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民用飞机液压系统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民用飞机液压系统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工 程 技 术69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我国民航产业每年都以超过10%的增速快速增长,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

但作为航空大国,我国在大型民用飞机液压系统的研制方面却是刚刚起步,从元件级到系统级基本由国外供应商垄断,国内市场的供给量与巨大的需求极不匹配。

研制高效可靠的大型民用飞机液压系统,不仅可以在产品层级上为飞机减轻重量,提高安全性和效率,还可带动诸如新材料、电子、能源、精密制造等一系列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航空系统集成能力的提高。

1 液压系统的定义及组成按照ATA100(航空产品技术资料编写规范)的定义,民机液压系统是指使液压油在压力下供至公共点以便再行分配到其它规定系统的部件和零件。

民用飞机液压系统按功能可分为液压能源系统和工作回路两个部分。

液压能源系统为飞机上所有使用液压驱动的活动部位提供液压能源,并保证卸荷与散热等方面的要求。

液压能源系统主要由泵源、能量转换装置、油箱、控制阀、管路及指示系统等组成。

2 典型民机液压系统技术现状波音和空客是目前世界民航市场上两大巨头,均有多款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1 波音飞机液压系统的特点波音公司的发展基本涵盖了整个民航发展历史,期间推出的多款机型均可代表不同时期民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

表1展示了波音各机型液压系统泵源配置的变化历程。

该文选取其主流机型波音737和先进机型波音787进行详细分析。

2.1.1 波音737液压系统波音737是波音公司研制的中短程客机,是世界航空史上最成功的民航客机。

B737飞机拥有A、B和备份3套独立的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3000psi。

其中A、B系统为常规系统,在飞行过程中总是处于工作状态,为飞控、襟/缝翼、起落架和机轮刹车等提供动力,备用系统只在必要时才启用,仅为方向舵、反推和前缘装置提供动力。

稀土永磁电机在航空上的应用

稀土永磁电机在航空上的应用

稀土永磁电机在航空上的应用一、稀土永磁电机在航空上的应用特点随着稀土永磁材料、电力电子、微电子、微机、新型控制理论及电机理论的进步,稀土永磁电机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航空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稀土永磁电机在航空上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稀土永磁材料的高磁能积,使得电机可明显降低重量、减小体积。

航空用电机对其体积、重量有极为严格的要求。

现代航空飞行器中,每1 kg 设备重量大约需要15~30 kg 的附加重量来支持。

2、稀土永磁材料的矫顽力Hc 高,剩磁Br 大,因而可产生很大的气隙磁通,大大缩小永磁转子的外径,从而减小转子的转动惯量,降低时间常数,改善电机的动态特性。

3、气隙宽度可以选取较大值,这样可以减小由于齿槽效应引起的力矩波动,也可抑制电枢反应对力矩波动的影响。

电枢反应对稀土永磁体的去磁作用较小,更适合突然反转、堵转驱动等特殊性能要求。

4、使用无刷直流电动机还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使用寿命长。

目前飞机上大量使用有刷直流电动机,寿命只几百小时。

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航空电机生产厂都面临延长产品寿命的技术压力。

当寿命要求提高到1000 至2000 小时时,有刷直流电动机的自身特点已无法满足要求。

无刷直流电动机无电刷和换向器,可以大幅度提高寿命指标。

适宜于高速运行。

转速越高,电机体积重量可以做得越小。

但有刷直流电机由于机械换向的限制,转速很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无刷直流电机在轴承允许的条件下,转速可成倍增加。

可靠性高。

高空换向火化加大,影响可靠性,不利于电磁兼容;高空电刷磨损加剧,碳粉影响绝缘性能,减少电机寿命。

无刷直流电机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散热容易。

无刷直流电机的主要发热源在定子上,自然散热条件好。

同时可以方便地在定子壳体中进行油冷或水冷,特别是循油或喷油冷却可以极大地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

这对于有刷直流电动机是十分危险的。

余度控制方便。

无刷直流电机的可靠性薄弱环节在控制器和电机绕组上,多余度控制方法灵活。

民用飞机EHAEBHAEMA技术浅谈[Word文档]

民用飞机EHAEBHAEMA技术浅谈[Word文档]

民用飞机EHA/EBHA/EMA技术浅谈关键字:民用飞机EHA/EBHA/EMA技术浅谈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本文对EHA、EBHA、EMA在民用飞机上的应用,以及EHA、EBHA、EMA的架构、组成、特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EHA;EBHA;EMA0 前言�S着多电技术在民用飞机上的大量应用,以EHA、EBHA、EMA为代表的电动作器在民用飞机上应用越来越广泛,EHA/EBHA在空客A380和A350上的成功应用,EMA在波音787的成功应用。

EHA、EBHA、EMA最主要目的是电能系统部分取代原来的液压驱动部分,实现功率电传作动,从而减少了传统液压系统的重量和全机级的液压管路分布。

1 概念介绍EHA(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ion)电静液作动器,在民用飞机领域,EHA作为备份,在正常情况下不工作,仅当在作动器液压源失效的情况下使用。

EBHA(Electric backup hydraulic actuation)电备份液压作动器,EBHA具备两种模式,正常控制由液压驱动完成,备份模式下由电驱动完成。

在民用飞机领域,EBHA作动器在正常的飞行过程中开启工作,由液压驱动。

在失去液压能源的情况下,改用备份模式。

EMA(Electromechanical actuation)机电作动器,采用机电结构,电力作为驱动源,机械结构作为输出。

截止目前,民用飞机领域,仅波音787飞机上有EMA的应用,在787的左右4#及5#扰流板采用了EMA。

2 EHAEHA是电动静液伺服系统,EHA作动器本体由电机、电控单元、液压泵、液压油箱、检测阀、油滤、释放阀、管道和液压作动器组成,采用电机、液压泵一体化结构的集成设计制造。

其中,电机采用无刷直流270V电机,液压泵采用定量泵(Fixed displacement pump),泵完全封闭于液压油箱内,全封闭式的结构有效保证了泵在理想的条件下运行,可提供长久、免维护的使用寿命。

空客A350飞机EHA应用与故障处理探讨

空客A350飞机EHA应用与故障处理探讨

空客A350飞机EHA应用与故障处理探讨作者:张慧康王志良来源:《航空维修与工程》2021年第11期摘要:通过对A350飞机EHA作动器的控制原理进行分析,结合空客飞机故障隔离理论和TFU技术跟踪数据,探讨相关故障的处置方案,以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

关键词:EHA故障;A350飞机;飞控系统;可靠性分析;排故流程图Keywords:EHA fault;A350 aircraft;flight control system;reliability analysis;troubleshooting flow chart0 引言空客公司在新型宽体客机飞控舵面备用控制方面引入了功率传动作动系统。

