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多肽毒素的研究进展
海洋鱼_虾_贝类的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福建水产,2007年9月第3期NO.3 J O URNAL O F FUJ I AN F I SHER I ES Sep.26.2007海洋鱼、虾、贝类的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林心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肽与蛋白质是海洋生物中含量极其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活性肽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诸如免疫、抗肿瘤、抗高血压、抗血脂、抗菌和促生长等生理活性。
本文就鱼类活性肽中的鲨肝肽、鲨鱼多肽、鱼精蛋白肽、鱼类抗菌肽、鱼类抗高血压肽,虾类活性肽以及贝类中的扇贝多肽和贻贝肽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为该领域研发海洋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鱼;虾;贝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利用海洋生物来防病冶病,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海洋药物的国家。
历代本草均有海洋药物的记载,诸如《黄帝内经》记载以乌贼骨作为丸饮、以鲍鱼汁治血枯,《山海经》中记载的海洋药物就有27种,《神龙本草经》记载的海洋药物有10种,《本草纲目》记载的海洋药物近100种[1]。
海域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肽与蛋白质是海洋生物中含量极其丰富的生理活性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活性肽(B i oactivepep tide)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主要体现在免疫活性、抗高血压、肿瘤抑制性活性、抗血脂、促生长活性等。
现就海洋鱼、虾、贝类中的几种活性肽作一简述。
1 鱼类活性肽111 鲨肝肽 郭昱等[2]研究了鲨肝肽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鲨肝肽能有效降低免疫性肝炎小鼠血清转氨酶含量的异常升高,明显减轻肝脏损伤。
提示鲨肝肽可研发治疗肝炎和调节免疫的药物。
吕正兵等[3]研究了鲨肝活性肽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功能,经病理切片观察和细胞分子水平的分析表明,鲨肝肽具有减少肝细胞凋亡、保护亚细胞结构和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
范秋领等[4]也研究了鲨肝肽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和肝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鲨肝肽能明显抑制硫代乙酰胺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改善因硫代乙酰胺而受损的线粒体呼吸功能。
深入研究海洋生物的天然药物潜力

深入研究海洋生物的天然药物潜力海洋是地球上覆盖面积最广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近年来,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研究日益深入,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天然药物潜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海洋生物所包含的天然药物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海洋生物中的天然药物1. 海洋藻类海洋藻类是海洋生物界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它们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肽和次生代谢产物等。
其中,褐藻类、红藻类和绿藻类等常见的海藻在天然药物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比如,海带中含有丰富的褐藻酸和海藻酸,具有降血脂、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效。
此外,红藻类中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如藻胆蛋白。
2. 海洋细菌海洋细菌是一类独特的、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
通过对海洋细菌的研究,人们发现其产生了许多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病毒等活性的物质。
其中,一种名为抗氧化蓝酶的海洋细菌蓝藻菌已成功应用于创伤、炎症和肿瘤治疗领域。
3. 海洋动物海洋动物中也存在着许多具有药物潜力的天然产物。
比如,海平面下深不可测的珊瑚中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此外,海蛇毒素、海葵毒素等也是研究领域的热点,它们被认为具有抗癌和镇痛等功效。
二、海洋生物天然药物的应用前景1. 抗肿瘤药物海洋生物中的天然产物在抗肿瘤研究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一些海洋藻类和细菌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已经被广泛研究,例如青藻酸和樟脑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2. 抗菌药物由海洋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已经成为抗感染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这些物质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的细菌表现出了抗菌活性。
例如,蓝藻菌产生的抗氧化蓝酶已经应用于治疗创伤感染和炎症等疾病。
3. 免疫调节剂海洋藻类中的多糖和多肽等物质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海洋动物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失抗菌活性 , 仅对海洋革兰 氏阳性菌有 抑制。19 但 9 9年
R l等从 三 叶真蟹 颗粒细 胞 中分离 到一种 抗 菌肽 , 热稳 e f 对
定 , 高盐 , 耐 仅对 海洋 革兰 氏阳性 细菌有 很强杀 菌力 。
12 鱼 类 的 抗 菌肽 在 鱼 类体 表粘 液 、 . 皮肤 、 、 液 、 鳃 血 血清 、 肠和 肝脏组 织 等 均 有过 分 离 得 到抗 菌 肽 的报 道 。 小 19 96年 , r 等从 豹 鳎体上 分 离到一 种 由 3 个 氨基 酸残 Oe n 3 基组 成 的抗菌 肽并 将其 命 名 为 Pr x , a ai 研究 发 现 它具 有 d n 比 蜂 毒 素 更 强 的 抗 菌 活 性 和 更 低 的 人 红 血 球 溶 血 活 性 。C n n等从海七 星鳗 分 离 到 L R (a pe o i ol o C P Lm r Cr— y t C anR le r e ) a 等从 泥鳅 体 中分离 到 一种 Os t e t Po i 。Pr ti a d tn k 2 个 氨基酸 的抗 菌肽 Msu n具 有 较强 的体 外 广谱 抗 菌 1 i r, gi 活性 且没 有 明显 的溶 血作用 , 其抗 菌 活性 是 蛙 皮素 的 2— 6倍 。Pr 等还 报 道 了鲶 鱼 受 伤 时 上 皮 黏膜 细 胞 层 分 泌 a k
抗 菌肽是 生物 体 产 生 的一 类 小 分子 多 肽 , 对真 菌 、 细 菌等病 原微 生物具 有 抑制 或 杀灭 作 用 , 常 被称 为 “ 二 通 第 防御体 系 ” ” 。最初 由于人 们发 现这类 活性 多肽 对细 菌具 有 广谱 高效杀 菌 活性 , 以将 其命 名 为 “ 所 抗菌 肽 ” 随后 研 , 究 发现 , 些 抗 菌 肽 对 部 分 真 菌 和 病 毒 具 有 明 显 杀 伤 作 某 用 , 还可 以对癌 细胞 和癌 实体瘤 有攻 击作 用而 不破 坏 而且 正 常细胞 。 目前认 为 抗 菌肽 的杀 菌机 理 是 这 些 抗菌 肽
