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翔事件为例的新闻跟帖评论分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刘翔事件为例的新闻跟帖评论分析
(武汉大学彭云沈阳2009年底)
@武汉沈阳
摘要:从新闻跟帖评论角度观察新闻报道缺陷的研究极少,本文通过对刘翔事件链条约3300条新闻跟帖进行手工和ROST CM软件辅助分析,在庞大的评论流中找出其内在运行规律,概括出五点分析法,指出1网友评论中可以挖掘报道中的空白点、拓展点、情绪点、争议点及媒体错觉点,从刘翔成功、谷底、复出三大事件的评论流中构建出以评论为核心的传播交互CRREM模型,从而初步探讨面向评论的读者、记者、事件和媒体特点、关系和策略。

关键词:刘翔、事件链条、评论分析、跟帖分析、读者分析
观察新闻事件热度一般可从文章转载次数来判定,Google和百度的聚合新闻对新闻排序就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另一种重要的判定方法常为人忽视,这就是从新闻跟帖评论的角度去看新闻。

在门户网站上一条重大新闻之后往往拖着上百页的评论。

对于受众来说,这是情感宣泄、交流意见的平台。

对于报道者和编辑者来说,通过对评论的观察,可以获知受众反馈从而调整自身报道。

本文试图通过对刘翔事件链的约3300条新闻跟帖进行抓取,利用ROST内容挖掘(ROST CM)免费软件,辅以人工进行内容分析,在庞大的评论流中找出其内在运行规律,概括出五点分析法,构建以评论为核心的传播交互模型,从而初步探讨面向评论的读者、记者、事件和媒体特点、关系和策略。

一、研究背景
我们将评论分为直接跟帖评论及延时评论两种类型,延时评论则是传统意义评论,包括报纸、网站编辑或其他人士做的评论,博客评论等。

直接跟帖评论存在及时性强,和原文粘合度高、可对评论再次进行评论等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即直接跟帖评论。

国外Gregory Fouts和Kimberley Burggraf研究了电视行业的评论,探讨了特定的领域中公众舆论倾向对政策或决策的影响以及发展历程等[1]。

Hans Speier对
公众舆论做了简要的定义,宏观地研究公众舆论演变的历史进程和政治意义[2],Namrata Godbole等人利用自建的系统对报纸和博客中搜集到的舆论及相关材料进行情感分析,确定其属于正面还是负面[3]。

Diana C.Mutz和Joe Soss分析了新闻媒体对大众舆论的改变,证明其虽不能直接改变个人,但是可以改变一个大的舆论气候,对政策出台有一定影响[4]。

Debra Winter和Chuck Huff通过分析Systers 论坛的评论和互联网调查,从女性的角度研究电子通讯文化;综上述之,国外学者基本很少对直接跟帖评论进行研究[5]。

国内文献侧重对延时评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若干成果。

何英杰认为评论是报道的很好辅助形式,网民的见解也能深化传播的效果,产生“持续效应”,吸引更多读者阅读[6];陈淑君认为,网络互动的过程类似于一个开放式的“头脑风暴”过程,网民掌握的新闻信息和观点言论在碰撞中互相影响,影响范围不断扩大[7];高伟认为获得观点已经与获取信息同等重要。

网民不但想了解信息,更想了解其他人对这些信息的看法[8];陈力丹认为网络用户有一种潜在的“知觉期待”,即想进一步了解新闻的背景以及由此对未来的预测[9]。

胡文雄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在传达民意方面的开放程度,远远优于传统媒体的评论文章[10]。

陈飞认为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其实时交互功能使网民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11]。

上述研究很少针对直接跟帖评论进行分析,也没有对评论中网友观点进行分类研究,更谈不上对记者态度、网友互动等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因此也谈不上针对网友评论进行实证规律性分析。

本文通过对刘翔这一事件链条的深入分析,研究网友的直接跟帖评论。

由于直接跟帖评论具有与实时新闻密切相关、自由、快捷的特点,它所反映出的大众舆论比延时评论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观察新闻跟帖评论汇集成的强大评论流,我们可以把握受众群体对某事件千差万异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直接跟帖评论也是新闻传播学中受众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因此研究该问题有其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刘翔事件链背景
统观刘翔自进入大众视线以来的田径事业,巅峰与低谷并存。

