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文学思想的矛盾性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揭示他对社会、人性和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突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他主张文学应当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鲁迅认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直面真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鲁迅的文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两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他提倡以人民为写作的对象。
鲁迅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人民大众,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
他鄙视文人的傲慢和虚伪,主张文学要回归到人民生活中,描写普通人的命运和经历,反映他们的痛苦和斗争。
其次,鲁迅注重思想性和启示性。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与反思。
他经常用戏剧性的冲突、矛盾和讽刺手法来表现问题,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唤醒人们的觉悟和思想。
二、鲁迅的文化立场鲁迅的文化立场可以概括为批判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化。
他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封建道德和思想观念的虚伪和荒谬。
鲁迅坚持用尖刻的文字剖析和批判社会现象,在《呐喊》、《狂人日记》等作品中,他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坚信只有通过现代文化的推动,中国才能真正翻身。
鲁迅所倡导的现代文化主张民主、科学、进步。
他赞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应该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文化的大融合。
他主张建立民主国家,推进社会进步,通过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的影响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激发了后来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创作。
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人,让他们明白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

在中国, 二十世纪初是新旧文化更替的历史转 折时期。思想文化上的反传统和建构二十世纪中华
民族 的新 文化 , 已成 为 历 史发 展 的 主流 。社 会 的变
民精神 比医治 肉体创伤 更重要。据许寿 棠 回忆: “ 鲁迅 在弘 文 学 院 的时 候 , 常 和 我 讨 论 下列 三 个 常 相关 的大问题 : , 一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 中
进行思想文化启蒙 , 而启蒙的首要工作 , 则是“ 改革 国 民性 , 则 , 论是 专 制 , 共 和 , 否 无 是 是什 么 什么 , 招 牌虽换 , 色照 旧, 货 全不行 的” 。直到 去世 前不 】
久 , 仍在 思考 中国 的 “ 史 ” 并 说 : 我 至 今 还 在 他 人 , “
种个人的精神反叛看做是“ 群之大觉” “ 、 中国亦 以 立 ”24 [2的最佳途 径 。在 强调 “ 人 ” ] 立 的思 想基 础 上 ,
从个 体 “ ” 人 的主 观性 、 自觉 性 、 与认 识性 的高 度 , 建
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 支那人气质》 , 了这 来 看
些 , 自省 , 析 , 白那几 点说 的对 , 而 分 明 变革 , 挣扎 , 自 做 工夫 , 不求 别人 的原谅 和称赞 , 却 来证 明究竟 怎样 的是 中国人 ”6 。鲁迅认 为历 史 的变 革 , 先应 当 l嘶 】 首
国 国 民 性 中 最 缺 的 是 什 么? 三 , 的 病 根 何 它 在 ? J鲁 迅 弃 医从 文 , 弃 从 肉体 上 解 除 国人 痛 ” l 放 苦 的工作 , 而着重 从精神 上进行 思想 文化启 蒙 , 倡导 “ 立人 ” 思想 。鲁 迅 的一 系列 创作 着力 于 “ 出 国民 画
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社会矛盾一直是存在的现实。
这些矛盾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
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将这些矛盾融入到作品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可以从人物形象描写入手。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抽象和具象化。
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家可以展现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类型之间的矛盾。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边缘人物。
他是一个贫穷、孤独、令人怜悯的小人物,他的命运受到社会不公平的对待。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性的扭曲。
其次,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还可以从情节设置入手。
文学作品的情节设置往往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构思不同的情节,作家可以展现出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和不和谐。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情节就充满了社会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农村地主与农民的矛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封建迷信与现代科技的冲突等。
这些情节的设置,使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还可以从主题和意象入手。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往往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表达和寓意。
通过选择不同的主题和意象,作家可以展现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的主题是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废弃的城市和一个贫穷的农村,展现了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同时,小说中的意象如破败的建筑、荒废的街道等,也强烈地表达了社会的腐败和衰败。
最后,中国社会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还可以从语言和风格入手。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风格往往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表达和塑造。
