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超强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最新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最新整理)
辛温解表
扶正解表
细目二 辛温解表
要点一 桂枝汤《伤寒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抗邪于外,而见发热、脉浮等亢奋现象。 营弱:因卫气受邪,不能固外,使营阴不能内守而见自汗出。 营阴不能内守——自汗出 邪气阻滞,肺气不利,胃气不和——鼻鸣干呕
君: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
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 臣 荆芥、淡豆豉—辛温发散,配入辛凉解表方剂中,
可去性存用以助君药辛散解表,透邪外出
竹叶—清上焦热 佐 芦根—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佐使: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和桔梗清利咽喉
【鉴别】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点:
大枣
要点二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两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各一两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病机分析: 风寒克于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寒湿伤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痠楚疼痛 里有蕴热——口苦微渴。 【组方原理】 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臣: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祛邪。 佐: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止头身痛; 生地、黄芩——清泻里热,并防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使:甘草——调和药性。 分经论治: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厥阴经:川芎 要点三 小青龙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主治】外寒里饮证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2024年中药学方剂总结(3篇)

2024年中药学方剂总结(3篇)

2024年中药学方剂总结《逍遥散》的功效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____汤》的功效是清热生津,为“透热转气”法的代表方,辨证要点表现为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仙方活命饮》是“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辨证要点为局部红肿焮痛,可能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

《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为6:1,《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功能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特点是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的比例为8:4:4:3:3:3。

《炙甘草汤》的辨证要点为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

固涩剂适用于正虚无邪者,但外邪未去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真人养脏汤》的辨证要点为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

《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由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

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而“消法”适用于体内有积聚者。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表现为咽中有物堵,咯吐不出,吞咽不下。

《血府逐瘀汤》功能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止血剂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者,需配伍活血祛瘀,以防血止留瘀。

《小蓟饮子》主治热结膀胱,损伤血络的血尿,而《川芎茶调散》的辨证要点为头痛、鼻塞、脉浮。

《牵正散》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的口眼喎斜。

《镇肝熄风汤》功能为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

《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证,由温燥伤肺所致,辨证要点为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右脉数大。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辨证要点为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需以藿香为君药,治疗风寒湿滞所致的吐泻。

《二陈汤》为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剂,主治风痰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功能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

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

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118个中医方剂学精华总结(大全)!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1、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清暑热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

清脏腑热心经火:导赤散:通住草地。

肝经实火湿热: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方剂总结

方剂总结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歌诀】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5.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歌诀】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歌诀】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组成】香附子、紫苏叶、甘草、陈皮【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歌诀】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6.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歌诀】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7.止嗽散【组成】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歌诀】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二、辛凉解表8.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9.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歌诀】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1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歌诀】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方剂学对比总结完美打印

