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道路设计文献综述

道路设计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课题名称:205国道至京沈高速连接线B线工程设计学院(系):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年级专业:06土木工程(道桥)学生姓名:宋中举指导教师:茹洪忠完成日期:2008-3-22一、课题性质:毕业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假题真做”,强化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方案必选和论证的能力,理论分析与设计运算能力。

进一步提高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以及编写编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检测,为大学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进一步为即将步入的岗位做好技术储备。

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

而二级路作为大学生道桥专业结业性的选题,给了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一个试手的机会。

同时,为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照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高等级公路的发展也是未来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要点。

二、研究主要内容:(1)进行路线方案必选,确定工程方案(2)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的设计(3)道路平、纵断面设计(4)路面结构层设计(5)确定大、中桥位,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和主要尺寸(6)确定小桥、涵洞的类型和尺寸(7)挡土墙的设计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1.收集资料,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2.初步勘测与初步设计(1)在教学地形图上研究几条可能的路线方案(2)进行各路线方案的勘测工作,并会出路线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图(比例尺位1:10000)(3)概略性确定沿线桥梁、涵洞位置、类型、孔径及数量(4)进行路线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用方案3.详细技术测量与技术设计(1)进行详细技术测量(在初步设计选定的方案中确定一段3-4公里,沿路线中线两侧各200米的地带上,将原地形图放大,其比例尺为:1:2000)(2)路线平面详细设计(3)路线纵断面详细设计(4)路基设计(5)路面结构设计(5)防护工程设计4.毕业设计说明书应附带的标准图纸(1)路线比较方案平面图(2)路线比较方案纵断面图(3)详细设计的路线平面图(4)详细设计的路线纵断面图(5)详细设计的路线横断面图(6)路面结构图(7)防护工程设计图四、存在问题:(1)资料有限,网上查阅结果的真实性有待验证(2)CAD和纬地软件操作不熟练,影响进度(3)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标注不明确,尤其是特殊地形处没有明确标出突变值(4)地形图等高线加密过程存在误差,脱离实际(5)地形图上的原有公路、铁路和河流的高程不明确,影响交叉口设计或桥梁定位(6)B线工程与已有高速路的衔接,因资料有限,存在一定困难五、主要参考文献:[1] 杨少伟主编.道路勘测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 邓学钧编著.路基路面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3] 冯健主编.土木工程CAD.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5] 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4-9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10-2006).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2] 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3] 铁道部.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99).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交公路发[2007]358号.[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 交公路发[2007]358号.[16] <日>大塚胜美,木仓正集.公路线性设计.沈华春译.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年月日。

公路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公路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国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汽车专用,分隔行驶,全部立交,控制出入以及高标准,高要求,设备功能完善等功能,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处在“质”与“量”并重的重要发展阶段。

从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开始,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高速公路在二十多年间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以建成的高速公路沿线及腹地迅速兴起了工业企业建设的热【1】潮,地价增值,地方税收增加,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我国的沿海地带,大部分是淤泥质海岸。

因此,沿海特别是大江大河河口附近多为河相、海相或泻湖相沉积层,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纪全新纪Q4 土层,多属于【2】东南海岸土的类别多为淤泥,淤泥质亚黏饱和的正常压密黏土。

土。

这类地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低密度、低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中等灵敏度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由于这类地基存在这些特点,在软粘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普遍存在稳定及变形的问题。

以高速为例,由于高速的路堤高度不大,所以稳定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变形问题很明显。

目前高速桥头跳车以及高填方段、填挖结合部等位置因地基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公路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的日益重视。

如何解决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造成桥头跳车的原因【3】有很多:1、土质不良引起的地基沉陷:土质不良,由此产生沉陷是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

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此类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常含有机质,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且变形稳定历时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刘晓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04期摘要: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是交通拥堵的问题,尤其在大城市, 交通拥挤堵塞及由此导致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增加、空气和噪声污染加剧等,给人民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深入的研究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综述了今年来国内学者在其含义、原因和对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交通拥堵;交通信号;交通网络;城市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02-02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做过一个测算,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5% [1],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含义交通拥堵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堵塞的笼统称谓,具体含义各国尚无统一标准。