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和风格,作家可以展现出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矛盾”句解读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矛盾”句解读谢翔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后人品读欣赏先生的作品,从中定会受益无穷。
仅我们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每册都收录了鲁迅的作品,这是现当代作家中绝无第二的。
可见,他的作品的文学地位之高,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学生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影响也很大。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语言极富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有些语言很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下面本人就先生作品中的一些看似矛盾的句子做点浅显的解读。
《风筝》(七年级上册)中开篇这样写道:“远处有一两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诧异和悲哀。
”不难看出,这一句就写出了作者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作者“诧异”的是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而北京的冬季居然还能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风筝浮动;“悲哀”的是想起儿时自己因为不爱放风筝而损毁了小弟的风筝,当我明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于小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让我的心上像是一直压着千万斤重的巨石,又无法落下去的沉重苦痛。
当然,这一句也许说不上很矛盾,只是两种不同的心情而已。
那么,我们再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中写百草园的一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句中的“似乎”和“确凿”就显得非常矛盾了。
不过,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似乎”是因为作者“离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百草园里面长的一些什么已经没有很清晰的记忆了;“确凿”是可以肯定地说园子里只生长有一些野草,比如何首乌,木莲等,没有其他很高大的东西。
还有《孔乙己》(九年级下册)中结尾段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句中“大约”与“的确”也明显矛盾,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并非矛盾来。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因为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孔乙己了,联想到他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时用两手爬来的情景,只能推测他“大约”是死了;但根据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生活处境来看,他是必死无疑的了,所以断定他“的确”死了。
论鲁迅对传统孝文化的矛盾性

18论鲁迅对传统孝文化的矛盾性曹崇海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他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主要表现在批判与坚守两个方面。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看待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鲁迅;中国孝文化;封建孝道;践行;幼者本位主义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其中的孝文化也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那什么是中国孝文化呢?肖群忠先生说“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①这个定义是准确的,我认为中国孝文化是广义的,其中包括孝观念的产生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以及孝观念与孝活动对人们形成的所有影响。
中国传统孝文化曾经是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被严重污染了,存在一些应该摒弃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的集成理论便是封建孝道论。
作为一位中西文化哺育的巨子,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撕毁封建道德的面具,他对中国孝文化也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但同时鲁迅对传统孝文化的态度却是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孝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表现出对孝文化的反叛;另一方面,他又践行着孝文化,表现出对孝文化的坚守。
我们能够看到作为普通人的鲁迅,受着中国孝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发人深省。
一、鲁迅对封建孝文化进行严厉无情地批判(一)猛烈抨击封建孝道的残酷、虚伪和变异鲁迅自小接受传统教育,对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摧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因此鲁迅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封建孝道的态度是十分激烈的,对其进行了无情且深刻的批判。
鲁迅认为这种“孝道”是愚忠愚孝,它全然不顾及人性的发展,是一种有违人性的道德。
几千年来,统治阶级就是用这种奴化教育紧紧束缚中国一代又一代民众。
在封建孝道的读物中讲述的都是古代孝子们的一些常人无法实践的“孝顺行为”,有些更是近乎残忍、泯灭人性,如“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
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

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
作品中,鲁迅通过文字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深刻刻画了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现实。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他通过描写贫苦工人、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展现了社会阶层的断裂和人们的苦难。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他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沦为资本家工具的现象,写出了藤野先生一腔热血最终成为资本家走狗的悲哀。
通过这些故事,鲁迅指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阶级分化与异化。
同时,朝花夕拾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尖锐性。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讽刺了乡村小市民的懦弱与无能,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阿Q面对歧视与迫害时的软弱和退缩,使他成为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的一个缩影。
