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类昆虫分目特征表

合集下载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原尾目Protura (螈)本目俗称螈。

这个螈字的构造很妙,它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示这是最原始的昆虫。

微小无翅昆虫,体长0.5-2毫米,细长,白色或无色。

没有触角、复眼和单眼,有1对假单眼,是触角退化的遗迹。

口器内藏在头内,适于刺吸。

前足特别长,它常高高举在头部的前面,能代替触角的作用。

腹部12节,没有尾须,第1-3节有腹足的遗迹。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举足原尾目,触角却独无;腹部十二节,前三有腹足。

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俗称跳虫,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弹跳器,故名弹尾目。

它的第1腹节有吸盘状的腹管,第4腹节有1个分叉的跳器,平时跳器被吸管吸住,需要时吸盘状腹管一松,通过跳器一弹,即可跳跃。

小型,体长一般仅1-3毫米。

每侧单眼8个,但有些种类无单眼。

触角4节;足无跗节。

凡腹部由6节组成的,叫节腹亚目(一般跳虫);如果腹部6节愈合成一个球形时,就叫愈腹亚目(圆跳虫)。

本目有人提升为弹尾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

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

体白色或黄色。

前胸小,中、后胸相似。

跗节1节,有2-3爪。

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

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陈瑞瑾图)。

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

缨尾目Thysanura (石炳,衣鱼)这类昆虫的尾部除有1对长尾须外,还有1根中尾丝,故名缨尾。

体长4-20毫米,狭长,末端尖细,体表常覆有鳞片。

触角长,丝状,末端尖锐。

口器外生,咀嚼式。

足的基节和腹节上常有刺突,腹板上还有泡囊。

跗节2-3节,爪2-3个。

雌性有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口缨尾目,触角长丝如;尾须有中丝,二九泡刺突。

昆虫目的特征表格

昆虫目的特征表格
盲蝽科
三点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
网蝽科(群集叶背)
梨网蝽/香蕉网蝽
猎蝽科(捕食益虫)
黑红猎蝽/黄足猎蝽
同翅目
刺吸式,喙出自头后方
丝状或刚毛状
1.前翅膜质或革质,静止时斜置背上.
2.常有蜡腺;
3..产卵在植物组织中(叶蝉、飞虱等)或植物表面(蚜虫)
全部植食性
叶蝉科(有较强趋光性,产卵植物组织或叶鞘中)
象甲科(喙向前伸成象鼻状,幼虫身体C字形,无足.植食性,多钻蛀性)
鳞翅目(包括蝶和蛾类)
口器虹吸式,有些种类退化
丝状、羽毛状、球杆状等
翅膜质,翅面、身体及附肢等密被鳞片,翅上常有斑纹和横线.休息时或做屋脊状(蛾)或树立体背两侧(蝶)
幼虫多足型,咀嚼式口器,腹足腹面有趾钩.
蛹为被蛹
完全变态,多植食性,以幼虫在植物表面取食成缺刻孔洞或卷叶、潜叶、钻柱种食、枝干或在土中危害根
潜蝇科
多潜叶危害。豌豆潜叶蝇、小麦潜叶蝇、水稻潜叶蝇
秆蝇科
麦秆蝇、稻秆蝇
缨翅目
锉吸式口器
丝状略念珠状
翅狭长,翅缘有长而整齐缘毛,为缨翅
多植食性,少数肉食性
体小细长,多黑色或褐色
稻蓟马、烟蓟马
脉翅目
咀嚼式口器,下口式
丝状、念珠状、棒状
前胸短小,脉纹相似,翅脉成复杂网状,边缘多分小叉,静止时呈屋脊状至于体背或平放于体侧。腹部无尾须
大青叶蝉/黑尾叶蝉
飞虱科(多危害禾本科,有长翅型短翅型之分,迁飞习性)
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蚜科(分有翅型无翅型,世代交替/转主寄生和多型现象)
麦蚜/桃蚜/棉蚜
粉虱科(体及翅上被覆白色蜡粉)
白粉虱/柑桔粉虱/黑刺粉虱

