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4份打包)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4份打包)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4份打包)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单元“观察物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学习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习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组合创作有趣的物体造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描述等活动,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物体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物体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体模型、实物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己准备的各类几何体模型、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

3. 课堂讲解:讲解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并用语言描述其形状和位置。

5. 创新创作:让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的物体造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2. 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3. 利用几何图形创作有趣的物体造型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语言描述你身边的某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利用几何图形创作一个有趣的物体造型,并描述其形状和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用语言描述其形状和位置,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分析学习图形的运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单元学习的图形的运动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实例观察,使学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运动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本单元主要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旋转(一)图形的旋转(二)、图形的运动、欣赏与设计。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在图形的旋转中,经历循序渐进地学习过程。

对“图形的旋转”的再认识分成了两个课时。

“图形的旋转(一)”活动,教材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旋转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图形的旋转(二)”活动是在前一课时“旋转线段”的基础上,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结合观察、操作、想象,体会图形运动的过程。

教材呈现了多个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形成复杂图形的情境和多个拼图游戏,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分析图形运动的过程,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同时,每一个情境和游戏中,图形运动的方式和步骤是多样的,通过交流,学生将加深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的理解,体验运动过程的多样性。

在教材呈现上,鼓励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与设计美丽的图案,体会图形的美丽和世界的神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天安门广场》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天安门广场》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天安门广场》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形状、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天安门广场的观察和描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天安门广场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内容:1. 天安门广场的概述: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历史背景和主要建筑物。

2.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或模型,分析其形状、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数学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天安门广场的空间关系,如大小、位置、方向等。

4. 应用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形状、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空间关系。

2. 难点:正确理解并描述天安门广场的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或模型、PPT、视频等。

2. 学具:笔、纸、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或模型,分析其形状、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数学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天安门广场的空间关系,如大小、位置、方向等。

4. 应用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板书设计:1. 天安门广场2. 提纲:- 天安门广场的概述- 观察与分析- 数学表达- 应用与拓展---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图形的旋转(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图形的旋转(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图形的旋转(一)|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规律,并能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描述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如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2. 应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进行几何作图和问题解决。

3. 认识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图形旋转的定义:围绕一个固定点旋转一定角度的图形变换。

2. 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 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4. 旋转作图:利用量角器和直尺进行简单图形的旋转作图。

5. 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讨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旋转变换的性质:保持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

旋转作图的基本方法。

难点旋转作图中的角度测量和对称性保持。

旋转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量角器、直尺。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木马、风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运动特征。

2. 提问:“这些物体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旋转的概念。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 讲解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通过动画演示强化理解。

3. 示范旋转作图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并强调角度测量的准确性。

第三阶段: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旋转作图和性质应用。

2. 提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如设计图案、计算旋转后的位置等。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2.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旋转(一)2. 定义和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 旋转变换的性质:大小和形状不变。

4. 旋转作图方法:量角器和直尺的使用。

第三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案:第三单元 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2. 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4. 分数乘除法的简便运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

2. 学具:笔记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

2. 新课:讲解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并通过教学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讲解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

5. 提高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较难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6.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除法2. 目录:导入、新课、练习、应用、提高练习、总结3. 内容: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 提高练习:完成一些较难的练习题3. 实践作业: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对第三单元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主题观察的范围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范围点、观察角度的变化。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借助画图操作等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评价任务】1.画影子,下面是雪雪和龙龙在同一路灯下站立,请分别画出他们的影子,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向目标1)2.画盲区。

(指向目标1、2)【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猴子爬上树张望墙内桃子和客车行驶中观察前方建筑物的情境,借助画图操作等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只观察规则的正方体了,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去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范围的平面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高。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听故事,揭示课题(指向目标3)学生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1、师播放《坐进观天》动画。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有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环节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指向目标2、3)1、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2、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3、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 三视图:物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3. 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整体形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理解三视图的概念。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简单几何体模型,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 探究:学生分组合作,观察并记录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几何体的形状。

3. 讨论: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如何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4. 讲解:讲解三视图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内容: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三视图的概念,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实践作业:观察家里的物体,记录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观察物体的过程。