这一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体现在普通民众身上的阶级斗争。
此外,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还描绘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例如,在《药》这个小故事中,他写了一个年轻女性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对性别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严肃地批判了旧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和不正义。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部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重要作品。
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鲁迅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现象。
他通过深刻的文学创作,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探索社会改革的道路,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这种对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的思考和揭示,使得朝花夕拾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矛盾

鲁迅不看中国书鲁迅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然而他也写作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
那鲁迅究竟是要弃国学,还是借以他固有的口吻借以讽刺国民的“拿来主义”。
矛盾的鲁迅,鲁迅的矛盾!现在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一下鲁迅的观念。
假如说“不看中国书”这是鲁迅先生的主张,然而他自己却依然看着中国书,也就是说这个主张是对人民群众的要求吧。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呢?中国传统政治历来有“法骨儒皮”之说,国家治乱之法,便是让民众学习儒家礼仪,而统治阶级却以法家思想及规则去治理百姓。
如果这么说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个深思成熟的想法:鲁迅先生深究天下之大理,穷古今中外之思想!以国学为本,西学为体;国学定于里,西学表于外。
对于治理民国初年的乱世,因秉承国学为大道,西学为细节,才能治乱。
再假如来说,这是“愚民”政策的延续,鲁迅先生的时代,民国初立,中国固有思想控制的解体,新异思想的涌入,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摩擦出绚丽的火花,然而国家却没有在这之中寻找到真正有益于国家的思想,同时统治者们的口味也偏向于熟悉且可靠的老思想,这一点在蒋中正先生一生治国之中有明显的体现。
鲁迅小说《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就是此类,他们或明或暗地向当局贡献条陈,于是《论宗华民国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恭拟全国人民合词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贤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文》一类的东西出笼,令人啼笑皆非的条陈,不正是在谩骂旧有思维么?鲁迅先生这是在引导新思想的奠定啊!他的“愚民”是不让人民群众跟风那些过多的杂乱思维,呼吁民众摒旧迎新,开启新的思想。
不吝加一句,我想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荆棘之途中找准目标,成就了天大的奇迹。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鲁迅先生对于“是否看中国书”这一观念,我们姑且就当这是他个人的国学研究吧,就和我们现如今研究甲骨文一样一样的。
既然是研究,总有不同的观念,凡是个人,都有偏颇之心,鲁迅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坛抑或论坛勾勒出浓墨重彩一笔的文人,其个性,其学问……如此之事,时常有之嘛。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矛盾与反抗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矛盾与反抗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小说以揭示社会现实为主要特点。
在鲁迅的小说中,社会矛盾和反抗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间悲剧,表达了鲁迅对于当时时局的不满和抗议。
一、社会矛盾的反映在鲁迅的小说中,社会矛盾是主要的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狂人日记》中,狂人通过自己的疯言疯语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进行了控诉,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阿Q正传》中,阿Q身上的小人气质和自卑心理,通过对时局的讽刺和挖苦,揭示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危机。
《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孤独和悲哀,揭示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社会歧视。
二、反抗情感的宣泄在鲁迅的小说中,反抗情感是人物的内在表达,也是反映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为了摆脱既定的命运,不惜赤裸裸地呈现自己的反叛情绪。
《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在社会经历中屡遭挫折和鄙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和自尊心,仍然表达着不屈不挠的反抗情感。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受到歧视和压迫时,用自己的骨气和坚强,来表达他的反抗情感。
三、反抗行动的展开在鲁迅的小说中,反抗行动是人物的实际行动,也是人物表达反抗情感的方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呼吁人们要解放思想的同时,也使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行动。
《阿Q正传》中,阿Q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社会压力和阶级压迫下,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反抗行动中来。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表达自己的反抗情感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表现,教育和启示大众,让他们意识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四、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社会矛盾和反抗情感的反复。
