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二章之间——章太炎的章学诚论评析

二章之间——章太炎的章学诚论评析

师耶? ”[ 7 ] 5 5 - 5 6 在 1 9 0 8年 《 与人论国学书 中言 : 文史通义 “ 实斋虽少谬语 ,然其用只在 方志,内篇 易教 以佛书本
于义 、文 ,诞妄实甚。 ”[ 7 ] 3 5 4 这就是讲 ,章学诚学术精专者
收稿 日期:2 0 1 3 —0 6 一l 2
者在著作中论 及章学诚 ,并对其肯定 。作为 2 0世纪以来首
位研究清代 学术 的章太炎也不例外的在著作 中谈到章学诚 , 只是对 章学诚论述值得深思 。
学诚为 文史 校雠 诸通义 ,以复歆 、固之学,其卓约
过 史通 。 ”[ 6 1 1 4 9 到了 1 9 1 4年 检 论 ・ 清儒 中 “ 过”字
只在方志学 ,其 文史通义 ・ 易教 > ) 中也是错谬很多。然后 逐一列 出了 文史通义 中的诸 多错误 。在 1 9 0 8 年 原经
中指 出章学诚治学 , “ 不参始末 , 专 以私意揣 量 , 随情取舍 。 ”
作者简介:刘海静 ,女 ,河南新乡人 ,河南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于 中国近现代思 想文化
批评态度。这主要是 因为章 太炎通过对章学诚 的批评来批驳 当时学界 “ 其病多在 汗漫”的 学风;章太炎因为反 清而对章学诚 所提倡的正统史观批驳 ;章 太炎推崇戴震 ,故不满于章 学诚对戴震的批评 。 关键词:章太炎;章 学诚; 学术风尚;史观
中图分类号:K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1 0 - 0 0 0 4 — 0 3
第3 4卷 第 l 0 期
2 0 1 3 年 1 O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a l o fHun a n Un i ve r s i t y of S c i e nc e a nd Eng i ne e r i n g

论章太炎对鲁迅创作风格的影响

论章太炎对鲁迅创作风格的影响

论章太炎对鲁迅创作风格的影响论章太炎对鲁迅创作风格的影响1. 介绍章太炎和鲁迅的背景和关系章太炎和鲁迅都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人物。

章太炎是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而鲁迅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虽然章太炎比鲁迅年长15岁,但两人在思想、文学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很深的交集和影响。

在鲁迅求学期间,他曾拜访过章太炎,向他请教学问和文学创作。

鲁迅还在《杂文自序》中明确提到,章太炎是他受过影响的重要老师之一。

2. 章太炎的影响2.1 形成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章太炎是一位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的文化人物,他的著作兼具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

鲁迅在章太炎的影响下,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与章太炎类似,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注重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呈现人性的黑暗面。

他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和现实性,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这些特点都与章太炎的作品有着某种相似性。

2.2 影响鲁迅的思想和世界观章太炎在思想、哲学和政治等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对鲁迅的思想和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鲁迅年轻时,他经常深入研读章太炎的作品,对其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等理念深有感触。

这些观念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也成为鲁迅思想和世界观的一部分。

3. 鲁迅如何将章太炎的影响落到实处鲁迅虽然受到章太炎的重要影响,但他并没有照搬章太炎的思想和作品,而是将其加以吸收和创新,落实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章太炎笔下“狂人”的形象,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矛盾和异化现象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又如,在《呐喊》中,鲁迅的语言风格受到了章太炎的影响,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总的来说,章太炎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鲁迅的文学创作更具有道德和社会意义。

鲁迅在追求文学自我形态上不断探索跟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章太炎与其时代思想和文学体系构成的脉络密不可分。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

以下是一些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个人评价。

1. 钱钟书:鲁迅是以触不可及的人对着已经过去了,所以大师。

他的创造力和挑战力,是任何一位大师都远远不及的。

2. 陈寅恪:鲁迅的学问深而广,凡有所为者,必先须有一定的类似鲁迅的胸襟和世界观,这类似的意识始于对鲁迅的鉴赏。

3. 徐志摩:鲁迅是反叛的代表,他在反对世俗中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一片广大的恶浪,象一系列悲剧集合起来。

4. 丁玲:人民需要这位英勇者。

5. 沈从文:我曾认为他是个神,一个启示,一个方法,一个榜样,一个圣洁无暇的偶像。

在鲁迅以后的伟人身上,尤其是在毛主席的身上,还能看到他的风采,他的追求。

6. 茅盾: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最伟大的散文集,必与《红楼梦》以及《红岩》、《解放前夜》等同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

7. 金岳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奇才,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作家中库存量最多的。

8. 胡适:鲁迅为自由与正义的拥护者。

9. 张大千:鲁迅的行人即是行路者,越走越宽,最后走进人的心坎上。

10. 傅雷:鲁迅的形象对我这一代人有太重要的影响,远远不是另一个作家所能相比的。

11. 郭沫若:鲁迅的目标是革命,其性格是属于革命性格。

12. 曹禺:在我认识自己,找寻我的道路的时候,鲁迅先生给我启示了一条可随之迈往前进的康庄大道。

13. 茅盾:我们也不负对鲁迅的敬爱与追思。

这些名人学者的评价都充分显示出鲁迅在文学、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批判精神,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的著作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周虹(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一、创作宗旨:文以明道,经世致用章学诚的文章及其写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

“文章”二字在章学诚的著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章学诚认为,写文章必须首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宗旨。

他多次在文章中直接使用了“宗旨”一词,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他说,古代经典文章“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

他批评当时许多作文之士,“自命成家,按其宗旨,不尽无谓”,“求其所以为言者,宗旨茫然也”。

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特别是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完全是“不求宗旨”、脱离实际的无用之学:“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书谋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博。

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在《诗话》中,他又批评“诗话论诗,全失宗旨”。

章学诚所反复强调的文章写作“宗旨”,概括起来就是“明道经世”四个字,即文以明道,经世致用。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变化发展之道。

他专作《原道》上中下三篇文章,反复阐述“道不离器”“义理不可空言”。

在《匡谬》中,他甚至提出了“盈天地间惟万物”的著名唯物论观点。

正是从“道不离器”的哲学思想出发,章学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经皆史”理论,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未尝离事而言理”。

写文章搞创作,就是要探求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道”,“求其是”,“思其所以然”。

《原道(上)》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

”《答沈枫墀论学》又云:“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

”《与史余村简》也说:“文求其是耳。

”《朱陆》则反复强调:“学求其是”“实,学求是”。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更是指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补于世”、可以“救世扶偏”的具体方略。

《与史余村》指出:“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否则古人著述已厌其多,岂容更益简编,撑床叠架为哉?”《俗嫌》又说:“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晚清思想对“诚”的论述与鲁迅的文学人物形象塑造

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晚清思想对“诚”的论述与鲁迅的文学人物形象塑造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00503ll(请将此协议书装订于论文首页)论文《》系本人在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

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录于“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印刷版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完全了解《直珏丕堂图盘缠羞王促在!焦届堂僮途塞的鳘理查选》!同意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部分浏览服务(论文前16页)。