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昆虫的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胎生 和卵胎生三种。
胎生:昆虫直接将幼虫产在适宜的 环境中,幼虫出生后可以直接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卵生:昆虫将卵产在适宜的环境中, 卵孵化后成为幼虫。
卵胎生:昆虫将受精卵留在体内, 直到孵化后再将幼虫产出。
昆虫的食性
植食性:大部分昆虫以植 物为食,如蝴蝶、蜜蜂等
防治昆虫的方法
物理防治:使用捕虫器、粘虫板等 工具捕捉或杀死昆虫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 等生物来防治害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农药等化 学物质杀死昆虫
环境防治:改善环境条件,如通风、 采光、湿度等,以减少昆虫的生存 和繁殖机会
防治效果的评估
评估指标:死亡率、繁殖率、种群数量等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效果比较: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比较 长期效果:防治措施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昆虫的经济价值
农业:昆虫在 农业中扮演重 要角色,如蜜 蜂授粉、天敌 昆虫防治害虫

医药:昆虫具 有药用价值, 如蝎子、蜈蚣

食品:昆虫可 以作为食品, 如蝉、蝗虫等
科研:昆虫在 科学研究中具 有重要价值, 如基因编辑、
生物技术等
昆虫的保护和利 用
昆虫的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昆虫提供适宜 的生存环境
肉食性:部分昆虫以动物 为食,如螳螂、蚂蚁等
杂食性:有些昆虫既吃植 物又吃动物,如蟑螂等
寄生性:部分昆虫寄生在 其他生物体内,如寄生蜂

昆虫的分布和生 态作用
昆虫的分布区域
热带雨林:昆 虫种类丰富,

农业昆虫重要的九个目比较表

农业昆虫重要的九个目比较表
农业昆虫重要的九个目比较表(一)
目名
代表名
代种
口器类型
触角类型
翅的类型
蛹的类型
头部形式
足的类型
食性类型
变态类型
备注
直翅目
蝗科
蝗虫
咀嚼式
多为丝状
前翅复翅
后翅膜翅
头多呈
下口式
前足开掘式

后足跳跃式
一般为
植食性
不全
变态
前胸发达
蝼蛄科
蝼咕
蟋蟀科
蟋蟀
半翅目
蝽科

刺吸式
丝状
或棒状
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
头后口式
除基本类型为步行足外,还有捕捉足、游泳足和开掘足
目名
亚目名
代表科名
代表种
口器类型
触角类型
翅的类型
蛹的类型
头部形式
足的类型
食性类型
变态类型
鞘翅目
肉食
亚目
步甲科
步甲
咀嚼式
丝状
前翅鞘翅
后翅膜质
裸蛹
成虫
前口式
幼虫
寡足型
多肉食性少植食性



虎甲科
虎甲
多食
亚目
金龟甲科
金龟甲
鳃片状
植食性

肉食性
叩头甲科
金针虫
锯齿状
天牛科
天牛
鞭状锯齿状
叶甲科
甲虫
丝状
瓢甲科
瓢虫
捕吸式
丝状、
念珠状
或棒状
前后翅
均为膜翅
裸蛹
成虫头下口式,幼虫头前口式
肉食性
全变态
双翅目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昆虫的分类及特点

昆虫的分类及特点
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 蜡蝉科:斑衣蜡蝉 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 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 绵蚧科:吹绵蚧; 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 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鳞翅目
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最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成虫称蛾或蝶。虹吸式口器,形成 长形而能卷起的喙;已知有十四万种左右,,其中蛾类90%多,蝶类不足10%。蛾与蝶的异 同 蝶类触角末端膨大,而蛾类触角呈线状或羽状;蝶类休息时翅合拢立于背上,而蛾类休 息时则将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大多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大多夜间活动, 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草蛉科:大草蛉、丽草
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
蛉、中华草蛉。
黑盲蝽。
鞘翅目
昆虫纲第一大目,有30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通称甲虫,简称“甲”。 一般躯体坚硬,有光泽。头正常,也有向前延伸成喙状的(象鼻虫),末端为咀 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坚硬,称鞘翅,无明显翅脉。
芫菁科:豆芫菁;
昆虫的分类及特点
_______昆虫专家小组
直翅目
昆虫纲中较大的一目,包括 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 常见昆虫。体大型或中型, 吸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 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 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 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 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 车蝗; 斑腿蝗科:中华稻 蝗、日本黄脊蝗; 蝼蛄科: 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步甲科:金星步甲、皱鞘步甲、麦穗步甲;
叩头虫科:沟叩头虫(沟金针虫)、细胸叩头虫(细胸金针虫);

