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推拿资料PPT精品课件
2021/3/1
19
三、常用腧穴
手三阴经的常用腧穴 (见图8—6)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
②咽喉肿痛; ③肘臂挛痛。
2021/3/1
20
少商
【定位】在手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发热,咽喉肿痛
②昏迷、急救穴之一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睛明位于眼区,主治 眼病;中脘位于胃部,主治胃病。
2021/3/1
7
2.远治作用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 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 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 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足三 里不仅能治下肢病证,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 疾病,并且具有强壮保健作用。
2021/3/1
8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向性的良 性调整作用。如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可通便。 针刺内关穴既能使过快的心率减慢,又能使 过慢的心率增快。此外,某些腧穴对某种病 证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曲池退热; 至阴矫正胎位。
2021/3/1
9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位置大多在人体肌肉和骨节的空 隙所形成的凹陷处,按压到腧穴处时,患者 往往有特殊感应或舒适感。腧穴定位的准确 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因此,腧穴的定位方 法极为重要。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
2021/3/1
16
2.中指同身寸 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 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食指、中 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 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针灸推拿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定义、技术原理及在 医学领域的应用
效果评估:提高学员 操作技能、增强学习 兴趣及降低教学成本
推拿培训中虚拟现实 技术的具体应用:模 拟操作、场景还原及 互动教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针灸推拿领域的应用前景
1 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概述
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及在医学中的价值
在针灸推拿领域的应用
刺激类手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做较重而缓 慢的按压,具有止痛、镇静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头痛、胃痛等病
症。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等指腹相对用力挤 压皮肤,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 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肌肉疲劳、
颈椎病等病症。
拿法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 皮肤和肌肉,具有祛风散寒、通 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
针灸推拿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医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同医师 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难以量化评估
针灸推拿治疗的效果往往难以用客观 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更多依赖于患 者的主观感受。
部分疾病限制
对于某些严重疾病或急性病症,针灸 推拿治疗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 果,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个体差异
推拿治疗
运用滚、按、揉、拿等手法,在肩部及上肢进行 推拿操作,以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注意事项
避免肩部受凉、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肩部肌肉锻 炼等。
其他常见病症
头痛
针灸治疗可选百会、风池等穴 位进行针刺;推拿治疗可运用 按揉太阳穴等方法缓解症状。
失眠
针灸治疗可选神门、内关等穴 位进行针刺;推拿治疗可运用 头部按摩等方法促进睡眠。
针灸推拿治疗学总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针灸推拿治疗学概述 •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 推拿手法分类及应用范围 • 常见病症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设
效果评估:提高学员 操作技能、增强学习 兴趣及降低教学成本
推拿培训中虚拟现实 技术的具体应用:模 拟操作、场景还原及 互动教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针灸推拿领域的应用前景
1 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概述
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及在医学中的价值
在针灸推拿领域的应用
刺激类手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做较重而缓 慢的按压,具有止痛、镇静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头痛、胃痛等病
症。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等指腹相对用力挤 压皮肤,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 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肌肉疲劳、
颈椎病等病症。
拿法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 皮肤和肌肉,具有祛风散寒、通 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
针灸推拿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医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同医师 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难以量化评估
针灸推拿治疗的效果往往难以用客观 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更多依赖于患 者的主观感受。
部分疾病限制
对于某些严重疾病或急性病症,针灸 推拿治疗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 果,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个体差异
推拿治疗
运用滚、按、揉、拿等手法,在肩部及上肢进行 推拿操作,以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注意事项
避免肩部受凉、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肩部肌肉锻 炼等。
其他常见病症
头痛
针灸治疗可选百会、风池等穴 位进行针刺;推拿治疗可运用 按揉太阳穴等方法缓解症状。
失眠