网络上对其的即时舆论也呈现出浩大的波动局面。

我们将其至今的运动生涯简要归纳为三点:
成功(雅典奥运夺冠)、谷底(北京奥运会退赛)、复出(上海黄金大奖赛)。

这三点形成了一个事件链。

笔者以新浪新闻评论为例,采集各大转折点的第一时间新闻后的新闻评论,通过对新闻评论的初步采集和挖掘,笔者从网友的评论提炼出五个点:空白点、争议点、拓展点、情绪点和媒体偏移与错觉点。

空白点指我们从网友评论中获得新闻中无法了解到的事实或情况;争议点指新闻报道存在争议并被评论指出来的地方或者网友在评论过程中产生的争议;拓展点指网友根据新闻报道拓展出来的话题。

情绪点是网友通过评论反映出来的自身情绪倾向,可分为正负两种。

媒体偏移指媒体的逻辑与网友的逻辑和态度产生偏移。

下面笔者分别从这五个角度分析刘翔事件链条新闻评论,,并从新浪新闻采集各时期网友对刘翔新闻的直接跟帖评论(共3300条)利用ROST CM软件进行内容分析辅助研究。

三、刘翔事件评论的内容分析
3.1成功
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获得冠军后网友评论约有635条。

大多数表现出正面情绪,分析可知以下信息:
空白点:通过评论我们可以获知之前并不了解的事实或者还未预期到的未来。

如有网友评论:“如果不兑现,全国人民都别买这牌子的摩托了!”通过这条评论,我们通过溯源法了解到《XX摩托为刘翔设奥运名次突破奖夺金将有百万大奖》这条新闻。

这些信息都是我们从新闻本身得不到而通过新闻评论获知的。

争议点:评论经常会爆出对新闻内容的争议。

如有网友评论:“领导总是不能了解到个人,所以以后请不要妄言,谦虚过头是虚伪!!!!”这条新闻会促使我们去了解事情的来源,原来冯XX教练赛前《冯XX:刘翔太年轻想让他在雅典拿到金牌不现实》和赛后《冯XX:刘翔夺冠非常正常一定有机会破世界纪录》的新闻言辞矛盾。

媒体偏移与错觉点:即媒体的逻辑和态度与大众的逻辑态度发生了一些偏移,这些偏移通过网友的评论表现了出来。

如,新浪对于《视频-启蒙教练:12秒51!才是刘翔的真正实力!》报道不仅没有得到网友的响应和称赞,反而引来
质疑声一片。

媒体认为这则新闻会引起网民的赞赏,而结果大多数网友对这则新闻持批评态度,媒体在报道前没有把握到网民的态度,此外网友由这个报道开始了对新浪本身的批判,因为“新浪居然把若干年前的古墓挖出来给大家看……”话题转移到了媒体本身的失职上。

3.2谷底
刘翔因伤退出北京奥运会比赛,一些网友对刘翔的态度急转直下。

该新闻的新浪评论有39,078条,而相关评论高达3,169,116条。

空白点:(1)点出刘翔退赛是国家利益、广告商利益、刘翔个人利益之间博弈的结果并剖析刘翔的心态。

通过分析刘翔个人收入以及给中国田径协会以及广告商带来的收入,网友用数据说话,给人直接观感。

而新闻报道中没有提及商业利益或其他。

(2)挖出教练曾经的话。

网友通过分析教练孙海平曾经说过的话解释刘翔失败和大多数人不理解的原因。

争议点:分别是对新闻内容的的争议和对新闻报道本身争议。

在08年奥运刘翔退赛的新闻事件中主要体现为后者。

拓展点:(1)拓展到了“国民性”、“劣根性”、“造神运动”、“集体与个人”、“价值观”等社会词语并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体现了社会不同思潮激荡下价值观的多样化,从而把对刘翔退赛的讨论上升到了社会性的讨论。

(2)用其他相关人士或类比或对比:网友将刘翔与“范跑跑”类比的同时分析了“范跑跑”跑的理由比刘翔退赛的理由更充分,网友还搜集到了包括篮球健将姚明、赤道几内亚姆萨巴尼、跆拳道选手苏丽文、坦桑尼亚马拉松阿赫瓦里等运动员来对比刘翔,进一步将刘翔的形象批至谷底,显示了网友的愤怒。

批判的过程很像一场体育精神普及教育。

(3)关注点拓展到了记者、专家、体育总局等相关人士和部门,有些新闻评论的关注点从刘翔本身转移到了专访刘翔的央视记者冬日娜,其后也有相当数目的跟帖,我们称之为“焦点游离”现象。

