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

合集下载

政者,正也-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政者,正也-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政者,正也-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主要思想。

2.通过选读经典,引领学生探究人之本,进而认识社会之义。

3.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论著,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

其内容主要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

选读内容: - 学而第一 - 为政第二 - 八佾第十九2. 《孟子》《孟子》是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孟子》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要做到天下为公。

选读内容: - 离娄上 - 公孙丑下 - 尽心下三、教学过程1. 学前准备告知本节课将要学习《论语》、《孟子》的内容,领学生领会古人思想之精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厚与博大。

2. 阅读与分析引领学生通过阅读选读内容,理解古人们思想的深刻与智慧。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深入分析。

3. 学生展示学生组内展开讨论并撰写文稿,让他们就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展示。

4.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文章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的归纳、理解和评价能力。

四、课后作业根据课堂讲解及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需完成一篇有关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认识的简单文章。

文章无需过长,但一定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态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选读教案的教学,学生通过对经典选读的深入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懂得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居然能够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和探讨。

总体说来,本节选读教案的教学效果较好。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精品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精品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教学内容:《人与文化》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重难点: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

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二、文本研读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

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

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

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

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6 好古敏求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6 好古敏求 Word版含解析

好古敏求【画面描述】 画面上有一个人站在一辆小车里,目光如炬,张嘴龇牙,大汗淋淋,回头一看,原来一个写有“交通违法记录”的黑色铁索像千斤坠一样死死地拉住了他的小车。

让他更为惊讶地是一个长着天使翅膀并写着“个人信用”的苹果正向他高兴地飞来。

【寓意点评】 惩戒交通陋习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外,还应加大教育惩戒力度,将记录纳入个人诚信体系。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其斯之谓与(“斯”同“此”,是,这)(2)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指子贡)(3)十世可知也(“也”同“耶”,表疑问)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1)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形容词,贫穷)厚葬破民贫国(动词,使……贫困)(2)损⎩⎨⎧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动词,废除)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动词,损害)以战,必损其将(动词,丧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动词,削减)(3)述⎩⎨⎧ 述而不作(阐述,绍述)胡能有定,报我不述(依照,遵循)故述往事,思来者(述说,陈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记载,记述)(4)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动词,没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亡)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形容词,逃亡在外的)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动词,出外、不在)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5)因⎩⎪⎨⎪⎧ 殷因于夏礼(动词,因袭、继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介词,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无因而至前也(名词,原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经由)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其文则史.(名词作动词,符合史家笔法) (2)告诸往.而知来.者(动词作名词,往,过去的事情;来,将来的事情)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古义:私下里取来,借用。

今义:偷窃。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孟子》》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孟子》》

名句默写备考指导——以历年高考有关《论语》名句默写为例教学目标一、模拟高考,把握高考答题要求。

二、关注《论语》,熟记、会默有关名句。

三、掌握有效积累名句的一些做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微高考练习要求:1.按高考要求完成练习《历年高考名句默写题汇编》:填写个人信息——开始答题——检查——结束答题。

2.时间15分钟。

三、以《论语》名句为例进行备考指导1《考试说明》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如何解读?2识记要求音形义结合举一反三由少到多,从多到少勇于取舍3默写要求速度要紧读清题目书写正确看准语境四、小试牛刀1.子曰:“_____________,必有邻。

”(《论语•子罕》)2.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3.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5.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6.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7.礼之用,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刘立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之论语孟子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之论语孟子选读

2011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教学内容:《人与文化》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重难点: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

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二、文本研读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

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

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

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

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君子不忧不惧》教学目标:1.理解并整理本板块中的通假字、文言实词及虚词“其”的用法。

2.认识孔孟的忧乐观,使自己好德求人,内省不疚。

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孔孟的忧乐观2.体会孟子的议论技巧教学方法:讲解、诵读、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儒家讲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与升华的过程。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修养的境界”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君子不忧不惧》。

二、文本研读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予岂好辩哉-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予岂好辩哉-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予岂好辩哉-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论语》《孟子》的文化背景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并能够分析其内在逻辑和特点;2.掌握各篇选读的主要内容、词语、句式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现代社会生活的问题;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论语》和《孟子》的文化背景;2.理解各篇选读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现代生活中的问题。

