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海洋生物毒素

合集下载

海洋药物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药物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药物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多糖结构中含有很多单糖,所以比单糖更甜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毒理学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癌和生殖毒性试验等###药物非临床研究又称为药物临床前研究###药物非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药学研究和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研究分为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阶段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答案:是可逆的4.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分子大小差异对提取物进行分离。

()答案:对5.煎煮法杂质溶出较少,适合热不稳定成分。

()答案:错6.片剂包括普通片、包衣片、缓释片、控释片、口含片等多种类型。

()答案:对7.药物基本剂型的研究、新技术与新剂型的研发都属于药剂学的任务。

()答案:对8.药物和血浆蛋白大量结合会加速药物发挥作用。

()答案:错9.药物递送系统的目的是将原料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答案:对10.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如果出现潜在的严重安全性风险信息,应调整试验方案、暂停或终止药物临床试验。

()答案:对11.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使群体中有一半以上个体死亡的剂量。

()答案:错12.量效曲线可以为药物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答案:对13.将样品粉碎不利于溶质的溶出。

()答案:错14.浸渍法杂质溶出较少,适合热不稳定成分,但是出膏率低,水性溶剂易发霉。

()答案:对15.注射用溶剂,应()答案:与处方中其他药用成分兼容性良好###安全无害###可以用水,也可以用油###不影响活性成分的疗效和质量16.提高核苷类药物的特异性可以降低副作用。

()答案:对17.结构研究是对化合物纯度进行检测的过程。

()答案:错18.固体制剂通常是药物研发的首选剂型是由于()。

答案:固体制剂稳定性较好###贮存、携带方便19.关于片剂,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可以包糖衣或者薄膜衣###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20.海洋药物指以海洋动物有效成分为基础研制开发的药物。

7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7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一)海洋生物毒素 1、毒素种类
河豚毒素(TTX) 存在于河豚科鱼类的卵巢和肝脏中。 河豚毒素(TTX):存在于河豚科鱼类的卵巢和肝脏中。
其他动物中也可分离到。64年确定结构,72年人工合成。 其他动物中也可分离到。64年确定结构,72年人工合成。发 年确定结构 年人工合成 酵工程生产TTX TTX。 酵工程生产TTX。 产生菌:单细胞海洋细菌产生, 假单胞菌、 产生菌:单细胞海洋细菌产生,如假单胞菌、弧菌和别单胞 这可能是与在海洋环境中发生质粒转移。 菌,这可能是与在海洋环境中发生质粒转移。 毒理;阻断神经细胞膜的钠通道。 毒理;阻断神经细胞膜的钠通道。 应用:治疗气喘病、神经紊乱、可放松肌肉, 应用:治疗气喘病、神经紊乱、可放松肌肉,缓或减轻各种 疼痛。 疼痛。
(二)抗肿瘤活性物质
50年代初,Bergmann等人从海绵中分离到抗癌先导化合 50年代初,Bergmann等人从海绵中分离到抗癌先导化合 年代初 ——尿嘧啶阿拉伯糖苷 其人工合成类似物——胞嘧 尿嘧啶阿拉伯糖苷, 物——尿嘧啶阿拉伯糖苷,其人工合成类似物——胞嘧 啶阿拉伯糖苷成功被运用到抗白血病等肿瘤药物。 啶阿拉伯糖苷成功被运用到抗白血病等肿瘤药物。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NCI)报告,海洋动物提取物中,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NCI)报告,海洋动物提取物中, 10%有抗 338淋巴细胞 白血病或KB细胞的活性, 有抗P 淋巴细胞, KB细胞的活性 有10%有抗P-338淋巴细胞,白血病或KB细胞的活性, 3.5%的海洋植物提取物中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性 的海洋植物提取物中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性。 3.5%的海洋植物提取物中有抗肿瘤或细胞毒性。有活性 且毒性不大,临床应用是少数。不仅要直接提取药物, 且毒性不大,临床应用是少数。不仅要直接提取药物, 而且要利用其先导化合物,以便人工合成新的抗肿瘤药 而且要利用其先导化合物, 物。

