配。
价格由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通过供求关系自由决定,而资源的分配也是按照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的,而非受到中央计划的控制。
第三,竞争机制。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体通过竞争来获取利润。
竞争迫使企业提高效率和质量,以便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竞争也引导资源的流动,使其流向效益最大化的领域。
第四,利润追求。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体追求利润是其行为的核心动力。
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个人则通过工作和投资来获取收入和积累财富。
第五,自由经济。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个体享有经济自由,包括自由选择职业、自由买卖产品和自由订立合同。
这种自由经济的特征使得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兴趣进行经济活动。
第六,财产权保护。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保护私人财产的权益。
财产权的保护使得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有相对的安全感,鼓励其投资和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诸多优点,例如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创新和个人自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破坏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等。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在审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一种体系,强调产权的私有化、自由竞争和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则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旨在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一、资源配置方式:1.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市场价格通过供需关系的博弈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企业和个人基于利润追求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经济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市场竞争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1.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强调国家的干预和计划。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和指令性计划,调控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统筹发展。
国家对关键资源和产业的控制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财富分配机制:2.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财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和契约自由。
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反映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能力。
相对富裕的人可以通过市场的机会和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财富,而贫穷的人则可能面临较大的收入差距。
2.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财富的公平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调控和调节财富分配。
高收入者的财富往往会被相对较低收入者的福利保障所平衡,并通过社会福利支出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
三、经济增长与创新:3.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由于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和利润激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鼓励创新和经济增长。
企业和个人通过追求利润的动力,不断创新和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创新和效率的追求,往往能够带来经济上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全民所有制和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因此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相对较弱。
尽管国家可以通过计划经济来推动经济增长,但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的限制下,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力较弱。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垄断资本主义
(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 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 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 程。非市场或前市场的过程 圈地运动、奴隶贸易、战争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自由放任和政府的有限职能 (二)垄断资本主义: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 世纪初到二战)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国家垄断
30 20 10
平 均 平均利润 利润率 20% 20 20% 20 20% 20
3、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后,产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是市场价格的核心,而价值又 是生产价格的核心。因此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在资本自由流动之前,价格决定于价值; 资本自由流动之后,价格决定于生产价格。 价格 价值 生产价格 价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规律:G=W W=G’ 所以,G=G’△G=0 实际经济生活:△G>0
资本的实际运动: Pm G——W · · · · · P· · · · · W’——G’ A 流通领域: 购买和销售,价值不会增加; 生产领域: 生产资料价值不会增加。劳动力?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积累及其规律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 从性质上看,利润率反映资本家的预付 资本的增殖程度,而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是指资本家拥有私有财产和生产资料,通过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成为欧美等地区的主流经济制度,诞生于18世纪末期的英国,随后渐渐传播至欧洲大陆和全球范围内。
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和利润的追求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为私有财产,资本家为了获取既定的利润而进行生产和交换。
生产结果由市场决定,市场竞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主义的特征1. 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核心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实现了私有财产的交换。
这种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2. 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资本家雇佣工人,工人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得到报酬。
资本家利用劳动力创造货币财富,工人则获得劳动所得。
3. 金融资本的出现: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形式,即用金融手段来赚取回报的资本形式。
金融资本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生产的发展,但也带来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4. 法制的建立:法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保障,资本主义要求它的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的优势1. 独立决策:资本家可以自主制定生产经营方针,并在市场环境中进行决策,有更大的自主权。
2. 资源配置效率高:市场经济机制能够迅速有效地将资源调配给最有优势和需求的领域,促进了资源的快速配置。
3. 创造活力:市场经济机制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进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劣势1. 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生产效率存在深刻的矛盾,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 资本的集中化趋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的集中化趋势日益显著,资本家变成了少数群体,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等的局面。
3. 环境破坏: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的同时,对环境的伤害逐渐显现,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机制为驱动力,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利润的追求为核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第八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教学重点:(1)垄断/国家垄断产生的必然性(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实质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特点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含义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途径价值规律作用在创造着这两个条件,资本原始积累(P242)加速了这一过程。
(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制度(五)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含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作用:一方面促进着资本主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各种矛盾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双刃剑作用商品的内在矛盾—货币—资本—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周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的独立化---------------(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2441. 经济危机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是相对过剩。
2. 经济危机表现:商品大量积压、物价猛跌、企业大批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3.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商品经济之中4. 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245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5.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6.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7. 经济危机作用:二重作用第二节、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实质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二、私人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三、私人垄断资本的统治及其实质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必然性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一)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历史阶段1.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历史阶段(1)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与垄断资本主义两阶段。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一、引言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自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分析其优势与弊端,以及在当今世界中的发展趋势。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一)私有制基础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意味着生产工具、土地、工厂等主要生产要素归私人所有。
私人所有者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以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利润最大化动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动机。
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等手段来增加利润。
这种动机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三、资本主义的特征(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鼓励自由竞争,企业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自由竞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价格,使消费者受益。
(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
企业雇佣工人,支付工资,工人为企业提供劳动。
这种雇佣关系使得企业能够利用劳动力资源进行生产,同时也为工人提供了收入来源。
(三)资本积累资本主义企业通过利润的再投资实现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提高竞争力。
同时,资本积累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四)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失衡、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等因素引起的。
