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05中国教育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05中国教育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日期:09:41:24] 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1、三大文教政策一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亦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他认为:首先要改变当时的学术混乱局面,实现思想的统一。

培养和选拔贤才都必须统一思想、确立标准,这个思想和标准应当归结到孔子之道上。

二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即由政府兴办教育以培养贤才。

三是使“诸侯、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即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

这对汉代的文教政策,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文教政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教育与人性董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为上品,认为这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其他人先天不可能、后天又不可及的,指的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比较少数的一些人,如帝王、周公、孔子一类人物,斗筲之性为下品,他认为下品无善质,近于禽兽,教化是无用的,只能采用刑法对付他们。

“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即待圣王教化后方能成“善”,但却不可能成为圣人,他们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性三品”说,进一步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也为皇权的神圣化、专制统治绝对化以及社会各等级的构成寻找理论根据。

后代的韩愈及宋明理学家,均继承、发展了这一学说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贡献(5)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也称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说到他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至、信),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下来。

董仲舒的教育观点主要有:1、对统治者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被誉为“汉儒之宗”。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董仲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品德。

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品质的“君子”,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董仲舒认为,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仁”的品德,即对人的慈爱和关怀之心。

他主张教育要聚焦于培养人的仁德,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人的内在品质得到升华和完善。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明心见性”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才会偏离善的方向。

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本性、意识到善的价值,并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使之发扬光大。

董仲舒主张通过“内圣外王”的修养方法,培养人们内心的正直和思想的高尚,从而使人能够按照天理和道义行事。

第三,董仲舒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师长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来学习,通过与贤人交往互助提高。

此外,他还提出了“定言立行”的教育原则,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他认为,言语与行动要相辅相成,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第四,董仲舒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

他主张政府应该重视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并提供公共教育资源,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人君子必以身作则”的观点,认为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榜样,才能有效地教育他人。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君子的品德和思维方式。

他强调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主张言行一致,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

同时,他还着重指出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董仲舒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当代,教育也应该以人
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次,董仲舒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核心,要以准则和规范的方式引导人
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强调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
道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第三,董仲舒强调崇尚天理,认为人类生活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们遵循宇宙的规律而不是自己的私欲。

在当代,也应该重视环保意识,在思想政
治教育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董仲舒倡导实践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让人们在实践
中不断提高自己。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需要将其
理念运用到当代的教育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个人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个人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个人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孔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德修养和立德为本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他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灵,人与天地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使自己的心灵与天地的道理相通。

通过对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人可以了解天地间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义。

这种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

他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的最高境界。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塑造出品德高尚、做事克己奉公的人格。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合格的子、良的人、治国理政的贤士。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将道德修养置于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位置。

最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以立德为本。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以德行为基础,而不只是追求表面的学问和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强调“立德为本”的道德观念,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心灵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和立德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后来的教育思想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追求全面发展、注重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与天地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该学会与天地相应,遵循天道,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

在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道德教育方面,董仲舒强调“立德”与“修身”。

“立德”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修身”则是指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自律,使个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同化,成为合乎道德的人。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合天地之道,发人欣喜”的境界。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治学之道。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经学为基础,通过学习经书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研读经书、思考问题、解疑释惑来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同时,他强调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教育方法上,董仲舒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

“致知”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

“尽性”则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天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敦学”是指学生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止惑”则是指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远离邪说和迷惑,坚守正确的道德信仰。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儒家教育传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为后世的教育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主张教化与刑法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刑法为末、为辅。

(2)德育的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董仲舒强调“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对贤良策》,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针对汉武帝的策问所作的答对。

在答对中,董仲舒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上,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三点建议: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二,兴太学以养士;其三,推行察举,以尽天下之才。

三大文教政策不仅对两汉的学校教育及教育管理影响很大,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2.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董仲舒吸收了自孔子以来关于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

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是他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实根据,它是就中人之性而言性。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

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

这两部分人是属于人群中的少数,而绝大部分人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3.“下惟讲诵”(类似于导生制):即采用高材生或老学生带程度较低或新学生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有利于解决教师少与学生多的矛盾,扩大教学对象的范围,但教学质量不佳。

4.论道德教育(1)德教是立政之本(教本政末)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然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教化”,教师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以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修身是指修养心性,培养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养性是指修炼身体,培养稳定平和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董仲舒强调,只有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目标。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董仲舒主张根据自然的规律生活和发展,倡导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不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升华。

董仲舒注重政治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政治智慧和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明智决策对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将德治放在第一位。

他提出了“明主”、“道德状元”等概念,强调德行对于领导者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主和官员的才能和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建设良好的政治体制。

董仲舒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变成有用的智慧。

他提出了“实学”、“实道”等概念,强调要将知识贯彻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运用知识。

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真正应用于行为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真正作用。

董仲舒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他提出了“三经新义”的观点,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他还提倡将经典的思想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经典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智慧和德治、实践和经典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
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于明末两晋矛盾尖
锐的时期诞生和发展。

董仲舒倡导的教育新法,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结构
以及维护政府的稳定,消除人们的怨声载道。

他认为,立足国家,强调基本理论,调整内部利益和政治关系,控制节节的案件,杜
绝时机以及加强宗法执行以保持统治阶级的权力,才能维护明初
社会安定。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为“以义为先,以道为坐,以政
为基”,其中“义”指的是儒“仁义”,“道”指的是老子的“道”,“政”指的是明礼,即以礼论治。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
教育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认为以政治为中心把握运
用传统文化,以忠义断其幽,御民无愁,这样明朝就能保持稳定
和安定。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政治引导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以史学研究、人文思想为基础,以军事文化和伦理礼仪教育为补充,把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等素养完整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立足国家德利,扎根绝技,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将传统的
文化和用处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政治建设有益的力量。

董仲舒
的教育思想,虽只在明代实施了短暂的发展,但它的思想价值和
政治意义依然无可替代,对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建立在明末两晋矛盾尖锐的时期
以政治眼光和实施政治行动为灵魂,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调整
利益关系、加强宗法执行来维护政府利益,消除人们怨声载道,
有效地维护明初社会安定,是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思想。

古今中
外思想界都在关注和肯定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有望为当今社会教
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老百姓总是追求物质利益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没有堤防,就难免造成灾患,教化就能起到堤防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

就是说,通过地方办学,来推广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对于稳定统治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

吏治败坏是同“任子”制、“纳资”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

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从教育家的角度来看,董仲舒调和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天”创造人类时赋予了人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

教育就是使其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