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苏科版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单项式乘多项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单项式乘多项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本教案是为初一数学下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一内容所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单项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特点;2.了解多项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特点;3.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4.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单项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特点;2.多项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特点;3.单项式乘积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单项式乘积多项式的运算顺序;2.数量大的时候需要列式计算。
四、教学方法1.演讲法:介绍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定义和特点;2.举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进行讲解;3.分组演练法:课后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习题集的练习和分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介绍单项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单项式是由常数和一个或多个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如:2xyz,3x2,5y等。
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是,同类项相加,系数相加即可。
2. 自学(20分钟)介绍多项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多项式是由单项式相加或减得到的式子,如:2xyz+3x2+5y,2xyz−3x2+5y等。
多项式的运算法则是,同类项相加,系数相加即可;加减法和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等原则同样适用于多项式。
3. 讲解(15分钟)讲解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重点在于运算顺序和列式计算。
具体方法如下:1.先将单项式中的字母分别与多项式中的各个单项式相乘;2.再将所得到的单项式相加即可。
例如,2xyz(3x2+5y−2z),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2xyz(3x^2+5y-2z) = 2xyz\\times 3x^2 + 2xyz\\times5y - 2xyz\\times 2z$=6x3yz+10xy2z−4xyz24. 练习(20分钟)在课堂上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并进行讨论。
5. 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问题,以便掌握教学进程。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苏科版6.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从地图上获取实际距离信息?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接触过比例尺?能否举例说明?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理解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作业:
-利用周末时间,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进行一次户外活动,如徒步、骑行等。在活动过程中,运用比例尺测量地图上的距离,并记录实际走过的距离,最后撰写一份活动报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创新性作业:
-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具有创意的比例尺应用产品,如便携式比例尺测量仪等。要求阐述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适用场景。
作业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
-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距离测量、图形放大与缩小等。
2.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如何准确快速地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信息提取和数学模型构建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8.3 同底数幂的除法_教学设计_教案_4(课件免费下载)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利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与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应用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转化、整体”的数学思想。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计算与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航火星有两颗卫星,即火卫1和火卫2,火卫1的质量约为1016千克。
2005年4月,已发现木星有58颗卫星,其中木卫4的质量约为1023千克。
(展示根据课本图11-6制成的课件图片)问题:木卫4的质量是火卫1的质量的多少倍?教师:火卫1的质量重吗?怎么理解?木卫4的质量呢?你能列出算式吗?属于什么运算?怎么算?(引出本节课题)学生活动:思考、集体口答。
教师:课件展示本节目标。
二、自主学习展示预习案:1、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与公式:幂的乘方运算性质与公式:积的乘方运算性质与公式:2、用你熟悉的方法计算:(一)、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案,推选代表发言。
环节1:积极主动,各小组自查自纠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2: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
环节3:两生板演(1)(2)(二)课件展示1题: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与公式;幂的乘方运算性质与公式;积的乘方运算性质与公式。
学生质疑:比如:(1)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分别转化成什么运算?(2)m,n为什么是正整数?等等。
教师:(1)适当提示。
强调转化思想,以及幂的意义。
(三)课件展示2题:与学生的解题过程核对。
教师: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是什么?你还有方法吗?学生活动:思考、举手口答。
教师总结:方法一幂的意义;方法二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吗?例子中的两个幂有什么共同之处?最后让学生用字母式子表达出一般规律。
强调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三、探究新知教师:由特殊到一般得到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 你能通过推理得到吗?学生:两生板演推导过程。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2.1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类题目:
1.基础题:正负数的读写和表示,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应用题: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题:正负数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错误分析题:分析常见的正负数运算错误,让学生学会自查和互查。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通过数轴模型,向学生介绍正数和负数的定义,解释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2.正负数的读写与表示:教授正负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表示正负数。
3.正负数的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海拔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正数与负数的概念。首先,我会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温度的升高与降低、电梯的上升与下降等。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具体的图片,如温度计、海拔高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正数与负数的存在。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2.1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掌握正数与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写正数与负数。
-学生能够明确正数与负数是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理解正数与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2.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正数与负数描述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
2023年秋学期苏科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一、学情分析本学期由我担任九年级(1)班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本班共44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1人。
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底子薄弱,缺乏上进心,厌学情绪严重。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计算题准确率低。
图形题目看不懂。
对一些定义和性质不理解。
知识应用能力差。
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练习巩固、不主动思考探究,课后不主动巩固拓展。
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抓习惯、规则意识培养,注重对基础的打牢,注重创新设计教学活动,成功激发学趣,养成爱好数学、会学数学的好习惯、好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对称图形——圆、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等可能条件的概率、总复习,共5章。
第1章: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性质,会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理解及会应用根的判别式,掌握因式分解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中拓展数学知识面,提升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2章:对称图形——圆掌握圆的概念,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确定圆的条件,掌握圆周角的概念,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切线、内切圆、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理解弧长及扇形的面积的关系,会求圆锥的侧面积,在数学活动:图形的密铺中拓展数学知识面,体会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提升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3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性质和求法,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方差,提升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4章:等可能条件的概率理解等可能性及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特征,通过数学活动:调查“小概率事件”拓展应用能力和思维广度深度,提升应用能力,培养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三、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性质,会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理解及会应用根的判别式,掌握因式分解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一、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与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0到10的数字读写法。
(2) 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教学重点:数字的读写法,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加减乘除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1) 数字读写:让学生通过数字卡片认识0到10的数字,并能够正确读写。
(2) 运算概念:讲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运算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2 分数与小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及转换。
(2) 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定义,转换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分数和小数的相关教具。
教学过程:(1) 分数定义:讲解分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2) 小数定义:讲解小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小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精确部分。
(3) 转换方法:讲解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进行转换。
(4)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 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基本平面图形的名称及特征,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平面图形的模型,计算工具。
教学过程:(1) 图形名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名称。
(2) 图形特征:讲解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理解不同图形的区别。
