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被膜与细菌耐药及控制策略-胡继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届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中心网
(2005-2006 Mohnarin)
• 全国17家医院;收集菌株4075株; G- : 3150(77%) G+ : 925 (23%) • 葡萄球菌占: 536 (58%)
MRSA: 63%、 MRSE: 83%
G+ 23% GG+
G77%
葡萄球菌 肠球菌 其他G+菌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HaMRSA)(医院获得)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s) – 万古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全球6株,中国0%)
– 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美国最高17%中国0-5%)
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1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 细菌固有的耐药性(天然耐药)或通过染色体突变产生的 耐药性,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自发基因突变的现象可导致细菌某些表型和功能的丧 失,或获得新的功能,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是同属细菌 的共同特征,如肠球菌耐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抗生素具有较强水解作用的AmpC酶(AmpC β-lactamase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碳青霉烯酶等
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3.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 转座子(transposon,Tn)
在染色体、或在同一细胞中的染色体与质粒间移动, 使结构基因的产
%R 19.7 9.4 35.8 1.1 34.2 15.4 1.6 14.6 0 0 76.3 72.2
%I 10.8 源自文库6.4 21.3 1.3 19.7 4.3 0.5 10 0 0 1.1 3.8
%S 69.5 74.1 42.9 97.6 46.1 80.3 97.5 75.5 100 100 22.6 24
导致——
抗菌药物治疗失败是临床慢性感染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对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目前仍无有 效的方法。
临床上容易形成生物被膜的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
• 容易吸附在体内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被膜: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 囊性肺纤维化、 支气管扩张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总是难以彻底清除 !!
细菌生物被膜引起的——
耐药
体外药敏试验=体内敏感性

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
群居
Community
互助求生存
• 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 系细菌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 分泌多糖基质,将其自身包绕其中形成的 膜样物;
• 生长于BF中的细菌,无论其形态结构、生 理生化特性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都与 浮游生长的细胞显著不同,致病特点也不 同。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C.A.Fus,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s Diseases, Volume 12,Number 4,April 2006
1阻滞抗生素的渗透;
2吸附抗生素灭活酶,促进抗生素水解; 3被膜下细菌代谢低下,呈“亚冬眠状态”,对抗 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低于致死量的抗菌药物又容 易使细菌产生高度耐药性; 4阻止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的清除,产生免疫逃逸 现象,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生素的协同杀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在各种生物医学材料如导尿管、大静脉导管、气管插管 等的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导致所谓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
导尿管 菌膜外表面更促使黏附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
BF相关感染的类型
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92%~93%,约占院 同感染的40%; • 心脏外科生物材料(人工瓣膜)臵入术合并感染发生 率为33.3%; • 90%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处有细菌定植并发复发生 感染; • 大静脉导管、伤口引流管、人工关节臵入等相关感染 的发生率亦较高。
不同类抗生素的常见耐药机制
• • • β-内酰胺类:细胞壁通透性降低;与PBPs亲和力与结合率 降低;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自溶酶缺乏。 氨基糖甙类:细胞膜主动传递中摄入减少;产生钝化酶;核 糖体30S亚基蛋白改变;Eh↓和pH↓均可降低活性。 喹诺酮类:细胞外膜OmpF量降低,使喹诺酮类摄入减少, 同时细胞膜传透通道改变,外流加快,细菌内积蓄减少; DNA旋转酶A亚基蛋白改变。 大环内脂类:核糖体50S亚基改变;局部pH↓可降低活性。
%I 17.3 5 15.7 4.7 10.7 7.5 6.9 11.3 2.2 0
%S 58.8 59.4 58.2 74.5 78.3 64.2 64.2 60.4 74.8 95.6
MIC50 16 4 8 2 1 0.5 1 2 4 2
MIC90 64 256 128 16 16 16 16 16 256 2
MIC Range .125 - 256 .064 - 512 .016 - 512 .125 - 512 .016 - 256 .016 - 64 .064 - 64 .064 - 64 .125 - 512 .25 - 128
全球关注的多重耐药(表型)的阳性球菌
• 社区获得MRSA (CaMRSA)
Antibiotic name Cefoperazone/Sulbactam Ceftazidime Cefepime Imipenem Meropenem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Gatifloxacin Amikacin Polymixin B
%R 23.9 35.5 26.1 20.8 11 28.3 28.9 28.3 23 4.4
对于耐药性而言,如果编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核苷 酸发生点突变,导致转录的靶位蛋白空间构象发生改变, 结果使药物与靶位之间的结合力下降或丧失,而使细菌产 生耐药性。
倪语星,洪秀华主编。细菌耐药性监测抗感染治疗。人们军医出版社,2002年
2 质粒介导的耐药
• 目前该类耐药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
