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分配制度的讨论精品PPT课件
三、改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对策
2、深化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 (2)抓紧制定并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3)对部分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收益征收特殊行业税。
二、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年保持较快增长,30多年间,GDP年均增 长近10%。
二、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基本现状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部门按照新标准、新口径、老资料计算的数据显示,2003年 至2012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479、0.473、0.485、0.487、0.484、 0.491、0.490、 0.481、0.477、0.474。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这两者的数据都远远超过国际 认可的0.4警戒线Leabharlann 也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下收入分配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的讨论
班级:2015级金融学
组员:
演讲人:卢锦薇
资料收集:梁文玲、刘瑞佳、卢翠平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改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 发展,总体来说,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主要经历 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两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均衡。
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由不同的所有者投入,因此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而按劳分配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标,需要建立对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分配体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
相应地,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也由“坚持按劳分配”调整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
并进而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显然,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主要思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以期能进一步明晰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问题的认识。
一、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经济意义研究分配问题的意义,在于不同的分配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有着不同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分配机制会对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人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是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是由利益驱动的,即所谓“经济人”假设,尽管人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但现实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自利倾向仍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收入分配政策课件
对劳动力方面
买方垄断的调节措施
• 扩大就业需求。就业状况是影响社会收 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我国庞大的人口规 模与人均资源占有的低水平,决定了劳 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在较长时期内具有 不可逆转性。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需求 成为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
• 实行最低工资标准。政府以法定形式制 定和实施最低工资标准,以保证职工及 其家属的基本生活收入。
• 2005年1月26日,田亮被以一种非常情 绪化的方式从国家队“除名”;
• 田亮被除名的理由,是其违反国家体育 总局有关部门的规定,自行聘请经纪人, 不经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许可从事商业活 动,不按总局内部规定上缴经营活动收 入的30%~50%。
(一)健全市场分配机制
•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个人收入初次分 配的基础实现机制。只有各种生产要素能够通 过市场充分而有序的流动,社会能够赋予他们 竞争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才有等量投入获取 等量报酬或等量贡献获取等量报酬的合理性和 公平性;
2、买方垄断下 初次分配的调节
• 买方垄断是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供 给相对过剩时,需求方在控制价格 方面处于主动地位,而供给方只能 被动地接受其价格的市场状态;
• 买方垄断,在我国既有行业产品方 面的垄断,也有劳动力方面的垄断。
对行业产品方面 买方垄断的调节措施
• 实行价格保护 • 加强市场监管 • 开拓潜在市场 • 支持其限产或转产
• 我国专家测算认为,1994年,中国全国 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 的警戒线(当年为0、434),现已高达 0、458。
公有制经济的分配状况
对实现按劳分配形成挑战
• 我国目前国有单位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内部平 均主义严重的局面并存,员工所得的“酬”与 其所付出的“劳” 不相匹配。
第5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2)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 公平在西方经济学中通常被理解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效率被理解为资源的 有效配置。公平与效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 实际上,公平有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之分。微观收入分配和 收入调节过程,都涉及公平与效率问题。
➢ 1、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 市场经济中,微观领域的公平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本身提出并规定的,因为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 为商品所有者是有平等的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权 利进行交换。同时要有均等机会,实现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公平 取决于生产条件分配的公平,没有生产条件的公平分配,就不会有收入的公 平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力这一主观生产条件存在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属性也 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生产和分配的形式不同的。
➢ 私营经济的存在意味着生产的一些物质条件依然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一部分 社会成员手里,另有部分社会成员仅仅拥有劳动力条件,主观生产条件采取 劳动力商品的形式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与生产资料结合,这种情况下,依然 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也就是说,对于劳动力的拥有者来说, 收入分配是建立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
3、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1、在初次分配领域,收入与市场效率挂钩,注意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在再分配领域,应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的手段)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依据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依据:
2、按劳分配的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
•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 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中“公 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 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返回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
1、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存在弊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居民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二)城乡收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
其中,非私营单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9万元以上,最低的农、 林、牧、渔业每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两者相差4倍多。私营单位中,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35562元,最低的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每年收入只有1万元出头,两者之比为3.03:1。如 果用非私营单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与私营单位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相 比,两者差距超8倍。 • 除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北京的 某家大型网络门户网站,新入职的员工月薪2500元左右,高管年薪50万 元以上,收入差距达20倍。中关村某家IT上市公司,基层普通员工月薪 4000元,高管年薪数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收入差距达到几十倍甚至上 百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特征,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竞争性。