(3) 面积计算:讲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2 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 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体积计算方法。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苏科版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摄影、艺术、建筑等。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同一张照片放大前后的对比、建筑图纸的缩放等。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相似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AA、SAS、SSS),能够准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如照片放大缩小、建筑设计等,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探讨相似三角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艺术、摄影、建筑等。每组完成一份报告,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场景、判定条件、性质及解题方法等。报告要求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4.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撰写一篇关于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学习心得,字数不限。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以及在解题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性质以及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解题技巧。
接着,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概括,强调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它在几何证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苏科版9.3多项式乘多项式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多项式乘法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完成课本第9.3节后的习题1、2、3,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多项式乘法的基本步骤,加强他们对分配律运用的熟练度。
2.应用提升题:从生活中选取两个实际情境,要求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运算,并求解答案。这样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计算一个长方形花园的面积(长和宽分别为多项式表达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实际背景。
3.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计算两个多项式的乘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演示与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或黑板,直观地展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过程。详细讲解分配律在多项式乘法中的应用,解释每一步的运算规则。
3.思考探究题: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多项式乘法,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如何将一个三项式与一个四项式相乘?请尝试给出一个通用的解题步骤。”
4.小组合作题:布置一道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这样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4.能够在解决混合运算题目时,识别并优先执行多项式乘法步骤,理清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发现: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理解与运用: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项式乘法的具体步骤,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评价与反馈阶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6.3余角、补角、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1.巩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建筑工人施工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建筑工人施工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模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教室内的座位安排、道路交叉口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角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直观,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采用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知识,对于角度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而出现混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案例,将以生活情境为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方式,发现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案例的实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苏科版6.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讨论主题
-相似三角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相似三角形性质在几何证明中的作用。
3.讨论方式
-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
(四)课堂练习
-请各小组探讨相似三角形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5.拓展阅读题:推荐一些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几何历史资料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请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欧几里得与相似三角形》,了解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
作业布置时,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1.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引导。
2.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定势,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对几何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例题解析: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结合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几何证明题:布置一些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进行几何证明的题目,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初中初一数学上册《代数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初中初一数学上册《代数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简化方法;2.基于代数式进行简单的代数计算。
2.能力目标1.具备进行代数计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基本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代数式的简化方法和练习。
2.教学难点1.代数式的形式化表示和抽象思维训练;2.如何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知识点1.代数式的概念;2.代数式的表示方法;3.代数式的简化方法;4.代数式的运算。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体验法:通过实际例子或实验来证明、演示、阐述某一知识点;3.问题导向法: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点;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互动和发掘新知。
3.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以“我有一个数,你猜是多少?”为例,通过猜数游戏的形式引入代数式的概念,并引出代数式的重要性。
第二步:知识点讲解及练习1.代数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讲解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表示数的解释方法,并结合例子进行讲解和演示;2.代数式的简化方法:讲解代数式简化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练习;3.代数式的运算:讲解代数式的加、减、乘和除法,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并分工合作,完成课堂小试;2.在小组内讨论代数式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代数式的应用。
第四步:课堂总结及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代数式教学的重要性和难点,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讲授法、体验法、问题导向法和合作学习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特别是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达到多种课堂形式的交替出现,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和掌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1线段、射线、直线 教案
«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示方法,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探究得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能举例说明这一事实;(3)理解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能读懂简单的几何语言并据此作出图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直线公理,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自学、类比、分析、概括、合作的能力;(2)通过探究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实际问题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通过学生讲解,其余学生纠错,补充,体现集体力量的强大,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3)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难点:几何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学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多媒体展示):1.笛子(可近似看作小学学过的什么几何图形:线段)2.光源发出的光线(可近似看作:射线)3.笔直的公路(可近似看作:直线)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中的笛子、光源发出的光线、笔直的公路的形象,抽象为数学中的线段、射线、直线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研究它们的必要性。
(二)回顾旧知1.小学是从端点个数定义线段、射线、直线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的区别:(2)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 和 是 的一部分。
(由学生已有知识是可以独立完成它们的区别的,因此本环节采用抽问的方式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从端点个数、延伸方向、可不可度量这几方面考虑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并独立完成表格,为学习他们的表示方法做准备。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5 多边形 教案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6.5 多边形教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第6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中,6.5“多边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基本性质,包括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等,以及正多边形的特殊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几何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对图形的直观感知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们在初中学过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理解。
2. 技能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可能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还有待提高。
3. 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图形的探索和发现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数学概念感到挑战。
4. 学习习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在形成中,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包括边、顶点、内角、外角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性质和特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数学的美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多边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和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多种多边形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的形状和特。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1
4.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意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方式多样,合作意识有待培养。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然后,我会引入数轴的概念,讲解数轴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数、负数和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加深对负数和数轴的理解。我会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某商店在一天中的盈利和亏损情况,如何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同时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和思考方法。在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部分小组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思考过程,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目包括: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情况:
