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动物学复习资料.doc

动物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物种species: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亚种subspecies: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类任何其它种群有别。

亚种用于表示动物,变种用于表示植物。

3.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是国际上对神统-采用的命名法,它规定每种动物都仃一个学名(science name),其学名是由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组成,主要由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构成,有时加上定名人姓氏、时间等,用斜体写属和种。

4.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属名种名亚种名入二、填空1.关于生物的分界有多种方法,其中五界分类系统是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2.动物学的研究方法--般有: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3.动物的主要分类阶元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4.三名法依次是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的。

三、简答(了解)1.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有哪些?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乂有哪些?意义:1.动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方面3.医药卫生方面4.工业工程方面另:在了解个动物类群的进化历程和演变规律、形成保护动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素质、推动动物学的进-步发展为人类造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2.动物分类的依据有哪些?以动物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3.为何生物分界的五界系统被广泛采用?考虑到了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营养方式三,简答题1,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有哪些?1.动物资源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方面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方面3.医药卫生方面4.工业工程方面5.仿生学中的应用等2,动物分类的依据有哪些?细胞是否具有成型的细胞核.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营养方式,动物生殖方式发育方式,呼吸方式等等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单细胞群体,细胞内有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胞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机体。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说明答案1.物种——分类根本单位,种是具有必定的形态构造和心理特点以及必定天然散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别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才能的子女,不合种之间消失生殖隔离.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取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办法进行定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3.组织——由一些形态雷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路,配合担负必定机能的构造.4.器官——由几种不合的组织有机接洽起来,形成具有必定形态,并担负必定机能的构造.5.体系——在机能上亲密相干的器官结合起来,配合完成一种或几种心理机能的构造.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定部位长出与自身材形类似的个别,称为芽体.今后芽体可以离开亲体发育成新个别或不离开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法.7.裂体生殖(又叫复决裂和多决裂)——细胞核起首决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别,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决裂生殖方法.8.幼体生殖——某些虫豸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涯的生殖方法.9.孤雌生殖——某些虫豸如蚜虫,其不经由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子女的生殖方法.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活泼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法.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消融,经由过程小核的决裂和部分交流,最终产生8个新个别的庞杂进程.11.配子生殖——原活泼物虫体经减数决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会或受精发育为新个别.12.再生——动物身材一部分毁伤或切除后能从新长出的现象.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情形前提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养分物资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应.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养分物资由母体供应.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养分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应,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合.16.伸缩泡——原活泼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由过程紧缩和舒张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渗出功效.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构造,有孔启齿在表膜上,当动物碰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以为有防御功效.18.变形活动——变形虫在活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竭向伪足伸出的偏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活动.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材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活动和取食功效.20.寄生——一种生物生涯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养分,并对该生物有害.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代所寄生的寄主.22.中心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代所寄生的寄主.23.共栖——两种生物生涯在一路对两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离开后都能自力生涯.24.共生:两种动物配合生涯在一路,对两边有利,离开后不克不及自力生涯.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决裂球的植物极在外,小决裂球的动物极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相反.25.生物产生律——生物的个别发育史是体系成长史的简略而敏捷的重演.26.世代瓜代——在动物的生涯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纪律地瓜代消失的现象.27.动物体系体例——动物身材构造的对称性28.辐射对称——经由过程身材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材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29.两侧对称——经由过程身材的中心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材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系体例类型.30.五辐对称——经由过程身材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材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系体例情势.31.网状神经体系——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崛起互相交错成网状构造.这是动物界初次消失的神经体系类型.网状神经体系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32.梯式神经体系——扁形动物的神经体系类型.身材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衔接并散布到身材各部.33.链状神经体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体系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构成,神经体系较蓬勃.34.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构成.起呵护等感化.35.本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本质,松散地互相衔接在一路,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6消化轮回腔——腔肠动物体壁环绕的中心腔既有消化功效又有轮回功效.37.不完整的消化体系——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力不高,称为不完整的消化体系. 38完整的消化体系——消化管有口腔.咽喉.胃肠和肛门等构成. 39.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渗出体系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曲折.多次分支的纵行渗出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尾连着焰细胞.经由过程焰细胞收集过剩的水分和液体废料,经渗出管由体不和的渗出孔排出体外.40.后肾管——大多半环节动物渗出器官的类型,起源于外胚层,为一条径直盘曲的管子,一端启齿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启齿于本体节的体表.41.马氏管——虫豸等节肢动物的渗出体系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接壤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料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42.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渗出形成的膜状构造,重要成分为蛋白质,有呵护感化.43.原体腔(假体腔)——由囊胚腔的残剩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消化管外无肌肉层.44.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辽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接近内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表里层之间.因为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45.混杂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配合形成的.46.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材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构造基底细同的分节情势.47.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材各体节的形态构造有显著差别的分节情势.48.生殖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构造,与生殖有关.49.开管式轮回——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淌,还流到组织间隙间的轮回方法.50.闭管式轮回——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淌的轮回方法.51.单轮回——鱼类心脏同心专心房同心专心室,血液在全身轮回一周全心脏一次,轮回效力低.52.不完整的双轮回——两栖爬行类心脏构造为他心房同心专心室,血液在体轮回和肺皮轮回时经由心脏二次,但因同心专心室,由体轮回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未完整离开.53.完整的双轮回——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他心房他心室,血液在全身轮回一周全心脏二次,由体轮回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完整离开,血液轮回效力高.54.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活动器官,是体壁凸起的扁平片状崛起双层构造,体腔也伸入个中.55.外衣膜——为软体动物身材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全部内脏团.外衣膜由表里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渗出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56.外衣腔——外衣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启齿于外衣膜.57.蜕皮——因为虫豸等生物的外骨骼不克不及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按期脱去本来的外骨骼,从新长出更大而柔嫩的新骨骼的现象.58.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材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效较完整.59.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渗出到体表的坚硬的无性命的几丁质构造,具有呵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感化.其构造包含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顺应陆地生涯有重要感化.60.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管,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崛起构成,这些崛起称肺叶.60.书鳃——肢口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身材腹部后壁凸出呈叶片状,重叠似册页.61.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痕.低等水生种类鳃裂毕生计在,且有呼吸感化,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代消失.61.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起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1.世代——虫豸从卵开端,经由幼虫,或者按序经由幼虫和蛹,直到变成成虫而产生子女为止,称为一个世代.62.完整反常——虫豸生涯史中要经由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功效完整不合的四个时代,这种形态.习惯的变更称完整反常.63.不完整反常——虫豸等动物个别发育中的反常情势,在生涯史中一般仅消失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消失蛹期,包含渐反常和半反常等具体情势.64.渐反常——发育反常进程中,幼虫和成虫不同不大,生涯习惯也类似.65.半反常——发育反常进程中,幼虫不但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涯习惯也不雷同.66.逆行反常——动物经反常后身材构造变得更为简略的反常情势.67.触手冠——某些动物身材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构造,有摄食等功效.68.脊索——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为消化管不和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构造,起支撑身材感化.69.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不和,高级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71.原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来自胚胎时代的胚孔.72.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代的胚孔,而是在胚孔相对的地位从新形成口.73.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消失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掉.74.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单毕生保存,并且延长到背神经管的前方.75.变温动物——动物体温随情形温度变更而变更的动物.76.恒温动物——动物体温不随情形温度变更而变更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消失羊膜的动物.77.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消失羊膜的动物.78.两栖动物——幼体必老生涯在水中,成体可以生涯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涯的动物类群.79.被囊动物——尾索动物身材外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故又被称为被囊动物.81.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巧性高.82.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83.前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内凹,后面凸出.84.后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凸出,后面内凹.85.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展,有椎间盘,支撑才能和灵巧性都好.86.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骼,接洽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触感染的振动抟给内耳.87.侧线器官——鱼类身材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触感染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88.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向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成雄性的现象.89.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准时代,依必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必定的滋生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长距离的迁游.90.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的前(后)肢由肱(股)骨.桡尺(胫腓)骨.腕((跗)骨.掌(趾)骨和指(趾)骨构成,各部分能灵巧活动,具五指(趾),顺应陆地生涯.91.口咽式呼吸——经由过程口咽腔底部的高低动作完成呼吸进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流功效.92.胸式呼吸——经由过程肋间肌肉的紧缩转变胸腔容积完成呼吸活动.93.胸腹式呼吸——经由过程胸廓的活动和胸腹部肌肉的紧缩完成呼吸活动.94.双重呼吸——因为鸟肺构造特别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流.95.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应生殖腺发育所需养分的构造.96.犁鼻器——位于蜥蜴和蛇口腔顶部不与鼻腔连通的嗅觉器官.97.颞窝——爬虫类头骨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增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效.98.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离隔,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共用部.99.红外线感触感染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异常敏锐的热能感触感染器,能感触感染四周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更,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迟钝. 100.羊膜卵——完成陆地滋生的重要构造,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消失羊膜. 101.愈合荐椎——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的椎体. 102.凋谢式骨盆——鸟类腰带阁下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衔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103.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 104.迁移——是鸟类对转变着的情形前提的一种积极的顺应本性,成群鸟每年在滋生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长距离迁飞. 105.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移习惯的鸟类. 106.候鸟——有迁移习惯的鸟类. 107.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展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108.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展开,不克不及站立和自力生涯,需由亲鸟豢养一段时光才干自力生涯. 109.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紧缩能转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路介入对腹部的紧缩,利于排便等. 110.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效消失了分化,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品味功效,如许的牙齿为异型齿. 111.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效未消失分化,无品味功效. 112.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敏捷吃进大量草料,在歇息时将胃中光滑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进程. 113.肺泡——哺乳纲肺的根本构造和功效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尾膨大的泡状构造. 114.肾单位——是肾脏的根本构造和功效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115.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构造,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异常丰硕,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两边的血管慎密相贴,经由过程心理渗入渗出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资交流. 116.胼胝体——哺乳类阁下两大脑半球经由过程很多横行的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 117.生殖隔离——不合种的个别在天然情形下,不杂交或杂交不育的现象.118.包囊——原活泼物不摄取养分度过不良情形阶段,其四周有体内渗出的胶质囊壁包抄,具有沾染才能.119.侧线鳞——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侧线上鳞数120.鳞式:侧线鳞数——————侧线下鳞数121.鳍式——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量标书面表达式称鳍式.鳍的种类用大写英文字母暗示,鳍棘的数量用大写罗马数字暗示;软鳍条的数量用阿拉伯数字暗示;鳍棘与软鳍条持续时用“-”暗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量规模以“~”暗示.122.齿式——暗示哺乳类一侧高低颌各类牙齿的数量.123.枕髁——枕骨大孔四周枕骨与颈椎衔接部位形成的崛起.。

