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振动实验数据处理

合集下载

弦振动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弦振动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关 键 词: 弦振动 ; 驻波; Ma t l a b ; Or i g i n 文献标志码 : A 中图分类号 : O 4 - 3 9
“ 弦振 动形 成驻 波 ” 的实 验一 直是 高等 学校 普 通 物理 实 验 中的基 础实 验之 一 _ 1 ≈ ] , 是 帮助 学生 理 解波的形成、 传播和干涉 的一个重要实验 _ 4 ] 。本 实 验 采用 了钢 质 弦线 , 利 用 DH4 6 1 8型 弦振 动 研 究 实验 仪 , 通有 交 流 电 的金 属 弦线 在 磁 场 中受 到 安 培力 的作 用 发 生振 动 , 当满 足一 定 的条 件 时 可 形 成驻 波 , 一方 面 可 以 结合 示 波 器 进 行 驻 波 波 形 的观测 与研 究 ; 另一 方 面 , 通 过相 关测 量 可得 到弦 线 的线 密 度 以及 横 波 传播 的波 长 和 波 速 , 进 而 了 解驻波传播 的规律 。
式 中 为 弦线 上驻 波 的波腹 数 , 即半 波数 。 根据 波动 理论 , 弦线 横 波 的传 播速 度为 :
( 6 )
则:
了 、 一 ( 7 )
式中 T为弦线 中张力 , 1 0 为弦线单位长度的质量 , 即线 密度 。 根据 = = : , 将( 5 ) 式 代人 可得 :
L — m/ 2 ( n一 1 , 2 , 3 , …… )
z 一 是 专 一 2
( 4 )
贝 一√ V ・ 鲁 L ( = = = l , 2 , 3 , … 一)( 1 O )
2 实验数据处理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 :

2 L / n
( 5 )



●一 / 2 — '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弦振动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力学和波动学的基础。

通过对弦振动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波动的本质以及力学规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采集,验证弦振动的理论模型,并探究影响弦振动频率的因素。

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使用了一根细长的弹性绳,两端固定在实验台上。

实验步骤如下:1. 将弦拉直并固定在实验台上,保证弦的张力恒定。

2. 在弦的中心位置用手指轻轻扰动,使弦产生初级波动。

3. 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弦振动的图像,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4.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弦的长度、张力和材质等条件,观察振动的变化。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弦振动的波形。

通过分析波形的特点,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速,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固定弦的长度和材质,只改变张力。

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张力值,并记录了对应的振动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张力呈正相关关系。

这符合理论预期,即张力越大,弦振动的频率越高。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线性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接下来,我们固定张力和材质,只改变弦的长度。

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长度值,并记录了对应的振动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弦的长度呈反比关系。

这也符合理论预期,即弦的长度越长,弦振动的频率越低。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反比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最后,我们固定张力和长度,只改变弦的材质。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材质的弦,并记录了对应的振动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振动频率与弦的材质并无明显关系。

不同材质的弦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振动频率基本相同。

这也符合理论预期,即弦的材质对振动频率的影响较小。

实验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误差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首先,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弦的张力、长度和材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由于弦的振动是一个复杂的波动过程,摄像机的帧率和分辨率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固体均匀弦振动中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固体均匀弦振动中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固体均匀弦振动中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一、数据处理方法:1.振动频率测量:a.固定一端的弦,并使其保持水平,使其张力保持不变。

b.用频率计或示波器来测量弦的振动频率。

c.重复上述测量多次,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2.振动模式的测量:a.固定一端的弦,并使其保持水平,使其张力保持不变。

b.在弦上用标记物标记出几个固定位置。

c.用频率计或示波器来测量弦的振动频率。

d.改变振动频率,并观察振动模式的变化。

e.记录每个振动频率对应的振动模式。

3.波速测量:二、误差分析:1.长度测量误差:测量弦的长度时,由于实验精度和测量仪器精度的限制,会存在一定误差。

可以采取测量多次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2.弦线密度测量误差:弦的密度是通过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得到的,而质量和体积的测量都存在误差,因此弦线密度测量中也会有误差。