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社会矛盾的存在,如贫富差距,民主缺失等问题,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反抗精神,通过媒体和网络表达我们的不满和要求,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和精华。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和精华。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各种矛盾冲突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和精华,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族矛盾。
《阿Q正传》中,阿Q是个民间小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到了汉族人的歧视和侮辱,引发了他内心的仇恨和不安全感。
鲁迅通过对阿Q的关注,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民族矛盾,以及中华民族的弱点和危机。
这种矛盾不仅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还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更是针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扭曲、政治迷信等问题,呼吁民众走出传统思维束缚,追求自由和进步。
此外,鲁迅的作品中还反映了社会阶层、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突。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用尖锐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虚伪的市侩和深厚的封建等级制度,探究出现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
这些矛盾冲突其实围绕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不正常、甚至不人道的现象。
在鲁迅笔下,这些矛盾冲突不是单纯的抨击和批判,而是带有深刻的历史思辨和哲学探讨,更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和精华。
鲁迅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历史和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更是赋予了文化的思考和个人的追求。
他的作品批判现实,阐述道义,意味深长,富有启示,值得当代中国读者深入阅读和思考。
背景: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文化的束缚逐渐被削弱,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和学习也随之增加。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平稳、顺畅,各种思想、文化、社会矛盾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作品应运而生,他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冲突,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表达的方式。
反叛与坚守——论鲁迅对孝文化的矛盾性

反叛与坚守
— —
所 长。
05 7/
蛋 隔●国 即
2 01 5. O 6
故事 。恩格斯说任何 不以结 婚为 目的的恋爱都是不道
檐下求乞 , 只要讨到一点吃的 , 宁可 自己饿肚皮 , 也要 留
德的。 而在鲁迅看来 , 任何 以违背他人意愿 、 剥夺他人生 命为前提的孝行 , 都是非人性的 , 是不道德的 , 也是不宜
也只结一层薄冰 . 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 . 躺上去 , 也一
1 . 1以犀利之文抨击传 统孝 文化的残酷 、 虚伪 和变
异
定哗喇一声 , 冰破落水 , 鲤鱼还不及游过 来” ; 鲁迅严厉
抨击 的是 “ 郭 巨埋 儿” : “ 至于玩着 ‘ 摇 咕咚 ’ 的郭 巨的儿 子, 却实在值得同情 。 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 , 高高兴 兴地笑着 ; 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 , 要将他埋掉了。 ” 《 狂 人 日记》 也叙述 “ 易牙烹子” 、 “ 割股疗 亲” 等残酷 行孝的
鲁迅对传统孝 文化 的确有 过深刻地论述和尖刻地
批判 , 在鲁迅作 品 中, 有 时是 或 隐或 现 , 有 时是浓 墨重
彩, 有时又是轻描淡写 , 而最鲜明最集 中的是《 二十 四孝
基 金项 目: 中华 孝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开 放 项 目 ( 2 01 2 K0 4 ) 。
作者 简介 : 江胜 清 ( 1 9 6 一) , 男, 湖北孝 感人 , 湖 北 工 程 学 院 文 学 与 新 闻传 播 学 院教 授 , 湖 北 工 程 学 院 新 时期 文 学研 究 所
浅论鲁迅先生语言艺术中的“矛盾”法

浅论鲁迅先生语言艺术中的“矛盾”法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其语言独树一帜,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下面就鲁迅先生的部分作品中,独到的语言特色谈点个人的看法。
鲁迅先生在部分作品中,同一句话里的有关两个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我称之为“矛盾”法。
这种“矛盾”法有何妙处呢?下面就一些句子中的艺术现象浅析如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见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句中“似乎”和“确凿”表面看起来有矛盾,其实不然,目的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
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所以用了“似乎”加以推测;可是追忆儿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故又用“确凿”来肯定。
这样,一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来艺术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这就是“矛盾”法的妙用,是其它手法所不及的,不愧为一代语言艺术大师。
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同在一句,表面上看是矛盾的,而含义是深刻的。
用“大约”是因为这些年来,从没有听到确切的议论孔乙己死的消息,事情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只有用“大约”来推测。
说“的确”,是因为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是必然的,不用怀疑。
因为孔乙己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不受人的重视,他即使死了也是无人关心。
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可靠的消息,所以鲁迅先生把“大约”和“的确”用在同一句,更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虽然着墨不多,可艺术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
再如:鲁迅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文中写道:“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大约”、“简直”、“一定”,咋看起来有点矛盾,仔细一想,先表推测,让读者揣摩、玩味,后用夸张、肯定的语气,措辞准确地戳穿了法海的虚伪、凶残,收到了九曲回肠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的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

