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天志(中)阅读

合集下载

便言多令才”中“便”注音

便言多令才”中“便”注音

便言多令才”中“便”注音
在新教材《孔雀东南飞》中,第37页的注释“便言多令才”中“便”注音为“bin ”,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在老教材第71页注释中,“便”没作注音。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发现“便”在古代有两种读音。

读bin 时,有义项有利,便利。

《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熟习。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吕)布便弓马。

”时间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旬日便退。

”大小便。

《汉书·张安世传》“郎有醉小便殿上。

”读pin 时,有义项:安逸。

《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宁:平安)能说会道。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令才,美才。

)【便便】1. 善于辞令的样子。

2.肥胖的样子。

由此可见,“便言多令才”中,“便”应读“pin ”,而非读“bin”。

天志鬼神皆人意——从墨子《天志》、《明鬼》看其鬼神论思想的实质

天志鬼神皆人意——从墨子《天志》、《明鬼》看其鬼神论思想的实质

刑政 , 在下则要善言谈 , 人人平等 , 不存在差别不公 。 进而 , 墨子认为上下都能达到天志的尺度要求 , 就能实现理想的社会存在 。天之意不欲大国攻小 国 “ 也, 大家乱小家也 , 强之暴寡 , 诈之谋愚 , 贵之傲贱 , 此天 之所 不欲也 。… …欲人 之有力 相 营 , 有道 相 教 ,
10 2
第 1 6卷第 4期( 0 1 21)
庞家伟 王丽娟 : 天志鬼神皆人 意
其禾稼 , 斩其树木 , 堕其城郊 以湮其沟池 , 攘杀其横 栓, 燔溃其祖庙 , 刭杀其万民”《 ( 非攻下》 , )墨子切身 体验到阶级的差别 , 社会的不公 、 混乱 , 他站在远彼 郊外之 臣、 门庭庶子 、 国中之众 、 四鄙之萌人 ( 尚贤 《 上》这些小生产者的政治 阶级立场上 , ) 借天地鬼神
提 出过 相助 、 家相 亲 、 人相 爱 的兼爱 社会 理 想 。虽然 这种 要求 只是墨 子所 代表 的 庶 民阶级 的幻 影和 被压 抑 意志 的反 映 , 根 本上无 法 摧毁 封建 制度 , 至带 从 甚
恶 不 义 。然 则率 天 下之 百 姓 以从 事 于 义 , 我 乃 为 则
富, 财用足 , 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 便宁无忧。”《 ( 天志 中》 在这里墨子借 天意创造 了一个 国与国 、家与 ) 家、 人与人不再相互蚕食 , 而是有力者 以助人 , 有道 者以教人 , 有财者 以分人 , 平等相助 , 政清、 民和 、 国 富、 财足 、 民康的安定社会 。 春秋战国之际 , 经济基础发生剧变 , 社会阶级随 之分化 、 重组 , 国攻伐相争 ,人其国家边境 , 各 “ 芟刈
的心 中如 果 有它 们 的存 在 , 别 是 如果 树 立起 天神 特 必会赏善惩恶 的信念 , 就会行 善避恶 , 不敢胡作非 为。 他告诉 人 们世 间之 乱 的缘 故 是 “ 皆以疑 惑鬼 神之

贵州省贵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阳市六校2024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

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 [德] 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

《墨子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

《墨子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

《墨⼦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墨⼦今注今译》(谭家健孙中原注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7⽉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阅读笔记(七)读记(续1):第⼆⼗⼀篇《节⽤中》。

(P127)本篇将节⽤的原则具体化,提出了饮⾷之法、⾐服之法、甲兵之法、⾈车之法、节葬之法、宫室之法,强调“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提倡⼀切超过实⽤标准者,圣王都不去做。

体现厉⾏节约,禁绝了⽣活改善与美化的需求,这也是墨家的局限之处。

⽂中还讲到“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交趾),北降幽都,东西⾄⽇所出⼊”,可见当时影响所及。