本教案的教学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论语》和《孟子》中比较深奥的概念和思想;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现代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论语》选读1.《学而篇》•学习目标:掌握“为政以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句子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以德施教”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三人行”中的“我师焉”。

2.《为政篇》•学习目标:了解“君子”、“小人”的定义和区别;•教学重点:理解“君子”、“小人”的定义和区别;•教学难点:理解“君子”、“小人”的思想。

3.《公冶长篇》•学习目标:掌握“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等句子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人不知而不愠”的思想。

第二节:《孟子》选读1.《离娄上》•学习目标:理解“性善”、“性恶”之争的历史背景;•教学重点:理解“性善”、“性恶”之争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理解“性善”、“性恶”之争的思想。

2.《离娄下》•学习目标:掌握“以德教人”、“养生之道”等概念;•教学重点:理解“以德教人”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养生之道”的思想。

3.《公孙丑上》•学习目标:理解“恻隐之心”、“仁爱”、“利他主义”等概念;•教学重点:理解“恻隐之心”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利他主义”的思想。

第三节:教学总结•学习目标:回顾所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总结所学内容,并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三语文教案:1.2天之文丧斯文也(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三语文教案:1.2天之文丧斯文也(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2021 江苏省淮安中学 II 部高三语文教案: 1.2 天之文丧斯文也〔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教学内容:?天之未丧斯文?教学目标:1.了解孔孟为文化的传承和开展延续所作的奉献。

2.理解孔子对待别人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3.掌握“是〞的用法。

4.理解、背诵和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1.了解孔孟为文化的传承和开展延续所作的奉献。

2.理解孔子对待别人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教学难点:“斯文〞的含义和“是〞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解、诵读、讨论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孔子和孟子对他们所担当的文化责任有极其强烈的自觉意识。

正因为他们以继承文化为己任,所以才能在礼崩乐坏的历史危机中卓然自守,充满自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文化复兴而奔波游说,鞠躬尽瘁。

今天我们来了解孔孟为文化的传承和开展延续所作的奉献。

二、文本研读9.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注释】畏 ( 拘囚 ) ,文 ( 周初开创的礼乐文化和王道仁政等传统) ,斯文〔这种文〕,后死者 ( 孔子自称 ) ,与 ( 掌握、知晓 ) ,如予何 ( 即“奈我何〞,把我怎么样呢)【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误抓〕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评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决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说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难点讨论:请给出“斯文〞在本章中的含义。

答:今天,斯文即“文雅〞。

这里,斯文,“这种文化〞。

具体地讲,“文〞指的是西周初年开创的礼乐文化和王道仁政等传统。

天之未丧斯文也-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天之未丧斯文也-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天之未丧斯文也-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重要思想和哲学观念;2.学会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来获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论语》中的重要思想1.仁爱(仁)2.克己复礼(中庸)3.忠诚(忠)2.《孟子》中的重要思想1.明确正义(仁政)2.以和为贵(中庸)3.以信为本(信)三、教学重点1.《论语》中仁爱思想的理解和分析;2.《孟子》中正义与信任的关系;3.如何通过选读文本来体现文化传统。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论语》中的仁爱思想1.约10分钟:–导入仁爱概念,引导学生对仁爱的理解;–提问:《论语》中哪些章节反映了仁爱思想?2.约20分钟:–分析《论语》中经典的仁爱章节,如:孔子《学而》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人师表的思想;–孔子《为政》中的“人不仁,以为不足也”,说服人的思想;–其他章节根据时间分配;3.约30分钟:–带着学生来同课堂讨论,讨论这些章节中的意义;–采用数据手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约20分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与仁爱相关的例子,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关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论语》中克己复礼思想与《孟子》中的正义1.约10分钟:–导入文本中的中庸思想,引导学生对中庸的理解;–提问:《论语》以及《孟子》中哪些章节反映了中庸思想?2.约20分钟:–分析《论语》中克己复礼的篇章,例如:“中庸为好,学也不难也”,“泰伯玉断于楚山之川”,让品德和礼仪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分析《孟子》中正义思想的篇章,例如:“聚敛之于国也,如细针之入金”,“君子之所不行也,即正己也”,明确正义的思想;3.约30分钟:–带着学生来同课堂讨论,讨论这些章节中的意义;–采用数据手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约20分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与中庸思想和正义相关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古之学者为己-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古之学者为己-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古之学者为己-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前言《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它们记录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的思想和言行,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国家治理理念。

