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一、引言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
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
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
作者:杜凤霞贾靖王艳鸿刘莉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14期
[摘要]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抗生素的滥用打破了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动态平衡,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形势日益严重,也给医院感染控制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保障医疗安全,让医务人员了解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的发生。该文针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医院;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5(b)-0195-02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防控MDRO感染重于治疗。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传播预防策略[1]。多重耐药菌的概念(MDRO)[2]: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如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产KPC的细菌、产NDM-1的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艰难梭菌(CD)等。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
1.1 艰难梭菌耐药机制
艰难梭菌(CD)主要引起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肠炎,其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艰难梭菌,给临床的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极易引起艰难梭菌感染。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素,从而降低CD 感染的发生和传播。2001年我国报道了1例多重耐药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例,绝大多数艰难梭菌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仍呈敏感,但近来报道敏感性逐渐下降甚至呈现耐药,耐药机制可能为铁代谢、细菌DNA修复能力增强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艰难梭菌对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的耐药主要为作用靶点改变、核糖体靶点保护蛋白的产生、主动外排作用等所致。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类耐药性是通过特异性与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β亚单位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抑制DNA转录[3]。
医院多学科协作防控多重耐药菌机制及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医院多学科协作防控多重耐药菌机制
一、分工及职责:
(一)临床科室:L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
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多重耐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医治感染变得更加困难,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的监测分析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和分类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按照其抗药谱的扩展
程度,多重耐药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多重耐药菌(MDR,Multidrug Resistant),
即对至少一种抗生素耐药;Ⅱ型多重耐药菌(XDR,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即对多种抗生素耐药;Ⅲ型多重耐药菌(PDR,Pandrug-Resistant),即对所有已知抗生素耐药。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
1. 监测对象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医院内的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以及社区
环境中的相关标本等。
2. 监测内容
(1)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对医院内患者发生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统计,包括感染类型、部位、病原菌、感染情况等。
(2)多重耐药菌的耐药谱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谱进行分析,了解其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3)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机制:研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机制,了解其在医疗环境和社区环境中的传播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3. 监测方法
(1)临床标本检验:对临床患者的分泌物、组织等标本进行菌落计数和耐药菌分离鉴定。
(2)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多重耐药菌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和分析,包括耐药基因检测、耐药菌分子分型等。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B-内酰胺酶[NDMT]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于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130号)文件精神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号),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修订本方案。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L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
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及临床科室主任或者主管医师,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AA中心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反馈、处置表》上,每天报院感科。
多重耐药菌病人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病人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面对MDR感染的病人,采取以下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1.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特别是隔离病房和手术室等重点区域。定期清洁设备、表面和手触摸的物品,例如床头柜、门把手、电话等。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
2. 手卫生和戴手套:医护人员和访客在接触MDR病人前后应采取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医护人员需要在接触患者时佩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接触不同病人前更换手套。
3. 隔离措施:将MDR感染的病人隔离在单独的病房中,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房间分隔。确保隔离病房有独立的设施,包括洗手间和洗浴设施。访客需要遵守相应的隔离措施,如佩戴防护衣物和戴口罩。
4. 使用合适的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接触MDR患者时,应根据感染
途径和风险评估情况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面罩、防护衣和手套等。
5. 感染控制教育与培训:医院应定期进行感染控制教育和培训,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和访客。教育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手卫生、使用防护装备、隔离措施、正确的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6. 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用药政策,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测和评估,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减少MDR的发生。
7. 感染控制委员会和监测: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感染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监测MDR感染情况和耐药性模式,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管理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院长领导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统一协调管理。
二.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微生物室、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临床科室各自职责明确。检出耐药菌感染时,检验科微生物室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后再发出;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指导、督促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临床药师指导合理用药。
三.检验科微生物室每季度将细菌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报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根据抗菌药物耐药预警机制决定是否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种类。
四.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导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追踪患者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
五.医院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主要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趋势分析;医院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如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管理科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出改进建议等;临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六.通过多部门的协同管理,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