通过电导线以电能量的方式传输,使作动系统各个执行机构之间发生功率传输。

电作动技术即采用功率电传作动技术替代传统的液压伺服作动技术。

在飞控应用方面,电能系统要比液压系统更具优势,电能系统减少了传统液压系统部件的重量和全机的液压管路分布,提高了飞机可操纵灵敏度,增加了系统稳定性、飞机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1 EHA与传统伺服作动器的比较A350飞机飞控驱动部分采用了双体系结构设计,即伺服液压驱动和功率电传,称为“2H/2E”体系结构。

2H是两个独立且分离的液压系统,2E使用电静液作动器(EHA)和电备份液压作动器(EBHA)两种电功率作动器,EHA用于内侧副翼、升降舵以及方向舵的备用控制,EBHA仅用于第5号扰流板备份控制,如图1所示。

传统伺服作动器由作动筒、液压伺服活门、模式选择活门和传感器组成,从飞机液压系统获取能量,高压液压油通向液压作动筒驱动工作。

电静液作动器(EHA)采用了一体化结构设计,配置自动充压的自带储压器,从机载电源网络获取能量电力作动,通过电机带动液压泵转动直接为液压作动筒提供高压液压油。

电动备份液压作动器(EBHA)由一套传统的电液伺服作动器和一套EHA结合而成,含有两个独立的能源,即传统的集中液压源和EHA所需的电源,通过模式切换独立地使用液压或电力作动。

现阶段机载作动系统的改进措施

现阶段机载作动系统的改进措施
表1各种工作模式殛其能量供给状况
序 号
1 2
任务 模式 起飞
爬升和
时间 百分比
(%) 1.9 29.6
工作模式 恒流量模式 负载敏感或
恒压 大
设定量
Valve),电马达可以用直流无刷电机、直流力 矩电机,甚至压电驱动器。有的阀同时改造了 主阀芯的结构,用转阀代替滑阀。国内的DDV 阀大多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从相关资料看, 某些DDV阀的动、静态性能赶上甚至超过了 传统电液伺服阀。MOOG公司已有DDV型号 上市,但性能不是很强。 用DDV阀取代传统的电液伺服阀,对于 机载作动系统而言是一种局部改进措旆。该阀 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耐污染性强,可靠性高. 成本低,维修性好,由于取消了伺服阀的先导 液压驱动机构而使静耗功率大为降低。目前, 一些机种如F-22、JAs一39、EFA-2000、IDF 等已应用了DDV阀,而且往往用于主控舵面。 这种改进措施的最大好处是提高了液压伺 服系统的可靠性,但没有改变传统作动器的总 体面貌,效果是有限的。 1.2智能泵集中供油的作动系统”1~”1 提出这种方案的应用背景是:飞机的高机 动性髓要求液压伺服作动系统提高压力和增大
feasibilities and prospects.Contents involve:serve actuators in by intelligent pump,an kinds pointed that PBW and FBL
canter hydraulic power souse that suIpplies oil
Drive Servo
和减小发热。事实上,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架典型的战机,对供油压力要求为56MPa 的时间还不到总飞行时间的10%,其它工作时 间,如起飞、飞行到战斗位嚣、巡航和着陆等, 供油压力为21MPa足以满足要求,因而智能泵 源系统的研制是大有意义的。 表l列出了战机的各典型工作模式和相应 的能量供给模式161。

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型客机液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8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工 业 技 术液压系统是飞机重要的二次能源系统,利用液体介质的压力,为起落架收放、刹车、转弯、飞行控制、反推装置和舱门操纵等传递动力。

现代大型客机的液压系统,额定工作压力一般为3000psi或5000psi,工作介质为阻燃磷酸酯基液压油。

一般由多套相互独立并备份的液压系统组成,是典型的多余度、大功率的复杂综合系统。

其研制需遵循严格的适航规章和工业标准规范,在我国研制并投入运营的客机,工程研制阶段后,需向中国民航总局申请,按型号合格审定程序对航空产品进行审查评审,当审定合格后,由中国民航总局颁发T C 型号合格证。

再经中国民航总局颁发PC 生产许可证后,才能进行批生产。

1 技术应用现状1.1国外技术应用水平当前客机市场,除主流传统机型空客A320与波音B737外,最新投入市场的空客A380与波音B787代表了新型客机的最新技术。

A380率先在大型客机上应用5000psi的高压技术,采用2H/2E 双体系飞行控制布局,其中2H为传统液压作动,由8台EDP和4台带电控及电保护的E M P 组成,所有E D P 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单独关闭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系统级性能。

2E 为电动力的分布式电液作动器系统,由电备份静液作动器E B H A 与分散式电液能源系统LEHGS等组成。

B787同样采用5000psi工作压力,同时液压泵具有两级转速,具有智能泵源的特点,B787同时采用电机械EM A和电刹车等多电技术,减少了液压用户,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维修性。

1.2国内技术水平近年来在高压液压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对4000psi液压系统的管路动态特性、高压液压元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智能泵源与变压力泵源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研制了两级压力体制的液压泵,并完成了台架试验。

在新型作动器方面,我国在直接驱动式作动器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完成了地面原理样机的研制,并开始在部分机型上装机试用。

民用飞机液压系统发展与展望

民用飞机液压系统发展与展望

图 2 A380 分布式电动液压能源系统 Fig.2 The distributed electro-hydraulic energy system of A380
另一方面,模拟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液压 系统在监控及执行控制功能上的快速进步。液压系统故障 预测与健康管理、智能变压力系统等新技术得到重视和研 究,它可以克服常规液压系统存在的某些缺点,使液压系统 变得更加健壮。












RAT



图 1 液压系统拓扑图 Fig.1 The topological diagram of a hydraulic system
直到目前,液压系统仍然是民机主副飞行操纵系统、起 落架收放系统、刹车系统的最有效动力源。
应用液压作为传输动力的方法从一开始就不无挑战。 在所考虑的各种取代方法中,主要竞争来自电气系统的应 用。全电/多电飞机概念的兴起,促使基于功率电传的电作 动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在过去 40 多年中,已有许多技术论 文评论了两者的优缺点。比较发现,液压操纵部件由于相 对工作刚度大、快速性、执行机构的自润滑性以及故障回中 等特性优势,目前仍然是飞控作动系统的首选方案。但随 着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电作动的核心部件——电机的功
1 发展历程
液压系统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出现于飞机上,用于驱 动可收放的起落架。自那时起,通过应用液压系统动力执 行的任务数目不断增加,因而大大增加了功率需求,液压系 统的压力(压强)等级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液压系统在所 有现代民机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液压助力飞行操纵系统的出现是液压动力应用的里程 碑式案例,飞行员借助它可以在速度和机动要求不断增高 的情况下仍能控制舵面运动。这一应用将液压系统带入到 影响飞行安全性的关键系统领域,在这种场合不允许因单 个故障而危及飞行安全。考虑到以上原因,飞机液压系统 被设计成多套相互独立的余度系统,而单套液压系统又设 置多台液压泵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多电飞机飞行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多电飞机飞行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多电飞机飞行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作者:叶自清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32期摘要:研究了采用“2H/2E”(两套液压源/两套电源)双体系结构作动系统的多电飞行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应用可靠性框图的方法对飞机的作动系统、飞控计算机、三轴控制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继而计算出飞控系统的可靠性,计算得出的可靠性符合安全性要求。