针灸治疗可选神门、内关等穴 位进行针刺;推拿治疗可运用 头部按摩等方法促进睡眠。
针灸推拿治疗学总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针灸推拿治疗学概述 •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 推拿手法分类及应用范围 • 常见病症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设
针灸推拿技术课件
2
滞针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 ,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 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 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滞针者 ,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 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 除滞针。
3
安全注意事项
针灸前需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过敏史 等相关情况;针灸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原则,防止感染;针灸后需观察患者 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提高运动功能。
缓解肌肉痉挛
针灸推拿技术可以舒缓肌肉紧张、 减轻肌肉痉挛,使患者肌肉得到放 松,降低肌张力。
促进神经恢复
针灸推拿技术可以刺激周围神经, 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有助于偏瘫 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应用
改善感觉功能
针灸推拿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感觉功能 恢复,提高触觉、痛觉等感知能力。
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推拿技术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智能化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 效果和效率。
个性化治疗
针灸推拿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 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精准治疗。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传承创新中医精髓
1 2 3
深入学习中医理论
作为针灸推拿医师,应不断深入学习中医理论, 掌握中医的精髓和实质,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 理论基础。
摩法
用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 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推拿治疗原则与选穴方法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选穴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找出疾病 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根本原 因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新 ppt课件
肩贞 腋后皱纹上1寸
肩胛痛
太
球后 目外皉直下,骨下缘凹陷处 牙痛
直刺0.5-1寸
直刺1-2寸 直刺0.5-1寸
阳
听宫 耳屏中点前缘与下颌骨之间 耳鸣,耳聋 直刺1-2寸 凹陷处
七、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从头走足,经穴有:睛明、攒 竹、风门、肺腧、心腧、肝腧、脾 腧、肾腧、承扶、委中、承山、昆 仑、至阴等67穴。本经到足小指端 与足少阳肾经相接。
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 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 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和少阴之间, 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 肢的内侧和胸腹,即上肢的内侧为手三 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六条阳 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部、躯干,即 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 阳经。
主治
针刺法
头顶痛,昏迷, 直刺0.5-1 癔病,小儿抽搐 寸
月经不调,腰痛,直刺1-1.5
咽喉肿痛
寸
阴 复溜 太溪穴直上2寸 腰痛,腹泻
直刺1-1.5 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从胸走手,经穴有:间使、内 关、中冲等9穴。本经在无名指端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
定位
主治
针刺法
手 间 腕横纹正中直上3寸,心悸,胃痛,直刺0.5-1
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
定
位
主治
针刺法
合谷 拇、食二指张开,用另一手拇指关节横 头面五官疾病, 直刺1-1.5寸
手
纹放在虎口边上,拇指尖到达之处
发热,臂腕酸 痛
曲池 曲肘90°,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连 发热,偏瘫, 直刺1.5-2寸
针灸推拿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17
推拿治疗的补泻
得气补泻法
“得气”明显者为泻法,“得气”轻微者为 补法
补泻往往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
18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治疗八法----温、补、通、泻、汗、和、 散、清
-
19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汗法---发汗、发散,使病邪从表而解
多用于风寒外感 ----拿肩井、风池
通法----祛除病邪壅滞
月经期、妊娠妇女疾病(尤其是腹部严 禁推拿)
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
年老体弱的危重患者,严重骨质疏松症
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要领的疾病(如 骨折、骨裂和颈椎脱位等),也应视为 禁忌证,严防治疗失误
-
25
推拿禁忌症
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 状患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颅脑外伤早期、截瘫初期 急性伤筋出血患者,局部青紫瘀斑、肿 胀甚者,在1~2天局部不宜推拿治疗
-
21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清法----清热除烦
手法刚中有柔 一般是用摩擦类手法。手法轻重方向,需辨
证。
散法----消散,疏散之意。
“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不论有形或无形 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
以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轻快柔和
-
22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补法 ----虚则补之,扶正法邪
一指禅推、摩法、揉法均可使用,轻缓柔和
1、近部选穴 膝病取犊鼻、鹤顶、阳陵泉 2、远部选穴 (1)本经选穴 如咳嗽取肺经的尺泽、列缺、太渊。 (2)表里经选穴 遗尿,可取肾经太溪穴 (3)同名经选穴 牙痛选合谷、内庭。 (4)上下选穴 脱垂病证选百会;头痛选涌泉 3、随证选穴 全身性的疾病,结合腧穴的特殊作用而设。
筋会阳陵泉。
腰痛的针灸推拿治疗ppt课件
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 定不移。
❖ 分型3-肾虚腰痛:
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 主),乏力易倦,脉细。
.