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3.张力测量误差:通过测量弦的张力来计算振动频率和波速,而张力的测量也会存在误差。

可以采用多个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另外,还可以通过测量弦的拉伸长度和弦的断面积来计算张力,以减小误差。

4.频率测量误差:频率的测量可以使用频率计或示波器,但由于仪器本身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测量频率时也会存在误差。

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波长测量误差:测量波长时,由于实验精度和测量仪器精度的限制,波长测量也会有误差。

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综上所述,固体均匀弦振动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包括振动频率测量、振动模式测量、波速测量以及对各种测量误差的分析。

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物理参数。

弦振动实验报告数据

弦振动实验报告数据

弦振动实验报告数据弦振动实验报告数据引言:弦振动实验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观察和测量弦的振动现象,可以研究弦的特性和振动规律。

本文将对一次弦振动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探索弦振动的相关知识。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根细长的弦,将其固定在两个固定点之间。

通过调节弦的张力和长度,我们可以控制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长。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频率计和尺子进行测量。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张力和长度下的弦振动频率和波长数据。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数据:实验一:张力为10N,长度为1m频率:50Hz波长:2m实验二:张力为15N,长度为1m频率:60Hz波长:1.67m实验三:张力为10N,长度为0.5m频率:100Hz波长:1m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弦的振动频率与张力成正比。

在实验一和实验三中,张力分别为10N,但频率分别为50Hz和100Hz,说明张力的增加会导致频率的增加。

这与弦的振动规律相符。

2. 弦的振动频率与长度成反比。

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长度分别为1m,但频率分别为50Hz和60Hz,说明长度的减小会导致频率的增加。

这也符合弦的振动规律。

3. 弦的波长与长度成正比。

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长度分别为1m,波长分别为2m和1.67m,说明长度的增加会导致波长的增加。

这与弦的振动规律相一致。

4. 弦的振动频率和波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波速分别为100m/s和100.2m/s。

这表明波速与频率和波长有关,符合波动方程的基本关系。

结论:通过对弦振动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张力对频率和波长有影响,长度对频率和波长也有影响,频率和波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些结论与弦的振动规律相吻合,验证了弦振动的基本原理。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只考虑了张力和长度对弦振动的影响,但实际上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对弦的振动产生影响,如温度、材料等。

弦振动的实验研究

弦振动的实验研究

弦振动的实验研究弦振动的实验研究弦是指⼀段⼜细⼜柔软的弹性长线,⽐如⼆胡、吉它等乐器上所⽤的弦。

⽤薄⽚拨动或者⽤⼸在张紧的弦上拉动就可以使整个弦的振动,再通过⾳箱的共鸣,就会发出悦⽿的声⾳。

对弦乐器性能的研究与改进,离不开对弦振动的研究,对弦振动研究的意义远不只限于此,在⼯程技术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悬于两根⾼压电杆间的电⼒线、⼤跨度的桥梁等,在⼀定程度上也是⼀根“弦”,它们的振动所带来的后果可不象乐器上的弦的振动那样使我们们感到愉快。

对于弦振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特殊“弦”的振动特点、机制,从⽽对其加以控制。

同时,弦的振动也提供了⼀个直观的振动与波的模型,对它的分析、研究是处理其它声与振动问题的基础。

欧拉最早提出了弦振动的⼆阶⽅程,⽽后达朗贝尔等⼈通过对弦振动的研究开创了偏微分⽅程论。

本实验意在通过对⼀段两端固定弦振动的研究,了解弦振动的特点和规律。

预备问题1.复习DF4320⽰波器的使⽤。

2.什么是驻波?它是如何形成的?3.什么是弦振动的模式?共振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4.张⼒对波速有何影响?试⽐较以基频和第⼀谐频共振时弦中的波速。