——⼆〇⼆〇年五⽉⼆⼗七⽇晚《节⽤下》篇缺。

第⼆⼗⼆篇《节葬下》。

(P131)《节葬》共三篇,今仅存下篇。

节葬是节⽤原则的引申。

本⽂论述了厚葬有“五不利”,批驳了厚葬者的两种论调(厚葬为圣⼈之法、不可改变)。

认为丧葬乃“便其习,义其俗”的产物,不在厚薄,也并⾮不可改变。

⽂中谈到“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

”根据上下⽂涵义,推断“三代圣王”是指尧舜禹,认为⾃三代圣王去世后,天下就失去了义。

还谈到厚葬久丧造成⽣者操丧⾄⾝体虚弱,“必扶⽽能起,杖⽽能⾏”,(P132)这个说法与《仪礼》中所讲有异,《仪礼》还是强调在丧礼中要节哀,以保护孝⼦⾝体不⾄过度受损的。

其中有⼀句话“譬犹使⼈三睘(转⾝三周),⽽⽏负⼰(背对⾃⼰)也”,此⾔可为成语使⽤。

(P133)⽂中还谈到三代圣王提倡的丧葬规矩是“⾐衾三领榖⽊(⼀种乔⽊,普通之⽊)之棺,葛以缄之”,已葬“⽽⽜马乘之(⾏⾛)。

”(P134)缄为捆扎之意,此处为以葛捆扎棺材;也有封、闭之意,就是我们在信封落款处所⽤之字。

其中讲到輆(kǎi)沐之国⽣长⼦则⾷,名⽈“宜弟”;祖⽗死则将祖母背荒弃之,⽈“⿁妻不可与居处”。

楚之南炎⼈国,亲死刳其⾁⽽弃之,然后埋其⾻。

(P134)这些传说不知有⽆更早的记载。

——⼆〇⼆〇年五⽉⼆⼗九、三⼗、三⼗⼀⽇下午第⼆⼗三篇《天志上》。

(P144)天志即天的意志。

墨子【古籍精品原文】

墨子【古籍精品原文】

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目录∙01章亲士∙02章修身∙03章所染∙04章法仪∙05章七患∙06章辞过∙07章三辩∙08章尚贤(上)∙09章尚贤(中)∙10章尚贤(下)∙11章尚同(上)∙12章尚同(中)∙13章尚同(下)∙14章兼爱(上)∙15章兼爱(中)∙16章兼爱(下)∙17章非攻(上)∙18章非攻(中)∙19章非攻(下)∙20章节用(上)∙21章节用(中)∙23章节葬(上)(亡) ∙24章节葬(中)(亡) ∙25章节葬(下)∙26章天志(上)∙27章天志(中)∙28章天志(下)∙29章明鬼(上)(亡) ∙30章明鬼(中)(亡) ∙31章明鬼(下)∙32章非乐(上)∙33章非乐(中)(亡) ∙34章非乐(下)(亡) ∙35章非命(上)∙36章非命(中)∙37章非命(下)∙38章非儒(上)(亡) ∙39章非儒(下)∙40章经(上)∙41章经(下)∙42章经说(上)∙43章经说(下)∙44章大取∙45章小取∙46章耕柱∙47章贵义∙48章公孟∙49章鲁问∙50章公输∙51章囗囗(亡)∙52章备城门∙53章备高临∙54章囗囗囗(亡) ∙55章囗囗囗(亡) ∙56章备梯∙57章囗囗(亡)∙58章备水∙59章囗囗(亡)∙60章囗囗(亡)∙61章备突∙62章备穴∙64章(亡)∙65章(亡)∙66章(亡)∙67章(亡)∙68章迎敌祠∙69章旗帜∙70章号令∙71章杂守原文01章亲士作者:佚名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墨子·天志下(4)全文

墨子·天志下(4)全文

墨子·天志下(4)全文所以墨子设立天志以为仪法,就象轮匠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现在轮人使用圆规,木匠使用方尺,以之知道方与圆的区别。

所以墨子设立天志以为仪法,我因此而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离义还很远。

怎么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离义还很远呢?现在大国的君主自得地说:我们处于大国地位而不攻打小国,我怎能成为大国呢?因此差遣他们的爪牙,排列他们的舟车队伍,用以攻伐无罪的国家。

进入他们的国境,割掉他们的庄稼,砍伐他们的树木,毁坏他们的城郭,以及填没他们的沟池,焚烧他们的祖庙,屠杀他们的牲口。

人民抵抗的,就杀掉;不抵抗的就捆缚回去,男人用作奴仆,马夫,女从用作舂米、掌酒的家奴。

那些喜好攻伐的君主,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还以此通告四邻的国君说:我攻下别国,覆灭他们的军队,杀了将领多少人。