动物学 考试名词解释

动物学 考试名词解释

【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

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生物发生律】赫克尔,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的。

他认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侧生动物】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但其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有很多不同,如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生理性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两囊幼虫】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称为中实幼虫,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这个发育期称为两囊幼虫。

它离母体后,在海中营浮游生活,不久即营固着。

【芽球】【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细胞内营细胞内消化。

构成胃层。

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特有的细胞。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隐生】:轮虫一种奇异的特性—即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如水体干枯、温度变化等),有些轮虫停止活动,呈现如死亡了一样的状态,称为隐生或失水蛰伏。

当环境适宜时又复活。

【分节现象】:体节间有隔膜和节间沟。

体节不仅表现在体表,而且体内的血管、排泄管、神经节等重要器官也按节排列,这种身体由若干体节构成的现象称为分节现象,分节现象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分节现象】:低等无脊椎动物仅有外表的分节称原始分节象【体节】: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小段组成,这些小段称体节【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多是同律分节,即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基本相同。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分类、进化等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基本单位)。

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祖先和一定自然分布区域,在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彼此相似的个体所组成的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类群。

3、亚种(地理亚种):是种内部分个体,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理区域,与原种动物在个体形态特征和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4、品种:种内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符合人的经济目的。

5、学名:国际上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生物名称。

6、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一般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要求是名词、主格、单数,第一字母大写,后一个为种名,多用形容词或名词。

后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7、自然分类法:以动物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异性总和为基础,并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结构等证据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的方法。

8、刺丝泡:是草履虫具有的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系列椭圆形泡状结构,具有防御功能。