10
三、针灸治疗方法
❖ 基本治疗 寒湿:温经散寒
治则 瘀血:活血化瘀 肾虚:益肾壮腰
泻法 补法
针灸并用
.
11
基本治疗
❖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为主。
主穴和方义: 肾俞 委中 大肠俞 阿是 穴:疏通气血、通经止痛
7
二、临床表现
❖ 主要表现:腰部疼痛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 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 分型: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肾虚腰痛
.
8
分型1-寒湿腰痛
❖ 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 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 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
9
❖ 分型2-瘀血腰痛:
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 或久坐时加重。
.
5
腰椎退行性变
❖ 多见于40岁以上者,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 坐,晨起症状加重,疲劳、受寒可使症状加 重,局部有压痛或肌肉痉挛。
❖ 腰椎生理前凸曲线弧 度减小或消失,弯腰 受限,直腿抬高试验
(-),腰椎X线照片 协助诊断。
.
6
3、病因病机
相关因素
感受外邪 跌仆损伤 劳欲太过
经脉循行 .
膀胱经 督脉 肾经 带脉
❖ 6、敷贴法:双柏水蜜膏敷痛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腰肌扭伤)
❖ 7、针刀疗法:腰部痛点,适用于腰3横 突综合征。
.
18
四、推拿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解痉止痛,理气活血,理筋整 复。
❖ 分型3-肾虚腰痛:
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 主),乏力易倦,脉细。
.
10
三、针灸治疗方法
❖ 基本治疗 寒湿:温经散寒
治则 瘀血:活血化瘀 肾虚:益肾壮腰
泻法 补法
针灸并用
.
11
基本治疗
❖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为主。
主穴和方义: 肾俞 委中 大肠俞 阿是 穴:疏通气血、通经止痛
7
二、临床表现
❖ 主要表现:腰部疼痛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 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 分型: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肾虚腰痛
.
8
分型1-寒湿腰痛
❖ 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 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 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
9
❖ 分型2-瘀血腰痛:
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 或久坐时加重。
.
5
腰椎退行性变
❖ 多见于40岁以上者,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 坐,晨起症状加重,疲劳、受寒可使症状加 重,局部有压痛或肌肉痉挛。
❖ 腰椎生理前凸曲线弧 度减小或消失,弯腰 受限,直腿抬高试验
(-),腰椎X线照片 协助诊断。
.
6
3、病因病机
相关因素
感受外邪 跌仆损伤 劳欲太过
经脉循行 .
膀胱经 督脉 肾经 带脉
❖ 6、敷贴法:双柏水蜜膏敷痛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腰肌扭伤)
❖ 7、针刀疗法:腰部痛点,适用于腰3横 突综合征。
.
18
四、推拿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解痉止痛,理气活血,理筋整 复。
腰痛,针灸推拿治疗,针灸推拿学课件
思考题
针灸推拿不仅治疗腰痛疗效明显,而且有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 腰痛的发生。哪些穴位、针灸推拿方法可以较好地起到预防腰痛 的作用?
