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
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
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
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
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what)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how)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8)统计回归因素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7、试验方法:(1)被试者:要说明被试者选择的方式,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被试者的数目、及如何进行分组的,等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一、实验变量在实验中,变量是指可以变化或被操纵的因素。
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变量,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
例如,在研究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时,记忆方法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在上述例子中,记忆效果就是因变量。
控制变量则是那些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但研究者不希望其发挥作用的变量。
比如,被试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需要在实验中保持恒定或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设计常见的实验设计有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
这种设计可以避免实验顺序对结果的影响,但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导致误差。
被试内设计是让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优点是能够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但可能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混合设计则结合了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包含两种设计方式。
三、实验误差实验误差是指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之外,其他因素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
误差主要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实验设计或测量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具有方向性和稳定性。
例如,测量仪器不准确会导致每次测量结果都偏高或偏低。
随机误差则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在多次测量中会相互抵消。
为了减少误差,研究者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控制无关变量,提高测量工具的精度,并进行重复实验。
四、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是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个体的感知、注意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简单反应时是指对单一刺激做出的反应时间,例如看到红灯就按下按钮。
选择反应时则是在多个刺激中选择一个做出反应的时间,比如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灯中,看到绿灯按下按钮。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部分: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的实验来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转变,从实验室到社会实验的拓展。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1.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因素设计、区组设计等。
2.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学、推论统计学,如频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第三部分:感知和知觉1.感知: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
2.知觉:知觉加工过程、知觉组织和感知归因。
第四部分:注意和工作记忆1.注意: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注意缺陷、注意控制。
2.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的影响因素、工作记忆和学习的关系。
第五部分:情绪和动机1.情绪:情绪的概念、情绪的产生、情绪的调节。
2.动机:动机的类型、动机的作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部分:学习和记忆1.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等。
2.记忆: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自传式记忆等。
第七部分:语言和思维1.语言: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语言发展、语言障碍。
2.思维:概念和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思维、决策和判断。
第八部分: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集体行为、群体决策、小组动力。
2.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合作与竞争、社交认知。
第九部分:发展心理学1.婴幼儿期:早期感知和认知、情感和依恋。
2.儿童和青少年期:身心发展、自我认同、道德发展。
3.成年期和老年期:中年发展、老年发展、心理健康。
第十部分:临床心理学1.心理评估: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行为观察。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催眠治疗。
总结:实验心理学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方法。
感知和知觉、注意和工作记忆、情绪和动机、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以下是对实验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决定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控制变量则是需要保持恒定的因素,以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例如,在研究光照强度对阅读速度的影响时,光照强度就是自变量,阅读速度是因变量,而阅读材料的难度、被试的视力水平等就是控制变量。
(二)实验类型1、被试内设计同一组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
优点是可以减少被试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但可能存在顺序效应。
2、被试间设计不同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可以避免顺序效应,但可能受被试个体差异的影响。
3、混合设计结合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的特点。
(三)实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效度指实验能够准确测量到所研究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程度。
二、心理物理学方法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刺激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一)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则是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的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
费希纳定律则表明,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三、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对单一刺激做出的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是对多个刺激中的某个特定刺激做出反应的时间。
(二)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包括刺激的强度、复杂程度、被试的准备状态、练习效应等。
四、感觉与知觉(一)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在持续刺激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例如,我们能从一堆杂乱的线条中看出一个完整的图形,这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1、实验中的几种变量变量:也称变项,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称自变项。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是由实验者观察或记录的变量,也称依变项。
控制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是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称控制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做出特定反应的某种呈现刺激。
(2)环境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3)被试者变量:被试者的特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等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3、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方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是排除法中有效的方法。