第六章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

第六章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

鱼胆
鱼胆毒素含于鱼得胆汁中,就是一种细胞毒和 神经毒。
可引起胃肠道得剧烈反应、肝肾损伤及神经 系统异常。
一般治疗:
1、无论中毒时间长短,均应给予催吐、洗胃, 然后应用硫酸镁导泻。
2、保肝治疗:输葡萄糖液,使用维生素、葡 萄糖醛酸。
对症治疗: 1、腹痛严重者给予颠茄类药物治疗。 2、惊厥抽搐者酌情应用镇静剂。 3、重症患者酌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4、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按照急性肾功能衰竭
普遍认为,人每天摄入100mg(约3000IU//kg 体重)维生素A可引起慢性中毒。
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食欲不振,继之可有脱皮现象,一般可自愈。
Hale Waihona Puke 2004-12-31,家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得 张某夫妇和孩子及朋友一起食用了狗肝,3~10 小时后,陆续出现了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两日后,4人均出现脸部脱皮现象。
β -胡萝卜素就是维生素A得另一种形式,主要 存在于植物中 。
动物肝中维生素A含量
动物 北极熊 海豹 羊、牛 黄油 鲨鱼
比目鱼
含量/IU(100g鲜重) -1 1,800,000 1,300,000 4,000~45,000 2,400~4,000 1,000,000
10,000,000
维生素A虽然就是机体内所必需得生物 活性物质,但当人摄入量超过2~5百万 IU(国际单位)时,就可引起中毒。
②唇、舌及手指逐渐变得麻痹、口唇麻痹 进一步加剧,但存在知觉。
③由于麻痹出现说话困难现象肌肉瘫痪。
④知觉丧失,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
三 河豚毒素化学
微溶于水,低pH稳定,碱性条件下分解,热稳定。 100 oC 24 h,120 oC 20~60 min

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

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

2、作用机理
•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是一类阻 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的 海洋生物毒素。该毒素对人体毒性极强,且无特效解救药 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我国近海多种可食用贝类中均 含有麻痹性贝毒,福建省东山县广东省大亚湾及台湾省近 年都发生因食用染毒贝类而引起多人中毒死亡事件!
c、细胞毒性检测法
根据离子通道类毒素可以专一性地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 道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敏感的检 测毒素。它是利用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来检测毒素存在与 否以及毒性大小的一种技术,可以直接体现所测样品的毒性 状况。 麻痹性贝毒(PSP)可以作用于Na+通道的1位点,阻断 Na+内流,当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Na+通道活化剂,细胞会由 于Na+内流过多而造成肿胀,甚至死亡,但如果同时加入具 Na+通道阻断作用的毒素PSP, Na+内流会因拮抗作用而受到 限制,使得细胞成活,由此可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并根据细 胞的成活率对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讨论
上述提取的1,2,3,4号提取液经薄层层析后在层析板上均 可见四个黄褐色斑点,这与文献报道的河豚鱼体内含有河豚 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相吻合,且各自的Rf值 相近,其中一个斑点特别明显,推测可能为河豚毒素。从扫 描结果分析对比平行斑点的直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号提取 展开的四个斑点直径均比2,3,4号的斑点直径大,尤其是河豚 毒素的斑点直径更为明显。也就是说,1号乙酸提取的河豚 毒素含量高于其他三种,这与小白鼠中毒实验得出的结论一 致。
瑞士卡玛TLC scamner-3 全自动薄层层析仪
薄层层析结果与讨论
• 结果: • 肉眼观察1,2,3,4号提取液经薄层层析后在层析板上分别呈 现四个黄褐色斑点,这些斑点直径不等,但展距(Rr值)相 近,差别可能是溶剂的极性不同引起的。经复日成像系统 扫描后这四个斑点清晰可见:1号所得的主斑点的直径相对 较大。

生物毒素-动物毒素

生物毒素-动物毒素

海洋动物毒素海洋动物毒素约60种,其中主要为胍胺类、聚醚类、多肽类及皂苷类四类毒素:1、胍胺类毒素该类毒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及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