他邻国的君主,也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又准备皮币,拿出仓库的积藏派人去犒劳庆赏。

那些喜好攻伐的君主又绝对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又把它写在简帛上,藏在府库中,作为后世子孙的,必定将要顺从他们先君的志行,说道:为什么不打开我们的府库,看看我们先君留下的法则呢?(那上面)必定不会写着文王、武王的政绩象这样,而必定写着我攻下敌国,覆灭他们的军队,杀了将领若干人。

那些喜好攻伐的君主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他的邻国君主,也不知道这是不仁不义,因此攻伐代代不止。

这就是我所说的(士君子)对于大事全不明白的缘故。

所谓小事则知道,又怎么样呢?比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进入别人的果场菜园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瓜菜和生姜,上面抓住了将会惩罚他,大众听到了就指责他。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不参与种植之劳,却获得了果实,取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缘故。

何况还有翻越别人的围墙,去抓取别人子女的呢!与角穿人家的府库,偷窃人家的金玉布帛的呢!与翻越人家的牛栏马圈,****人家牛马的呢!何况还有杀掉一个无罪的人呢!当今的王公大人执掌政治,对于从杀掉一个无罪的人,翻越人家的围墙抓取别人的子女,与角穿别人的府库而偷取人家的金玉布帛,与翻越别人的牛栏马牢而****牛马的,与进入人家的果场菜园而偷取桃李瓜果的,现在的王公大人对这些所判的罪,即使古代的圣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治政,也不会与此不同。

《墨子》的文学观

《墨子》的文学观

二!!七年第二期渤海大学学报同先秦其他诸子一样,墨家所探讨的也是整个宇宙和人生的重大问题。

《墨子》一书,为墨翟所开创的墨家学说的代表作,其文有自己独特的体裁与格调。

《文心雕龙·诸子》称其为“意显而语质”,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先质后文”、“重质轻文”,是人们对墨家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括。

然而有质者必有其文,有意方可有文表达,而意也须借文才表达得清楚明白,文与质实在是相辅相成而不可分离的。

《墨子》的文章,注重义理,崇尚实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而其行文表达上的一些重要特征,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观念。

因此,对《墨子》一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墨子》的文学观。

一《墨子》书中所说的“文学”,是广义的文学,包括表现于文字的政教法令和一切学术文章。

他对于有实用功能的广义的文学和言辞是很重视的,强调文学言辞应发挥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作用,这是地地道道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而这样的文学观,正是符合天志天意的。

《墨子·天志中》说: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

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

天意、天志应该是为文学、出言谈的宗旨和准则。

在《非命上》中又进一步强调:今天下之君子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喉)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为其国家邑《墨子》的文学观景明(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13)摘要:《墨子》一书,为墨翟所开创的墨家学说的代表作,其文有自己独特的体裁与格调。

意显而语质,注重义理,崇尚实用,其立意合天志,其立言有三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

而《墨子》之文行文表达上及文体分类上的一些重要特征,也能体现出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文学观念。

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梳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墨子》的文学观。

关键词:《墨子》;尚质重用;立言三表;文质统一;文体分类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07)02-0063-05收稿日期:2006-11-03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21401117)作者简介:景明(1947—)男,渤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神祇”还是“神祗”?

“神祇”还是“神祗”?

“神祇”还是“神祗”?□何明凤汉语中有些字字形极为近似,人们在使用时常常犯错,“祇(qí)”和“祗(zhī)”就是这样一对例子。

“祇”表“地神”义,有时也泛指神灵;“祗”表“恭敬”义。

关于“祇”最常见的两个词是“神祇”、“地祇”,但在书报期刊上也常有写作“神祗”、“地祗”的。

笔者最近在《中国训诂学报》(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一辑)的一篇文章(王庆元,《<周礼>书名、作者和时代疑案辨析二则》——笔者在此纯属就事论事,绝无针对之意)里又看到了“地祗”一词,随后特意在中国知网里搜了一下,在“全文”项输入“神祗”或“地祗”,仅“哲学与人文科学”类就有九千多条,看来用“神祗”或“地祗”的人确实很多的(笔者也搜了全文中含“神祇”或“地祇”的,结果超过了一千万条),到底是“神祇”、“地祇”正确还是“神祗”、“地祗”正确,或者两种写法皆可?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五版)中,这两个字的意义都很单纯,“祇”表“地神”义,例词是“神祇”;“祗”表“恭敬”义,例词是“祗仰”和“祗候光临”。