皮蠹科:谷斑皮蠹、黑皮蠹;
吉丁虫科:柑橘小吉丁虫、金缘吉丁虫;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昆虫分目

昆虫分目

叶蝉
生物学特性:

大多数渐变态,少数过渐变态(雄蚧)。
生殖方式:两性生殖,蚜虫和介壳虫孤雌生殖。 植食性:多数虫分泌物:蜡,蜜露,引起煤污。 传播病毒病(如桃蚜、灰飞虱、黑尾叶蝉等)。 大多数性二型,性多型(蚜虫)。


紫胶、白蜡、五倍子等都是同翅目昆虫的产品。
五倍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倍蚜类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在漆树属植物 Rhus spp.的叶或叶柄上所产生的虫瘿。产于四川、贵州、 云南等地。秋季采收,煮死虫瘿内部寄生虫,晒干,生用。 药效:败毒抗癌、收敛止血、医疮消肿。
10、纺足目Embioptera(称为足丝蚁)
形态特征:
体长5毫米左右,柔软、色暗。 头:头大,咀嚼式口器,触角念珠状或丝状;无单眼。 胸:胸、腹部等长;雌虫无翅,雄虫有翅,翅狭长多毛, 翅脉简单。前足第1跗节膨大,有丝腺。 腹:尾须1或2节,雄性外生殖器常不对称 。
生物学特性:

渐变态,成、若虫多生活于树皮缝、蚁穴、白蚁
白蜡虫

白蜡虫是我国特产资源昆 虫之一。别名“蜡虫”。 昆虫纲,蜡纷科雌雄异体
昆虫。雄虫泌蜡。
女贞树上的白蜡虫
白蜡是一种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成分二十六酸二十 六酯。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 具有防潮、润滑、着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 精密仪器、农业、医药、食品等行业。




土 鳖
蟑螂
生物学特性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 野外种类一般生活在石块、树皮、枯枝落叶、垃圾堆下、 朽木和各种洞穴内,多白天活动;室内种类喜夜间活动, 以各种食品、杂物及粪便和痰汁为食。食性杂。 一些种类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结核、阿米巴原虫和 蛔虫等。