2、聚醚类毒素该类毒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PTX)、西加毒素(Ciguatoxin,CTX)及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MTX)。

3、多肽类毒素该类毒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芋螺毒素(Conotoxin,CTX)及海蛇毒素(Sea snake venom,SSV)。

4、皂苷类毒素该类毒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海参毒素(holotoxin)和海星毒素(Asterotoxin)。

海绵动物门及海绵毒素海绵(Spongiatia)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两胚层动物动物,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

海绵的体型不对称,呈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等多种形状。

主要附着在海底的礁石或其他固定物上,从周边海水中获取食物。

海绵的颜色丰富多彩,主要与体内共生有不同种类(色彩)的海藻有关。

由于海洋中有多种贝类、甲壳类和鱼类以海绵为食,海绵自身也进化出一种有效的化学防御武器—海绵毒素。

蜂海绵毒素可在生物膜上形成孔隙并造成膜的损伤,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不慎触摸后可导致皮肤过敏和发炎,局部往往有强烈而持续数小时的灼烧感。

刺胞动物门动物及其毒素刺胞动物门动物的外胚层中均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刺细胞(cnidocytes),尤以触手部位最多,具有摄食及防御的功能。

刺细胞内有一个细胞核及刺丝囊,后者的一端与一个向外突出的触发器相接。

刺丝囊内因贮有毒液及卷曲、细长而中空的刺丝而具有较高的内压。

当触发器受到刺激后,囊内卷曲的刺丝立即弹出,刺丝尖端可刺入其他动物体内并注入毒素,以麻醉或杀死被刺中的动物。

人的皮肤接触刺细胞后可引致皮肤刺痛、红肿,严重者可出现神经中毒的表现。

水母及其毒素水母虽然外表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

海洋生物毒素

海洋生物毒素
risk remains[J]. Food Microbiology, 2000, 61
资料来源: LUO S,AKONDI K B,ZHANGSUN D,Atypicalα-conotoxin LtIA from Conus litteratus targets a novel microsite of the alpha3beta2 nicotinic receptor[J].J Biol Chem,2010,285
二、化学性质与毒理
雪卡毒素是一种脂溶性高醚类物质,毒性非常强,比 河豚毒素强100倍,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 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的内脏、 肌肉中。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毒性上,雪卡毒素是已知的对哺 乳动物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
雪卡毒素中毒最显著的特征是“干冰的感觉” 和热感颠倒,即当触摸热的东西会感觉冷, 把手放入水中会有触电或摸干冰的感觉。雪 卡毒素中毒有临界值,毒素进入血液后,需 要很长时间才能将毒素排出,患者日后若再 次接触到雪卡毒素,就算吃下很少的份量, 超过临界值时也会产生中毒症状。
TTX对神经细胞的钠通道有着高度的阻滞作用, 可数[J].阻据中来断国源神海:洋经[3药]冲.林物动秋,金2的0,0传5罗,导素2兰4,,因长此孙东能亭产等生.ω明-显芋的螺毒局素部的麻研究醉进展
2、聚醚类毒素
结构特点:
具有很高的杂原子对碳原子的比例;结构特殊、新颖, 相对分子质量大;活性强、剧毒;广谱药效、作用机制独特, 多数对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具有高特异性作用等。
1. 多肽类毒素
定义:海洋多肽类毒素是海洋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 毒素,它特异地作用于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的亚型, 从而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包括河鲀毒素和芋螺毒素。