关键词:2H/2E;可靠性框图;作动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8.32.1031 绪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传操纵系统获得了极大发展,空客A320飞机采用的是带有机械备份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

该系统采用五套数字计算机,而每套计算机中又有两个非相似的处理器。

综合飞控系统重量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在研究飞行控制系统可靠性时,拟采用四余度非相似数字电传飞控系统。

2 系统可靠性分析2.1 液压伺服作动器(SHA)可靠性框图模型根据液压伺服作动的系统原理图,双通道的液压伺服作动器SHA属于双余度作动系统,可靠性框图属于并联形式,两个伺服控制器并联,两个电磁阀并联,伺服控制器、电磁阀与液压缸组成串联模式。

2.2 电动静液作动器(EHA)可靠性框图模型根据电动静液作动器的系统原理图,双通道的电动静液作动器EHA可靠性框图属于并联形式,两个电机泵并联,两个蓄能器并联,两个单向阀并联,两个旁通阀并联,电机泵、蓄能器、单向阀、旁通阀与液压缸组成串联模式。

2.3 作动系统可靠性计算作动系统元部件的故障率(表1)。

单通道SHA的故障率为λSHA=8.2×10-4/h。

单通道EHA的可靠度为λEHA=3.7×10-5/h。

2.4 飞行控制计算机FCC可靠性分析每个主飞行计算机从四余度的ARINC629总线上接收信息,并完成控制律及余度管理的计算。

每套主飞行计算机又包含有4条非相似数字计算机处理器通道。

液压能源集成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液压能源集成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技 术 的 发 展 趋 势 进 行 了展 望 。
关键 词 :多电飞机 ;功率 电传 ;液压能 源 ;集成技术 ;液压泵 ;永磁电机 ;研究概况 ;发展趋 势 中图分类号 :T 3 H17;T 5 ;V 2 M3 1 2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0 —8 8 2 1 )30 7 —6 0 16 4 (0 2 0 —0 70
lzdfs y n o l tcl y rui atao E A)a nea pet it d cdtersac au. ye r l,adt ke c a h dal c t it o er i c u r( H s xm l o nr u e erhs ts a o h e t
T n t e h so ia v l to n e e r h sau fh d a lc e e g n e r to y tm r ie he h itrc le o u in a d r s a c tt s o y r u i n r i t g ain s se we e g v n,a d t e y n h
( ot e e o t h i lU i rt ,X ' 0 2 h a N r w s r P l e nc nv sy i n7 0 7 ,C i ) h tn y c a ei a 1 n Abtat P w r ywr P W)atao ss m i ai p r n cmpn n f r l tca ca .H — sr c : o e— - i b e( B c t yt s m ot t o o et eee r i rf y u r e a o mo ci r t
0 引 言
液 压传 动 系统 具 有 运 行 平 稳 、稳 定 性 高 、响应 快 、功 率体 积 比和 力 矩 惯 量 比大 等 优 良特 性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以来 ,液 压 技 术 在 飞机 机 载作 动 系统 领 域 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 。 随着 液 压 技 术 本 身 以及 电 气 传 动 、电力 电子 、 自动 控 制 等 相 关 领 域 技 术 的发

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创新技术

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创新技术

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创新技术吴萌岭;周嘉俊;田春;陈茂林【摘要】通过介绍轨道交通制动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对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展望.具体从施加制动力的源动力和制动指令传输2个维度回顾近200年来轨道交通制动系统的发展历程,并结合飞机和汽车制动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轨道交通制动技术发展的趋势为全电气化和智能化;重点介绍顺应这一趋势发展的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新技术——电机械制动技术,它可以完全摆脱压缩空气的限制,实现源动力与指令信号的电气化.【期刊名称】《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源动力;制动指令;电机械制动【作者】吴萌岭;周嘉俊;田春;陈茂林【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海 201804;同济大学,上海 201804;同济大学,上海201804;同济大学,上海 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60.13+8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轨道交通载运工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无论是运营的高速化还是维护的智能化都对轨道车辆制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轨道交通制动系统的发展及其规律1.1 制动系统的发展从19世纪初蒸汽机车所采用的人力制动到今天高速列车所采用的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轨道车辆制动系统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不外乎围绕着制动力的源动力改变或制动指令传输方式的变化。

早期蒸汽机车和车辆的制动一直采用人力制动,即制动员按照司机的笛声指令,以人力作为源动力通过转动制动手轮绞动制动钢丝,使闸瓦贴靠车轮踏面,从而产生摩擦力使得车轮转动减慢直至停止。

由于手制动机存在制动力弱,不能由司机一人操作等缺陷,很快就被非人力的制动机所替代。

1844年,英国铁路用真空制动机取代了手制动机。

真空制动机是以大气压作为制动力的源动力,利用真空度造成的负压推动制动缸带动闸瓦贴靠车轮踏面,以施加制动。

真空制动系统在机车上设有真空泵、制动阀和真空制动缸,在车辆上则仅有真空制动缸,整列车的制动缸全部用制动管连通。

双控制回路电静液作动器建模及控制器设计

双控制回路电静液作动器建模及控制器设计

双控制回路电静液作动器建模及控制器设计张振;李海军;胡卫强【摘要】针对典型电静液作动器存在响应速度较慢的问题,将伺服阀引入其中,采用压力和位置双控制回路体系,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作动器作为参数不确定性和外负载力变化的系统,在压力控制回路中,考虑其不确定性范围和性能指标要求基础上,基于定量反馈理论(QFT)设计了压力控制器.在位置控制回路中,运用动态压力校正伺服阀流量,消除外负载力的影响;并把位置误差引入压力控制回路,以提高其响应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其综合性能较好且便于工程实现.%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low response speed which existed in the typical 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EHA),servo valve is introduced and adopt dual control circuit system with pressure and position,de-scribes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creates the mathematic model. Meanwhile as a system which the parameter uncer-tain and external load change,considers both the uncertainty rang and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pressure control circuit,pressure controller is designed based on 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 (QFT). Apply to dynamic pressure modifying the flow rate of the servo valve and eliminate effects of external load in the position control circuit,the posi-tion error is added to the pressure control circuit to increas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pressure control circui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ual control circuit actuator is perfect in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easy engi neering practice.【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年(卷),期】2017(042)002【总页数】6页(P97-101,108)【关键词】电静液作动器;伺服阀;定量反馈理论;动态压力校正;前馈控制【作者】张振;李海军;胡卫强【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37未来飞机对作动系统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作动系统向功率电传方向发展,而电静液作动器是其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1-6],相关研究见文献[7-15]。