临床常用穴位敷贴预防风寒湿侵袭、气血瘀滞、肝肾亏虚所致腰 痛,发挥行气活血、温煦补益的功效。推拿预防腰痛较为常用, 所选腧穴主要分布在腰背部,以及下肢的部分穴位,以督脉、足 太阳及足少阳经为主,应用频率较高的腧穴包括肾俞、大肠俞、 委中、秩边、八髎、环跳、承山等,
方义: 大肠俞、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 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委中为 足太阳经合穴,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脉之气血,是治疗腰背部疼 痛的要穴。
2.推拿治疗
治法: 补肾壮腰,通络止痛。以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位为主。 取穴: 阿是穴、太溪、腰阳关、委中、志室、命门穴等。 手法: 㨰法、按揉法、擦以㨰法于腰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 往返施术2~3分钟;以拇指按揉法重点于阿是穴、委中穴施术各 1~2分钟;以掌擦法于腰背部两侧膀胱经和腰骶部施术,以透热 为度。
寒湿痹阻者加拇指按揉腰阳关穴0.5分钟;湿热阻滞者,加拇指 按揉大椎穴0.5分钟;瘀血阻滞者,加痛点指拨法以酸痛为度; 肾气亏虚者,加拇指按揉志室、命门、太溪穴各0.5分钟。
【治疗】
1.针灸治疗
治法: 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 督脉病证加后溪;足太阳经证加申脉;腰椎病变加腰夹 脊。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次髎;肾虚腰痛加肾俞、太 溪。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湿腰痛、肾虚腰痛者可加灸法;瘀血腰 痛、急性腰痛而痛势剧烈者,阿是穴、委中可用三棱针刺出血。
3.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选腰脊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 火罐。适用于寒湿痹阻、湿热阻滞和瘀血腰痛。
针灸推拿PPT课件
❖ 灸法又称“艾灸”,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 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 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
30
针灸治疗作用
❖ 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正常功 能,阴阳归于平衡,从而达到防治各种病证 的目的。
.
31
(一)针灸治疗原则
❖ 根据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以及针灸治疗疾 病的具体实践,可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标 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
内侧后缘 ❖ 功效: ❖ 增强腹腔脏器功能,尤
其是促进生殖系统的健康
.
16
.
17
曲池---降压
定位:屈肘,肘横纹尽头 功效:调整血压,明目。 适用于老年人血压高,视 力减退
.
18
❖ 关元---癃闭、崩漏 ❖ 定位:脐下3寸,腹正中
线上 ❖ 功效:保健要穴,有强
壮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气
.
21
❖ 涌泉---强心益肾 ❖ 定位:脚趾卷曲,前脚
掌中心凹陷处 ❖ 功效:补肾壮阳,养心
安神 ❖ ★长灸此穴,健身强心,延
年益寿
.
22
❖ 太冲---疏肝泻火 ❖ 定位:第1、2跖骨结合
部之前凹陷处 ❖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
活血 ❖ 针灸:直刺0.5~1寸。 ❖ 按摩:有明显的酸胀感效果
好 ❖ 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
❖ ★主治疗头、眼、耳、目、 口、鼻、脑疾患,精神神志 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 穴。
.
26
❖ 头维穴---美容
❖ 定位:头侧部,当额 角发际上0.5寸,头正 中线旁4.5寸 。 功效:清头明目,活 血通络,止痛镇痉
❖ ★胃经的五谷精微由
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
配合谷穴治头痛;配
.
30
针灸治疗作用
❖ 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正常功 能,阴阳归于平衡,从而达到防治各种病证 的目的。
.
31
(一)针灸治疗原则
❖ 根据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以及针灸治疗疾 病的具体实践,可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标 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
内侧后缘 ❖ 功效: ❖ 增强腹腔脏器功能,尤
其是促进生殖系统的健康
.
16
.
17
曲池---降压
定位:屈肘,肘横纹尽头 功效:调整血压,明目。 适用于老年人血压高,视 力减退
.
18
❖ 关元---癃闭、崩漏 ❖ 定位:脐下3寸,腹正中
线上 ❖ 功效:保健要穴,有强
壮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气
.
21
❖ 涌泉---强心益肾 ❖ 定位:脚趾卷曲,前脚
掌中心凹陷处 ❖ 功效:补肾壮阳,养心
安神 ❖ ★长灸此穴,健身强心,延
年益寿
.
22
❖ 太冲---疏肝泻火 ❖ 定位:第1、2跖骨结合
部之前凹陷处 ❖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
活血 ❖ 针灸:直刺0.5~1寸。 ❖ 按摩:有明显的酸胀感效果
好 ❖ 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
❖ ★主治疗头、眼、耳、目、 口、鼻、脑疾患,精神神志 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 穴。
.
