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合集下载

稻飞虱

稻飞虱

危害
(一)害状
(二)食性
稻飞虱(2张)(1)成、若虫刺吸危害。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 “黄塘”或“塌圈”等。
(2)雌虫产卵为害。
(3)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4)传播植物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等;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灰飞虱能传播水 稻条纹叶枯病等。
形态特征
(二)白背 有长翅和短翅两型。全体褐色,有光泽。 长翅型体长(连翅)4~5mm; 短翅型雌虫3.5~4mm,雄虫2.2~2.5mm,翅长不达腹末。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线。后足第一跗节外方有小刺。深色型腹部黑褐色,浅色型腹部褐色。 雄虫抱器端部不分叉,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第一载瓣片内缘呈半圆形突起。 卵:香蕉形,乳白至淡黄色,卵粒在植物组织内成行排列,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等平。 若虫: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第3、4节腹背各有1个明显的山字形浅斑。 若虫落入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
2020年9月15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2023年3月7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
历史沿革
2023年3月7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2020年发布的《一类农作 物病虫害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33号)同时废止。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 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 史
(二)主要 习性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学习资料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学习资料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 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3种稻飞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 殖。

褐飞虱能在野生稻上发生,多认为是 专食性害虫。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则除水稻 外,还取食小麦、高粱、玉米等其他作 物。

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 性稍弱。

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 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 离。

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内,抽穗后或 产卵于穗颈部内主要措施有:①选育抗虫品种。

②栽培管 理。

③保护天敌。

④药剂防治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防治①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 广种植。

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 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发 生 与 环 境褐飞虱取食时,口针伸至叶鞘韧皮 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针凝成 ............. 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 0 C ,最适温度为26〜28 C ,相对湿度80 % 以上…… 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近似,但食 性较广……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 宽,能在15〜30 C 下正常生存……灰飞虱先集中田边为 害,后蔓延田中......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 害虫,适温为25 'C 左右, 耐低温能力较强......褐飞虱住翅塑 短翅挥1Laodelphax striatellus特长翅型成虫体长 3.6〜4.8毫米,短征 翅型2.5〜4.0毫米……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 ~ 4.5毫米,短翅 型2.5〜3.5毫米……分 布 及 寄 主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 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

稻飞虱的类型

稻飞虱的类型

稻飞虱的类型1. 引言稻飞虱是稻田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稻飞虱被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本文将详细介绍稻飞虱的类型及其特征。

2. 稻飞虱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稻飞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2.1 长翅型稻飞虱长翅型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身体呈灰色或棕色,体长约3-4毫米。

它们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可以在稻田中自由飞行。

长翅型稻飞虱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通过刺吸植物叶片和茎部来获取养分。

2.2 短翅型稻飞虱短翅型稻飞虱与长翅型相比,其前翅退化不完全,只能部分覆盖腹部。

它们通常生活在稻田中的茎部和叶片之间,不具备飞行能力。

短翅型稻飞虱主要通过跳跃来移动,并以植物汁液为食。

2.3 绿稻飞虱绿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身体呈绿色或黄绿色,体长约2-3毫米。

它们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可以在稻田中自由活动。

绿稻飞虱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并且喜欢吸食水稻嫩叶的汁液。

2.4 白背稻飞虱白背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身体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体长约2-3毫米。

它们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可以在稻田中自由活动。

白背稻飞虱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并且喜欢吸食水稻嫩叶的汁液。

3. 稻飞虱的生命周期稻飞虱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3.1 卵稻飞虱的卵一般产在水稻植株的叶片或茎部上。

卵呈白色或透明色,长约0.2-0.3毫米。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的孵化期为5-7天。

3.2 若虫稻飞虱的若虫分为5个龄期。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呈无翅状态,身体呈白色或黄色。