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成为关键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的高效运行,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公平。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配置和运用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需要遵循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节为手段的原则。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机制能通过价格信号自发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的竞争性可以激发生产者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资源向社会主义建设和民生需求倾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维护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关键在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劳动者付出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除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如按资分配、社会保障和补助、福利待遇等。
这样的多元化分配方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为了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还需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税收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进步性,重点调整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同时,还要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群众的福利水平。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工资制度,推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加强工会组织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重点内容讲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所谓按劳分配,就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很大差异。
一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不仅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社会所有制,而且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不可能按同一劳动标准进行按劳分配,即使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由于公有化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差别,也难以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了新的特点和实现形式。
首先,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借助于价值形式,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
其次,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尺度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和企业竞争过程来实现。
最后,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量来衡量,因而不能借助于劳动券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来实现。
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件3
生产条件:客观生产条件和主观生产条件 ——客观生产条件: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多种分配形式 ——主观生产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分配形式:分离:按资和劳动力价值分配; 结合:按劳分配与要素价格参与分配
1、在公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实行按劳分 配制度,是劳动报酬收入;
•
背景
2005 年直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按当年美元购买力平价, 中国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 这一贫困人口数字远高于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 1500万贫困
人口。这份名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
的演进》的报告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官方贫困线标准 偏低所导致。
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
正确看待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
我国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表现: 1 、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 民收入总体性差距在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 线;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3.23:);3、地区
间差距扩大(最高与最低是3倍);4、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5-10倍);5、居民财富占有差距扩大。
•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1 、按生产要素分 配必然拉开收入差距 ;2、市场经济效率进行收入分配差 距放大;3、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过程中机遇不同。
按劳分配借助价格机制来实现:等量劳动相交换通过等价
形式来实现 按要素分配按照通过要素市场价格来实现:生产要素:是 指商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最基本 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此外还包括:企 业家才能、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知识、信息 。
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本文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国家政策与个人收入分配、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在实践中维护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政策对个人收入分配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收入水平和激励机制。
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也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收入结构。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必须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实现。
通过该文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该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国家政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财产再分配,资源再分配,收入公平性1. 引言1.1 引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个人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相关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受制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方式、财产和资源再分配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收入产生影响。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国家政策与个人收入分配、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关键环节。
在这种体制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人劳动及其收入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经济知识讲义-3-收入分配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五章经济知识第三节收入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分配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初次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但会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在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贡献分配。
该贡献包括对创造利润有益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场、营销等。
谁能利用这些要素作出贡献,就能分到一杯羹。
这样群策群力,效率便得以提高。
2.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公平问题)(1)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2)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政府转移支付等。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如民间捐赠、捐助、慈善事业。
二、个人收入的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按各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
(二)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注: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如果在私营企业或外企工作,所得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中的劳动要素)。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文秘知识-【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
【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分配体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
相应地,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也由“坚持按劳分配”调整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