作为教师,在教学生古代经典著作时,我们应该注重突出其中的精华,并且加强阅读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此,本文将以苏教版《论语》、《孟子》正文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认为有益的选读教案。

一、《论语》选读教案1. 《论语》选读目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阅读《论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在选读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及其意义。

2. 选读内容和要求选取《论语》中重要且容易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内容和原文,注重突出精华,增强学生的兴趣。

具体如下:2.1 第一章: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引导学生理解“乐而忘返”的思想,探究“乐学”的必要性;•引导学生理解“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探究学习方法;2.2 第二章:为政篇•齐家治国,以能事其事。

(原文)•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国家治理思想,探究什么样的人可以治理国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与现代政治的异同。

2.3 第十五章: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原文)•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做正确的事是有利的,成为一个仁慈的人是值得的;•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真正的利益和幸福。

3.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3.1 阅读法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原文,在教学中进行朗读,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应该注重突出人文素养和人生哲理。

3.2 课堂讨论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发表意见。

在引导学生探讨经典著作中的句子和思想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此外,还可以通过演示、认真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涵盖技巧。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万物皆备于我》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万物皆备于我》

万物皆备于我【教学目标】1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2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 初步了解文中表达的孔子“礼乐治国〞思想。

【教学方法】以导读法突出分析的思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的方法;以研讨法与学生平等对话,挖掘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研究精神和协作精神。

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来体会孔子的思想。

〔板书题目。

〕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就要熟悉课文,我知道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对课文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屏幕,请大家答复几个问题。

〔问题略。

〕〔提示:学生在课下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着理解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我在设计习题时整理了“如、方、与、以〞4个重要词语,整理了2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归纳了3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这些知识对于充分预习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可以帮助他们梳理知识,发现规律。

〕二、品析研读师:在理解了一些词句的根底上,我们来看课文,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他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孔子的四个弟子都有什么样的志向?〔生朗读。

〕师:非常好。

我们在诵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人物性格,尽量读出恰当的语气。

如:“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要读出孔子亲切的口吻来。

通过初读我们了解了曾皙的志向与前三个人的志向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前三个人,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一下前三个人的志向?生:子路——有勇知方;冉有——为国足民;公西华——愿为小相。

〔师板书。

〕师:那么,三子之志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生:三人都愿为国,都愿意做官,愿意参与政事。

师:好,他们的志向与孔子的思想是否有一致的地方?生:都表达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学而时习之-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时习之-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时习之-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论语》和《孟子》的基本知识;2.了解《论语》和《孟子》的基本思想,理解和把握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论语》和《孟子》的经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论语》和《孟子》的人文精神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现实启示;三、教学难点1.必须阅读《论语》和《孟子》原文,理解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2.理解和把握《论语》和《孟子》的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阐释及适用;四、教学策略1.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和《孟子》原文;2.导师讲授《论语》和《孟子》经典的背景、思想、主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现实启示;3.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式探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和理解;4.作业实践、讨论、演讲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内容1. 《论语》(1)学而篇<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2> 思考这一段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有哪些现象与之相同?<3> 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的是,学习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则表达的是人际关系的价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表达的是一个人从容、不急躁的性格特质。

这段话表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也寄托了孔子对儒家思想的部分理解和思考的积累。

(2)为政篇<1>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2> 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3> 解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句话是要表达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就像北极星一样,虽然“居其所”,但众星都围绕它而旋转。

它要告诉我们要以贞正为首要的标准来评价和培养领袖,因为道德才是一切的基石。

我欲仁,斯仁至矣-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我欲仁,斯仁至矣-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我欲仁,斯仁至矣-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了解《论语》和《孟子》中“仁”的概念和内涵。

•理解“仁”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掌握《论语》和《孟子》中“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方法。