9、伸缩泡:是淡水生的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排泄胞器,是内质中连有数条收集管的泡状结构,其有节律地膨大、收缩,能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渗透压。

10、细胞器:是原生动物中由细胞质分化出的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和高等动物一样的各种生理机能,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

如排泄、消化等胞器。

11、变形运动:变形虫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动到指状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

这种凝胶质与溶胶质相互转换,使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动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动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动物学试题库及答案动物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0分)1.双名法:用拉丁文为动物命名的方法,包括属名和种名。

2.刺丝泡:原生动物的一种细胞器,用于摄取食物和排泄废物。

3.外套腔:某些动物体内的一个腔室,与消化道相连,用于呼吸和排泄。

4.世代交替:生物的繁殖方式之一,指两种不同形态的个体交替出现,如蚕蛾的幼虫和成虫。

5.皮肤肌肉囊:扁形动物的一种特殊器官,由肌肉和皮肤构成,用于运动和呼吸。

6.假体腔:某些动物体内的一个腔室,不与消化道相连,用于血液循环和呼吸。

7.同律分节:节肢动物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指身体分节运动的同步性。

8.龄期:昆虫的生命周期中,经历不同发育阶段的时间段,如幼虫期、蛹期、成虫期等。

9.血腔:某些动物体内的一个腔室,用于血液循环和呼吸。

10.后口动物:动物的一类,消化道的口在身体的后端,如蛔虫。

11.生物学物种: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指具有相同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的一组生物个体。

12.体腔囊法:动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体腔的类型和发育方式将动物分为原肠动物、中肠动物和后肠动物。

13.生物发生律:生物繁殖的规律,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4.逆转:某些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胚胎的前后轴发生颠倒的现象。

15.自然分类法:生物分类学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将其分类。

16.混合体腔:某些动物体内的腔室,同时用于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

17.细胞器:细胞内的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18.不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种生命周期,幼虫和成虫之间没有蛹期。

19.适应辐射:生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演化出的特征和形态。

20.两侧对称:动物的一种体态特征,指身体左右两侧相对称。

21.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种生命周期,幼虫、蛹和成虫三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22.组织:多个相同或相似细胞组合而成的结构,担负一定的功能。

23.系统:生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将其分类。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脊索与脊柱2排泄与排遗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4瓣鳃5裂体生殖6体腔7物发生律8伸缩泡9完全变态10原肾管11角质膜12疣足13外套膜14凯伯尔式器 (Keber’s organ) 15书肺16化性17双名法18刺丝泡19皮肌囊20不完全变态21后肾管22混合体腔23刚毛24黄色细胞25外套腔26鲍雅诺式器(Bojanus organ) 27原口动物28生物圈29实质组织30马氏管31后口动物32肾单位33分类阶元34次生颌35龄期36初生颌37裂齿38弧胸型39脊索40咽鳃裂41尾索动物42逆行变态43固胸型44单循环45双循环46洄游47休眠48变温动物49恒温动物50群落51同源器官52同功器官53次生腭54双重呼吸55舌接型56异型齿57胎盘58颞窝59韦伯氏器60反刍61羊膜卵62.迁徙63肺泡64适应辐射65鳃囊66愈合荐椎67跗间关节1、脊索与脊柱相同点:都是身体中轴支撑器官不同点:(1)脊索是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的棒状结构,外面围以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不分节,具弹性。

脊柱是由一节节脊椎骨连接而成,既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

(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或终生具有,或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中仅在胚胎期出现;脊柱是脊椎动物终生中轴支持器官。

2、排泄与排遗排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消化管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1)支配骨骼肌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2)从中枢发出后直达效应器从中枢发出后,要在植物性神经节换元,节后神经元达效应器(3)受意志支配一定程度上不接受意志控制(自主神经系)4瓣鳃:软体动物瓣鳃纲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