多电、全电飞机发展前景研究-全电多电飞机发展技术

多电、全电飞机发展前景研究-全电多电飞机发展技术

多电、全电飞机发展前景研究作者:黄军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摘要:在以化学燃烧为主要能源的飞机动力系统发展过程中,以电化学能源为主导的混合能源逐渐被用于实践领域,多电、全电技术成为飞机动力技术革新的重要方向,也对飞机电力运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对多电、全电飞机技术发展进行进行了对比研究,梳理了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多电、全电飞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电飞机全电飞机对比研究发动机是飞机的核心部件,而支撑发动力运转的动力能源则是最根本的基础。

当前,在航空航天领域,依然是内燃发动机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以电能为动力的多电、全电飞机技术得到加快的发展,其取代内燃式发动机已经成为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多电飞机和全电飞机的基本概念(一)多电飞机多电飞机是实现全电飞机的中间产物,是指机上的主要功率是电功率,但不排除少量的其他功率的使用。

大量采用机电作动器是多电飞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采用机电作动器和功率电传技术,实现了电力驱动替代液压、气压、机械系统和飞机的附件传动机匣,可显著减轻飞机的重量和寿命周期费用,增强飞机系统的容错和故障后重构能力,提升飞机的整体性能。

(二)全电飞机全电飞机是相对多电飞机而言的,是一种以电气系统取代液压、气动和机械系统的飞机,即所有的次级功率均以电的形式传输、分配。

由于全电飞机技术还不成熟,在应用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多电飞机,但是从飞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电飞机将逐渐取代多电飞机,成为与内燃动力飞机同样重要的飞机类型。

二、多电飞机和全电飞机的主要特点(一)能源动力持续性更强航空发动机单位时间排出气质量与速度是航空发动机作力的基本要件,与传统的化学燃烧能源相比,以燃料电池等为能源的多电、全电飞机简化了飞机的动力系统结构,动力更为强劲和持久。

例如,燃料电池由燃料(烃类、天然气、氢、甲醇等)氧化剂、电解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与一般电池类似,通过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供大量的、稳定的、安全的电力,取代内燃式航发动机。