随着幼虫的不断生长,它们会经历几次蜕皮,身体颜色也逐渐变暗。

若虫期一般持续10-15天。

3.3 蛹在若虫期结束后,稻飞虱会进入蛹期。

蛹是稻飞虱转变为成虫的过渡阶段。

蛹通常埋在土壤中或植株附近的茎部中。

蛹期持续5-7天。

3.4 成虫成熟后的稻飞虱是一种具有完全发育翅膀并可以自由活动的昆虫。

成虫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并且会进行繁殖。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13
飞虱危害特点: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爆发频率高;危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褐飞虱在 我国中偏重发生年有20次,其中大发生年有:1968,1974, 1975,1982,1983,1985,1987,1991,1997,2005, 2006共11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每年发生 面积为0.13~0.26亿公顷,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虽经防 治,但年均损失稻谷仍达10~15亿千克,其中1987年和1991
专刊上发表《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
名的称谓亦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2
二、经济意义
3
(一)飞虱是危害农林植物的重要类群
飞虱是世界性分布的昆虫,种类超过2000种,我国
有380多种,是世界上飞虱种类最多的国家。飞虱均为
植食性,其中有些是危害农林植物的害虫,而且危害面 广,易于暴发成灾,在各类害虫中是相当突出的。例如 危害水稻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自20世纪70年代后,已上
9
寄主组织造成的伤痕,可导致植株体内水分散失;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褐飞虱为害造成的虱烧
10
白背飞虱为害造成的黄塘
11
灰飞虱 为害造 成的稻 穗变色
12
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20世纪20 年代,邹钟琳教授就在江苏望亭开展了对白背飞虱(时称花飞 虱)的研究,于1926年在《江苏昆虫局周刊》上发表题为“江 苏水稻之花飞虱”论文,是为我国研究飞虱类害虫最早的一篇 文献。20世纪50年代,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局部大面积严重 危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雷惠质等(1958)对其形态特征、 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由于当时 发生还不普遍,对其危害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 1968年秋季,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大面积发生枯秆倒伏现象,揭 开了我国水稻害虫防治工作新的一页。从那时起,褐飞虱开始 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第1大害虫;尽管每年把将近1/3~1/2用于 稻田的杀虫剂用来防治,但褐飞虱仍然频繁暴发,连年成灾。 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飞虱类害虫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 关系的重要性。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与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与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8
头喙亚目(蝉亚目),一般认为 包括5个总科: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蝉总科( Cicadoidea ) 沫蝉总科( Cereopoidea ) 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 )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
9
蜡蝉总科是同翅目中的一个大 类群,共包括21个科,国内有16 个科。其中的飞虱科是蜡蝉总科 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
14
Haupt(1929)的分类系统取消了Muir分类系 统中的3个族,将凹距族Tropidocephalini中的凹距 飞虱属Tropidocephala提升为凹距飞虱亚科hacini中的梯额 飞虱属Megamelus提升为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其下还包括Muir原放在飞虱族 Delphacini中的3个属,即Kelisia、Stenocranus和 Chlorionidea。这个分类系统因缺少充分的依据而 未被后人采纳。
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 (1)锥飞虱族 Asiracini(5属) (2)五脊飞虱族 Ugyopini(16属)
19
(六)Asche(1985,1990)的分类系统
德国著名飞虱分类学家Asche1985年在飞虱 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亚科5族的新分 类系统,他于1990年又建立了一个新亚科,即 五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由此形成的6亚科5 族分类系统如下: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1
第一部分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2
一、飞虱名称的由来
英名: planthopper,delphacids 俗名: 蠓、苗虱 1924年,南京农业大学已故邹钟琳教授在研究水稻 害虫时,曾将稻田采到的同翅目昆虫寄给美国夏威夷 糖料种植者协会试验站著名昆虫分类学家Muir鉴定, 其中有2种学名确定为花飞虱(白背飞虱)和黄飞虱 (褐飞虱),并于1926年在江苏省昆虫局专刊上发表 《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名的称谓亦 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高清图鉴】【农业病虫害介绍及绿色防治】 水稻虫害:稻飞虱

【高清图鉴】【农业病虫害介绍及绿色防治】  水稻虫害:稻飞虱

【高清图鉴】【农业病虫害介绍及绿色防治】水稻虫害:稻飞虱【分布范围】稻飞虱是我国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尤其是我国的南方各稻区发生更为严重。

东北各地常间歇性大发生,一般年为害不大。

在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种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白背飞虱为广跨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高粱、野生稻、稗草和早熟禾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症状】飞虱类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