由于《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中型的通用常见的词典,为了得到更多的解释和更权威的说法,笔者另查阅了几部大型权威的工具书,其释义各有差异:《汉语大字典》(1988年版)对“祗”有六项解释(凡繁体字笔者都换为相应的简体字,同时为了论述的集中简明,其他无关义项皆省去,下同),第⑥项是:用同“祇(qí)”。

《正字通·示部》:“祗,与祇通。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天地神祗,昭布森列。

”《汉语大词典》(1991年版)对“祗”的解释有四项,第④项是:用同“祇1”。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天地神祗,昭布森列。

”而《汉语大词典》对“祇1”的解释有两项,除了“地神”义还有“大。

参见‘祇悔’。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的观点基本相同。

《中文大辞典》(1982年版)和《广汉和辞典》(日本大修图书馆,1982年版)在释“祗”时也都有义项据《正字通》认为与“祇”通用,遗憾的是都没有具体释义和例句,不过如果单就某个义项而言它们应该都是指表“地神”义时通用,如果是完全通用那么也包括了“地神”义项。

墨子天志原文与解析

墨子天志原文与解析

墨子天志原文与解析墨子天志原文:墨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兼爱非攻”,其中《墨子·天志》被认为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篇章。

下面是《墨子·天志》的原文:鬼神有知无不所知也,有能无不为也。

彼有为人之知,人之不知;有为人之能,人之不能也。

天地之不鬼神也,其为人尽矣。

视其所不虞者病也,国家可乱也。

使其为国而与国者争,为民而与民者争,为家而与家者争,为身而与身者争,与虞国者争,与虞人者争,不待喻则知之矣。

故曰:鬼神之于人也厚,则人鬼神以厚之;天地之于人也厚,则人天地以厚之。

故天地未有不厚人者也,鬼神未有不厚人者也。

故明君贵厚人,庶人安厚人。

是故明君厚人以服下士而利百姓也。

解析:《墨子·天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鬼神对人的知识和能力,并强调了人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原文进行解析:1. 鬼神有知无不所知也,有能无不为也。

这句话表达了墨子对于鬼神的认识,认为鬼神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和无所不能的能力。

2. 彼有为人之知,人之不知;有为人之能,人之不能也。

这句话说明鬼神拥有超越人类所知的智慧和超越人类所能的能力。

3. 天地之不鬼神也,其为人尽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天地之下,除了鬼神之外,人类是最高智慧和能力的代表。

4. 视其所不虞者病也,国家可乱也。

这句话指出若忽视那些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会导致社会的疾病和国家的混乱。

5. 使其为国而与国者争,为民而与民者争,为家而与家者争,为身而与身者争,与虞国者争,与虞人者争,不待喻则知之矣。

这句话表达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强调了在不同层面的争斗和纷争中,人们都应该有所觉悟。

6. 故曰:鬼神之于人也厚,则人鬼神以厚之;天地之于人也厚,则人天地以厚之。

这句话说明如果人对鬼神和天地的态度是友善和尊重的,鬼神和天地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人类。

7. 故天地未有不厚人者也,鬼神未有不厚人者也。

这句话说明天地和鬼神总是善待好人,没有不善待好人的情况发生。

8. 故明君贵厚人,庶人安厚人。

《墨子》:天志(下)阅读

《墨子》:天志(下)阅读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俟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正之。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

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天子赏罚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祷祠祈福于天,我未尝闻天之祷祈福于天子也。

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

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曰:谁为知?天为知。

然则义果自天出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牛+邹字的左半)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

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爱越之人。

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且天之爱百姓也,不尽物而止矣。

今天下之国,粒食之民,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

曰:“谁杀不辜?”曰:“人也。

”“孰予之不辜?”曰:“天也。

”若天之中实不爱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爱百姓厚矣,天之爱百姓别矣,既可得而知也。

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

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

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之天下也。

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

《墨子之27章天志(中)》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墨子之27章天志(中)》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27章天志(中)》原文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