李罗明(2005)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公里以上或拥堵时间10分钟以上、首都高速公路拥挤量在15h.km/d以上为交通拥堵;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对城市干线街道的服务水平的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堵车流;中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三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lkm的状态[2]。

孙莉芬(2005)把交通拥堵的属性分为:拥堵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类型和程度。

且用车辆等待的信号周期数或排队长度,把拥挤程度划分为:拥堵、非常拥堵、严重拥堵、死锁 [1]。

我们可以看出,对交通拥堵我们很大程度上是从延误时间和淤积车队长度来理解的,这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表现很容易让我们联系起城市道路面积的缺乏和城市道路设施的不完备,但这并不是交通拥堵原因的实质,也不能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改善提供正确的指导标准。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300字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300字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1)对城市交通拥堵产生原因的研究Bull(2001)认为,城市公交系统的吸引力下降容易导致交通出现拥堵问题。

在不少城市,公交系统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主要是公交系统可以节约公共交通资源,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公众的交通需要。

为此,公交系统的吸引力下降容易导致人们选择其他交通公交,例如公众选择自驾车作为交通公交。

另外,Bruno. A(2008)还补充认为,公交的吸引力还影响人们对政府治理城市交通的信心。

公交系统水平常常被人们视为政府管理交通的能力的表现。

为此,低下的公交发展水平容易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消极的影响[2]。

David F(1995)认为城市交通拥堵产生原因主要为部分公民的交通意识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给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Dublin (2002)认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不能够仅仅依靠交通法规。

法规随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公民的交通行为进行规范。

但是,单纯的法律强制却不能发挥完全的作用。

毕竟,交通法规无法完全对公众的交通行为进行全范围的限制和规范。

这需要交通道德意识的补充[4]。

Fries(1992)指出,良好的交通意识可以提升公众的自律能力,自觉性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

但是,由于公共交通意识教育的缺失,公民的交通道德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低水平的公共交通意识导致部分公民没有认真遵守交通法规,导致交通的混乱。

另外,低水平的公共交通意识还影响了行政政策的执行。

一些公众由于缺乏良好的公共意识,没有严格执行政府颁发的交通措施。

这导致措施的效用大打折扣,影响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3]。

Leblan(2006)提出,数量庞大的自驾车无疑给城市的交通管理带来沉重的压力,导致城市交通出现了拥堵。

相对于其他出行方式,自驾车这种方式占有更大的公共交通资源,严重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效率。

政府难以通过对自驾车的管理以实现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区域经济学姓名:贾文娟学号:F07001 本学科:《城市经济学》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五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认清和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认清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涵,以及实现途径。

本文在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进展的同时,总结回顾了与新型工业化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大部分针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和矛盾,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赖与贸易条件恶化的矛盾等,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工业化模式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此大家的看法基本﹁致。

吕政等人通过对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吕政等,2003)。

黄泰岩等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和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泰岩,2003)。

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思想,国外对此并没有专门的研究。

二、新型工业化内涵新型工业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来自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等新的历史性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着重于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木工程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程设计能力,并为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旨在对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提供给毕业设计的学生们一个指导和参考。

文章将从土木工程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文献综述,包括结构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土力学等。

一、结构工程方面的文献综述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文献综述中,可以探讨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比如强度与刚度计算、材料选取和结构优化等。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具有示范性和创新性的建筑案例,以及相关的安全评估和监测技术。

二、水利工程方面的文献综述水利工程是与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相关的一门学科,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文献综述中,可以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水文模拟与水资源管理、水质污染控制等热点问题。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具有标志性和创新性的水利工程项目,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三、道路工程方面的文献综述道路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的交通流畅程度、环境质量和人民的出行安全。

在道路工程方面的文献综述中,可以探讨道路规划与设计、路基与路面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交通信号控制等问题,以及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和交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土力学方面的文献综述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中关于土壤力学性质和土体变形规律研究的一门学科,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土力学方面的文献综述中,可以讨论土壤的力学性质与工程参数、土体的变形与固结、土壤的稳定性与抗震等问题。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土力学有关的新技术和方法,如地基处理、土壤改良和地下工程施工等。