26
❖ 头维穴---美容
❖ 定位:头侧部,当额 角发际上0.5寸,头正 中线旁4.5寸 。 功效:清头明目,活 血通络,止痛镇痉
❖ ★胃经的五谷精微由
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
配合谷穴治头痛;配
针灸推拿学习ppt
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和推拿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 相结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等,以提高知识,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和 研究成果,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06
学习针灸推拿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理论知识
01
02
03
中医学基础知识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腧穴学、针灸推拿学等相 关知识。
其他治疗技术
学习刮痧、拔罐、放血等 其他中医治疗技术,提升 临床操作水平。
实践和临床应用
临床见习
参加临床见习,通过观摩和协 助医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加 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
能的掌握。
模拟治疗
在模拟治疗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逐渐熟练掌握针灸推拿技术, 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实践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实践治疗,积累 临床经验,提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水平。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临床思维
通过临床实践,培养正确的临 床思维,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提升医德医风
学习医德医风相关理论和实践 知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提升服务水平。
拓展综合素质
积极参加各种医学培训、学术 交流和研讨会等活动,拓展综
合素质和视野。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解剖学知识
提高中医理论基础
了解肌肉、骨骼等人体结构,有助于更好地 掌握推拿手法。
深入学习中医理论,了解气血、经络等概念 ,有助于提高推拿治疗效果。
04
针灸推拿在临床上的应用
内科疾病
01
02
03
感冒
针灸推拿可调整人体气血 ,促进发汗,缓解肌肉疼 痛,减轻咳嗽和喉咙痛。
胃炎
针灸推拿可改善胃部血液 循环,缓解胃痛和胃酸过 多症状。
针灸和推拿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 相结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等,以提高知识,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和 研究成果,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06
学习针灸推拿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理论知识
01
02
03
中医学基础知识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腧穴学、针灸推拿学等相 关知识。
其他治疗技术
学习刮痧、拔罐、放血等 其他中医治疗技术,提升 临床操作水平。
实践和临床应用
临床见习
参加临床见习,通过观摩和协 助医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加 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
能的掌握。
模拟治疗
在模拟治疗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逐渐熟练掌握针灸推拿技术, 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实践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实践治疗,积累 临床经验,提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水平。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临床思维
通过临床实践,培养正确的临 床思维,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提升医德医风
学习医德医风相关理论和实践 知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提升服务水平。
拓展综合素质
积极参加各种医学培训、学术 交流和研讨会等活动,拓展综
合素质和视野。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解剖学知识
提高中医理论基础
了解肌肉、骨骼等人体结构,有助于更好地 掌握推拿手法。
深入学习中医理论,了解气血、经络等概念 ,有助于提高推拿治疗效果。
04
针灸推拿在临床上的应用
内科疾病
01
02
03
感冒
针灸推拿可调整人体气血 ,促进发汗,缓解肌肉疼 痛,减轻咳嗽和喉咙痛。
胃炎
针灸推拿可改善胃部血液 循环,缓解胃痛和胃酸过 多症状。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课件ppt
调和阴阳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阴阳平衡,以改善肩周炎 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疏通经络
针灸能够刺激穴位,疏通 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 解肩周炎引起的肌肉紧张 和痉挛。
扶正祛邪
通过针灸补充正气,驱除 病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促进肩周炎的康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用穴位与针刺方法
常用穴位
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等穴位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穴位。
病因与病理
病因
多与肩部慢性劳损、外伤、内分泌失调、风湿等因素有关。
病理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炎症反应,关节囊挛缩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 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颈椎病、肩袖损伤等其他肩部疾 病相鉴别。
CHAPTER 02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
针灸治疗原理
01
02
03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肩 周炎课件
目 录
• 肩周炎概述 •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 • 推拿治疗肩周炎 • 康复与预防 • 病例分享与讨论
CHAPTER 01
肩周炎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关节周围疼痛 、各方向功能受限为特征的慢性 疾病。
症状
肩部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活 动受限,甚至出现肌肉萎缩。
复多次。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相 对,捏住患处肌肉,轻 轻提起并做前后摆动。
弹拨法
用拇指或食指在患处垂 直按压,并做轻柔的上 下拨动,以缓解粘连和
挛缩。
牵拉法
一手按住患肢的肩关节 ,另一手握住患肢的手 腕部,做缓慢的牵拉旋
转运动。
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针灸推拿技术课件.ppt