双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告诉被试和主试实验目的的实验。
单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被试因主观期望而引起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当消除额外变量有困难时,就可以采用恒定法。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者,也能应用于呈现刺激的安排。
(5)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6)统计控制法:当明知有因素将会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在实验中加以排除或控制时,需要实验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包括实施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结论推断等步骤,以期揭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计1. 两组设计: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使用两组设计,即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或条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可以将实验组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通过比较两组的效果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象应该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随机分配可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干扰,增加实验的内部有效性。
3.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既实验者也实验对象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以减少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变量控制1. 自变量:在实验中,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改变的变量。
通过改变自变量的取值,实验者能够推测出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记忆力的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2.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它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在记忆实验中,因变量可以是记忆的准确性或记忆的持续时间。
3.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还需要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实验者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实验心理学的数据收集通常通过实验记录、观察、问卷调查或脑电图等方式进行。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收集实验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数据,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在实验心理学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如平均值、标准差)和推断统计(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验证实验假设并推断总体的特征。
五、实验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主要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注意等认知过程,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观察和测量这些行为和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变量: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1.2 随机分组: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歪曲,实验设计中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1.3 对照组:在实验设计中,为了对比和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常设立对照组,用于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1.4 伪装和双盲: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偏见,实验设计中常使用伪装和双盲的方法,让参与者和实验人员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和条件。
2. 实验伦理实验伦理是实验心理学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合法性。
实验伦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参与者知情同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征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利益。
2.2 保密和隐私:实验中涉及到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必须严格保密,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3 实验后处理: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后处理,包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咨询,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科学而可靠的结论。
3.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和总结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频数等指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特征。
3.2 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包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通过推论统计,可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它包括选择实验主题、确定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等步骤。
常用的实验设计有前后测试设计、随机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等。
2.因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是实验中被研究者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对被试进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为了保证研究误差的可控性,实验心理学要求在实验设计中控制除了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以保持实验条件一致性。
4.随机化:随机化是通过随机分配被试到不同实验组中来避免实验结果被个体差异所干扰的方法。
随机化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因素上的相似性。
5.遗传学: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双胞胎和家族研究来探索心理特征和遗传的关系。
通过比较相同基因的双胞胎和非同卵双胞胎的心理表现,可以评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6.样本与总体:样本是研究者从总体中选择的一部分被试,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实验心理学中,样本的选择和样本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7.伦理原则: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包括尊重个体权利、保障个体隐私、确保研究过程不会对受试者造成伤害等。
研究者必须获得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以确保研究的道德性。
8.实验结果的解读: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需要经过统计分析和解释才能得出结论。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实验结果的解读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9.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军事等领域。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记忆和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10.实验心理学的限制: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室中的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够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可能受到实验者的期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包含了实验设计、控制变量、随机化、样本与总体、伦理原则等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将从实验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实验设计、受试者选择、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实验目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并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和操作变量。
此外,还需要考虑实验的随机性和对照组的设置,以控制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受试者选择:受试者选择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合适的受试者选择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一般性和推广性。