多肽药物的合成和研究进展

多肽药物的合成和研究进展多肽药物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这种药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可以针对性地调节体内的生理活动,因此在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多肽药物存在着易被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这些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合成方法,研究新的载体和修饰方法,以提高多肽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多肽药物的合成方法多肽药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其中,化学合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方法,在实验室内将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连接成为一条链的过程。
这种合成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产品,但其产量较低,合成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
而生物合成则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内的自然合成过程,由生物体内的纤维蛋白聚合酶(PPS)引导氨基酸聚合成为肽链的过程。
这种方法生产效率高,但产品的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多肽药物的载体和修饰为了克服多肽药物易被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载体和修饰研究。
载体是指将多肽药物和一种或者多种物质结合,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效果。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脂质体、微球体和聚合物等。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水溶性载体的新型载体,能够有效地控制多肽药物的释放。
修饰是指在多肽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引入一定程度的化学改变,以提高其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一些小分子修饰剂,但是这些剂量往往很难控制,有些还会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因此,目前研究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底物依赖性修饰、外部范围限制修饰和蛋白质融合等方面。
这些技术能够降低药品出现副作用的风险,并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效果。
三、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以来,多肽药物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肿瘤治疗、免疫调节和新型降糖药物等方面。
目前,多肽药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多肽药物的合成、载体和修饰进行持续性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海洋生物多肽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海洋生物多肽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海洋生物多肽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
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古老、复杂、神秘的生命形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多肽。
一、海洋生物多肽的制备海洋生物多肽是指源于海洋生物中的多肽结构物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特性。
其制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提取海洋生物多肽的提取过程较为复杂,一般需要先进行生物样品的准备和处理。
提取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超声波、高压萃取和分离等,化学方法包括酸碱解和酶解等,而生物学方法则是指利用微生物、真菌、藻类等生物进行提取。
2. 纯化提取海洋生物多肽后,需要进行纯化处理,以此得到纯度较高的多肽物质。
纯化方法主要包括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逆相高效液相色谱等。
其中,离子交换和逆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较高的纯化效率和分离度。
3. 鉴定及性质分析提取和纯化海洋生物多肽后,需要进行鉴定及性质分析。
这些多肽物质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般的鉴定方法包括测定氨基酸序列、红外光谱、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
二、海洋生物多肽的应用研究随着对海洋生物多肽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价值也逐渐被发掘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医疗用途海洋生物多肽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多肽可以用于制备抗菌剂、抗癌剂、心血管疾病药、神经疾病药、抗病毒药等。
此外,还可以用于骨科、口腔科、皮肤科等领域的治疗。
2. 食品领域海洋生物多肽还可以应用于食品领域。
通过提取和纯化,可以得到具有营养、保健和功能性等多种特性的多肽物质。
其中,海洋类食品如海藻、贻贝、石斑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3. 工业领域海洋生物多肽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也颇为广泛。
例如,可以用于制备肥料、蓝色染料、油墨、生物胶等,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海洋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概况与探析(可编辑)

近年来海洋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概况与探析维普资讯 ////0>.第卷第期. . .海洋通报年月.近年来海洋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概况与展望于荣敏,严春艳,曲红艳,姚新生,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摘要:海洋是地球上资源最丰富的领域,海洋生物是新型肽类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科学研究证明,许多海洋多肽具有抗肿痛、抗艾滋病、抗真菌、抗病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来国内外对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概况,并进行了概括性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肽;研究概况:展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海洋是地球上资源最丰富的领域,由于海洋生物物种的生态环境比陆生生物复杂得多,其赋予海洋生物的某些特异的化学结构是陆地生物体内尚未发现的,这使得海洋成为创新药物与功能性/保健食品的资源宝库。
自世纪年代以来,人们已经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数万种新型化合物,包括肽类、蛋白质类、多糖类、生物碱类、萜类、大环聚酯类等类型。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肽类是数量最庞大的一类化合物,达数万种之多 ,包括海洋肽类毒素与海洋生物活性肽等。