每个瓣鳃纲动物有4个瓣鳃,还要提到瓣鳃的组成结构。

5裂体生殖: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过程。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植物门(Chordata)之南宫帮珍创作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 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 外围以结缔组织鞘, 坚韧而有弹性.高等脊索植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植物只在胚胎期呈现, 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植物脊索反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植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年夜为脑, 脑后部份形成脊髓.3. 咽鳃裂:高等脊索植物在消化道前真个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这些裂孔即咽鳃裂.高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呈现.4. 尾索植物:脊索植物中最初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 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 故又称被囊植物.5. 逆行反常:在反常过程中, 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 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 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年夜, 鳃裂数目增加, 内脏位置发生改变, 形成被囊.经过反常, 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 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反常方式即逆行反常.6. 小肾囊:尾索植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 含有尿酸结晶.7. 头索植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植物.脊索不单终生保管, 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故称头索植物.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 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 起到感光作用.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植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 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 借助于纤毛的摆动, 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 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10. 无头类:头索植物身体呈鱼形, 体节分明, 脊索终生保管, 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头部不明显, 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故称为无头类.11. 有头类:脊椎植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呈现, 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 形成明显的头部, 故称有头类.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高等的脊椎植物,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又称无颌类.13. 有颌类:包括脊椎植物中除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 用于支持口部、加强植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14. 原索植物:尾索植物和头索植物两个亚门是脊椎植物中最初级的类群, 合称为原索植物.15. 被囊植物:尾索植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 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份的被囊傍边, 所以又成为被囊植物.五、问答题1. 脊索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植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1. 脊索植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植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植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脊索植物与无脊椎植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脊索植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 后被脊柱所取代;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份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植物无脊索或脊柱, 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植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植物的栉鳃以及节肢植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心脏位于消化道反面;无脊椎植物的肛孔开口于躯干部末端.但脊索植物的一些结构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身体分节及闭管式循环也见于一些无脊椎植物.这些共同点标明脊索植物是由无脊椎植物进化而来的.2. 脊索植物三年夜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2. 脊索植物的三年夜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 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 外围以结缔组织鞘, 坚韧而有弹性.高等脊索植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植物只在胚胎期呈现, 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背神经管:位于脊索植物脊索反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植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高等脊索植物在消化道前真个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即咽鳃裂.原索植物和原始水栖脊椎植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植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呈现.3. 脊索植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脊椎植物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亚门和各纲有何主要特点?3. 脊索植物门分为尾索植物、头索植物、脊椎植物三个亚门.尾索植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 成体退化消失, 体表有被囊.头索植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 并终生保管.咽鳃裂众多, 身体呈鱼形, 分节, 头部不明显.脊椎植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呈现, 随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在前端, 形成明显的头部.脊椎植物亚门包括以下几个纲:圆口纲:无颌, 缺乏成对附肢, 单鼻孔, 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软骨鱼纲:骨骼为软骨;呈现上、下颌, 体表被鳞, 鳃呼吸, 成对的附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硬骨鱼纲:骨骼为硬骨;其它同软骨鱼纲.两栖纲:皮肤裸露, 幼体用鳃呼吸, 以鳍游泳, 经过反常后的植物可陆上生活, 用肺呼吸, 具五趾型附肢.爬行纲:皮肤干燥, 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二心房、一心室, 心室具不完全分隔, 胚胎发育中呈现羊膜.鸟纲:体表被羽, 前肢特化成翼, 恒温, 卵生.哺乳纲:身体被毛, 恒温, 胎生, 哺乳.4. 脊索呈现的意义?4. 脊索的呈现是植物演化史上的重年夜事件, 使植物的支持、呵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植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从而成为在植物界中占统治位置的一个类群.脊索构成支持躯体的主梁, 是体重的受力者, 使内脏器官获得有力的支持和呵护, 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 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年夜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植物体更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 对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脊椎植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呈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呵护, 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5. 以海鞘为例, 说明何谓逆行反常?5. 海鞘幼体形似蝌蚪并具有脊索植物的三年夜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 脊索背方有中空的神经管, 神经管前端还有膨年夜的脑泡, 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 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 并有少量成对鳃裂.幼体经短时间的自由生活后, 身体前真个附着突起粘着到其它物体上, 开始反常.反常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脊索和肌肉逐渐萎缩, 并被吸收而, 神经管及其感觉器官退化为一个神经节.咽部扩年夜, 鳃裂数急剧增多, 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取代.附着突起在反面生长迅速, 把口孔的位置推倒另一端, 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的角度.最后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呵护身体的被囊, 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酿成自由生活的柄海鞘.柄海鞘经过反常, 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 体型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反常即逆行反常.6. 脊椎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6. 脊椎植物是脊索植物门的一个亚门, 所以其具有脊索植物的三年夜共同特征.但脊椎植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 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呈现明显的头部, 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 并呈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取代脊索, 成为身体的支持结构, 高等脊椎植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 高等脊椎植物被脊柱取代, 脊索退化仅留痕迹;除圆口纲外, 呈现了上下颌, 能主动捕食, 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 呈现了成对的附肢, 增强了运动能力, 扩年夜了活动范围, 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鳃作为水生植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 陆生脊椎植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 成体用肺呼吸;集中的肾脏取代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取代了腹年夜动脉, 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 高等植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 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7. 尾索植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 尾索植物是脊索植物门中较为高等的一个类群, 主要特包括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 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 身体包裹在被囊傍边, 营固着生活或自由生活;体表有出水孔和入水孔, 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 咽外围有宽年夜的围鳃腔, 与出水管相通;由于营固着生活,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 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一个神经节.无专门的感觉器官, 仅有少量感觉细胞;排泄系统退化,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 只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牝牡同体, 异体受精, 也可营无性的出芽生殖;固着生活的种类具有逆行反常现象.8. 以文昌鱼为例试述头索植物的主要特征?8. 头索植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终生保管, 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但缺乏真正的头和脑;身体呈鱼形, 无明显的头部, 具鳍, 平时少活动, 身体半埋于沙中, 借水流滤食, 夜间可在水中做长久游动;无骨质的骨骼, 脊索是身体的主要支架;背部肌肉发达, 腹部薄弱, 肌肉由多对“<”形肌节构成;咽部扩年夜, 是呼吸和收集食物的场所;闭管式循环系统, 无心脏, 但具搏动能力的腹年夜动脉, 因而被称为狭心植物;排泄器官由数对肾管组成, 结构与功能与环节植物的原肾相似;)中枢神经系统是一条纵行于脊索反面的背神经管, 神经管前端膨年夜为脑泡,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泡发出的“脑”神经和神经管两侧发出的脊神经;与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相联系, 感觉器官不发达, 具有光感受器脑眼.9. 试述脊索植物起源.9. 脊索植物起源于无脊椎植物, 其中棘皮植物和半索植物与脊索植物亲缘关系较近的观点为年夜大都人所接受.棘皮植物和半索植物均为后口植物, 其中胚层由原肠突出形成, 棘皮植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植物柱头幼虫在结构上相似, 且肌肉中既含有肌酸又含有精氨酸, 这些标明这两类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同时也标明它们与脊索植物关系较近.