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方案分析_祁晓野

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方案分析_祁晓野

1999年 8月第25卷第4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August 1999Vol .25 No .4 收稿日期: 1998-02-23第一作者 男 37岁 博士生 100083 北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685001)资助项目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方案分析1)祁晓野 付永领 王占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 摘 要 综述了目前正在验证中的各种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的发展状况,并详尽描述其工作原理,在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之后,针对当今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新型作战飞机对作动系统的要求,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电机-泵复合控制功率电传作动系统和电机-泵-阀复合控制功率电传作动系统,初步实验分析证明了该两种方案作为向全电作动系统的过渡是可行的,将对未来机载作动系统的研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关键词 操纵系统;舵机;电液伺服系统;功率电传;作动系统分类号 V 245.1;TH 137 作为一种空中运输工具和空中作战武器,飞机在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中发挥着其它任何设备不可取代的作用,飞机的研究和研制因此而倍受重视,并将许多高精尖的新科技纷纷用于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之中.机载作动系统,作为飞机控制系统的关键分系统之一也将成为下一代新型飞机研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主要原因是:1)在某些方面新科技的应用将给原有的作动系统带来新的约束,如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对作动系统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未来飞机向高机动性、超高音速及大功率方向发展,使得传统机载作动系统中快速响应性与高效率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1 机载作动系统的发展早期的飞机飞行操纵是采用完全的人工机械操纵,除去飞行员因素,其系统可靠性是足够高的,至今在许多飞机上仍将机械操纵系统作为备份系统保留,以备应急安全之用.随着飞机功率的增大、性能的提高,飞行员的体力已不能适应飞行操纵力的要求,带有液压助力器的飞行操纵系统随之出现.上述作动系统的功率传递属于机械式的,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维护方便,但其快速性及输出功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飞机的要求.科学技术的提高推动机载作动系统的不断改进,相继出现了机电作动系统和电液作动系统.起初的机电作动系统由于受到磁性材料的限制,电动机自身的转动惯量很大,作动系统的响应性能尚不能满足作战飞机对高机动性的要求.60年代后,液压传动技术特别是电液伺服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液作动系统立即成为飞机机载作动系统的主要形式,并在其后的数十年中逐渐发展成熟,保持其输出功率大、响应快等优势,直至现在的大多数飞机作动系统仍然采用电液伺服系统的形式.电液伺服作动系统的功率控制以伺服阀阀控形式为主.这里提及的电液作动系统的能源一般是中心液压能源,因此由能源至作动筒的功率传递形式是液压的,即所谓的 功率液传"PB H (Power -B y -Hydraulic ).功率液传形式的作动系统具有响应快、功率大的特点,但其系统可靠性差、易污染、易燃、重量大、并且维护性差,尤其对于战斗机,其战斗生存率将受到严重影响.70年代后期,随着高磁能积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大功率半导体驱动器件的出现,使得驱动电机具有输出功率大、转动惯量小、效率高的特点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 功率电传"PB W (Power -B y -Wire )作动系统的发展.现有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控制方案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1)集成电液作动器;2)机电作动器;3)电动静液作动器.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应用使得飞机的整体随控布局设计成为可能,飞机的整体性能也因此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DOI :10.13700/j .bh .1001-5965.1999.04.0142 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实现方案所谓功率电传是指,由飞机第二能源系统至作动系统各执行机构之间的功率传输是通过电导线以电能量传输的方式完成的.近年来,国内外航空航天界对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研究愈来愈关注,其原因是,与传统的具有中心液压能源系统的机载作动系统相比,分布功率式的电传作动系统有其诸多优点:①提高飞机受损后的生存力;②改善飞机的可维护性;③降低对地面保障设施的要求;④利于实现随控布局设计;⑤减少由于液压油燃烧引起火灾的可能性.此外,PB W 系统的应用使得飞机的可靠性及效率均有所提高.目前正在使用或验证中的PB W 作动系统按其控制方案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1 集成电液作动器IAP (Integrated ActuationPackage )集成电液作动器是由定转速的驱动电机、伺服控制的液压柱塞泵(伺服泵)、液压作动筒和伺服泵控制器等四部分构成.其控制原理图如图1所示.图1 集成电液作动器功率控制原理图1)伺服泵是一个以固定转速旋转的斜轴式双向变量泵,可根据偏差控制信号对作动筒进行控制,该泵可靠性好、效率高,通过控制斜盘倾角改变泵的输出流向和流量,而斜盘位置调节由一个内环控制的伺服阀控变量油缸完成,并借助此泵内置的增压补油泵提供变量油缸的控制流量.2)电动机由于IAP 的伺服控制是由伺服泵完成的,仅要求电机以固定的转速和转向驱动伺服泵即可,因此AC 电机和DC 电机均可胜任.AC 电机结构简单、受电磁干扰小,有一定的优势,但作为机载系统更倾向使用DC 电机,可以使用无刷直流电机,并由电机控制器维持电机相对恒定的转速.3)液压作动筒该作动筒既可以是直线往复式的,也可是旋转式的,为使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尽可能小,一般采用对称作动筒并使用高压技术,如Lucas 公司的I AP 所使用的压力可达34.4MPa (5000psi ).位置反馈传感器通常也预制于作动筒之上,并且制成多通道的以达到多余度的目的.4)控制系统I AP 控制器的基本功用是根据位置指令将飞行器的控制舵面(或其它辅助机构)控制在指定的位置,要求其控制精度高、效率高、可重复性好,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控制系统的结构是常见的带内环的双环负反馈系统.此功率传输结构可配置多种操纵方式并用于不同场合,如用于前机轮转向操纵的I AP 系统配置的是机械操纵方式(I AP91E01-1A )或电传操纵方式(I AP91E03);用于飞机舵机的I AP91E05配置的是电传操纵方式等.2.2 机电作动器EMA (Electro -mechanical Actu -ator )EMA 由可伺服控制的双向调速电动机、高速齿轮减速装置和实现往复运动的滚动丝杠机构或齿轮旋转执行机构组成,其结构原理图如图2所示.图2 机电作动器功率控制原理图1)电动机采用无刷电机,由外部电控单元(ECU )通过相电流关系控制电机转速,可以根据对允许输出力矩的波动范围选择相应的电机,如直流无刷或交流电机,但均必须是转换效率高、散热好的可调速双向电机.2)机械减速装置其功用是将高速低转矩的电机输出转换成低速大转矩的机械转动输出给滚动丝杠机构,同时,该装置中还装有起安全保护作用的转矩限制机构、可由ECU 控制的摩擦离合器、ECU 可控的抑制颤振的阻尼器和内置的载荷传感器及位置传感器,其中的位置传感器通常均为多余度的.427第4期 祁晓野等: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方案分析3)电控单元(E CU )根据指令信号控制作动机构,主要由主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其中主控制器主要有三项功能:①传感器信号的调理,如力、作动执行机构和电机转子的运动状况及电枢电流等;②辅助机构的控制,如离合器和阻尼器等装置;③根据作动执行机构的位置、力反馈及速度反馈确定电机输出的参考转矩.电机控制器的结构与所控制电机类型相关.此类作动系统可用于导弹方向舵、大型飞机的扰流片和副翼的操纵,已在 秃鹰"无人驾驶飞机上进行了实际应用.2.3 电动静液作动器EHA (Electro HydrostaticActuator )EHA 系统由伺服控制的双向调速电机、定量柱塞泵、作动筒、功率控制器和电控单元组成,它通常被作为备份系统与传统的液传电液系统结合成双余度的EBH A (Electrical Back -up Hydr ostatic Actuator ),因此,EB HA 含有两个独立的能源(传统的集中液压源和E HA 所需的电源),可通过模式切换独立地驱动同一作动筒,其结构原理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主控系统是传统的阀控电液作动系统,E HA 作为备份,待电液作动系统出现故障时接替工作,此切换是由特制的电磁换向阀完成的.图3 EBHA 功率控制原理图1)伺服作动筒即传统的阀控作动筒,其上集成有伺服阀和位移传感器.2)功率控制模块根据控制偏差及被控电机的类型产生相应的功率控制形式以驱动电机.3)电动机270V 直流电机,由功率控制模块控制,并带有刹车能量回收装置,以避免功率整流器过电压.4)液压泵定量柱塞泵,其规格按最大斜盘排量和电机速度曲线选定.5)电磁阀其功能是模式切换,即根据控制信号将作动筒的油口切换至相应的接口,如当中心液压系统故障时将作动筒的连接切换到E HA 工作状态、当控制回路发生故障时可同时切除EHSV 和EH A 工作状态,使作动系统处于旁路阻尼状态,以防止操纵面震颤.当EHA 发展完善之时,将有可能取代传统阀控作动系统的主控地位,并进而取消阀控系统,然而当前EBHA 还有一定的适用场合,因为它毕竟提供了真正的余度备份(非相似余度).3 新型功率电传作动系统与传统的阀控电液(E HSV )作动系统相比,尽管上述各种方案的功率电传作动系统有诸多优点,但就其动态响应特性来讲仍然不及阀控作动系统,这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作战飞机的机动能力,因此,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研制出高响应的功率电传作动系统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3.1 电机-泵复合控制作动系统综合上述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特点可以发现,每一种方案中均仅调节一个功率部件,或是泵或是电机.众所周知,无论是泵控系统还是电机控制系统,其快速响应性都比阀控系统差得多,即使采用当前先进的高转速、小惯量、大转矩电机,其动态特性仍然不能满足作战飞机的要求.可以想见,如果在一个功率部件调节的同时,另一功率部件也在进行补偿调节,那么其合成的调节作用将会加快整个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基于该想法构造出如图4所示的一种新型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电机-泵复合控制功率电传作动系统.其原理是通过同时调节电机转速n 和泵的排量q ,来控制伺服泵输出流量Q (=n ×q ),最终达到控制作动筒的目的.1)电动机本实验装置采用Z2-41可调速直流电机,其转速调节由带有电流-转速双环反馈的功率控制模块完成,亦可用变频调速的交流电机替代.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高转速小惯量的新型可调速电机将会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2)伺服泵42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年图4 电机-泵复合控制作动系统功率控制原理图本实验装置采用PX8A 斜盘式伺服变量的轴向柱塞泵,由带内环反馈的阀控变量缸调节斜盘,可实现双向变量.3)作动筒双作用单出杆非对称活塞缸,为验证控制方案可行性之方便,本实验采用的作动筒的有效作用面积较实际机载作动筒的有效作用面积大.4)控制器图5 电机-泵-阀复合控制作动系统功率控制原理图其功能是综合指令信号与来自各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分别对伺服泵和电机输出控制信号.本实验中提取偏差信号的绝对值对电机转速进行调节,并考虑了控制算法及控制权的分配问题.控制器可以是模拟式的也可是数字式的,但数字式的更易于控制算法的调整.经过实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①电机和泵的复合调节是可以和谐稳定的;②电机-泵复合控制的动态响应与I AP 或EHA 的动态响应相比均有改善,在较低配置的实验系统状况下,系统频宽仍可达3Hz 以上;③改善两个子系统的动态品质将会进一步提高复合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此外,该系统是一个具有相乘非线性的控制系统,因此增加了对系统的控制难度.3.2 电机-泵-阀复合控制作动系统在电机-泵复合控制的基础上再附加一路阀控通道,即得到如图5所示的电机-泵-阀复合控制作动系统.该系统中伺服阀控回路与泵控回路的结合方式可有两种选择:泵阀串联(液压源1取自伺服变量泵的输出)或泵阀并联(液压源1与液压源2为同一液压源),图中未示出具体结合方式.此方案可将电机-泵复合控制系统中伺服泵所承担的换向功能由伺服阀来实现,回避了伺服泵零位性能差及响应慢带来的弊端.阀泵串联时,其工作模式有两种:①阀控+泵处极端工况;②泵控+阀处极端工况.阀泵并联时,其工作模式有三种:①阀控+泵控;②阀控+泵处极端工况;③泵控+阀处极端工况.阀泵连接方式的选择可通过权衡系统的复杂程度与系统性能来决定.关于阀泵控制方式,即工作模式的切换,是由飞行任务需求决定的,根据工作状态由控制器发出指令通过特制的电磁阀切换完成,其切换频度与任务需求的划分有直接关系,通常不宜将任务需求划分过细,以免频繁切换带来负面效应.1)电动机.与电机-泵控系统相同.2)伺服泵.与电机-泵控系统相同.3)作动筒.与电机-泵控系统相同.4)伺服阀.本方案采用的是某机型舵机实用429第4期 祁晓野等: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方案分析的流量伺服阀,此阀可以用模拟信号控制,也可以PWM方式控制.5)控制器.综合指令信号、传感器反馈信号及外部离散事件触发信号,按照某一给定的控制规律输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电机、泵、伺服阀和工作模式切换电磁阀.6)电磁阀.特制的快速切换阀(图5中未示出),其功能是切换工作模式.该方案可以集泵控和阀控的优点于一体,尤其是阀泵并联情况下的阀控+泵控模式将进一步提高系统动态特性,尽管该方案结构上较复杂,但从被控部件的功能并联角度来讲,系统的可靠性有所增加.4 结束语综合上述可知,功率电传作动系统比传统的电液阀控作动系统有许多优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功率电传作动系统将从验证阶段进入备用阶段,进而步入主力作动系统的行列,并将向完全功率电传(无液压作为中介)过渡.总之,功率电传是机载作动系统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水平,研制新型的功率电传的电液作动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的两种新型功率电传作动系统控制方案是可行的,并在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效率和可靠性的综合方面有所改进.参 考 文 献1 徐树森,焦裕松.飞行控制用的三种作动系统.航空科学技术, 1997(2):15~172 Croke Steven,Herrenschmidt Jack.More electric initiative-power-by-wire actuation alternatives.In:Proceedings of IEEE'94National Aeros pace&Electronics Conference.Piscataway:IEEE Aeros pace& El ectronics Sys tems Sco,1994.1338~13463 王占林.近代液压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4 Feiner,Louis J.Power-by-wire aircraft secondary power systems.In: Proceedings of12th AIAA/IEEE Digital Avionics Systems Confer-enc e.New Y ork: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1993.439~4445 于 敦.飞机机电作动系统.国际航空,1989(2):53~556 凌和生.国外飞机电液舵机的发展趋势.国际航空,1988(2): 55~57Scheme Analysis of Po wer-by-wire Airborne Actuation SystemsQi Xiaoye Fu Yongling Wang Zhanlin(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Dept.of Automatic Control)Abstract An overvie w is given of various power-by-wire(PB W)airborne actuation systems currently demon-strated,along with descriptions of their mechanism of operation.After discuss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xisting PB W actuation systems,two kinds of ne w PB W actuation systems,the electromotor-pump compound control and the electromotor-pump-valve compound control,are proposed.The experiments of scheme demonstration pr esent that two kinds of PBW actuation systems pr oposed ar e feasible and are necessary transitional forms toward all-electric actuation systems.Furthe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systems will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ystems.Key words control systems(aircrafts);steering engines;electrohydraulic servo systems;power-by-wire; actuation systems43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年。