实验一 九大目和直翅目检索表

实验一 九大目和直翅目检索表

与农林业关系密切的昆虫分目检索表(成虫形态)1.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2)口器吸收式 (5)2.前翅半鞘翅或覆翅,后翅膜翅 (3)前后翅均为膜翅 (4)3.前翅鞘翅;无尾须;足多步行足 .....................................鞘翅目Coleoptera 前翅覆翅;有尾须、长或短;前足跳跃足或后足开掘足 ......直翅目Orthoptera 4.前翅大后翅小,或以翅钩列相连;翅脉特化;腹部基部或缢缩,第1腹节与后胸形成并胸腹节;雌虫产卵器锯状、刺状或针状 ............膜翅目Hymenoptera 前后翅大小、形状和翅脉相似,无翅钩列;多横脉,纵脉在近外缘处二分叉.................................................................................脉翅目Neuroptera 5.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跗节5节 ............................................双翅目Diptera 后翅正常,若后翅退化,则后足跗节为1~3节 . (6)6.口器刺吸式 (7)口器虹吸式或锉吸式 (8)7.前翅半鞘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若翅面质地均一,则被有网状纹;喙着生在头前端·············································································································································································半翅目Hemiptera 前翅质地均一;喙自头的腹面后方生出 ···························同翅目Homoptera 8.翅为鳞翅,体翅覆有鳞片;口器虹吸式 ···························鳞翅目Lepidoptera 翅为缨翅,狭长、翅缘着生有长缨毛,翅脉退化;口器锉吸式 ································································································缨翅目Thysanoptera直翅目分科检索表(成虫形态)1(6)触角丝状细长,末端尖锐,超过30节;如有听器或退化的听器遗迹,则位于前足胫节上(螽亚目Ensifera)2(5)触角比体长,或等于体长,雌虫产卵器发达,刀状或剑状;前足非开掘式;雄虫前翅有发达的摩擦发音器,有音锉和镜膜3(4)跗节4节,体粗壮,足正常,头下口式(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螽斯科Tettigoniidae 4(3)跗节3节(蟋蟀总科Grylloidea),头短圆而垂直,下口式·····································································································蟋蟀科Gryllidae 5(2)触角比体短;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前足开掘式(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蝼蛄科Gryllotalpidae 6(1)触角线状、剑状或棒状,末端不尖锐,少于30节,明显比体短;如有听器,则位于腹部;足的跗节3节或更少(蝗亚目Chaelifera)7(12)跗式3-3-3;触角明显长于前足腿节;后足第1跗节上侧无细齿;腹部气门着生于背板下缘;腹部第1节有鼓膜器,仅少数无翅或短翅种类的鼓膜器消失或很小(蝗总科Acridoidea)8(9)触角剑状···························································剑角蝗科Acrididae 9(8)触角丝状10(11)前胸腹板具圆锥状、柱形、三角形或横片状的突起;阳茎基背片的锚状突较短································································斑腿蝗科Catantopidae 11(10)前翅中脉区的中闰脉上有发音齿,如中闰脉弱或缺如,则不具发音齿,且后足腿节外侧上隆线的端半部不具发音齿,发音齿多着生在后足腿节内侧的下隆线上······························································斑翅蝗科Oedipodidae 12(7)前中足跗节不多于2节13(14)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至少超过腹基部数节;后足跗节3节(菱蝗总科Tetrigoidea);触角短;前足腿节上方有脊无沟 ························蚱科Tetrigida 14(13)前胸背板侧叶在腹面远离;后足为跳跃足,腿节膨大,比中足腿节大得多(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前胸背板向后延伸最多遮盖胸部;后足跗节1-2节,或不分节;头似前口式;前胸背板后缘凸圆,很少向后延伸;雌虫无产卵器·········································································蚤蝼科Tridactylidae。

昆虫分目特征

昆虫分目特征
丝状,常为13节
复眼一对,单眼3对或无
具翅成虫2对翅,膜质
跗节2或3节
无尾须
渐变态
食毛目
咀嚼式
触角短小3-5节
复眼小或退化
无翅
跗节1或2节
无尾须
渐变态
虱目
刺吸式
触角短小3-5节
复眼消失或退化,无单眼
无翅
跗节1节
无尾须
渐变态
缨翅目
锉吸式
鞭状,棍棒状,念珠状,6-9节
复眼椭圆形或圆形,单眼3个
翅狭长,有缨毛
渐变态
革翅目
咀嚼式,上颚强壮
丝状,10-50节
复眼发达,无单眼
前翅革质短小无翅脉,后翅大,膜质翅脉辐射状
跗节:3-3-3
尾须不分节,钳状
渐变态
螳樇目
咀嚼式
丝状多节
单眼缺
翅完全缺
跗节:5-5-5
尾须一节,雌性比雄性长
渐变态
竹节虫目
咀嚼式
丝状较短
复眼小,多数无单眼
前翅短,革质,后翅发达膜质,覆翅
跗节:5-5-5
分目
口器类型
触角类型
单眼复眼
足的类型

尾须
变态类型
石蛃目
咀嚼式
长丝状,30节以上
复眼大而近圆形,单眼一对
跗节:3-3-3
目(缨尾目)
外生式,咀嚼型
丝状或念珠状,30节或更多
复眼退化,长缺单眼
足基节无刺突,跗节2~5节