”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从出,然则义何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曰:义者,善政也。

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

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也。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

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

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

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书,驯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

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则此语天之贵且知于天子。

」不知亦有贵,知夫天者乎?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

”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

若国家治,财用足,则内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四邻。

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

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摘要:“是”字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中,词性、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试图对“是”字作为代词、系动词的使用作一探讨,以便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这一词汇现象。

关键词:是;代词;系动词《说文解字》:“是,直也。

从日、正。

”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

”“以日为正”当为据日影定方向、定季节,此字会的当是“确定”义。

日影是直的,所以有直义,用作动词即纠正使正直或订正等义。

例如: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左传》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

(《国语·楚语上》)“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

例如: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是”字作为系词用法是萌芽于先秦的。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认为正确”。

例如: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荀子·非十二子》国君之所是,皆是之。

(《墨子·尚同上》)今成语还有“是古非今”。

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当由此发展而来。

例如:是,此也。

(《博雅》)由此引而申之,“是”也可以作形容词“正确”,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对”、“不错”等义。

例如: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世说新语·赏誉》)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也。

(《礼记·曲礼》)偃之言是也。

(《论语·阳货》)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

(《荀子·王制》)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吕氏春秋·察传》)但是在先秦文献里面,“是”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指示代词来使用的。

这时,“是”字主要起复指作用,复指前面的内容,使意义更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是”字常作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

先看“是”字作主语的情况。

墨子的“天志“”非命”——兼与儒家“天命”之比较

墨子的“天志“”非命”——兼与儒家“天命”之比较

墨子的“天志“”非命”——兼与儒家“天命”之比较王凯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2)1
【摘要】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由“天志”之天,到“天志”之道,再到“非命”之“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墨子对天人关系所作出的新的判断。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但又有新的阐释,他把“天命”“天赋”与“人事”相联系,找到一条“尽心,知性”的通达天理之路。

墨子的“非命”和孟子的“天命”,都强调了人的后天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他们之前天命观的改造和发挥,对于突破以往天命观的局限和束缚具有深远意义。

【总页数】7页(P49-55)
【作者】王凯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4
【相关文献】
1.墨子天志、非命思想新探
2.从“天命”到“天志”--试论《墨子》思想中“天”与“命”之分离
3.从“非命”到“天志”——论墨子神学观念产生的必然性
4.天志·明鬼·非命:墨子哲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宝典《墨子》:天志上原文注释

国学宝典《墨子》:天志上原文注释

【导语】天志即天的意志。

墨⼦认为,天是有意志的。

天喜欢义,憎恶不义;希望⼈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

可见,所谓天志实际是墨⼦之志。

它是墨⼦⽤以和当时统治者进⾏⽃争的⼀种武器。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墨⼦》:天志上原⽂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天志上】 ⼦墨⼦⾔⽈:“今天下之⼠君⼦,知⼩⽽不知⼤。

”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

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得罪于家长⽽可为也?”⾮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

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所逃避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有之⽈:“焉⽽晏⽇焉⽽得罪(2),将恶避逃之?”⽈:“⽆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为林⾕幽门⽆⼈,明必见之;然⽽天下之⼠君⼦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君⼦知⼩⽽不知⼤也。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恶祸祟。

若我不为天之所欲,⽽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

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恶不义?⽈:天下有义则⽣,⽆义则死;有义则富,⽆义则贫;有义则治,⽆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恶其死,欲其富⽽恶其贫,欲其治⽽恶其乱。

此我所以知天欲义⽽恶不义也。

⽈:且夫义者,政也(3)。

⽆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是故庶⼈竭⼒从事,未得次⼰⽽为政(4),有⼠政之;⼠竭⼒从事,未得次⼰⽽为政,有将军、⼤夫政之;将军、⼤夫竭⼒从事,未得次⼰⽽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听治,未得次⼰⽽为政,有天⼦政之;天⼦未得次⼰⽽为政,有天政之。

