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特制定本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应作为医院目标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常规开展,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分析和反馈。

三、医务人员在置管操作和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无菌纱布为1次/2天,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防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八、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渗湿或浸入水中。

九、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

十、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十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置管前准备1、操作人员要求(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I,并取得相应资质。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癌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置管的用物准备置管人员操作前认真检查导管及用物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须使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应选用碘伏消毒液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15cm o5、在无禁忌的情况下,成人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但对用来透析的导管置入,可选择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

6、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常规24小时更换,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当输注不容易促进细菌生长的液体时(非血液制品、营养液),72—96小时更换一次,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急诊抢救病人或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标准流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标准流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标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处理标准流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医疗环境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静脉导管插管过程中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往往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和风险,因此预防和控制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至关重要。

以下是预防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方法:医护人员在插管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佩戴手套、面罩和无菌衣物等。

手术场所应保持清洁,并进行定期消毒。

静脉导管应尽量早期拔除,特别是对于不必要的导管。

使用静脉导管时,每天都应评估其是否仍然需要存在。

一旦不再需要,应立即拔除。

在插管部位周围进行正确的皮肤清洁、消毒和贴敷导管敷料,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插管技术的最佳实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材料来减少损伤和感染的风险。

如果出现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下措施可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发展: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其他感染指标,以及导管部位的症状变化。

一旦发现感染的征兆,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移除已感染的导管并进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药物敏感性。

对于尚未感染的导管,可以考虑使用锁定治疗,如使用抗菌药物锁定溶液。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授正确的操作技术、皮肤护理和感染控制知识。

预防和控制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提供安全医疗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皮肤护理和使用最佳穿刺技术,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一旦发生感染,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及正确处理导管部位,可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通过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指南来制定,并与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讨论和确认。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范和掌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在医院范围内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相关医疗服务单位。

第三条导管包含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本制度将针对不同导管进行相应防备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的意识、知识和本领。

第二章导管前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供应规范的导管操作和穿刺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技巧。

第六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七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并确保消毒时间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导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并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插入。

第九条植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确保导管与四周环境和其他导管有充分的分别距离,避开导管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患者在导管植入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导管使用期间防备措施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确保导管稳定固定。

第十二条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医院将订立相应的计划,定期更换导管并对患者进行评估,降低感染风险。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注意导管的引流管路,保持通畅,并避开倒抽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条在接触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遵从全身清洁原则,定期清洗患者的口腔、皮肤和泌尿道,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避开不必需的操作,减少导管的滑动、拔出和调整的次数,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十七条导管使用期间,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导管四周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导管拔除后防备措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的拔除,并及时处理导管拔除后的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预防与处理

03
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案例三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预 防意识。
建立监测与报告制度
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感 染病例。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 自我保护能力。
并进行分析。
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报告 制度,确保感染病例得到及时上
报和处理。
对监测和报告的数据进行汇总和 分析,评估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
,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意识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他 们的预防意识。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留置导管期 间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感 染风险。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机,CRBSI可分为导管插入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 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
发生机制
导管作为异物植入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如血小板在导管表面 黏附、形成血栓,以及炎症细胞和补体系统的激活,这些都为微生物的黏附和定 植提供了条件。
影响因素
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材料与类型、置管技术、医护人 员手卫生、导管护理措施等。
01
在置管、更换导管和敷料等操作 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确保操作环境、操作者和使 用的物品均达到无菌要求。
02
操作者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无 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考核, 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严格执行 。
合理选择导管类型和置管部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 导管类型,尽量选择材质好、生物相 容性好的导管。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流程2024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流程2024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流程2024一、准备工作(1)充分评估置管指征,使不必要的置管率最小化。

(2)对相关人员进行置管指征、血管内导管置管及其护理的规范化操作、防止CRBSl的最佳感染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3)确保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和维护前,均完成预防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基本措施的教育课程,并进行定期培训与能力评估。

(4)医疗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置管前,要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并通过认证过程,确保其具有独立置管的能力。

(5)当医院改变其输液系统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再教育。

(6)建议对相关人员进行置管技术的模拟训练二、在置管通路与导管种类的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2014年IDSA指南的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肥胖病人应避免采用股静脉通路作为导管放置点,不同穿刺点的风险和收益必须具体化。

(2)应根据插管目的、预计使用的时间、已知的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如静脉炎和皮下渗漏\插管操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合理选择导管种类。

