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进行沟通。
5.人际传播: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的层次。
6.群体传播:及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做小团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X围内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个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比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编码:即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2.译码:可称作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13.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粗反应。
14.奥斯古—施拉姆模式:提出,意味着与传统模式的决然决裂。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
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这样,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和媒介。
15.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他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
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1. 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与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产生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2. 传播过程:指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接受者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传播媒介:信息传递的工具或渠道,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可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4. 信息源:信息的产生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其他机构。
5.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形式的过程,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以便传达给接收者。
6. 传输: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送给接收者。
7. 解码:接收者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
8. 接收:接收者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将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识别系统中。
9. 反馈:接收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回应的过程,可以是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
10. 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以是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11. 大众传播: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大量人群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如电视、广播等媒介。
12. 个体传播: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和沟通的过程,常见的形式包括口头交流和社交媒体等。
13. 社交媒体: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兴传播媒介,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网络的方式传播信息。
14. 传媒:传播媒介的统称,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媒体等。
15. 传播行为:指个体或组织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信息创造、选择、传递和反馈等。
16. 观众研究:研究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服务受众。
17. 市场传播:指商业组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进行商品推销和品牌宣传的过程。
18. 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和评价传播内容的特点和效果,以揭示其对接收者的影响。
19. 媒介效应:传播媒介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媒体暴力效应、媒介框架等。
传播学名词解释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23,传媒接近权: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4说服性传播: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25,传播流: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6,电视人: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在TV的画面音响刺激中长大,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上跟着感觉走。
36,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27,容器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TV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自闭。
28,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过段时间,等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29,一面提示: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30,免疫效果:两提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遇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膜。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展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构造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膜: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构造、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开展的根底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兴旺是它诞生的根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表达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开展的推动力。
群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群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
2.传播学名词解释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
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
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
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信息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1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观点说明,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5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组织传播:是——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0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先后在伊利诺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为前人经典性成果的荟萃。
他自己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从70年代末起施拉姆曾多次访华,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
11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12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13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系统分析,椎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互动理论的倡始人;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2、皮尔士: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3、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皮尔士,;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实用主义意在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4、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的科学;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现代符号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6、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7、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类的思维与语言;8、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9、毕升:中国发明家,北宋人;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后来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0、古登堡: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1、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一种是以笛卡尔为代表运用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文学文化;一种是以培根为代表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12、文艺复兴13、培根:14、康德:15、尼采16、亚里士多德:17、黑格尔:18、马克思:19、恩格斯:20、霍克海默:21、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22、福柯23、伏尔泰:24、信息经济: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发展了"信息经济"的概念.贝尔认为发达国家已经从前工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最终到达后工业社会阶段;不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26、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27、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28、能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就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32、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33、文化快餐:35、马斯洛:36、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37、信息产业:最早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教授;信息产业又称第四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信息产业又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38、舆论制裁:39、社会公共事件:40、舆论: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把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41、话语分析:42、伯纳斯:4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44、文化工业:45、文化霸权:46、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47、西方中心主义:48、斯图亚特·霍尔:49、马克思·韦伯:50、杜威:52、语用学:53、网络经济: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54、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社会财富包括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知识技术产品等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两个基本属性;57、数字经济: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迅速增长;数字经济主要研究生产、分销和销售都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59、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60、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是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主要代表有桑德尔等;61、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62、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或社会状态,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63、无政府主义: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6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