⼀、实验⽬的:1、了解驻波形成的条件,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2、学会测量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的⽅法:3、⽤作图法验证弦振动频率与弦长、频率与张⼒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两端固定并张紧的弦,静⽌时处于⽔平平衡位置,当在弦的垂直⽅向被拉离平衡位置后,弦会有回到平衡位置的趋势,在这种趋势和弦的惯性作⽤下,弦将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令弦线长度⽅向为x 轴,弦被拉动的⽅向(与x 轴垂直的⽅向)为y 轴,如图1所⽰。

若设弦的长度为L ,线密度为ρ,弦上的张⼒为T ,对⼀⼩段弦线微元dl 进⾏受⼒分析,运⽤⽜顿第⼆定律定律,可得在y ⽅向的运动微分⽅程()2222tydx dx x y T ??=??ρ(1)若令ρ/2T v =,上式可写为222221tyv x y ??=?? (2)y 图1(2)式反映了弦的位移y 与位置x 、时间t 的关系,其中)/(ρT v =代表了在弦线上横波传播的波速。

均匀弦振动实验报告

均匀弦振动实验报告

均匀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均匀振动的特征,如振幅、频率、相位角等;探讨量程系数的影响。

实验原理:通过弦琴将弦的振动转化为均匀振动,利用信号放大器及声磁式谐振器等
仪器,测量弦的振幅和频率。

实验材料:弦琴、时间半过量程仪、信号放大器、声磁式谐振器。

实验流程:
(1)将时间半过量程仪和信号放大器连接起来,同时将声磁式谐振器与信号放大器
相连。

(2)用弦琴拉断将起始距离为d的弦:将弦琴弦拉断时在时间半过量程仪表上会出
现一个缩小的三角形,测量其时间和距离。

(3)根据计算求出振动频率f:根据时间半过量程法,可以求出振动周期T=2d/v,
得到的f=1/T,即振动的频率。

(4)根据不同的量程系数改变谐振器的动态载荷,并重复步骤1-3,观察振幅和频
率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当量程系数增大时,振幅越大,振动频率越高,表明振幅与量程系数成正比,振动频率与量程系数成反比。

本次实验验证了均匀弦振动中振幅与量程系数、振动频率与量程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深入地了解了均匀弦振动的特点。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1. 观察弦振动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振动时共振频率与实验参数的关系;2. 学习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对数作图法处理数据;3. 学习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一根柔软均匀的弦线两端被拉紧时,加以初始激励(如打击)之后,弦不再受外加激励,将以一定的频率自由振动,在弦上将产生驻波。

自由振动的频率称为固有频率。

如果对弦外加连续周期性激励,当外激励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近时,弦上将产生稳定的较大振幅的驻波,说明该振动系统可以吸收频率相同的外部作用的能量而产生并维持自身的振动,外加激励强迫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当外激励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将出现共振,共振是受迫振动中激励频率任何微小变化都会使响应(振幅)减小的情形。

最小的固有频率称为基频率。

实验还发现:当外激励频率为弦基频的2倍、3倍或其他整数倍时,弦上将形成不同的驻波。

这种能以一系列频率与外部周期激励发生共振的情形,在宏观体系(如机械、桥梁、天体)和微观体系(如原子、分子)中都存在。

弦振动能形成简单而且典型的共振。

弦振动的物理本质是力学的弹性振动,即弦上各质元在弹性力作用下,沿垂直于弦的方向振动,形成驻波。

(驻波的一般定义是:同频率的同类自由行波相互干涉形成的空间分布固定的周期波,其特征是它的波节、半波节或波腹在空间的位置固定不变)。

弦振动的驻波可以这样简化分析,看作是两列频率和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行波叠加而成。

在弦上,由外激励所产生振动以波的形式沿弦传播,经固定点反射后相干叠加而形成驻波。

固定点处的合位移为零,反射波有半波损失,即其相位与入射波的相位之差为π,在此处形成波节。

在距波节λ/4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相同,此处合位移最大,即振幅最大,形成波腹。

相邻的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两关固定的弦能以其固有频率的整数倍振动,因此弦振动的波长应满足:()...3,2,1 2==N NLλ式中L 是弦长,N 是波腹数,为正整数。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弦振动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当一根弦受到外力作用时,弦上的点会产生振动。

