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检测地理试题--世界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级班姓名分数

新高三复测地理试题2015.6

一、单项选择题(4×15=60分)

.该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有一段长城遗址,其位置最有可能位于()

A.A—B段B.C—D段C.E—F段D.G—H段

2人们在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看不到古长城遗址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均为()

A.450 B.449 C.200 D.199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气候类型。读图回答4~5题。

4.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的是()

A.①和⑧B.②和⑤C.③和⑥D.④和⑦

5.气候类型⑦所在大陆为()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下图是某海区的海水深度等值线(单位:米)分布图。据此回答6~7题

.

6.甲处的地形最可能是()

A.大陆架B.海沟C.海岭D.洋盆

7.图示海域()

A.位于太平洋东侧,有寒流

B.位于太平洋西侧,有暖流

C.位于印度洋东侧,有寒流

D.位于印度洋西侧,有暖流

被称为绿色能源的风能发电已成为世界优先发展的新能源之一,图1为世界某地风能发电的风车景观图。

读图,回答8~9题。

图1

图2

8.风车叶片迎风可以得到最佳动能,若此风车叶片朝向为西南方,则该风车最有可能位于()

A.西欧平原B.巴西高原C.江苏沿海D.印度半岛

9.图2为“陆地与海上风速剖面比较图”,据图判断,为了有效利用风能发电,应使安装发电装置的风塔高度()

A.海洋上高于陆地上B.海洋上和陆地上相同C.陆地上高于海洋上D.据图判断依据不足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量最低B.美国人口增速和增长量最高

C.印度人口总量和增速最高D.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而增速最高

11.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B.美国C.德国D.印度

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海域沿岸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港口众多且均为不冻港,海运便利

B.资源丰富,如煤炭、石油、铁、海盐等

C.农业基础好,无酸雨危害

D.邻国较多,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13.乙海域东侧的半岛()

A.海洋性气候显著

B.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C.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均丰富

1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三种符号分别代表美国三种农作物的分布,这三种图例△●○对应的农作物依次是()

A.小麦、玉米、棉花B.玉米、蔬菜、水稻

C.大豆、甜菜、蔬菜D.甜菜、小麦、棉花

1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为地中海气候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二、综合题(40分)

16.下面两幅图,左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是左图中M、N两地区的年降水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甲国图示河流上下游径流量差异,结合右图中M、N两地区的年降水量,从气候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图示推测棉花种植业在甲国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其原因。(8分)

(3)比较分析①②两地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轻重。(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拉布拉多半岛是北美洲最大的半岛,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东南以贝尔岛海峡与纽芬兰岛相隔。纽芬兰岛面积11.1万平方千米,布满星罗棋布的渔村,全岛约1/3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同渔业生产有关,但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急剧下降。

材料二下图为拉布拉多半岛和纽芬兰岛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1)分析拉布拉多半岛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5分)

(2)纽芬兰岛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比较纽芬兰渔场与秘鲁渔场形成原因

的异同。(5分)

(3)分析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纽芬兰岛的主要产业结构状况。(5分)

(4)20世纪50~60年代后,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船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

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分析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对当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5分)

2

参考答案

1-3解析:第1题,长城主要建于山脊地带,故A—B段等高线“凸低为高”为山脊。C-D段“凸高为低”为山谷;E -F段“凸高为低”为山谷;G-H段等高线分布较稀疏,为缓坡。第2题,分别连接图示的甲乙丙丁与A—B处,图示丙处到A—B处有一山脊阻挡,故可能看不到长城遗址。第3题,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

答案:1A2C3D

4-5解析:第4题,①⑧可能均为热带雨林气候。该部分陆地应位于南半球,⑤为冰原气候。第5题,结合图示,从海陆位置来看,⑥⑦⑧位于南美洲

答案:4.A 5. B

6-7解析:第6题,甲处海水深度较浅,西北和东南方向海水深度变深,且甲处所在地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可判断其海底地形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条带状高地,最可能为海岭,C项正确。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A项错;海沟是水深比两侧深的地区,B项错;洋盆是中间低而四周高的地区,D项错。第6题,图示海域位于30°N,140°E附近,位于中低纬副热带海区的太平洋西侧、亚欧大陆的东岸,洋流性质为暖流,B项正确。

.答案:6C7B

8-9解析:第8题,风车叶片朝西南,可见是为了正面承受西南风的动力,四个选项中只有西欧平原常年盛行西南风。第9题,读图可知相同高度,陆地风速小于海洋。

答案:8.A9C

10-11解析:第(1)题,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德国人口增长量最低,印度人口增长量最高,沙特阿拉伯人口增速最高。第(2)题,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降水少,自然环境最为恶劣,故环境承载力最小。

答案:10D11A

12-13解析:甲海域是渤海,其沿岸是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区,资源丰富是其最有利的条件;乙海域东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2. B 13.D

14-15解析:第1题,甜菜生长于气候温凉的地区,分布于美国的北部,棉花对光热的要求较高,分布于美国的南部,小麦主要分布于美国的中北部地区。第2题,乙地区位于美国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14.D15.B

16.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甲图所示河流上游降水较多,与西南季风的吹拂有关;下游降水少,与副高的控制有关,故径流量上游大,下游小。第(2)问,棉花喜光、耐旱,适合布局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第(3)问,①地位于波斯湾出海通道上,石油泄露较严重;②地位于印度河的入海口上,有淡水的稀释作用,石油污染较轻。

16. 答案:(1)差异: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小。原因:南部(下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加之森林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气候干旱。北部(上游)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山地迎风坡多降水),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融水的补给。

(2)分布规律:沿河分布,北部分布面积较大。原因:沿河分布,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北部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位于河流出山口,冲积形成的土壤疏松肥沃,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3)①②两地都位于世界石油海洋运输的必经之地,存在海洋污染问题。①地因地处波斯湾产油区的外运必经航道,且海区封闭,石油污染严重;②地处河口,受陆地径流的淡水稀释,且海区相对开阔,石油污染较轻。

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渔场的成因、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拉布拉多半岛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河流落差大;二是河流流量大。第(2)问,两渔场均为鱼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离岸风导致的。第(3)问,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纽芬兰岛居民主要从事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即捕捞、加工和销售。第(4)问,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对区域资源开发的有利影响有增加捕捞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鱼产品的质量,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不利影响是加速渔业资源枯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17.答案:(1)拉布拉多半岛中部高、四周低,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位于50°N~60°N,多气旋雨与锋面雨,降水较丰富,季节变化较小,河流流量稳定,水力资源丰富。

(2)相同:海底的营养盐类到达海水表面,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不同:纽芬兰渔场是在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的海区,由冷暖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垂直运动而形成的;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由于秘鲁沿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西北流,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营养物质也随之上泛。

(3)纽芬兰岛周围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当地居民发展捕捞、鱼产品加工、鱼类产品销售等产业。

(4)加大了鱼类的捕捞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鱼产品的质量,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但捕捞的速度超出了资源的更新速度,使渔业资源日趋枯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