自知 , 但却不得不同时信奉这些相互矛盾 的思想 , 并且长久地处
于 精 神 的 矛盾 和 紧 张之 中 。 追 求 人 的 主 体 性 与 普 遍 解 放 , 信 他 相 现 代 哲 学 对人 的生 存 状 况 的深 切 忧 虑 , 导 科 学 、 主 、 性 , 倡 民 理 却
有 “ 代性 ” 征 。 现 为 具 有 强 烈 的 时代 感 和独 立 的判 断 意 识 、 现 特 表
批判能力 , 以及 一 整 套 建 构 和 确 立 新 的 价 值 认 定 与 取 向的 准 则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的 经验 表 明 , 文 学 最 终 作 用 于人 这 个 交叉 点 。 在 文 学 自身 的 价值 选 择 与 文学 如何 介 入 社 会 相 统 一 。这 一 点 在 鲁 迅
人 为 本 的 原 则 。把 人 作 为 高 度 自觉 的 主体 放 在 至 高 无 上 的地 位 上 .立 人 ” 是 在 尊 重人 的 个 性 和 平 等 、 主 、 “ 就 民 自由 的 基 础 上 来
确 立 人 的 地 位 和 价值 。 目的 是 要 使 国 民有 独立 的人 格 意 识 。 “ 国 人 之 自觉 至 , 性 张 , 聚之 邦 , 个 沙 由是 转 为人 国 。人 国既 建 , 始 用
关于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

关于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简介鲁迅先生(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敏锐的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
鲁迅先生的作品广泛涉及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思想观点文学观点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封建主义和迷信思想。
他强调文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启蒙作用,认为文学的力量可以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
他提倡白话文的使用,主张文学的语言应该贴近民众,易于理解。
社会观点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封建主义的残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批判了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
他主张实行民主和科学,倡导民众觉醒和民族自强。
鲁迅先生还关注农民和工人的命运,对弱势群体表示深切同情。
文化观点鲁迅先生主张文化的革新和开放,认为中国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以发展自己的文化。
他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观念,主张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
鲁迅先生还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倡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政治观点鲁迅先生的政治观点在当时也颇具争议。
他曾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表示失望。
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鲁迅先生逐渐倾向于左翼政治立场。
他主张文艺为工农服务,支持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家”等。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以上是关于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的简要概述,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我将竭诚为您解答。
关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浅谈

关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浅谈摘要: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
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实主义者启蒙者正文: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而鲁迅正是代表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寻找真理的一代人,也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
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可以说,“五四”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民主”与“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只要我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我们总是会想起一位文化巨人:鲁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还需要发扬鲁迅精神,还应该学习鲁迅笔法。
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我就当下鲁迅研究谈谈我的若干浅解。
一、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
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
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
《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冲突分析

朝花夕拾中的文化冲突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旧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本文将以朝花夕拾为背景,探讨其中的文化冲突。
一、背景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录式散文集,主要描写了作者的童年及青少年生活经历。
书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是作者对旧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的真实写照。
二、文化冲突的体现1. 传统价值观与西方思潮的冲击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揭示了旧社会中传统价值观与西方思潮相互碰撞的情景。
例如,在《故乡》一篇中,鲁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描述了传统的封建习俗与西方现代思想的冲突。
他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感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启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 旧时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朝花夕拾中,鲁迅对旧时教育的揭露和批判,显示了其中与现代教育的冲突。
在《阿长与珊珊》一篇中,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例,揭示了旧时教育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
