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由具有实际或者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并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应有一个学名,是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一个是动物的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在学名之后,还可附加定名人的姓氏。
如家犬的学名是:Canis familiaris L.皮肌囊: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原体腔:假体腔动物的体壁与消化道之间都有一个空腔,称假体腔(pseudocoel), 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原始体腔类型,又称原体腔,假体腔就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也称初生体腔。
假体腔只有体壁具有中胚层,肠壁无中胚层,腔的四周没有体腔膜构造,也没有孔道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腔中充满体腔液。
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具一宽阔的空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又称裂体腔。
在动物系统发生上,这种体腔与初生体腔出现较晚,故称为次生体腔或真体腔。
真体腔与假体腔形态结构上区别明显,如真体腔四周,即体壁的内侧和消化道的外侧,均具体腔膜,在体壁与消化道管壁上均具中胚层分化而来的肌肉层,体腔可通过后肾等管道与体外相通,体腔上皮细胞能分化为生殖细胞和生殖腺等。
次生体腔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能力,也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次生体腔内的体腔液可与循环系统一起,共同发挥体内运输的作用,并使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态。
真体腔的出现对动物的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次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有重大意义,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出现了原始分节现象,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类同,一些内部器官也依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亚种:就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份隔绝后,构成的具备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种的范围,相同亚种之间可以产卵。
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
国际上统一使用。
物种:就是班莱班县产卵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绝,并在自然界占有一个特定的生态位。
(或其他物种概念,主要特别强调班莱班县产卵和生殖隔离即可)裂体生殖:课件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胚胎发育初期构成的幼体,为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存有纤毛,能够在水中民主自由游泳,经一段时期后,粘附在其他物体上发育为水螅型个体。
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存有多种不同形态。
世代交替:课件剌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细胞。
辐射对称:从口面至反口面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可以存有许多个螺旋把身体分为2个成正比的部分,这就是一种完整的低级的等距形式。
两辐对称: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
如海葵等。
爆冷:海绵动物的幼虫称作两囊幼虫,当其从母体出水孔随其水流逸出,具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构成内层,小细胞在外边构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构成恰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很大细胞内陷沦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在外面构成外胚层),因此称作爆冷。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5、伪足是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暂时性的细胞质突起.6、滋养体是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8、终末宿主:寄生虫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1.芽球:又叫内出芽,多孔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中胶层中的许多变形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而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芽球沉入水底。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拥有必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必然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和产生后代,不相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断。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然部位长出与自己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今后芽体能够走开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走开亲体而形成集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拥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过缩短和舒张排出体内节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张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守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搬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经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后产生8 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第一分裂成好多个,称为裂殖体,尔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好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_名词解释整理
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简称细胞器。
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3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 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6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7 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9 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 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13 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
包括基质、纤维等。
14 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5 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
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1 指示生物:可用以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确定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生物,称指示生物。
如绿眼虫可作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2 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
赤潮造成水中严重缺氧而引起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
动物学名词解释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为较低等的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如鱼纲,两栖纲等。
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
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完整word)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渗透营养: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eg:绿眼虫。
)吞噬营养:又叫动物性营养,如变形虫等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其他微生物为食,称吞噬营养。
(P40 变形虫)腐生性营养:在无光条件下,眼虫可通过体表溶解水中有机物。
光合营养: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
(eg:眼虫)胞饮:变形虫摄取液体食物的过程称为“胞饮”。
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P77,水螅)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P97)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介于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之间例:海葵)五辐对称:通过其身体的中央轴,有五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称为五辐射对称。
(例:海星(海盘车))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样的变化又称变态,变态又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P258)育儿囊:河蚌的卵在呼吸器官外鳃瓣的鳃腔中受精,且在鳃腔孵化,故外鳃瓣称为育儿囊.(P210 河蚌)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在有性生物,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其实交配繁殖,后代也没有生殖能力,即生殖隔离.(P11)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无体腔膜,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有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
(P132,蛔虫)真体腔:又名次生体腔;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体腔囊--—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腔,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和体腔膜,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蚯蚓)混合体腔:是囊胚腔和真体腔混合形成的,体腔内充满了血液,故又名血体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是一个繁殖的群体,以及一定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发生律(生物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
是研究系统发育和自然分类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伸缩泡:原生动物的一种细胞器,由中央泡和收集管构成,可调节原生动物体内的渗透平衡或水平衡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二个草履虫以口沟部分相接触,发生胞质融合,各自的小核经分裂形成二个小核,互换小核,并与自身的小核融合,形成新的小核,然后二个草履虫分开,经分裂,每个草履虫形成四个新个体。
消化循环腔(动物界最原始的消化道):又称肠腔,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具有消化(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和循环作用,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份,有口无肛门。
原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
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出现分工,形成体区。
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也按节排列)。
(环节动物大多同律分节,节肢动物异律分节程度高。
)真体腔:它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又叫次生体腔。
后肾管: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内体腔液通过它呼吸、排泄;辅助运动。
双重呼吸:鸟类在飞翔剧烈运动时,一次吸气和呼气过程,肺部进行两次的气体交换,呼吸效率高。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
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
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13.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或不相似,功能相同或密切相关的细胞群与其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结构。