生物活性肽是指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肽类。
现已证明,很多海洋肽类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真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
抗肿瘤多肽从海洋动物提取的化合物有 %具有抗癌活性,海洋植物提取物有. %具有抗癌和细胞毒活性。
其中抗癌多肽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
由于海洋生物生存的特定环境,海洋抗癌多肽的结构与陆生动植物肽糖肽有很大不同,多为小分子环肽.含有丰富的型氨基酸、羟基酸、新的氨基酸与氨基酸及噻酚、嗯唑环。
有的还含有烯键与炔键,这大大提高了肽的生物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
年,等从帕劳群岛的海洋藻青菌中分离得到了抗肿瘤活性很高的化合物 ,它最初是从海兔中获得的。
人们还从关岛和夏威夷的中分离得到了的化学类似物,结构中的 , 二甲基异亮氨酸基团为型氨基酸,并确定了它的立体化学结构。
海洋多肽的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摘要 :21世 纪以来,肿瘤 的发病 率呈逐年上 升趋 势 ,其 中恶性 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 的一 大杀手 ,抗肿 瘤物质的
研 究一直是人 类试图攻克肿瘤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 利用 ,已经发 现海 洋来源的抗肿瘤 活性 物质有
数 千 种 ,其 中海 洋 多肽 以 其 分 子 量 小 、靶 向 性 高 、吸 收 快 、效 应 高 、副 作 用 小 吸 引 了 广 大 科 研 工作 者 的 关 注 。本 文 就 海 洋
基 金 项 目 : 广 东 省 社 会 发 展 领 域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2014A020212292)。 通信 作者 :伍 俊,E—mail:wujun0294@ 163.com。
饰 的非典型氨基酸 ,例如氨基 甲酰化或 N一和 O一甲基化 或 在普通 蛋白质中未发现的氨基酸 ;环状缩肽 的结构 多样 性 比线性对应 物更 复 杂 ,Kahalalide F及 其衍 生物 属 于这 类 肽 ;线性 多肽 结构 相 对较 简单 ,多 肽 Pardaxinis、鲎素 均 为线性肽 ;还有 一部分 为海 洋生 物蛋 白提取 物水解 产生 , 酶解牡蛎产 生的寡肽浓缩 物属于此类。
多肽 的抑 制肿瘤细胞增殖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 、促肿瘤细胞凋亡 、免疫作 用等抗肿瘤作 用的研 究概况进行介绍 。
关键 词 :海 洋 多肽 ;抗 肿 瘤 ;抗 肿 瘤 机 制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8.03.041 学科分类代码 :320.6760 中图分类号 :R73
284
黑龙 江医学 第 42卷 2018年 第 3期
HEIL0NGJIANG MEDICAL JOURNAL Vo1.42 No.3 Mar.2018
海洋生物药物类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海洋生物药物类药物的研究与发展前言: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海洋生物药物,研究进展1概述1.1 定义海洋生物药物(pharmaceuticals of marine biological origin)即从海洋生物体上获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1.2 分类1.2.1海产生物毒素1.2.2抗抗原物质1.2.2.1抗肿瘤物质1.2.2.2抗病毒物质1.2.3具有的活性化合物1.2.3.1心血管活性1.2.3.2其他生物活性1.3 应用作为酶、发酵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疫苗、菌苗;药用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微生态制剂药物;血液制品及代用品;诊断试剂:血型试剂、X光检查造影剂、用于病人的诊断试剂;用动物肝脏制成的生化药品等。
2.几种典型的海洋药物2.1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是一类重要的医药大品种药,是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
其销售份额占世界医药市场的15%,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一直是海洋药物研究的重点。
海洋生物提取物中至少10%具有抗肿瘤活性,海洋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 3.5%有抗癌活性或细胞毒活性。
包括核苷酸类、酰胺类、聚醚类、大环内酯类等化合物,其中阿糖胞苷等已形成药物。
我国正在开发的抗肿瘤药物有6一硫酸软骨素、海洋宝胶囊、脱溴海兔毒素、海鞘素A(B,c)、刺参多糖钾注射液等药物。
目前,只有10个海洋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更多的处于临床前研究。
浙江省舟山市用乌贼加工时丢弃的墨囊制成“海墨止血片”,对消化道等各种出血有效,尤其对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效佳,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但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
现在发现乌贼墨具有抗肿瘤作用,国内对其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已获重大进展,并不断有新的发现,主要集中在免疫方面。
海洋生物毒素

资料来源: LUO S,AKONDI K B,ZHANGSUN D,Atypicalα-conotoxin LtIA from Conus litteratus targets a novel microsite of the alpha3beta2 nicotinic receptor[J].J Biol Chem,2010,285
二、化学性质与毒理
雪卡毒素是一种脂溶性高醚类物质,毒性非常强,比 河豚毒素强100倍,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 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的内脏、 肌肉中。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毒性上,雪卡毒素是已知的对哺 乳动物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
雪卡毒素中毒最显著的特征是“干冰的感觉” 和热感颠倒,即当触摸热的东西会感觉冷, 把手放入水中会有触电或摸干冰的感觉。雪 卡毒素中毒有临界值,毒素进入血液后,需 要很长时间才能将毒素排出,患者日后若再 次接触到雪卡毒素,就算吃下很少的份量, 超过临界值时也会产生中毒症状。
TTX对神经细胞的钠通道有着高度的阻滞作用, 可数[J].阻据中来断国源神海:洋经[3药]冲.林物动秋,金2的0,0传5罗,导素2兰4,,因长此孙东能亭产等生.ω明-显芋的螺毒局素部的麻研究醉进展
2、聚醚类毒素
结构特点:
具有很高的杂原子对碳原子的比例;结构特殊、新颖, 相对分子质量大;活性强、剧毒;广谱药效、作用机制独特, 多数对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具有高特异性作用等。
1. 多肽类毒素
定义:海洋多肽类毒素是海洋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 毒素,它特异地作用于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的亚型, 从而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包括河鲀毒素和芋螺毒素。