在受试者选择时,需要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以及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和条件。
此外,还需要通过随机选择或配对设计等方法来保证受试者组间的均衡性。
三、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反应时间测量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和一致性。
四、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环节,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实验结果的规律和关系。
在数据分析中,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实验数据,如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图表和图像等可视化手段来展示实验结果,增强数据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五、实验伦理:实验伦理是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考量,合乎伦理原则的实验设计和进行可以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福利。
在实验伦理方面,需要遵循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保密性和尊重个体等原则,并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此外,还需要进行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六、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实验效度方面,需要考虑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它通过对被试者进行控制和观察,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对心理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1.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独立变量是被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独立变量用于探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组设计:实验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指既对实验者又对被试者进行保密,旨在消除因实验者或被试者的预期效应而引入的偏差。
4.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实验心理学往往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显著性。
三、实验心理学的经典实验1. 杨氏假面具实验:杨氏假面具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通过展示表情假面具并观察被试者对其的反应,研究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认知过程。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皮亚杰的实验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如儿童的物体永久性和空间认知等。
3. 梅尔茨的洗衣房实验:梅尔茨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者在洗衣房等待期间的行为,研究人们对时间感知和时间利用的态度和行为。
4.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囚犯和狱警之间的权力关系,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使个体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获得某种结果。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件、知识和技能等的保持和再现能力,实验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过程。
3.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关注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实验心理学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本质。
正文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如随机控制实验、配对设计实验等,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合理的实验设计还需要考虑因变量、自变量、干扰变量以及实验材料和过程的控制与操作。
因变量与自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操作的变量,用于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因变量是研究中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用于评估自变量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因变量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情绪状态等,自变量包括操作性变量和组别变量。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于从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和结论。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和因素分析等。
•统计分析帮助研究者识别实验结果中的模式和关联性,并进行有效的解读和推断。
常见实验技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脑电图、功能性核磁共振等。
•问卷调查常用于收集受试者主观反应和意见。
•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和反应。
•脑电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技术则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生理数据。
结尾•实验心理学通过科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
•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前言•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支重要分支,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探索和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着重讨论实验心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
实验设计1.被试选择:在实验设计中,选择适当的受试者样本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代表性样本可以提高实验的外部有效性和推广性。
2.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的重要手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的理论。
它涵盖了多个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设计与控制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因此实验设计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实验设计要合理,能够准确地测试假设,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控制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通过固定或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二、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实验过程中被操作或测量的因素。
根据变量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被研究者操作的变量,用于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变量是实验中被测量的变量,用于观察自变量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两个组别。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实验处理或条件,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实验处理,用于对比和比较实验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可以判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四、随机分组与配对设计在实验研究中,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
随机分组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个体特征的均衡;配对设计是在实验前,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参与者配对,然后将每对个体分别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个体特征的匹配。
五、双盲实验与单盲实验为了消除实验者和被试者的期望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指实验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实验条件或处理的情况;单盲实验是指实验者或被试者中的一方不知道实验条件或处理的情况。
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减少主观偏见,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
六、实验伦理实验心理学研究中,保护参与者的权益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伦理包括知情同意、保密性、隐私保护等方面。
