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Wagner(1963)的分类系统保 留了Muir (1915)的2个亚科,取
消了族级分类单元,将原置于飞虱
亚科中的5个属提升为亚科,这一分 类系统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由
于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的局限性,其
分类系统尚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
18
(五)Fennah(1979)的分类系统
Fennah(1979)提出锥飞虱亚科
飞虱科Delphacidae(283属)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23属) Asiracini(10属)
20
(1)锥飞虱族
(2)五脊飞虱族 Ugyopini(13属)
2.五脉飞虱亚科 Vizcayinae(1属) 3.凯利飞虱亚科 Kelisiinae(2属) 4.长突飞虱亚科 Stenocraninae(4属) 5.普列飞虱亚科 Plesiodelphacinae(2属) 6.飞虱亚科 Delphacinae(251属) (1)凹距族 Tropidocephalini(21属) (2)长飞虱族 Saccharosydnini(3属) (3)飞虱族 Delphacini(227属)
Kelisiinae和长突飞虱亚科Stenocraninae,新增了五
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和普列飞虱亚科
Plesiodelphacinae;
22
3.取消了Muir飞虱亚科中的凸距族Alohini,
代替以长飞虱族Saccharosydnini(Vilbaste
1968年曾将长飞虱属Saccharosydne提升
24
纵观飞虱分类研究的历史,从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飞虱分类的
中心主要是在欧洲,这段时期内共建立了
36个属,是飞虱分类研究发展的起始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飞虱分类研究开始从欧 洲扩展到其他地区,飞虱分类的发展也随 之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5
我国早期飞虱分类研究,有文献可查的始于1907 年,研究者为少数几位外国学者,他们是: Matsumura(1907, 1910, 1935) Muir(1914, 1916, 1917) 胡经甫(1935)编写的《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载9属 14种 Metcalf(1943) 在《世界飞虱名录》记有我国种类 23属55种,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分布于台湾的种类。 Ishihara(1949)在《日本、琉球群岛和台湾飞虱的 核订》记有台湾分布的种类45种。 大陆飞虱种类的研究,见于文献的仅有两篇论文: Esaki和Ishihara 1950年发表的《山西的同翅目》论 文中记载了4属6种 Fennah 1956年发表的《华南的蜡蝉总科》记录了14 属23种。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记录的飞虱 种类为30属70种左右。
26
我国飞虱系统分类研究是1973年中国科学院在广州召开的 1974年正式开始工作,1977年开始发表分类论文。迄今为止, 前后参加的主要研究人员有:黄其林(1979,1980,1981)、 葛钟麟(1977,1979—1982,1984)、丁锦华(1979—1996, 1998,2000,2001)、田立新(1979—1981)、杨莲芳
21
Asche提出的飞虱科分类系统是继承Muir、 Wagner和Fennah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发 展,主要表现在:
1.保留了锥飞虱亚科Asiracinae和飞虱亚科
Delphacinae (Muir,1915),在锥飞虱亚科下设锥飞虱 族Asiracini和五脊飞虱族Ugyopini(Fennah,1979); 2.保留了Wagner 1963年建立的凯利飞虱亚科
Asiraca Lareille, 1796
模式种:Cicada clavicornis Fabricius ,1794
Delphax Fabricius,1798
模式种:Cicada crassicornis Panzer ,1796
Delphacidae Leach,1815
模式属:Delphax Fabricius,1798
28
第二部分 经济意义
29
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20世纪20 年代,邹钟琳教授就在江苏望亭开展了对白背飞虱(时称花飞 虱)的研究,于1926年在《江苏昆虫局周刊》上发表题为“江 苏水稻之花飞虱”论文,是为我国研究飞虱类害虫最早的一篇 文献。20世纪50年代,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局部大面积严重 危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雷惠质等(1958)对其形态特征、 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由于当时 发生还不普遍,对其危害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 1968年秋季,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大面积发生枯杆倒伏现象,揭 开了我国水稻害虫防治工作新的一页,从那时起,褐飞虱开始 成为我国南方稻区上的第1大害虫,尽管每年把将近1/3~1/2用 于稻田的杀虫剂用来防治,但褐飞虱仍然频繁暴发,连年成灾, 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飞虱类害虫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 关系的重要性。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1
第一部分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
2
一、飞虱名称的由来
英名: planthopper,delphacids
俗名: 蠓、苗虱
1924年,南京农业大学已故邹钟琳教授在研究水稻 害虫时,曾将稻田采到的同翅目昆虫寄给美国夏威夷 糖料种植者协会试验站著名昆虫分类学家Muir鉴定, 其中有2种学名确定为花飞虱(白背飞虱)和黄飞虱 (褐飞虱),并于1926年在江苏省昆虫局专刊上发表 《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名的称谓亦 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异名)。
16
(四)Wagner(1963)的分类系统