海洋多肽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周田田,张红,袁文鹏. 海洋多肽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9):419−426.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90116ZHOU Tiantian, ZHANG Hong, YUAN Wenpeng. 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Marine Peptide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2, 43(19): 419−42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90116· 专题综述 ·海洋多肽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周田田,张 红,袁文鹏*(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菏泽分院,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菏泽 274000)摘 要:海洋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其中含有大量高质量的蛋白质。
海洋多肽具有抗高血压、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作为开发功能性食品和药品的来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化学水解法、酶水解法、微生物发酵法以及物理辅助提取法提取海洋多肽并采用色谱法、膜分离法将其分离纯化的相关技术,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对海洋多肽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抑制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等生物活性以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海洋多肽,提取,纯化,生物活性本文网刊:中图分类号:TS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22)19−0419−08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90116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of Marine PeptidesZHOU Tiantian ,ZHANG Hong ,YUAN Wenpeng *(Heze Branch,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Innovation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Heze 274000, China )Abstract :Marine life is an important food source for humans, which contains a lot of high-quality protein. Marine peptides have b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anti-hypertension, anti-oxidation, and anti-tumor. They have great potential as a source of functional foods and medicines.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of chemical hydrolysis, enzymatic hydrolysis,microbial fermentation and physical-assisted extraction to extract marine polypeptides and to separate and purify them by chromatography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compared.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marine peptides such as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y activity,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were reviewed.Key words :marine polypeptide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bioactivity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内生命物质的主要有机成分。
多肽研究报告

多肽研究报告
多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激素、酶、抗体、毒素等,因此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多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多肽的研究主要包括合成、结构分析、生物活性研究等方面。
合成多肽的方法主要有固相合成、液相合成、化学合成等。
其中固相合成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利用固相载体将氨基酸连接起来,逐步合成多肽。
结构分析是多肽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质谱、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学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确定多肽的分子量、序列、三维结构等信息。
生物活性研究是多肽研究的核心,它可以揭示多肽的生物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生物活性研究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方面。
体外实验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多肽的生物活性。
体内实验则需要动物模型,通过给动物注射多肽或将多肽加入饲料中,观察多肽对动物的影响。
多肽在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多肽激素是治疗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重要药物。
多肽抗体是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重要药物。
多肽药物的优点是具有高效、低毒、低副作用等特点。
多肽在食品领域也有应用,如添加多肽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口感等。
多肽在化妆品领域也有应用,如添加多肽可以改善皮肤的弹性、减少皱纹等。
多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多肽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肽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泛。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毒素

素
2. 作用于心脏系统的毒素:岩海葵毒素
3. 溶血毒素:海蛇毒素、甲藻毒素
4. 细胞毒素:海参毒素、膜海鞘肽、苔藓虫素
(四)化学系统分类
1. 海洋生物碱
氨基酸衍生物:骏河毒素、沙蚕毒素等 氮杂环生物碱:鞘丝藻毒素、束丝藻毒素、鱼腥 藻毒素等
胍胺类毒素: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等
萜类、甾体生物碱:
(二)结构与性质 1、结构:河豚毒素是一种氨基全氢化喹唑啉化合物。分 子式为C11H17N3O8,分子量为319。 细菌产生的
它没有毒腺,不 能分泌毒素
2、性质
(1)无色的针状结晶,熔点为220℃,不耐热 (加热将不同程度的失活)。 (2)溶于水,Ka=10-8.5,呈弱碱性;易溶于稀酒 精,而难溶于纯酒精,不溶于醚、氯仿、苯及 二硫化碳,其与生物碱试剂不发生任何沉淀和 颜色反应。 (3)能溶于酸,与酸作用可生成盐,如氢卤酸盐、 酒石酸盐等,但在PH较低时,不能长时间保持 稳定。
成全身痉挛,肌体麻
木,最终心脏麻弊而
导致窒息死亡。