天⼦为政于三公、诸侯、⼠、庶⼈,天下之⼠君⼦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墨子》劳动思想对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墨子》劳动思想对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0 年第 6 期(总第 143 期)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Dec.2020 No.6(Serial No.143)
《墨子》劳动思想对高职大学生 劳动教育的启示
孔令柱 张志华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劳动思想是墨学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墨子》一书蕴含着重视劳动生产、“强力从事”劳动、
(四)从方面主张通过劳动生产来增加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倡导通过节俭来减少社会财富的消耗。《墨 子·节用(上)》云:“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 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认为,“俭 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只要根据 实际用途来使用钱财,必然会“用财不费,民德不劳, 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
(三)从劳动的保障角度出发必须保护劳动人 权
墨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以系列主张为保 障劳动人权提供了依据。首先,墨子以“非攻”思 想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在《墨子·非 攻(中)》里,墨子无情地揭露了战争给民众带来 的“不可胜数”的灾难,“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 则废民获敛”,或导致百姓因“粮食辍绝而不继”, 或因贻误农时而导致“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 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3]。
一、《墨子》所蕴含的劳动思想 据考证,墨子出生于木工世家,年少时曾做过 牧童、学过木工,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 秋·爱类》),人称“贱人”(《渚宫旧事》)或“布 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相传其制作的 守城器械比鲁班还高明。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 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据此可知他
二、《墨子》劳动思想所蕴含的积极因子 正如前文所述,墨学自秦汉以后就不为当权者 和主流知识分子所重视,但因其反映了社会底层大 众的利益与诉求,是生根于社会底层的思想学说, 故能以一些积极因子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下文 就《墨子》劳动精神所蕴含的积极因子略以论述。 (一)人本主义精神 在对待劳动的态度上,相比孔子重视不失身份 的脑力劳动而不屑从事耕稼等不体面的体力劳动(从 孔子答复“樊迟请学稼”中可知),墨子则主张: “贤者之治邑也,早出暮入,耕稼树艺 , 聚菽粟 , 是 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贤(中)》) 由此可见,墨子重视劳动,且直接从解决民生疾苦 上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来实现,这折射出墨子强烈 的人本主义精神 [4]。 此外,相比于“亲疏有别,爱有等差”的儒家“仁 者爱人”主张,墨家提出“兼爱”主张,由此出发 反映到劳动上,体现为对劳动者生命权和劳动报酬 取得权等方面的保障上。由于前文已论证,此处不 再赘述。 (二)实用主义精神 墨子重视劳动还体现在劳动成果是否具备实用 价值上。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工匠鲁班曾制作出 飞三日而不落地的木鹊,对此,墨子满是不屑:“子 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

中医对吃饭的古文

中医对吃饭的古文

中医对吃饭的古文
中医对吃饭的古文描述通常会与养生、食疗、食养等概念相关联。

以下是一些中医对吃饭的古文表述:
饮食有节,身必无灾。

——《墨子·天志中》
食为养,药为伐,饮食不节,以伐吾身;药石猛烈,以伐吾疾。

——《史记·仓公列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
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饥勿暴食,渴勿过饮;食不欲杂,饱不欲顿。

——《千金要方·养性序》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黄帝内经·素问》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吕氏春秋·尽数》
善养性者,先渴而后饮,饮必就温;先饥而后食,食必就熟;食莫逾多,量腹而入。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这些古文表达了中医对吃饭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食疗养生等观念。

墨子·天志中(4)全文

墨子·天志中(4)全文

墨子·天志中(4)全文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爱民深厚的理由,还不仅止此。

凡杀戮的人,上天必定给他不祥。

杀无辜的是谁呢?是人。

给予不祥的是谁呢?是天。

如果天不厚爱于人,那为什么人杀了无辜而天给他不祥呢?这就是我用以知道上天爱民深重的理由。

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爱民深厚的理由,还不仅于此。

因为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人,是存在的;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是存在的。

爱人利人,顺从天意,而得到上天赏赐的是谁呢?回答说:象从前三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就是。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又实行些什么呢?回答说:实行兼,不实行别。

所谓兼,即处在大国地位不攻打小国,处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扰小家族,强大的不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不侵暴人少的,狡诈的不算计愚笨的,尊贵的不傲视卑贱的。

观察他们的行事,在上有利于天,于中有利鬼神,在下有利于人,三者有利,则无所不利,这就是天德。

人们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来加到他们身上,说:这是仁,是义。

是爱人利人,顺从天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赏赐的人。

不仅止此而已,又把他们的事迹写于简帛,刻上金石,雕于盘盂,传给后世子孙。

这是为什么呢?将用以使人记住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会得到上天的赏赐。

《皇矣》说道:天帝告诉文王,我思念有光明之德的人,他不虚张声色,不崇尚夸饰与变革。

不知不识,只遵循上帝的法则。

天帝赞赏文王顺从法则,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赏赐给他,使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声至今流传不息。

