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及对标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及东京国际一流湾区影响力比较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及东京国际一流湾区影响力比较作者:***来源:《全球化》2021年第04期摘要:本文立足粵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梳理国际一流湾区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查询美国、日本、香港、澳门、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有关国际组织官方网站和国内外权威第三方数据库,收集整理了2010—2018年多项指标,从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际旅居、全球治理等方面系统比较了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之间的差异差距。
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科技、制造等方面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相较均仍有差距,但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湾区城市化科技创新作者简介:张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影响力,是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及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既是战略目标,也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往等方方面面。
通过多方面多指标系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影响力比较,找到差距,发现优势,挖掘潜力,有利于顺应全球变革发展大势,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粤港澳大湾区应比肩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创新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在我国改革开放全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具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综合优势和条件,也有责任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为促进全球新科技革命走向深入、提升全球产业发展效率和推动优化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提供动力(张燕,2019)。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发展,加强国际影响力比较,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
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综合课题题目【模板】
“十四五”XX市全面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研究
——
1.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市营商环境改善状况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优劣势。
2.对标国内外一流营商环境城市和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重点研究我市在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服务企业、配套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接港澳营商环境规则方面的问题与难点。
3.各项指标的目标方案建议同时展望至2035年(远期)。
序号
总课题
子课题
研究内容
2
“十四五”XX市投融资形势分析、体制改革方向和政策研究
“十四五”XX市投资形势、体制改革方向和政策研究
1.总结我市“十三五”时期投资(含港澳投资)情况、对外开放投资现状及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市投资的影响。
2.深入研判国家和省“十四五”时期投资形势、趋势及政策方向,分析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市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规模、增速、支撑因素、深化体制改革方向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
3.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大湾区营商环境新高地,以及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的思路、重点任务及建议。
8
“十四五”XX市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思路研究
——
1.重点研究当前国内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先进经验。
2.对标我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按照我市“一核三极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和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定位,分析我市在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突出短板。
XX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综合
课题题目
序号
总课题
子课题
研究内容
1
“十四五”XX市发展环境趋势及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路、指标体系研究
世界著名湾区对比分析
世界著名湾区对比分析湾区(Bay Area)拥海、抱湾、合群、通陆,是区域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并非只是自然地理上的概念,而更多的是作为经济地理上的概念,并且具有区域经济的特定内涵。
因湾区衍生而来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
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度开放和合理分工、要素资源的丰富多样和自由流动,促进了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从全球湾区的实践来看,目前最重要的国际一流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相继形成并崛起,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要特点。
这三大湾区发挥着引领创新、集聚辐射、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作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在中国,相对于环渤海湾区、杭州湾区、北部湾区等知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更为成熟,具备建成世界一流湾区的基础和条件,未来有望成为第四个国际一流湾区。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走向,本文采用PEST分析方法,即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维度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异同,并基于世界湾区的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PEST分析本来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协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它是对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进行的宏观环境分析。
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对宏观环境因素所做的具体内容分析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借助于PEST法,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做多个维度的对标。
一、政治视角的比较市场机制在湾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湾区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和扩散。
同时,基于整体效益考虑的协调区域利益、避免各自为战的湾区规划亦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
