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2.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古诗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和交流,增强语言建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展示,提升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青青园中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背景,体会古诗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举例:通过学习《古诗十九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感受古诗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的辨识: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的平仄韵律,对古诗的音韵美感知不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如韵律、对仗、意象等。这些元素是构成古诗独特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静夜思》。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上的巧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欣赏并解读《古诗十九首》中的五首经典作品:《青青园中葵》、《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静夜思》、《春晓》。
2.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古诗的韵律、对仗、意象等核心知识,如五言、七言绝句的特点,平仄韵律的辨识,对仗的运用等。
举例:《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为五言绝句,平仄韵律明显,意象生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送别主题相关的古诗词。
2.诗词朗诵: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诵,体会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的送别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解读。
3.诗词解析: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诗词意境: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情感抒发,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诗词鉴赏:从修辞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赏析。
6.诗词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题材的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诗词意境的体会:把握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举例:分析“送别”主题下的友情、壮志等情感。
2.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的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举例:“海内”与“天涯”的对仗,以及“若比邻”的夸张表达手法。
-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王勃与初唐四杰,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创作背景。
2.诗词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送别情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成果分享来看,大家对于诗词中的友情、离别等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他人观点,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作业
教后感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维的故事。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9 桃花源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二)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形式、韵律和意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意境。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四首具体的古诗词案例。《登高》、《望岳》、《春望》和《钱塘湖春行》分别展示了诗人们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国家和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分析如何将古诗词融入日常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古诗词作品:
1.《登高》——唐代杜甫
2.《望岳》——唐代杜甫
3.《春望》——唐代杜甫
4.《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本章节内容以古诗词诵读为主题,通过对四首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和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对仗等,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诵读示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每课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教案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每课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9 桃花源记【精彩开篇词】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第1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⑤率妻子..(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邑人来此绝境偶。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 识。朗读和背诵诗歌,了 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中主要运用的修 辞手法和心理描写。
3.体会精彩的文句,学习 一些赏析文学文本的方法, 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领悟能 力。
《诗经》复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 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 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 305 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周南、召南、邶风、

鄘风、卫风、王风、 郑风、齐风、魏风、 唐风、秦风、陈风、
16 0
《风》“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 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 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桧风、曹风、豳风

小雅 大雅
74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 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
感受诗歌音韵美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
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么长。
9
赏析一:
1.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 的效果。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品析诗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的写作内容?
• 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 理形势。
•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卑湿 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对朋友的关切。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写的是什么?
•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
劝勉朋友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 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子衿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经词。 2.品读诗经,体会作者感情。
新课导入
点击图片播放
《子 衿》
走近作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 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 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 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 百科全书。
此句安慰杜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 心声,成为千年名句。此句一反送别诗缠绵悱恻的格 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 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 别泪沾巾。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 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 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整体感知
疏通词句,把握内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 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三、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三、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本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欣赏古典诗词的热情,在有针对性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审美水平。

《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舞台,以展示他们在诵读、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

因此,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我校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大都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为考试而背诵,考完后大多忘记了,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不够扎实、不够深厚。

大部分学生学习诗歌的方式比较单一,甚至仅仅局限于背诵,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歌美的发现更是少之又少,鉴赏与审美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三、教学设想“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生活”系列,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古诗之美。

课本要求学生在“诵古诗、品古诗、辑古诗”三个活动中任选其一完成,有余力的也可以都做。

新教材培训会中指出,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学习方式重视活动、任务、探究,强调活动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

学习目标应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我想,设计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给予学生自主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更要激发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古典诗词。

我希望在这节活动课上,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以及对诗词多种艺术形式的赏析,带动学生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多积累古典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重点)2、通过诵读、演唱、绘画、书法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诵读《庭中有奇树》一、导入新课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

她是谁?她为何而摘花?她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二、作品简介1.古典诗歌分类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

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

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附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案序号: 课题:9、桃花源记 备课日期: 年班:八年级教学目标:1.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3.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1.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极言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

东晋末年,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外桃源!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习这篇文章。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见课件)(见课件)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投影展示】下面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范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由张养浩的诗歌入手,直切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铺陈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热情。

对于年代久远的陶渊明及其背景知识的介绍,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氛围之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互动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知识。同时,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运用了夸张手法,突显了诗人豪放的个性。
2.教学难点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例如:《卜算子·咏梅》中“香雪海”的意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寓意,教师需进行详细解释。
1.诵读四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主题、背景和作者情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课外自主阅读古诗词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其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卜算子·咏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欣赏、分析,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理解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意,培养学生自主
【投影展示】检查课前自学成果,投影展示重点字词。
学习与合作学习
2.检查自学情况,理解文句,掌握文意。
的能力,便于学生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整 体 把 握 课 文 内
总括核舟上所刻人、物种类和刻字总数,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教师点评】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师提问】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 教 师 点 拨 】 说 明 文 的 结 构 方 式 主 要 可 分 “ 总 一 分 一 总 ”“ 总 一
让学生理清
分”“分一总”“递进”“并列”。
【投影展示】见课件。
容。
(1)通假字 (2)—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5)
虚词 (6)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请概括第 1 自然段和第 6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第 1 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尝贻余核舟一”)。第 6 段,
心?
【学生回答】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
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
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
使学生更为
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板书)
深刻地感受我国
四、课外延伸,增长知识
【学生回答】“奇巧”“灵怪”“盖大苏泛赤壁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课外古诗词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魅力,提高欣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九课时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理解记忆】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

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仍可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

王勃的这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阙(厥)宦(官)己(已)歧(岐)【理解记忆】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三、四句写湖的广阔。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诗人前四句实景写洞庭湖的雄伟景象,后四句借景抒情,表面上在旁观渔民捕鱼钓鱼,实际上是表现诗人不甘寂寞,希望自己能报效国家,但是出仕又没有人引荐,表现了自己的失望、苦闷、愧疚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涵(含)撼(憾)楫(揖、辑)【理解记忆】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第十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禅()籁()磬(馨、磐、罄)【理解记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