与此同时,鲁迅也展示了现代教育的希望与意义。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朝花夕拾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也是主要的话题之一。
作者对于旧时代的风俗习惯、迷信观念等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批判。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冲击与困扰。
三、文化冲突的影响1. 人格的分裂和价值观念的摇摆朝花夕拾中,鲁迅展示了在文化冲突中人们价值观念的摇摆和人格的分裂。
例如,在《阿长与珊珊》一文中,主人公阿长在封建道德与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困惑。
这种文化冲突产生的摇摆和矛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认同的困惑和自我价值的迷失朝花夕拾中,文化冲突给人们的文化认同带来了困惑和自我价值的迷失。
旧时代的人们往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迷失了自我,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到困惑和焦虑。
这种困惑和迷失反映了文化冲突给人们带来的深层次问题。
四、解决文化冲突的思考1. 培养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坚定面对文化冲突,我们应该培养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坚定。
彷徨之始:论鲁迅《破恶声论》的内在矛盾

写的更著名的文章,均在 1927 年出版的文集 《坟》
遗补编》 ① (也就是说,与鲁迅其他晚清文章的处理
化,使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这使一些激进的中国思
方式相比,三次被排除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想家深感困惑:他们原本认为中国是高等优胜的文
解释该文何以晦涩难懂,以及因何未受到应有的关
能动性,因而“心声”和“内曜”这两个关键词在
则新绝,凡所遇思潮则新绝,顾环流其营韦
《破恶声论》 中频频出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
者,则依然炎黄之血也。荣华在中,厄于肃
声”在语词层面的复杂性,其既可指“心声”,也可
杀,婴以外物,勃焉怒生。于是苏古掇新,精
指“新生”,而“心声”与“新生”同音,这个现象
神 彻,自既大自我于无意,又复时返顾其旧
种交流的工具或一组等待使用的东西,而是一种创
调上来。随之而来的是他的负面陈述:“世之言何
造性的过程,一种当一个人参与自己的内在自我时
言,人之事何事乎。心声也,内曜也,不可见也。”
所产生的表达形式”。汪晖还指出晚清关于语言的
随后,他又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并走向了更大的绝
思想大致有两种流派:“一种将语言定义为交流的工
民族主义者联系起来。但也许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写
想要的解决方案就反弹回来了。他再次引述了他之前
作的具体过程,而不是语言整体的观察。晚清时
用过的一句话:“则其增悲,不较寂漠且愈甚欤!”鲁
期,在面对国族危机的主要论者中并无人否认有需
140
南方文坛
2024.3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要通过某种形式的地方性合并来应对西方挑战,但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对话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对话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常常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从而引发了深入的对话。
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作品为例,探讨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首先,在鲁迅的小说中,他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许多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穷苦人。
他酗酒,行为古怪,与常人格格不入。
然而,孔乙己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乐观和善良的品质。
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现实社会中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压迫和无奈。
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体现在孔乙己身上。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穷苦人被视为社会的底层人群,他们的存在感和社会地位都极低。
然而,孔乙己内心的善良和乐观却与这种社会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坚强的信念和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
这种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使得读者不禁思考,究竟是社会的道德观念出了问题,还是孔乙己的态度才是真正应该被肯定的。
除了孔乙己,鲁迅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深刻、饱满的人物。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具有智慧但卑劣品性的人物。
他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的方式来保持自我尊严,但却无法改变自己不受他人尊重的现状。
阿Q的人物形象体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势利,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阿Q的刻画与现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对话,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虚伪和势利的深思。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折射出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同时也是对人性的审视。
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人物行为和内心的描写,展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三大矛盾性及其现代思想史意义

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三大矛盾性及其现代思想史意义胡明贵【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3(39)1【摘要】鲁迅既信仰黑格尔的一元论进化理论,将人看作自然进化的产物;又主张人“超乎群动”,将人与“群动”对立,似乎又回到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二元论。
鲁迅既认为保存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同时又主张“用无我的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保存与牺牲存在着悖论。
鲁迅既同情贫苦民众,但又憎恶其中的庸众与暴民,其内心存在着爱与憎的纠结与挣扎。
可见,鲁迅的人道主义存在着三大矛盾性。
梳理并分析三大矛盾,可解析出鲁迅人道主义话语构成,还原出其人道主义话语体系。