---本教案旨在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观察范围的概念,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观察范围的概念:观察范围是指从某个角度观察物体时,所能看到的物体部分。

2. 观察范围的特点:观察范围的大小与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被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

3. 观察范围的运用:通过观察范围,判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观察范围的概念,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2. 教学难点:观察范围的运用,描述观察到的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观察范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观察范围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3. 活动一:小组合作,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描述观察到的物体。

4. 活动二:观察实物模型,判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5.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题,加深对观察范围的理解。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范围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的范围2. 内容:(1)观察范围的概念(2)观察范围的特点(3)观察范围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观察范围的概念。

2. 提高题:观察实物模型,判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3. 拓展题:探讨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能理解观察范围的概念,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

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模型、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应用和简单方程的求解。

本节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搭积木比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运算错误等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应用和简单方程的求解。

2.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搭积木比赛的情境、问题引导、分数运算和方程求解等内容。

2.积木道具:准备一些积木道具,用于课堂演示和 student practice。

3.练习题库:准备一些有关分数应用和方程求解的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搭积木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比赛规则和分数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计算搭积木的分数吗?”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在比赛中,如果小明搭了一个积木,它的分数是2/3,小华搭了一个积木,它的分数是1/4,他们一共搭了多少个积木?”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1 搭积木比赛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1 搭积木比赛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 搭积木比赛(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搭积木比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

2. 搭积木比赛的规则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搭积木比赛中的空间想象和团队合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搭积木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比赛,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学生分享搭积木比赛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

2. 搭积木比赛的规则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回家后与家人一起玩搭积木游戏,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搭积木比赛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通过实物模型展示、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搭积木比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搭积木任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搭积木比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理解几何图形的平面与空间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2. 三视图: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3. 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题目,让学生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并画出三视图。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目录:1. 观察物体的方法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3. 三视图的画法4.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画出三视图。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观察物体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平面与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1.思考:变换观察位置,两个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会如何变化?2.观察照片,独立思考两幅照片的拍摄位置。

(1)独立思考。

(2)借助建筑物位置关系、模拟操作等方法进行研究。

3.小组交流汇报。

(1)通过位置关系(纪念碑和纪念堂的左右位置关系)判断。

(2)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关系。

(3)实物模拟判断。

4.全班汇报。

5.按照位置顺序②③④①将四幅图连起来,介绍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建筑物位置关系。

6.总结方法。

1.换个角度观察,两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会如何变化?2.出示照片,组织学生研究,以下图片分别是在哪里拍摄的?判断依据是什么?3.组织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4.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5.请学生扮演小导游,带着游客按照从左到右②③①④的位置把四幅图连起来给游客介绍一下纪念堂和纪念碑的位置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6.总结方法。

(1)观察角度不同,位置关系不同。

(2)可以通过方位关系、实物模拟等方法判断位置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想象方位关系、实物模拟判断等方法进行判断。

在四幅小图的辨别中,②③号位置的辨别是难点,需要进行重点指导。

环节三:巩固练习(指向目标1、2)1.完成练习。

(1)独立完成,选择不同位置所拍摄的照片。

(2)小组内说明判断理由。

(3)借助实物模拟进行验证。

1.出示校园图片,根据位置选择拍摄的照片,并说明判断理由。

活动意图说明:及时巩固练习,练习中要求学生先想象判断再操作验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环节四:归纳总结(指向目标1,2)1.回顾方法。

2.观看视频,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1.如何判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特点?2.播放视频,进行讲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活动意图说明:总结方法,以便进行学习迁移,同时挖掘教学素材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作业设计】1.练一练第一题。

2.当小导游,按位置顺序介绍一处家乡的景点,说清楚每个位置不同景物的位置关系,并拍照验证。

第三单元 《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 《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的关系2. 观察物体的方法3. 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2. 学具:各种形状的物体、量角器、三角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出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3.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记录观察范围和观察角度,总结规律。

4. 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的范围》2. 主体部分:(1)观察的范围与观察角度的关系(2)观察物体的方法(3)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辅助部分:各种形状的物体、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具和学具的图片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