《高速公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2100字》

《高速公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2100字》

高速公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第一,关于高速公路突发事故的研究。

吴刚(2013)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认定作了归纳总结,在他看来,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随后引发了一系列危害社会安全和危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事件,这些事件的处置无法依靠单一的部门解决,这类事件的解决需要多部门、多地区、多层级间联合处置①。

刘晓虎(2020)认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道路因素、车辆因素是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②。

付小一(2019)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社会是由无数个复杂的人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的行为也是难以琢磨、复杂多样,人的不同行为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道路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个人无法抗拒的因素,也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

③。

第二,关于高速公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的研究杨雪、仝凤鸣、宋爱峰和卢亚丽(2019)认为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应以预警监测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管理和政府舆情应对为依托,着手开展相关工作④。

陈玲玲、王建平和张媛媛(2020)则是围绕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展开研究,在他们看来,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在突发事①吴刚.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科技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2):33-37.②刘晓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21):57-59.③付小一. 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9.④杨雪,仝凤鸣,宋爱峰,卢亚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公路,2019,64(07):184-192.故的应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对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进行精准的评估,才能精准了解其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其应急救援的资源储备情况及其急调度水平①。

牟凯(2019)则着重分析了当前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不同省市之间、不同管理部门之间、不同机构之间以及不同道路的衔接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尚存在较大的问题。

【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动态我国非现场执法始于道路交通管理领域,最早以“闯红灯摄像头自动记录”的形式出现,在摄像头自动记录的帮助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方便了交警部门的社会管理,因而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今天,我国也在交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创新执法方式,增强交通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和执法能力。

纵观我国非现场执法法律规制问题的研究,重点主要着眼于交通执法领域,而对于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关注非现场执法的性质界定、相对优势、存在问题、实践效果等问题,旨在为非现场执法寻找规制路径。

理论界学者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学界对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非现场执法性质界定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非现场执法的概念。

龚鹏飞认为,非现场执法是行政机关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修复违法事实,再由行政机关处理违法行为的执法方式(2008)。

王石、金斌、石京强调非现场执法。

系统取证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依靠执法人员现场调查取证,而是通过监控技术设备进行记录和取证(2014)。

黄玉梅在交通管理的非现场执法中,交通执法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是发现交通违法行为的重要一环,既是交通管理执法阶段性过程,也是目标监测过程,是研究交通管理领域非现场执法问题中必然涉及的话题(2020)。

二是交通领域非现场执法与传统行政法理论的冲突研究。

学界主要关注惩罚平等原则、惩教结合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个人责任原则。

对于非现场执法与平等惩戒原则的冲突,茅铭晨认为,由于执法人员无法直接接触现场,缺乏全面调查,难以做出合理判断和落实平等原则。

(2020)马彦新从惩罚密度不平衡的角度提出。

根据“被查处概率乘以处罚力度等于违法损失预期”的模型,自动化行政导致执法效率大幅提升,但处罚力度并未相应调整,导致不当处罚(2020)。

关于非现场执法与惩教结合原则的冲突,主要形成执法人员不能当场对违法者进行教育,违反惩教结合原则的观点。

换道安全文献综述

换道安全文献综述

换道安全文献综述1、 换道轨迹研究现状车辆行驶过程是驾驶员根据道路状况和交通环境实时进行车辆路径规划,并进行轨迹跟踪的过程。

自动驾驶中,路径规划是车辆自动驾驶的基础,需要为车辆行驶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参考轨迹。

这些轨迹首先考虑的就是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其次是可靠性和舒适性,分别体现在安全距离模型和具体的轨迹行驶中,因此下面将从安全距离模型和各种换道轨迹进行阐述。

(1) 安全距离模型安全距离模型是车辆换道的安全保证。

现有换道安全距离模型假设周围车辆匀速,或者换道周围车辆状态已知,根据自车的规划轨迹进行临界碰撞的判断,进而建立数学模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Hossein 等人根据换道可能发生的碰撞形式,推导了自动换道时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