世界三大湾区均由政府部门定期出台发展规划,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三大湾区1.纽约湾区1929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都市区的全面规划——《纽约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规划》;其后,纽约区域规划协会于1968年制定了第二次规划、1996年制定了第三次规划(《危机挑战区域发展》)、2014年制定了第四次规划(《脆弱的成功》)。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海的地位与作用
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创 湾区内第四名。
新主体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产业结构进
2017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
一步升级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有潜力成为 值为1139.37亿元,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大湾
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极。
区城市,珠海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总体规
模与肇庆相当;同比增加10.6%,近年来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海的地位与作用
◎ 梁育民 郑海御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当前,大湾区内,珠江 西岸和珠江东岸发展仍然非常不均衡。地处珠江西岸的珠海,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如何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找准发展目标定位,并明确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所发挥 的作用,是关系到珠江西岸能否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崛起的核心命题。
速通达的现代道路交通网络。广东多市机 区域合作示范区。机制体制创新是发展突
场扩建、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世界级机 破口,粤港澳不同的规则将相互接轨,打
49
特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SPECIAL ISSUE·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一系列针对粤港澳居 民通关、创业、就业、生活便利化的措施 将会研究出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 流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城市
香港 澳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江门 肇庆 惠州 东莞 中山 广东
常住人口 (万人)
741.31 65.31 1449.84 1252.83 176.54 765.67 456.17 411.54 477.70 834.25 326.00 11169.00
GDP (亿元)
23049.14 3389.33 21503.15 22490.06 2675.18 9398.52 2690.25 2110.01 3830.58 7582.09 3430.31 89705.23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分析PPT模板(28页)
2012~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数据来源: 数字化研究院)
10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突出
17家世界500强企业 近2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
4所世界一百强大学
121个院士工作站 3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 港作为“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11
12
9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
专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 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核心内涵。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总量 依次为61764件、71037件、 103610件、155074件和193712 件,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增幅分 别达15.01%、45.85%、49.67%和 24.92%,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 增幅最大,接近50%。五年来粤港澳 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 213.6%。
18
对标分析结论
1 政策角度分析 2 经济角度分析 3 社会角度分析 4 技术创新角度
通过详细解读纽约、东京、旧金山三个世界级湾区 建设经验,我们发现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四个重要方面:
17
对标分析结论
相比较而言旧金山湾区对粤港澳湾区最具借鉴意义,核心城市旧金山和深 圳在产业结构、城市定位方面都具备可比性。在产业结构看,深圳与旧金山 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金融服务业为侧重点,并且多元发展新兴产业。 在城市定位上,旧金山发展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富于创新精神,同样深圳 定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市。
湾区经济四大特征: 高度开放、创新引领、 宜居宜业、区域协同。
4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大湾区的对标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大湾区的对标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世界大湾区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进行对标研究,分析其在经济、科技、人才、产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经济发展首先来看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000万。
据统计,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到10.04万亿元,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较高的GDP。
而世界大湾区则是指北美洲的三大城市:纽约、新泽西和底特律组成的大湾区,总人口超过1800万。
世界大湾区拥有发达的金融、科技和文化产业,是全球经济的核心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纽约地区的GDP总量超过1.6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经济体之一。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实力,但由于地域环境和政策制度的不同,其经济结构和发展重点存在差异。
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且资金充沛,政策支持力度大。
据统计,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投入达到5903亿元,其中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值约为1.2万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值的73.2%。
特别是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核心区,综合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排名全国前列。
在世界大湾区,科技创新也是其重要的优势之一。
纽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众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气质量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32864)。
作者简介:苏哲亿(1993-),男,四川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成本优化;张文惠(1969-),女,四川广安人,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