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于提交1年后,在校园网上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作者签名:学号:日期:年月日————J__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解密时间:年月日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i●HH——●_-_●q—H——一…“wH●-_——u————————___^-—^———-_^————+M_———_—_—_H_——_-——^t——;内部5年(最长5年,可少于5年)秘密★lO年(最长lO年,可少于lO年)机密★20年(最长20年,可少于20年)彳一髫~一土.烟||仁彤~签uL~糍峰~作门一嫣鼍做沙~鲥~削一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尚书》“六体”争议考析

《尚书》“六体”争议考析

尚书》“六体”争议考析一、引言长期以来,学界提及《尚书》的文体分类,大多离不开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所云:道其常而作彝究者谓之“典”,陈其谋而成嘉猷者谓之“谟”,顺其理而迪之者谓之“训”,属其人而告之者谓之“诰”,即师众而誓之者谓之“誓”,因官使而命之者谓之“命”。

这一解释代表了学者对《尚书》“六体”的最普遍看法。

史实表明,《尚书》的“六体”说一直存在异议,诸多经学家与史学家参与了“六体”讨论。

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争议存在的原因并归结相应的学术意义。

二、“六体”争议考述最早对《尚书》体式进行正式分类的文字出现在《尚书大序》: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几百篇,所以恢弘治道,示人主以轨范也。

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时间为东晋元帝间。

梅本《尚书》经宋人献疑、清人考证,终证为伪,其中新增的25 篇经文及其注解和序文皆为伪造。

《尚书大序》非孔安国之作已成定谳,所以“典”、“谟”、“训”、“诰”、“誓”、“命”并列提出的时间是东晋初年。

随着梅本《尚书》正统地位的确立,“六体”说的地位也得以确定,“六体”之名成为治《书》者为《书》篇分类的一种标准,每每以这六种名称对《尚书》篇章予以“归类”。

然因《尚书大序》提出“六体”却并未明确给各篇归类,所以如何归类,要不要归类,便成了一个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问题,由此带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不同评判与争议。

隋陆德明首先尝试解决《尚书大序》未给各篇定类的问题。

他于《经典释文》中将“六体”区别为正、摄两种,凡以典、谟、诰、训、誓、命之名命名者为“正”,不以上述之名命名但内容可归纳入六体之内者称“摄”。

陆德明试图以“正”、“摄”解释“六体”,说明其时“六体”已经带来归类不明的问题,但他的“正摄”方法也只是一种构想,并未实际解决“六体”名与《尚书》篇名不对应的问题。

章学诚方志思想对同乡后辈学者的影响

章学诚方志思想对同乡后辈学者的影响

章学诚方志思想对同乡后辈学者的影响∗沈松平摘 要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修志流派中方志新派(或称撰著派㊁文献派㊁历史派)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我国方志学学科的奠基人㊂其方志思想对身后的学者产生过一定影响,代有 传人 ,其中绍兴或越地的学者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李慈铭㊁蔡元培㊁寿鹏飞等㊂即便是在民国成为 显学 之前也是如此㊂关键词 章学诚 方志思想 同乡后辈学者章学诚(1738 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绍兴上虞道墟人,中国古代修志流派中方志新派(或称撰著派㊁文献派㊁历史派)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我国方志学学科的奠基人㊂①他所处的乾嘉时代,考据学已成为时代精神,在方志新派与旧派(或称纂辑派㊁考据派㊁地理派)的流派之争中,方志旧派占据绝对优势,其体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方志新派的主要特点,如认为方志是历史书,主张方志分立三书,套用史书的写法来修志,强调无一语不出于己,重视当代文献和地方档案,强调方志的实用价值,长于史裁而短于考据,不以征引见长,等等,不为当时的主流学风所接受,以至于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撰著一派,则惟实斋为集成之祖,因此遂树无数之敌,到处皆受弹射以去 ②, 当时人务反章氏修志之种种,可见方志学新派撰著家初倡时,大不容于世口矣! 此章氏孤行修志之高作,率绝迹于世之总因欤? ③事实也的确如此,章学诚受湖广总督毕沅之邀在武昌修‘湖北通志“时,曾指㊃901㊃∗①②③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课题 越地方志发展史 (项目编号:16JDGH113)研究成果㊂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学科奠基人这个说法,也有少数人提出不同看法,如傅振伦认为中国方志学的创立者应是民国时期的李泰棻,其标志是193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方志学“一书,见傅振伦‘方志学的创始人究竟是谁“,‘方志研究“1993年第6期;王广荣则认为直至民国,方志学学科也没有诞生,见王广荣‘章学诚有没有创立 方志学 “,‘河北地方志“1997年第3期㊂王葆心:‘清代方志学撰著派与纂辑派争持论评“,朱士嘉编著:‘中国旧志名家论选“,史志文萃编辑部1986年版,第120页㊂王葆心:‘清代方志学撰著派与纂辑派争持论评“,朱士嘉编著:‘中国旧志名家论选“,第135页㊂导过湖北的荆州㊁麻城㊁广济㊁罗田,湖南常德等几部府县志的总纂或裁定体例,但后来不仅‘湖北通志“未能刊印,章学诚帮助裁定的这几部府县志的体例和篇目,也几乎无一不受到当地士人的强烈抵触㊂后来正式刊印的乾隆‘荆州府志“㊁嘉庆‘常德府志“㊁乾隆‘广济县志“,章氏体例几乎都被窜改㊂乾隆‘罗田县志“虽未刊印,但体例也遭窜改㊂‘麻城县志“为章氏总纂,书成未及刊印而版毁,仅遗未校定之本, 至光绪初修志时犹存㊂其时纂‘麻城县志“者, 因不满章书之故,并仅存未校之红本,但供取材,而不用其书焉㊂是章氏之方志学,至光绪初,犹被攻诘,此新派修志之所以终难推拓于时人也 ①㊂周震荣(乾隆年间任直隶永清知县)在‘书庚辛之间亡友传后“提到章学诚在修志上对张维祺(时任直隶大名知县)㊁周棨(时任直隶获鹿知县)的影响②,章氏本人也在‘文史通义“中提及王维屏(时任湖北石首知县)接受了他的方志思想③㊂但是如果细究一下这一时期推崇章学诚的学者的背景,不难发现,其中多为章学诚的亲属及师友,抑或与章氏及其家属有较密切联系者,可见这一时期,章学诚虽非湮没无闻,但始终未能进入学术地图的中心㊂他本人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默默无闻㊁少为人知的状态㊂直到进入民国后,经胡适(1922年完成‘章实斋先生年谱“④一书,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和梁启超(1924年出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对章学诚的推崇,章氏之学才瞬间成为显学,章学诚本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章氏旦夕间变为中国史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 ⑤㊂在此之前,章学诚属于被忽视的学者,而在此之后,则一跃成为与戴震齐名的清代学术界著名人物,他的学术地位也一直居高不下,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以致当时的西洋史学者何炳松担心 章学 过热,怕读者会因此看不起西洋史家, 我以为章实斋的学说,固然值得我们的研究,但是我觉得现在这样程度已经足够了㊂我们似乎不应该过分的热心㊂我以为过分了就有 腐化 的危险㊂现在我们中国人有下面这种风气:就是凡是我国原有的东西,不管好坏总要加上一个很时髦的 国 字来做保镖的武器㊂ 我们倘使把章实斋的史学鼓吹得过分了,那不但要使章氏和我们自己都流入腐化的一条路上去,而且容易使得读者看不起西洋史家近来对于史学上的许多重要的贡献 ⑥㊂方志学产生于清代乾嘉时期和章学诚是中国方志学奠基人的说法在民国以后遂深入人心,章氏之学俨然传统方志学的标杆,民国的方志学者,无论是继承或者批评㊁扬弃传统方志学理论,都言必称章氏之学㊂如吴宗慈在‘修志丛论“的前言中说: 章学诚氏在方志学史上创一代宗风,虽时代不同,未能刻舟求剑以从事,第㊃011㊃①②③④⑤⑥王葆心:‘清代方志学撰著派与纂辑派争持论评“,朱士嘉编著:‘中国旧志名家论选“,第134页㊂(清)周震荣:‘书庚辛之间亡友传后“,‘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㊂(清)章学诚:‘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文史通义校注“卷八,外篇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61页㊂民国学人为章学诚作的年谱主要有胡适著,姚名达订补的‘章实斋先生年谱“,陶存煦的‘胡适姚名达 章实斋先生年谱⓪举正“,吴孝琳根据孙次舟‘章实斋著述流传谱“订补的‘章实斋年谱补正“㊂杜维运著:‘清代史学和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页㊂胡适著,姚名达订补:‘章实斋先生年谱“,何炳松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㊂原则所存,实为现今修志者所不能外㊂平日阅‘章氏遗书“时,其关修志讨论,偶有意见出入,辄随笔纪录㊂ ①黎锦熙也在‘方志今议“序中,自述写此书是受到了章学诚方志学说的启发, 未冠时,习史地,研究章实斋氏之书,初读其‘文史通义㊃内篇“,颇不喜之,但其文不但如戴东原氏之所讥:有八股气;且确有 绍兴师爷 气也㊂及读至‘外篇“创论方志之学,又读其‘校雠通义“阐明目录之要,而所主修之方志,其 艺文 一篇又便能打通而实践其 校雠 之旨,则 闻其风而大悦之 ㊂自是好览方志㊂ 民初入北平,教育部之图书室承清末学部之所藏,全国各省道府厅州县新旧方志殆无不备,一一览之,其修于章氏前者,真多不成东西,无怪章氏之奋起而改革也 ㊂②李泰棻的‘方志学“㊁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论“㊁王葆心的‘方志学发微“㊁寿鹏飞的‘方志通义“㊁吴宗慈的‘修志丛论“㊁瞿宣颖的‘志例丛话“等专著,大都有专章论述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或表赞同,或提出质疑,间或也有批评者㊂万国鼎等学者在各自的论文中对章学诚的方志思想也有所论及㊂他们所修的志书,如余绍宋的‘民国龙游县志“㊁吴宗慈的‘民国江西通志“等,序例中也多次提及章氏之学㊂本文拟探讨清代和民国时期章学诚方志思想对其家乡绍兴地区后辈学者的影响㊂一我们知道,章学诚的家乡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 方志之乡 ,文风鼎盛,地方文献丰富,绍兴的学者作为章学诚的同乡后人,是否受到的影响会更为显著呢?李慈铭㊁蔡元培㊁寿鹏飞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绍兴地区与章学诚方志思想联系最为密切的方志学者或修志名家,皆为章学诚的后辈同乡,都研读过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后来也都从事过修志活动㊂李慈铭承认章学诚是 志学专家 ③,但总体上是批评多过肯定;蔡元培是章学诚方志思想的极力推崇者;而修志活动主要在民国的寿鹏飞则把章氏之学作为传统方志学的标杆,以章学诚方志思想为镜,对传统方志学理论作了全面扬弃㊂通过以上三人对章学诚方志思想态度的分析,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大体梳理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章学诚方志思想对绍兴地区学者的影响程度㊂李慈铭是晚清集文学家与官员于一身的名士,平生著述丰富,在文㊁史㊁经㊁方志学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著有‘弟子职集解“‘国朝儒林经籍小志“‘元代重儒考“‘越缦堂诗文集“‘越缦堂读书记“等,他的‘越缦堂日记“与‘翁同龢日记“㊁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㊁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齐名,并称 晚清四大日记 ㊂此外,他还留心地方文献,治史工诗之余,潜心于地方志的整理㊁研究和编纂㊂同治六年(1867),因病归籍的会稽籍官员兼学者宗稷辰(字涤甫)拟修绍兴府志和山阴㊁会稽县志,李慈铭得与其事,因宗氏病,旋故,事终未成, 至修志之事,诚为当务之急,㊃111㊃①②③吴宗慈:‘修志丛论“前言,1941年刊本㊂黎锦熙:‘ 方志今议⓪序“,黎锦熙㊁甘鹏云:‘方志学两种“,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7页㊂(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6册,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4353页㊂。