换道车辆 M 将从原车道换到左侧车道。

在换道的过程中,车 M 可能与前后车辆oL 、oF 发生追尾,也可能与目标车道前车dL 发生侧碰、目标车道后车dF 追尾。

根据这些碰撞形式,作者推导了最小安全距离模型。

吉林大学的王荣本,Li -sheng 等人在 Hossein 的基础上,将安全距离模型应用到了更加复杂的场景上,如换道场景时间缩短为 3 秒等。

华南理工大学的许伦辉等人不仅考虑了换道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对换道后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使安全距离模型符合实际的车道变换。

(2) 轨迹规划模型自动换道轨迹规划属于局部路径规划问题,具有换道信息不确定的特点,在机器人领域和车辆领域都有相关研究。

其主要有多项式换道轨迹、贝塞尔曲线换道轨迹、基于 MPC 算法的换道轨迹、基于梯形横向加速度的换道轨迹、正弦曲线换道轨迹、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势场等方法。

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车辆换道轨迹的特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Iakovos 等人建立了五次多项式的换道轨迹,该多项式系数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确定。

该研究中对有无障碍物分别进行轨迹规划。

当无障碍物时,纵向轨迹方程为五次多项式;当存在障碍物时,纵向方程为六次多项式。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

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

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

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

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

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

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

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

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二级公路设计【文献综述】

二级公路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土木工程二级公路设计一、前言1、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是某地区的一条二级公路设计,通过纸上选线、定线,考虑经济、安全、实用的因素,最终得出一个方案。

本次毕业设计也是对自居大学四年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和实践相结合。

通过它,充分理解和掌握公路设计的设计方法,步骤;熟悉各种设计规范,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横纵断面图的形式与画法,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动手、作图的能力,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发展前景简介:公路运输是19世纪末随着现代汽车的诞生而产生的。

初期主要承担短途运输业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后,基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运输走向发展的阶段,不仅是短途运输的主力,并进入长途运输的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公路运输发展迅速。

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网,汽车工业又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促使公路运输在运输业中跃至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公路运输完成的客货周转量占各种运输方式总周转量的90%左右。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对公路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道路运输有着灵活机动,运送速度快,运输的技术简单,投资回收快的特点,公路运输也最受到欢迎。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道路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经济发达国家,其交通运输特别是道路运输必定很发达。

因此,道路运输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我国近年来由于对公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视,高速公路的修建已经达到世界的前列。

3、设计中有关问题:⑴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的合理安排;⑵环境保护的内容、措施及方案的确定;⑶确定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⑷考虑到当地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给工程带来的困难及做出的解决办法,如微丘地区填方过大可采取高架桥的方式过渡;二、主题部分1、国内道路发展及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沥青路面力学文献综述

沥青路面力学文献综述

沥青路面力学文献综述摘要:沥青是我国主要的道路铺筑材料,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影响着道路的使用和发展。

因此本文对沥青路面力学进行综述,主要汇总了荷载形式和基层形式对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简述了相关研究方法、仿真模型和实验结论,并对今后的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沥青路面;力学性能;荷载作用;基层形式。

0 前言近些年我国对沥青路面结构力学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阶段的数值仿真方法主要分为有限元方法和离散元法,其中有限元方法是目前研究和使用较多。

任俊达[1]就基于沥青路面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就通过ABAQUS建立了典型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力学三维粘弹有限元模型。

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分为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这两种尺度可以从两个方向上共同论证试验的合理性。

长寿命路面结构也是我国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主要对刚性、半刚性、柔性与复合式等路面结构开展研究[2]。

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研究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

有许多学者研究了这些误差对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潘勤学[3]就对双模量理论和传统线弹性理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模量理论与基于传统线弹性理论所得到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偏差明显。

本文通过沥青路面结构力学的荷载形式影响和环境因素影响进行总结。

1 荷载形式荷载形式对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为非均布荷载作用和移动荷载作用。

实际中的车轮荷载呈非均布荷载形式,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将其视为均布荷载以方便构建模型和计算。

胡小弟等[4]通过试验证明了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形状更接近于矩形,超载时荷载分布形式呈现凹形分布的非均匀分布形式。

层间光滑接触想比连续接触的最大剪应力更大,且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会明显影响路面结构抗弯拉应力和最大剪应。

实际运行中的车轮荷载是时刻发生变化的。

很多模型会忽略了这一点,所以研究移动荷载对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有重大意义。

张敏江等[5]基于Cohesive单元的双线性内聚力本构模型,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