2. 提高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观察的范围和观察角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其他与观察范围和观察角度相关的数学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教案: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本节课主要讲述如何通过观察物体来认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物体的三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体的三视图,即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

2. 学会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来识别物体的形状。

3. 学会通过物体的三视图来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三视图,知道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识别和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三视图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来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不同的物体,并尝试描述它们的形状。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物体的三视图,并讲解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三视图,引导学生理解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对应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物体2. 板书内容:物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三视图与物体形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其三视图,并尝试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出来。

2. 作业答案:根据学生所观察的物体,描述其三视图,并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的授课中,我深刻认识到有几个关键细节是亟需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对物体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2. 描述物体形状能力的培养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物体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基础。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察的概念,掌握观察的方法。

2.能够举一反三,发现生活中的观察方法并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观察的概念。

2.掌握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正确的观察不同事物。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指人们通过亲身经历,用不同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事物进行系统地描述和辨认的过程。

观察可以增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并且可以有助于我们从中获取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或做进一步的研究。

2.观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不同的观察任务。

以下列出了一些常见的观察方法:•直接观察: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或者使用仪器设备。

•间接观察:有些事物或现象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观察。

比如观察月亮的形状。

•对比观察: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比如不同颜色的荧光笔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系统观察:对于某些事物或现象,我们需要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才能得到一个透彻的理解。

比如观察一只蝴蝶的繁殖、生长、变化等多个方面。

3.实际应用通过以上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观察方法。

比如,在自然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科学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研究对象,才能得到更加精准的研究成果。

在做数学题目中,我们也需要运用观察来寻找解题思路和一些特殊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特殊对象或现象,并让学生发表一下对于这个事物或现象的猜测,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视角出发,开始体验观察。

2.学习观察的方法(30分钟)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化、操演化等教学方法,针对性地讲解和演示不同的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演练环节中,积极参与、体验,对思路和方法有充分理解和把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天安门广场|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天安门广场|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3 天安门广场|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3 天安门广场|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并能用面积单位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的应用和转换。

2. 教学重点: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并用面积单位进行描述。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的应用。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2. 测量工具(卷尺、直尺等)。

3. 绘图工具(纸张、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天安门广场有多大?如何用面积单位描述它的面积?2. 讲解面积单位(1)展示面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举例说明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1)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亲手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2)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讲解计算面积的方法(1)展示计算面积的基本步骤。

(2)通过实例讲解计算面积的方法。

5. 应用面积单位解决问题(1)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面积单位的应用。

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提问: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有多大?2.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如何将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等面积单位进行换算?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教案)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上册

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的范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察范围的概念,掌握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范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范围的概念。

2. 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

3. 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范围的概念,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观察范围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范围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的范围2. 板书内容:观察范围的概念、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巩固观察范围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提高题:运用观察范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观察范围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进度的适应情况。

3.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范围的概念、观察范围与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关系,以及观察范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观察范围的变化。

2. 描述观察结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大小和位置。

3. 观察范围的变化:讨论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2. 教学难点:理解观察范围的变化与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立方体、球体等。

2. 学具:准备画纸、铅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观察游戏,引起学生对观察物体范围变化的兴趣。

2. 新授: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描述观察结果的语言表达方式。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物体,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观察范围的变化。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对观察范围的影响。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描述观察结果的语言表达。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的方法- 描述观察结果- 观察范围的变化- 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对观察范围的影响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不同的物体,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来改变观察范围。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让学生掌握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观察范围的变化与观察点、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瓶12元,八五折
师: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较: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孵化率的知识,从而理解95%的意思。
要知道哪个超市合算,就必须先进行比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练习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1-3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现在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二、基础练习
1、P31练习二和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解题的方法。
3、练习二第3题
(1)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2)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3)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P33思考题
师: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4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个性化修改】
难点:
1、在于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轴对称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方法。
2、学生对于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2)需要知道什么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练习二第5题
(1)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总结出旋转的要求:
1、方向
2、绕某一点旋转
3、旋转的度数
五、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
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
教学反思:
图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6页“图案设计”。
二、尝试练习: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