0引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并对强化湾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湾区空气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湾区城市空气质量比较研究,有利于分析研判湾区各城市空气质量结构(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臭氧O 3、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一氧化碳CO )的变化态势,有利于发现湾区各城市空气质量的相对优劣,有利于推进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有利于建设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1文献综述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方面。
针对由PM 2.5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不同来源,阐述湾区污染联动管理的借鉴意义,提出在保留地方自治的基础上解决区域内城市大规模合作的外部问题[1]。
湾区既面临着粤港澳三地因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标准乃至治理架构带来的合作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珠三角内九个城市因个体理性带来的集体非理性结果的合作困境,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的视域分析湾区地方政府的联动策略,不仅有利于将我国联动治理实践与西方政府间合作的前沿理论进行对话,也有助于借鉴西方前沿理论进一步探寻提升我国联动治理大气污染绩效的可能路径[2]。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三大湾区空气质量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对标国外三大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大气污染防治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借鉴国外湾区优秀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的建议[3]。
量化分析与理论研究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进展、问题与战略思考
大湾区内的企业也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
人才引进与培养
各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大湾区工作和发展。
创新投入的增加
03
科技成果转化
大湾区内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渐增强,将实验室研发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创新产出的提升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深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等,这些措施为深圳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圳市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要点一
要点二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推动粤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借鉴,提高整体人才素质。
要点三
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创新活动的市场化程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市场准入机制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创新活动的市场化程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
01
02
03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
04
案例一:深圳市的创新发展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作者:蔡松锋肖敬亮文韵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9年第06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湾区城市应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及区域协同作用,以创新为主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湾区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和特征1、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经济潜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要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以及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开放经济与创新经济的主要动力。
据世界银行统计。
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聚在入海口湾区,世界75%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
目前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以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旧金山湾区为代表的三大湾区经济。
其中,世界第一大湾区-东京湾区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1/3,该地区集中了日本的钢铁、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主要工业产业;纽约湾区除了是世界金融核心以外,也是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旧金山湾区则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成为举世闻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湾区以其优越的天然地理区位优势为城市群发展带来对外贸易、要素流动、金融融通等经济开放的条件。
与这些世界发达国家的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优势。
首先,大湾区GDP 经济增速高于其他三大湾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11城占据5.6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比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还要大。
相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享有较大的人口优势,充沛的人力资源可为湾区产业发展以及服务业升级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物流基础设施最发达的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要大于其他三大湾区,区域内的港口群、机场群、轨道交通网为人流、物流的高效互融互通以及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条件。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但与其他湾区经济相比仍存在短板。
首先,与世界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64.9%。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及对标分析课件
16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上市公司
深圳上市公司数量上占湾区首位
广东省共计有507家上市公司,其中超 八成上市公司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9 个城市,累计448家。从上市公司数量 来看,深圳居首,共计243家,拥有腾 讯、比亚迪、万科等知名公司;广州次 之,累计85家;佛山排名第三,共有 29家上市公司。 (注:香港、澳门未列入)
8000
门土地面积最少。 6000
大湾区土地面积共5.65万平
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4000
的6%。
2000
0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15000.0
12000.0 9504.0 7434.0
3875.0 2465.0 1997.0 1784.0 1711.0 1104.4 33.0
香港、深圳、广州资金总量位居前列
从资金总量来看,香港以10 万亿元的资金总量位居首 位,占整个大湾区资金总量 的37.6%。 深圳以6.4万亿元的资金总 量位居第二。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资金总量(单位:万亿元)
12 10
10
8 6.4
6 4.75
4
2
1.33 1.2
0.72 0.6
0.5
0.5
30.0
0.667
48.0
1.955
14.0
0.189
粤港澳大湾区全域规划之空间结构规划图