海洋生物毒素PPT课件

海洋生物毒素PPT课件
常见的有聚醚梯、线性聚醚、大环内酯聚醚和聚醚三萜 等 。其中线性聚醚以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和西加毒素为 代表。
11
编辑版pppt
西加毒素
化学分子结构:
12
数据来源:Murata M,et al.Structures of ciguatoxin and its congener.J Am
编辑版pppt
四、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研究试剂:钠通道探针
TTX因其高选择性和高亲合性地阻断神经兴奋膜 上Na+通道而成为鉴定、分离和研究Na+通道的重要 工具药。
➢止痛药,且无成瘾性。
疗麻风患者的神经痛,是一种较强的镇痛剂,作 用较缓且持久,曾代替吗啡、杜冷丁等治疗神经痛。
➢降压药。 ➢抗心律失常药。 ➢麻醉药。
症状:
刺毒鱼刺伤后,可使周 围组织发生严重的创伤反 应,如出血、神经与肌肉 损伤、局部感染等。刺毒 鱼毒素又可使伤员出现神 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 吸系统功能障碍。
救治:
局部捆扎、清创排毒、 止痛、抗毒及防止继发感 染。可在伤口上端扎止血 带,防止毒液扩散,并用 拔火罐法吸出创口内毒液。 有毒鱼的毒棘锯齿刺伤可 引起严重裂伤和软组织创 伤,应立即用冷盐水或无 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对 刺入创面小而内部损伤大 或污染的创口应予以扩创 28 或吸收冲洗。同时仔细探 查创口内有无毒棘的皮鞘
另外刺尾鱼毒素也影响到许多与细胞内钙离
29
子浓度增加无直接相关的生理作用,显示刺
尾鱼毒素亦作用于其他部位。
编辑版pppt
五、 细胞毒性检测技术
30
资料来源:yangbing4329 .2014,6,ppt
编辑版pppt
六、应用前景

第1篇 第5-6章 植物与海洋生物制药

第1篇 第5-6章 植物与海洋生物制药
②提高现有保健药品质量。
③研究开发新的海洋保健药品,如天然β—胡萝 卜素系列保健药品,螺旋藻深加工系列保健药 品,新型可溶性钙保健药品等。
5)开发新的海洋医用生物材料
重点开发品种有以下几类: 甲壳质、甲壳胺及其衍生物系列医用产品:如创可
贴、手术缝合线等; 海洋生物多糖类产品:如药用微囊制剂辅料等; 医用酶产品: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海螺酶等; 医用生化试剂:如海葵毒素等; 临床诊断试剂:如藻胆蛋白荧光探针等。
⑵ 苯丙素类 如苯丙烯、苯丙酸、
香豆素等。
⑶ 醌类 如辅酶Q10、紫草素等。
⑷ 黄酮类 如黄酮醇、花色素、黄芩苷等。 ⑸ 鞣质 如奎宁酸、槲皮醇等。 ⑹ 萜类 青蒿素、齐墩果酸等。 ⑺ 甾体 乌沙苷元、毛地黄毒苷元等。 ⑻ 生物碱 咖啡因、喜树碱等。
药用植物天然化合物
⒉ 植物蛋白质、多肽、酶类生理 活性物质的种类和作用
现已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植物糖类药物
⒋ 植物脂类药物
醌类、黄酮类、萜类、甾类、苯丙素、鞣质 等均属于植物脂类药物。
⑴脂肪和脂肪酸类: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 脂肪酸。
⑵磷脂类:大豆磷脂 ⑶固醇类:β-谷固醇、豆固醇等
植物来源药物制备实例
1.茶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制备
植物SOD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特别 重视,一是因为它具有清除体内过量的超氧自 由基(02-﹒)的功能,对于预防衰老、血管硬 化等有显著效果;二是植物SOD稳定性较动 物好。主要用于保健品、美容品等。
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它们含有不同量的(C =C)双键,具 有抗氧化,防止血管硬化的功能。在肌 体内也用于合成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 前列腺素E1、E2等的原料。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毒素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毒素