大都人认为棘皮植物和脊索植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索植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植物的幼体, 它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经过反常, 成为固着生活, 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 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不再反常, 发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 发展成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植物.10. 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10. 文昌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闭管式循环.无心脏, 可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年夜动脉.由腹年夜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 完成气体交换后, 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年夜动脉根, 背年夜动脉根含有多氧血, 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各器官, 向后合成背年夜动脉, 再由此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身体前真个动脉血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注入一对前主静脉;身体后部的动脉血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成为静脉血, 少部份经尾静脉进入肠下静脉, 年夜部份则流进2条后主静脉, 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汇流至一对总主静脉(居维氏管).左右总主静脉汇合于静脉窦, 然后通入腹年夜动脉.从肠壁返回的毛细血管集合成肠下静脉, 接受部份尾静脉血液;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又形成毛细血管网, 由于这条静脉两端在肝盲囊区都形成毛细血管网, 因此称作肝门静脉, 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汇入静脉窦.11. 试述海鞘和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11. 海鞘固着生活, 所以它只能借助于水流的流动完成呼吸和摄食过程.海鞘的消化道由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咽几乎占整个身体的3/4, 咽壁被许多鳃裂洞穿, 水流进入咽后再经鳃裂进入围鳃腔, 经出水管孔流出体外, 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当水流经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海鞘的咽内壁腹侧和背侧中央各有一条具有纤毛细胞和腺细胞的纵沟, 为内柱和背板, 纤毛不竭摆动使进入体内的水做定向流动, 腺细胞分泌黏液将随水流入的食物颗粒粘成食物团, 进入食道.食物团在胃肠内消化吸收, 残渣经肛门排出.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与海鞘类似.文昌鱼靠触须、轮器和口部缘膜触手的摆动, 使带有食物颗粒的水流经口入咽, 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文昌鱼咽部作为收集食物和呼吸的场所极度扩年夜, 约占身体全长的1/2, 咽腔内构造与海鞘相似, 具有内柱、背板、围咽沟等构造, 食物颗粒的运动也是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完成的.文昌鱼的咽壁两侧有数目众多的鳃裂, 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 水流流过时完成气体交换.12. 试述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和反常?12.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需经历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几个时期, 才华孵化成幼体.胚胎发育:受精卵进行均等的全分裂, 屡次分裂后形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桑椹胚细胞继续分裂, 中心细胞向胚体概况迁移, 从而酿成空心囊胚, 囊胚中为囊胚腔.囊胚中的植物极年夜细胞内陷与植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 囊胚腔因挤压而消失, 形成原肠胚.此时囊胚腔被原肠腔取代, 原肠腔以植物极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 胚胎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两层细胞.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 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形成神经褶, 然后卷合围成神经管, 管内为神经管腔.前端以神经孔与外界相通, 后端经胚孔与原肠相通形成神经肠管.此时胚胎称为神经胚.背神经管形成的同时, 脊索和中胚层也在形成.原肠反面正中呈现一条纵行的隆起实体, 逐渐与原肠分离后形成脊索.脊索两侧各有一列按节排列和彼此连接的体腔囊, 即新发生的中胚层.体腔囊中的空腔即体腔, 后因体腔囊壁前后沟通, 在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次级体腔.体腔囊分化为背、腹两部份, 背部称为体节, 将来形成脊索鞘、背神经管外的结缔组织、肌隔、肌节、真皮等;腹部称为侧板, 后发育成体腔膜、肠管外围组织、肾管等.体壁与侧板交界处体腔壁上形成突起, 发育成生殖腺.反常:从受精卵经20多个小时胚胎发育结束, 全身具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 进入海水.幼体期约3个月, 身体增年夜的同时呈现前庭, 鳃裂数目增加, 并由原来直接开口于体外酿成通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第十五章圆口纲(Cyclostomata)一、名词解释1. 鳃笼: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构造.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 包在鳃囊外侧, 不分节, 末端构成呵护心脏的围心软骨.2. 单鼻类: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 开口于两眼中间的稍前方或吻端, 因此又称单鼻类.3. 囊鳃类:即圆口类, 它们具有共同的鳃囊结构, 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位于鳃囊中, 因此又称为囊鳃类.4. 角质齿: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齿, 见于七鳃鳗口漏斗的壁上及舌上, 用于刺破鱼的体表.脱落后可以再生.也见于两栖类的蝌蚪及单孔类的胚胎时期.5. 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 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 囊的背、腹、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 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 沙隐虫:七鳃鳗的幼体, 其摄食和生活方式与文昌鱼相似, 经过3~7年后, 于秋冬之际经过反常成为成体.五、问答题1. 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那些特点?1. 脑具有年夜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的分化, 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年夜脑半球不发达, 前端连年夜形嗅叶;间脑顶壁有松果体、顶器、脑副体, 底部有漏斗体和脑下垂体;中脑仅为一对略膨年夜的视叶, 具脉络丛;小脑不发达, 与延脑未分离, 仅为一狭窄的横带;视神经不形成视交叉;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发出;脊神经的背根、腹根不愈合成混合神经.2.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主要区别有哪些?3.. 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是最高等的脊椎植物?3. 圆口纲生物是脊椎植物中最高等、最原始的一类, 七鳃鳗是圆口纲的代表植物, 其原始特征有: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无成对偶鳍, 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 这是水栖无羊膜植物中最原始的尾型;终生保管脊索, 外围脊索鞘, 用于支持体轴, 尚未形成椎体;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 脑颅不完整, 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有一联耳软骨, 均覆有纤维组织膜, 这种状态相当于高等脊椎植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节前后的肌膈, 肌节间无水平膈, 故不分轴上肌和轴下肌;胃未分化, 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和一条纵行的螺旋瓣, 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开始呈现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脑的各部份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无任何脑曲.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还未与延脑分离, 仅为一狭窄的横带;生殖腺单个, 无生殖导管.4. 七鳃鳗有哪些适应寄生与半寄生生活的特征?4. 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生活的特征有: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 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 吸食血肉.舌位于口底, 由环肌和纵肌构成, 能做活塞式运动;七鳃鳗具有特殊的构造—鳃囊, 分别与内鳃孔和外鳃孔连接.鳃囊的背、腹、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 是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孔周围有强年夜的括约肌和缩肌, 控制鳃孔的启闭, 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 在鳃囊交换气体后, 仍由外鳃孔流出, 以适应它们吸附在寄主体表或钻入鱼体内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七鳃鳗在眼眶下口腔后有一对“唾腺”, 以细管通至舌下, 腺的分泌物具有抗凝血作用, 对寄主进行吸血时, 能阻止植物创口血液凝固.5. 试列举脊椎植物进化史上重年夜的进步事件, 并说明每一进步事件的生物学意义.5. 从圆口类演化到哺乳类, 呈现了五次飞跃, 即从无颌到有颌、从水生到陆生、从无羊膜卵到有羊膜卵、从变温到恒温、从卵生到胎生.颌的呈现是脊椎植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上、下颌是植物索食、攻击和防御器官, 也是营巢、求偶、钻洞和呼吸进水时的工具.颌的呈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念头能, 还增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 带动了植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植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 发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两栖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发展陆生植物特有的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以及脑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 使羊膜植物完全解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对水的依赖, 确保脊椎植物在陆地上繁殖.鸟类和哺乳类是都是恒温植物.恒温植物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能力.从而使体温坚持在相对稳定的和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 增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高温下, 机体细胞对安慰反应迅速而耐久, 肌肉粘滞性下降, 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 提高了植物快速运动能力, 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还减少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 扩年夜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呵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 保证了酶的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晦气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第十六章鱼类(Pisces)一、名词解释1. 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 呈管状或沟状, 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 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 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 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1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3. 罗伦氏壶腹:又称罗伦瓮、罗伦齐尼瓮或罗伦氏器, 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 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 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份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 也能感知电压.4. 膜质骨:发生上, 不经过软骨阶段, 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 直接骨化形成的.如顶骨、鳃盖骨等.5. 软骨化骨:又称软骨原骨、替代性骨, 在发生上, 经过软骨阶段再骨化形成硬骨.如脊椎骨等.6. 红腺和卵圆窗:红腺位于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上, 为单层或多层上皮褶, 下面有年夜量的微血管构成特异的网状构造,。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相关推荐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 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 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动物学复习资料(习题、名词解释等)