-向东走5米,向西走3米;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关注负数的概念,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上升和下降、盈利和亏损等。那么,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负数的定义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解负数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算规则。首先,我会给出负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会讲解负数的性质,如相反数、绝对值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教材以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实例为背景,引出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本章主要包括数的认识,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的认识,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2.PPT课件;3.练习题;4.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的认识,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整数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 学会整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整数的概念及分类。
2. 整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规则。
3. 练习题。
1.2 分数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2. 学会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分数的运算规则。
3. 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4. 练习题。
1.3 小数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
2. 学会小数的换算和比较大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小数的运算规则。
3. 小数的换算和比较大小。
4. 练习题。
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2. 学会代数式的化简和求值。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代数式的运算规则。
3. 代数式的化简和求值。
4. 练习题。
2.2 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练习题。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第六章:几何基础6.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2. 学会点、线、面的表示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点、线、面的关系。
3. 练习题。
6.2 直线和角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性质,掌握直线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直线的性质及表示方法。
2. 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2.2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2.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圆形的。”教师继续提问:“圆形物体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3.学生可能回答:“圆形具有对称性。”教师给予肯定,并指出:“今天我们将学习圆的对称性质,了解圆的更多奥秘。”
3.小组合作任务: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手表、风扇等,分析其对称性质,并制作一份报告,内容包括物体的图片、对称轴的识别、对称性质的应用等。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美。
4.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让学生探索圆内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性质,并尝试证明这些图形的对称性质。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发展几何推理能力和探究精神。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问,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加深理解。
-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展示圆的对称变换,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直观感受圆的对称性质,加深理解。
5.问题导向,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并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2.2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圆的对称性质,能够识别圆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发现圆的对称性质,理解圆的任意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圆心是对称中心。
-学会使用圆规等工具绘制出给定圆的对称图形,并能利用对称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知
初中苏教版数学定理教案
初中苏教版数学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勾股定理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过程。
3. 课堂讲解:
(1)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2)证明勾股定理:通过几何画图,利用 Pythagorean theorem 证明勾股定理。
(3)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4. 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6.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知识,是否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生活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3.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教学难点: 1.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图形、图表信息,了解表达和交流数学的价值;2.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活动思考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4.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数学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感受“做数学”的乐趣与收获,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 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思考.教学难点: 恰当指导学生活动,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正数与负数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会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3.了解整数和分数分类.教学重点: 1.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2.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有理数与无理数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2.了解无理数的意义.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意义和分类;2.无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分类,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数轴(1)教目标: 1.会正确画出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2.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3.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 1.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2.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绝对值与相反数(1)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2.会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 1.一个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2.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3.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4.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目标: 1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在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 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有理数的乘方(1)教学目标: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教学重点: 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方结果(幂)的符号的确定.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 1.体会在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的思想方法;3.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主动发展数学知识和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规律,并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规律.代数式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2.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3.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 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以及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代数式的值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会计算代数式的值.能读懂计算程序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计算代数式的值,会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计算程序,初步感受“算法”的思想;2.在计算代数式的值的过程中,感受数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感受一般到特殊,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想.教学重点: 求代数式的值.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代数式的值.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2.会合并同类项,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3.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和整体思想.教学重点: 正确合并同类项.教学难点: 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去括号教学目标:1.会用去括号进行简单的运算;2.经历得出去括号法则的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3.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感受归纳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 经历得出去括号法则的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教学难点: 经历得出去括号法则的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从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探索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初步认识、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重点: 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难点: 改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习惯,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几何体;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发展空间观念,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发展空间观念,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三视图(1)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个视图;3.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重点、难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三视图的知识以及画出简单图形的视图;2.了解三视图与观察的位置有关;3.从不同方向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线段、射线、直线(1)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2.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通过具体情境,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教学难点: 掌握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的方法.余角、补角、对顶角(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图形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掌握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并在解决问题时加以运用;3.经历观察、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的认识及应用;2.