商用飞机功率电传作动器(EMA)技术浅析

商用飞机功率电传作动器(EMA)技术浅析

商用飞机功率电传作动器(EMA)技术浅析作者:吕延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1期[摘要]全电和多电技术是未来商用飞机发展的趋势,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省去了中央液压源和管路,可以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少的维护支出。

但同电液伺服作动系统相比,虽然其优点明显,但也有不少缺点和限制。

本文介绍了功率电传作动器(EMA)在商用飞机上的应用现状、技术限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商用飞机;功率电传;EMA中图分类号:D9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17-02[Key words]Commercial aircraft, Power-by-wire, EMA1.概述全电和多电技术是未来商用飞机的发展趋势,电传控制技术是商用飞机飞控系统发展的方向,目前广泛使用。

多电飞机的目标是飞机的作动器由体积小的高速电机驱动,代替目前的需花费较多精力维护的液压作动器。

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省去了中央液压源和管路,仅通过电缆与飞机电力系统相连来控制舵面运动,为军用和商用飞机制造商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少的后勤维护支出。

目前有三种基本的方法来实现功率电传作动器对飞行控制舵面的控制:电-机械作动器(EMA)、电静液作动器(EHA)和集成作动器(IAP)。

本文主要介绍电-机械作动器(EMA)的应用现状和技术发展方向。

2.EMA在商用飞机的应用现状目前在商用飞机上使用EMA最多的是水平安定面配平作动器(HSTA)。

它由电机驱动减速齿轮带动滚珠丝杠旋转,进而驱动丝杠螺母直线运动来驱动水平安定面。

两个无刷直流电机形成余度配置,两套机械机构保证丝杠螺母或丝杠失效后水平安定面固定在HSTA失效前的位置。

目前商用飞机上使用的HSTA已经过几十年的实际应用,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可靠性不断提高,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数据。

在主舵面上,目前空客A380客机使用了电静液作动器(EHA)作为备用作动器[1],即一个舵面由两个或三个作动器驱动,其中一个或两个为传统的电液伺服作动器,另一个为EHA。

动车组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动车组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动车组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作者:常吕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国内动车组的快速发展,动力集成技术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基于此本文针对于,动力分散式内燃动车组集成技术相关的内容做以简单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动车事业的发展做出些许的贡献。