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游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量发生为害时,稻株水分迅速下降,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显著增加,稻茎基部变黑腐烂,甚至整丛倒伏枯死.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黄塘、塌圈等。

以后稻株干枯,千粒重下降,瘪粒增加,黄塘范围继续扩大,重发生年常使全田颗粒无收。

另外,飞虱类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纹矮缩病;灰飞虱能传播稻、麦条纹叶枯病、稻、麦玉米黑条纹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等。

病害流行时,损失更为严重。

【形态识别】3种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①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

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

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

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

褐飞虱①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课件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课件

防治稻田飞虱的措施
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优点 不影响粮食安全。
不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 害。 防治效果明显。
缺点 成本高、施工复杂,防治难度 大。 施工复杂,防治难度大。
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总结和建议
飞虱是危害稻田的重要害虫之一,影响稻谷产量和质量。了解飞虱的种类、特征和习性,掌握识别和防治措 施,是做好稻田管理的关键。在实际防治中,应该根据虫情合理选择防治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田美景
绿色环保
稻田飞虱是危害稻田的重要害虫之一,保护稻田健 康发展,创造更美好的稻田景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在防治稻田飞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环保,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加 美丽的未来。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PPT课 件
稻田中常见的飞虱,是稻田中的典型害虫之一。在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其种 类、特征和危害,并提供识别和防治这一害虫的有效措施。
飞虱简介
飞虱属于同翅目昆虫的稻虱科,是一种主要危害稻田的害虫。其体长约2-4mm,寿命较短,一般为20-30天。
棕色飞虱
以水稻为主要寄主,其头部和身体外壳呈棕色。
翅具有跳跃能力。 • 口器专门用于切口。
习性
• 以水稻为主要寄主,还可寄生于其他植物。 • 繁殖迅速,一年可产多代。 • 在气温27度左右生长最快。
飞虱对稻田的危害
吸食汁液
飞虱吸食稻株汁液,导致稻 株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传播病毒
部分飞虱可作为病毒的媒介, 进一步加剧病害程度。
影响产量和品质
飞虱危害下降了稻谷的产量 和质量,引起经济上的损失。
飞虱的识别方法
1
观察田间虫情
飞虱虫为群居害虫,观察到叶片上密集跳跃的虫群,说明该处可能存在飞虱危害。

精品高中地理 稻飞虱

精品高中地理 稻飞虱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1.害虫识别及发生特点稻飞虱群众俗称“蠓子”、“天蝘”,属于迁飞性害虫,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经常暴发成灾,造成很大损失。

稻飞虱喜欢大量集中在水稻植株下部荫湿处为害,吸食水稻的汁液,使水稻生长不良,茎秆发黑、变软,虫量大时造成水稻死秆倒伏。

我市发生的稻飞虱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种。

(1)白背飞虱。

是我市常年主要发生的重大害虫。

白背飞虱体形像变小了的蝉(知了),成虫体长只有4毫米长,不到一粒米大,体色为黄白色或者暗褐色,刚孵出来的若虫只有针尖大小,大若虫体长2毫米左右。

白背飞虱每年5-6月从南方迁飞入我市,开始繁殖和为害,如果5-6月降雨多,时间较集中,利于稻飞虱迁入,发生就重。

一般6月下旬至7月初、7月中下旬有两个为害重的时期,7月份如果有伏旱,田间小气候高温高湿,利于该虫繁殖为害,造成水稻黄塘。

(2)褐飞虱。

在我市间隙性的年份发生重,褐飞虱虫体大小与白背飞虱相似,体色为褐色。

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迁入我市,8月上中旬田间危害重。

受褐飞虱为害,常造成水稻成团、成片枯死倒伏,也称为“冒穿”,为害性很大。

2.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浅水勤灌,适当晒田,降低田间湿度。

(2)搞好测报,加强田间虫情观察。

在达到防治指标时要立即防治。

防治指标为:白背飞虱为百丛水稻上有虫1000头以上,褐飞虱为孕穗至抽穗期百丛水稻上有虫500头以上。

(3)最好用机动喷雾器开展大面积的联合防治,快速扑灭,提高效果,节省投入。

(4)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护稻田中的天敌。

同时,禁止使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灭扫利等除虫菊酯类农药,这类农药会剌激稻飞虱大发生。