所以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已经可以知道了。

那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又是谁呢?回答说:如从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王、厉王就是。

桀、纣、幽王、厉王做了些什么呢?回答说:他们从事别,不从事兼。

所谓别,即处于大国地位的攻打小国,处于大家族地位的侵扰小家族,强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侵暴人少的,狡诈的算计愚笨的,尊贵的傲视卑贱的。

观察他们的事迹,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神,下不利于人类,三者不利就无所得利,这就是天贼。

墨子·天志上全文

墨子·天志上全文

墨子·天志上全文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

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

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逃避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2),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

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

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

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曰:且夫义者,政也(3)。

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4),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故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明说天下之百姓(5),故莫不■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

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为政于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墨子》节选

《墨子》节选

《墨子》节选《兼爱中》节选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则此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非攻上》节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杝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便利,方便;有利于;简便,轻便;就,即;安逸;口才好,能说会道等。

文言文便的意思
读音:biàn
①<名>便利;方便。

《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动>有利于。

《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③<形>简便,轻便。

《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④<副>就,即。

《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


⑤<连>即便,即使。

《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


读音:pián
①<形>安逸。

《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②<形>口才好;能说会道。

《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 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

《孟子.梁惠王上》:“便不足使令于前与?”
便基本解释
①顺利,没有困难和阻碍。

②方便的时候或顺带的机会。

③简单的;平常的;非正式的。

④就:说走便走。

便道 :
①比平时走的路更近的小路。

②马路两边供人行走的道路;人行道。

便利:①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交通便利。

②使容易。

便于:比较容易。

便宜行事:便宜,方便,适宜。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天志(中)阅读
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

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也。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
于天子者有矣。

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
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
去之。

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

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书,驯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

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则此语天之贵且知于天子。

」不知亦有贵,知夫天者乎?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
可不慎也。

”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
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
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

”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

若国家治,
财用足,则内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环璧珠玉,
以聘挠四邻。

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

内有以食饥息劳,
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
衣饱食,便宁无忧。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
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夫岂欲其臣国。

万民之相为不利哉!
今若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
诛罚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将无已异此。

今若处大国则攻小国,
处大都则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禄于天,福禄终不得,而祸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则夫天亦且不为人之所欲,
而为人之所不欲矣。

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病疾祸祟也。

若已不
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是率天下之万民以从事乎祸祟之中也。

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
而除天下之害。

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两露也;时五谷孰,六畜遂,疾灾、戾疫、凶饥则不至。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
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


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曰:当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
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者。

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撽遂万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天之所为也,而民得而利之,则可谓
否矣。

然独无报夫天,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

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
不明大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

曰: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
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溪谷,播赋百事,以临司民之善否;
为王公侯伯,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乎五谷麻丝,以为
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

今有人于此,欢若爱其子,
竭力单务以利之,其子长,而无报子求父,故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
仁不祥。

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撽遂万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天
之所为,而民得而利之,则可谓否矣。

然独不报夫天,而不知其为不
仁不详也。

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

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

曰杀不辜者,天予不祥。

不辜者谁也?曰人也。

予之不祥者谁也?曰天也。

若天不爱民之厚,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

曰爱人利人,顺天
之意,得天之赏者有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谁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
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

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
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观其事,
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聚敛天
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义也。

爱人、利人,顺天之意,
得天赏者也。

”不止此而已,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
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
之赏者也。

”《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

故夫爱人、利人,顺天
之意,得天之赏者,既可得留而已。

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
之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桀、纣、幽、厉,焉所从事?曰:从事别,不从事兼。

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观其事,上不
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

聚敛
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义也。

憎人、贼人,反天
之意,得天之罚者也。

”不止此而已,又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
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

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憎人、贼人,反
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

《太誓》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不肯事
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无戮其务天下,天亦纵弃
纣而不葆。

”察天以纵弃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

故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既可得而知也。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

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
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

”是故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


其故何?则圜法明也。

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

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
将以度天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

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

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

观其刑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