动物学复习资料(习题、名词解释等)
2.简述五界分类系统
答案: 五界分类系统是1969年,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提出的,他将 真菌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另立一界真菌界。所以五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 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五界。
第一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名词: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周期
2.填空:
A.草履虫是原生动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大核是生殖核; C.小核是生殖核; D.大核小核
都是生殖核
8)关于原生动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纤毛纲动物最复杂;B.鞭毛纲动物最复杂;C.肉足纲动物是吞噬营养; D某些鞭毛纲动物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4.判断题
1)原生动物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 ;
○2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 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 很像多细胞动物, 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 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 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 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 而单细胞群体 的原生动物中, 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 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 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刺细胞动物具有下列何种细胞?( )
A.刺细胞B.皮肌细胞C.扁平细胞D.领细胞
2.海产刺细胞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需经历( )。
A.担轮幼虫B.两囊幼虫C.牟勒氏幼虫D.浮浪幼虫
5.刺细胞动物排出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是( )。
A.从体细胞到伸缩细胞B.从体细胞、排泄管、排泄孔到体外
A.植物性营养;B.以纤毛为运动器官;C.接合生殖;D.结构在原生动物中分化最多
2)不是原生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的是: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一、动物学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分布、生态、进化以及与人类关系等科学领域的学科。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是指无脊椎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脊椎动物脊椎动物(Vertebrates)是指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进化地位都具有显著的特点。