培养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认识.教学难点: 对知识的探求过程平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3.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合作学习的能力;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经历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归纳新知的探索过程;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性质和应用.教学难点: 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垂直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2.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意义、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3.培养“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几何语言能力、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4.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5.通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经历实际问题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2.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探索、了解垂线的性质.教学难点: 画垂线的方法及垂线性质的归纳.七下直线平行的条件(1)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并能在数学图形及实际生活中正确识别平行线;2.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活动过程,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分析能力;体会说理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说理——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或推理,得出欲求结果.重点:理解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难点:会进行简单的说理.图形的平移目标: 1.认识平移的概念及平移的不变性,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的性质;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难点:能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教学目标: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2.经历举例、操作(画图、度量、拼图)、观察、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教学难点: 理解用推理的方法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1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2.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3.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的灵活应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教学目标:1.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2.使学生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3.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教学难点: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应用.单项式乘单项式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2.能运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归纳、总结、迁移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单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 能运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目标: 1.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熟练计算单项式乘多项式;2.经历探索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思想,体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内涵.教学重点: 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方法.教学难点: 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理解和领会.乘法公式(1)目标: 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感受乘法公式的直观解释;3.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重点: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过程,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1.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也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能检验所得的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找准等量关系.不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 1.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2.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教学重点: 运用不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教学难点: 不等式的变号问题.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2.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找出不等关系并用准确的不等式表示出来.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作出判断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教学难点: 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能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证明(1)教学目标1.能在观察、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对所作的猜想加以证实;2.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确的数学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的严谨、严密性,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一个数学结论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并进一步感受说理的必要性.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说理,并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八上全等图形教学目标:1.认识全等图形,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2.理解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3.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经历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变换的过程,提高识图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探索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教学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简单识别、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目标: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感受数学丰富的文化价值.2.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的实践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3.能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教学重点:利用对称轴掌握颜色对称与图形对称.教学难点:利用对称性质设计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学目标1.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利用基本事实有条理的进行证明,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渗透反证法的思想;3.经历探索线段的轴对称的过程,在“操作——探究——归纳——证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条理性.教学重点利用线段的轴对称性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难点1.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不相等.线段、角的轴对称性(3)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2.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利用基本事实有条理的进行证明,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4.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的过程,在“操作——探究——归纳——证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条理性.教学重点;利用角的轴对称性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难点: 理解“点在角平分线上”的证明方法.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教学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2.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4.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的性质.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及其应用.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2.让学生经历拼图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3.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勾股定理(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经历用多种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认识.教学难点;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 1.会阐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会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探索怎样的数组是“勾股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3.经历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形”与“数”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三边a、b、c的长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方法进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学难点: 解勾股数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构造直角三角形及正确解出此类方程.3.运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要善于运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形准确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平方根(1)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教学重点: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教学难点: 用平方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立方根教学目标: 1. 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 掌握用立方运算求一些数的立方根;3.运用数学符号描述开方运算的过程,建立开方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点: 掌握立方根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教学难点: 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实数(1)教学目标: 1.知道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2.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3.经历用计算器估算 3 的探索过程,从中感受“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数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4.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点: 1.知道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2.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1.经历用计算器估算 3 的探索过程,从中感受“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数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2.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物体位置的确定教学目标: 1. 会描述事物运动的路径,能根据经纬度确定移动事物位置变化的路径,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3. 通过研究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的联系,感受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感受用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研究这些变化.4. 通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 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路径,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2. 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教学难点: 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函数(1)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2.通过实例,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