医院获得性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可分为泛耐 药菌感染和全耐药菌感染。
发生原因与传播途径
发生原因
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长期住院、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 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则与抗菌药物的滥用、交叉感染、外源性传播等因 素有关。
传播途径
医院获得性感染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方式传播。多重耐药菌 感染也可通过上述途径传播,同时还可通过医疗器械、医务人员手部等途径传播 。
防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重要性
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康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防控医院获得性 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
紧迫性
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多重耐药菌 的传播越来越广泛,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医疗机构应加强防 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以遏制医院获得 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
02
防控措施
建立健全防控体系
制定医院感染防控政策
加强人员培训
制定明确的医院感染防控政策,明确 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 施。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 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建立监测与报告机制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 发现并处理感染病例,防止感染的扩 散。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药事委员会,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泰能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
多重耐药菌包括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
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制度与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加强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
1.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团队,指导和监督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
2.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追踪感染源头。
3.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括医护人员洗手和戴手套的规范,患者与家属的教育等。
4.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进行彻底消毒。
5.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处置。
6.加强隔离措施,对来院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有条件的尽量单间隔离,患者与职工严格遵守防护规定。
7.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知识水平。
二、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1.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制订明确的抗生素使用指南和规范,明确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疗程。
2.加强抗生素的审批与监管,建立抗生素使用的审批制度,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
3.提高医护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意识和培训,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宣传和教育。
三、加强患者的个人防护
1.提供患者和家属的个人防护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
2.鼓励患者携带个人卫生用品,提供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
3.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引导患者正确使用。
四、加强病原体检测与追踪
1.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工作,对可能存在耐药菌的患者进行主动检测。
2.建立病原体数据库,对检测到的病原菌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
五、加强多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
1.加强卫生、环保、农业等多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预防和控
制策略。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感染病例发生后及时将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出现耐药性的菌株,其感染
和传播会给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及防控措施十分重要。本文将针对多重耐药菌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制度和
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制定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相关的标准化操
作程序,确保每个流程的操作规范化,例如标本采集、传染病报告等。
2.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成立由感染控制专家、医疗护理人员、实验
室专家等组成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感染管理制度。
3.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内的感染
事件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4.加强培训和宣传:定期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感染管理培训,提高医
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5.建立联防机制:与公共卫生部门建立联防机制,进行信息共享、合
作联防,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二、感染防控措施
1.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穿戴
个人防护用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相关操作规程,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2.强化环境清洁消毒:医院环境应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保持洁
净度;对患者隔离病房、操作室等特殊区域进行更加严格的清洁消毒。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合理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和监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建立MDRO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临床各科必须共同参与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早诊断,及时报告。
(1)各临床科室医生应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送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时发现、及早诊断MDRO 感染和定植患者。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电话通知所在科室,随后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的红章,并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当危急值处理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网络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临床各科或检验科发现MDRO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MDRO的监测,应每季度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前五位耐药菌株检出情况和感染趋势)。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及耐药对策分析报告
(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措施
(1)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张贴或悬挂蓝色“接触隔离” 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门上张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旁隔离时,床头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并分别在病人腕带上标示“紫色小圆点”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当今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下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的详细探讨。
一、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1. 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特别是对于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应安装完善的手卫生设施。
2. 加强医院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病房,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加强感染源的管理。对医院内的感染源进行彻底清除,防止感染源的传播。
二、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
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应实施手卫生。医务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在诊
疗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
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四、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防治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防治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1. 前言