(5)剂药防治:在小若虫高峰期,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25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00-250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优乐得)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大功臣)10-20克、90%杀虫单粉剂35-40克等,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喷雾,重点喷施水稻基部。

稻飞虱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24
纵观飞虱分类研究的历史,从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飞虱分类的
中心主要是在欧洲,这段时期内共建立了
36个属,是飞虱分类研究发展的起始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飞虱分类研究开始从欧 洲扩展到其他地区,飞虱分类的发展也随 之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5
我国早期飞虱分类研究,有文献可查的始于1907 年,研究者为少数几位外国学者,他们是: Matsumura(1907, 1910, 1935) Muir(1914, 1916, 1917) 胡经甫(1935)编写的《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载9属 14种 Metcalf(1943) 在《世界飞虱名录》记有我国种类 23属55种,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分布于台湾的种类。 Ishihara(1949)在《日本、琉球群岛和台湾飞虱的 核订》记有台湾分布的种类45种。 大陆飞虱种类的研究,见于文献的仅有两篇论文: Esaki和Ishihara 1950年发表的《山西的同翅目》论 文中记载了4属6种 Fennah 1956年发表的《华南的蜡蝉总科》记录了14 属23种。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记录的飞虱 种类为30属70种左右。
8
头喙亚目(蝉亚目),一般认为 包括5个总科: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蝉总科( Cicadoidea )
沫蝉总科( Cereopoidea ) 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 )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
9
蜡蝉总科是同翅目中的一个大
类群,共包括21个科,国内有16 个科。其中的飞虱科是蜡蝉总科 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
(1998)、杨琳(1999)、陈祥盛(1999,2000,2001)、李 子忠(2000,2001)、张玉江(2000)、蒋书楠(2001)、郭 良珍(2004)等。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

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
①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③保护天敌。

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④药剂防治。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及时在早发田和发生中心喷洒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等,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

第八章 水稻害虫 第二节 稻飞虱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水稻害虫 第二节 稻飞虱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 适温高湿,水稻分蘖期到孕穗抽穗期食料丰富, 短翅型发育多;高温干旱,水稻移栽不久或成
熟期,食料不足,长翅型发生多。
▪ 虫口密度大时,长翅型虫数多;虫口密度小时 则多产短翅型。
▪ 16小时光照70~80%为长翅型,10小时,短翅 型明显增加。
▪ 短翅型成虫♀性比例高,发育快,产卵前期短, 产卵量高,故在适宜条件下,增殖迅速,短期
▪ 卵期:
▪ 寄生性——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褐腰
赤眼蜂和柄翅小蜂。
▪ 稻虱缨小蜂是优势种,一般寄生率达5~15%,
高的达80%以上。被寄生卵后期卵壳呈橙红色。
▪ 捕食性——黑肩绿盲蝽,成虫、若虫一生可食
飞虱卵200粒。
▪ 若虫和成虫期:
▪ 寄生性——有稻虱螯蜂、线虫等。
▪ 捕食性——印度长颈步甲、黑尾长颈步甲、青
条斑,卵条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粒
数看不清)。
▪ 七、天气条件
▪ 最适温度为22~28℃,RH80~90%。
▪ 迁入:初夏盛行西南气流,梅雨期长有
内能大量发生。
2020/10/10
13
▪ 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气候条件 ▪ 适温范围在20~30℃,最适温度为26~28℃,
RH>80%。“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灾变的气候条件。
▪ 2、栽培制度 ▪ 亚洲热带稻区:推广了矮杆早熟品种、两季
改三季;
▪ 南方稻区:扩大双季稻和山区单季稻的面积; ▪ 北方:旱改水。
虫口密度(头/ 穴)
乳熟期
200
全株枯死(较早)
100
全株枯死(较晚)
平均减产 (%) 51.3
36.6
60
叶片全部发黄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大力发展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农业保障,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稻飞虱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对水稻产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分析稻飞虱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防治稻飞虱的方法和对策。

标签: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止对策稻飞虱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稻飞虱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灾害时,会以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死亡。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对稻飞虱的防范意识,做好提前科学防治的准备。