(说明,本词是李海云教授和朱伟义副教授修改的,与常见的解释不同的是加上“或不相似”,主要是考虑到诸如血液和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类型的明显差异。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联合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如心、肝、肺等。
(说明,笔者也注意到某些器官仅含一种组织,如蛔虫的中肠由单层内胚层细胞组成,供参考。
)【器官系统】生物学上简称“系统”。
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协同完成某方面的生理机能,从而构成了器官系统。
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分节现象】:是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segment)。
【同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上差异较小。
如多数环节动物的多数体节。
【异律分节】指所分体节在形态上差异较大。
如环节动物隐居目的体节,以及多数节肢动物的体节。
【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仅有单一开口的排泄管。
是低等三胚层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原腔动物等)的排泄器官。
【焰细胞】扁形动物、担轮动物等原肾管内端或分枝内端的排泄细胞,其杯状的凹陷部生有一条或一束摆动如火焰的纤毛。
纤毛摆动帮助所收集的液体往排泄孔的方向流动。
【后肾管】指部分无脊椎动物体中两端开口的排泄管。
环节动物的典型后肾管的收集端为开口于体腔的纤毛漏斗,叫肾口;排出端开口于体外或肠腔,叫做肾孔,具有排泄含氮废物和平衡体内渗透压的作用,如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
【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
是胚胎发育时囊胚腔变化来的腔。
原体腔在体壁中胚层与中肠内胚层之间,无体腔膜。
见于蛔虫和轮虫等。
【真体腔】是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脏壁层分离后共同包围的腔。
如蚯蚓的体腔。
因为比来源于囊胚腔的原体腔出现得迟,故又称“次生体腔”。
【混合体腔】原体腔与真体腔之间的间隔部分消失后,两种体腔相互混合。
如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
【血腔】指节肢动物体内充满血液的混合体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1.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有一群又共同的祖先,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似或相同,能够互相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4.亚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由于长期的自然或地理隔离,使它们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或分布在其它地区的同种动物发生了一些差异,将这部分个体称为亚种。
5.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形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
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形状的群体,即为品种。
6.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种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7.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8.系统发育:是指在动物界中,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全过程。
9.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10.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程。
11.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胚期、三胚层期直至新个体孵出或从母体产出的全过程。
12.胚后发育:指新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13.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显著差别,还需经过蛹期,如蚂蚁、金龟子、蜜蜂、蚊、蝇等。
14.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不尽相同或不同,如蝗虫、蝼蛄、蜻蜓等。
15.直接发育:又称无变态发育,指幼体与成体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性成熟和体成熟的程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
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
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
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
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
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
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52.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由最前面的3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过变异形成的,包括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
53.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作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这种现象称为洄游。
76.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使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
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低等爬行类属于此种类型。
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
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
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16.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
26.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
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
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类型。
1.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2.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
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
3.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
一生中的蜕皮次数和蜕皮方式因种而异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
6.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
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10.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
11.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称尿囊膀胱。
12.巩膜骨:爬行类和鸟类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为巩膜骨,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20.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21.盐腺: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29.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2.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
3.羽毛: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表皮角质化所形成,被覆在鸟类体表,具有保护、保温、构成飞翔器官等功能。
根据构造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种。
10.尾脂腺: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分泌油脂可以保护羽毛,并有防水作用,水禽发达,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鸟类,缺乏尾脂腺。
11.异凹型椎体:脊椎骨椎体的一种类型,椎体前端两侧为凹形、上下为凸形;后端两侧为凸形、上下为凹形,椎体的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
为鸟类颈椎所具有。
又称马鞍型椎体。
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
14. 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构成了步行时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又称综荐骨。
15.尾综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最后几枚尾椎愈合形成的垂直骨板,为尾羽的着生部位。
16. 叉骨:鸟类肩带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形成“V”形,称为叉骨,它可防止鸟类飞行时左右肩带的碰撞18.嗉囊:为鸟类食管基部的膨大,具有贮存和软化食物功能。
20.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
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
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
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26.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使体循环回心脏的乏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这种血液循环方式称为完全双循环,它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28.栉膜:在鸟类的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多褶及富有血管的结构,称为栉膜,功能不详,可能与营养视网膜、调节眼球压力及减少日光造成的目眩有关。
29. 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为双重调节。
30.离趾足:鸟类足型的一种,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最强,前趾各趾游离。
如一般鸣禽。
31. 对趾足:第二和第三趾向前,第一和第四趾向后。
如啄木鸟。
32. 异趾足:第三和第四趾向前,第一和第二趾向后。
如咬鹃。
33.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向前的三趾基部并合。
如翠鸟。
34. 前趾足。
四趾均向前方。
如雨燕40. 早成鸟(雏):孵出时雏鸟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
41.晚成鸟(雏):出壳后雏鸟尚未充分发育,光裸或具稀疏绒羽,眼未开,需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
如雀形目、猛禽等鸟类。
42. 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
其特点是定期、定向,且多集成大群。
43.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远距离迁徙的鸟类。
44.候鸟:在春秋两季,沿固定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
5. 肺泡:是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哺乳动物肺脏的组成单位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6.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
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7.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中,由于膈肌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收缩和舒张,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
8.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指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许多相互联络的神经纤维,此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
13.外耳:为收集声波的结构,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由外耳道和耳壳构成。
15.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而成为幼儿时产出。
16.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
尿囊膜和绒毛膜紧密结合并向子宫内膜伸出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母体子宫内膜也形成疏松指状突起嵌在胎儿绒毛之间,两者共同形成胎盘。
40.角: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形成的,为防御、攻击的利器。
51.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间以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
为哺乳动物所特有。
一、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