第十一节背板延伸成中尾丝,有一对尾须
触角丝状多节
复眼大,单眼2个
跗节:5-5-5
前翅覆翅后翅膜质
尾须一对,分节或不分节
渐变态
螳螂目

昆虫分类简介

昆虫分类简介

(一)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4目
(二)有翅亚纲 Pterygota
30目
内翅部Endopterygata
广翅目 Megaloptera 蛇蛉目 Raphidioptera 脉翅目 Neuroptera 鞘翅目 Coleoptera 捻翅目 Strepsiptera 长翅目 Mecoptera 双翅目 Diptera 蚤 目 Siphonaptera 毛翅目 Trichopter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膜翅目 Hymenoptera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林奈(Linne,1758)将昆虫分列7个目; 布鲁斯(Brues,1954)分27个目;伊姆斯 (Immus,1957)分29个目;蔡邦华 (1956)分34目。
昆虫分类的依据,主要采用的是其形态特征。 分亚纲和分目的主要标志是根据翅的有无、 形状、对数和质地,口器的类型,触角、足、 腹部附肢的有无及其形态等。
(Coll-胶,embola-粘管)。 体长0.2~10mm。 口器内颚式,适于咀嚼或刺吸; 触角4节,丝状,少数5~6节; 无真正的复眼; 腹部第l节的腹管,第3节的握弹器,第4或5节的弹器。 无尾须
3. 双尾目 Diplura-双尾纲



(Dipl-双,ura-尾)。体约2~5mm,少数种可达 50mm。 口器咀嚼式,内口式;触角丝状或念珠状;缺单眼和 复眼;腹部10节,第1~7节或第2~7节上有成对的 刺突和泡囊;尾须或细长多节,或呈铗状不分节。 生活在阴湿的土表腐殖质层的枯枝落叶、腐木中或石 缝内 全世界已知800余种,我国已知约40种,其中伟铗趴 Atlasjapyx atlas Chou et Huang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昆虫分目课件

昆虫分目课件

变态类型为: 完全变态
幼虫


成虫
如何识别鳞翅目幼虫与叶蜂幼虫
鳞翅目幼虫
1、单眼数目 2、腹足对数 3、趾钩有无
12个 2—5对

叶蜂幼虫
2个 6—8对

刺蛾科:
(1)体粗短、多黄、 绿或褐色,鳞片厚、 喙退化。 (2)前翅M主干存在、 后翅Sc+R1从中室中 部分出; 幼虫粗短、常具分 枝毒刺,人体皮肤触 之红肿痛痒,俗称 “洋辣子”、腹足呈 吸盘状。 如:黄刺蛾
(1)体微小长0.3-1mm、黑、淡 褐或黄色。
(2)触角短膝状。
(3)前翅宽、翅面有柔毛成行 排列,缘脉和翅痣脉呈单一曲线、 刀状。
本科均卵寄生蜂,如松毛虫赤 眼蜂。
鳞翅 目
包括:蝶、蛾
目特征(成虫)
1、体小至大型、被鳞片。
2、口器为虹吸式口器、下 唇须发达;触角丝状、栉 齿、羽毛、球杆状等。
一、昆虫的命名:采用国际通用的双命名法
例: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s pactatus Wlak
(属名) (种名)(定名人)
二、昆虫分目 共分34目其中与栽培植物关系密切的有1 九个目。
直翅 目
包括:蝗虫、螽斯、蟋 蟀、蝼蛄
目特征:
1、体中至大型 2、咀嚼式口器,丝状 触角。 3、前翅复翅后膜翅, 后足常为跳跃足或前足开 掘足。 4、具听器、雌虫产卵 器发达 5、渐变态、植食性。
(4)、幼虫蛴螬型,常 弯曲C字型,取食根、茎, 还有腐生型及粪食性,如 粪金龟。
象甲科:(象鼻虫)
(1)体坚硬。
(2)头向前延伸呈 鼻状,触角棒状或膝 状。
(3)幼虫无足,食 叶、蛀根或种实。
天牛科:

昆虫分目

昆虫分目

一、原尾目Protura无翅昆虫,体极小,细长,淡白或黄色。

头锥形,口器内藏;触角退化,无单眼和复眼。

前足特别长,生有许多感觉器,跗节互节,单爪。

腹部12节,前3个腹节各有1对小型腹足(刺突),无尾须。

增节变态,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

二、弹尾目Collembola微小型无翅昆虫,有发达的弹器,能跳跃。

口器缩入头内,适于咀嚼或吸食;触角丝状,4节,无复眼。

腹部6节,第一腹节有黏管。

无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

表变态,若虫形似成虫;成虫期继续蜕皮。

有孤雌生殖现象。

三、双尾目Diplura 细长、淡色、无翅的小型昆虫。

触角长而多节;无单眼和复眼;咀嚼式口器,内藏于头部腹面的腔内;胸足发达,跗节1节;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1对显著的尾须,无中尾丝。