弦振动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研究弦的振动特性、频率和波长等相关参数。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弦振动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论。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包括:一根细而均匀的弦、一个固定的支架、一个固定的振动源和一个振动传感器。

实验中,弦被固定在支架上,振动源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产生振动,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弦上各点的振动情况。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支架上,并保证弦的紧绷度适中。

2. 将振动源与弦的一端相连,并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幅。

3. 将振动传感器放置在弦上的某一点处,并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

4. 打开振动源,开始产生弦的振动。

5. 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弦上各点的振动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弦上不同位置的振动情况:我们发现,弦的中央位置振动幅度最大,而离中央位置越远,振动幅度逐渐减小。

2. 弦的共振现象:我们发现,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弦会出现共振现象,即振动幅度达到最大值。

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确定了弦的共振频率及其对应的振动模式。

3. 弦的频率与振动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弦的频率与振动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频率对应着不同的振动模式,其中基频对应着弦的最低共振频率。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弦振动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弦振动的幅度与位置有关,中央位置振动幅度最大。

2. 弦在一定频率范围内会出现共振现象,振动幅度达到最大值。

3. 弦的频率与振动模式有密切的关系,不同频率对应不同振动模式。

4. 弦的基频对应着弦的最低共振频率。

实验意义弦振动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实验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弦的频率、波长、振动模式等相关参数,进一步认识波动理论和振动现象的基本原理。

物理实验:弦振动的研究

物理实验:弦振动的研究

实验四弦振动的研究两列振幅相等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形成驻波。

驻波是波的干涉现象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在声学、光学、无线电工程和检测技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驻波现象可以测量波长、波速和频率。

一、实验目的1.了解固定均匀弦振动的传播规律,加深振动与波和干涉的概念。

2.了解固定均匀弦振动传播形成驻波的波形,加深对干涉的特殊形式——驻波的认识。

3.了解固定均匀弦振动固有频率的因素,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其线密度。

4.了解声音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仪器与用具ZCXS-A型吉他型弦音实验仪(如图1所示)、米尺。

图 1 实验装置示意图1、接线柱插孔2、频率显示3、钢质弦线4、张力调节旋钮5、弦线导轮6、电源开关7、连续、断续波选择开关8、频段选择开关 9、频率微调旋钮 10、幅度调节旋钮 11、砝码盘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吉他上有四支钢质弦线,中间两支是用来测定弦线线密度,旁边两支用来测定弦线张力。

实验时,弦线3与音频信号源接通。

这样,通有正弦交变电流的弦线在磁场中就受到周期性的安培力的激励。

根据需要,可以调节频率选择开关和频率微调旋钮,从显示器上读出频率,通过调节幅度调节旋钮来改变正弦波发射强度。

移动劈尖的位置,可以改变弦线长度,并可适当移动磁钢的位置,使弦振动调整到最佳状态。

根据实验要求:挂有砝码的弦线可用来间接测定弦线线密度或横波在弦线上的传播速度;利用安装在张力调节旋钮上的弦线,可测定弦线的张力。

三、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实验时,将弦线3(钢丝)绕过弦线导轮5与砝码盘11连接,并通过接线柱4接通正弦信号源。

在磁场中,通有电流的金属弦线会受到磁场力(称为安培力)的作用,若弦线上接通正弦交变电流时,则它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均为垂直的安培力,也随之发生正弦变化,移动劈尖改变弦长,当弦长是半波长的整倍数时,弦线上便会形成驻波。

移动磁钢的位置,将弦线振动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弦线形成明显的驻波。

弦振动实验

弦振动实验

实验二弦振动实验在自然现象中,振动现象广泛地存在着,振动在媒质中传播就形成波,波的传播有两种形式:纵波和横波。

驻波是一种波的干涉,比如乐器中的管、弦、膜、板的共振干涉都是驻波振动。

弦振动实验则是研究振动和波的形成、传播和干涉现象的出现,以及驻波的形状,和与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一】实验目的1.了解均匀弦振动的传播规律,加深振动与波和干涉的概念。