一、水稻稻飞虱的分析研究1.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三种稻飞虱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个种类对于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稻飞虱一般体长为4到5毫米,体形较小,触角为短锥状,遍体呈灰黄色,其翅膀为透明并主要有长翅和短翅两种。

其中长翅的稻飞虱成虫可以进行迁飞,将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其迁飞不仅受自身条件影响,并且和海域、寄主、营养、天气等条件也密切相关。

稻飞虱大多数具有趋光性,喜欢潜伏在植株的叶或枝干上,但其生性胆小,一旦有外界的影响,就会迅速逃离不易捕捉。

稻飞虱喜欢将虫卵产在水稻嫩叶下叶鞘内,每次产卵大约100到150粒,呈褐色条案,但并不明显。

三种飞虱的生活习性略有差异,其分布范围也各不相同,其中褐飞虱主要集中在北方及长江以南流域,灰飞虱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对于长江以南的流域危害最为严重。

褐飞虱的生活区域大多是温热潮湿,由于夏秋季节湿热多雨,非常适合褐飞虱生长繁殖,所以褐飞虱虫害通常在这个季节爆发。

与褐飞虱相比,灰飞虱更喜欢生活在温度较低的环境,而白背飞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多雨,还是干旱的环境都能得以生存。

2.稻飞虱的危害特征稻飞虱是对水稻减产的最大元凶之一,其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内各成分含量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瘫病、枯死等严重后果。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

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

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

②卵。

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

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

③若虫。

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

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

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

(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

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

②卵。

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

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

③若虫。

初龄若虫灰褐色。

3龄翅芽显现。

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

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

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

(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常见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常见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稻田飞虱的识别

飞虱科昆虫都属小型种类,体长(至翅末端长) 大致在5 毫米以下,由于体型较小,种间形态 差异细微,容易混淆;因往往不能正确鉴别出 主要为害种类,从而影响了科研和测报资料的 准确性。正确地识别飞虱——准确地鉴别其种 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准确鉴别,需 要掌握其分类特征飞虱种类鉴别常用特征见图。
(1)二刺匙顶飞虱(Tropidocephala brunnipennis Sig-noret); 2.长跗飞虱属(Kakuna Matsumura)
(2)大褐飞虱[Kakuna sapporonis (Matsumura)],
(3)黄褐飞虱[Kakuna kuwaharai (Ishihara)]; 3.长飞虱属(Saccharosydne Kirkaldy) (4)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 (Matsumura)]; 4.长突飞虱属(Stenocranus Fieber) (6)莎草长突飞虱[Stenocranus harimensis (Matsumura)];
稻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稻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 吴德龙 —— 吴德龙
常见飞虱种类及其识别
飞虱属同翅目,头喙亚目,樗鸡总科,飞虱 科。世界上已知有 1100 种以上,关于我国飞 虱科的种类迄今尚无详细报道,估计有100种 以上。 葛钟麟对安徽省 23 个县市在诱虫下诱到的飞 虱种类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共 29 属 42 种。 葛钟麟还根据在我国 14 个省 ( 区 ) 稻田 ( 包括稻 田杂草)采集所得标本及台湾省的飞虱记录, 报道我国稻田飞虱共14属22种。

四川开县农业局植保站报道,早稻秧田即可见 灰飞虱成虫, 早、中稻分蘖期,灰飞虱占90% 以上,圆秆至乳熟期占35~86.6%;七月以后, 比率逐渐下降;7月下旬至8月上旬白背飞虱迅 速上升占50~92.3%,成为中稻乳熟期和晚稻 苗期的优势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急 剧上升, 占78.3%一97%,成为晚稻后期的 优势种。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飞虱(Delphacid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害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稻田和其他禾本科庄稼地区。

飞虱的主要危害是吸食禾本科植物汁液,导致植株叶片发黄、凋萎,严重影响庄稼产量。

为了有效地控制飞虱的危害,对其进行研究和识别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飞虱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生态习性、危害机制、遗传变异、种群动态等方面。

通过对飞虱的形态学研究,可以了解其体色、体长、触角等特征,从而对不同物种进行区分。

生长发育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发育阶段的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组织结构变化。