表变态。

若虫外形极似成虫。

成虫期仍蜕皮。

四、缨尾目Thysanura 小到中型,无翅昆虫。

体狭长,背腹扁平,常多鳞片和毛。

触角长丝状,复眼分离,咀嚼式口器,上颚有前、后2个关节突与头部相连。

腹部11节,第7至第9腹节有成对刺突和泡囊,第11节具有1对缨状尾须和正中尾丝,长而多节,雌虫产卵器发达。

表变态。

成虫期仍蜕皮。

五、蜉蝣目Ephemeroptera 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体小至中型,细长,体壁柔软。

复眼发达,单眼3个。

触角短,刚毛状;咀嚼式口器,但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

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小于前翅;翅脉原始,多纵脉和横脉,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

雄虫前足延长,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

腹部末端两侧着生1对长的丝状尾须,一些种类还有一根长的中尾丝。

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

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多则几天。

雌虫产卵于水中。

稚虫常扁平,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

腹部具气管鳃和丝状尾须三条。

具有亚成虫期是其独特的特征。

亚成虫形似成虫,但体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须短,不如成虫活跃。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
前翅角质,后翅膜质---------------------------------鞘翅目 5、口器为剌吸式-------------------------------------------6
口器为虹吸式或锉吸式或舐吸式-------------------------7 6、前翅质地均一,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同翅目
(四)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14. 直翅目 Orthoptera 15. 纺足目 Embioptera 16. 重舌目 diploglossata 17. 革翅目 Dermaptera 18. 同翅目 Homoptera 19. 半翅目 Hemiptera 20. 啮虫目 Psocoptera 21. 食毛目 Mallophaga 22. 虱 目 Anoptera 23. 缨翅目 Thysanoptera

园林昆虫常见目比较
直翅目 等翅目
半翅目 同翅目 缨翅目 脉翅目 鳞翅目
鞘翅目 膜翅目 双翅目
口器类型
翅的类型
咀嚼式
前翅复翅、后翅膜翅
咀嚼式 刺吸式
前后翅均为膜翅,且形状、大 小相等
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
刺吸式 锉吸式
前翅质地均一,后翅膜质 前后翅均为缨翅
咀嚼式
前后翅均为膜翅
幼虫咀嚼式、成 前后翅均为鳞翅 虫虹吸式
园林病虫害防治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
• 一、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 昆虫纲的分目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
的构造、触角的形状、跗节节数等进行的, 但具体目的数 目及其分类系统, 各分类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昆虫是动物界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类群之一,它们具有庞大的种类和多样的形态特征。

昆虫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目来描述,下面将主要介绍昆虫各目的形态特征。

1. 鳞翅目(Lepidoptera):鳞翅目包括蝴蝶和蛾类。

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是具有双对鳞片覆盖的翅膀。

这些鳞片通常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为昆虫提供了保护色和伪装的效果。

2. 鞘翅目(Coleoptera):鞘翅目包括甲虫。

它们的前翅被硬化并形成如甲壳般的鞘状结构,保护了柔软的后翅和腹部。

这些硬化的前翅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和颜色,有些甲虫可以利用它们的鞘翅进行盾形保护或伪装。

3. 膜翅目(Hymenoptera):膜翅目包括蜜蜂、蚂蚁和黄蜂等。

它们的前后翅之间连接着一个细长的膜状结构,这是膜翅目昆虫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此外,它们的前胸部有中间的横隆起称为前翅插入突,下面有三对脚。