2.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对干涉的特殊形式――驻波的认识。

3.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①、⑥香蕉插头座(接弦线);②频率显示;③电源开关;④频率调节旋扭;⑤磁钢;⑦砝码盘;⑧米尺;⑨弦线;⑩滑轮及托架;A、B两劈尖滑块(铜如图(1)实验时在①和⑥间接上弦线(细铜丝),使弦线绕过定滑轮⑩结上砝码盘并接通正弦信号源。

在磁场中,通有电流的弦线就会受到磁场力(称为安培力)的作用,若细铜丝上通有正弦交变电流时,则它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电流垂直的安培力,也随着正弦变化,移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 (ft-x/ )Y2=Acos[2 (ft+x/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 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Y1+Y2=2Acos[2 (x/ )+ /2]Acos2 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 (x/ )+ /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 (x/ )+ /2] |=02 (x/ )+ /2=(2k+1) / 2 (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x k+1-x k =(k+1) /2-k / 2=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 (x/ )+ /2] | =12 (x/ )+ /2 =k ( k=0. 1. 2. 3.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x=(2k-1) /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弦的振动频率,研究弦的基频和谐波频率的关系。

实验原理:弦的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可以用正弦函数表示,其频率由弦的特性决定,可以通过测量频率来研究弦的特性。

弦的振动有基频和谐波频率,其中基频是弦振动的最低频率,谐波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

实验中利用调谐叉的共振现象来测量弦的频率。

实验装置:弦、调谐叉、音叉、电子秤、示波器等。

实验步骤:1. 将一根弦固定在两个固定点上,并保持弦处于水平状态。

2. 在弦的中点附近用调谐叉产生共振,使弦振动。

调整音叉的频率,直到弦开始共振。

3. 用示波器测量共振时弦的频率。

4. 改变弦的长度或材料,重复上述步骤,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弦频率。

5.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弦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曲线,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处理:1. 实验测量得到的弦的频率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弦的长度。

2. 利用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频率和长度之间的曲线,得到实验结果。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弦的基频和谐波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弦的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弦的频率和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常情况下,弦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因为弦的振动速度变慢。

当弦的长度固定时,改变弦的材料也会影响频率。

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基频和谐波频率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通常基频是谐波频率的整数倍。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研究弦的机械波特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调谐叉共振的方法,通过调整音叉频率和测量弦的共振频率来得到实验数据。

然后将实验数据处理,得到频率和长度之间的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和人为误差。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是简化的模型,实际的弦振动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摩擦、空气阻力等。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小误差并进行多次测量,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弦振动的特性,学会了通过测量弦的频率来研究弦的特性。

同时,实验中需要注意减小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容易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试验目的
1.观看弦上形成的驻波
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看弦振动的波形
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试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试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复原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因为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刻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因为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本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扬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试验证实,波在弦上传扬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
ρ
1
------------------------------------------------------- ①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扬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
=λ1
-------------------------------------------------------③ρ1
第1页共5页。

物理实验报告 弦振动

物理实验报告 弦振动

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不仅与声音产生有关,还与许多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弦振动的研究,探索其基本原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1. 研究弦振动的基本原理;2. 探究弦振动的频率与振幅、张力、长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 分析弦振动的波形和波速。

实验器材:1. 弦(如钢琴弦、吉他弦等);2. 弦夹;3. 弦振动装置(如弦驱动器);4. 频率计;5. 铅垂直尺;6. 弦张力调节器。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张力调节器使弦保持适当的张力;2. 使用弦夹将弦固定在一端,使其另一端悬空;3. 将弦振动装置固定在弦的一侧,并通过调节器将其与弦连接;4. 打开弦振动装置,以适当的频率驱动弦振动;5.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数据;6. 使用铅垂直尺测量弦的长度,并记录数据;7. 改变振幅、张力、长度等因素,重复步骤4-6,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弦振动的频率与振幅、张力、长度之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频率与振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当振幅增大时,频率也随之增大。

