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https://img.taocdn.com/s3/m/aeea2fd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c.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灯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内容。
但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资料3.生词和短语卡片4.黑板和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灯笼有什么印象?2.呈现(10分钟)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准确发音。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利用生词和短语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组词练习。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喜欢灯笼?他们对灯笼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传统习俗的看法,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399ab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2.png)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层深入文本------《灯笼》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理文章中与灯笼相关的情节及其作者的生活体验.2.初步感知作者的散文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中品味这些回忆里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层层深入的理解散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吴伯萧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些回忆里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1.自读、品读、诵读相结合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朗3.圈点勾画,品评重点语句教学准备 1.印发学案,学生结合学案提前预习,扫清字词和文学常识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自读课文《灯笼》。
他的作者是吴伯萧,可能大家对他比较陌生,老师给大家介绍下:他是我们山东老乡,山东莱芜人,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较为著名的文章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看一下这三个题目,你可以试着猜测一下吴伯萧的散文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1.通过吴伯箫的三个经典作品试着猜测吴伯箫散文的基本特点。
2.跟老师一起明确本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散文学习三任务。
1.自读课文,把握与灯笼相关的回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品读课文,赏析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3.深入理解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自主学习:初步灯笼相关的回忆---品形象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2.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导语:吴伯萧的散文题材既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物,包含着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结合预习,小组内交流明确:作者回忆了哪些灯笼相关的情节?3.教师小结:(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1.学生阅读课本,参照学案,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发现。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c8d48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b.png)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文章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2.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课文《灯笼》2.相关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灯笼的兴趣。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灯笼?它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二、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a.介绍灯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b.理解“灯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二段:a.讲述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b.举例说明灯笼与民间节日的联系。
3.分析课文第三段:a.介绍灯笼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b.理解“灯笼制作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4.分析课文第四段:a.讲述灯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b.思考灯笼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四、主题和情感把握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情感内涵。
五、课堂讨论a.你认为灯笼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意义?b.如何传承和弘扬灯笼文化?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2.收集有关灯笼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七、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能否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教学辅助材料:1.灯笼图片2.灯笼制作视频3.相关文章阅读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阅读《灯笼》一文,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起源、演变、制作工艺以及在民间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教后感想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教后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3d698bf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1.png)
深入学习教育教学
理论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育前 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 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
了解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历史、哲 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为跨学科 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提供支持。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反思教学效果
听取同行和学生的意见
积极听取同行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 求和期望,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文化的作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文化熏陶。
02 03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材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进行编排,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 文能力。
强化读写结合的实践
部编本教材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均有较高要求,通过读写结合的实践,提 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及重点语句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 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通过仿写、续写等 方式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灯笼所寄托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 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课文解读与赏析
课文背景介绍
《灯笼》是一篇描写时令风俗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家乡的许多美好亲情,联想起古代将 领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全文以“灯笼”为线索,由亲人的慈爱感激到许多美好的回忆,再到古代将领抗击敌人的 情景,联想到古代将领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感情 真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灯笼》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灯笼》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7753dd67375a417876f8f3a.png)
4.灯笼教课目的1.朗诵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散文优美的境界。
2.品尝文章精当的语言,掌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怀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尝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越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还没有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平时生活的必要品,是生活和感情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光阴的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觉一下那个特别期间的作者情怀。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传统“灯笼”文化1.作者简介。
吴伯箫 (1906 —1982) ,原名熙成,今世有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 年4 月投靠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当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新中国建立后任人民教育第一版社副社长兼总编写。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到现在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中,饰演着不行代替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现在,红灯笼更是流行全国,制作更为精巧。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聚、事业兴盛、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荣华,因此人人都喜爱。
每逢重要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很多城镇的街道、商铺、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人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盛大热情、喜色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掌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虑文章为何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经过描绘相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找到文本环绕“灯笼”记述事情的段落,并谈谈环绕“灯笼”详细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安慰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B11 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8db5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4.png)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13723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a.png)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民间风俗和家庭情感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过春节时挂灯笼的情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文章,对这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他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有何看法?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涉及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等方面。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是否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7799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3.png)
举例:文中“灯笼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照亮了我们的路”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灯笼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灯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和俗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文素养。