从毒液中可以提炼出抗蛇毒的血清,还可 以分离出一种能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酶, 对心脑血管疾病可起疏导作用。
生活在深海域的 水母,其体内亦 含有剧毒。
海洋暖水域中会 “开花的”腔肠动 物海葵,其所含的 毒素要比眼镜蛇的 毒性高2000倍。
海葵、海绵及深海水母 中的毒索具有抑制肿瘤 细胞生长的奇特功效, 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肺癌等有理想的疗效
4. 大环内酯毒素
来源:蓝细菌、海绵、苔藓虫、软体动
物。
代表毒素:苔藓虫素、屋甲藻素、软海
绵素
5. 萜类毒素:
来源:海藻、海绵、珊瑚 种类: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呋喃萜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多肽类药物是指由氨基酸残基按照特定的结构、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蛋白质片段或类似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是当前最前沿的新药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包括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应用、优点、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多肽类药物的研发现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技术也日渐成熟。
首先,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借鉴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多肽资源,如毒蛇毒液、昆虫毒素、革兰氏阳性杆菌外毒素等,通过分离、纯化和改造这些多肽分子,获得了大量新型多肽类药物。
此外,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也为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基于多肽类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多肽柔性分子模拟仿真及高通量药物筛选等,为多肽类药物的快速、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多肽类药物的应用前景多肽类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具有不少优越之处,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效果显著:1.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抑制病原体生长和繁殖、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新药。
2.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还可作为创伤后的治疗药物,具有调节心跳、改变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促进修复骨折等功能。
三、多肽类药物的优点和缺点多肽类药物相较于其他类药物有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点1)选择性强:多肽类药物具有相较于其他制剂更为精确的靶向作用,对人体其他组织有较小干扰引起的不良反应少。
2)结构独特,活性更高:多肽类药物因其结构独特,更容易与特定的靶标蛋白结合并发挥生物效应。
3)易调整,适宜定制:多肽类药物的分子结构简单,易于修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分子结构调整,定制出更为适合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
2. 缺点1)药效持续时间短:多肽类药物在人体内降解速度较快,药效持续时间短,需要多次给药或采用其他方式延长药效。
海葵毒素多肽ShK与钾通道蛋白IKCa相互作用的化学信息学研究

进一步的结构分析显示,海葵毒素shK的最重要功能残基残基之一K22,其侧链尽量伸直并插入 到钾通IKCa的钾离子过滤器中,该离子过滤器由保守的功能残基“G-VG”组成。在海葵毒素ShK的 K22空间5A周围,钾通道过滤器的保守残基都可能与K22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应是极性相互作 用和非极性相互的综合。海葵毒素ShK的第2个重要功能残基Y23,当其突变成丙氨酸残基时,海葵 毒素ShK与钾通道IKCa的键合活性也显著地受到影响。
在海葵毒素ShK-钾通道IKCa复合物结构中,在海葵毒素ShK的Y23残基的5A周围,钾通道C 链过滤器G57残基和另外一个保守残基D58分布在Y23附近。这3个氨基酸残基的相互作用使Y23 成为一个重要功能残基。此外,我们还合理挖掘了海葵毒素ShK其它功能与非功能残基与钾通道IKCa 相互作用的化学信息。
分析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37(z1) 0次
参考文献(2条) 1.Rauer H.Pennington M.Cahalan M.Chandy K G 查看详情 1999 2.Jin L.Wu Y L 查看详情 20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fxhx2009z1852.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71e9f2d2-fab2-49e5-9209-9e93018205027)资助项目 +E-mail:lmgjm@whut.edu.cn
万方数据
海葵毒素多肽ShK与钾通道蛋白IKCa相互作用的化学信息学研
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海洋是一个化合物多样的世界。
迄今为止,人们已从各类海洋生物中分离获得一万余种化合物,其中近二分之一具有各种生物活性。
在已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中,超过0.1%的化合物结构新颖、独特,活性十分显著,已成为重要的有效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来源。
抗肿瘤活性物质海洋抗肿瘤天然产物一直是海洋物质研究的重点。
人们已从海绵、海鞘、软珊瑚、柳珊瑚、海兔、苔藓虫等海洋生物中分离获得大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包括核苷酸类、酰胺类、聚醚类、萜类、大环内酯类、肽类等,其中阿糖胞苷等早已开发成药物,另有近10种新药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更多的新药正处于临床前研究。
抗心血管病物质对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活性物质的研究是海洋天然研究的又一重点。
目前,科研人员已获得一批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多为萜类、多糖类、高不饱和脂肪酸、喹啉酮类、生物碱类、肽类和核苷类等物质。
藻酸双酯钠(ppsNa)、甘糖酯等先后投产上市,使人们看到了海洋药物产业化的希望。
抗病毒物质从海绵、珊瑚、海鞘、海藻等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的萜类、核苷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杂环类等具有抗病毒活性化合物。
已开发上市的药物有阿糖腺苷和磺苷。
目前NCI(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现的抗HIV的蛋白质化合物Cyanovirin-N(一种重组的共生细菌汉氏链球菌经改进后表达杀灭微生物的蛋白)已成功地完成了基因表达。
国内市场上已有“pv-911”,珍宁注射液和珍珠贝壳层酸性提取物等。
生物抗菌、抗炎物质目前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分离的抗菌、抗炎化合物有脂肪酸类、糖酯类、丙烯酸类、苯酚类、溴苯酚类、吲哚类、酮类、多糖类、多肽类、N-糖苷类和β-胡萝卜素等。
目前国外有10多种海洋活性化合物(或类似物)正在临床研究阶段。