方剂学对比总结完美打印

一、多于两个功效的方剂>(每年必考, 尤其是多选题考, 再不看谁也救不了了)1.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2.五积散: 发表温里, 顺气化痰活血消积(13)3.地黄饮子: 滋肾阴, 补肾阳, 开窍化痰交通心肾4.紫金锭: 化痰开窍, 辟秽解毒, 消肿止痛(14)5.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11)6.犀黄丸: 解毒消痈, 化痰散结, 活血祛瘀(12)7、小活络丹: 祛风除湿, 化痰通络, 活血止痛(14)8、天麻钩藤饮: 平肝熄风, 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93)9、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亦补脾气10、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11.炙甘草汤:滋阴养血, 益气温阳, 复脉定悸(15)12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二、类方比较>【1组】: 泻心汤比较*半夏泻心汤: 半夏人参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大枣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功用:寒热平调, 消痞散结*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主治: 水热互结功用:和胃消痞, 散结除水*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甘草1两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功用:益气和胃, 消痞止呕【2组】: 建中汤*小建中汤: 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主治: 中焦虚寒, 肝脾失调, 阴阳不和证功用: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黄芪建中汤:主治: 阴阳气血两虚证功用:温中补气, 和里缓急*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去饴糖桂枝+桂心当归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 腹中痛不已, 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 不能饮者功用:温补气血, 缓急止痛*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主治: 中阳虚弱, 阴寒內盛之脘腹剧痛证功用:温中补虚, 降逆止痛【3组】: 四逆类*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功用: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少阴病,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里寒外热, 身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功用: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主治: 少阴病, 亡阳脱液——脉微而下利, 利止而余证仍在功用: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白通汤: 生附子干姜葱白主治: 少阴病, 阴盛戴阳证功用: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参附汤: 炮附子人参主治: 阳气暴脱证功用: 益气回阳固脱*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细辛芍药甘草大枣通草主治: 血虚寒厥证功用: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4组】: 四君子类*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主治: 脾胃气虚证功用: 益气健脾*六君子汤: 四君子+陈皮半夏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功用:益气健脾, 燥湿化痰*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木香砂仁(《医方集解》+香附、砂仁)主治: 脾胃气虚, 痰阻气滞证功用:益气健脾, 行气化痰【5组】: 四物类*四物汤: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主治: 1)营血虚滞证2)亦可治外伤淤血作痛, 妇人诸疾功用: 补血调血*胶艾汤: 四物汤熟地变干地+阿胶、艾叶、甘草主治: 1)妇人冲任虚损, 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功用:养血止血, 调经安胎*圣愈汤: 四物汤+人参、黄芪主治: 气血虚弱, 气不摄血证功用:补气, 补血, 摄血【6组】逐瘀类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瘀血阻滞膈下证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证<三、一方治疗多病的方剂>1.败毒散:1)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2.麻黄细辛附子汤:1)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证2)暴哑3.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4.十枣汤:1)悬饮2)水肿5.四逆散: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6.犀角地黄汤: 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2)热伤血络3)蓄血留瘀7、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上炎2)肝经湿热下注8、理中丸: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9、吴茱萸汤:1)阳明寒呕2)少阴吐利3)厥阴头痛10、补中益气汤:1)中气不足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11.生脉散:1)湿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 气阴两虚证12、胶艾汤:1)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13、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1)阴阳气血虚弱, 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15.磁朱丸:1)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2)癫痫16.安宫牛黄丸:1)邪热内陷心包证2)中风昏迷3)小儿惊厥17、温经汤:1)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2)宫冷、久不受孕18、槐花散:1)肠风2)脏毒19、黄土汤:1)脾阳不足2)脾不统血证20、麦门冬汤: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1)血虚寒厥2)瘀血阻滞证3)产后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22、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23.四物汤:1)营血虚滞证2)外伤瘀血作痛24.五苓散: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2)水湿内停3)痰饮25.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痰饮 3)水肿 4)消渴 5)脚气 6)转胞26、当归补血汤:1)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2)疮疡溃后, 久不愈者3)失血过多, 阳气浮越, 身热烦渴者4)劳倦内伤, 肌热烦渴, 脉洪无力者<四、重点药物的配伍意义>:1.【炙甘草】★麻黄汤: 1)缓峻以防伤正 2)调和诸药桂枝汤: 1)扶正祛邪 2)调和诸药 3)和芍药酸甘缓急4)和桂枝辛甘养阳白虎汤: 1)护中 2)缓峻四逆汤: 1)温阳益气补虚 2)缓峻 3)调和诸药 4)解附子毒苓桂术甘汤: 1)合桂枝以辛甘化阳 2)和白术益气健脾 3)调和诸药炙甘草汤: 1)辛甘化阳 2)温壮心阳 3)补益心气2.【甘草】:仙方活命饮: 化毒和中当归四逆汤: 益气健脾3.【薄荷】:逍遥散: 疏肝散热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养阴清肺汤: 散邪利咽凉膈散: 清头目, 利咽喉地黄饮子:疏郁而轻清上行, 清利咽喉4.【桂枝】★:枳实薤白桂枝汤——— 1)通阳散寒 2)平冲降逆(15年)桃核承气汤配桃仁 1)通行血脉 2)助桃仁活血祛瘀3)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五苓散配泽泻 1)解表散寒 2)温阳化气苓桂术甘汤配茯苓 1)温阳化气 2)平冲降逆 3)化气利水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桂枝汤配白芍等量配伍, 营卫同治, 邪正兼顾;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相反相成;汗而有源, 滋而能化, 相辅相成。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名医方剂总结汇报材料

名医方剂总结汇报材料

名医方剂总结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的汇报主题是有关名医方剂的总结。

名医方剂是我国古代中医医学宝库中的珍品,是古代名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

通过对名医方剂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疗法,提高临床诊疗的水平。

下面,我将从方剂分类、功效与应用、临床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名医方剂可以根据组成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分类有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化痰止咳类、活血化瘀类、益气养阴类等。