论章学诚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论章学诚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章学诚历史哲学探索的集中成果就是《原道》上中下三篇,因其探索的深刻性和开拓性,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此三篇作于章氏五十二岁时(乾隆五十四年),是代表其晚年学术思想的成熟之作。“道”在传统学术中是最高范畴,其内涵包括讨论世界的本原、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法则、治国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术的指导思想等。章学诚一反时人醉心考据、罕谈哲理的风气,力求矫除俗儒嗜古信古、因循保守的思维定势,论证了三项极有意义的重要命题。
二是要破除“六经”是圣人以“天纵之圣”创造出来的万古不变的教条的神秘观点,真正认识到:“道”是万事万物形成之“所以然”的客观法则,万事万物、“圣人制作”、经书记载,都是在理和势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道”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章学诚极其雄辩地论述历代制度的创设,都是由于事物发展客观趋势推动下“不得不然”的产物:“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而救之。”客观趋势(或言“事物法则性”)的道,好比是车轮永远转动、向前发展,而具体的制度、事物,则好比车轮留下的一段一段的轨迹。“一阴一阳,往复循环者,犹车轮也;圣人创制,一似暑葛寒裘,犹轨辙也。”千百年来儒生对经书顶礼膜拜,认为圣人之教和经书所载就是“道”的化身,圣人——六经——“道”三位一体,形成泥古、僵化的观点。章学诚针锋相对,论证“道”与圣人不能等同:“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故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并进而提出:“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因为圣人的作为只是体现了客观理势的需要,圣人如果不从众人的行为、欲望中得到正确认识,就不能成其为“圣人”。这一观点在将圣人视为万世师表、视众庶为愚昧无知的时代,更不愧为石破天惊的伟论!
章学诚提出的观点,虽很朴实,却讲出一个重要的真理: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道”,并不是圣人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由客观的社会生活一步步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这不仅在学理层面上是极其重要的历史哲学命题,而且在现实层面上对于端正学风和发挥学术经世意义深远。章氏的论述,吸收了《周易》和《荀子·礼论》中的朴素唯物观点,而又更为深刻,达到更高境界,所以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评价说:章氏好像洞悉到一些由原始公社、氏族公社到形成国家的演变。

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

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

关系 . 章学 诚方 志 学理 论对 鲁迅 辑 录工 作有 着 很 大
的影响 。
的理论 还原 到乾嘉 学派 的历 史语境 中 .就会 发现 他 的理 论所具 有 的革新 意义 。考据 学派 编修 方志 的理
论 观点 是 “ 以考 地理 ” 将作 为地 方史 的方 志 纳入 志 . 考 据 的范 围之 内 .成 为一 种为 学术 而学术 的考 证之 学 继 承浙东 经世致 用思 想 的章学诚 反对 以戴震 为 首 的考 据学 派 。 毅然从 经世 致用 的观念 出发 , 为 他 认 方志 同国史 一样 。 有维 护 纲 常 、 益世 教 的功 用 。 具 裨 鲁迅辑 录丛 书 ,其 目的与之遥 相 呼应 。 会稽郡 故 书 《
以扶持 . 教赖 以撑 柱者 乎? 【( ) 阐释方 志 的社 世 ”] 在 6嗍 会 功能 上 . 学诚很 明显 没有 摆脱 时代 的限制 , 然 章 依 以传统 的诗 教来解 释方 志 的作 用 。但 只要把章 学 诚