国内亦已开发了系列头孢菌素、玉足海参渗透剂等海洋抗菌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际上已有10多种海洋活性化合物(或类似物)正在临床研究阶段,更多的化合物则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进入临床研究的化合物多为抗癌药物,如从加勒比海海鞘(Ecteinascidiaturbinate)中获得的生物碱Ecteinassidin743(ET-743)已进入Ⅲ期临床,可望在近年首先进入欧洲市场。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陈巧莉,杨 兵,洪晴悦,魏鲟钰,方楚楚,阚建全*(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重庆),中国匈牙利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摘 要: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
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藻类、浮游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可在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具有耐热性,故加热、微波等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使其失活;当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极易对肝脏、细胞、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引起人体中毒。
本文对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防控海洋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生物;毒素;分类;毒害作用机制;检测技术Recent Progress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oxic Mechanism of Marine Biotoxin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ir DetectionCHEN Qiaoli, YANG Bing, HONG Qingyue, WEI Xunyu, FANG Chuchu, KAN Jianquan*(Laboratory of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on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Chongqing),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Chinese-Hungaria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Food Scienc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od poisoning incidents caused by marine biotoxins have increasingly occurred, 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beings and the society. Marine biotoxins, mainly produced by algae, phytoplankton or microorganisms, can exist in marine organisms such as shellfish and fish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ich have heat resistance and cannot be inactivated by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heating and microwave. After entering the human body through the food chain, marine biotoxins cause toxic side effects on the liver, cell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and nervous systems and consequently human poison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oxic mechanism of marine biotoxins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their detectio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ng marine biotoxins from causing harm to human health.Keywords: marine organisms; toxins; classification; toxic mechanism; detection technologies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326-380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21)05-0321-11引文格式:陈巧莉, 杨兵, 洪晴悦, 等.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5): 321-33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326-380. CHEN Qiaoli, YANG Bing, HONG Qingyue,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oxic mechanism of marine biotoxin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ir detection[J]. Food Science, 2021, 42(5): 321-33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326-380. 收稿日期:2020-03-26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风险评估)项目(GJFP201701102)第一作者简介:陈巧莉(1996—)(ORCID: 0000-0002-7307-251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与营养学。
医学ppt--海洋药物的研究进展

海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举例
Li等研究了ET-743对多种表达p53的人软组织肉瘤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发现其比目前临床上正在使 用的包括氨甲喋呤、阿霉素、鬼臼乙叉甙及紫杉 醇多种药物具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ET-743 在pM 级的浓度就可诱导细胞发生S/G2期阻滞,并且不改 变P2gp 及Bcl22的表达水平。体外研究表明, 先 给药阿霉素或顺铂, 再给予ET-743对于软组织肉 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中,ET-743对 骨肿瘤细胞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2020/5/26
海洋生物毒素的主要种类
(3)生物碱类毒素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海洋生物碱类 毒素主要来源于天然海洋生物次级代谢成分,是 一类含有胺型氮功能基和复杂的碳骨架环系结构 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碱性有机物. 其结构新颖 独特,生物活性广泛,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 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老年性痴呆和抗骨质疏松症 等,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成为抗肿瘤、抗病毒和 抗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有良好的药用前景.