也有评论将焦点转移到为刘翔做解释的‘专家’身上。

话题拓展和焦点短暂转移也为不了解全部事件链条的网友做了一次新闻链条的梳理。

把握好了这些,媒体可以通过梳理链条各个节点,从节点深入挖掘,通过话题拓展满足受众潜在新闻需求。

如可以深入挖掘刘翔与其他英雄到底有没有可比性,相关部门到底有没有责任,如果有应该负什么责任等专题。

情绪点:分别是正面情绪点、负面情绪点和隐晦情绪点。

(1)正面情绪点,多对刘翔本人表示支持,距离退赛新闻事件点越久,正面情绪越多。

这体现了网友的情绪随着时间在慢慢平复,更加理智。

(2)负面情绪点多是从民族荣誉、奥运精神、前后心理落差、商业利益等角度表达,网友不仅对退赛这一举动本身不满,更对刘翔的临场应对不满。

分析这些评论也更有利于刘翔团队的危机公关。

(3)相对隐晦情绪点:有先褒后贬的,有明褒实贬的,有反讽的,有中立的。

相对隐晦情绪点的表达符合一部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思维方式的网络评论体现。

媒体态度偏移:网民认为,官方、记者以及一些表达民意的平台都跟真正的民意有一定的偏差,出现了态度偏移。

这是有关方面今后在民意采集方面需要注意的。

3.3复出
2009年上海黄金大奖赛还未举行之前,刘翔就博得了诸多媒体的瞩目。

从猜测其是否复出,到决定参赛、拿到亚军,网络上对其的评论十分丰富。

这段的评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非常具有戏剧性。

:网络新闻追求时效性,常常会在事件发生之前便透出风声,空白点:
复出前的空白点
但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

网民会根据这细微的线索进行自己的分析判断,预测事件的趋势。

尤其是对于热点事件的预告性报道。

这些评论者虽然没有掌握额外的信息,但是通过观察对事件作出分析,给其他不了解情况的网民提供了参考,而发表这些评论的人则容易成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

网民们看新闻喜欢看评论,也常常是因为在评论中,能够发现新闻的言外之意。

:1)赛事预测、2)刘翔个人发展、3)稿件背后商业利益。

复出前的拓展点:
复出前的拓展点
关于刘翔背后商业利益推动的讨论很多,从其退赛到准备复出,绵延不绝。

并且讨论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

暂且不论这些论断是否准确,但从此拓展的侧面可以瞥见网民的媒介素养正在日益提升,远不是无条件接受信息的靶子,对于报道内容以及报道形式本身,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确定复出的拓展点:评论的拓展点极大丰富,涉及到了如下多个方面:1)民族性与国家体育体制;2)对媒体以及刘翔团队的不满,虽然说网络新闻是易碎品,但是它能够很好保存,并被有心的网友重拾。

这位网友将报道与历史报道
对比,表达对媒体以及刘翔团队的不满,同时引发了观察到相似现象的网友共鸣。

这一定程度上提醒网络编辑对自己新闻作品的把关:是否自相矛盾,是否能够用真实可靠的信息提升用户粘性,博得受众信赖。

3)对新闻本身的讽刺,网友认为《队内测试刘翔顶风跑出13秒70飞人已做好复出准备》的标题带有倾向性,因而对媒体以及刘翔做出侧面的嘲讽。

4)对上海人的看法。

有部分网民对刘翔的上海人身份大做文章,进行地域攻击。

但由此也可以想见,不同地区的网友对刘翔的关注有明显的差异。

使用ROST CM对新闻后的评论来源进行地域分析,可以发现,广东、浙江、北京、福建、山东等地对刘翔的关注的绝对人数较多。

使用各省发布评论数量/各省网民人口计算得出北京>广东>上海≈山东的排列。

可以发现,广东、上海、山东等地对刘翔的单位网民关注度差不多是一致的,而北京对刘翔的关注更多,发表评论的积极性更高。

从百度指数可以发现,北京和上海两地对刘翔的搜索关注度基本持平,而以广东和山东对比时,可以发现在总量上,广东网民对于刘翔的关注是长久地高于山东网民的。

山东网民对他的关注集中在全运会,也就是刘翔要参加此次比赛时。

检索词显示,山东网民对其全运会比赛时间的关注要大于其他。

而外地的网民除此之外还会关注诸如“刘翔资料”“刘翔亚锦赛”等。

结合网民普及率数据,可以发现,用户对话题的参与度和当地网民的普及率(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是有一定正相关性。