• 质粒可以通过接合或转导作用在不同的细菌之间进行转移。
物大量增加,从而使宿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Tn还可以使位于染色体上和非接合质粒上的基因转移到接合质粒中,因 此实现细菌间的基因转移或交换。
• 整合子
可移动,可捕获和整合细菌的耐药基因,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 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整合子可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在同一类整合子上可携带不同的耐 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同的整合子上。细菌的耐药基因 可以在不同的整合子中移动,介导多重耐药的形成。
导管相关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同时它也是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的常见细 菌(CNS中耐甲氧西林菌株) • 可产生大量细胞间脂多糖粘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n,PIA)与细胞外粘液样物质 (Extracellular Slime Substanece,ESS),可通过不同途径 吸附在导管表面,引致导管所致的感染。 • 动物实验已证实PIA、ESS具有干扰宿主防御功能,ESS可抑制B 淋巴细胞的遗传性质、使合成免疫球蛋白减少;还可干扰吞噬 细胞;可保护包埋在其中的葡萄球菌免受抗生素的作用,由于 膜状物形成的生物膜 ,使得感染灶中细菌可以不断释放,从 而引起败血症。
• 对FQs 的耐药率高达 >70% • 对3-4代头孢菌素耐药机制几乎全为ESBLs
• 其中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保持了高效
绿脓假单胞菌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of 10 antibiotic agents against 318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微生态制剂主要有三类: 即益生菌(probiotics) ,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 益生元(prebiotics) ,如双歧因子和各种寡聚糖等; 合生元(synbiotics) ,即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的生态制剂。
• 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各样的机制,使细菌抵抗特 定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表现: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3)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 家和地区传播(大叶性肺炎); (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 (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的出现(细 菌性心内膜炎);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MIC50 MIC90 Geom.Mean Ra MIC 8 32 8.573 .125 - 5 8 32 5.137 .06 - 25 32 256 3.962 .016 - 5 0.064 0.5 0.102 .016 - 1 16 256 4.077 .016 - 5 1 32 1.293 .016 - 2 0.125 0.5 0.224 .032 - 1 2 32 1.019 .008 - 1 0.125 0.25 0.133 .064 - 2 0.016 0.064 0.02 .008 - . 32 64 10.272 .004 - 1 16 32 6.827 .008 - 1
Antibiotic name Cefoxitin Cefoperazone/Sulbactam Ceftriaxone Cefotaxime/Clavulanic Cefotaxime Ceftazidime Ceftazidime/Clavulanic Cefepime Imipenem Meropenem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BF引起脑脊液分流术后感染
导管内表面 导管外表面
球菌和杆菌
C.A.Fus,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s Diseases,Volume 12,Number 4,April 2006
控制BF引起细菌耐药的策略
1、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细菌耐药生物化学机制
(一)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 (二)细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目改变
使之不与抗菌药物结合;
(三)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使之不能进入菌体内
(四)细菌主动药物外排机制
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
(五)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 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 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 物的耐药水平。
• 肠球菌占: 27%(249)
耐青霉素粪肠球菌:23%; 耐青霉素屎肠球菌:90%
• 5株对万古中介的肠球菌,未见耐万古肠球菌
医院内感染中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of 14 antibiotic agents against 371 strains of E. coli
生物被膜与细菌耐药及 控制策略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胡继红
2008.08.
•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抗生现象。
• 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是细菌的 耐药,即细菌在高于人类接受的药物治疗剂量浓 度下能生长繁殖。
• 这种耐药可能与整个种的固有特性有关(天然耐 药),也可能敏感菌种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 (获得性耐药)。
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选用能透过生物被膜的杀菌剂。
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加替沙星等对细菌生物被膜有较好的渗透性, 对生物被膜下生长缓慢的细菌也有的杀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罗红霉素等可抑制细菌生物被 膜的形成,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时,可提高后者对细 菌生物被膜的渗透性和对被膜下细菌的杀菌活性。

• 四环素类:药物外流加快,在细菌体内积蓄减少;核糖体 30S亚基改变;产生灭活酶。 • 氯霉素类:细胞膜摄入减少;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林可霉素类:核糖体50S亚基改变,细菌产生灭活酶。 • 肽 类:如万古霉素,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但也可由靶 位改变而产生耐药。 • 磺胺类:改变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结构;增加磺胺的拮抗物 PAPA的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