关键词:动车组;动力系统集成1 动车组概述动车组是火车的一种类型,是由至少两节机车或带动力的车厢和若干节不带动力的车厢所组成的列车。

动车组起源于机车重联,但与传统重联有所不同。

重联一般用于货运列车,主要是解决牵引力不足问题,仅仅是增加机车数量,没有改变车厢车皮的拖车性质。

动车组几乎只用于客运列车,主要是解决加速度不足和最高速度受限的问题,驱动装置可以分别安放在多节载客车厢内部,使这些车厢成为动车,而火车头却可能成为只有操纵平台但没有驱动力的拖车,如中国最新的“复兴号”动车组。

而动车组牵引系统是由许多电感、电容性元件所组成的复杂电路。

主断路器闭合、断开的瞬间会使牵引系统从一种电磁状态过渡为另一种电磁状态,电磁能与静电能在感性与容性元件中以电路固有频率交替转化,以致使在牵引变压器一次绕组、牵引绕组上均出现过电压,称之为操作过电压。

目前动车组牵引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主辅分离结构,其牵引变压器由牵引绕组、辅助绕组构成;二是主辅一体结构,牵引变压器只有牵引绕组,辅助系统自牵引变流器的中间电容取电。

文章主要探讨两种结构牵引系统在主断路器闭合、断开瞬间所产生的操作过电压特性。

2 某研究所动车组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案例研究某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国内铁路行业唯一的内燃机车研究所,在柴油机、液力传动、电传动、冷却换热、电子电控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基于中国铁路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以及中车企业广泛拓展的内燃动车组海外市场,并于2012年开始内燃动车组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已先后为很多动车组公司提供了车下布置电传动动力包,为A公司出口HMU项目批量提供了车下布置电传动动力包。

绿色航空——飞机系统的发展趋向探讨

绿色航空——飞机系统的发展趋向探讨

1 3 4 ・
科 技 论 坛
绿色航空 摘Βιβλιοθήκη 飞机系统 的发展趋 向探讨
李 挚
( 哈 尔滨 飞机 工 业 集 团,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要: 随着科技 的进 步 , 绿 色环保理念理念越来越 重要 , 为 了保持 可持 续发展 , 本 文针 对航 空飞机 系统的发展 趋向进行探 讨 , 提供
以实现飞机的基本 功能 。而航空 电子系统传输的是各种信息 , 以完 成各种不 同的任务。 飞机机 电系统是指飞机上执行飞行保 障功能的 系统总称 , 包括 飞机环境控制系统 、 飞机燃 油系统 、 飞机液压系统 、 飞机电源 系统 、 飞机辅助动力系统等。飞机机 电系统 目前正 向综合 化、 多 电化 、 和智能化方 向发展 , 目标是实现功 能、 能量、 控制和物理 四个 方面的综合 。当机电系统称为公共设备管理系统 , 开始走 向融 合, 设计 时考虑 了飞机燃油 、 液压 、 环控 、 电源与刹车等 系统的综合 控制和能量管理 。而将他们并入飞行管理系统。这种能量系统 的综
敏感系统 , 具有更好 的节能效果和更广 阔的应用领域 。 4 . 3 节 能型液压 系统二次调节系统技术 ,在 国外工程 中已得到 广泛应用 , 在 国内仍多处 于实验 室研究 阶段 , 离工程 的广泛应用 尚 有一段距离。变频液压系统技术仅用于液压升降系统 , 距各领域 的 广泛应用 尚需一段时 间, 但该技术 向人们展示了全局 节能的观点 和 节能研究 的新途径 。负流量控制系统本质上是一种 恒流量控制 系 统, 具有结构简单 、 节能效果好的优点 , 在行走机械液压中得到广泛 应用 。正流量控制系统与闭环反馈电控技术相结合。使该系统在操
都不再是分立 的、 功能单一 的系统 , 飞机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 需要从 飞机综合的热量能量管理层 面加 以通盘考虑。目前飞机燃油系统除 了在一切飞行状态和工作条件下 向发动机不 间断地供给燃油外 。 还 承担着飞机重心的和热量的控制 , 并且有 防火 、 防爆等功能。 未来 飞 机燃 油系统将 向数字化 、 综合 化方 向发展 , 其设计将更 加注重标准 化和通用化 , 安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飞机液压系统 目前是 飞机完 成各项任务的保 障系统 。随着飞机性 能的提升 , 飞机液压系统要求 具备大功率 、 高压 、 变压力和工作温度高的特点 。多 电飞机的 出现 , 代 表着电力作动系统将逐步取代液压 、 气压和机械作 动系统 , 成为 机载机 电系统发展的方 向。从单纯的发动机启 动系统到功能综合 ,

(完整word版)由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谈飞控系统的发展

(完整word版)由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谈飞控系统的发展

由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谈飞控系统的发展朱子辉航空航天学院2015190201019【摘要】: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一项高级科学工程技术,其内容主要涉及探测、制导、控制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许多分支。

飞控系统作为控制方面的一支,具有高度的国防特色,与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紧密相关。

了解其基础内容、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对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尽早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有着极大帮助。

【关键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飞行器;飞行器控制系统;高超声速飞行器;一、引言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涉及航空、航天、武器制造等很多领域的一门学科,培养掌握目标探测与识别、导引与控制,以及制导武器系统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信息科学研究、系统工程设计、电子信息技术与军事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国防尖端武器及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及其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其方向大致分为探测、制导、控制三个方向。

由于该专业具有高度的国防特色,结合自身兴趣方向,本文将主要谈论本专业在飞行器控制系统方面,尤其是在歼击机飞控系统方面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中有关控制技术的内容简介(一)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是教育部在1988年颁布的新专业,是由原来的鱼雷飞雷工程、火控与指挥系统工程、引信技术、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四个专业归并而成。

专业调整的目的是充实扩大专业内涵,内容增加至包括探测与识别、制导与控制、控制工程在内的专业课程。

该本科专业根据学校设置的不同分为电子方面和航天方面,但是多数院校倾向于电子方向的培养。

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到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电子方面:本专业培养具备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安全与起炸控制以及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1王 占 林,裘 丽 华, 李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100083E-mail:zhanlin.w@摘要: 机载作动系统正在向功率电传(Power-By-Wire)方向发展, 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采用将取消 飞机上既有电源又有液压源双个二次能源的结构,对机载的体系结构将有重大改变;指出功率电 传作动系统的优点,关键技术,对发展多电飞机与全电飞机的意义;介绍了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的 各种方案,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指出电机-泵-阀复合协调控制是理想方案。

关键词:功率电传作动系统;电动静液作动器;机电作动器;复合作动器Actuation Systems Used For Power-by-wireZhanlin Wang, Lihua Qiu,Jun LiAutomatic Control Faculty.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Beijing.Post:100083Abstract: Airborne actuator is developing towards power by wire (PBW). Adopting PBW actuator, the double second source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and hydraulic power source will be canceled on aircrafts; it will greatly change the airborne system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virtues,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Multi-Electric Aircraft for PBW actuator are given. The various schemes of PBW actuator are presented; their merits and demerits are compar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mpound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electromotor-pump-valve with computer is an ideal scheme. Key words power-by-wire Acuation system; 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compound Actuator1. 引 言 传统机载液压作动系统由飞机集中液压能源提供功率,飞机全身布满液压管路。

