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华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节课:金属的酸碱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酸碱性质。
2.掌握金属在酸性介质和碱性介质中的反应。
3.启发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深入思考。
二、教学重点1.金属在酸性介质中的反应;2.金属在碱性介质中的反应。
三、教学内容1.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与碱的反应:金属+碱→盐+水。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入金属的酸碱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讲解金属在酸性介质和碱性介质中的反应方程式和规律。
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验证金属在酸碱介质中的反应。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金属酸碱性质的理解。
5.总结:总结金属的酸碱性质,强调重点。
五、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资料,总结金属的酸碱性质;2.完成作业题目。
第二节课:金属的氧化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氧化性质。
2.掌握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氧化反应;2.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条件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2.不同金属在氧气中的反应情况。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入金属的氧化性质,激发学生的思考。
2.理论讲解:讲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和条件。
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验证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结果。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5.总结:总结金属的氧化性质,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资料,总结金属的氧化性质;2.设计实验验证其中一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结果。
第三节课:金属的还原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还原性质。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还原反应;2.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三、教学内容1.金属的还原反应方程式;2.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引入金属的还原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完整word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完美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怀安中学杨茂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怀安中学杨茂武一、教学设计思路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三、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
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铜、锌、铝等金属片,氧气,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2. 课件: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进而引入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
2.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实验演示:铁片在空气中氧化铁锈。
(2)学生实验: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观察金属表面的变化。
3. 金属与酸的反应:(1)实验演示:锌片与稀盐酸反应氢气。
(2)学生实验:分组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观察气体的产生。
4.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1)实验演示: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铜。
(2)学生实验:分组进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观察金属表面的变化。
5. 金属活动性顺序:(1)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和意义。
(2)学生实验: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组进行金属置换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2)拓展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常见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提取方法。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包括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的分类及应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分类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的理解与应用。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金属吗它们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学习过铁、铜等金属,具有的性质:固体、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能够以氧气、酸等反应……【教师总结】那么像是钠、铝等金属有没有不同于铁、铜等金属的性质呢?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1.钠与O2的反应【教师指导】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提供小刀、滤纸等实验用品。
【学生实验】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能够总结出钠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也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小;②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柔软;③断面的颜色很快发生改变,说明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等金属活泼很多;……【教师提问】银白色的光泽变暗是为什么呢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不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我们可以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回答】有白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
【多媒体展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并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钠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精选14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一、设计思想1、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思想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的编写思路,表达了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教学思想,化学不再只是一门科学性的高中课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
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的意图。
2、课堂的动态生成思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却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
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希望接受的信息,从而产生动态课程效果。
3、实验探究教学思想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
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2.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推导,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性质?(2)展示一些金属制品,提问:这些金属制品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A.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学生观察:铁丝燃烧时火星四溅,黑色固体。
C.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
(2)金属与酸的反应A.实验演示:将铁片放入稀盐酸中。
B.学生观察: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颜色变浅。
C.结论:金属与酸反应金属盐和氢气。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A.实验演示: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B.学生观察: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C.结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盐和金属。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1)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找出金属的排列规律。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4.练习与应用A.铁与稀硫酸反应B.铜与硫酸锌反应C.铝与硫酸铜反应(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教师点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能力。
课后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了耀眼的火花,那么这个反应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变化后了什么?谁能试着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呢?”(2)讲解金属与酸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观察到铁片放入盐酸中产生了气泡,那么这些气泡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反应告诉我们金属和酸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在讲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大家看到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出现了红色固体,这说明了什么?金属之间能否相互置换?这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呢?”2.教学难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推导:“同学们,我们知道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这就需要用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化学。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情怀,了解金属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的化学性质,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金属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2.关注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通过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如自行车、手机、硬币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金属制品是如何制成的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受到腐蚀?”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全版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丰度(含量)O、Si、Al、Fe、Ca、Na。
(2)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
(3)掌握Na、Al 与O2 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
(4)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5)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6)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增强报效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二、教学方式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 4 种元素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第38 页图3-1,O、Si、Al 、Fe、Ca。
)(2)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包含: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思考与交流:(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讨论等形式列举初中化学所学的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一些盐溶液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并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