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 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 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 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
②滞针 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 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
④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 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吁气时退 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 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 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
或在附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 左右轻捻松懈之。 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捻转角度 不宜过大,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③弯针 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
其他灸分为:灯火灸、天灸
三、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 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 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 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 脓灸。
三、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
花防止针尖受损。毫针必须认真消毒,常见的消毒方 法有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二、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 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 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 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②滞针 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 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
④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 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吁气时退 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 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 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
或在附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 左右轻捻松懈之。 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捻转角度 不宜过大,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③弯针 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
其他灸分为:灯火灸、天灸
三、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 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 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 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 脓灸。
三、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
花防止针尖受损。毫针必须认真消毒,常见的消毒方 法有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二、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 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 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 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第七章针灸推拿疗法精品PPT课件
”相混
• 淆。
3.手指同身寸法
• 手指同身寸法也是一种以比例关系取穴的方 • 法,这里的寸同样也是一种大致的比例关系,这种
方法较简单,但没有骨度法准确。指寸法是以受
• 术者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为标准比量取穴的一种方 • 法,又称“指寸法”。如以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 • 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以拇指关节之间宽度为 • 1寸;以拇指以外的四指并拢为3寸。
•第七章 针灸与推拿疗法
常用穴位定位方法
• 常用的穴位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 • 身寸法和体表标志法三种。 • 1.体表标志法 • 体表标志法是利用五官、毛发、指甲、乳
头、脐窝、骨关节等处及肌肉隆起等部位作 为取穴标志。
• 因定标志如:两乳头之间为“膻中”。 • 活动标志如:取阳溪穴应将拇指翘起。
毫针结构
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
又称”针芒”。
针体--针尖与针柄之间的
部分,又称”针身”。
针根--针体与针柄的连接
部分。
针柄--针体之后,持针着力
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有花柄 、圈柄、平柄、管柄之分。
针尾--针柄的末端。
毫针规格
(三)毫针的检查
➢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钝,
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可 以行针。
直立针身而摇,可 以加强针感。
卧倒针身而摇,往 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 方向传导。
震颤法
持针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 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
得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 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得 气”。现代称为“针感”。
得气表现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B: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 淆。
3.手指同身寸法
• 手指同身寸法也是一种以比例关系取穴的方 • 法,这里的寸同样也是一种大致的比例关系,这种
方法较简单,但没有骨度法准确。指寸法是以受
• 术者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为标准比量取穴的一种方 • 法,又称“指寸法”。如以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 • 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以拇指关节之间宽度为 • 1寸;以拇指以外的四指并拢为3寸。
•第七章 针灸与推拿疗法
常用穴位定位方法
• 常用的穴位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 • 身寸法和体表标志法三种。 • 1.体表标志法 • 体表标志法是利用五官、毛发、指甲、乳
头、脐窝、骨关节等处及肌肉隆起等部位作 为取穴标志。
• 因定标志如:两乳头之间为“膻中”。 • 活动标志如:取阳溪穴应将拇指翘起。