4. 直翅目(Orthoptera):直翅目包括蚱蜢和蝗虫等。

它们的后翅与前翅相似,均为厚膜状的,平铺在身体后方。

5. 半翅目(Hemiptera):半翅目包括蚁虫和半翅类昆虫。

它们的前翅通常是部分硬化的,形成了像鳞翅目或鞘翅目的鳞片或鞘状结构,而后翅是透明的。

半翅目昆虫还具有后翅膜的特征。

6. 双翅目(Diptera):双翅目包括苍蝇和蚊子等。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只有一对翅膀,并且后翅修缮化,形成了一个叫镰刀的结构,用于平衡飞行。

前胸部强壮,并有一对专门的结构叫做胸跳骨,用于承受翅膀的振动。

7. 背喙目(Hemiptera):背喙目包括缩翅虫。

它们的前翅常化的硬化成使背序平直的屏,上有纹样,后翅为薄而透明的。

8. 虱目(Anoplura):虱目包括跳蚤和虱子等。

它们的身体扁平而长,头部突出,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以上是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的简要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昆虫目还可能具有其他特征,如触角、咀嚼器或针刺样口器等,这些特征有助于昆虫进行取食、交配和遗传等生活活动。

昆虫各个目的特征

昆虫各个目的特征

(1)增节变态类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

无经济意义。

鉴于这类虫子在昆虫与多足纲之间,过去亦有人称蚣虫纲。

(2)表变态类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这类昆虫体第四处有一叉状弹器,能跳跃,所以有时也称“跳虫目”。

缨尾目昆虫体有鳞片,触角多节,复眼发达或退化,无翅。

腹部有11节,腹下有腹刺若干对,末端有长尾须,尾须间生一丝状中尾丝。

分布甚广,一般栖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

双尾目昆虫通称双尾虫。

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缺眼无翅,腹部十一节,末端有长尾须,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栖地下,分布甚广。

(3)原变态类蜉蝣目(Ephemerida)原变态类昆虫,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短,刚毛状,不甚明显。

翅半透明,前翅发达,后翅甚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

不完全变态。

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4)不全变态类蜻蜓目(Odonata)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

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

两对膜质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脉序多而密;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

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

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

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

约有4500余种。

蜚蠊目(Blattaria)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中到大型昆虫。

体扁平,褐或灰色。

头小能活动。

复眼发达。

昆虫的主要类群和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主要类群和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主要类群
昆虫的主要类群
9. 等翅目Isoptera 等翅目昆虫通称白蚁,小形至中形,体软,长而扁,多型
性社群性昆虫。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触角念珠状。 前胸背板形状是分属的重要特征。有长翅、短翅及无翅类
型。白蚁之翅,经一度飞翔后,即行脱落。 腹部10节,第1腹板退化,尾须短,1-8节。
昆虫的主要类群
昆虫的主要类群和 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主要类群
无翅亚纲Aoterygota
增节变态类:1.原尾目Protura
表变态类:2.弹尾目Collembola,3.双尾目Diplura,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原变态类:5.蜉蝣目Ephemerida
不全变态类:6.蜻蜓目Odonata,7.蜚蠊目Blattaria,8.螳螂目Mantodea,
6. 蜻蜓目Odonata 头大。触角刚毛状,3-7节。复眼大。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 胸部发达,前胸小;中、后胸愈合,称合胸或具翅胸。足细
长,适于攀附,辅助捕食。两对翅膜质透明,狭而等长; 脉序网伏,翅室极多,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腹部细长,12节,10节明显,第11、12节为节痕性的环节。 半变态,稚虫又称水虿,水生。雌虫产卵于水中或水生植物 内,稚虫常栖息于砂粒间或泥水中,喜食蜉蝣及蚊类幼虫, 有时同类相残。大形者能取食小鱼和蝌蚪。稚虫适应水中 生活的呼吸器官—气管鳃。
昆虫的主要类群
昆虫的主要类群
7. 蜚蠊目Blattaria 蜚蠊俗称蟑螂,古时谓蜚、负盘、蜚盘虫、香娘子(《诗经
•尔雅》);石僵、滑虫、地鳖、士鳖、簸箕虫、过街、 可蜱虫(《本草纲目》)。
昆虫的主要类群
8.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有马首状头和镰刀状捕捉性前足,具拟态,如绿叶状、花