章学诚方志学理论 对鲁迅辑 录工 作
的影响
鲁迅 乡邦 文献 的辑 录与浙东 历史 学存 在着密 切
试 加 以补充

述 , 人之 史 也 ; 一 家乘 谱牒 , 家 之史 也 ; 府 县 志 , 一 部

国之史 也 : 纪一 朝 , 综 天下 之 史 也 。 [ ) 学诚 ” 章 5
也 明确 了方 志 的作 用 。 方志 的性质 既属 史体 ,当然 “ 它 的作用 也 就无 异 于 ‘ 国史 ’ 因 此它 的首要 任 务 就 。
第 2 卷 第 2期 5 21 0 2年 3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a fC o g igE u ain Colg o r lo h n qn d c t l e n o e

【doc】试论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

【doc】试论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

试论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试论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17张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他的方志中的体现是:通过目录学辨明"志乃史体",在此基础上提倡方志"艺文"应为着录之书,并立"文征"以折中着录与存献;又以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指导方志的纂修,赋予了方志保存文献的功能和学术研究的价值.[关键词]章学诚;目录学;方志;艺文[中图分类号]K29,G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4(2006}04--0017--05章学诚一生致力于方志的纂修,纂有《和州志》,《永清县志》,《毫州志》和《湖北通志》,并且还参修了多部方志,在此过程中撰写了诸如《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修志十议》等多篇阐述方志理论的文章.在纂修方志的实践中,他的目录学思想得到了运用.他主张通过对书籍"部次条别",区分类例,着录书目并撰写叙录揭示书籍的内容,评价书籍的得失,注意互着,别裁的运用,以最终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目的.这些思想,后来集中体现在他的目录学着作《校雠通义》和《史藉考》中.而《校雠通义》,正是他在《和州志艺文书序列》的基础上,仿照郑樵《通志?校雠略》写成的.然而一直以来,学者往往就他的方志学论方志学,就目录学论目录学,没有注意到章学诚自身的学术背景,从而忽视了他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影响了他的方志纂修,同时,方志的纂修为他目录学思想成型和成熟进行了实践.一,理论基础的构建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对方志"艺文"的探讨上,同时在方志的纂修的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都是建立在他"志乃史体"[1]的理论基础上.而章学诚对这个理论基础的构建,正是他通过目录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达成的.章学诚说:"校雠之意,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2]即通过对历代书籍进行分类,以弄清楚各家学术的源流演变,从而为实际的学术研究服务.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将方志划归为地理类,而非史类.尤其是到了乾嘉时期,受到只重考据不重实用的学风影响,学者们更是"偏于地理",将方志视作考证一方地理沿革之书,"而撰述之业,略似类书"[3].针对导致这些偏差的原因,章学诚指出:三代以后,官守其书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继承,致使历代方志流传至今,仅有为数不多的宋元存本,文献不足征,致使学者们探讨和纂修方志时"误承流别,不复辩正其体"[4],且"古人有专门之学,即有专门之书,有专门之书,即有专门之体例"[5],流别不明,自然体例失当.章学诚从"官分其守,书别其流"[6]最初的图书分类法出发,追溯方志的源头是周官外史所掌的四方之志,他说:"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祷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7]通过辨明方志的流别,指出"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还进一步说:"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作者简介:张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l8广西地方志2006年第4期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州郡,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E83过去的一国之史即相当于今天的方志,今天的方志即是一方之全史.章学诚通过目录学溯清方志流别,指出方志应当是史书,那么其纂修就应当承袭史法,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将目录学运用于方志的理论基础.二,方志"艺文"中的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集中体现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是"艺文"一门.章学诚说过:"独'艺文'为校雠之所必究."Ez]这里的"艺文"指的是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而章学诚对以往方志"艺文"的批判和讨论方志"艺文"应当如何编撰,正是建立在他所构建的"志乃史体"的理论基础上.1.方志"艺文"当为"着录之书".章学诚指出:"方志为史氏要删,则记载当宗史法."[9]所以方志中的"艺文"应仿效汉臣班固,"为着录之书"003,以达到考一方文献之流传得失,辨一方学术之演变源流的目标.然而一直以来,方志家却不明其中要领,"编次'艺文',不明诸史体裁,乃以诗词歌赋,记传杂文,全仿选文之例,列于书志之中,可谓不伦不类者也"En].不遵史法编撰的"艺文"不伦不类,猥滥不堪,根本无法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所以,章学诚在编撰方志中"艺文"时,倡导"着录当宗《七略》"E3,即主张"艺文"应当是对书籍进行分类并着录书目,而非滥人诗文杂体.章学诚编撰"艺文",既有对史志着录之法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方志自身的特点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图书分类法上,章学诚曾对四分法有过质疑,希望回归《七略》的七分法,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皆势之所不容已者也"的学术发展必然性,认识到"四部成法,而能讨论流别,以使之恍然于古人官师合一,则文章之病,可以稍救"l_1.所以在他纂修的方志中,"艺文"多按四部分类.但同时他也指出,方志并不一定要将文献部次为四部,而应该根据地方书籍的实际情形有所应变.他在驳斥陈增提出的方志"艺文"应该按照《四库全书》的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门的观点时说:一方书籍"因门类不备,家数不全;又详略多寡太不匀,故止分时代,此方志之目类岂乎全史之必当分也"[¨]. 即不同的地方,其书籍在种类上齐备不一,在数量上多寡有别,当书籍不足以按经,史,子,集来分类时,不必因袭史志强为之四部,可以按时代来划分.在择书人目的原则上,首先对于史志"书之已经亡逸者,不必载人,但条注于各类标题之下"的传统,章学诚非常不屑,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合方志.他说:一方"见存之书能有几何?是大书者寥寥无几矣.且考内原注存逸字样,即与《隋志》有何分别?不过争一注于下方,与隋部顺注之别耳"E¨].主张图书即使已经散佚,如果在旧志中有其目录,应遵循旧志的着录,"仍准人志,而于目录之下注一'亡'字,以别之".而不是像史志那样,不在部类中着录其书目,只在部类标题之下注有某人某书若干卷今散逸,起不到什么实质作用. 其次,对于史志中"人艺文志例取盖棺论定,现存之人,虽有着作例不人志"的传统也不赞同,认为这是"御纂续考馆成法,不同近日志乘".史书详古略今而方志详今略古,且纂修方志时具有地近易核,时近迹真的便利条件,所以编撰"艺文","凡本朝前代学士文人,果有卓然成家者,可垂不朽之业.无论经,史,子,集,方技,杂流,释门,道,藏,图画,谱谍,贴括,训诂,均得净录副本,投柜送馆, 以凭核纂"l_13.利用纂修方志的便利条件,及时的,尽量多的着录当代书籍,避免一方文献有所缺失.在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中,他十分重视叙录,认为叙录是介绍,评价图书和阐明学术源流的重要表达方式,是"讨论群书之旨""最为明道之要"l_13.据此,他将书籍的叙录比作人物的列传, "在人即为列传,在书即为叙录"E¨3.可见叙录在书目着录和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性.而正史中多只撰大小序,于目录只剩下简单的着录,没有叙录. 章学诚认为这是因为一代之书,四方之书太过浩繁.而州县之志就不一样了,"毕竟一方之书,不比全史川E.3∞,其数量规模远不及正史"艺文"浩瀚,在着录时不仅仅要记载目录,"登其卷帙",还应稽查作者源流始末,于"叙录后略标作者之旨"l_】.3,甚至"可仿照陈直斋,晁公武诸家,增附跋题"[1(.∞.而对于正史,甚至是一省之通志来说,由于受到体制的局限,要完成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试论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19在目录学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别裁","互着"之法,章学诚于方志中也早有论述.他在《和州志艺文书序例》中说:"夫编次可以别出,则学术源流,无阙间不全之患也",此为"别裁";"部目可以互见,则分纲别纪,无两歧牵掣之患也",此为"互着",并在编撰方志"艺文"的实践中也予以运用.后来根据《和州志艺文书序例》撰写《校雠通议》时,他才对"别裁","互着"给予了明确的提法并加以充实..在通过对旧志"艺文"的批判和亲自编撰"艺文"的实践之后,章学诚总结出方志"艺文"应该"取士邦学士着撰书籍,分其部汇,首加目录,次序颠末,删芜撷秀,掇取大旨,论其得失,比类成编,乃使后人得所考据,或可为馆阁雠校取材,斯不失为志乘体尔"I-.从中可以看出,章学诚目录学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被概括了.2.立"文征"折中"着录之艺文"与"猥滥之艺文".章学诚虽然一再批判"近人修志,'艺文'不载书目,滥入诗文杂体-I-2o3.但他也认识到志家这样做,为的是"欲见一方文物之盛"[,虽然多是猬选诗文,但实际上也的确为地方保存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文献.只是志家没有认识到方志"为一国史裁",从而在体例上偏离了史法,才使艺文志变得猥滥不堪.为了解决方志这种"着录"与"存献"的矛盾,章学诚首先是倡导"艺文"的编撰应回归史法正宗,成为着录之书;另一方面,他开创性的提出在"艺文"以外,效仿《文选》,《文苑》之体别作一书,谓之"文征".他在《麻城县志?文征序列》中说:"诗文杂着,闻见旁出,志家往往列于艺文,既不免于猥滥;而矫枉过正,削而去之,则又黯然失色.用是折中文质,别为文征一书,与志相辅相成."从而折中了着录与存献的矛盾.章学诚编撰"文征",不仅是要把各种有价值的文献收编到一起,既然与方志相辅相成,同样要对这些文献划分类属,别其部次.他在纂修《永清县志》时,"取一时征集故事文章,择其有关永清而不能并收入志者,又自以类相从,别为奏议,征实,论说,诗赋,各为一卷,总四卷"l_2..,编为"文征",自为一书,附志而行.到他纂修《湖北通志》时说得就更具体:"取传记,论说,诗赋,箴铭之属,别次甲乙丙丁,上下八集,以为文征."_2章学诚在编撰《史籍考》时,主张在史志之外,另编相应的资料汇编,名之日"文鉴",以保存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献,应该是借鉴了方志立"文征"的经验.三,修志思想中的目录学思想章学诚说:"志体横看."1-223即方志是以类系事,以类为限,分门别类地记录一方各种情况,通过梳理各门类的发展演变,达到从总体上展现一方的全貌.志体"以类系事"的这一特点使得方志尤重类例,用郑樵的话说:"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1-233.章学诚深明其中道理,"于志例,极具裁剪苦心"I-.类例是否恰当,直接制约方志纂修时,文献资料的搜集,取舍以及事情原委能否说得清楚.志体的"以类系事"与目录学"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有相通之处.从而,纂修方志就为章学诚提供了一个将目录学思想运用于学术实践的舞台. 1.部次条别,备国史采择.章学诚一直主张地方修志,网罗一方文献,可以备国史采择.