文献综述(范例二)

文献综述(范例二)

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已经成为建设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明确指出: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做好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是项目成败的先决条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公路建设工程决策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是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路网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环境可容性等多方面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以确定项目是否需要建设、是否可能建设和是否值得建设。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加强可行性研究,可以避免和减少建设项目决策的失误,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高投资的综合效益。

圣岚路位于岚山区城区南部外围,沟通城市各个分区,联结城市放射线道路,是岚山区城区交通的保护壳,并且是岚山港的重要疏港道路。

本工程建设将极大地配合岚山传统老城的开发建设,并成为岚山区南部的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主要十道。

工程建成后,将为城区国民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岚山区的外延拓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该阶段将论证建设项目在技术及经济上是否可行、建设是否必要和可能,并对建设规模、标准及重大技术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估算所需投资,进行经济评价,拟定建设工期等,因此也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实质性工作阶段。

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各级主管部门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甚至影响到国家、地方经济的格局,可以说,公路建设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行性研究的成功与否。

道桥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

道桥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

道桥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工程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道桥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对道桥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道桥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道桥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和技术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技术活动。

它包括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工序的安排、施工资源的配置、施工现场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道桥施工组织设计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道桥施工组织设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施工方法的优化、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方面。

在施工方法优化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施工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在施工资源配置方面,研究者们运用数学模型、仿真模拟等方法,对施工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研究者们从人、机、料、法、环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

3.道桥施工组织设计的实践应用在实际工程中,道桥施工组织设计的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在某高速公路项目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同时,该项目还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了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与展望通过对道桥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道桥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道桥施工组织设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施工方法的创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推动道桥施工组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同时,还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怎样写?把你所参考的文献作一个大体的整理归纳,这主要在写一些总结性论文的时候需要。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文献,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理论、方法及实践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理论1.交通供需理论:该理论认为,交通拥堵是交通需求超过交通供给所导致的。

因此,治理交通拥堵应从优化交通供需关系入手。

2.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交通拥堵密切相关。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可以降低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

3.交通规划理论:交通规划理论强调通过科学规划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结构,提高交通效率,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4.交通需求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管理交通需求,可以有效降低交通拥堵。

主要方法包括:交通需求预测、交通需求引导、交通需求抑制等。

三、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法1.交通需求管理:包括出行需求管理、交通需求引导和交通需求抑制。

出行需求管理主要通过限制车辆出行、调整出行时间等方式降低交通需求;交通需求引导通过信息引导、价格引导等手段,引导交通参与者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交通需求抑制则通过征收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用等手段抑制交通需求。

2.交通基础设施优化:通过扩建道路、优化道路网络、建设立体交通系统等手段,提高交通系统容量和效率。

3.公共交通发展: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4.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优化、交通执法、交通诱导等,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践1.国外实践:如纽约、伦敦等城市,通过征收拥堵费、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交通枢纽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

2.国内实践: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个常见的地基问题,处理软土地基是地基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针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文将对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一)软土地基的特性软土是一种含有过高比例的细粒土、较高含水量的土层,它通常在深厚堆积的沉积物层中广泛存在。

软土的工程特性表现为压缩性大、湿度易变、抗剪性差、变形大等。

其承载能力与土的初始稠密度、空隙比、水含量等有关。

粘性高、结构松脆的软土在受到较小的应力变化时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容易发生液化现象,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应综合考虑其多种性质明确处理方法。

(二)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软土地基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固和改良两种方法。

加固方法分为机械加固和土工加固。

机械加固一般依靠在软土地基表面上覆盖加铺钢板、岩石层、玻璃纤维网格布等形成锁死效应提供支撑;而土工加固依靠土工材料形成的增强层加固土。

改良方式除采取压实法外还是通过土壤改良法来改变软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水泥加固、石灰改良、钙基再生混凝土、回填料处理、生物土壤改良等。

通过这些措施改善软土物理性质,提高了其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三)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的局限性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固地基的成本过高,劳动力数量过多。

2、对于进行机械加固的场地,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完美覆盖,导致难以形成一致性加固。