65、唯心主义:即唯心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66、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67、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68、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对社会的认知与宣扬常常导致乌托邦主义;69、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70、人本主义: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71、形式主义:指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有形式主义行为的人,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72、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73、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74、马尔库塞:75、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因此,对话无处不在;在对话中,我们要积极地揣摩听者的接收与背景,积极地理解与反馈;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77、葛兰西:是意大利的共产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十年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度过,在狱中他尽其所能,对文化与政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批判;他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是霸权理论;77、霸权:霸权概念是由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葛兰西提出;霸权确切地说是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葛兰西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国家和市民社会;对于国家的统治,可以通过暴力或强制,但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则不能单纯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须诉诸文化;这种文化的领导权是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的;78、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在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运动和理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普遍性的结构,这些结构会决定人的行为和事件,它们是高度抽象的,并且超越历史和文化;在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下,人的能动性被从文化过程中排除出去;79、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等人;批判学派那样主张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与思想现状;80、文化研究学派:81、法兰克福学派:82、修辞学:82、新修辞学:83、乌合之众广场效应:勒庞在总结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集群心里后提出的概念,是一群临时聚集起来的人,他们是物理空间相近的群体,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外界的心理暗示,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84、公众: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体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关系上的组合;这些分离而分散的个体由现代化的传播技术结合在一起;公众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形成了民意;85、苏格拉底:86、戏剧理论:87、芝加哥学派:88、叙事范式理论:由费希尔提出的新修辞学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有相当的传播都是叙事和讲故事,人们接受一种说法和拒绝一种说法,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他并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认为怎么都行,没有标准,只是强调人们接受某个修辞的标准并不具有唯一性;89、李普曼:美国著名报人,从1921年开始,一直为美国的主流大报撰写社论和专栏;其著作有民意幻影的公众等,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两个概念,是现代新闻学和传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9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映;91、刻板印象成见:由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92、公民公共、市民新闻:93、实证研究:94、米德: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95、伊里调查:96、CPI:97、尼葛洛庞帝:bp4798、涂尔干:99、管理学派经验学派:也被称为管理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辩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由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100、纽曼:101、语义学:102、现象学:主张没有绝对客观的实在,所有的实在都来自于经验与人的感知;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经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103、诠释学:它的前提主张与现象学相似,也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实在,一切客体都要经过人的诠释后才能成为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把人的主观理解作为研究的重点;104、符号互动论:主张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由象征符号组成的,象征符号具有意义,这些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105、新马克思主义:106、新左翼派:109、麦卡锡主义:110、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政府尽量少干预经济,提倡自由市场,鼓励私有企业和消费选择,自从20世纪80年代里跟和撒切尔夫人大力提倡后,新自由主义一直成为西方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理念;111、社会主义:112、资本主义:113、霍夫兰:114、传播伦理:115、媒介素养:116、知沟假说:出自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公共事件或科技新闻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17、炉边谈话:118、舆论学:119、意见气候:220、卢梭:221、乐队花车效应:人们愿意成为胜利者中的一员而不是失败者中的一员——也可以作为人们从众的动机;222、原型:223、典型:224、认知心理学:出自尼赛尔,心理学的一种取向,将人视做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在世界中的言行正是基于这些知识;225、文化工业:阿多诺将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相区别;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沦为经济基础,文化创作越来越具有商品生产的特征;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文化工业把一切艺术作品变成商品,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了;226、伪事件:227、零和博弈:228、文化:229、冰川效应: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230、社会学:231、社会心理学:232、新右派:233、撒切尔主义:234、里根主义:这种保守的国家政策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强调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应该最小限度地干预公民的生活,自由竞争可以完成社会调节;235、文化民粹主义:236、新闻专业主义:237、麦克卢汉:238、罗杰斯:239、控制论: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就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240、信息论:241、系统论:242、编码:编码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作为传播者,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等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243、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受众的解读不仅是对符号的简单解码,还会将符号放入符号间的创造性关系中,带到整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妥协性三种形态;244、巴特:245、格伯纳:246、费斯廷格;247、卢因:248、公众外交:249、认同不当:指无法分清同一类别或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区别;这一术语指的是,把同一类别中的不同成员视为相同的个体;说明这种现象的另一术语是类别思维;最常见的一种认同不当是刻板印象;250、二元价值观评判:是指在实际上有很多可能性的情况下却认为只有两种可能性的思维;它又称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或者排除中间层次的思维;语言加强了这种趋势,这是因为,在描述一种情况时通常只有一对反对词可用;251、无意识投射:是指不自觉地将我们过去的经历、猜想和偏见投射到我们的知觉上;252、虚拟社区:是指存在于电子传播世界里的、而非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社区;聊天室、电子邮递名录、电子讨论区是近些年兴起的可以在线形成社区的例子;居住在世界各个不同角落的人们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在电子空间里聚到一起来讨论某个话题;253、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被提及最多的特性之一;。
传播学名词解释
2.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4.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5.“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属于“热媒介”;
9.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考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0.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1.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2.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23.媒介素养: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24.文化帝国主义: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12.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架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人建构主观真实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新闻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o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
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
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
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从众行为:指个人对群体规范或群体中多数意见的遵从行为。
从众是个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1)自发性遵从-遵从的规范或多数意见符合行为者的价值或目的;2)手段性遵从-遵从规范或多数意见会带来某些实际利益;3)满足性遵从-服从多数意见可以解脱因孤立而带来的心理不安感;4)回避性遵从-为回避群体制裁而对规范和多数意见采取遵从行为。
遵从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众传播的观点和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权威性和传播的广泛性,也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遵从行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从他人的态度中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库利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际传播与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基本群体",认为基本群体中的传播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而且是将社会连结在一起的纽带.纥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拟态环境: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即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环境比较狭小,人们与周围事物保持着的经验性接触,所以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多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困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物理视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象)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刻版印象: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版成见.所谓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版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版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