毫针结构
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
又称”针芒”。
针体--针尖与针柄之间的
部分,又称”针身”。
针根--针体与针柄的连接
部分。
针柄--针体之后,持针着力
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有花柄 、圈柄、平柄、管柄之分。
针尾--针柄的末端。
毫针规格
(三)毫针的检查
➢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钝,
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可 以行针。
直立针身而摇,可 以加强针感。
卧倒针身而摇,往 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 方向传导。
震颤法
持针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 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
得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 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得 气”。现代称为“针感”。
得气表现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B: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针灸推拿学习PPT幻灯片
行”,故称“奇经”。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24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 •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 督脉——阳脉之海 • 任脉——阴脉之海 •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 (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之正 □□□经别
•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33
络脉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 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41
经络的根结、标本 气街、四海
42
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 标——上,本——下 •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43
根结
•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 •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
24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 •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 督脉——阳脉之海 • 任脉——阴脉之海 •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 (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之正 □□□经别
•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33
络脉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 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41
经络的根结、标本 气街、四海
42
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 标——上,本——下 •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43
根结
•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 •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六、其它疗法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 运感区、)颞三针、”CT” 定 位围针。
2、水针: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肌苷注射液 、ATP、 CDP。
12
其他疗法
3、梅花针:叩打三阳 经、夹脊穴。
4、耳针:选脑、皮质 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 锻炼。
针灸推拿治疗
中风 面瘫
1
一、中风概说:
1、定义: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和/或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 遂为主证的病证。又称“卒中”、 “大厥”、“簿厥” “偏枯”、 “半身不遂”。
2
2、西医相关病证:
脑出血 脑血管意外
3
二、病因病机:
主因:属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 及心、肝、脾、肾等脏腑。
(病位浅、病情轻)
中脏腑
➢ 神志不清,涡僻不遂, ➢ 常有刺治疗
(一)中经络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
7
主穴:内关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水沟 三阴交
滋补肝肾
极泉 尺泽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委中
8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9
配穴: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涡斜:地仓、颊车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10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为主。用大艾柱灸之。
处方: 关元—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大艾炷灸 神阙─生命之根,真气所系, 隔盐灸
16
三、诊断要点
➢ 1.发病突然,多有面部着凉受风史。 ➢ 2.临床表现:颜面不适,部分有耳后疼痛,
说话不便,面部僵硬麻木。 ➢ 3.体征:患侧额纹、鼻唇沟变平浅或者消失,
口角下垂,眼裂增宽,眼睑闭合不全,舌前 2/3味觉减退或者消失,耳后乳突压痛、听 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疤疹等。
17
四、疾病演化过程
➢ 发病期:几小时至1—2天面肌麻痹达高 峰
➢ 持续期:1—2周 ➢ 恢复及后遗症期:治疗恢复不完全者,
可有患侧面肌挛缩。
18
五、针灸治疗——毫针刺法
➢ 治疗原则:祛风活血,疏通经络。 ➢ 主穴: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牵正、
合谷、外关、风池。 ➢ 配穴:眼睑、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
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 味觉减退者,加廉泉。鼻唇沟、人中沟、 颌唇沟加迎香、人中、承浆。 ➢ 操作:
19
六、临床治疗要点
➢ (1)治疗本病的选穴规律:多用阳明与 少阳经穴。
➢ (2)治疗本病的针刺手法:透刺、浅刺、 轻刺为主。
➢ (3)掌握针刺的刺激量:早期避免局部 强刺激手法。
20
七、其他治疗
➢ (1)皮肤针法: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 (2)电针法: ➢ (3)耳针法:面颊、口、脑点、脾、胃等,
诱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 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 化火动风,风阳挟痰上潜,蒙蔽清窍。
4
三、辨证
1、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 气血错乱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临床分两大类:
5
四、鉴别:
中经络
➢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22