每个类别的方剂都有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应用范围,非常适合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病症的治疗。

其次,名医方剂的功效和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清热解毒类方剂可以用于治疗火热内陷、热毒痈疡等疾病,如解毒清热汤,防风通圣散等;祛风除湿类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病症,如四神汤,桂枝茯苓丸等;化痰止咳类方剂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等病症,如平喘散,川贝止咳丸等;活血化瘀类方剂可以用于治疗淤血症、血瘀证等病症,如当归四逆汤,桃红四物汤等;益气养阴类方剂可以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失眠等病症,如六味地黄丸,甘露飞鸟汤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方剂,实际上还有很多方剂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和治疗需要。

最后,我想分享一些临床应用名医方剂的具体案例。

例如,一个患有湿热病症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连解毒汤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一位罹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可以用桂枝附子汤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对于咳嗽病症,可以使用川贝意气丸来化痰止咳、润肺;需要治疗淤血病症的患者可以使用活血化瘀方剂桃红四物汤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于气阴两虚的患者,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来益气养阴、滋阴润燥。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名医方剂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和治疗效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名医方剂的独特疗效和价值。

总而言之,名医方剂作为中医药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通过对名医方剂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学,提高医学疗效,并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剂总结

方剂总结

方剂总结(呕心敲打)一、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2、三拗汤:宣肺解表——外感风寒,肺气不宣3、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4、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5、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6、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7、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8、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9、止嗽散:宣肺理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2、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3、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4、越婢汤:发汗利水——风水夹热证5、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6、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扶正解表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消疮止痛——疮肿初起3、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4、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2、暴哑5、麻黄附子甘草汤:助阳解表——少阴阳虚,外感风寒6、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7、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二、泻下剂寒下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2、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腑实轻证3、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阳明病胃肠燥热证4、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5、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温下1、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2、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润下1、麻子仁丸: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2、五仁丸:润肠通便——津亏肠燥症3、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逐水1、十枣汤:攻逐水饮——1、悬饮;2、水肿攻补兼施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三、和解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和解少阳——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2、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3、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4、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5、清脾饮:燥湿化痰,泻热清脾——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来弦数调和肝脾1、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2、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肝气郁滞证3、枳实芍药散:行气活血,缓急止痛——气血郁滞证4、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5、加味逍遥散:养血健脾,疏肝清热——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6、黑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肝脾血虚证7、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邪止痛——脾虚肝旺之痛泻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2、生姜泻心汤:和胃消痞,宣散水气——水热互结痞证3、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降逆消痞——胃气虚弱痞证4、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胶囊——上热下寒证四、清热剂清气分热1、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2、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和营卫——温疟3、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清营凉血1、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2、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热伤血络、蓄血瘀热)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2、泻心汤:泻火消痞——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3、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4、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5、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6、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阳证痈疡肿毒初起7、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疔疮初起8、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热毒炽盛之脱疽清脏腑热1、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2、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3、当归龙荟丸:清泻肝胆实火——肝胆实火证4、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5、香连丸:清热化湿,行气化滞——湿热痢疾6、戊己丸:疏肝理脾,清热和胃——肝脾不和证7、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8、桔梗汤:宣肺止咳,祛瘀排脓——肺痈9、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10、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痰水壅实之喘咳胸满11、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12、玉女煎:清胃火,滋肾阴——胃热阴虚证13、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协热下利14、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15、黄芩汤:清热止利,和中止痛——热泻热利16、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2、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3、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盗汗五、祛暑剂1、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2、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3、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4、桂苓甘露散:清暑解热,化气利湿——暑湿证5、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6、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除湿健脾——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证六、温里剂温中祛寒1、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证2、附子理中丸: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3、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4、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和里缓急——阴阳气血俱虚证5、当归建中汤: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产后虚羸不足6、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腕腹剧痛证7、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回阳救逆1、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2、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少阴病,阴盛格阳证3、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阳气暴脱证4、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2、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七、补益剂补气1、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2、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脾虚气陷证;2、气虚发热证4、举元煎:益气升提——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5、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6、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7、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补血1、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2、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血虚兼血瘀证3、胶艾汤: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4、圣愈汤:补气、补血、摄血——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5、当归补血汤:补气升血——血虚阳浮发热证6、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7、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8、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补阴1、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2、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3、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肝肾阴虚证4、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5、大补阴丸: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6、虎潜丸:滋阴降火,强壮筋骨——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7、一贯煎: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补阳1、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2、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3、右归饮:温补肾阳,填精补血——肾阳不足证阴阳双补1、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2、鬼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八、固涩剂固表止汗1、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敛肺止咳1、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久咳肺虚证涩肠固脱1、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2、桃花汤:温中涩肠止痢——虚寒血痢证3、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涩精止遗1、金锁固精丸:涩精补肾——肾虚不固之遗精2、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3、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膀胱虚寒证固崩止带1、固冲汤:固冲摄血,益气健脾——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2、固经丸:滋阴清热,固经止血——阴虚血热之崩漏3、易黄汤:固肾止带,清热祛湿——肾虚湿热带下九、安神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2、柏子养心丸:养心安神,滋阴补肾——阴血亏虚,心肾失调证3、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4、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脏躁十、开窍剂凉开1、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邪热内陷心包证2、紫雪丹: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3、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温开1、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十一、理气剂行气1、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2、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3、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之胸痹轻证4、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祛痰宽胸——胸痹而痰浊较甚,胸痛彻背,不能安卧证5、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6、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肝郁化火证7、厚朴温中汤:行气除螨,温中燥湿——脾胃寒湿气滞证8、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气滞寒凝证9、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证10、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降气1、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2、定喘汤:宣肺降气,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3、小半夏汤:化痰降饮,和胃降逆——痰饮呕吐4、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5、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呕,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之呃逆十二、理血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热2、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3、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瘀阻头面证4、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瘀血阻滞膈下证5、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寒凝血瘀证6、身痛逐淤汤: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7、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8、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9、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10、生化汤:养血祛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11、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停滞证12、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气血凝滞证13、丹参饮: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气血凝滞证14、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阻胞宫证15、鳖甲煎丸: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止血1、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2、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3、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4、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5、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十三、治风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2、菊花茶调散:疏风止痛,清利头目——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头晕目眩3、大秦艽丸:疏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证4、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痹5、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风中头面经络6、玉真散:祛风化痰,定搐止痉——破伤风7、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平息内风1、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增液舒筋——肝热生风证2、镇肝息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类中风3、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干风上扰证4、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证十四、治燥剂清宣外燥1、杏苏散:清宣外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2、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3、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滋阴润燥1、增液汤:增液润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2、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热结阴亏证3、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4、益胃汤:养阴益胃——胃阴损伤正5、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白喉之阴虚燥热证6、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7、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清热止血——小儿肺阴虚兼有热证十五、祛湿剂燥湿和胃1、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2、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清热祛湿1、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2、茵陈四逆汤:温里助阳,利湿退黄——阴黄3、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4、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5、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6、二妙散: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利水渗湿1、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2、四苓散:健脾渗湿——脾胃虚弱,水湿水停证3、胃苓汤:祛湿和胃,行气利水——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4、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5、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6、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温化寒湿1、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2、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3、附子汤:温经助阳,驱寒化湿——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4、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5、萆薢分清散: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6、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症7、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8、三痹汤:益气活血,祛风除湿——痹症日久耗伤气血证十六、祛痰剂燥湿化痰1、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2、涤痰汤:涤痰开窍——中风痰迷心窍证3、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胆郁痰扰证4、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清热化痰1、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咳嗽2、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证3、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瘀——湿热老痰证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温化寒痰1、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寒饮咳嗽2、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证化痰息风1、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证2、定痫丸:涤痰息风,开窍安神——风痰蕴热之痫病十七、消食剂消食化滞1、保和丸:消食和胃——食滞胃脘证2、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湿热食积证健脾消食1、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虚食积证2、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湿互结证十八、驱虫剂1、乌梅丸: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十九、涌吐剂瓜蒂散:涌吐痰涎宿食——痰涎宿食,壅滞胸腕证。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著作)《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

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名词解释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3、方剂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1)、提高疗效(提效)(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3)、产生新的功效(新效)(4)、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毒)5、方剂组成原则: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主要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为依据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方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能。

臣药: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总结

方剂总结

. 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

2.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各9g)、细辛五分(3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各6g)【方歌】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味药)【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香苏散【组成】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中为君。

5.小青龙汤【组成】麻黄三两(9g)、桂枝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芍药三两(9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甘草(炙)三两(6g)【方歌】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佳。

