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运动与摩擦力》表格式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2.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如何运动的吗?它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都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二、探究摩擦力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实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摩擦力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板书: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提出实验要求。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4.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何减小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摩擦力?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代表分享解决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教师总结: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加之此前了解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学会了测量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较抽象的摩擦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摩擦力的概念,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控制变量法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1.播放冬季公交车更换雪地胎在路面行驶视频资料。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小轿车与公交车的比较,我们想说些什么呢?从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公交车在冬季较滑的上下坡的道路上行驶自如。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2.体验: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力量,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教科版科学五上《运动与摩擦力》word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上《运动与摩擦力》word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估量、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依照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预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明白,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确实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能够研究它的哪些内容?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能够如何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那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确实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估量: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1、提问:请你估量,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阻碍?学生估量: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1、估量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阻碍?2、设计对比实验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五、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觉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阻碍?。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控制变量法在摩擦力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木块、斜面、毛巾、棉布、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2.1 教师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
2.3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4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3. 巩固知识:3.1 教师通过PPT展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汽车刹车、滑冰等。
4. 课堂小结:4.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5. 作业布置:5.1 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续):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6. 作业布置:6.1 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八、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是否准确。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3. 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量化表达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讨论、探究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砂纸、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关于摩擦力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同时,展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变化。
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实验二:在物体上放置不同厚度的毛巾,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 设计实验方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量化表示及测量方法。
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木块、滑轮、绳子、桌子、砂纸、湿布等。
2. 实验器材:测力计、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展示摩擦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探究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摩擦力,比如拿一个物体,尝试移动它,感受阻碍移动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力的名称和特点。
3. 实验一:摩擦力的测量让学生使用测力计,尝试测量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并解释测量结果。
4. 实验二: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七、实验探究1.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学会使用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八、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3. 演示实验: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丰富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砂纸、滑轮组等。
2.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滑板运动,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如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不同接触面上的运动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让学生举例说明。
小学科学五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
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感受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教材首先给出了摩擦力的概念,然后说明“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摩擦力。
教材中说明“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部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本课只提供了两个方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
对这两个因素的探究都是经历了作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来进行探究。
对于第一个因素的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对于第二个因素的探究,放手给学生,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最后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解决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运动方式有关”的猜测,自然的将教学引入到下一节课的教学中。
学情分析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
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社会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社会生活中。
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
一、第1课运动与静止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第2课直线运动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利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物体直线运动的规律。
3.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直线运动的控制方法。
三、第3课摩擦力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3. 让学生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四、第4课力的作用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力的作用及其效果。
2. 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力的效果的影响。
3.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利用力的作用原理解决问题。
五、第5课力的平衡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平衡概念及其条件。
2. 引导学生利用平衡尺实验,探究力的平衡原理。
3.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利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第6课滚动与滑动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2. 引导学生探究滚动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3. 让学生掌握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七、第7课斜面与重力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面与重力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探究斜面角度对物体下滑速度和摩擦力的影响。
3.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利用斜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八、第8课浮力与沉浮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概念及其作用。
2. 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物体沉浮的原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九、第9课压强与压力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压强和压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引导学生探究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压力大小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5 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1)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活动设计一、教学理念与方法简介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的协助下,力求将传统课堂中看不到的每个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转化为教师可以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全程学习历程,以科学分析资讯进行即时辅导与补救。
采用TBL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中心,扩大关注,优化应用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说明1、《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位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