并进而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显然,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主要思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以期能进一步明晰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问题的认识。
一、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经济意义研究分配问题的意义,在于不同的分配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有着不同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分配机制会对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人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是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是由利益驱动的,即所谓“经济人”假设,尽管人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但现实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自利倾向仍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因而人们所受到的来自特定社会收入分配机制的利益激励,是促使人们追求经济目标、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经济效率是特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的函数。
一种收入分配机制越能体现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激励,对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
其次,不同的分配机制就其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质而言,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人们判定某一经济体制公平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
无论是在经济学上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上,判断某一经济体制是否公平主要看它最终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果是否公平,而分配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第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的回顾与分析
互助组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民个人收入来源于农民自己的劳动,没有剥削性; 第二,这种收入还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为生产资料属 个人私有; 第三,个人收入量较单个农户独自生产经营要多。因为这种 生产组织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一般高 于个体农户; 第四,互助组的劳动成果基本属农民个人所有,除了相互间 补偿换工以外不发生组织内部各农户间的分配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根据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范畴,其区别主要在于 : 第一,二者层次不同。价值创造先于价值分配而存在, 只有先有价值创造,然后才涉及价值分配,没有价值创造无 从谈及价值分配。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实质不同。价值创造所反映的是价 值来源问题,价值分配所反映的是收入来源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收入分配量至少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提供要素的质和量。 第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与完善的程度。 第三,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或领域。 第四,管理与技术水平。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1949—1956 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及特点
1956—1965
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文革”期间 企业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当代中国经济》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体制 的回顾与分析
(一)1949—1956年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 式及特点
建国初期至1956年,我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的特点 主要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三、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十三大是“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
❖ 2。社会保障。三方共同承担。 ❖ 3。价格体系。政府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
配。 ❖ 4。银行信用。利息是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通过信贷和收付利息,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和个人 之间进行再分配。
❖ 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从国民收入主体来看,可以 归之于三者:一部分归社会主义国家支配;一部分归企 业支配;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从最终用途来看, 可以归结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
❖ 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凯思斯、萨缪尔森、布 坎南、奥肯等。
材料:复杂的公平观——一个关于分蛋糕的思想实验
❖ 兄弟二人分配由他们共同“生产”的一个蛋糕,他们为选择“公平”的分 配规则而感苦恼,因为他们面临着10种以上的分配规则,而每一种选择似 乎都是“公平”的:
❖ 1。二人均分——从人头的标准上看是公平的; ❖ 2。谁劳动得多谁分得多——从贡献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3。哥哥多分,弟弟少分——从年长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4。弟弟多分,哥哥少分——从年幼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5。谁多出钱谁多分——从购买力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6。用抽签办法决定分配份额——从机会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7。谁爱吃蛋糕谁多分——从偏好强弱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8。谁是家长谁多分——从地位或职务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9。谁的工龄长谁多分——从过去的贡献看是公平的; ❖ 10。谁的学历(或学位)高谁多分——从掌握的知识标准看是公平的;
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收入分配
❖
第一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 一、国民物形态: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 资料后剩下的部分;
❖ 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以后的剩余部分,也称净产值。
❖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一项 综合性指标。
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 1。维持非物质生产部门,保证整个社会健康 发展。
❖ 2。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加强薄弱环节,实现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 3。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 ❖ 4。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 5。调节个人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 1。国家预算。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 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 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 管理等各方面。
❖ 主张公平与效率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和谐关系,试 图寻找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优点,又能消除收入差距 扩大的途径,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协调。
❖ “协调论”认为,公平并不是收入分配结果的绝对平均, 而是“随着努力上的差异而带来的收入上的差异,一般 被认为是公平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存在公平与效率 的矛盾,但政府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加以平衡与协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个人收入分配
❖ 一、公平与效率: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视角
❖ 两种观点: ❖ “公平与效率冲突论” ❖ “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1。“公平与效率冲突论”
❖ 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 涉及到两个方而问题:
❖ 一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财 富(效率问题);
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MPS体系
社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建筑业总产值 ······
国民收入
SNA体系
GNP/GDP (关系) NNP(国民生产净值)
NNP=GNP —折旧
(折旧depreciation:一年中已经消耗 掉的资本设备价值)
NI(国民收入)
(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 NI=工资+利息+地租+利
四大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十五大是“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十六大则进一步发展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按劳分配
❖ 什么是“按劳分配”?
❖ 一般认为:按劳分配原则就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