(8味药)【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为君。

6.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陈皮一斤、甘草(炒)十二两【方歌】陈庚借钱百草园。

(陈、梗、芥、白前、百部、草、菀7味药)【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

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

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竹叶四钱(12g)桔梗六钱(18g)生甘草五钱(15g)+芦根【方歌】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中药学方剂总结

中药学方剂总结

中药学方剂总结中药学方剂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配方和炮制,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药学方剂中,有许多经典的方剂,它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根据方剂的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进行总结。

一、清热泻火类方剂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型的黄疸、胸胁满闷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等。

2. 白虎汤: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膏、知母等。

3. 清热解毒汤:适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扁桃体炎、肺炎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等。

二、补益类方剂1. 四君子汤:适用于气虚体质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等。

2. 八珍汤: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心悸、畏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芪等。

3. 归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白术、茯苓等。

三、活血化瘀类方剂1. 走马补中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脸色苍白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肉桂、白芍等。

2. 桃红四物汤:用于气血不畅引起的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熟地黄等。

3. 当归生地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生地黄等。

四、化痰止咳类方剂1. 瓜蒌败毒散:适用于痰热内壅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瓜蒌皮、贝母等。

2. 杏苏散: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杏仁、苏木等。

3. 升白散:适用于肺热痰滞引起的咳嗽、痰稠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升麻、白芥子等。

五、安神定志类方剂1. 安宫牛黄丸:适用于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牛黄、磁石等。

2. 清心安神丸:用于心火亢盛引起的健忘、多梦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丹参等。

3. 安神定志汤:适用于心脾不安引起的焦虑、易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龙骨等。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2024年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

2024年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

2024年中药学方剂总结范本
【中药学方剂总结】
中药学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中药学方剂,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规律和药效特点。

以下是对2024年中药学方剂的总结。

1.方剂名称: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功效:活血调经,补血养气
适应症:用于血虚经闭,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2.方剂名称:清热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适应症:用于热毒性疾病,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3.方剂名称: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
功效:解表,调气,缓解焦虑
适应症: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目眩、胸闷烦躁等症状
4.方剂名称:四逆汤
组成:干姜、附子、细辛、甘草
功效:温阳散寒,祛寒散瘀
适应症:用于寒凝伤阳,手足冰冷、脉沉紧等症状
5.方剂名称:桂枝汤
组成:桂枝、生姜、大枣、甘草
功效:温阳化气,解表散寒
适应症:用于寒痹痛,关节肿痛、四肢酸软等症状
总结:2024年的中药学方剂主要以四物汤、清热解毒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和桂枝汤为代表,这些方剂的组成药材具有独特的配伍关系,能够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

同时,这些方剂的药效特点也很明显,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挥药效作用,对临床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随着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相信将有更多的中药学方剂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

本文将对常见病中的中药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一、感冒1.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寒,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寒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2. 葛根汤组成:葛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热,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症状。

二、咳嗽1. 川贝炖雪梨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咳声低重的情况。

2. 杏仁膏组成:杏仁、冰糖、蜂蜜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宽胸,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口干咽燥的状况。

三、消化不良1. 保和丸组成:神曲、莲心、陈皮、白芍、白术等功效:健脾和胃,宽中理气,适用于饮食不节,胃纳差,腹胀嗳气等情况。

2. 吴茱萸丸组成:吴茱萸、枳壳、厚朴、半夏等功效:理气健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症状。

四、失眠1. 安神补心丸组成:黄泥香、当归、枸杞子、酸枣仁、甘草等功效:镇静安神,促进入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的情况。

2. 青龙健脑丸组成:龙骨、牡蛎、玉竹、夏枯草等功效:益智养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五、月经不调1. 调经活血颗粒组成:川芎、益母草、当归、桃仁等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

2. 归脾丸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党参等功效:调经养血,益气养脾,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量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便秘1. 大承气汤组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等功效:泄热通便,适用于大便燥结,干燥无形,腹胀等情况。

2. 顺气丸组成:枳实、郁金、白芍、厚朴等功效:理气通便,适用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不爽的情况。

以上便是常见病中药方剂的部分总结归纳,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如果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相关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来缓解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药物组成配比:⒈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⒉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⒊六一散:滑石:甘草=6:1⒋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⒌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⒍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3:1⒎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⒏枳术丸:白术:枳实=2:1二、配伍特点:⒈培土生金:泻白散、参苓白术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⒉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