四、资本主义的优势(一)经济效率高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动机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二)创新能力强追求利润的动力使得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经济制度,以私人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主导,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允许个体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利益。
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包括产权保护、自由市场、竞争、自由劳动力流动和价格机制。
资本主义制度认为,私人财产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个体可以通过私人财产获得利润并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生产手段的私人所有权使得个体和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灵活调整生产,以追求利润。
同时,市场机制根据供需关系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通过竞争来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自由市场和竞争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会不断追求效率和创新,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也有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增加,资源和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此外,资本主义制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环境和社会责任,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和损失。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竞争,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然而,它也需要在确保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积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利润;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主要内容提示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是:G-W-G/。
这个公式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又产生了剩余价值。
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
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大于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
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资本的属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率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它具有二重属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资本的生产力属性是指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它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
作为生产力属性的资本,它存在于一切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是指资本具有社会属性,是体现在物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课件
•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作为所有制经济实现的产 品分配方式是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PPT学习交流
2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具 体内容:
• (1)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 (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因此成为靠出卖劳动 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 法。
❖如图:
•
剩余价值率 m′=9/6×100%=150%
• 劳动日延长的限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 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
• 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 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这个界限取决于一国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
m' =mv100%
• 如果剩余价值量为3,可变资本为3,则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
为100%。也可用劳动时间表示:
•
剩 余 价 值 率 =剩 余 劳 动 时 间 × 100%
必 要 劳 动 时 间
•
=6小时/6小时×100%
•
=100%
PPT学习交流
11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5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维持人体生存的生活 过程,而人的生活过程是靠生活资料来维持,因此,劳 动力价值可化为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维持劳动者养活家属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2.劳动力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要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是它在使用中能创造出新价值,并且是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他们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3)从社会本质方面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使两者结合。
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的属性。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二重属性: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
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地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从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等方面阐释了资本增殖的条件,揭示了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
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地循环,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
也就是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
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会影响增殖能力的大小。
资本周转研究的是资本运动速度。
两大因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一是周转时间,二是产业资本的结构,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与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运动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关键是要解决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
分析社会资本运行的理论前提是:在物质形态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在价值形态上,社会总产品分为C、V、M三个部分。
无论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还是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规模和结构上的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
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数量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况且,工资的增幅远低于新价值的增幅,因而剩余价值总量不断递增。
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使得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等量资本得等量利润的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分别获得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相应份额,完成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4)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编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
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
劳动臣服和隶属于资本。
雇佣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是尖锐对立的。
第二,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
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中循环。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已经被证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
这些制度及体制性的缺陷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
新的、反映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没有从根本得到克服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他们预见不到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主要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并在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收入分配政策及经济运行模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没有从根本的得到克服。
从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看,尽管股份公司形式在很大程度实现了资本社会化,但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并且是一种有利于大资本对中小资本及广大作为股东的劳动者控制的形式。
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均可视为股份公司制度的一个自然的发展。
作为劳动力的劳动者与大中小资本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仍是极不平等的。
从分配上看,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变分配不公正收入再分配政策,并建立、完善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二百年前无产阶级曾经历的贫困生活确实已不多见了,但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高比例的贫困人口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内在缺陷并不会因为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根本改变。
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角度观察,虽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并日趋缓和,但体制性的缺陷仍十分明显,从“市场失败”到国家干预,再从“政府失败”回到市场自发调节,表面上看仅仅是国家与市场调节作用问题,本质上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都是无法克服的。
这已为二战前和二战后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所证明。
如果说二战前的经济危机与政府不干预经济有关的话,70年代以后出现的“滞胀”则直接就是国家干预的结果。
减少国家干预与实行国有经济的民营化可能会暂时使经济走出“滞胀”的泥潭,但政府不干预却会带来战前体制的复归,孕酿着更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编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意义依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
列宁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注:《民粹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列宁全集》第3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
)在人类社会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
这时,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
”(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
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
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
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工匠手艺,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使生产过程愈来愈具有社会性。
首先是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
即把有限的生产资料从单个人使用转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
其次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单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性的产品。
再次,生产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市场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随之而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
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
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不仅实行了产品专业化,而且实行了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
专业化的优势就是把小批量生产变为大批量生产,可以采用高效率的专业设备和自动生产线,采用先进的工艺以及科学的组织形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更有保证,生产周期大为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