3、硬化软土地基会使土壤松散,因此在软土地基直接加固的处理方式并不理想,往往不会对软土的稳定性造成根本性改善。

4、从设计的角度看,地基加固的过程可能影响道路的线路、纵断面和Quasi-剖面的布置。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于道路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研究将更加深入,弯曲延性和屈服极限等重要性质将成为软土地基处理研究中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__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综述____ 姓 名:张泽坤 学 院:机械交通学院 专 业: 交通工程 班 级:交工081 学 号:083733117 成 绩: 指导教师: 斯拉海提·阿不力孜 职称: 副教授2012年2月23日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综述学生:张泽坤指导老师:斯拉海提·阿不力孜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及其死亡人数增加迅速,社会经济损失惊人,当前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道路安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事故;影响因素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以道路交通事故为主要表现的重大灾难。

自汽车发明以来,全世界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数量触目惊心。

这些在人口众多,地域宽广复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改善的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1[。

道路交通事故对社会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

尽管如此,人们对交通、对汽车的需求,同对安全的需求一样,还不断的增长。

因此,深入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总结其发展规律、探索其改善途径、找出其影响因素及分析对策将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等有重大的意义]2[。

1 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性道路交通事故是涉及千家万户,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无论是出差、探亲、访友、旅游都希望平平安安,但愿不要发生交通事故,然而道路交通事故仍时有发生。

在当今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一样,严重地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

近几十年来,由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车辆急速增加,交通流量增大,造成车辆与道路发展比例的严重失调,加之交通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交通事故频繁,伤亡人数增多,已成为世界性的一大社会公害]3[。

2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现状2.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交通安全的系统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对交通事故的分析研究,包括事故预测、事故产生的原因和事故的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我国对交通安全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一些专门从事交通安全研究的机构也陆续成立,2003年6月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交通部公路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该中心主要研究:(1)交通安全评价;(2)交通安全实用技术;(3)交通安全经济计量;(4)交通安全人机工学;(5)交通安全软件;(6)交通安全测试技术。

在2004年初中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中国交通部做出决定:从2004年开始投资50亿用三年时间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成立专门的技术组对安全保障进行研究,对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等交通隐患开展以交通工程措施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整治。

同时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交通安全的研究也正逐渐升温,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和以长安大学为主的“公路交通安全应用技术研究”]4[。

近年来,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交通安全评价,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模型]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是利用已有的成功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案例中的专家经验和数据建立的多输入、多输出的道路交通安全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神经网络中输入节点对应于道路交通安全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属性值,输出节点对应于道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值。

通过若干已知区域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属性值对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使其获得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以及对评价指标倾向性认识。

当需要对未知区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时,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再现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将待评价区域评价指标属性值的量化值向量输入神经网络,网络便可输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值,从而实现对未知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6[。

但我国目前尚没有学者提出比较完整的道路安全评价体系。

在国内目前对的交通安全的研究主要是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即人、车、路、交通管理、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2.1.1人的研究包括对交通参与者的人体、心理、生理等各方面从防护的角度去研究,通过事故成因及事故特征分布分析,进行模拟,再现技术的应用,寻求规律性的参数与结论]7[。

2.1.2车的研究包括驾驶、碰撞、故障、仿真等,这些均要立足于事故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而所有实验设计及实验装置。

以及有关测定方法和技术手段均属特殊条件和特殊要求制约下的应用技术研究]8[。

2.1.3路的研究包括路的适应性方面的几何条件、采光条件、安全防护、道路等级与功能划分、路面(粗糙)条件、附属工程条件等。

2.1.4环境研究包括气候、降水、地形、地理、人文、街道化程度、路况、车类、交通干扰、专业运输、文化及职业特征等对交通安全的影响]9[。

2.1.5交通管理研究包括交通事故分析,对车辆及交通参与者的管理和控制,交通相应法规制定修改。

事故分析汲及事故特征分布、事故分析技术,事故处理方法、事故原因的调查、事故对策研究等。

这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人、车、管理方面,即人为因素和车辆的行驶性能、车速等及管理的不足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在路方面开展的系统研究较少,有部分研究也只是针对道路的某一方面]10[。