⒊滋水涵木:一贯煎。

4.清金平木:羚角钩藤汤。

⒌壮水制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⒍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⒎散中寓收:小青龙汤。

⒏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清胃散。

⒐逆流挽舟:败毒散。

⒑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增液汤。

⒒辛凉平剂:银翘散;⒓辛凉轻剂:桑菊饮;⒔辛凉重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⒕“苦寒直折”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⒖“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⒗“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代表方:黄土汤。

⒘治疗“风痰眩晕和痰厥头痛”的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⒙体现“辛开苦降”的是: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小陷胸汤三、方义解析:1、“甘草”的配伍用意:⑴麻黄汤:①缓峻以防伤正(麻、桂);②调和诸药(麻、杏)。

⑵桂枝汤:扶正祛邪⑶逍遥散:益气和中,兼缓肝急。

⑷白虎汤:①护中;②缓峻。

⑸仙方活命饮:调药缓峻。

⑹四逆汤:①解毒,缓峻;②益气和中;③调和诸药。

⑺当归四逆汤:益气健脾2.“桂枝”的配伍用意:⑴枳实薤白桂枝汤:①通阳散寒;②降逆平冲。

⑵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⑶五苓散:①解表散寒;②温阳化气。

⑷苓桂术甘汤:①温阳化饮;②化气利水;③平冲降逆。

3.“芍药”的配伍用意:真武汤:①利小便;②缓急止腹痛;③养血柔筋;④敛阴护阴。

4.“桂枝芍药等量伍”的配伍用意:桂枝汤:①营卫同治,邪正兼顾;②相辅相成,汗而有源,滋而能化;③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5.“人参”的配伍用意:⑴败毒散:扶正祛邪。

①扶助正气鼓邪外出;②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⑵小柴胡汤: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6.“大黄”的配伍用意:⑴大黄牡丹汤:破瘀散结(泻除湿热瘀结)。

⑵凉膈散:①通便泻火;②以泻代清。

⑶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7.“大枣”的配伍用意:十枣汤:①制约药物峻烈;②缓和药物毒性;③益气培土护胃。

8.“生姜”的配伍用意:⑴逍遥散:温运和中,辛散达郁。

⑵旋覆代赭汤:①和胃降逆止呕;②宣散水气祛痰;③制约代赭石寒凉之性。

9.“冲服姜汁”的配伍用意:新加黄龙汤:①防止拒药;②振奋胃气10.“冲服参汁”的配伍用意:新加黄龙汤:振奋胃气。

11.“升麻”的配伍用意:⑴升麻葛根汤:透疹、解毒。

⑵清胃散:①清热解毒;②火郁发之。

12.“柴胡”的配伍用意:⑴小柴胡汤:疏散透表⑵四逆散:①透邪升阳以舒郁;②合芍药疏肝理脾;③合枳实升降调气。

⑶逍遥散:疏肝解郁。

⑷复元活血汤:疏肝理气,兼引诸药入肝经。

13.“升麻、柴胡”的配伍用意:普济消毒饮:①疏散风热;②引药上行;③火郁发之。

14.“柴胡、黑芥穗”的配伍用意:完带汤:①得白术→升发脾胃清阳;②配白芍→疏肝解郁。

15.“荆芥穗”的配伍用意:槐花散:疏风止血。

16.“当归、白芍”的配伍用意:逍遥散:养血柔肝。

17.“当归”的配伍用意:生化汤:补血活血,化瘀生新18.“白术、诃子”的配伍用意:苏合香丸:补气收敛。

19.“白术、茯苓”的配伍用意:逍遥散:健脾祛湿。

20.“茯苓”的配伍用意:酸枣仁汤:宁心安神。

21.“茯神木”的配伍用意:羚角钩藤汤:①平肝;②宁心;③安神。

22.“薄荷”的配伍用意:⑴逍遥散:疏肝散热(助柴胡疏肝,兼散肝郁之热)。

⑵防风通圣散:疏散风热。

⑶养阴清肺汤:散邪利咽。

23.“防风”的配伍用意:痛泻要方:散肝疏脾①升发脾中清阳;②配白芍以疏肝;③合白术以理脾;④补脾胃非防风为引不能行。

24.“银花、连翘”的配伍用意:清营汤:①清热解毒;②透热转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25.“连翘”的配伍用意:保和丸:清热散结。