目前 机载作动系统正在向功率电传(Power-By-Wire)方向发展,也即由导线传递功率,这意味着可以取消 中央集中式液压源,将给飞机机载设备的体系结构带来重大变化。

事实上,随着电机技术、材料科学、 控制科学和精密制造等学科的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 电力作动系统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ion System)或称功率电传系统有可能取代现在的传统液压作动系统。

2.机载作动系统发展趋势现代飞机上机载作动系统,几乎完全采用液压作为动力,并由飞控系统计算机进行综合控制,以操纵飞机升降舵、方向舵、襟副翼和平尾等控制舵面,实现飞行姿态和轨迹的控制。

传统的液压作动系统,由于采用集中能源,飞机全身布满液压管路除效率低、重量大、战斗生存率低 外尚有: 1) 机载液压作动系统本身的重量比明显偏大,在电传操纵飞控系统中占 60%;1本课题得到博士点科研基金资助(2002000600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在费用比上明显过大,机载液压作动系统的费用在电传操纵飞控系统中占 42%;3)机载液压作动系统的可靠性也成为了整个飞控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致使不得不采用多余度作动系 统,这又带来了重量、体积增加等新的问题。

随着新材料、电机技术、控制技术等的发展,未来飞机上将可能采用新型的电动作动器(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 ) 如 电 动 静 液 作 动 器 ( 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 , EHA ) 和 机 电 作 动 器 ,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EMA)等,从而实现所谓功率电传作动系统。

EHA 作动器本体由电动 机、液压泵、液压油箱、检测阀、油滤、释放阀、管道和液压作动器组成。

EMA 作动器本体则由直 流无刷电动机、滚珠丝杠以及位置、速度、电压和电流监控装置等组成。

全是集成式结构。

系统,由飞机中央第二能源(电源)系统通过导线进行同作动系统之间的功率传输,不是通 过遍布机身的液压管路里的油液来传递功率。

显然,功率电传作动作动系统的采用将取消飞机上 既有电源又有液压源双个二次能源的结构。

对发展多电、全电飞机具有重要意义。

美空军提出了电动作动器计划(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ion Design,EPAD) ,首先发展的 是 EHA,这种作动器已完成在 C-141、C-130 军用运输机的飞行试验,并于 1997 年开始在 F/A-18 SRA 飞机上完成了 23.5 小时的飞行试验。

其中用于替代 F/A-18 SRA 左副翼液压作动筒的 EHA 主要性能指标如表 1[1,2]。

表 1 EHA 的主要技术指标 参数项目 作动筒伸出力 活塞杆行程 负载 负载速度 空载速度 动态刚度 响应频率 参数指标 59. 122 KN ±57.15 mm 28.134 KN 152.40 mm/sec 195.58 mm/sec 49.353 KN/mm 7 Hz(±5%负载)据 EPAD 工程师估计,当飞机的所有飞行控制舵 面均采用一体化电动作动器后,对于客机,将使飞机 燃油节省 5~9%,同时减少 30~50%的地面设备;对 于战斗机,起飞重量可减少 600~1000 磅,并使易受 轻武器攻击的机身面积减少 14%。

电动作动器,由于没有了遍布机身的液压管路, 加上一体化电动作动器易形成容错能力,使飞机具有 一系列优点:1)更好的可靠性、2)更高的生存力、3) 维修性更好、4)效率更高、5)飞机性能提高、6)大 量节省费用。

到目前为止,已进行的飞行试验说明:1) 功率电传作动器可以作为操纵战斗机关键飞行舵面的主要作动手段, 并可为高性能的多电、 全电飞机(More Electrical Aircraft,MEA)规划一个根本的电力作动计划; 2) 通过 1000h 的飞行试验证实, 功率电传作动器比目前装机使用的传统液压作动器可靠性高、 维修性更好、寿命周期费用低; 3) 功率电传作动器可用于正在研制的联合攻击战斗机 (Joint Strike Fighter, JSF) 目前, 。

Parker 公 司 的 电 动 静 液 作 动 器 , 已 经 通 过 联 合 攻 击 战 斗 机 / 集 成 子 系 统 技 术 项 目 ( JSF/Integrated Subsystems Technology ,J/IST)验证。

图 1、2、3、4、是国外研制的几个 EHA、EMA 的外型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图2 图1 Racal 飞行模拟器上安装的 EBHA用于 F/A-18 SRA 飞机上飞行试验的电作动器:EMA(左) 、EHA(右)图3F/A-18 SRA 上的 EHA 另一视图图4用于 JSF 的一体化电静液压作动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图 5 机电作动器图 1 是美国 NASA 在 Racal 飞行模拟器上试验直升飞机上用的电动静液作动器。

是 Lucas 公 司研制作为备份系统与传统的液压系统结合的双余度电作动器(Electrical Back-up Hydrostatic Actuator,EBHA) ,并成功完成了 50 小时的飞行试验, 图 2、3 所示为在 F/A-18 SRA 飞机上完成飞行试验的 EHA、EMA 作动器。

图 4 是 Parker 公司研 制的电动静液作动器用于正在研制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oint Strike Fighter,JSF) 。

图 5 为一 种机电作动器三维外形图,电动机通过滚珠丝杠减速。

功率电传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进行了 EHA 原理样机和用于 EMA 作动器高效电机的研究研制,取得了一些成果,证实了功率电传是一种 有效、可行的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开发了小型 EMA 舵机作动器,并应用于直升机旋翼操纵, 该系统采用滚珠螺旋副和基于智能功率电路的 PWM 伺服放大器,具有较好的精度、频宽、线性度、 效率和线位移输出。

3 功率电传作动器的关键技术1). 材料、元件与集成设计制造技术 (1)高性能廉价永磁材料。

新型永磁材料能进一步减轻作动器的重量、提高性能,还能改善由于 闪电、电磁脉冲等强磁场引起的失磁作用。

目前,国外一般采用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电力作 动系统中的电动机,国内也在大力发展采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电动机,剩磁达到 0.75T,矫顽力 达到 1050kA/m,最大磁能积达到 90kJ/m3 的先进水平。

(2) 高温、 高效、 集成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国外大功率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控制的可控硅 (MCT) 的电流密度可达 600A/cm2,目前第四代大功率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IGBT 也已问世,其特点是开关 器件发热减少;高载波控制,使输出电流波形有明显改善;开关频率提高,使之超过人耳的感受 范围,即实现了电机运行的静音化;驱动功率减少,体积趋于更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