2.2 国外研究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公路局(FH2WA)开展了多项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事故的客观分析和评价(2)交通政策、交通设施及交通控制等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及其效果评价(3)车辆结构对交通事故的影响(4)驾驶员心理因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根据研究的成果,美国联邦公路局对公路安全法提出了多次修正,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改善道路的设施以提高其安全性能,通过这些措施,美国的交通事故从1970年代以后就开始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公路局针对广泛应用的道路安全性评价方法一般都是对已建成的道路进行评价,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无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价。

美国联邦公路局提出设计一个道路安全评价系统。

该系统除了评价已建成道路的安全状况之外,主要用于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价,目的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减少道路建成以后交通事故的发生和道路改建的费用。

目前,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2.2.1道路安全目标(Road-Safety Target)道路安全目标是决定道路安全项目好坏的根本。

为达到研究的目标,国际流行的解决措施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内容:(1)分析事故趋势和现有道路安全问题(2)评价各种可能的道路安全措施(3)对影响安全的外在因素的评价(4)制定目标(5)系统地选择、制定行动计划(6)监控与反馈2.2.2安全审计(Safety Auditing)安全审计是指在公路项目的前期阶段应尽可能多的考虑道路安全问题。

目前这种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己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得到运用,法国于1995年对其收费的两条高速公路进行了安全审核实验。

研究表明无论是对新建还是改建道路,在各个阶段中用道路安全影响评价(包括审计技术)来评价相关道路的安全问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2.2.3能容忍的安全交通(Sustainable Safe Traffic)一个能容忍的安全交通系统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安全的道路设计应符合人的驾驶特性(2)车辆设计应尽可能的简化驾驶员的工作,车辆结构应尽可能有效地保护司乘人员。

(3)驾驶员应是受过充分的安全教育,并能根据道路提供的信息行驶并受到道路所提供信息的调控。

对道路基础设施而言,要达到能容忍的安全交通,可以采用以下三个安全理论。

即:(1)道路网功能使用(The sunctional use of the road network)理论:通过阻止盲目地使用每一条道路来充分发挥道路网的使用功能。

(2)同质使用(The homogeneous use)理论:通过减小道路上的车速差别、车流不均匀分布和行驶方向的不同来达到车辆在同类道路上的同质使用。

(3)可预知使用(The predictable use)理论;通过加强行驶过程和同类道路用户行为的可预知性以阻止道路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当今道路安全策略研究中具有代表性。

2.3.4警方执法力度的改良一般来说,警察的执法比执法文件更为有效。

许多国家已经将这一原理用于主要的违规(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红灯违章和强制要求系安全带等),并且可以获取许多实际的信息。

2.3.5运输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改善交通、运输管理和道路安全,人们引起了运输信息技术(A1vr)这个新理念。

人们对运输信息技术的运用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在道路安全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这方面还未得到完全实现。

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观点来看,下列问题已作为信息技术运用重要性的评价:(1)控制交通增长(即用GPS进行路线规划和群体管理)(2)交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理想分布(无线交通信息)(3)交通流管理(即是驾驶速度的一致性)(4)减少危险(即是对特殊道路和特殊天气条件的警告、可视性和智能性速度限制设施的改善)(5)对交通事故负面效果的限制(事故警报系统和救援系统)目前西方社会的政府和道路用户的代表正紧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在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运输信息技术的运用评价。

一旦发现问题,即在国际标准或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国外的道路安全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注重前期尤其是设计阶段的安全评价]5[。

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3.1 着重论述道路因素的影响人、车、路、自然和社会环境、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五个基本因素。

其中,人、车、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主要从人、车、路三个方面分析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而人的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交通事故没有人的参与就谈不到交通事故。

因此,对交通参与者的引导,使之遵章交通规则,那么就从源头遏制了事故。

然而由于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素质、生理条件的制约,人的自由度很大,可靠性与机械相比是很差的、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不仅仅是对人的自身加强管理的自我约束,道路环境,交通管理等外因也可影响人的交通活动。

所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也要从人的自身、交通管理、道路环境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提出对策,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的交通安全行为,减少事故发生。

3.2 分析原因并找出对策通过调查近两年乌市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分析其事故中人的原因、道路原因、车辆原因及环境原因从而得出人的因素占有比例,分别分析行人与驾驶员心理的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找出相应的对策。

4 结语道路交通安全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