鲁迅的人道主义话语体系由三套话语组成:一套是进化论话语(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调和),一套是个人主义唯意志论话语(由超人、精神界之战士、中国的脊梁及其对立面——奴隶、庸众、暴民、伪士、帮忙与帮闲文人等话语组成,反映出其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调和),一套是耶稣献身精神论话语(由先觉者、父亲、肩住黑暗的闸门——十字架、“捣毁这人肉的筵席”等话语组成,反映其献身精神)。
通过这三套话语言说,鲁迅不仅解构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伦理与道德话语体系,而且完成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思想体系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因而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史意义。
【总页数】9页(P53-61)【作者】胡明贵【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6【相关文献】1.狂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亮点与强音r——纪念鲁迅创作和发表《狂人日记》一百周年(上)2.狂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亮点与强音——纪念鲁迅创作和发表《狂人日记》一百周年(下)3.狂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亮点与强音——纪念鲁迅创作和发表《狂人日记》一百周年(下)4.狂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亮点与强音——纪念鲁迅创作和发表《狂人日记》一百周年(上)5.试论鲁迅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摘要《呐喊》《彷徨》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在情感上,表达了对麻木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深度上,既看到了人民群众“被吃”的悲惨命运,又看到了每个人都是吃人者的悲哀。
作品中纠结的爱恨情仇,理想关照下的嫉愤情思,以及对人民群众“吃”与“被吃”的深刻洞悉,使作品的思想成为一个深刻的“矛盾体”,体现出鲁迅思想的高深独到之处关键字:鲁迅;《呐喊》;《彷徨》;矛盾性《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写于“五四”新文化时期,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陈腐、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从思想上扼杀了人民群众,使新兴的革命政权只剩下一个空壳。
《呐喊》和《彷徨》是先生心的呐喊,他渴望唤醒几千年来被封建观念束缚、奴役的中国人的灵魂;是先生内心的彷徨,面对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面对着麻木没有活力的群众,孤独无依,进退失据。
《呐喊》《彷徨》是一个非常纠结的“矛盾体”,无论是叙述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还是对叙述对象深刻本质的体认,以及叙述者所持有的评判标准都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一、“爱”与“恨”的相互纠结《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首先表现在其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上。
俗言说,乱世出英雄,乱世逼出来的不仅仅是文治武功的明主,飞檐走壁的将军,还有鲁迅这样高瞻远瞩、目光如炬的思想家、文学家。
凭借新式枪炮的入侵的帝国主义、冥顽不灵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麻木愚昧的底层人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祖国,使他在痛恨、无奈、沉默中辗转、彷徨、呐喊,喷发出对人民群众纠结的爱恨。
既有对悠久五千年历史的祖国的满腔热爱,又有对祖国陈腐封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痛恨,既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又有对其麻木冷淡人性的抨击,既有对知识青年和革命者的赞美,又有对其不幸的无奈。
对笔下人民的“爱”——哀其不幸《呐喊》、《仿徨》, 无论主人公悲剧的文本故事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 他们都毫无疑问地匍匐在传统“铁屋子”里驯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奴役,心甘情愿的等待和接受传统文化将其烹制成一道菜肴, 端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主义的“人肉筵席”①《呐喊》《彷徨》中陈列着无数失去生命力,失去意志,失去人格的“稻草人”,他们在传统中国的黑暗现实的重压下“奄奄一息”,鲁迅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观照着芸芸众生,对他们悲惨命运寄予着深切的同情。
在《故乡》中,少年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似乎是我们一帮小孩儿中的“老大”,擅长装琼捉小鸟雀,而且心中装着无限新奇的事儿,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在“我”的心中,他就是一个小英雄。
然而,黑暗的现实、生活的困顿就像是一张血盆大嘴,能吞没所有人的青春、朝气以至灵魂,使他们变成唯唯诺诺的“稻草人”。
多年后的再度重逢,昔日的小英雄在“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变得衰老颓废,没有生气,见到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眼神;没有做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到‘老爷’”充斥在他脑海里的只有“苛税,兵,匪,官,绅”压迫下的暗无天日,再也没有童年尽情玩耍的烂漫天真,只有森严等级制度下的“一人一等”,再也没有昔日玩伴的“友谊长存”,他已经被封建的等级制度彻底“洗脑”,童年纯真的友情在等级制度面前不堪一击。
面对眼前这个麻木呆滞的“昔日小英雄”,鲁迅先生哀从心生,为他们困顿的生活、麻木的精神状态、萎缩的生命力感到无尽的悲哀。
然而,闰土还只是封建中国中千万个不幸者中的一个,让鲁迅先生感到悲哀的还有无数个“闰土”。
对笔下人民的“怒其不争”《呐喊》《彷徨》中的许多人物是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孕育出的“怪胎”,极度贫困的物质生活和底层的社会地位,导致了他们“非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强迫自己不断的服从于“吃人”的封建意识形态,即使丢下“人”的尊严,泯灭原始的欲望。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沉重的奴隶意识和把坐稳奴隶当稳的温暖美梦,当梦想破灭时,他们会有或多或少的反抗,但都无外乎奴隶式的原始报复。
鲁迅在对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给予深切同情的同时,又对其“奴性”做出了批判。
恩格斯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损坏给人看”。
最基本的温饱,情欲,尊严,对未来的希望等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社会人的生存所必需的。
在《阿Q 正传》中,鲁迅先生冷静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是怎样剥夺人的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老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珠,喝道:“阿Q,你这混小子!你说你是我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老太爷愈看愈生气,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老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脸颊,和地保退回去了在“争赵”风波中,阿Q没有机会说一句话,便在挨了一个巴掌以后,摸着脸颊退回去了。