2. 作用于心脏系统的毒素:岩海葵毒素
3. 溶血毒素:海蛇毒素、甲藻毒素
4. 细胞毒素:海参毒素、膜海鞘肽、苔藓虫素
(四)化学系统分类
1. 海洋生物碱

氨基酸衍生物:骏河毒素、沙蚕毒素等 氮杂环生物碱:鞘丝藻毒素、束丝藻毒素、鱼腥 藻毒素等


胍胺类毒素: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等
萜类、甾体生物碱:
(二)结构与性质 1、结构:河豚毒素是一种氨基全氢化喹唑啉化合物。分 子式为C11H17N3O8,分子量为319。 细菌产生的
它没有毒腺,不 能分泌毒素
2、性质
(1)无色的针状结晶,熔点为220℃,不耐热 (加热将不同程度的失活)。 (2)溶于水,Ka=10-8.5,呈弱碱性;易溶于稀酒 精,而难溶于纯酒精,不溶于醚、氯仿、苯及 二硫化碳,其与生物碱试剂不发生任何沉淀和 颜色反应。 (3)能溶于酸,与酸作用可生成盐,如氢卤酸盐、 酒石酸盐等,但在PH较低时,不能长时间保持 稳定。
成全身痉挛,肌体麻
木,最终心脏麻弊而
导致窒息死亡。
从毒液中可以提炼出抗蛇毒的血清,还可 以分离出一种能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酶, 对心脑血管疾病可起疏导作用。
生活在深海域的 水母,其体内亦 含有剧毒。
海洋暖水域中会 “开花的”腔肠动 物海葵,其所含的 毒素要比眼镜蛇的 毒性高2000倍。
海葵、海绵及深海水母 中的毒索具有抑制肿瘤 细胞生长的奇特功效, 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肺癌等有理想的疗效
4. 大环内酯毒素
来源:蓝细菌、海绵、苔藓虫、软体动
物。
代表毒素:苔藓虫素、屋甲藻素、软海
绵素
5. 萜类毒素:
来源:海藻、海绵、珊瑚 种类: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呋喃萜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
Βιβλιοθήκη 2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
• 生物来源:藻毒素、海绵毒素、贝毒素、螺毒素、鱼毒
素等 • 化学结构:胍胺毒素、聚醚毒素、环亚胺毒素、多肽毒
素等
• 化学性质:亲水毒素、亲脂毒素 • 毒害作用:麻痹性、腹泻性、记忆缺失性、肝损伤等 • 毒理作用:溶血、细胞毒、离子通道、酶抑制剂等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约400,000种,有毒者约占10%,遍布大多数门类
• • • • • • • •
蓝细菌:淡水种类较多,海洋也有如 Lyngbya majuscula 藻类 海绵 刺胞动物: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虫纲 软体动物: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鱼:河豚鱼、西加鱼 爬行动物:海蛇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5.26.20215.26.202108:3008:3008:30:5708:30:57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7: 10:2207 :10:220 7:106/ 13/202 1 7:10:22 A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1. 6.1307: 10:2207 :10Jun- 2113-J un-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07:10: 2207:1 0:2207: 10Sund ay, June 13, 2021
海绵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1,多炔:普通多炔、羟基多炔、多炔酸盐及
衍生物
9
2,肽类 3,萜类
10
4,生物碱 5,脂肪酸 6,其它: 甾体、聚酮
11
2,有毒腔肠动物: ①腔肠动物 ②有毒腔肠动物:多孔水螅、方水母、岩沙
海葵、角孔珊瑚等,毒液存在于刺细胞内。
12
3,有毒软体动物: ①软体动物 ②有毒软体动物:节香螺、加州海兔、仙女蛤、从
尖鳍藻。
40
三、毒理与药理活性 1,毒理主要引起腹泻 2,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胃肠道刺激症状。 3,特点是潜伏期短
41
四、作用机理 1,DSP的毒性机制主要在于其活性成分OA 2,OA是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的抑制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
西加毒素:0.45
μg/kg, μg/kg,与已知毒性最大的天
21
刺尾鱼毒素:0.13
然肉毒杆菌毒素相比只低25倍。
22
三、海洋生物毒素的开发利用前景

结构独特而新颖,活性强而广泛,主要作 用于Na、K、Ca等离子通道;

防治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抗肿瘤、 抗病毒的临床药物或重要导向化合物;
如大田软海绵酸、鳍藻毒素。 2 、中性成分:聚醚内酯,如蛤毒素、扇贝毒 素、虾夷毒素。 3 、其它成分