研究者需要向参与者详细说明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同时,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护参与者的个人隐私和数据保密,不得泄露其个人信息。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1.早期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代表人物:坎农,巴德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代表人物:帕佩兹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2)面部表情法: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3)生理指标法(客观):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4.情绪的实验方法(1)刺激反应法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
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2)情绪诱导法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课题(为什么)来源:实践需要(现实生活)理论需要(查阅文献)明确课题性质:因素型和函数型2.提出假设(怎么样)逻辑:如果a……,那么b……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具有可推测性3. 被试选取依据:根据实验目的、问题样本数量:大样本≥30;小样本﹤30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4实验控制:包括自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控制5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类型:描述型,问题解决中的出声思维计数型,如性别(男-0,女-1)等级型,领导能力的五级评定计量型,智商6. 实验报告的撰写a. 标题和作者b. 摘要c. 引言d. 研究方法 1. 被试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实验设计和程序e. 结果分析f. 讨论g. 结论h. 参考文献i. 英文摘要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可控制性、可操作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可争辩性因变量控制1.规定因变量的操作定义2.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真实性、敏感性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变量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3.反应指标的平衡速度——准确率自变量控制1.规定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布里奇曼)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校准自变量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4.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额外变量控制被试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控制: 1.指导语标准化2.主试的行为态度3.双盲实验 4.平衡被试差异环境变量的控制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传统的阈限理论(高阈限理论)颜色混合包括相加和相减两大法则1.相加混合法则(色光混合)三原色:红+绿+蓝=白2.相减混合(颜料混合)三原色:黄、青、紫减色法混合是由于三原色吸收光与反射光的不同而混合为不同的颜色。
加色法混合后产生的颜色明度增加,等于其投射的光束的明度的总和;减色法中混合后得出的颜色,其明度是减少的。
影响决策标准β的因素:1、信号和噪音的先验概率的大小先验概率指实验前即可得知的信号或噪音在所有事件中的比率,它一般由主试决定。
实验心理学知识概要doc
实验心理学知识概要第一章绪论冯特可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实验心理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器材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与仪器。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采用实验控制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实验法或实验: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不同于观察法。
实验是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以及控制的观察。
1实验的优点:a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b另一个优点是经济。
2实验的三大特点a随意性b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c系统化的控制3做实验的理由:4实验的种类〔第二节详谈〕5实验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见书中的图〕二、变量〔实验的重要元素,以后无论讲解实验,还是我们自己设计实验都是要分析实验的基本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是我们可以变化、操纵和测量的条件、现象和特性。
包括质的变量和量的变量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1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或行为的变化。
例如,光的明度,声音的响度、房间的温度、动物的饮食量,比如研究反应时,想了解声音的强弱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那么声音的强弱就成了自变量2种类:作业自变量:环境自变量:被试自变量:相关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二〕因变量1定义: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时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一个标准是稳定性。
敏感性: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地板效应:floor effec2种类作为因变量的反应指标: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机率5〕反应的强度口语记录〔三〕额外变量〔许多书称为无关变量,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1定义:1〕除了自变量之外,能够影响实验结果,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2〕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又影响反应变量〔行为或实验结果〕〔例如,要研究男女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业成绩的差异自变量:性别因变量:学业成绩额外变量:使两组在年龄、年级、智力水平、原有基础、任课教师其它变量:如身高、体重、衣着、发型等那么无需考虑〕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2控制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实验科学。
以下是实验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
实验设计包括研究设计、实验程序、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等。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参与者:实验参与者是指被试或受试者。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认知或行为任务,以评估他们在实验中的反应。
被试可以是学生、员工或社区居民,而受试者可以是临床患者或社会工作者。
3.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指用于收集和解释实验结果的方法。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和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差异和交互作用。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是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特征和模式。
这些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心理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5.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这些研究领域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决策、学习、创造力、社交行为、人格和心理健康等。
6. 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临床心理学、工业组织、医疗保健和社会政策等。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从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支持和指导。
拓展:除了以上知识点,实验心理学还涉及到实验伦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的知识。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需要遵循严格的实验伦理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也是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技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最后,实验心理学也需要关注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以促进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实验心理学要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要点整理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实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发掘心理规律、验证心理理论和推动心理学进步的学科。
2.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采用实验设计来探究因果关系。
经典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因子设计和重复实验设计等。
3.随机分配:实验心理学要进行随机分配,即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有效。
4.双盲实验:为了排除研究者和参与者的期望效应,实验心理学中通常采用双盲实验设计。