昆虫各个目的特征

昆虫各个目的特征

(1)增节变态类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

无经济意义。

鉴于这类虫子在昆虫与多足纲之间,过去亦有人称蚣虫纲。

(2)表变态类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这类昆虫体第四处有一叉状弹器,能跳跃,所以有时也称“跳虫目”。

缨尾目昆虫体有鳞片,触角多节,复眼发达或退化,无翅。

腹部有11节,腹下有腹刺若干对,末端有长尾须,尾须间生一丝状中尾丝。

分布甚广,一般栖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

双尾目昆虫通称双尾虫。

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缺眼无翅,腹部十一节,末端有长尾须,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栖地下,分布甚广。

(3)原变态类蜉蝣目(Ephemerida)原变态类昆虫,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短,刚毛状,不甚明显。

翅半透明,前翅发达,后翅甚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

不完全变态。

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4)不全变态类蜻蜓目(Odonata)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

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

两对膜质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脉序多而密;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

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

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

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

约有4500余种。

蜚蠊目(Blattaria)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中到大型昆虫。

体扁平,褐或灰色。

头小能活动。

复眼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
体内发育
2对
无特化(伪产 卵器)

缨翅目
锉吸式
步行足
3对
前:缨翅 后:缨翅
前:毛质 后:膜质
体外发育
2对
锯状

过渐变 态
2014/6/16
直翅目
双翅目
刺吸式 舐吸式
栉齿状 丝状 锯齿状 丝状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3对
前:膜翅 后:平衡棒
前:膜质 后:平衡 棒 前:半鞘 翅 后:膜质 前:膜质 后:膜质
体内发育
2对

完全变 态
刺吸式 半翅目
步行足 捕捉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跳跃足
步行足 捕捉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跳跃足
步行足 捕捉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跳跃足
针状
1对 较短 无
不完全 变态 完全变 态 完全变 态
白蚁
膜翅目
咀嚼式 嚼吸式 咀嚼式
丝状 棒状 栉状 丝状 锯齿状 念珠状 丝状 念珠状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3对
体内发育
2对
针状、锯状
蚂蚁 蜂 天牛、金 龟子、瓢 虫 蓟马
鞘翅目
步行足 开掘足
步行足 游泳足 跳跃足 步行足
步行足 游泳足 跳跃足 步行足
九大类昆虫分目特征表:
分目 口器 咀嚼式 单复眼 复眼发达 单眼 2—3 个 少数缺单眼 复眼大 单眼 3 或无 蟓科、蝇科 复眼发达 单眼 2,少数 无单眼 复眼发达 单眼 2—3 个 触角 剑状 丝状 足 前 开掘足 中 开掘足 后 跳跃足 数量 3对 类型 前:覆翅 后:扇形翅 翅 质地 前:革质 后:膜质 发育形式 体外发育 数量 2对 外生殖器 产卵器形状 剑状、刀状 锥状、针状 瓣状(蝗虫) 无特化(伪产 卵器) 尾须 1对 变态 类型 不完全 变态 常见 昆虫 蝗虫 蝼蛄 蟋蟀 蚊 虻 蝇 蝽蟓
丝状 栉齿状 棒状 念珠状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3对
前:鳞翅 后:鳞翅
前:膜质 后:膜质
体内发育
2对
无特化(伪产 卵器)

完全变 态
蝶类 蛾类
等翅目
咀嚼式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பைடு நூலகம்
3对
前:膜翅 后:膜翅 前:膜翅 后:膜翅 前:鞘翅 后:鞘翅
前:膜质 后:膜质 前:膜质 后:膜质 前:角质 后:膜质
体外发育
2对
3对
前:半鞘翅 后:膜翅
体外发育
2对
针状

渐变态
刺吸式 同翅目
刚毛状 丝状
3对
前:膜翅 后:膜翅
体外发育
2 对
或 无 ♂ 介 壳虫
管状

渐变态
少数 过渐
♀介壳虫 蚜虫
变态粉虱 ♂介壳虫
鳞翅目
虹吸式 咀嚼式
复眼发达 单眼 2 或无 蝶类、蛾 复眼小 单眼 2 个 复眼较大 单眼 3 个 复眼发达 少数 1 个单眼 多数无单眼 复眼发达 单眼 3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