Wagner(1963)根据对中欧飞虱种类的 研究,提出9个亚科的分类系统,即: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1属) 2.凯利飞虱亚科 Kelisiinae(2属) 3.施蒂飞虱亚科 Stirominae(7属) 4.贾斯飞虱亚科 Jassidaeinae(1属) 5.阿霍飞虱亚科 Achorotilinae(2属) 6.飞虱亚科 Delphacinae(3属) 7.绿飞虱亚科 Chlorioninae(1属) 8.长突飞虱亚科 Stenocraninae(1属) 9.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23属)
Haupt(1929)的分类系统取消了Muir分类系
统中的3个族,将凹距族Tropidocephalini中的凹距
飞虱属Tropidocephala提升为凹距飞虱亚科
Tropidocephalinae,将飞虱族Delphacini中的梯额
飞虱属Megamelus提升为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其下还包括Muir原放在飞虱族
Asiracinae下设2个族级分类单元,即: 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 Asiracini(5属)
(1)锥飞虱族
(2)五脊飞虱族 Ugyopini(16属)
19
(六)Asche(1985,1990)的分类系统
德国著名飞虱分类学家Asche1985年在飞虱 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亚科5族的新分 类系统,他于1990年又建立了一个新亚科,即 五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由此形成的6亚科5 族分类系统如下:
13
(二)Haupt(1929)的分类系统
Haupt(1929)年将飞虱科分为4个亚科, 如下: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1属)
2.凹距飞虱亚科 Tropidocephalinae(1属) 3.梯额飞虱亚科 Megamelinae(5属) 4.飞虱亚科 Delphacinae(16属)
14
为长飞虱亚科Saccharosydninae),原在
凸距族中的除五脉飞虱属Vizcaya Muir提升
为五脉飞虱亚科Vizcayinae外,其余属均移
至飞虱族Delphacini内。
23
四、研究进展
飞虱科研究始于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 Fulgora minuta Fabricius , 1787
=Stenocranus minutus(Fabricius)
3
二、飞虱的分类地位
同翅目(Homoptera) 头喙亚目(Auchenorrhycha)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飞虱科(Delphacidae)
4
5
6
7
同翅目(Homoptera) 包括2个亚目: 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 =蝉亚目(Cicadomorpha)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Delphacini中的3个属,即Kelisia、Stenocranus和
Chlorionidea。这个分类系统因缺少充分的依据而
未被后人采纳。
15
(三)Metcalf(1943)的分类系统
Metcalf 1943年在整理世界
飞虱名录时,采用了Muir (1915)
的分类系统,只是将飞虱科的科 名Delphacidae改用Araeopidae
2.飞虱亚科
(1)凸距族
Delphacinae(66属)
Alohini(7属)
(2)凹距族
(3)飞虱族
Tropidocephalini(6属)
Delphacini(53属)
12
Muir这一经典的分类系统奠定了
飞虱科分类的基石。应用飞虱后足胫
节末端距的特征作为区分亚科和族的
依据,普遍为飞虱分类研究者所认可, 因此该分类系统常被后人沿用。
11
(一)Muir(1915)的分类系统
飞虱自1815年被Leach建立科级分类单元后,经 历一个世纪,至1915年其下共包括81个属,Muir通过 对这些类群的研究,根据后足胫距的厚、薄,形状及 后缘齿的有无,首次将飞虱科Delphacidae昆虫分成2 亚科和3族的分类系统。即: 飞虱科Delphacidae(81属) 1.锥飞虱亚科 Asiracinae(15属)
(1998)、杨琳(1999)、陈祥盛(1999,2000,2001)、李 子忠(2000,2001)、张玉江(2000)、蒋书楠(2001)、郭 良珍(2004)等。
27
至2002年共发表论文76篇,共61新属,182新种。专著有: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7册):同翅目飞虱科》(葛钟麟、丁锦 华、田立新、黄其林,1984)共记述了2亚科、2族、47属、 123种。 《台湾飞虱(Ⅰ)》(杨正泽、杨仲图,1986),共记述10属、 3亚属、32种,其中有2新亚属、11新种。 《台湾飞虱(Ⅱ)》(杨仲图,1989),共记述64属、130种, 其中包括16新属、34新种。 《东北飞虱志》(丁锦华、张富满主编,1994),记述分布于东 北地区的飞虱37属、57种和30种若虫,其中有1新属、5新种 《甘肃飞虱》(王金川、丁锦华主编,1996),共记述36属、51 种,其中包括3新种。 《河北稻区飞虱图志》(张玉江,2004),记述分布于河北的飞 虱22属、26种。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45卷 同翅目 飞虱科》 (丁锦华, 2006),共记述我国飞虱4亚科152属335种,其中有31新属、 43新种。
8
头喙亚目(蝉亚目),一般认为 包括5个总科: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蝉总科( Cicadoidea )
沫蝉总科( Cereopoidea ) 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 )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
9
蜡蝉总科是同翅目中的一个大
类群,共包括21个科,国内有16 个科。其中的飞虱科是蜡蝉总科 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
《动物志、植物志和孢子植物志》三志会议上确定和下达的课题,
(1982—1987)、胡春林(1982—1991,1994,1996)、张
富满(1988—1991,1994)、王金川(1991—1992,1994, 1996,2000)、胡冠方(1992,1994,1996,2000)、席庆
奎(1994,1997,1998)、朱炎坤(1998)、秦道正、袁锋
10
三、分类系统大距而区别于蜡蝉总
科中的其他各科,因此其科级地位很少存在疑
问,但因当时分类尚处于萌芽时期,分类系统 比较简单,种以上只设有科、属两级。随着飞 虱新种的不断发现,分类知识日益丰富,飞虱 科的分类系统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使其 更加能科学地反映出其历史演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