四、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变异规律的学科。

形态学包括个体形态学和群体形态学。

个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群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群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和演化规律。

五、解剖学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局部结构,如肌肉、骨骼、血管等。

六、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生理学包括细胞生理学、组织生理学、器官生理学和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生殖发育等生命活动。

七、分类学分类学(Taxonomy)是研究生物分类、命名和描述的学科。

分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演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

分类学的方法包括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八、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学名词解释1、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等方面彼此相似,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并在自然情况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的总数。

亚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由于长期的自然或地理隔离,使他们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或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同种生物发生了一些差异,将这部分成为亚种。

如东北虎、华南虎。

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

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性状的群体,即为品种。

如家犬:肉用犬,猎犬、警犬、哈巴狗等。

3、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种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4、系统发育: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个体发育分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程。

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胚期、三胚期直至新生个体孵出或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胚后发育: 指新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5、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显著差别,还需经过蛹期,如蚂蚁、金龟子、蜜蜂、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不尽相同或不同,如蝗虫、蝼蛄、蜻蜓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脊椎动物试题‎分类:学习题库20‎07.8.27 23:32 作者:静一| 评论:0 | 阅读:3617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

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

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

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脊椎动物学习‎题库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一,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2,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5四足类6颌口类7逆行变态8无颌类9无头类10变温动物‎ 11恒温动物‎ 12咽鳃裂13有头类14小肾囊15肝盲囊16背裂17脑眼18眼点第十五章圆口纲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2.囊鳃类第十六章鱼纲一,名词解释1.鳞式2齿3脂鳍4鳍脚5鳍式6洄游7生殖洄游8索饵洄游9越冬洄游10年轮11银膜第十七章两栖纲一,名词解释,1.吞咽时呼吸2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4原脑皮第十八章爬行纲一,名词解释1.次生腭2.胸腹式呼吸3.新脑皮4.犁鼻器5.封闭式盆骨6.卵胎生7.爬行动物8.羊膜卵9.尿囊10.蜕皮11.自残断尾现象‎ 12.毒牙13.潘式孔14.屪囊膀胱15.巩膜骨第十九章鸟纲一,名词解释1.鸟类2.瞬膜3.尾脂腺4.换羽5.综荐骨6.尾综骨7.开放式骨盆8‎.双重呼吸9.完全双循环10.巩膜骨11.栉膜12.双重调节13.腔上囊14.气囊15孵卵斑16.喉囊17.嘴甲18.翼镜19.常态足20.对趾足21.食丸22.并趾型23.前趾型24.离趾型25.占区26.窝卵数27.早成雏28.晚成雏29.迁徙30留鸟31候鸟32.旅鸟第二十章哺乳‎纲一,名词解释1.哺乳动物2.胎生3.妊娠4.无蜕膜胎盘5.蜕膜胎盘6.洞角7.实角8.胸廓9.硬腭10.隔肌11.口腔消化12.颊囊13.鲸须14异型齿15.再生齿16.高冠齿17.耳咽管18.会厌软骨19.食管沟20.乳糜管21.肺泡22.胼胝体23.活命中枢24.内分泌腺25.反馈26.褪黑激素27.重齿类28.硬皮动物29.回声定位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2.活跃生物圈3.泛生物圈4.副生物圈5.动物栖息地6.分布区7.动物区系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同源器官2.同功器官3.痕迹器官4.小进化5.大进化6.线系进化7.线系8.时间钟9趋同进化10.平行进化11.停滞进化12.趋异进化13.适应辐射14‎.渐进模试15.断续模试16.灭绝17.种系发生18.进化树19.物种20. 亚种21.物种形成22.地理隔离23.生殖隔离24.季节隔离25.生态隔离26. 生物发生律一,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无颌类;无上,下颌合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无头类:头脊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12.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14.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对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15.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盲‎囊,突出咽的左端‎,而称为肝盲囊‎,其功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裂背17.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称‎为脑眼18.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鱼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第十五章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第十六章一,名词解释1.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2.迷齿:古总稽鱼类和‎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深如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为:D.Ⅱ,19-20;P.I,16-18;V.II,8-9;A.III,5-6;C.20-22.D.P.A.C,分别表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一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络‎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第十七章一,名词解释1.吞噬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4.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皮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第十八章一,名词解释1.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腹胸‎式呼吸.3.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4.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1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犁鼻‎器.5.封闭式骨盆;可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盒.6.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7.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8.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9.鸟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10.蜕皮;爬行动物的鲮‎被定期更换的‎现象.11.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自残断尾现象‎. 12.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13.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里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4.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成为尿囊‎膀胱.15.巩膜骨:爬行动物的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为巩膜‎骨.在鸟类中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第十九章一,名词解释1.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索‎动物.2.瞬膜: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睛的伤害.3.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故鸭雁等尾脂‎腺特别发达.4.换羽: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称为换羽.通常每年有2‎次换羽,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或婚‎羽.5.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后几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且与宽大的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6.尾综骨:鸟类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鱼合成一块尾‎综骨,一直呈扇形的‎尾羽.7.开放式骨盘(盆):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它‎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鱼产大型硬壳‎卵有关.8.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9.完全双循环: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心脏分维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经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10.巩膜骨:是巩膜前壁内‎着生的一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骨片,构成眼球壁的‎坚强支架,是鸟在飞行时‎不致因大气流‎压力而使眼球‎变形.11.栉膜:是后眼房内的‎是神经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的,多褶的和富有‎血管的结构,主要有营养视‎网膜的功能.12.双重调节(视觉):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13.腔上囊: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成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作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14.气囊: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使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可以避免内‎脏摩擦即起到‎冷却作用.鸟类的气囊一‎共有九个.15.孵卵斑:鸟类腹部的落‎区,与孵卵有密切‎关系,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称孵卵斑.16.喉囊:鹈鹕的喉部皮‎肤膨大呈囊状‎,可以暂时存放‎捕获物,并有助于热天‎散发热量降温‎.17.嘴甲:雁形目鸟类嘴‎端加厚叫嘴甲‎,有保护作用.18.翼镜:绿翅鸭等鸟翼‎的飞羽上有发‎闪光的绿色,紫色或白色的‎斑块,称为翼镜.19.常态足:鸟的四趾为三‎前一后,这种足形称常‎态足,如雉鸡.20.对趾型:鸟类的四趾的‎2-3趾向前,1-4趾向后,称对趾型,如大杜鹃.21.食丸:猛禽在栖息地‎休息时,将所吞的入的‎鼠类,鸟类等不能消‎化的残团吐出‎来,这种残团叫做‎食丸,借此可分析鸟‎的食性.22.并趾型:像也鹰目鸟类‎那样,前趾基合并,称并趾型.23.前趾型:向雨燕目鸟类‎那样,后趾向前,基四趾均朝向‎前方,称前趾型.24.离趾型:雀形目鸟类的‎足趾3前1后‎,后趾与中趾等‎长,称离趾型.25.占区: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需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成为占区现象‎.所占的一块领‎地叫占区.26.窝卵数: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满窝卵‎数目.27.早成雏: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28.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喂养‎.如雀形目及猛‎禽等.29.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30.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31.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32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仅在春秋两季‎节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如极北柳莺.。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

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

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13.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动物学部分名词解释

动物学部分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复习题一、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门1、外套膜:外套膜是由身体背侧皮肤褶壁向下伸延而形成,多呈薄膜状,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和少许肌肉纤维组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和足部。

2、马氏管:昆虫、蜘蛛和蜈蚣等的排泄器官,为中、后肠交界处伸到血腔的细小的管,可收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并排至后肠。

3、不完全变态:指卵孵化后,幼体无需经过蛹的阶段就可变为成体。

个体发育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直翅目、半翅目的发育类型。

4、完全变态:幼虫在形态和习性上与成虫相差甚远,需经过蛹期才能变为成虫,这样的变态称为完全变态。

如家蚕、蚊虫的发育。

5、异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上差异较大。

如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

6、血窦:充满血液的体腔被实质组织填充、分隔形成的较小空隙;如软体动物的血窦。

二、脊索动物1、脊索:位于消化管背面和背神经管腹面起支持身体作用的中轴棒状体,内在的细胞富含液泡,外面有纤维鞘和弹性鞘。

有脊索的动物称为脊索动物。

2、退化变态(逆行变态):动物发育过程中,失去了某些重要结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如海鞘。

2、侧线器官:是鱼类和两栖类幼体等水生脊椎动物适应水中生活所特有的感觉器官。

位于头及身体的两侧管状或沟状分支,可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

3、单循环:心脏由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组成,循环路线只有体循环而没有肺循环,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需经过心脏一次。

如多数鱼类的循环。

4、双循环:心脏由二心室、二心房组成,心脏的四腔完全分开指血液完成一次循环需经过心脏两次,一次是肺循环,一次是体循环。

如鸟纲及哺乳纲。

5、不完全双循环:心脏一心室,二心房组成,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有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循环路线,但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两栖纲和爬行纲的循环。

6、完全双循环:左、右心室完全分隔,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不再混合。

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

7、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

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生物发生律】赫克尔,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的。

他认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侧生动物】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但其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有很多不同,如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生理性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两囊幼虫】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称为中实幼虫,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这个发育期称为两囊幼虫。

它离母体后,在海中营浮游生活,不久即营固着。

【芽球】【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细胞内营细胞内消化。

构成胃层。

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特有的细胞。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隐生】:轮虫一种奇异的特性—即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如水体干枯、温度变化等),有些轮虫停止活动,呈现如死亡了一样的状态,称为隐生或失水蛰伏。

当环境适宜时又复活。

【分节现象】:体节间有隔膜和节间沟。

体节不仅表现在体表,而且体内的血管、排泄管、神经节等重要器官也按节排列,这种身体由若干体节构成的现象称为分节现象,分节现象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分节现象】:低等无脊椎动物仅有外表的分节称原始分节象【体节】: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小段组成,这些小段称体节【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多是同律分节,即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动物的分节又进一步分化为头部、胸部和腹部(或躯干部),各部体节在形态和机能均不相同,这种分节称异律分节【异律分节】动物某些体节进一步愈合,集中为形态和机能不同的体区,如分为头、胸、腹或头胸部、腹部或头部、躯干部。