具很强耐热性,一般烹调方法不能去除。
41
二、生物来源 最初从大田软海绵中分离而得出。 来源于形成赤潮的甲藻类,如渐尖鳍藻。
42
三、毒理与药理活性

强效细胞毒性化合物
1、毒理主要引起腹泻
54
二、生物来源 赤潮的主要藻类:短裸甲藻。 是赤潮的最主要浮游生物之一。
55
197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爆发的赤潮灾难, 导致每天上百吨鱼贝类死亡,
人、畜因吸入有毒的气雾而引起严重的毒害。
56
三、毒理与药理活性
又称为神经贝类毒素,具有神经毒作用,
胃肠道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四肢刺痛、身体冷
51
2、消化系统症状

3、心血管系统症状

四、作用机理
1、西加毒素是电压依赖性Na通道激动剂,可
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强去极化,
使神经细胞肌肉兴奋性传导改变。

可被河豚毒素拮抗;
2、刺尾鱼毒素是电压依赖性Ca离子通道激动 剂,可增加细胞膜对Ca2 的通透性。

可致骨骼肌、平滑肌、心肌钙依赖性收缩。
13
4、有毒棘皮动物: ①棘皮动物 因其皮肤表面通常有保护性的突出刺而得名。 约6000种,有毒种类约20余种;

教学课件第六章水产原料中的有毒物质

教学课件第六章水产原料中的有毒物质
在强酸性溶液 中则易分体,在碱性溶中中 则全部分体。 4、TTX对紫外线和阳光有强的抵抗能力, 经紫外线照射48h后,其毒性无变化,自然 界阳光照射一年,也无毒性变化。
5、在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等 作用下不被分体。
6、TTX对盐类稳定,用30%的盐腌制1 个月。卵巢中仍含有毒素。
7、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对热稳定,能 耐高温。将卵巢毒素煮沸zh后能使其毒 性降低一半。在100加热4h,115℃加热 3h , 能 将 毒 素 全 部 破 坏 ; 120℃ 加 热 30min,200℃以上加热10min,也可使 其毒性消失,210℃以上开始炭化。
用水洗
10%
离———— ————醋酸洗脱液
第二节、贝毒
记神雪腹麻
忆经茄泻痹 缺性毒性性

失贝素贝贝 类
性毒 贝 毒
毒毒
中 毒
思考题
海洋生物毒素的种类、分布及来源?
料中中毒效率较高的海洋生物。
第一节 河豚毒素
一、河豚毒素的分布
河豚、蝾螈、云斑节 鱼、斑足蟾、 螺类、海显类、花纹爱洁蟹和扇虫。河 豚鱼中毒素含量比较丰富的器官与组织 主要是卵巢、肝脏、血液。
二、河豚毒素的性质
1、氨基喹唑啉型化合物,为无色、无味、 无嗅的针状结晶。
2、溶时性:只溶于酸性水或醇溶液。 3、TTX是一种生物碱,在弱酸中相对稳定,
概述
海藻生物毒素是水产品化学危害的主要成分。 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可以通过 贝类、鱼类or藻类等中间传递链,引起人类 中毒。根据这些毒素所导致的中毒症状,可 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 记忆缺失性贝毒、雪茄毒素和河豚毒素等。 贝类通过过滤食作用,将能产生毒素的单细 胞及M等浓缩积累,因此,贝类是水产品原