复出后的争议点:1)认为刘翔的复出经过精心策划;2)对刘翔本人的评判,网民们从能力与愿望、权力和义务等角度对刘翔本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其中有中肯之言,也有十分过激的表达。

在这类争论中,网友也十分容易产生互相的人身攻击。

3)质疑有策划团队的存在,在刘翔以不错的表现复出时,关于其策划团队的争论呈爆发之势。

这点在复出之前便有所涉及,但是这次的讨论比之前更深入。

缺少透明的信息进行公开说明,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也不见踪影。

因而,受众从各个角度对这个焦点进行讨论。

复出后的情绪点:抓取刘翔复出后新闻评论并做词频分析结果表明,复出之后的评论相较之前更加激烈。

“英雄”、“懦夫”、“退赛”、“忽悠”、“看不起”、“缺德”、“有问题”等词语出现的比例很高。

在大众媒介看来是“完美”的复出在大部分网友看来好像并没有那么风光;除此之外,“董存瑞”、“刘跑跑”等带有戏谑意味的词语也有较高的出现频次,这和我们之前的预测似乎并
不相同——最辛辣的讽刺出现在刘翔“成功”复出之后,而不是退赛后或者复出之前。

“利益”、“美国”、“恶意”、“国人”等和“利益”相关词汇也是此时的一个特点,说明“利益”问题重新成为网友关心的热点。

如果记者或者编辑能够抓住这一现象,及时跟进网友的兴趣点,制作相关报道或专题,就能够抓住兴趣点。

从整个事件链条看,网友对刘翔的情感强度与跟帖的数量成正比。

跟帖的数量激增代表着情感强度的剧烈增强,反之亦然。

跟帖越多,情感强度越强。

跟帖评论是外显表情的网络表达,因此可以说内在体验越强烈,相应的外显表情——跟帖就越激烈。

反推就可得出跟帖越多,情感强度越强的理论。

笔者还根据“新浪调查”中提供的调查结果及数据得知,网友情绪经历了“正面主导->负面主导->势均力敌->正面主导”的剧烈变化。

四、网络评论分析模型——CRREM模型
从上述实证分析,我们给出以评论为核心的CRREM(Comment、Reporter、Reader、Event、Media、)模型,见图1。

就评论(Comment)而言可将之分为五类:
表达情绪:网友通过评论或赞美或贬低,以此表达对新闻内容和新闻本身的情绪。

其表示方式可以有很多,包括直接表达、通过戏谑方式、对评论本身的支持和反对等。

表达观点:网友通过评论表达自己对新闻的见解,此类观点不同于情绪,它侧重是网友理性思考的结果。

如有网友认为刘翔退赛原因是商业利益主导的结果,就是表达了个人对此事件的观点。

又如网友对油价有望下调的新闻就油价下调本身通过分析认为其不可信,这就是典型的表达个人观点。

除此之外,观点的表达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进行体现,例如:网友通过新闻跟帖的形式进一步追问新闻事实。

这种形式往往使得新闻本身更具有深度,如今这种形式甚至成了很多新闻内幕得以曝光的主渠道。

如,网友对“华南虎”来源、作者的追问使得华南虎造假案最终水落石出。

而刘翔事件链条中,网友对其退赛真正原因的追问则使
得大众对其退赛原因有了多角度的认识。

或者通过援引网民整体意见间接表达自己观点。

传递事实的形式很多。

例如,
通过跟帖的形式跟进事情进
展,追踪最新新闻动态。

在08
年雪灾时各地网友通过跟帖通
报家乡受灾情分布地区广泛,
更接近社会基层,互相交流,
整个新闻评论的形式更像一条
条的新闻短讯,也跟微博客的
传播方式十分相似。

可见跟帖
的新闻评论方式正在跟新闻短
讯和微博客的传播方式融合。

对评论的评论:新闻评论图表1:CRREM模型示意图
贴中经常出现对评论进行评论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种情况会造成焦点的短暂转移,也可能会造成一个分话题的引出。

传播知识:网友在评论中援引出新闻之外的知识点,帮助网友纠正特定领域知识并厘清事件,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