他说:"一代浩繁,史官之籍有所不胜;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所不能给也"[2引,所以"朝廷修史,必将于方志取其裁"1-83.从中可以看出,方志能够做到备国史取裁,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做到"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即根据合理的篇目设置来搜罗和整理一方文献.因此,方志纂修首重文献的搜罗与分类,这也正是章学诚目录学的基础. 方志为存一方文献,备国史之采择,其取材必应尽一方之所有,甚至更甚.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说道:"所应用之书,自省府邻境诸志而外,如廿二史,《三楚文献录》,《一统志》,圣祖仁皇帝御纂《方舆路程图》之属,俱须加意采访.他若邑绅所撰,野乘私记,文编稗史,家谱图牒之类;凡可资搜讨者,亦须出示征收,博观约取.其六曹案牍,律令文移,有关政教典故,风土利弊者,概令录出副本,一体送馆,以凭详慎铨次,庶能巨细无遗,永垂信史."对于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文献, 若"及时不与搜罗,编次不得其法,去其或失其宜,则他日将有放矢之难稽,湮没无闻矣"I-.然而一直以来志家修志,于平日不注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到修志之时仅凭一时采访,泛收篇什,仓惶成书,以致所修之书编次失伦,体无当要.州县仅持这些猥滥无法之志书,根本不足以备国史采择. 要改变这一现状,章学诚主张学习三代之良法,于20广西地方志2006年第4期州县设立志科,办理文献的搜罗和整理.三代之良法,章学诚认为是目录学的渊源,他说:"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着述文字."据此,他总结出在三代之时,"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1.l.而现在纂修方志恰恰是丢弃了这一传统,"其书无官守制度,而听人之自为,故其例艺参差,而不可为典要, 势必然也".以致后人修志,"间有好事者流,修辑志乘,率凭一时采访,人多庸猥,例罕完善.甚至挟私诬罔,贿赂行文;是以言及方志,荐绅先生每难言之"【.正是前面"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的思想,促使章学诚产生于州县设立志科的想法.州县设立志科,"凡政教典故,堂行事实,六曹案牍,一切皆令关会,目录真迹,汇册存库,异日开局纂修,取材甚丰."[1即平日里由典吏负责相应文献的搜集和保管,一方之六科案牍,官长行事, 家谱传述,师儒公论,经史诗辞,修建端委,铭金刻石等由相应得典吏各司其职,录以副本,分科别类,置于藏室,使"登载有一定之法,典守有一定之人"L8],如此修成的方志,无论"征文考献,馆阁檄收,按志而求,易如指掌"_2.章学诚提出于州县设立志科,依类征献,依类存献,其目录之学在修志这一阶段的运用,还停留在"部次条别"这一基本的层次上.而这一阶段的工作,正是后来使方志能够达到考一方诸事源流的基础.2.部次条别,考一方诸事源流.按类求书,纂修方志,以备国史采择,这只是方志的一个作用.方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通过方志将一方文献别次条别,以追溯一方诸事的源流,以最终达到经世致用的修志目的.这是章学诚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宗旨升华地运用于方志的纂修.章学诚说目录之学"不徒为甲乙部次",为图书部次条别还只是目录之学的基础,是门径,而是要通过对图书"甲乙部次"的手段和方法,以求得"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以类求书,因书究学"l_2I,最终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目的.纂修方志,将一方文献按类征求,采编到相应的类目之中,还只是"三月聚粮","萧何转饷".其最终目的还不在于此.而是要通过对同类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提炼等途径,使一方诸项情况在方志中得以简洁明了的体现出来.章学诚对自己纂修的《湖北通志》中"食货考" 下"田赋"一门的评述,正好能体现他纂修方志能够起到辨章源流的作用.他说:"余取赋役全书, 布政司总汇之册.等其款数;而采名人及本朝人所着,财赋利弊奏议详揭,与士大夫私门论撰之属, 联络为篇,为文不过四五千言.而读者于十一州府,数百年间,财赋沿革利弊,洞若观火."章学诚于文献多方征集,从不同的资料中采择其同属, "使之绳贯珠联"以理清原委,区区数言就能让人"洞若观火",清楚地了解了一方财赋的演变沿革, 利弊得失,从而为现实的经济活动提供资鉴.这正是他将目录学用于学术研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在目录学宗旨的指导下,章学诚纂修的方志,改变了过去由于流别不辨,造成志家修志一味考证地理沿革而不重实用,或剪裁成书纂辑而成宛如类书的流弊,使得志书不具有史着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他认为方志应为"部次之书,下正家藏之目,上备中秘之征……况乎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不于州县志书,为之部次条别,治其要删,其何以使一方文献无所缺失耶?"[1]从而赋予了方志同目录学一样的,具有保存文献的作用和学术研究的价值,这是章学诚对方志纂修的一个创新和飞跃.四,小结章学诚治学极为重视学以致用.在他看来,目录学仅仅是治学之"器",必须运用于究学求"道"的实践中,方志的纂修就是他实现"道器合一"的一个途径.文章第一节引章学诚所云:"古人有专门之学,即有专门之书,有专门之书,即有专门之体例."学术的源流与体例是相辅相成的, 源流得以辨明,自然清楚该运用何种体例;体例得以确定.追本溯源,便能弄清源流.章学诚通过目录学,辨明方志的流别,确定方志的体例,更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宗旨升华地运用于方志的纂修中,从而赋予方志具有了学术性,打破了历来方志纂修的许多弊端,带来了许多大胆的变革与创新,促成他的方志理论达到历史的巅峰.试论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在方志中的体现21章学诚一生从事方志的纂修,多次到过北京,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接触了大量丰富的图书资料,在不断修志的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他的目录学思想,促成了他的目录学思想能够超越于前人,集千古之大成.章学诚晚年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说:"鄙人所业,文史校雠.文史之争义例,校雠之辨源流.,,E283文史,校雠在他纂修方志的实践中实现了统一.[参考文献]E1]答与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A].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Ec-].E2-]校雠通义?序EM].[3]记与戴东原论修志[A].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Ec-].[4]中郑[A].文史通义卷五外篇五[C].E5-]和州志舆地图序例[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C].[6]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湖北文征序列[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3.1983年重印.237.[7]方志立三书议[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C].E8-]州县请立志科议[A].文史通义外篇一Ec-].[9]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湖北通志?序传[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3,1983年重印.[1O]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湖北通志?凡例[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3.1983年重印.203.El1]和州志文征序例[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C].[12]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和州志艺文书序例[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1983年重印.103.刘歆《七略》虽不是史志,但班固将《七略》改写为《汉书?艺文志》,从而开创了正史纂修《艺文志》的先例,所以"宗刘"与"仿效汉臣班固"并不矛盾.[13]校雠通义?宗刘第二[M].[14]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修湖北通志驳陈螬议[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1983年重印.279.[15]修志十议[A].文史通义卷A.~I-篇三[C].[16]校雠通义?原道第一[M].[17]和州志艺文书序例E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C].D8-]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湖北通志辨例[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1983年重印.[19]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Ec-].E2o-]永清县志文征序例[A].文史通义卷七外篇二[c-]. [21]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为毕制府拟进湖北三书序[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3.1983年重印.198.E22-]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A].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Ec-].[23]郑樵.校雠略[A].通志卷七十一[C].[24]章学诚着,张树菜纂辑,朱世嘉校订.方志辨体[A].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章实斋方志论文集Ec-].1983年重印.5.E253和州志田赋志序例[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C].[26]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A].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Ec-].[27]校雠通义?互着第三[M].E283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A].章学诚遗书Ec3. (上接第12页)配有志书光盘;装帧印刷精美.《广西通志?邮电志》编辑室的同志为此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作出了新的贡献.我们相信,大家会从这次会议,学到如何加强对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组织,领导的经验;学到多个单位如何合作编纂好一部志书的经验;学到如何保证第二轮志书编纂质量的经验.大家参加这次会议是一定会有收获的.今年5月18H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467号令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2000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66号文件,是我们开展地方志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希望各单位在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自治区人民政府2000年66号文件的同时,结合学习《广西通志?邮电志》编纂领导小组,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一纳入,五到位"的经验,学习《广西通志?邮电志》编辑室认真做好编纂工作,严格志书编纂质量的经验,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很强的修志的计划和措施,并以倒计时的方式对各项工作抓好落实,加快进度,以保证在20]0年前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广西通志》各专志的编纂任务.。