即研究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5.因变量和自变量:实验心理学中,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而自变量是研究者通过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通过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来推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6.控制组:实验心理学中常常设立对照组或控制组,用于和实验组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可以排除其他变量对结果的干扰,准确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7.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在实验心理学中,要求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即使得所有参与者在实验中面临相同的条件。
这样可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8.伦理问题:实验心理学需要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
研究者需要获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并保证实验过程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9.数据分析:实验心理学中,常常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判断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10.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被应用到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医学、组织行为学等。
通过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实验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它通过运用实验设计、随机分配、双盲实验等科学方法,探索心理规律、验证心理理论。
实验心理学对于推动心理学进步、改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1~8
实验心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1, 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 广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3, 狭义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科,是心理学中有关于试验方法的分支 4, 两大部分内容(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设计(2)实验法在专门领域的应用。
如注意、记忆。
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地位1, 是一门基础性学科2, 心理学的很多分支如认知心理学等都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3, 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 客观观察:客观的现象观察2, 自我校正:对已有的错误信念进行校正3, 更严格的标准:实验信度、实验效度(一) 何为科学1, 非科学的方法:听信权威、轻信先验、注意凝聚2, 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矫正、(二)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本质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机械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二,科学起源(一) 心理学与生理学(二) 心理学与物理学(三)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起源1,英国 马斯克林 1796年 人差方程式2,德国 赫尔姆霍茨 神经传导速度3,¥¥德国 韦伯 韦伯定律 I I K /∆= (常数韦伯分数=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强度) 三,¥¥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 威廉冯特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贡献(1) 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 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4) 对现代的贡献:建立实验室(二) 费希纳1, 系统的探讨了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2,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提出测量心理量的方法,建立心理物理学方法3,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4,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阈限的思想:费希纳的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2)心理测量方法:一方面形成了对心理内容进行科学化和量化研究的量表,进行阈上测量(3)信号检测论:另一方面后人弥补了阈限概念的不足和缺陷,发展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三)艾宾浩斯1,1879年开始记忆方面的研究2,1885年《记忆》----遗忘曲线3,贡献(1)证明了用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实验法,广义的是指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是指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取客观世界原始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二)它是人们搜集、获取、记录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三)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1,自然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观察者不操纵、干预、控制任何变量,只是把观察到的自然发生的行为活动记录下来,以供事后研究分析(3)除了研究者有意观察被试者在自然情境下的表现之外,某些不可逆转的研究也必须使用自然观察法2,参与观察法(1)参与性观察是指研究者把自己融入到观察对象群体中去,然后对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2)参与性观察的两个类别:**观察者只作为研究对象群体中的成员,但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积极的作用**观察者主动融入被研究的群体中去,并与他们进行相互作用3,个案法(1)个案法是指深入的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2)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学说是建立在对个案的临床观察及精神分析研究的基础上(3)由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也只是适用于个别情况4,调查法(1)调查法是指借助于一定的工具(问卷、量表),对于某种现象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资料的分析处理得到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2)问卷法分为:问卷调查法(问卷法)、量表调查法(测验法)(3)问卷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4)问卷法是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5)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分为: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6)调查法的优点:1,能突破时空限制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收集资料2,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3,效率高,能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资料,节省了人力、时间、和经费4,减少主试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干扰结果的影响**问卷法是调查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或量表)了解个体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要求具有信度和效度(7)常见的测量量表可分为: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8)调查法具有的优点:1,能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资料2,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3,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节省了人力、时间和经费4,减少了主试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干扰结果的影响(9)作为观察法的一种形式,通过调查法得到的结果同样是描述性的,不能完全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二,相关研究法**五个特点1,相关研究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2,进一步描述事物间所存在的共变关系3,对于解决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4,具有预测作用5,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从-1.00到+1.006,无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能揭示变量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二个缺点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适用的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2相关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一)相关分析法的指标及意义(二)相关分析法的新进展1,变量特性分析(1)是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变量自身的特性进行考察,以对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2)当两个变量确定存在相互影响,即确定两者间的相关并非第三因素的作用结果,此时,可根据两变量的性质对其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即确定何为因何为果2,偏相关技术(1)此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伪相关(A、B同时受到C的影响)与中介变量相关(A通过C 影响B)也就是判断两变量间的相关是否存在第三变量的影响(C是协变量)3,交叉-滞后法(1)此方法是一种纵向研究法,通过对两变量在前后两个时间点上进行重复测量,由此计算同一时间点与跨时间点的不同相关,作为考察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依据三,实验法(一)实验法的界定及其要素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7、什么是恒定刺激法?