或许他内心知道自己的确姓赵,或许他百口难辩,或许他自己也觉得委屈,但在赵太爷的面前没有了底气。
因为赵老太爷是未庄的太爷,而他只是最最底层的阿Q,他只得摸着脸颊退回去。
他没有选择抗争,而是选择默默的忍受,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本身对这种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无意识的苟同。
阿Q作为未庄的下层代表,被剥夺姓“赵”的权利,落得个无名无姓,只能用阿Q符号;经常挨打,受尽凌辱,失去工作,最后含冤而死。
但他却似乎活得很“幸福”。
挨打时,他安慰自己说:“这是儿子打老子”,反抗不成时,他自命为“虫豸”,乞求免受皮肉之苦。
“恋爱悲剧”之后,他穷得一无所有,却偏偏要说:“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赵老太爷不许他姓赵,他忍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忍了;地保的欺诈他也忍了,但他却将自己受气后的愤怒发泄到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侮辱小尼姑、与小D“龙虎斗”。
他遇强为“羊”,遇弱为“狼”,有着无厘头类型狡黠,卑鄙。
这一切,源于他对几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阿Q正传》既含泪寄予了作者对阿Q的可怜,也沉痛鞭挞了阿Q的可恨,因为阿Q依然是被就封建思想洗脑的封建人物,他骨子里恪守着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
他对弱者没有德无意识的苟同甚至拥护。
欺软怕硬,麻木冷漠,是他苟活与那个时代的保护伞和人生哲学。
同情,只有欺负式的泄愤,他梦想中的革命只是要站在未庄人头上,成为新的压迫者。
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中兴时代’,措辞都太绕弯子了。
有更直截了当得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②《呐喊》《彷徨》中的许多人物实质上是几千年来封建意识形态束缚下国民奴性的标本。
他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以传统的伦理观念作为评判的标本,完全不把自己当人看,心中只有“主子”“下人”“老爷”“仆人”等严格的等级制度。
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但暴露了封建残害下人水深火热的生活,更将生活重压下人们的奴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鲁迅的“恨”应该是比“爱”更沉重纠结的。
他们是如此的可怜,以至于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奴隶都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又是如此的可恨,正是他们满腹奴性的追求才酿成了他们“坐稳了奴隶”和“连奴隶都做不了”的悲剧。
鲁迅对这些“不幸者”充满了“自作孽,不可活”的怨恨。
二“吃”与“被吃”的双重揭示《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还在“吃”与“被吃”的双重揭示上,封建家长制度和伦理道德对人们精神的戕害和心理的蹂躏,鲁迅先生将其概括为“吃人”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被一层厚厚的等级制度所隔膜,整个社会被整编成无数个等级,没有了彼此的温情,在礼教和等级的束缚中彼此冷漠。
灵魂与肉体之间被残酷森严的伦理道德所屏蔽,内心最本真的欲望和情怀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飘零湮灭。
整个社会处于“吃”与“被吃”的“洪流”中。
没有绝对的“吃人者”和“被吃者”,每一个人都在残害着自己和他们,既是“吃人者”。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吃人”的游戏,并为游戏的结果津津乐道。
3.1“被吃”的命运封建的伦理制度表面宣扬的是“仁者爱人”,但森严的等级制度将人与人之间分得四分五裂。
每个人的意识里只有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变成了赤裸裸的“损不足,而奉有余”。
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中毒笃深的没落文人,一心沉浸“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尊”的梦想中,将“金榜题名”看做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但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
科举考试屡屡落第又没有学会营生的本领,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成为众人的笑柄。
众人给予本来就已经很潦倒的孔乙己的是羞辱是嘲弄,即使他不回答装作没听到也不能停止众人的攻击。
他们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是又偷人家东西了”,引起笑声一片。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孔乙己的难堪的孤立无援。
他和阿Q不同,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会儿就能过滤自己的烦恼,而他只能在渴望“出人头地”与困顿的现实中沉沦。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变这样过。
”孔乙己死了,众人的感觉只是少了个取乐的笑料罢了,他是无足轻重的,没有他,大家也便这样过。
丁举人大棒的痛殴在肉体上将孔乙己逼上思路,而众人的鄙视嘲讽则造成孔乙己精神孤寂、无所皈依最终走向死亡的刽子手。
孔乙己最终淹死在咸丰酒店短衣邦们的“口水”中,生活的困顿不堪、众人们的冷嘲热讽如同一张血盆大嘴将不善营生的孔乙己吞没。
他们是一帮病态的灵魂,是一帮吃人连骨头都不吐的恶魔,在自己饱受痛苦的同时,咀嚼着孔乙己的痛苦,并引以为乐。
“吃人”的悲哀哲人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被吃”的命运是整个社会的环境决定的,而决定这种环境的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吃”的悲哀。
在那个个貌似常态实属变态的社会里,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评价体系使得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冷漠彼此麻木中相互咬吃,很自觉地把自己奉献给统治者,成为他们“九五至尊”的牺牲品。
《孔乙己》中的短衣帮和“我”,《药》中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祝福》中听阿毛故事的旁人们等等,他们都是都是一群生活困顿、生命力萎缩、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小人物”,游离在这个暗黑的社会中,唯有观看他人的痛苦才能求得心理的安慰才能给自己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无意识就是他们的意识,无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③《呐喊》《彷徨》中的许多人物都往往具有着双重人格、两张面孔。
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压迫者面前,他们显得手无缚鸡之力,甘愿充当“鱼肉”,心甘情愿的成为统治者的“人肉宴席”,最后走向“被吃”的命运。
在比自己更弱小的“不幸者”面前,他们又变得面目可憎,打击嘲笑挖苦,欣赏着别人的痛苦并作为自己的快乐,有意或无意的成为“吃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