论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论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论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陈清玉【摘要】章学诚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一是互著和别裁理论的阐述,认为互著、别裁的使用是为了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章学诚创立了方志学的体例和原则,主张方志应立三书,分志、掌故、文征;三是在索引领域的贡献.总结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有利于衡量清人在文献学层面的成就.【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章学诚;互著别裁;方志;索引【作者】陈清玉【作者单位】毕节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4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在青年时期便涉阅了《二十一史》和其他文史书籍。

他自称:“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

”[1]这说明他对于文史书籍的爱好,也表现出他的才能所在。

一七七三年,他开始编写《文史通义》;同年,在他纂修的《和州志》内编写了一篇《艺文书》,按照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分为八大类、三十五部(类目),分别著录州人著作。

又仿《七略》撰写《序例》和《辑略》,表达了他在这时期内初步形成的目录学系统思想。

一七七九年,章学诚完成他的目录学专著——《校雠通义》的初稿,他是在《和州志艺文书序例》的基础上,仿郑樵《通志·校雠略》分章分节,用标题立论的形式写成的。

在初稿里,章学诚当然尽可能写出了他的目录学思想,但是因为是给官书拟稿,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他自己在当时就不很满意。

到一七八八年他编写《史籍考》的时候,又做了彻底的修改。

我们今天看到的《校雠通义》就是这次修改的定稿。

这里探讨章学诚在文献学的贡献主要就是以他的《文史通义》及外编和《校雠通义》为参考。

我国古代目录的发展与成就,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国家,其原因与我国首先建成系统分类目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互著和别裁说的提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略论章学诚的文学观念

略论章学诚的文学观念

略论章学诚的文学观念刘凤泉【摘要】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文史通义》辨道器,以六经皆器而通达于道;溯流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倡文德,临文必敬,论古必恕;明文理,阐明文章的规律.章学诚打破学术壁垒,贯通文史理论,体现了学术融通的文学观念.【期刊名称】《语文学刊》【年(卷),期】2019(039)003【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道器;流别;文德;文理【作者】刘凤泉【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章学诚《文史通义》,打破学术壁垒,贯通文史理论,体现了学术融通的文学观念。