8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
湾区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分工合作形成现有的紧密合作的经贸格局
综合来看,“广州-深圳-香港” 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 脊梁,而广佛同城、深莞惠一体 化、深汕合作、港珠澳的联通, 都是围绕这个湾区展开。广州是 华南区中心拥有厚重的岭南文化;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代表 先进文明;深圳是中国金融科创 中心,加之其民营、制造和高创 能力突出,连接周边东莞、惠州、 中山、江门湾区制造业等基地, 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分析作者:孙志阳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1年第5期孙志阳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该发展战略是需要长期可持续执行的,区域产业协同是支撑湾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本文通过对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湾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引言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步入新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区域,必然肩负着引领和创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个以国际三大湾区为标准的国家战略。
“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
“协同发展”是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深度合作为目标,兼顾效率和均衡的新发展理念。
想要大幅、高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具备国际规模的新湾区,必须以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为重要依托;产业协同发展可带动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促进内地和港澳的深度融合贯通,提高湾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迅速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9个城市构成,总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6900万,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改革开放成效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经历40多年的共同发展,三大产业结构现趋势变化,其中一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地位愈加凸显,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特征且较为稳定的产业结构。
从地里区位划分,可将大湾区中珠三角9城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其中,深、莞、惠三城产业结构显现出较高同质度,集中于电子科技、汽车、医药制药、服装及现代服务业等;另外,广州、佛山、肇庆三城形成的经济区域则是以制造业及农业为主,广州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汽车、船舶、重装机器制造等重工产业;佛山则是以电器机械制造及陶瓷业为主,肇庆与之不同,以农业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制造业程度较低;再者,珠、中、江三地形成的经济圈产业差异不明显,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珠海主要是电子信息业、精密仪器制造及石油化工业等,中山则集中于电器、五金家电等产业,江门特征相对明显,以交通海洋装备业、包装印制及纸制加工产品产业为主。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研究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研究分析作者:杨志伟陈贤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05期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世界级港口,港口实力雄厚。
以大湾区中三大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层因子分析法对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三大港口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为广州、深圳、香港,同时各港口自身具有相对的优势和劣势。
根据实证结果,分别对广州、深圳、香港以及大湾区提出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综合竞争力多层因子分析一、引言港口是全球经济的主要汇集地,海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社会发展核心问题。
大湾区正处于发展初期,湾内港口众多且功能性质、腹地范围及运输结构等关联度高。
随着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提出,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一个评价体系,使各港口对竞争力构成充分了解,找到自身竞争优势调整发展战略,提升湾区港口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国外研究分为两阶段。
2000年前学者们更专注于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1]。
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博得用“港口通用模型”对维多利亚港进行研究[2]。
2000年后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
田一秀教授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仁川港进行研究,指标体系有综合服务水平、集装箱的规模以及潜力等因素[3]。
我国的研究分为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1]。
肖青、李晶和黄建柱使用AHP-F综合法对竞争力进行评价[4]。
钱学凤[1]和李欣芷[5]构建了港口基础设施、腹地经济、港口生产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
李丹丹建立了以港口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物流能力、城市经济以及要素投入评价体系,结合TOPSIS和聚类分析进行分析[6]。
于美娜运用数据包络法结合因子分析对大连港进行分析[7]。
港口竞争力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各类学科无法有效整合成系统的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有主观和客观法。
本文基于现有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体系,选取多层因子法进行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压力与对策
13
粵港澳大湾区经济 发展正处于迈进 创新经济的关键阶 段 ,生态环境质量 和人居环境品质与 建设国际一流湾区 和世界级城市群的 战略目标网互通;重 构区域水资源供给格局,重点拓展西江水源,提 高北江水源开发利用率,稳定东江水源。
二 是 优 化 供 排 水 格 局 。建立西北江三角洲 “靠西取水、靠东退水”的供排水格局,东江片 区通过各类水闸及控制枢纽调节的格局,逐步分 离取排水河系,加强影响供水通道水质的支流和 污染源监控,汇人供水通道的支流水质要求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n类要求,依法关停涉重金 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污口。供水通道管控 区范围内禁止建设化学制浆、印染、鞣 革 、重化 工 、电镀、有色金属冶炼等重污染项目及排放有 毒有害物质、重金属的工业项目。
对 标 美 丽 湾 区 发 展 愿 景 ,生 态 环 境 形 势 仍 然 严峻
粤 港 澳 大 湾 区 总 体 呈 现 “先污染后 治 理 ”的
状态,由 于 “历史欠账”多 ,长期积累的生态环 境问题短期内未有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
水 质 性 缺 水 问 题 日 益 凸 显 。粤港澳大湾区 位处珠江流域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网水质相对较 差 ,饮用水水源安全长期面临平原河网水污染和 湖 库 富 营 养 化 的 胁 迫 。 同 时 ,上 游 地 区 水 污 染 呈现流域蔓延态势,一定程度上影响湾区饮水安 全 。根据广东省环境监测资料,2006年 以 来 ,西 江干流及支流贺江、北江上游浈江和支流武江、 东江上游寻乌水和支流安远水、九洲江、韩江支 流汀江等主要人境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低于75%。珠 江口旱季咸潮上溯严重威胁沿岸的江门、中山、 珠 海 、广 州 、东 莞 等 城 市 的 供 水 安 全 。饮用水水 源风险管理亟待加强,供水水源布局分散、水源 结构单一、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供 水水源安全。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课4 对标世界湾区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纽约湾区:以“金融+文化”产业数字化为牵引的科创湾区