为了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侵害,保障医院内的医疗环境安全和员工健康,本医院订立了防治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本制度的目标是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2. 感染防备和掌控责任
2.1 院长是医院感染掌控的最高负责人,负责监督和推动医院感染防备和掌控工作的开展。院长要确保有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感染掌控程序。
2.2 医院将设立感染防控科室,负责订立、组织实施和监督医院的感染防备和掌控措施,并定期向院长汇报工作。
2.3 医院全部科室与医务人员都有责任遵守本制度的要求并乐观参加感染防备和掌控工作,确保患者和员工的安全。
3. 感染防控措施
3.1 感染掌控委员会
3.1.1 医院将成立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订立感染防控策略、评估感染风险、订立感染监测方案并监督执行。
3.1.2 感染掌控委员会由相关科室的专家构成,委员会成员必需具备感染掌控专业知识和经验,每两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
3.2 感染防控培训
3.2.1 医院将订立感染防控培训计划,确保每位医务人员定时接受相关培训。
3.2.2 培训内容包含感染防控基本知识、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感染掌控程序和医疗废物处理等。
3.3 感染监测
3.3.1 医院将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重点科室、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等进行感染监测,并订立感染报告制度。
3.3.2 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感染病例,包含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确保感染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3.4 感染源掌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抗生素的滥用打破了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动态平衡,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形势日益严重,也给医院感染控制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保障医疗安全,让医务人员了解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的发生。该文针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标签:医院;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防控MDRO感染重于治疗。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传播预防策略[1]。多重耐药菌的概念(MDRO)[2]: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如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产KPC的细菌、产NDM-1的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艰难梭菌(CD)等。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
1.1 艰难梭菌耐药机制
艰难梭菌(CD)主要引起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肠炎,其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艰难梭菌,给临床的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极易引起艰难梭菌感染。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素,从而降低CD感染的发生和传播。2001年我国报道了1例多重耐药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例,绝大多数艰难梭菌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仍呈敏感,但近来报道敏感性逐渐下降甚至呈现耐药,耐药机制可能为铁代谢、细菌DNA修复能力增强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艰难梭菌对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的耐药主要为作用靶点改变、核糖体靶点保护蛋白的产生、主动外排作用等所致。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类耐药性是通过特异性与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β亚单位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抑制DNA转录[3]。
1.2 MRSA的耐药机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全国性感染率和死亡率的数据行统计,但MRSA的检出率及多重耐药报道逐年增加,已引起全世界重视。MR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和乙肝、艾滋病成为世界3大感染顽疾,同时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成为临床治疗及抗感染棘手的难题[4]。MRSA的耐药机制较复杂,包括几种,染色体DNA介导导致的固有性耐药、由质粒介导通过DNA转化、转导传递耐药基因的获得性耐药、主动外排系统、产生多种灭活酶等,另外一些耐药相关基因
如mecA基因、vanA基因、辅助基因在MRSA耐药中起关键作用[5]。
1.3 产ESBLs细菌耐药机制
ESBLs的耐药性和其质粒编码有着直接关系,因为ESBLs是质粒编码的,因此可以通过转化、接合与转导等形式在菌群间扩散耐药基因,使原本敏感菌转变为耐药菌(在同种和不同种菌群间均可进行转化),并且新产生的ESBLs菌通常为多重耐药菌。目前产ESBLs的细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
1.4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1)萌守刚[6]等研究显示耐碳青霉烯类细菌携带KPC-2等多種耐药基因,从而导致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素等耐药,通过质粒及整合子在不同种属的细菌之间传播,还有多数可产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基因或膜孔蛋白表达质和(或)量的缺失也是引起耐药的重要原因。
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内酰胺酶,它包括Ambler分子分类为A、B、D的3类酶。目前在我国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的基因型主要为KPC、IMP、VIM、OXA-48、NDM-1,分别属于Ambler A类酶、Ambler B类酶、Ambler B类酶、Ambler D类酶[7]。
微生物实验室应提高对碳青霉烯酶的检出率及检测速度,有利于及时识别CRE,防控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目前已更新了碳青霉烯酶筛选试验的判断标准,可以较好地筛选出疑似产酶株。
(2)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耐药机制。不同国家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MDR-PA耐药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动外排系统、DNA拓扑异构酶的改变等有关。目前MDR-PA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尤其在重症监护室,需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AB)耐药机制
CA-AB医院感染暴发及世界各地区流行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国外研究显示,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检出率可高达44.9%,CA-AB的患者抗感染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见于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多发性基础病、侵袭性医疗操作频繁、前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等。耐药机制[8]为①产生钝化酶或灭活酶;②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修饰或改变;③细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④细菌主动泵出系统;⑤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
1.5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肠球菌属对头孢菌素、部分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胺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性,根据肠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及耐药基因簇的差异,可
将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分为vanA、vanB、vanC、vanD、vanE、vanG 6 种基因型,可能由于质粒、转座子等共同作用导致多种耐药机制有关,分为固有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vanA、vanB、vanD、vanE、vanG属于获得性耐药,vanC 属于固有性耐药,目前我国主要以VanA为主,可能与毒力基因esp分布广泛有关,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之间可以相互移动,在不同细菌之间互相传递,增强环境适应能力,造成发病率的升高。VRE肠球菌总的来说,屎肠球菌的耐药程度高于粪肠球菌。在2011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显示VRE肠球菌中96.4%的是屎肠球菌。临床应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的适应症,以预防和控制VRE的感染和传播。
2 多重耐药菌预防对策和治疗
2.1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
2.1.1临床科室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留取合格的标本。标本的留取对于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注重微生物实验室药敏报告,结合药敏情况合理用药,避免检验报告和临床用药脱节。
2.1.2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登記在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本上。应当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重点科室及全院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变化和感染趋势。开发快速药敏试验,及时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赢得宝贵时间。
通过医院的网络平台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可以及时了解MDRO的感染动态。
2.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滥用或使用不当加速了细菌耐药的发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多重耐药菌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规范预防用药。
2.3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
①单间或同种病原菌同室隔离;②严格执行手卫生;③标准预防;④环境及设备的正确消毒;⑤诊疗用品专人专用;⑥生活物品及医疗废物规范处理;⑦患者、陪护的宣教及督导。
2.4 加强药政管理
①多部门共同协作,从各个环节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工作。医院各职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