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ppt课件

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ppt课件

2、作用机理
•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是一类阻 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的 海洋生物毒素。该毒素对人体毒性极强,且无特效解救药 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我国近海多种可食用贝类中均 含有麻痹性贝毒,福建省东山县广东省大亚湾及台湾省近 年都发生因食用染毒贝类而引起多人中毒死亡事件!
3、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
• ①材料:棕斑腹刺豚。 • ② TTX的提取 • 取河豚鱼的内脏捣碎后,分为四份,分别加入5倍量的甲 醇、乙醇、乙酸、水,然后将装有四种不同溶剂的提取瓶 置于60℃恒温水浴锅中8h,使TTX充分溶解于溶剂中。
③分离
• 取出三角瓶,3500 rpm离心10min,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 体物,将固体物再重复以上步骤2次,合并上清液。若脂 肪过多可用乙醚进行脱脂处理。将上述粗提液减压蒸馏。 得到的少量液体按照溶剂的不同编号为1号(乙酸提取),2号 (甲醇提取),3号(乙醇提取),4号(水提取)处于冰箱中备用。
4、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
①样品采集
扇贝采集,样品采集后现场用水冲净外壳,并用不锈钢刀打 开,将贝肉、性腺和消化腺分离,用纱布吸除多余水分,然 后冰块保存运至实验室,- 20 度贮存。
②提取
• 贝类PSP的提取方法主要采用AOAC法,该方法简单描述 为: • a、在称重的烧杯中称取100g均质的样品,加0. lmol/L HCl 溶液100mL充分搅拌,检查pH (pH应为2. 0-4. 0,以3最佳)。 需要时,可逐滴加入5mol/L HCl溶液或0. lmol/L NaOH溶液 调整pH,加碱时速度要慢,同时需不断搅拌,防止局部碱 化破坏毒素。 • b、将混合物加热,并徐徐煮沸5min,冷却至室温,调节 pH至 2. 0-4. 0(勿>4. 5)。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陈巧莉,杨 兵,洪晴悦,魏鲟钰,方楚楚,阚建全*(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重庆),中国匈牙利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摘 要: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

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藻类、浮游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可在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具有耐热性,故加热、微波等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使其失活;当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极易对肝脏、细胞、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引起人体中毒。

本文对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防控海洋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生物;毒素;分类;毒害作用机制;检测技术Recent Progress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oxic Mechanism of Marine Biotoxin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ir DetectionCHEN Qiaoli, YANG Bing, HONG Qingyue, WEI Xunyu, FANG Chuchu, KAN Jianquan*(Laboratory of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on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Chongqing),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Chinese-Hungaria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Food Scienc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od poisoning incidents caused by marine biotoxins have increasingly occurred, 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beings and the society. Marine biotoxins, mainly produced by algae, phytoplankton or microorganisms, can exist in marine organisms such as shellfish and fish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ich have heat resistance and cannot be inactivated by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heating and microwave. After entering the human body through the food chain, marine biotoxins cause toxic side effects on the liver, cell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and nervous systems and consequently human poison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oxic mechanism of marine biotoxins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their detectio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ng marine biotoxins from causing harm to human health.Keywords: marine organisms; toxins; classification; toxic mechanism; detection technologies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326-380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21)05-0321-11引文格式:陈巧莉, 杨兵, 洪晴悦, 等.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5): 321-33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326-380. CHEN Qiaoli, YANG Bing, HONG Qingyue,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oxic mechanism of marine biotoxin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ir detection[J]. Food Science, 2021, 42(5): 321-33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326-380. 收稿日期:2020-03-26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风险评估)项目(GJFP201701102)第一作者简介:陈巧莉(1996—)(ORCID: 0000-0002-7307-251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与营养学。

第六章 海洋毒素

第六章 海洋毒素

海洋软体动物,包括蛤类,摄食了这类海藻后, 毒素可在中肠大量蓄积。其摄入的毒素含量决 定于海水中该藻的数量和经蛤类滤过的海水数 量。蛤类投入此种毒素对其本身并无危害,因 毒素在其体内处于结合状态。但当人食用蛤肉 后,毒素则迅速被释放,引起中毒。 中毒的主要表现为食后15min到2~3h,出现 口唇,手、足和面部的神经麻痹,接着出现行 走困难、呕吐和昏迷,严重者常在2~12h内死 亡。死亡率一般为5%~18%。
河豚毒素对各种动物的毒性
动物 大鼠 豚鼠 小鼠 家兔 家兔 狗
给药 途径 皮下 皮下 皮下 皮下 静脉 皮下
最小致死剂量 (μg/kg) 2.7 4.5 8.0 8.0 3.0 9.0
河豚毒素对各种动物的毒性