这是因为振幅的增大会导致弦的振动幅度增大,从而使每个周期内的振动次数增多。

2. 频率与张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当张力增大时,频率也随之增大。

这是因为张力的增大会使弦的弹性增强,从而使振动的频率增加。

3. 频率与长度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

当长度增大时,频率会减小。

这是因为长度的增大会导致弦的振动区域变长,从而使振动的频率减小。

此外,通过观察弦振动的波形,我们可以发现弦上的波纹呈现出稳定的形态。

这是由于弦振动时,波在弦上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所以波形保持稳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我们发现弦振动的频率与振幅、张力、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声音产生、乐器演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弦振动的实验研究

弦振动的实验研究

弦振动的实验研究弦是指一段又细又柔软的弹性长线,比如二胡、吉它等乐器上所用的弦。

用薄片拨动或者用弓在张紧的弦上拉动就可以使整个弦的振动,再通过音箱的共鸣,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对弦乐器性能的研究与改进,离不开对弦振动的研究,对弦振动研究的意义远不只限于此,在工程技术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比如悬于两根高压电杆间的电力线、大跨度的桥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根“弦”,它们的振动所带来的后果可不象乐器上的弦的振动那样使我们们感到愉快。

对于弦振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特殊“弦”的振动特点、机制,从而对其加以控制。

同时,弦的振动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振动与波的模型,对它的分析、研究是处理其它声与振动问题的基础。

欧拉最早提出了弦振动的二阶方程,而后达朗贝尔等人通过对弦振动的研究开创了偏微分方程论。

本实验意在通过对一段两端固定弦振动的研究,了解弦振动的特点和规律。

预备问题1. 复习DF4320示波器的使用。

2. 什么是驻波?它是如何形成的?3. 什么是弦振动的模式?共振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4. 张力对波速有何影响?试比较以基频和第一谐频共振时弦中的波速。

一、 实验目的:1、了解驻波形成的条件,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2、学会测量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的方法:3、用作图法验证弦振动频率与弦长、频率与张力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一根两端固定并张紧的弦,静止时处于水平平衡位置,当在弦的垂直方向被拉离平衡位置后,弦会有回到平衡位置的趋势,在这种趋势和弦的惯性作用下,弦将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令弦线长度方向为x 轴,弦被拉动的方向(与x 轴垂直的方向)为y 轴,如图1所示。

若设弦的长度为L ,线密度为ρ,弦上的张力为T ,对一小段弦线微元dl 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律,可得在y 方向的运动微分方程()2222tydx dx x y T ∂∂=∂∂ρ (1) 若令ρ/2T v =, 上式可写为222221tyv x y ∂∂=∂∂ (2)y 图1(2)式反映了弦的位移y 与位置x 、时间t 的关系,其中)/(ρT v =代表了在弦线上横波传播的波速。

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弦振动试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2.用弦驻波法测量张紧弦线上驻波的波长3.研究弦线上张力与弦线上驻波波长之间的关系;4.研究均匀弦线横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弦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二、数据处理1.在张力一定的条件下(加9个砝码),求波的传播速度 l=80cm T=1.89Nn f(HZ) λ=2l/n ν=f λ 速度均值v(cm/s)1 29 160 46404643.5562 58 80 46403 87 53.33333 46404 116 40 46405 144 32 46086 176 26.66667 4693.333保持弦长l =80cm 不变,改变频率f ,速度的均值为46.43556m/sf=160Hz T=1.89Nn l λ=2l/n ν=f λ 速度均值v (cm/s )1 14 28 44804545.7782 28 28 44803 42 28 44804 57 28.5 4560 5 72 28.8 46086 87.5 29.16667 4666.667保持频率f =160Hz 不变,改变弦线长度l ,速度的均值为45.45778m/s2.求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f=160Hz M1=10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34.5 23 22.933334 46 235 57 22.8f=160Hz M1=12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24.261113 36.5 24.333334 48.5 24.255 60.5 24.2f=160Hz M1=14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38.5 25.666625.5222274 51 25.55 63.5 25.4f=160Hz M1=16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27.327783 41 27.333334 54.5 27.255 68.5 27.4f=160Hz M1=18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42 28 28.216674 56.5 28.255 71 28.4f=160Hz M1=20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43.5 29 28.983334 57.5 28.755 73 29.2λlgλT lgT22.93333 1.360467 1.09 0.03742628.21667 1.384911 1.29 0.1105925.52222 1.406918 1.49 0.17318627.32778 1.436604 1.69 0.22788728.21667 1.450506 1.89 0.27646228.98333 1.462148 2.09 0.3201461.48Y=0.00358X+1.345431.461.441.42λgl1.401.381.360.000.050.100.150.200.250.300.35lgT由以上可知,波长的对数和张力的对数成线性关,且相关的线性方程是:Y=0.0035X+1034543.。