文化+金融助力,造就了纽 约湾区独特科创内核
1
2
数字+科技融合,推动金融与 文化都会华丽转型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旧金山湾区建立以发达的风险投资为主体的金融环境,实现高新科技与金融资本之间 良好的结合,为湾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资源,发达的科技金融体制也为硅 谷的高新技术及创新科技提供充足和必要的资金保障。
• 创新孵化体系 • 鼓励科技企业金融创新 • 成立专门科技银行 • 建立深圳版的SBIC
颠覆科技创新底层逻辑,科 研与资本的良性循环提供澎 湃动力
生物科技成为旧金山湾区重要 增长极,也是湾区竞争中第二 章科创王牌
1
2
3
信息科技与数字科技的“高速 列车”助力旧金山湾区引领全 球科创中心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东京有东京股票交易所,纽约 有华尔街,旧金山硅谷地区则有 一千多家风投公司,而粤港澳地 区则有深交所和港交所。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 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
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像是东 莞、中山等。 • 科研机构或院校源源不断的
人才输送: 高校林立,科研所众多,完全具 备世界级湾区的水准,不过目 前科研水平相对于硅谷东京稍 落后。
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
供稿|蒋小谦徐婧寒(世界资源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航拍广东阳江海陵岛风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与挑战并存>> > 经济社会发展国内领先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11%,相当于俄罗斯、韩国或意大利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
对标国内其它重要城市群来看,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分别达到1.5万亿美元、4.3万亿美元和2亿美元。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略落后于长三角,但其人均GDP达到2.25万美元,高于长三角的1.8万美元和京津冀的1.35万美元。
全国平均水平。
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有利条件。
>> > 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地,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一直以来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和深圳分别是全国首批国家低碳省市,广州和中山两市分别入选第二批和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是国家首次提出碳减排目标后开展的综合性地方低碳改革尝试地区,经过多年的试点先试先行,形成了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建筑和交通,做大碳汇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推进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
此外,广东和深圳还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减排机制,通过实施碳交易,系统提升了区域低碳发展能力,尤其是通过对重点排放企业的管控,为区域精细化控制碳排放和市场化减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大湾区以城镇、社区、园区等载体低碳化改造为基础,积极探索打造近零排放示范工程项目,为迈向“碳中和”做了先行示范。
此外,香港还是全国第一个提出2050碳中和目标的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效率处于全国前列。
>>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碳排放刚性增长需求仍然存在自2005年以来,大湾区碳排放增长低于经济增速,表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弱脱钩,2015—2018年,由于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和电力系统脱从地区经济结构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2%,高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以低排放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7期No.07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之后,《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
2017年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元年。
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召开,该领导小组将起到关键性的统筹协调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破除制度壁垒。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
开放性、创新性、外溢性、宜居性、网络性、国际化、区域协调是湾区经济的主要特点。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设想,大湾区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区内各城市的地位和价值,香港将巩固其世界顶级城市的地位,而广州和深圳将迈向世界级核心城市。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在文化底蕴、人口数量、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核心地位显著。
广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战略设想,力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设想,在2018年初制订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中,广州的目标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质为: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该规划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动力作用指明了方向和行动路线,描绘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8年10月,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包括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出新出彩,从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GDP达9.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2.4%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 GDP总量已经达到9.35万亿元, 超过了美国旧金山湾区,未来 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超过 东京湾区的亚洲经济总量最大 的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以占全国土地面 积不足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 总人口的5%,却创造了全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12.6%,是全国经 济举足轻重的重要增长极。
2015年3月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 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 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 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 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 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7年3月5日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 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签署