26.“生地”的配伍用意:犀角地黄汤:①凉血止血;②养阴清热。

27.“桔梗”的配伍用意:⑴清瘟败毒饮:载药上行⑵参苓白术散:①开肺以利渗湿;②载药上行以益肺。

⑶天王补心丹:载药上行。

28.“天花粉(瓜蒌根)”的配伍用意⑴仙方活命饮:清热散结。

⑵复元活血汤:①消瘀散结;②清热润燥。

⑶贝母瓜蒌散:清热润燥。

30.“黄连”的配伍用意:左金丸:①泻肝火;②清胃热。

31.“苇茎”的配伍用意:苇茎汤:清肺泄热。

32.“牛膝”的配伍用意:⑴玉女煎:①滋补肾水;②引热下行。

⑵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

33.“乌梅”的配伍用意:秦艽鳖甲散:敛阴止汗。

34.“饴糖”的配伍用意: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5.“五味子”的配伍用意:⑴回阳救急汤:①合人参→益气生脉;②合麝香→防虚阳散越。

⑵四神丸:涩肠止泻。

36.“吴茱萸”的配伍用意:⑴四神丸:温脾暖肾。

⑵温经汤:散寒止痛。

37.“白芷”的配伍用意:五积散:发汗解表38.“黄芪”的配伍用意:⑴当归补血汤:①补气固表;②补气生血。

⑵补阳还五汤:补气行血。

⑶防己黄芪汤:①补气固表;②补气行水。

39.“神曲”的配伍用意:磁朱丸:防石药害胃。

40.“半夏”的配伍用意:⑴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

⑵麦门冬汤:降逆下气。

41.“黄酒、童便各半煎服”的配伍用意:生化汤:①温经止痛;②通利血脉;③益阴化瘀;④引败血下行。

42.“枳壳”的配伍用意:槐花散:行气宽肠。

43.“黄芩”的配伍用意:黄土汤:制约温燥。

44.“麦芽”的配伍用意:镇肝熄风汤:疏肝解郁。

45.“茵陈”的配伍用意:镇肝熄风汤:疏肝泄热。

46.“木瓜”的配伍用意:实脾散:化湿和胃。

47.“石菖蒲”的配伍用意:萆薢分清饮:①化湿浊;②祛膀胱虚寒。

48.“杏仁”的配伍用意:三仁汤:宣利上焦肺气49.“茶调”的用意:川芎茶调散:①苦凉轻清,升中有降;②清利头目;③制约温燥与升散。

50.“热酒调服”的用意:牵正散:①宣通血脉;②引药入络。

四、原方用法 :⒈桂枝汤:⑴微火煎煮,去滓取汁,适寒温,分三次服;⑵原方服法要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其意在于:助汗以驱外邪;⑶服桂枝汤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标志:①胃气已和;②津液得通;③营卫和谐;⑷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⒉大承气汤:大黄后下⒊十枣汤:⑴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分别捣为散;⑵用十枚大枣煎汤,纳药末,临卧温服;⑶体质强壮者一钱匕,瘦弱者服半钱匕;⑷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⒋大建中汤“如饮粥二升”,并“当一日食糜粥”。

⒌定喘汤原方注明“不用姜”。

⒍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原方注明“重用生姜”⒎五苓散药后“多饮暖水”,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⒏枳术丸:枳术丸原方要求枳实、白术“同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意在:养脾胃升清气。

五、加减应用⒈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若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宜:加用葛根⒉小柴胡汤:①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②若渴—加人参、栝蒌根;③若腹中痛者—加芍药;④若胁下痞硬—加牡蛎;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⑥若不渴,外有微热—加桂枝;⑦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

⒊四逆散①咳者—加五味子、干姜;②悸者—加桂枝;③小便不利—加茯苓;④泄利下重—薤白;⑤腹中痛—炮附子;⑥气郁甚—香附、郁金;⑦有热—栀子。

⒋逍遥散加味逍遥散(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

主治:肝郁化热,肝脾血虚。

⒌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生姜与干姜并用)⒍犀角地黄汤 “善忘如狂者”,原方注明应加:大黄、黄芩。

⒎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加附子);桂枝人参汤(加桂枝)。

⒏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面赤,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乌头桂枝汤: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

⒐回阳救急汤①呕吐涎沫,或少腹痛者→加盐炒吴茱萸;②泄泻不止者→加升麻、黄芪;③呕吐不止者→姜汁;④无脉者→猪胆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