生态习性研究可以探讨飞虱的取食行为、生境选择和寄主植物关系。

危害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飞虱对植物的伤害机理,从而提供防控飞虱的理论依据。

遗传变异的研究可以评估不同飞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筛选抗虫品种提供基础。

种群动态研究可以对飞虱种群的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监测,为害虫防控提供实时数据。

其次,我国稻区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小稻蝗飞虱。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最具经济危害性的飞虱种类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稻区。

成虫体长4-5毫米,体色呈暗褐色,背部有叉状的白纹。

褐飞虱喜欢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和叶片,会导致植株死亡和产量下降。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另一常见的飞虱害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稻区。

成虫体长4-5毫米,身体呈淡黄或淡褐色,背部带有白色斑纹。

白背飞虱主要以谷子和水稻为食,也会造成植株的黄化和凋萎。

小稻蝗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稻区,成虫体长约3毫米,身体呈淡黄褐色,具有细长的触角。

小稻蝗飞虱主要以杂草、禾本科和禾本科类蔬菜为食。

对于飞虱的识别,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一般而言,通过观察成虫的体色、体长、触角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飞虱。

进一步观察其背部的斑纹和纹路,可以进行更具体的鉴定。

稻飞虱种类鉴别

稻飞虱种类鉴别

32
拟褐飞虱 ♀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33
伪褐飞虱 ♀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34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35
1
2
3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40
稻飞虱3级卵巢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41
稻飞虱4级卵巢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42
灰飞虱卵巢
1级
2级
3级
4级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43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24
白背飞虱低龄若虫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25
褐飞虱一龄若虫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26
褐飞虱的卵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27
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9
虫龄识别
褐飞虱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10
白背飞虱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11
灰飞虱
1965-1967 21世纪初 黑条矮缩病 条纹叶枯病
褐飞虱
1968频繁暴发 枯杆倒伏
白背飞虱
1980s频繁暴发 倒伏减产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36
稻飞虱1级卵巢
稻飞虱2级卵巢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37
稻飞虱1级卵巢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hugao@