2020/5/26
海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举例
Ecteinascidin-743 (ET-743)
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ET-743,分离自加勒比海的被 囊动物Ecteinascidia turbinata,它可与DNA相互 作用,结合至DNA双链的小沟导致DNA链的断裂,p53 缺陷的细胞对ET2743的敏感性是野生型p53细胞的 3倍。ET-743还可抑制转录过程,因此对细胞的生 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将细胞阻滞在G2期,因 此G1期的细胞对该化合物较为敏感。2020/5来自26海洋生物毒素的主要种类
(1)多肽类毒素
海洋多肽类毒素是海洋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素, 它特异地作用于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的亚型,从而 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如镇痛、强心、降压、抗病 毒、麻醉等. 因此,海洋多肽类毒素已成为临床 用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多肽类毒素作为分 子探针,也是神经科学上用于研究离子通道或分子 受体亚型结构与功能的强大具. 比较有代表性的 海洋多肽类毒素包括:芋螺毒素、海葵毒素、水母 毒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 如镇痛、强心、降压、抗病毒、麻醉等。因此, 海洋多肽毒素成为临床用药物的重要来
源; 同时, 海洋多肽毒素作为分子探针, 也是神经科学上用于研究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亚型结构与功能的强大工具。
比较有代表性的海洋多肽毒素包括:海葵毒素、芋螺毒素、海蛇毒素、水母毒素、刺毒鱼毒素等。本文以当前发展
迅速、应用广泛的芋螺毒素、海葵毒素、海蛇毒素为代表, 对当前的海洋多肽毒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结合
先进的科学方法, 探讨海洋多肽毒素的研究技术及方法。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多肽; 神经毒素; 神经科学; 药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 R282.77,R978.1+2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1672-3651(2009)03-0169-06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2.1 海葵毒素 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 科研工作者已经
陆续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海洋生物中分离出了许多 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多肽毒素。其中海葵毒素是研究 进展比较快的一类海洋多肽毒素。海葵(anthopleura) 属于腔肠动物门(soelenterata)的珊瑚纲(anthozoa), 是海洋中较原始的动物[2]。海葵的触手围绕在口的
doi: 10.3724/SP. J. 1009.2009.00169
1前言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 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与 陆地生物不同的、结构新颖、生理功能独特的生物 活性物质及其基因, 因此, 海洋生物成为新型药物 及其它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活性物质的主要源泉。 而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活性物质中研究发展最迅 速的领域之一, 也是海洋新型药物研究的热点[1]。 其中, 由基因直接编码的多肽蛋白毒素是天然海洋 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素, 很多海洋生物的肽类 毒素, 是神经毒素、心血管毒素和细胞毒素等多种 功能毒素的混合物, 这些混合毒素共同作用, 对动 物来说往往都是致命的, 但是, 每种毒素只要严格 的控制剂量, 则分别具有很好的麻醉、升压、降压、 强心、降脂、选择性杀灭癌细胞、抗菌、抗病毒等 作用。这些多肽毒素, 通过与特定的离子通道或分 子受体结合, 产生一定的生理作用。由于不同的海 洋多肽毒素可以在分子水平区分不同的受体或离
国内从 90 年代初期开始了对海葵多肽毒素的 研究, 如从青岛侧花海葵中得到的 ApQ 具有明显 的增强心肌收缩的作用[12]。本实验室从采自湛江的 侧花海葵中分离得到了多个海葵神经毒素基因, 其 中 hk2a 的重组蛋白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新西兰 白兔左心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Hk2a 能够在给药后 即刻明显增加试验兔的左室射血分数。与西地兰治 疗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说明重组海葵 神经毒素 Hk2a 能够明显改善 CCHF 新西兰兔的左 心室功能[13]。
目前已经从 20 多种海葵中提取分离到 30 多种 溶细胞素, 它们是由 170~180 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 多肽, 链内无二硫键, 分子量在 20 kDa 左右, 有较 高的等电点[3]。它们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理活性:包 括血小板凝集、心肌毒性、溶细胞作用、抗菌、抗 肿瘤、引起肺水肿等等[4,5], 其中最典型的是在细胞 膜上形成穿孔, 使细胞破碎, 溶解[6]。姜孝玉等对来 源于玫瑰红绿海葵的溶细胞素 Src I的结构与功能 研究认为:Src I 可能并不是对某些磷脂有亲和力, 而是对磷脂营造的环境有选择性, Src I 表现的细胞 毒性与细胞的磷脂环境相关, 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 磷脂环境不一, 对 Src I 的敏感性就表现出差异[7]。 海葵溶细胞毒素表现出的多种生物活性, 也具有开 发为抗菌、抗癌、治疗心衰等药物的潜力。但是, 对 其继续开发还需进一步弄清其与细胞膜作用的机 制, 阐明溶细胞素与膜作用的分子机制, 对于建立 真核生物 pore-forming 毒素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模 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葵触手中还富含一类作用于钾离子通道的 抑制剂, 到目前为止, 从海葵中发现了十几种钾离 子通道抑制剂, 他们是由 35~37 个氨基酸组成的短 肽链, 链内有 6 个半胱氨酸, 形成 3 对二硫键。目 前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种:从加勒比海海葵 (Stichodactyla Heliantthus)中提取分离的 ShK[8], 从 海葵 Bunadosoma granulifa 提取的 BgK[9], 从海葵 emonia sulcata 中分离的 AsK, 这几种毒素的氨 基酸的序列都作了分析报道。它们能专一地和不同 亚型的钾离子通道膜外蛋白结合, 引起钾通道的关 闭, 还能促进神经传导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 它们 和树毒毒素(非洲 mamba 蛇毒液中的一种毒素)竞争 结合钾离子通道膜蛋白。钾离子通道是亚型最多, 最复杂的一种离子通道, 这些毒素是研究钾离子通 道非常有用的工具。钾离子通道海葵毒素在治疗自 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如 Kv1.3 钾通 道亚型被认为是治疗 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及预防慢性移植物排斥的分子 受体, 而微量的 ShK 能够特异的抑制钾离子通道亚