皮下
10.0
河豚毒素是神经细胞膜药物研究的标准工具药,临床上 用于治疗各种神经肌肉痛、创伤及癌痛,肠胃及破伤风 痉挛等。也用于局部麻醉药及神经性汉森(Hansen) 型疾病等。
1mg石房蛤毒素即可使人中度中毒。 石房蛤毒素对人的最小经口致死剂量为1.4~4.0mg/ kg体重。对小鼠的径口LD50为0.263mg/kg体重,腹 腔注射的LD50为10ug/kg体重。 石房蛤毒素不能经水洗清除,对热有一定的耐受性, 据测定,经116℃加热的罐头,仍有50%以上的毒素 未被去除。目前,对麻痹性蛤类中毒尚无有效的解毒 剂。
再通过关闭机制(gating mechanism)使通道关闭, 河豚毒素作用于毒素受体(RTOX),可使h闸门 (h—gate)关闭,阻滞钠离子通过细胞膜,使细胞膜 失去极化状态,从而抑制甚至阻断了神经一肌肉的传 导过程,导致神经肌肉活动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麻痹 状态。
最后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呼吸停止,血管中枢麻痹,可 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最终因呼吸停止和循环衰竭而 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系统分类法
分为:主要集中海洋生物碱、聚醚、多肽
海洋生物碱(氨基酸衍生物、氮杂环生物碱、胍 胺类生物碱、萜类、甾类) 聚醚类毒素----虾夷扇贝毒素、短裸甲藻毒素 多肽类毒素----芋螺、海葵、海胆 萜类毒素-----海藻、珊瑚 大环内酯毒素----海绵、海兔 皂甙类毒素----海参、海星
海洋生物毒素分类
来源:化学防御物质; 捕食海洋生物有毒物质,并累积; 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分类: 生物系统分类法 化学系统分类法 毒理作用分类法 毒性灾害分类法
生物系统分类法
分为:
藻类毒素 海绵毒素 贝类与螺类毒素 鱼类毒素 海蛇毒素
问题:
有毒海洋生物不是毒素的原始生物种 一种毒素可以广泛的存在多种生物中 某些毒素的生物来源难以确定
毒性灾害分类法
赤潮、西加中毒、麻痹性贝类中毒是世界三大 海洋生物公害问题 我国:赤潮、河豚中毒、水母伤害是常发性的 海洋生物伤害 分为: 赤潮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 食入性鱼类毒素 刺咬性海洋生物毒素
毒理作用分类法
分类依据:作用性质、作用机理、作用靶位 作用神经系统的毒素----河豚毒素、石房蛤毒 素 作用心脏系统----岩沙海葵毒素 溶血毒素----海葵、海蛇毒素 细胞毒素 问题: 许多毒素的作用机理、作用靶位不清楚 一些毒素作用于多个靶位
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方法
提取技术
组织及细胞的破碎----机械法、化学处理、物理处理、 酶解法 浸提----煎煮法、浸渍法、渗滤法、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分离纯化
溶剂萃取分离 重结晶法 沉淀法 膜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
结构鉴定
海洋生物毒素与新作用靶位的研究 肽类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 基因工程海洋药物 海洋中药的研究开发
河豚毒素
我国是最早研究河豚毒素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分离得到河豚毒素,1972年确定河豚 结构(降解法),分子式C11H17N3O3 来源:海洋细菌,人工养殖的河豚鱼没有毒 活性:神经毒素,具有抗癌作用、局部麻醉作用; 也是研究钠离子通道的重要工具
海洋生物毒素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毒素分类 海洋生物毒素的特性 海洋生物毒素与海洋药物的研究 河豚毒素 毒素起源 毒素研究技术
有毒海洋生物
有毒海洋生物占10%左右,集中底栖和浮游生物 有毒藻类----甲藻门(2%) 有毒无脊椎生物 多孔动物(海绵)----来自共生的微生物 腔肠动物-----水母、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腹足类、瓣鳃类(来自藻类)、头足类 棘皮动物-----海胆、海参、海星 有毒鱼类和爬行生物 毒素鱼类-----河豚、西加毒素(外源性)组胺毒有毒海蛇
海洋生物毒素特性
研究前景看好 化学结构的多样性 生物活性的多样性 高生物活性—刺尾鱼毒素、岩沙海葵毒素 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05和0.15ug/Kg 特殊的作用机理
海洋生物毒素与生命科学、海洋药 物研究的关系
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推动化学与生物学的学科发展 促进化学生态学的发展 海洋生物毒素与创新药物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