稻飞虱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发生及防治

二、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又名白背稻虱。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取食麦子、 甘蔗、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也取食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 杂草。
卵:新月形,长0.7-0.8mm,
椭圆形稍弯曲
若虫:共5龄,末
龄若虫灰白色,长 约2.9mm
长翅型雄虫:体长3.2-3.8mm,浅
黄色,有黑褐斑。头顶前突,前 胸、中胸背板侧脊外方复眼后具1 新月形暗褐色色斑,中胸背板侧 区黑褐色,中间具黄纵带,前翅 半透明,端部有褐色晕斑;翅痣、 颜面、胸部、腹部腹面黑褐色 。
1、危害状
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株下部刺吸汁液,很少直接导致稻株枯死,严 重时也可能造成枯秆倒伏。晚秋气温下降,会聚集到晚稻穗部危害,影 响千粒重。其主要危害还在于传播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等多种病毒 病,对水稻造成更大的灾害。
灰 飞 虱 传 播 的 水 稻 条 纹 叶 枯 病
灰飞虱造成枯穗
2. 发生特点:
1、农业防治
选育、推广抗虫或耐害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健身栽培技术,合理 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的肥、水管理,使水稻群体结构合理,植株健壮 生长,减轻稻飞虱的危害。加强田间管理,一是要合理施肥,氮、磷、 钾肥料比例要适当,特别是水稻中后期不宜施过多的氮肥,防止水稻过 分嫩绿而加重稻飞虱的危害;二是适时烤田,可增强水稻抗倒性,并且防 治褐飞虱或减轻危害
长翅型雌虫:体长44.5mm,体多黄白色, 具浅褐斑
1、危害状:
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退绿变黄,严 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 多等危害状。
白背飞虱稻株基本为害
稻叶退绿干枯
2. 白背飞虱发生特点:
白背飞虱属长距离迁飞害虫,我国广大稻区初次虫源 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 褐飞虱,一年发生1-11代不等,新疆、宁夏年发生1-2代,东 北2-3代,淮河以南3-4代,长江流域4-7代,岭南7-10代,海 南南部11代。 白背飞虱在稻株上的活动位置比褐飞虱高。成虫具趋 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危害;卵多产于 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组织中,尤以下部第2片叶鞘内居多。若 虫一般生活在稻丛下部,位置比褐飞虱高。3龄以前食量小, 危害性不大,4-5龄若虫食量大,危害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Wagner(1963)的分类系统保 留了Muir (1915)的2个亚科,取
消了族级分类单元,将原置于飞虱
亚科中的5个属提升为亚科,这一分 类系统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由
于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的局限性,其
分类系统尚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
18
(五)Fennah(1979)的分类系统
Fennah(1979)提出锥飞虱亚科
飞虱科Delphacidae(283属)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23属) Asiracini(10属)
20
(1)锥飞虱族
(2)五脊飞虱族 Ugyopini(13属)
2.五脉飞虱亚科 Vizcayinae(1属) 3.凯利飞虱亚科 Kelisiinae(2属) 4.长突飞虱亚科 Stenocraninae(4属) 5.普列飞虱亚科 Plesiodelphacinae(2属) 6.飞虱亚科 Delphacinae(251属) (1)凹距族 Tropidocephalini(21属) (2)长飞虱族 Saccharosydnini(3属) (3)飞虱族 Delphacini(227属)
Kelisiinae和长突飞虱亚科Stenocraninae,新增了五
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和普列飞虱亚科
Plesiodelphacinae;
22
3.取消了Muir飞虱亚科中的凸距族Alohini,
代替以长飞虱族Saccharosydnini(Vilbaste
1968年曾将长飞虱属Saccharosydne提升
24
纵观飞虱分类研究的历史,从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飞虱分类的
中心主要是在欧洲,这段时期内共建立了
36个属,是飞虱分类研究发展的起始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飞虱分类研究开始从欧 洲扩展到其他地区,飞虱分类的发展也随 之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5
我国早期飞虱分类研究,有文献可查的始于1907 年,研究者为少数几位外国学者,他们是: Matsumura(1907, 1910, 1935) Muir(1914, 1916, 1917) 胡经甫(1935)编写的《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载9属 14种 Metcalf(1943) 在《世界飞虱名录》记有我国种类 23属55种,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分布于台湾的种类。 Ishihara(1949)在《日本、琉球群岛和台湾飞虱的 核订》记有台湾分布的种类45种。 大陆飞虱种类的研究,见于文献的仅有两篇论文: Esaki和Ishihara 1950年发表的《山西的同翅目》论 文中记载了4属6种 Fennah 1956年发表的《华南的蜡蝉总科》记录了14 属23种。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记录的飞虱 种类为30属70种左右。
26
我国飞虱系统分类研究是1973年中国科学院在广州召开的 1974年正式开始工作,1977年开始发表分类论文。迄今为止, 前后参加的主要研究人员有:黄其林(1979,1980,1981)、 葛钟麟(1977,1979—1982,1984)、丁锦华(1979—1996, 1998,2000,2001)、田立新(1979—1981)、杨莲芳
21
Asche提出的飞虱科分类系统是继承Muir、 Wagner和Fennah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发 展,主要表现在:
1.保留了锥飞虱亚科Asiracinae和飞虱亚科
Delphacinae (Muir,1915),在锥飞虱亚科下设锥飞虱 族Asiracini和五脊飞虱族Ugyopini(Fennah,1979); 2.保留了Wagner 1963年建立的凯利飞虱亚科
Asiraca Lareille, 1796
