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合集下载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进行沟通。

5.人际传播: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的层次。

6.群体传播:及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做小团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X围内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个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比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编码:即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2.译码:可称作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13.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粗反应。

14.奥斯古—施拉姆模式:提出,意味着与传统模式的决然决裂。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

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这样,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和媒介。

15.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他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

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主编:范艳丽、于婷婷、白冬雪、王掣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一、单选(20×1)二、名词解释(4×5)1.5w模式:答: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的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答:(1)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2)该模式里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3)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答: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做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答: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5.意见领袖答: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

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

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

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名词解释:1、综合调查: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3、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全球化: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6、长期效果论: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论相对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

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8、个体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汇总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李普曼)
4、二次环境
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
简答论述
1、大众传播的特点
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
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
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8,信息环境: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
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
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10、信息社会的特点
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传播学2007-2013年真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传播学理论部分:2007年真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传播学的中国化(16页)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通过科学创新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传播体制,理顺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2•信息社会(28页)答: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 5W”模式(50 页)答:这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也称为“拉斯韦尔模式”。

“5W” 是指Who (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4、拟态环境(113页)答:这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 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传播制度(139页)答: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6、怀特的把关模式(131页)答:传播学者怀特将库尔特•卢因“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 ng)模式。

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新版)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新版)
11.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16.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传播学攻略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3、人际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名词解释:第三章: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1. 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 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 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7.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 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 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 ,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 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

一、名词解释1、传播的5W即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

他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W分别指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传播的3个功能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由拉斯韦尔在1948年概括提出的。

它包括三个方面:1、环境监视功能。

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

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作用。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3、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核耶鲁大学任教。

二战期间担任过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他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题写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4、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流”研究得出的结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

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5W模式: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在现代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与接触信息。

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

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

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概念,电子媒介影响下的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

传播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此时的美国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迅速●战争时报刊的宣传起了极大作用,因此战后社会科学家都非常热衷研究传播学●与传播学有关的学科也得到长足发展●美国是传播学最发达的国家,环境条件有利●法西斯的迫害,外来学者涌入美国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了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即5W经典模式即传播的三大功能,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卢因: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

卡尔•霍夫兰:主要成就是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是讯息的搬运者。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5.大众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1)大众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2)大众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的单向过程,而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大众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4)大众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

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第一,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第二,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第三,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模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组织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

3.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5.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6.“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有了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7.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是什么?●数字化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网络技术——海量讯息和多向传播●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融合●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1.结合实例论述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

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介质是数字的比特而非物质的原子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互联网空间巨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包含所有符号形式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互交性——互动传播范围的全球性2.请就媒介未来发展的格局谈谈你的看法。

视听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新兴产业,其发展环境将日益完善媒介制度环境的改善:信息公开导致信息获取成本下降,而整合成本上升。

媒介批评渐成气候:社会责任将成为主要诉求,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将成为传媒基本理念。

收费模式的崛起:低收费的规模效益将成为媒介盈利的主体。

视听新媒体产业呈多元化竞争格局5.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是什么?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6.什么是分众?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受众是具备社会多样性的人群●社会结构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虚伪手群体属性制约●分属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存在。

他们是主动和能动性按照李普曼的观点,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是哪三种现实?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传播媒介有选择性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3.电视媒介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独特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及贫困阶层)7.媒介素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信息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2.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如何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影响公众,影响传媒工作者,影响立法、司法与行政4.子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又被称为“皮下注射论”或“传送带理论”。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