2、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入手,认识并且展开对摩擦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发现、观察、总结能力。
3、以实验探究为主,经历提问—推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得出规律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数据整合能力。
(二)教法说明1、游戏引导: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力夺接力棒”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2、合作学习:在经历探究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完成提出问题,实验推测,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交技能。
3、实验教学:从体验物体间的摩擦现象、测量摩擦力到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都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科技应用说明1、智慧教室的irs即时反馈器:帮助教师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思考,为更平等的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
并且帮助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答案即时反馈,改变教学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
2、智慧教室小组平板: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尤其实在TBL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小组活动的过程可以快速呈现,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飞递,递交),帮助教师更有效的处理小组汇报信息,有效教学。
3、智慧助教HiTa:对实验教学的现场环境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即时视频、即时照片等。
4、多媒体:利用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点清晰明了,利用视频展示现代科技的技术应用,帮助课堂联系实际。
二、教学活动(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运动与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会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通过独立自主实验探究获知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扁平、坚硬程度),运动状况(翻转还是滑动),物体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有关,与碰触面积毫无关系。
3、培育学生乐意交流、乐意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小车、线、长方形木板、砂皮、垫圈、记录纸、钩码、铁夹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能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初步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冬天,天冷,搓手,产生了热量。
引入摩擦的知识。
二、授课:(一)、认知体验,导入摩擦力概念1、用手在桌面上轻轻向前推一下,有什么感觉?2、预设摩擦力,并结合刚刚活动讲解摩擦力。
3、屏幕出具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可以产生一种制约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板书“运动与摩擦力)4、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用什么工具测量,怎么测量?屏幕出具测量方法。
提出测一本科学书和一个笔袋在桌子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演示测量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二)、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先去猜测一下,你指出摩擦力的大小和短萼有关?挑选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扁平程度,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酌定两个因素展开研究。
(一)、请你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推断:接触面越扁平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坚硬摩擦力越大。
你们的猜测似乎存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须要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见解。
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更多了1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1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和我们的桌面。
你们能够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测吗?最新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恳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力,知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初步体会到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知道物体运动起来是由于力的作用,同时相互接触物体相对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从而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学情分析】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有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
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
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弹簧测力计、砝码、摩擦木块、砂纸、纱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1.播放冬季公交车更换雪地胎在路面行驶视频资料。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小轿车与公交车的比较,我们想说些什么呢?从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公交车在冬季较滑的上下坡的道路上行驶自如。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钩码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刹车系统、轴承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摩擦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教科小学科学五上《4.5、运动与摩擦力》word教案(1)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一、说教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
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
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关系的过程。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
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的小组分为一个大组,两个大组同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说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
六、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体现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4.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认识摩擦和摩擦力。
2.尝试设计探讨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和物体重量的关系,体验理解增大或者减小摩擦力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看图说文:出示图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
联想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吸引学生的注意,轻松引导课程。
活动一:感知摩擦力
玩游戏:和学生互动引出摩擦力概念:
1、让学生在空中挥动手掌,并询问感受。
2、抽取一名学生和老师相对而站,手掌对手掌在空中挥动,但是不接触,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怎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摩擦力?
3、在“学生的建议下”老师和被抽取的学生的手掌相接触并来回摩擦,并提问有什么感受?
4、带领学生一起做游戏手推桌面,感受摩擦。
积极参与游戏,认真体会摩擦力。
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课堂内容,在游戏中能较容易的理解摩擦力概念。
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并讲解科学原理。
活动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不改变的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的大小
设计思想: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作业: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课后继续学习,了解摩擦力。
在生活中能够学会怎样运用摩擦李。
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一、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的摩擦现象
二、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
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三、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出示:自行车刹车装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图片。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主动思考,根据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根据所示图片结合所学内容,联想生活积极回答。
进一步了解摩擦力,获取科学知识。
从课堂联想到生活,能更的理解摩擦,学会怎样运用摩擦。
课后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课堂反思:
教学流程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的制作;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设计者:何馨
学校:成都师范学院
专业:科学教育
时间:20XX年9月14日
教案名称
运动与摩擦力
科目
小学科学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5课的内容。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测量力的大小》的基础上。摩擦现象大部分学生见过、也感受过,但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认识。本课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5、在听取其他同学的汇报同时,也能验证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同时理解“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的科学概念。
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由老师来告知并验证答案,学生会更清楚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对了,什么地方不对,为什么不对,对摩擦力的了解也就更深刻。
关系”的实验。
学生完成实验后,随机抽取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引领学生得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的科学概念并板书。
问题一:怎样轻松拉动木块?(加润滑油,手掌相对运动)
问题二:怎样更快更稳地夹起弹珠?
结论: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危害。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实验一:
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并做实验指导示范,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设计实验,
并由学生小组完成“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
1、学生自主认真思考,积极猜测回答。
2、学生自行讨论,积极猜测原因,分析情况。
3、主动回答,跟随老师的步骤验证自己的试验设计。
4、学生动手积极操作,理解原理,小组合作。
动手试试看:
因为在感知摩擦力时已经有了两个小游戏做引导,同学们也有了初步了解,我会直接导入:摩擦力是可以测量的。并提问:根据前两个小游戏大家推想一下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
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播放ppt,告知操作要求)
实验二:
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的操作铺垫,在进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对比实验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老师作相应指导。
在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后,先让学生讨论总结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再由老师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个科学概念并板书。
拓展应用:尝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