随着文学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逐渐趋向明晰。

魏晋之后,文、笔分论;唐宋之后,诗、文分论。

这样尽管加深了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却也忽略了文学与整个文化系统的联系。

乾、嘉时学界文坛,学问家专逞博学,文学家溺于文辞,理学家空谈义理,皆以树木为森林,见解难免片面偏激。

恰如庄子所言:“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494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章学诚主张学术融通,强调“窥乎天地之纯,识古人之大体”[2]649。

他说:“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所不至,谓之通也。

亦取其心之所识,虽高下、偏全、大小、广狭之不同,而皆可达于大道,故曰通也。

”[2]389可见,尽管学术不同,而皆通达于道。

于是,他从道器关系立说,阐述了独特的文学观念。

一、辨道器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器。

《原道中》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

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

”而且他将六经皆器具体阐述为六经皆史,明确指出:“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2]1;“非国家之政典,即有司之故事”[2]138。

将六经概括为政典史事,其实包含着经世致用的深刻用意。

章学诚是清中叶启蒙思想家的前驱

章学诚是清中叶启蒙思想家的前驱

作者: 刘汉屏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44-49页
主题词: 改革思想;清中叶;封建专制主义;乾隆时期;乾隆帝;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政治家;四库全书;邵晋涵
摘要: <正> 清雍正、乾隆时期,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禁锢的时代,嘉庆、道光以后,国家内忧外患迭起,清廷在政治上、经济上日趋衰落,具有改革思想的政治家和学者因而兴起。

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实为具有启蒙思想的明星,在他们以前则有章学诚为其前驱。

章学诚不仅是著名的史学评论家,而且是启蒙思想家。

过去学者对他的启蒙思想论述的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论述章学诚的哲学思想及改革思想。

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

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

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赵献涛;李晓彩【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2【摘要】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As a late sage to Lu Xun from the same town,Zhang Xue-cheng had great influence on Lu Xun in three aspects: his local chronicle theory influenced Lu Xun's early compiling work directly;his historical theory affected Lu Xun's view about reading Confucius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works;his theor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Lu Xun's zaxianism greatly.【总页数】3页(P88-90)【作者】赵献涛;李晓彩【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相关文献】1.试论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J], 陈淑彬2.试论孝道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J], 孙素艳3.试论鲁迅对赛春嘎创作的影响 [J], 阚海英4."最不可思议的幸运"——试论鲁迅对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影响 [J], 刘伟; 倪琦5.试论章学诚方志“特表氏族”及其影响 [J], 梁洪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作文之试析鲁迅《祝福》中的精神之诚

鲁迅作文之试析鲁迅《祝福》中的精神之诚

试析鲁迅《祝福》中的精神之诚摘要:辛亥革命后,国民精神与民国政体的距离,使鲁迅开始以“抱诚守真”之精神“呐喊”。

抱着国民精神之“诚”的热望,鲁迅认为《祝福》“战斗的意气”“冷得不少”。

但其中“呐喊”与“彷徨”相交织的心理轨迹,在更深层意义上展示了鲁迅对精神之“诚”的持守。

关键词:鲁迅《祝福》呐喊彷徨精神之“诚”留日初期,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诚和爱。

弃医从文后,他呼唤“抱诚守真”的“精神界之战士”,希望能以独立、自主、自省、勇敢、进取等精神之“诚” “立人”。

辛亥革命后,国民精神与民国政体的距离,使鲁迅开始以精神之“诚”“呐喊”。

抱着国民精神之“诚”的热望,鲁迅认为《祝福》“战斗的意气”“冷得不少”。

①但其中“呐喊”与“彷徨”相交织的心理轨迹,在更深层意义上展示了鲁迅对精神之“诚”的持守。

一在《祝福》中,讲述故事的叙述者“我”,是一位五年没有回老家的“新党”,在旧历新年来临时前来参加家族的年终祭祖,但“我”始终没有叙述这层意思,并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

叙述省略鲁四老爷骂“新党”的原因和内容,加速处理自己的访友活动;省略对家族和朋友的评价,以“没有什幺大改变”隐含“我”的失望,因为这是以“呐喊”的精神之“诚”透视这些“愚弱的国民”的精神的结果。

与此相比,叙述者减速处理与祥林嫂相遇的场景。

面对对方对自己的期待,在“诧异”、“悚然”、“惶急”、“吃惊”中,“我”认为自己是“愚人”。

或者说,在与“愚弱的国民”式的人物的关系中,“我”以前不会这样定位自己。

叙述细腻地展示了相遇场景过程前后“我”的自省、自知、自我批判:“我”想负责任地对待人物,却明显感到无法完成,或许是对事理的通达,或许是对自我有限性的深刻自知,总之最后达到了“心气平和”的目的——“我”得到无奈后的自我解脱。

与严酷自我解剖的“我”不同,叙述保留了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不同态度。

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叙述保留短工的“简捷”与“淡然”的回答,直接评价“鲁镇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被“活得有趣”的“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她,只不过是人们“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当她再寡到此地时,叙述详细评论镇上男人、女人们对人物的“宽恕”、“慈悲”、“烦厌”和“唾弃”;在充分保留人物在脸色、精神、气色、眼光、手脚、记性等方面产生变化的层次性方面,叙述干预蕴含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显示了“抱诚守真”的“精神界之战士”眼中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人”的虐杀,并引导读者领悟“吃人”的内涵,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呐喊”,因为这是以国民精神之“诚”对鲁镇人们的观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ch ,2012第25卷第2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25No.22012年3月Journal of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收稿日期:2011-09-14作者简介:赵献涛(1975-),男,河北邯郸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晓彩(1981-),女,河北广平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文艺学。

1914年11月26日,鲁迅得到二弟所寄书籍两束,其中有《文史通义》一部六册,同月的29日,鲁迅“午后往南通县馆访季自求,以《文史通义》赠之。

”这是鲁迅日记中对于《文史通义》的记载,从中看不到鲁迅对《文史通义》阅读情况,遑论影响了。

但1933年鲁迅所写《中国文坛的悲观》一文,其中说到文坛的斗争、谩骂和诬陷,就谈及了清朝的章实斋和袁子才,李莼客和赵撝叔,如水火之不可调和。

[1](P247)由此可知,鲁迅非常熟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因为《文史通义》里就有章学诚对于袁枚的批评文章。

章学诚对于鲁迅的影响,陈方竞先生已经做了论述[2],笔者试加以补充。

一、章学诚方志学理论对鲁迅辑录工作的影响鲁迅乡邦文献的辑录与浙东历史学存在着密切关系,章学诚方志学理论对鲁迅辑录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方志,“它是记载某一地区的有关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内容的著作。

”[3](P256)浙东史学传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其中一个特征是“提倡方志学,推广方志这种社会史体”[4](P256)。

浙江自古就有撰修方志的传统,《越绝书》不仅是浙江最早的方志,也是方志史上最早的地方志雏形。

这个传统在以后的历史中延续,形成了浙江修志最为繁盛的历史事实。

这一历史事实,并且被章实斋从理论上给予阐发,中国方志学理论发展到章学诚,得以系统化和理论化。

章学诚在自己与前人撰修方志的基础上,在批判继承前人方志理论的基础上,对方志的性质、起源作了明确的探讨。

章学诚极大地提高了方志的地位,“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5](P124)章学诚也明确了方志的作用。