2020年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2020年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导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声学、乐器制作和波动理论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和数学模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了一根悬挂在两个固定点之间的细弦,以及一个固定好的频率发生器和一个震动传感器。

2. 实验步骤1) 将频率发生器连接至弦的一端,并设置合适的频率。

2) 将震动传感器固定在弦的中间位置上方,用于测量振动的频率。

3) 激发弦产生振动,并通过震动传感器采集数据。

4)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频率和弦长等参数,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采集的数据,我们得到了许多不同频率下弦的振动模式和波形。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 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保持弦张力、线密度等参数不变,只改变弦长。

通过测量不同弦长下的频率,我们得到了频率与弦长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弦长成反比例关系,即弦长越长,频率越低。

2. 弦振动的频率与张力的关系在保持弦长不变的条件下,我们改变了弦的张力。

通过测量不同张力下的频率,我们得到了频率与张力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张力成正比例关系,即张力越大,频率越高。

3. 弦振动的波形特征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频率下的弦振动波形特征。

对于较低频率下的振动,弦呈现出单一的低音波形。

而对于较高频率下的振动,则呈现出分段性较明显的高音波形。

这一发现与波动理论中的谐波理论相一致,即弦振动可看作是一系列谐波波形的叠加。

实际应用与意义弦振动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1. 声学研究弦振动是声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弦振动的频率、波形和音色特征,可以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理。

同时,对于乐器制作、声音合成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结构力学弦振动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弦结构的稳定性和荷载传递机制。

对于建筑设计、桥梁工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弦振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声学、乐器制作、声波传播等多个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弦振动的实验研究,探索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实验目的:1. 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如频率、振幅等。

2. 探究弦振动与弦长、张力、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弦振动的波动性质,如波速、波长等。

实验装置:1. 弦:选用具有一定弹性的细绳或金属丝作为实验弦。

2. 弦轴:用于固定实验弦并调整张力的装置。

3. 振动源:通过手指或其他装置在弦上施加激励。

4. 测量仪器:包括频率计、示波器等,用于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调整弦轴的高度和张力,确保弦的平稳和稳定。

2. 施加激励:用手指或其他装置在弦上施加激励,使其振动起来。

3. 测量频率: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数据。

4. 改变弦长:调整弦轴的位置,改变弦的长度,并重复步骤2和步骤3,记录数据。

5. 改变张力:调整弦轴的张力,改变弦的张力,并重复步骤2和步骤3,记录数据。

6. 改变质量:在弦上加挂一定质量的物体,改变弦的质量,并重复步骤2和步骤3,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弦振动的数据。

首先,我们观察到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关系,即弦长越短,频率越高。

这与弦振动的基本特性相符。

其次,我们发现弦振动的频率与张力成正比关系,即张力越大,频率越高。

这也符合弦振动的基本规律。

最后,我们注意到弦振动的频率与质量无直接关系,即质量的增加并不会显著影响弦振动的频率。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成反比关系,即频率和弦长满足频率公式 f = v / λ,其中 v 为波速,λ 为波长。

由于波速是一定的,所以当弦长减小时,波长必然增加,从而导致频率的增加。

2. 弦振动的频率与张力成正比关系,即频率和张力满足频率公式f = (1 / 2π) * √(T / μ),其中 T 为张力,μ 为线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