2017年7月
5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起因
2014年初
国家发改委将 “推动粤港澳大湾 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 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 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
2016年3月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 在香港召开
2017年6月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 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 景与行动》提出要“深化与港 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 区”。
3
规模庞大的国家核心区域
集外贸门户、制造业中心、商业金 融、文化先导职能于一体。
4
分工与合作
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 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也有着密 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源起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深圳明确提出联手周边城市共 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区 域协同发展新优势。随后将粤 港澳大湾区构想上报国家发改 委及规划司领导。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现阶段持续发展的需要
需要全新的开放平台
中国入世之后,通过大 规模“引进来”,参与 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 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中间品、知识、技 术、资本、人员、服务 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和优化组合,对市场规 则的一致性以及国际标 准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 要求。
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Hale Waihona Puke 3湾区经济主要特征
湾区经济具备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庞大的国家核心区域、分工合作四大特征
1
多核心
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 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 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 会经济联系,各核心城市之间存在 低人口密度地区作为间隔。
2
交通走廊
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交通 走廊发展,铁路到高速公路网构成 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
6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由11所城市组成,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由“9+2”组成,即 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 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 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 行政区。 ① 土地面积合计约5.6万平方公 里,占全国的0.6%; ② 2016年经济总量9.35万亿元, 占全国的12.6%; ③ 常住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 4.9%。
随着技术模仿空间缩小 和改革红利逐渐减弱, 近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 率增速持续下降,亟需 探索通过科技创新、产 业升级,向国际价值链 高端攀升,培育新经济 动能。同时也有利于形 成北有京津冀一体化、 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 济发展新格局,为打造 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有 力支撑。
经济科技持续发展的需要
2
是大都市群发展的基础
港口城市经济蕴含着不断增强的上行力量,促进了资金融通和人员自由流动。
是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 3
全球 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 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 100 公里的地区。世界著名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是世界 500 强、创新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 区,是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代表,是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变革的先锋。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及对标分析
PART 1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什么是湾区?
湾区是世界经济的主要载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
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工业化以来,湾区或是沿海大都市成为城市化的主体,湾区成为城市化与 工业化的象征与重要载体。
是当代世界经济主体 1
因为湾区具备港口条件优越、港口国际航运发达和生态环境优良等明显的地理优势,是世界贸易的 核心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全域规划之空间结构规划图
9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
湾区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分工合作形成现有的紧密合作的经贸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
综合来看,“广州-深圳-香港” 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 脊梁,而广佛同城、深莞惠一体 化、深汕合作、港珠澳的联通, 都是围绕这个湾区展开。广州是 华南区中心拥有厚重的岭南文化;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代表 先进文明;深圳是中国金融科创 中心,加之其民营、制造和高创 能力突出,连接周边东莞、惠州、 中山、江门湾区制造业等基地, 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格局。
8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一湾两带六轴的空间布局
环湾区形成广州—深圳和广 州—珠海两条城镇、产业密集 带;依托区域交通走廊形成 (香港-)珠海-高栏港-大广海 湾(江门、深圳-中山-江门、 广州-佛山-肇庆、广州-清远韶关、东莞-惠州-河源、深圳环大亚湾(惠州)-汕尾等六大 城镇发展轴。
湾区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全 球经济重要增长极与技术 变革领头羊,纽约、旧金 山、东京三大湾区通过其 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 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 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 交往网络,在经济、人口、 科技、产业等领域都体现 出了无可比拟的聚集优势。
社会稳定的需要
近年来香港经济增长放 缓,贫富差距拉大、阶 层流动性趋弱等社会问 题有所加剧,影响到香 港社会稳定和人心回归 的大局,亟需探索如何 将香港自由经济和法治 社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 竞争优势,促进“一国 两制”的成功实践。
10
PART 2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经济总量
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9.35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2.6%,其中香港、广州、深圳位居前三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情况(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