模式种:Cicada clavicornis Fabricius ,1794
Delphax Fabricius,1798
模式种:Cicada crassicornis Panzer ,1796
Delphacidae Leach,1815
模式属:Delphax Fabricius,1798
28
第二部分 经济意义
29
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20世纪20 年代,邹钟琳教授就在江苏望亭开展了对白背飞虱(时称花飞 虱)的研究,于1926年在《江苏昆虫局周刊》上发表题为“江 苏水稻之花飞虱”论文,是为我国研究飞虱类害虫最早的一篇 文献。20世纪50年代,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局部大面积严重 危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雷惠质等(1958)对其形态特征、 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由于当时 发生还不普遍,对其危害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 1968年秋季,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大面积发生枯杆倒伏现象,揭 开了我国水稻害虫防治工作新的一页,从那时起,褐飞虱开始 成为我国南方稻区上的第1大害虫,尽管每年把将近1/3~1/2用 于稻田的杀虫剂用来防治,但褐飞虱仍然频繁暴发,连年成灾, 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飞虱类害虫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 关系的重要性。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1
第一部分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2
一、飞虱名称的由来
英名: planthopper,delphacids
俗名: 蠓、苗虱
1924年,南京农业大学已故邹钟琳教授在研究水稻 害虫时,曾将稻田采到的同翅目昆虫寄给美国夏威夷 糖料种植者协会试验站著名昆虫分类学家Muir鉴定, 其中有2种学名确定为花飞虱(白背飞虱)和黄飞虱 (褐飞虱),并于1926年在江苏省昆虫局专刊上发表 《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名的称谓亦 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异名)。
16
(四)Wagner(1963)的分类系统
Wagner(1963)根据对中欧飞虱种类的 研究,提出9个亚科的分类系统,即: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1属) 2.凯利飞虱亚科 Kelisiinae(2属) 3.施蒂飞虱亚科 Stirominae(7属) 4.贾斯飞虱亚科 Jassidaeinae(1属) 5.阿霍飞虱亚科 Achorotilinae(2属) 6.飞虱亚科 Delphacinae(3属) 7.绿飞虱亚科 Chlorioninae(1属) 8.长突飞虱亚科 Stenocraninae(1属) 9.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23属)
Haupt(1929)的分类系统取消了Muir分类系
统中的3个族,将凹距族Tropidocephalini中的凹距
飞虱属Tropidocephala提升为凹距飞虱亚科
Tropidocephalinae,将飞虱族Delphacini中的梯额
飞虱属Megamelus提升为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其下还包括Muir原放在飞虱族
Asiracinae下设2个族级分类单元,即: 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 Asiracini(5属)
(1)锥飞虱族
(2)五脊飞虱族 Ugyopini(16属)
19
(六)Asche(1985,1990)的分类系统
德国著名飞虱分类学家Asche1985年在飞虱 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亚科5族的新分 类系统,他于1990年又建立了一个新亚科,即 五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由此形成的6亚科5 族分类系统如下:
13
(二)Haupt(1929)的分类系统
Haupt(1929)年将飞虱科分为4个亚科, 如下: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1属)
2.凹距飞虱亚科 Tropidocephalinae(1属) 3.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5属) 4.飞虱亚科 Delphacinae(16属)
14
为长飞虱亚科Saccharosydninae),原在
凸距族中的除五脉飞虱属Vizcaya Muir提升
为五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外,其余属均移
至飞虱族Delphacini内。
23
四、研究进展
飞虱科研究始于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 Fulgora minuta Fabricius , 1787
=Stenocranus minutus(Fabricius)
3
二、飞虱的分类地位
同翅目(Homoptera) 头喙亚目(Auchenorrhycha)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飞虱科(Delphacidae)
4
5
6
7
同翅目(Homoptera) 包括2个亚目: 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 =蝉亚目(Cicadomorpha)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Delphacini中的3个属,即Kelisia、Stenocranus和
Chlorionidea。这个分类系统因缺少充分的依据而
未被后人采纳。
15
(三)Metcalf(1943)的分类系统
Metcalf 1943年在整理世界
飞虱名录时,采用了Muir (1915)
的分类系统,只是将飞虱科的科 名Delphacidae改用Araeopidae
2.飞虱亚科
(1)凸距族
Delphacinae(66属)
Alohini(7属)
(2)凹距族
(3)飞虱族
Tropidocephalini(6属)
Delphacini(53属)
12
Muir这一经典的分类系统奠定了
飞虱科分类的基石。应用飞虱后足胫
节末端距的特征作为区分亚科和族的
依据,普遍为飞虱分类研究者所认可, 因此该分类系统常被后人沿用。
11
(一)Muir(1915)的分类系统
飞虱自1815年被Leach建立科级分类单元后,经 历一个世纪,至1915年其下共包括81个属,Muir通过 对这些类群的研究,根据后足胫距的厚、薄,形状及 后缘齿的有无,首次将飞虱科Delphacidae昆虫分成2 亚科和3族的分类系统。即: 飞虱科Delphacidae(81属)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15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