【真体腔】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真体腔。

胚胎发育过程中,体壁中胚层发育成为体壁肌肉层和壁体腔膜,肠壁中胚层发育成为肠壁肌肉层和脏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称真体腔。

【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在围心腔、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假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疣足】海产环节动物在身体两侧往往长有一对附肢形式的疣足,是体节两侧的体壁向外突出的片状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

有背、腹叶、背腹须和足刺组成【刚毛】除海产种类外,其它环节动物没有疣足,而具有刚毛。

刚毛是由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中的成刚毛细胞上的微绒毛分泌几丁质形成的,它的运动比纤毛稳固而有力。

【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而不离开血管流到组织间隙中去,这种血液循环方式称闭管式循环。

环节动物首次出现【后(/大)肾管】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节排列的排泄管,来源于外胚层,称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两端开口,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为肾口,另一端称肾孔或排泄孔。

这样的肾管称为大肾管。

【索式神经系统】由脑(即一对咽上神经节),一对咽下神经节,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的围咽神经环,以及腹神经索构成。

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成为纵贯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生殖态(异沙蚕相)】:为沙蚕不少种类所具有的一种特征性的生殖现象。

即在生殖时期,整个个体发生变态或只体后部体节发生显著变化,变为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节,而体前部的体节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不产生生殖细胞,称为无性节。

从而使其身体明显分为前后两个不同区域。

【群游现象】:这种雌雄沙蚕生殖腺同步成熟,当其成熟时,同时从海底游向海水表面,雌雄虫各释放卵或精子,以完成受精。

这种同步的行为称为群游现象。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由中胚层发育来的真体腔与原体腔混合形成的体腔,内含血液, 也称血(体)腔.【开管式循环】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叫“开管式(血液)循环”,如节肢动物体内,背有心脏和它发出的血管(动脉)。

【开管式循环】心脏和动脉位于消化管背面,血液从心脏经动脉流入血腔,再经心孔回心脏,压力比较低,避免附肢折断而引起大量失血。

【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多数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等代谢废物,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除体外。

【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隙叫外套腔。

腔内有排泄孔、生殖孔、肛门、口的开口,还有足、鳃等。

【外套膜】在贝壳内,由背侧皮肤向下延伸形成。

包裹整个内脏团【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由许多角质齿排列而成,似锉刀,位于口腔底部的齿舌囊中,齿舌和其下的齿舌软骨(齿担)作前后伸缩运动以刮食植物的茎、叶。

【瓣鳃】河蚌以瓣鳃为呼吸器官。

鳃由外套膜内侧皮肤折叠形成。

【间接发育】是指幼体发育到成体过程中在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的胚后发育。

【闭锁器】漏斗基部腹面的闭锁槽与外套膜腹侧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母扣状,称为闭锁器。

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

套膜孔的开闭协同套膜环肌的舒张与收缩可使海水从外套膜孔进入外套腔或从漏斗快速喷出。

乌贼借喷水的反作用力快速运动。

【渐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一样【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区别,生活环境不同【不全变态】低等有翅昆虫卵孵化后, 经幼虫期发育为成虫(无蛹期)【渐变态】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形态上相似,而且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也一样,只是大小不同,具翅芽、性器官未成熟,这种变态叫渐变态。

幼虫称若虫,如:蝗虫、蜚蠊。

【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区别,幼虫水生,具临时器官(直肠鳃、气管鳃等),成虫陆生,而且二者的口器也不同,这种变态叫半变态。

幼虫称稚虫。

如:蜉蝣、蜻蜓等。

【完全变态】昆虫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不同,中间还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才羽化为成虫,称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而成成体的口,由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管足】为水管系统的侧管末端的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运动、呼吸、排泄和辅助摄食。

一:鸟类适应空中飞翔生活的特化性特征有哪些?1,身体成流线型,体表被羽;2,前肢特化为翼;3骨骼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4,有发达的气囊。

二:简述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温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三:鸟类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1,具有高而恒定的温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四:简述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11,身体仅分为头、尾、躯干三部分。

2,体多成纺锤形,体表多被鳞片。

3,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4,以腮呼吸。

五:简述陆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性特征(两栖纲对陆生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表现在哪儿)1,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骨头和脊信联结使前肢获得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地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的矛盾。

2,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3,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

5,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

6出现了眼脸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六:比较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

腔肠动物:出现原始的神经组织,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无定向、传导慢。

扁形动物:梯形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集中,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与两侧对称体制相适应。

环节动物:索/链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七: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系统演化上的意义。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进化的意义)1,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2,肌肉层:增加了运动机能的速度。

3,器官: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促使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发展,加强了新陈代谢。

4,结缔组织:储藏水份,抗干旱,耐饥饿八:简述五趾型附肢的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出现了五趾型附肢,,从而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骨头和脊信联结使前肢获得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地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的矛盾。

九:简述脊椎动物各纲呼吸系统的特点。

1,圆口纲:咽部背面的盲管为呼吸管。

具有独特的腮囊结构。

呼吸方式:由口腔进水,经內腮孔于囊腮完成气体交换后,从外腮孔流出。

2,鱼纲:腮。

对称排列于咽部两侧,是由外胚层形成的。

腮具有壁薄,气体交换面积大,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等。

3,两栖纲:腮及皮肤。

只有外腮,,內腮在变态为成体的过程中消失。

有囊状的肺,肺呼吸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

4,爬行纲:海绵状的肺,气管分支复杂,呼吸表面积加大。

借口底运动吞吐空气外,还有胸腹式呼吸:借肋间肌与腹壁肌肉动运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的大小,完成呼吸。

5,鸟纲:非常发达的气囊,它广泛分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的肌肉之间。

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氧的供应。

6,哺乳纲:空气经外鼻孔、鼻腔、喉、气管而进入肺。

十:列举爬行动物首次出现的十项特征。

1,出现了羊膜卵。

2,出现胸廓。

3,出现颞窝。

4,出现心脑皮。

5,出现爪。

6,出现牙齿。

7,出现鼻甲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