(3)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

(4)当预计静脉输液治疗时间>6d,应使用中长周围静脉导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三、操作原则(1)无菌观念:操作过程中应牢记无菌观念,熟悉操作过程,必要时须由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旁指导,以确保操作的无菌。

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如果观察到违反无菌原则的操作,应立即终止操作。

①在置管前操作者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使用免洗酒精产品或抗菌肥皂和水对手部进行处理;②在PICC,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或更换导丝时,应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使用覆盖病人全身的无菌洞巾;③使用含有酒精浓度>0.5%的洗必泰溶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进行皮肤穿刺。

(2)使用全套的静脉穿刺和导管包。

(3)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

(4)插管部位敷料应用:①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的透明、半透明敷料覆盖插管部位;②若病人易出汗或插管部位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应选用纱布覆盖;③除透析导管外,请勿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霜,因其可能促进真菌感染及细菌耐药。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背景气管导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它也可能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生。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并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因此,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预防措施以下是预防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洁手:医务人员在操作气管导管之前应洗手,确保手部清洁并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

2. 穿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在插入和管理气管导管时应戴无菌手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使用无菌设备:确保气管导管及其相关设备(如导管锁固定装置)在使用前进行无菌处理,以防止细菌污染。

4. 适当的插管技术:医务人员应使用正确的插管技术,以减少插管过程中的细菌进入。

5. 规范换药程序:定期更换封闭系统、血管通路等器械,避免器械的长期使用引发感染。

6. 防止误吸:采取措施预防误吸,避免气管导管被污染物质污染。

控制措施以下是控制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识别血流感染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培训和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感染控制策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包括规范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4. 监测和反馈:定期监测和评估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和管理层,以便持续改进控制措施。

5. 结合科学证据:根据最新的科学证据,更新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预防效果。

结论通过采取上述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然而,预防和控制血流感染是一个持久的努力,需要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提供更安全的医疗环境,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字数:XXX)。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1、建立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5、妥善固定导管,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保持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密切观察病情,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9、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输液管应予以更换。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符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1、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12、开展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身体内插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道导管等)时,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应从插管前开始。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

同时,应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可以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

另外,在插管前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其次,在导管的选择上要慎重。

选择导管时,应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导管,如选择内径较小的导管,减少侵入血管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导管也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护理上,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的插管部位应定期清洗,可以使用无菌物质进行保护,如使用透明贴膜进行覆盖。

每天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导管的稳定。

另外,导管周围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医院要定期对导管相关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所在的病房也要保持干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合理。

最后,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要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医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研究和最新的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1、血管通路装置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红斑,水
肿;任一类型的疼痛、触痛或渗出物;完全植入式血管内装置的皮下囊或任一隧道式导管的皮下隧道中的液体,出口处或皮下囊周围硬化;自发性破裂和渗出物;血管通路装置置入部位表面皮肤坏死;体温升高。

2、置入血管通路装置时应考虑选择适当部位,以预防感染发生。

3、外周静脉导管患者,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诸如超过置入部位至少1cm的红斑、硬化、渗出物、无其他感染源可解释的发热)或者患者主诉与导管有关的疼痛或触痛,应考虑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4、不建议单凭体温升高为依据拔除正常使用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

采取挽救措施的考虑因素包括:
(1)血管通路装置的类型,如经皮或手术植入的长期使用的导管。

(2)置入一个新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困难。

(3)凝血机能障碍。

(4)成对血液培养证实存在感染的微生物。

(5)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条件。

包括:严重的脓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或存在血管内的硬件(如起搏器)等。

5、如果CR-BSI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该拔除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严重的脓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尽管抗菌治疗已超过72小时但仍存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或分支杆菌造成的感染。

6、应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风险和需求,决定是否在新的部位置入新中心血管通路装置。

7、对于严格采用无菌技术但仍有多发性CR-BSI病史的、长期使用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患者,考虑使用预防性抗菌封管溶液。

8、一旦怀疑患者出现CR-BSI,就应对拔出后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尖端进行常规培养。

植入式输液港应培养储液盒内容物盒导管尖端。

9、当怀疑出现CR-BSI时,在开始抗菌治疗前,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样,进行成对的血液培养。

导管和静脉穿刺的血培养物应存在同种微生物,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感染源可解释。

要确诊CR-BSI,考虑定量血培养或中心导管培养物与外周血培
养物呈阳性的时间相差≥2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