“方志的性质既属史体,当然它的作用也就无异于‘国史’。

因此它的首要任务就要具有‘经世’之史的作用,能够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作出贡献。

”[3](P263)“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懔懔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

……况天地间大节大义,纲常赖以扶持,世教赖以撑柱者乎?”[6](P138)在阐释方志的社会功能上,章学诚很明显没有摆脱时代的限制,依然以传统的诗教来解释方志的作用。

但只要把章学诚的理论还原到乾嘉学派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发现他的理论所具有的革新意义。

考据学派编修方志的理论观点是“志以考地理”,将作为地方史的方志纳入考据的范围之内,成为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考证之学。

继承浙东经世致用思想的章学诚反对以戴震为首的考据学派,他毅然从经世致用的观念出发,认为方志同国史一样,具有维护纲常、裨益世教的功用。

鲁迅辑录丛书,其目的与之遥相呼应。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告白辑录目的曰:“史传地记之逸文,编而成集,以存旧书大略也。

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逸,而远于京夏,厥美弗彰。

吴谢承始传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赵献涛,李晓彩(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摘要: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鲁迅;章学诚;史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12)02-0088-0388··先贤,朱育又作《土地记》,载笔之士,相继有述。

于是人物山川,咸有记录。

”[7](P235)“禹句践之遗迹故在。

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曾何夸饰之云,而土风不加美。

是故序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古作者之用心至矣!”[7](P235-236)“书中贤俊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多有方志所遗,舍此更不可见。

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

”[7](P236)“笃恭乡里”之情下的“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的经世目的昭然若揭。

章学诚以其卓越的理论建树推动了中国方志学理论的成熟,极大地提高了方志的地位,并对方志的起源、性质和功用作了深邃的阐释。

尽管他的理论体系不免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有着维护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面,但章学诚毕竟以自己的修志实践和理论建树,把方志学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因为,章学诚本人是浙东人,对浙东史学也存在着继承关系,并最终成为浙东史学的殿军。

没有先贤章学诚导夫先路的理论和实践,就没有鲁迅对亦地亦史的地记的搜集;没有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史学传统,也就没有鲁迅辑录文献上的经世致用思想。

二、章学诚对鲁迅读史问题的影响读经与读史的问题,是观察鲁迅精神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鲁迅不仅自身经历过读经与读史的时期,而且以自己读史的经验参与读经问题的论战。

在这个文化问题上,鲁迅虽然自身读过经书,但反对读经,而主张读史,尤其是读野史。

鲁迅之所以注重读史,与浙东自古就有的重视史学的传统息息相关。

在浙东诸多先贤中,对鲁迅读经与读史问题影响最大的还是章学诚。

章氏在宋学注重性命义理之探究与汉学注重名物制度之考据的时代氛围中,赫然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断,“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8](P1)尽管在章学诚之前,已经有王阳明、王世贞与李贽提出“六经皆史”及其相似的命题,但真正引起史学革新的还是吸收前人史学理论并加以系统化的章学诚。

这一观念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里,经与史的地位是全然不同的,尤其是自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之后,儒家经典便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六经作为儒家经典也一直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因为它们是有效的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工具。

但与之相比,史学著述尽管非常重要,但却从来没有取得过这样的崇高地位。

所以章学诚的理论,颠覆了经学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仅仅把它们作为历史史料来处理,以便从中探寻出“史义”。

这样一种经学与史学的观念,促成了鲁迅对读经与读史的不同情趣。

与六经皆史观念并驾齐驱的是章学诚另外一个观念,即六经皆器,“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

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

……三代以前,《诗》、《书》六艺,未尝不以教人,非如后世尊奉六经,别为儒学一门,而专称为载道之书者。

盖以学者所习,不出官司典守,国家政教;而其为用,亦不出于人伦日用之常。

是以但见其为不得不然之事耳,未尝别见所载之道也。

”[8](P37)儒家典籍,在章学诚看来,并非是载道之书,实在只是先王的政教典章,其所言论的也只是天下事物、人伦日用,除此之外,别无著述之道。

儒家经典在这里,丧失了其原有的崇高的经典地位,而成为典章制度之史料,这样的见解无疑有助于鲁迅重新看待十三经的价值。

与此同时,章学诚通过解析“经”之本意,也从另外一方面瓦解了神圣经典的立论基础。

《文史通义·经解上》曰:“当时诸子著书,往往自分经传,……盖亦因时立义,自以其说相经纬尔,非有所拟而僭其名也。

经固尊称,其义亦取综要,非如后世之严也。

后世著录之家,因文字之繁多,不尽关于纲纪,于是取先圣之微言,与群经之羽翼,皆称为经。

如《论语》、《孟子》、《孝经》,与夫大小《戴记》之别于《礼》,《左氏》、《公》、《榖》之别于《春秋》,皆题为经,乃有九经、十经、十三、十四诸经,以为专部,盖尊经而并及经之支裔也。

而儒者著述,始严经名,不敢触犯,则尊圣教而慎避嫌名,盖犹三代以后,非人主不得称我为朕也。

然则今之所谓经,其强半皆古人之所谓传也。

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也。

”[8](P27)“经”虽为尊称,其本义也只是“综要”而已,不是如后世所言的那样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经”的内容是典章法度、政教行事,也不是圣人有意为之而传诸后世的。

章学诚从“经”之本义与其内容两方面突进,瓦解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至尊的“经”的地位。

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鲁迅尽管继承了章学诚的观点,但还是与之存在些微区别的。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基本上是正统史学理论,即是对正史体例法度的总结,其史义论、史德论以及史书编纂论的建设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正史的探索、考察与言说上的。

即以童蒙教育而言,他强调的也是正史的教育,“学问大端,不外经史,童蒙初启,当令试为经解史论。

……史论89··须读《四史》论赞。

”[8](P272)而鲁迅基本上突破了章学诚的正史观,建立起自己的野史观。

这是章、鲁一个区别。

没有野史,就没有鲁迅,这句话也许夸大了野史对鲁迅的意义,但也突出了野史对鲁迅的重要性。

三、章学诚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影响鲁迅读书之广之杂是让人瞠目的,他的此种读书态度、方法可以称之为“杂览主义”。

鲁迅杂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此杂览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鲁迅由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也是此种杂览主义的结果。

因为杂览,创作杂文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因为创作杂文,杂览群书不得不然。

杂览主义与杂文创作相得益彰。

浙东学派史学殿军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是启发鲁迅杂览主义成形的一支力量。

当别人惊讶于鲁迅的博学时,他夫子自道:“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9](P136)随手翻翻陈年账簿、旧历本、宋人明人笔记,都会开卷有益,即使“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

”[9](P137)这么一来“有些正经人是反对的,以为这么一来,就‘杂’!‘杂’,现在又算是很坏的形容词。

但我以为也有好处。

”[9](P137)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文,酱油一文’,就知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以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

”[9](P137)将一切文字随便翻翻即可获益的观点与章学诚的史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章学诚在史学的研究对象上,进一步扩大了史学的范围。

在《文史通义·报孙渊如书》中章学诚提出了“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的主张。

在章学诚看来,官府案牍、私家著述、“三代钟鼎,秦汉石刻,款识奇古,文字雅奥,……取辨其事,虽庸而不可废。

”[10](P31)甚至说道:“古物苟存于今,虽户版之籍,市井泉货之薄,未始不可备考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