举例:如“摇曳”、“斑斓”、“寓意”等词汇,以及“灯火阑珊”、“光明磊落”等成语,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灯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散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文章的脉络把握不够清晰,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散文的特点和魅力,但效果似乎还有待提高。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描绘事物。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灯笼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5.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的寓意、制作工艺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散文写作技巧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814a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0c.png)
在实践活动方面,手工制作灯笼这一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灯笼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需更加细致,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
(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解析:学生对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对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感到困难,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操练,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灯笼》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灯笼的文化寓意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了解到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各种灯笼的样式和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时,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9b8f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1.png)
-突破方法:组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和它所承载的意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故事。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灯笼》这一课时,我尽力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有以下几点感悟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接下来的理论介绍环节,可能因为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在讲解散文概念时,应该更多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诠释作者的情感,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认识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情感体验中来。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在讨论灯笼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https://img.taocdn.com/s3/m/166eea6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6.png)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5a7a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a.png)
(3)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如文中“灯笼的明暗对比”和“不同灯笼的排列比较”,了解这些手法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词语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灯笼”在文中象征着温暖、希望等。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词语的内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灯笼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灯笼》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灯笼的寓意、写作手法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3)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灯笼的特点及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
4.课文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灯笼的寓意。
5.课后作业: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课后,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提问,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的魅力。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2c0c4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f.png)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男生)
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老师)
应该数火把,(女生)数探海灯,(男生)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齐读)
活动任务:1.我们现在已经把明信片的正面图片名及配文部分完成。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配图和配文在明信片的反面,写一段寄语送给你想送给的人。
示例:母亲,一盏灯笼,映照着您的青春,荡漾着您的慈爱。
感恩您,给了我前行的动力,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惧风雨,无惧黑暗。
2.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明信片的制作。
现在请你在我们这一组明信片的封皮上模仿作家吴伯箫的口吻,写一段寄语。
寄语要深刻反映灯笼之情,意蕴深刻。
【预设】这一盏灯笼韵味悠长,绵延不绝;
这一盏灯笼光明热烈,薪火相传。
我们华夏儿女,愿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保我祖国,卫我河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盏灯笼,温暖了小家,传承了爱和担当;一盏灯笼,抚慰了孤人,联接了美好乡情;一盏灯笼,点亮了家国,光照了报国壮志。
愿我们每人都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等散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精品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精品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a037f3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5.png)
4 灯笼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是张灯结彩的喜庆还是宫廷点缀的灯火,还是……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今天吴伯萧的《灯笼》又有怎样的情怀,我们一起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1.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各种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作简要说明。
明确:例如(1)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显示主人的地位与权势)……目标导学三:思考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352c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b.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灯笼》一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理解《灯笼》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简单应用于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获取文章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灯笼这一传统元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样式的灯笼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灯笼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新课讲解:教师首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停顿。
分段讲解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情感态度、灯笼的文化寓意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
知识拓展: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材料,如灯笼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灯笼。
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尝试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互动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9523dd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7.png)
灯笼主备教师: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就阅读与鉴赏维度做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分析《灯笼》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策略,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而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灯笼的功能、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加上文章发表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
为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拓展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浓浓家国情。
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2、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
3、审美创造: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39d6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f.png)
-创作实践:将所学写作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
-在突破情感表达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变化,或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对于语法运用,教师可通过图表、示例和练习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灯笼》的阅读,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如“飘摇”、“照耀”等,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语法点: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并学会运用。
-对于语法知识,教师可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结构。
-在写作技巧上,教师可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指导学生分析并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表达: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讨论来逐步体会。
-语法运用:对于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在文化背景方面,教师可引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对灯笼文化意义的理解。
-针对创作实践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指导,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节日或庆典时是否见过灯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意义。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fe922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d.png)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喜欢灯笼,并对灯笼产生深厚情感的经历。
通过讲述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体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情感抒发和感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一些与灯笼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灯笼的样式和寓意。
3.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灯笼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样式和寓意。
然后提问:“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当时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二、自主学习,生成新知
1.了解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
“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 怅惘
..(chàng wǎng)
4.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五、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
⎨⎧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教学反思:
中文从文言到白话,得承认是进步,但这进步不应以丢掉汉语的简约特点为代价,所以白话文也应该简约,也能够简约。
白话文若要具备简约、厚重、丰腴、隽永的特点,就要在大家都能读懂的前提下努力压缩文字,用词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响,保留一些文言的韵味。
吴伯萧散文《灯笼》:“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这是吴伯箫早期的散文,简约隽永。
使学生领悟并把握汉语的简约特点及简约之美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