•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认识到做一个有“仁”的人的重要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尊重人的道德、品德,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情感态度。

•培养审视自己的品德、思想、行为,并为实践人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提供启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仁”的概念及其内涵。

•掌握《论语》和《孟子》中“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方法。

•认识做一个有“仁”的人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理解“仁”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三、课前准备1. 教学材料•《论语》•《孟子》•课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2. 教学准备•确保课件、相应阅读材料均已准备好。

•确定授课方式,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论语》选读•1.1 学习《论语》中“仁”的概念和内涵。

•1.2 学习《论语》中“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方法。

第二部分:《孟子》选读•2.1 学习《孟子》中“仁”的概念和内涵。

•2.2 学习《孟子》中“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方法。

2.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论语》选读1.1 学习《论语》中“仁”的概念和内涵。

•提出“仁”一词,让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仁”这一概念的内涵。

•介绍“仁”的概念:仁者爱人,具有尊重、关心他人品德、行为的情感和态度等。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仁”的内涵,思考“仁”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1.2 学习《论语》中“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方法。

•呈现和介绍《论语》中有关“仁”的选段,让学生分组阅读相关材料,并结合自身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仁?–为什么要做一个有仁的人?–如何才能做到仁?•分组辩论,讨论各自的观点,整理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合并汇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掌握基本道德修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

2.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方法的培养。

2.如何应用《论语》《孟子》的思想进行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论语》《孟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教师展示一张包含经典名言的PPT,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出处。

第二步:知识输入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故事,并说明其背后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意义。

2.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在白板上标注每个名言/故事的思想内涵,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具体情境和背景,引出名言或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步:学习方法1.以“三个问题”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重点,归纳总结经验。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反思和总结,在读完每一篇文本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四步: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名言或故事,展示道德教育意义,并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思考。

2.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五步:拓展应用1.教师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以《论语》或《孟子》故事为原型,创作一个同样充满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故事创作,并在班级内展示。

五、教学评价1.学生为该课程的主角,评价重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以及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性。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六、总结点评本教案以《论语》和《孟子》为教材,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几个经典名言的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结合小组讨论和创作项目,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弟子孰为好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弟子孰为好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弟子孰为好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论语》、《孟子》选读的教学过程中使用。

本教案以苏教版的教材为基础,旨在通过阅读原著,了解古人论学、论德、论政治等方面的思想,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想成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熟悉《论语》、《孟子》中的核心内容;•了解古人在论学、论德、论政治等方面的思想;•理解古代道德文化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读论语、孟子中的思想;•能够较好地把握古代道德文化的精髓;•能够对文本进行概括和综合。

3. 情感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对以下情感品质有所培养:•爱好学习,乐于探究知识;•吸收古代先贤精神,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第一课《论语·学而第一》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领会《论语》中关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老师重点讲解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学而知之”、“学贵有恒”等重要论述,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

•教学难点:老师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阐述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对其进行概括阐述。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方法:PPT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时长:2学时。

第二课《孟子·公孙丑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领会孟子的“格物致知”思想。

•教学重点:老师重点讲解孟子中核心内容之一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感悟了解“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是需要付出的代价”的意义。

•教学难点: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并深入剖析孟子对道德的解释,探究孔子与孟子两者思想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PPT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四课时)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我欲仁,斯仁至矣》教学目标:1.诵读本板块,背诵其中著名的章句,增加文化积累。

2.积累“恶”“诸”等多义词及文言虚词,准确翻译文句。

3.理解孔孟“仁”的含义以及实现“仁”的途径,并内化为对“仁”的追求。

教学重点:1.诵读本板块,背诵其中著名的章句,增加文化积累。

2.积累“恶”“诸”等多义词及文言虚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探究孔孟“仁”的含义以及实现“仁”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解、诵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专题的研读,我们了解了孔孟关于人性论断,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性相近”,孟子更进一步强调,人之本性为善。

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并凭此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

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那么,“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本板块孔孟是如何论述的呢?二、文本研读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三课时)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人的起点》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人性直〞与孟子的“人性善〞。