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受性,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一般5-7个,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的次数计算阈限值。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的实验结果刺激/mm8 9 10 11 12回答“两点”的次数2 10 58 13 186回答“两点”的比例0.01 0.05 0.29 0.66 0.938、直线内插法的公式反应次数大于50%的刺激-反应次数小50%的刺激/ 反应次数大于50%的百分比-反应次数小于50%的百分比= X-反应次数少于50%的刺激/反应次数为50%(50)-反应次数少于50%的百分数9、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10、心理量表的种类有哪些?根据其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心理量表分类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11、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制作方法主要有哪些?顺序量表一般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来制作。
等距量表一般用差别阈限法和感觉等距法来制作。
比率量表一般用数量估计法、感觉比例法即分段法来制作。
12、对偶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计算比较的的总次数(即配对的数目)n(n一1)/2。
第二:设计记录用表具体编制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斜线式第二种台阶式第三:确定记录方式第四:正式实验第五:结果整理(统计)第一步,统计各项选择分数(C)第二步,计算选择分数的百分数(P),即求P值。
第三,将P换算成Z,绘制顺序量表第三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1、什么是ROC曲线? ROC曲线有什么意义?以报准率为纵坐标(或漏报率),以虚报率(或正确拒绝率)为横坐标作图,就可得到几个点,连接各点即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操作特性曲线或ROC曲线”。
ROC曲线能反映信号先定概率对报准率与虚报率的影响。
意义:①对于具有一定感受性的被试来说,不同判断标准下的报准率与虚报率的点都在机遇线上方,②ROC曲线距机遇线越远,其感受性就越强;曲线距机遇线越近,其感受性就越弱。
③ROC曲线左下角各点的判断标准偏高(严.如10%),右上角各点的判断标准偏低(松.如90%),④如果实验数据低于机遇线,这说明被试是有意对立,即明明感觉有信号偏说“无”,无信号时偏说“有”。
2、计算辩别力指数d’的公式。
辨别力的指标,在心理物理学中用d’来表示,常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
即:d’=ZSN-ZN3、计算β值的公式。
4、有无法的基本程序是什么?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的结果来估计P(y/SN)和P(y/N)。
5、运用有无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步骤有哪些?第一,将结果列成2×2反应矩阵,并计算出报准与虚报条件概率(P)第二,将P值转换成Z分数(标准分数),并求出d’第三,将P值转换成0值,并求β第四,绘制ROC曲线以击中率为纵坐标,以虚报率为横坐标作ROC曲线第五,根据ROC曲线分析讨论6、运用评价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步骤有哪些?第一步:统计各级反应次数,并求P值第二步;统计各类判断标准的累积次数(即P值为积累)第三步;根据P值分别查出Z分数和O值,分别求出d’和β值。
第四步:绘制等感受性曲线ROC(或操作特征曲线ROC)。
第四章反应时测量技术1、什么是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2、反应时的测量方法有哪些?1)、相减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唐德斯的相减法把反应时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
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为简单反应时间;第二反应称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
在这反应中,有多个刺激和多个反应,每一种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即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第三类反应称为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
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
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呈现不反应。
C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但没有反应的选择。
2)、相加因素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的时间总和.3)、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
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3、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哪些?(一)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刺激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不同种类,不同感觉道的反应时间不同。
2)、刺激物理特征(1)刺激强度。
一般而言,刺激越强,反应时间就越短,但并非呈线性性关系。
(2)刺激的呈现时间。
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的反应时间就越短。
3)、刺激物理特征的复杂程度(1)选择的项目越多,则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2)刺激越相似,则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3)复合刺激要比单一刺激的反应时快4)、刺激呈现的位置刺激是在屏幕中呈现,反应时较快;刺激呈现在屏幕的其他位置,反应时较慢;刺激呈现在视野中心,反应时较快;刺激呈现在视野的边缘,反应时较慢;(二)机体变量的因素(1)、被试的准备状态:预备时间太长、太短都会对反应时间的测量有不利的影响。
(2)、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因素,不同动机类型和态度也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间;(3)、年龄因素及个体差异因素;(4)、被试的身心状态,如疾病、兴奋类药物、麻醉与镇静类药物等作用,练习和疲劳等因素也会影响被试的反应速度。
(三)环境因素:实验室的声、光控制要符合实验要求(四)来自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仪器性能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精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五章心理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1、什么是变量?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有哪些?变量:是指有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从变量来源于角度,我们可以把变量分成:任务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任务变量(刺激变量):它们来源于研究任务或实验刺激的某些方面的变化环境变量:这类变量来源于研究实验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被试变量:这类变量来源于被试的特性,也称机体变量或个别差异变量。
2)、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变量分成: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简单地说,即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叫做自变量。
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控制变量:又被称做无关变量,或者额外变量。
2、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当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3、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建立假设。
第三,实验设计。
第四,实验的实施。
第五, 数据分析与得出结论。
第六,撰写研究报告4、确定自变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对于自变量必须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检查点的确定)(3)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4)确定好自变量的间距(5)控制呈现刺激方式(6)对呈现仪器的控制第一,准确精密而不失真。
第二,具有稳定性。
第三,操作方便,反应灵敏5、确定因变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确定好指导语。
(2)主试对被试的态度。
(3)对反应的观察、测定、记录要真实(4) 因变量的度量(或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①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②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即能真实地反映反应的情况。
③因变量的敏感性6、什么是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