13
一、面瘫概述
概念 ✓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
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歪斜”。 中医认识 现代医学认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氏 (Bell)麻痹”
14
二、面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1、临床表现: ➢ 2、体征:蹙额、皱眉、示齿、鼓腮 (二)鉴别诊断:与中枢性鉴别
15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鉴别诊断
✓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 是: ①病损对侧眼眶以 下的面肌瘫痪;
②常伴有面瘫同侧 的肢体偏瘫;
③无味觉和涎液分 泌障碍。
✓ 周围性面瘫的特点是:
①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 瘫痪;
②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 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
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 瘫痪。
③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 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压籽或毫针刺法,两耳交替使用。 ➢ (4)灸法、拔罐法。 ➢ (5)穴位贴敷:白附子加冰片做面饼或马
钱子锉粉贴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21
八、推拿治疗及康复训练
➢ 推拿按摩:局部手法为主。 ➢ 自我训练:抬眉、闭眼、耸鼻、示齿、
努嘴、鼓腮。 ➢ 训练安排:根据患者不同症状选择治疗
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10-20 次。
六、其它疗法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 运感区、)颞三针、”CT” 定 位围针。
2、水针: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肌苷注射液 、ATP、 CDP。
12
其他疗法
3、梅花针:叩打三阳 经、夹脊穴。
4、耳针:选脑、皮质 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 锻炼。
针灸推拿治疗
中风 面瘫
1
一、中风概说:
1、定义: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和/或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 遂为主证的病证。又称“卒中”、 “大厥”、“簿厥” “偏枯”、 “半身不遂”。
2
2、西医相关病证:
脑出血 脑血管意外
3
二、病因病机:
主因:属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 及心、肝、脾、肾等脏腑。
(病位浅、病情轻)
中脏腑
➢ 神志不清,涡僻不遂, ➢ 常有刺治疗
(一)中经络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
7
主穴:内关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水沟 三阴交
滋补肝肾
极泉 尺泽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委中
8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9
配穴: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涡斜:地仓、颊车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10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为主。用大艾柱灸之。
处方: 关元—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大艾炷灸 神阙─生命之根,真气所系, 隔盐灸
16
三、诊断要点
➢ 1.发病突然,多有面部着凉受风史。 ➢ 2.临床表现:颜面不适,部分有耳后疼痛,
说话不便,面部僵硬麻木。 ➢ 3.体征:患侧额纹、鼻唇沟变平浅或者消失,
口角下垂,眼裂增宽,眼睑闭合不全,舌前 2/3味觉减退或者消失,耳后乳突压痛、听 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疤疹等。
17
四、疾病演化过程
➢ 发病期:几小时至1—2天面肌麻痹达高 峰
➢ 持续期:1—2周 ➢ 恢复及后遗症期:治疗恢复不完全者,
可有患侧面肌挛缩。
18
五、针灸治疗——毫针刺法
➢ 治疗原则:祛风活血,疏通经络。 ➢ 主穴: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牵正、
合谷、外关、风池。 ➢ 配穴:眼睑、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
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 味觉减退者,加廉泉。鼻唇沟、人中沟、 颌唇沟加迎香、人中、承浆。 ➢ 操作:
19
六、临床治疗要点
➢ (1)治疗本病的选穴规律:多用阳明与 少阳经穴。
➢ (2)治疗本病的针刺手法:透刺、浅刺、 轻刺为主。
➢ (3)掌握针刺的刺激量:早期避免局部 强刺激手法。
20
七、其他治疗
➢ (1)皮肤针法: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 (2)电针法: ➢ (3)耳针法:面颊、口、脑点、脾、胃等,
诱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 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 化火动风,风阳挟痰上潜,蒙蔽清窍。
4
三、辨证
1、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 气血错乱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临床分两大类:
5
四、鉴别:
中经络
➢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22
13
一、面瘫概述
概念 ✓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
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歪斜”。 中医认识 现代医学认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氏 (Bell)麻痹”
14
二、面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1、临床表现: ➢ 2、体征:蹙额、皱眉、示齿、鼓腮 (二)鉴别诊断:与中枢性鉴别
15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鉴别诊断
✓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 是: ①病损对侧眼眶以 下的面肌瘫痪;
②常伴有面瘫同侧 的肢体偏瘫;
③无味觉和涎液分 泌障碍。
✓ 周围性面瘫的特点是:
①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 瘫痪;
②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 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
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 瘫痪。
③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 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压籽或毫针刺法,两耳交替使用。 ➢ (4)灸法、拔罐法。 ➢ (5)穴位贴敷:白附子加冰片做面饼或马
钱子锉粉贴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21
八、推拿治疗及康复训练
➢ 推拿按摩:局部手法为主。 ➢ 自我训练:抬眉、闭眼、耸鼻、示齿、
努嘴、鼓腮。 ➢ 训练安排:根据患者不同症状选择治疗
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10-2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