)(2)分析课本第32页图3-2,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实验现象讨论:镁条燃烧发生了什么反应?铜树、银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归纳: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有:金属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下面我们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板书]一、金属与O2 的反应1. 钠与O2 反应[学生实验1]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引导学生观察金属钠切开前的表面,与切开后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简单描述钠的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柔软(硬度小)。
关于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3篇
关于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熟悉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响,能用置换反响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挨次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响进展推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挨次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熟悉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能进展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育勤于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亲密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挨次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挨次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试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在拿破仑时期。
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名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
只有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响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响2Mg + O2 ===== 2MgO4Al + 3O2 ===== 2Al2O3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响3Fe + 2O2 ==== Fe3O4 高温2Cu + O2 ==== 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响结论:镁和铝比拟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响〔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响高温金属镁锌铁现象(A组)稀盐酸属溶解,反响猛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响较猛烈有少量气泡产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A组)稀盐酸Mg + 2HCl ==== MgCl 2 + H2 Zn + 2HCl ==== ZnCl2+ H2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Fe + 2HCl ====FeCl2+ H2无明显现象四位先生的表情:铜结论: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挨次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思索:通过试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挨次?答复:试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响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响。
学时难点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拟有什么优良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
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吗?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响?金属铁和镁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响,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响条件上比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外表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比照观察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响,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响,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响,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响〔但反响的剧烈程度不一样〕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响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响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用火烧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假设金属外表发黑那么原试样为黄铜,假设无变化,那么为真金。
1.比拟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响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响,且反响现象越剧烈。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教材把金属的相关知识排在第八单元,有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形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掌握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规律,认识金属的通性和各自的特性,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根据学生情况我编写了下面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许多金属能与盐酸、硫酸等发生反应。
2、初步认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反应。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逐步分析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2、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得出。
难点: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设问:1、现在农村家家修房造屋,门窗都用铝制品,不用铁制品?2、用黄铜冒充黄金的诈骗行为。
、解决问题: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及人们的上当受骗,告诉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探究一:1、标题: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2、实验仪器与药品:试管架、试管、镊子、镁带、锌粒、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砂纸3、过程与方法:分组实验,交流分析,总结汇报(2)设问: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特点?结论与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1) Fe+CuSO4=Cu+FeSO4(2) 2Mg+O2 =2MgO(3) CH4+2O2 =CO2+2H2O(4)2 H2O2 =2H2O+O2↑2.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近5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化学教学中,金属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探索金属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如电导性、热导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
2. 掌握金属的反应性,包括金属与酸、氧气和水等的反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金属的电导性实验实验步骤:a. 准备一组不同金属材料,如铜、铁、铝等,并将它们分别连接到电灯泡和电池组成的电路中。
b. 观察电灯泡是否发光,进一步观察不同金属的电导性能力。
2. 金属的热导性实验实验步骤:a. 准备一组相同大小的金属棒,如铜棒、铁棒和铝棒,并同时用火热加热它们的一端。
b. 观察火热通过金属棒的速度和是否能迅速传导到另一端。
3. 金属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实验实验步骤:a. 准备一组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和铝片,并使用锤子轻轻敲击它们。
b. 观察不同金属的变形情况,并探讨金属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之间的关系。
4. 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 准备一组不同金属,如锌、铁和铝,并将它们与稀盐酸接触。
b. 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例如是否会产生气体和生成盐。
5.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 准备一组不同金属,如镁、铜和铁,并将它们分别加热到红热状态。
b. 将金属放入封闭的容器中,注入氧气,并观察金属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6. 金属与水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 准备一组不同金属,如钠、铝和锌,并将它们分别加入到水中。
b. 观察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例如是否会产生气体和生成氢气。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实验记录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每个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2. 口头表达和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实验结果,并就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讨论。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设计思路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授课人李秀波学校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能够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各种金属片(如铁、铜、锌、铝等)、氧气、酸(如盐酸、硫酸等)、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试管、镊子、滴管等。
2. 课件: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讲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3. 讲解金属与酸的反应:介绍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4. 讲解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介绍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5. 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
6. 练习: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7. 作业:布置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特点,如铁的生锈、铜的氧化等。
2. 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观察不同金属与同种酸反应的速率差异。
3. 进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观察金属置换反应的现象。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和应用。
2.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和解释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3.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关系。
八、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金属腐蚀、电池原理等,让学生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引导学生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中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面对懵懂的高中学生他既抽象又具体。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思想、量变与质变的思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思想、化学平衡和守恒思想,科学实践思想等。
对学生终生学习和生活建立良好的化学思想,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深远影响。
二、教学观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注重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引导。
使学生从掌握一门知识到掌握一门技巧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使其终身受益。
三、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教学,发掘和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和积累四、教育技能(一)、教材分析进过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铁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反应的规律。
金属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图画和讨论等途径逐步引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验探究,如钠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等实验,让学生感知较活泼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钠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2)了解钠的存在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2)发挥学生主主体作用,做好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