2.理解孔子的“人性直〞与孟子的“人性善〞之间的关联。

3.理解、背诵和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的“人性直〞与孟子的“人性善〞。

2.理解孔子的“人性直〞与孟子的“人性善〞之间的关联。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子证〞和“子隐〞。

2.怎样理解孟子的“假设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教学方法:讲解、诵读、讨论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人生的起点是什么呢?人的起点就是人的本能,孔子说“人生直〞,孟子说“人性善〞。

他们开掘了人性的源泉,点亮了人性的光辉,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给人们无穷的教益。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人性的本质。

二、文本研读1.子曰:“人之生也直。

〞〔《论语·雍也》〕[注释]“直〞与“真〞是同源字,基本意思是正直、诚实、耿直、坦率等,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是人的内在性情真实、自由的展示。

[译文]人生的本性刚开始都是正直诚实的。

[评析]“直〞强调的是真性情的自然表露,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

对于个人来说,以正直诚实之性自处于世,可以保全其身;假设不,往往会有灾祸,即使保全也是侥幸。

对社会来说,个体的正直诚实可以使之和谐美好。

2.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也。

〞〔《论语·颜渊》〕[注释]知,通“智〞;达,明白;错,通“措〞;枉,邪恶;乡,通“向〞;皋陶,伊尹,能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恶的人的位置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教学内容:《人与文化》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重难点: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

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二、文本研读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

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

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

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

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6 颂其诗读其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6 颂其诗读其书 Word版含解析

颂其诗,读其书程门立雪有一次,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与学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请教学问。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不久,便朔风凛凛,瑞雪霏霏。

来到程颐家时,先生正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门外,脚也被冻僵。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学习要坚持不懈;要尊师重教;求学师门,务必诚心专志。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又尚论古之人(“尚”同“上”)(2)颂其诗,读其书(“颂”同“诵”)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1)辞⎩⎨⎧ 不以文害辞(名词,话语)近者奉辞伐罪(名词,命令)今者出,未辞也(动词,告别)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理由)(2)逆⎩⎪⎨⎪⎧ 以意逆志(揣测)上卿逆于境(迎接)水逆流百余里(反方向)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违背)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反叛)凡事如此,难可逆料(预先)(3)靡⎩⎪⎨⎪⎧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动词,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动词,倒下)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动词,退却)靡衣偷食(形容词,华丽)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动词,溃败)(4)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动词,留存)小学而大遗(动词,舍弃)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死者留下的)地有遗利,民有余力(形容词,剩余的)顷之三遗矢矣(动词,排泄)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名词作动词,与……交朋友) (2)不以文害.辞(使动用法,使……受害) (3)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使动用法,使……漂流)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判断句)译文:遍天下没有一块不是天子的土地。

(2)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判断句)译文: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君子不忧不惧》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整理本板块中的通假字、文言实词及虚词“其”的用法。

2.认识孔孟的忧乐观,使自己好德求人,内省不疚。

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孔孟的忧乐观
2.体会孟子的议论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家讲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与升华的过程。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修养的境界”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君子不忧不惧》。

二、文本研读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4.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

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7.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8.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那就能够成为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9.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閒,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读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所举的例証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其实,为人所熟知的,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

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

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三、阅读探究
1.学习了本课,找出孔子和孟子有关“忧”的句子,请说说孔子和孟子忧患意识的内容。

明确:孔子的忧表现为对于道的得失。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忧患”的概念。

孔子讲忧是志士想实现理想、培养道德产生的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忧患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忧患意识相关,君子必须忧国忧民的责任。

2.从第八则中,体会孟子的议论技巧。

明确:第八则中,孟子先提出错误观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再针对这一观点用“妾妇之道”进行类比驳斥。

最后提出了自己认为真正大丈夫的标准,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课时总结
本课讲的是君子应该好德求仁,内省不疚,动心忍性,历经磨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不忧不惧的境界。

五、课堂练习(20分)
1.默写下列内容(6分)
(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第七》)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第九》)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2.解释加点词(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
(2)小人长戚戚
..。

(畏惧忧愁)
(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汝,你)(丈夫)
3.(文科必做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
⑴用斜线(/)给划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多划1处扣1分)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2)解释上面加点字。

(2分)
损(减少)攘(偷)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