与此同时, 科学家们也对芋螺毒素的潜在药用 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芋螺毒素在治疗慢性 疼痛、急性疼痛、癫痫、神经保护、心血管疾病、 精神失常、运动失调、痉挛症、癌症及中风等方面 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如 ω-CVID, GVIA, MVIIA 在治疗疼痛方面显示极大的应用价值[17,18]。2004 年 12 月 , 美 国 FDA 正 式 批 准 ω-MVIIA( 也 叫 Ziconotide 或 Prailt)作为一种治疗严重慢性疼痛的
170 Chin J Nat Med May 2009 Vol. 7 No. 3
2009 年 5 月 第 7 卷 第 3 期
王 磊,等/
2009, 7(3): 169−174
度紧凑的立体构象。与蜘蛛、蝎、蛇、海葵等许多 动物的毒素相比, 芋螺毒素的肽链短的多, 二硫键 丰富, 分子结构更紧密, 但是生物活性却更高。芋 螺毒素尽管很小, 但是具有显著的多样性。这主要 是因为在一级结构上, 成熟肽区的半胱氨酸之间的 序列是高度可变的。不仅在种类上高度可变, 而且 数目也不尽相同。另一个导致芋螺毒素高度多样化 的原因是其氨基酸残基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后修 饰, 例如脯氨酸羟基化、色氨酸溴化、谷氨酸的 γ 羧化、丝氨酸和苏氨酸糖基化、酪氨酸硫化、羧基 末端酰胺化或氨基酸残基从 L 型转变到 D 型的差向 立体异构化修饰等。这些翻译后修饰更增加了芋螺 毒素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5]。芋螺毒素虽然种类 众多, 但是按照其结构特征(保守的信号肽序列和 半 胱 氨 酸 骨 架 ) 可 归 纳 为 几 个 超 家 族 (superfamily): A-、 L-、 I-、 M-、 O-、 P-、 S-、T- 等, 每个 超家族按照其作用的受体又可分为不同的家族, 如 α-、μ-、ψ-、ω-、δ-、σ-等若干家族(family)。
型 Kv1.3, 目前, ShK 及其合成的同类物用于治疗多 发性硬化病及 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 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10]。
作用于钠离子通道的海葵神经毒素是目前研 究的最为广泛的一类海葵毒素, 由 3 对分子内二硫 键组成, 分子量大约 5 KDa 左右。在过去的三十多 年里,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发展, 人们 在研究海葵神经毒素序列和生理活性的同时, 也更 加清楚的研究了海葵神经毒素的作用机理。普遍认 为, 海葵神经毒素能够增强心肌收缩, 因此, 海葵 神经毒素作为强心药物前导物而引起了研究者的 兴趣, 作用机理是与可兴奋细胞的钠离子通道位点 3 特异性的结合, 改变钠离子通道失活的动力学, 使通道的开放时间延长, 从而延长动作电位[11]。增 加钠离子内流, 使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 并进一 步通过 Na+/Ca+离子交换机制和继发的钙通道开放 刺激内钙释放, 导致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加, 起 到增强心肌收缩的作用, 而且对心率与血压没有影 响。因此, 海葵神经毒素一方面可以作为分子探针, 研究钠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另一方面, 可以作 为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先导物, 研制开发新的 治疗心衰的药物。
由于芋螺毒素高度特异的识别和结合不同亚 型的离子通道及受体。因此, 作为天然存在最广泛 的一类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多肽分子, 芋螺毒素成为 神经药理学研究不可多得的探针来源。如μ-芋螺毒 素可以区分肌肉和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 这是传 统的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所不能的。而来自 织锦芋螺的δ-芋螺毒素则属于一类新的钠离子通 道探针, 与钠离子通道上的一个新的位点结合, 影 响钠离子通道的失活。迄今为止,已被阐明作用靶位 的芋螺毒素约有一百余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它们主要作用于各种离子通道和细胞膜上神经递 质和激素的受体, 籍此干扰神经或其它细胞中的信 号传递, 产生很强神经毒性。已经研究清楚的作用 靶位主要包括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乙酰胆碱受体、 NMDA 受体等)、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钠、钾、钙 等离子通道)及 G 蛋白偶联的受体[16]。
2009 年 5 月 第 7 卷 第 3 期
子通道的亚型, 同时很多的离子通道或受体上面也 具有多个毒素的受体位点, 因此,海洋多肽毒素可 以作为研究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的探针, 从而成为 研究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强大工具, 此外, 通过研究海洋多肽毒素与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 也 可阐明毒素作用的分子机理, 正因为海洋生物多肽 毒素具有了明确的作用机理, 也成为非常有潜力的 临床用药物或药物分子设计的前导物。比较有代表 性的海洋多肽类毒素包括海葵毒素、芋螺毒素、海 蛇毒素、水母毒素、刺毒鱼类毒素等。下面仅就目 前研究进展较快的海葵毒素、芋螺毒素及海蛇神经 毒素综述当前的研究状况, 其它的如水母多肽毒 素、鬼蚰毒素及刺毒鱼等的多肽活性物质在此不再 一一赘述。
Chin J Nat Med May 2009 Vol. 7 No. 3 169
王 磊,等/
2009, 7(3): 169−174
周围, 大量毒腺即刺丝囊(cnidocyte)分布于触手 上[2]。海葵触手的毒腺组织能够分泌大量的肽类毒 素,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海葵神经毒素(Sea Anemone Neurotoxin)、海葵溶细胞素(Sea Anemone Cytolysin)和钾离子通道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