如,在奥巴马就职新闻评论中有网友误以为林肯是美国第一人黑人总统,其他网友立刻予以纠正,美国第一人黑任总统是奥巴马。

我们可以从这五类评论中获得空白点、争议点、拓展点、情绪点和媒体偏移与错觉点。

而网友所知道的事实和网友对新闻的看法是决定这要点的两大要素。

对事实的补充形成空白点,对事实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形成扩展点。

而当事实与看法之间,看法与看法之间出现偏差时,就产生争议点,同时伴随着正面和负面两
种情绪点的产生。

媒体的看法和逻辑与网友的看法和逻辑出现偏差时就出现了媒
体偏移与错觉。

因此可以说,这五个点的出现是事实与看法之间的拓展及偏差导致。

这些偏差普遍存在于读者、记者、被评论对象、载体、评论本身,并不是孤
立存在的。

评论区是网友们的意见市场,网友的多元性催生评论内容的多元性。

在某一主题明确的报道下也常常会因为某个评论的话题偏移而吸引同样对这个点感兴趣的网民参与。

这类评论在某些热门话题下更为常见,因为参与的人数多,“气味相投”者碰见的几率也越大。

按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便是在庞大的评论流中呈现出微型即时的“部落化”的现象[12]。

评论的过程是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的过程,但笔者发现,随着讨论的进行,舆论渐渐呈现出同一化的倾向。

正如诺依曼所言“沉默的螺旋”,占支配地位的言论会因为得到支持的人数多而声势越来越浩大,缺少支持的声音则会渐渐息声直至被埋没[13]。

而在如今的互联网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螺旋”依然存在。

得到支持和“顶”的评论者会更加关注此帖子,并继续发表相关评论。

这表明评论本身具有逐渐同化、修复和同一的特性,也验证了人内心所具有的对孤独的排斥和对集体的依赖。

但隐藏在“同一”背后的那些观点是否仍然存在,却不能有定论。

可能的现象是,那些失去支持的评论者会转移到其他评论场所继续进行自己的言论。

就记者(Reporter)来说,网站新闻记者往往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随着网络新闻的完稿时间越来越短,追求时效性的记者们往往不能对某一件事件作出周全的报道,充分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其次,热点新闻往往也会是敏感题材,涉及较多传播受限的内容,因而记者也不可能对其背后的故事作出书面的解释。

或者记者本身由于自身利益所囿,不能深入报道,因而形成报道的空白点,并为网民的拓展留下空间,形成评论的拓展点。

此外,记者在处理新闻素材时,追求点击率和眼球效应,也常常会侧重描述富有争议的部分,进行议题设置和引导。

就读者(Reader)来说,一类读者是通过报道获知信息,而另一类读者只是将报道当做寻找到关心这个话题的同类的线索,通过浏览报道后的评论来达成与其他受众的交流。

受众在阅读文章时,以单纯的读者身份去思考时,会发掘出稿件未满足自己需求或者是有意见的地方,从而在评论中表达,形成空白点、争议点、拓展点和情绪点。

而当受众不把自己当做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时,他们又会站在记者的角度出发,考量记者写稿件的意图,从而对整个报道和事件进行评述,形成媒体偏移与错觉点。

匿名网民意见汇集成的评论流虽然杂,但是正因如此,
往往能填补稿件的诸多缝隙。

此外,网络上新闻信息的提供呈蜂窝状,读者就某一话题往往能够找到多角度的不同报道,因而便会对某一事件有更多角度的认知。

进而读者不被报道本身牵制,超越媒介对其做出判断和评价,这也是受众媒介素养提高的表现。

就事件(Event)本身来说,事件链的发展一般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并且这些事件都是引起公众强烈兴趣的事件。

事件与评论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事件发展本身影响着评论的变化,事件发展对评论的影响体现在对其数量和所表达情绪的影响。

另一方面新闻评论也影响着事件的发展。

刘翔事件链条中,08北京奥运刘翔退赛后,网友议论纷纷,迫于舆论压力,教练孙海平召开记者会解释刘翔退赛真正原因,试图止住网络上各种流言。

这是典型的对新闻评论的公关应对。

新闻评论的各种猜测导致了记者会的召开。

而在一些群体事件中,网络通过评论的介入往往使得整个事件更加透明,当事人获得公正处理,整个事件发展轨迹得以转变。

就载体(Media)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是记者,同时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再强大的专家团队也没有万流成海的草根评论视角广泛,从媒体评论角度看,评论和微博整合,以及博客等整合,将是今后的一大潮流。

各要素除了与评论这一核心要素有重要联系外,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

在CRREM模型中,记者和读者互相构成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两者认识的偏差突出体现在评论的五个点中。

对已有评论的归纳和分析,能够帮助报道者更好地发掘先前报道的空白点,对争议点进行跟进或澄清,评论的拓展点也可成为新的角度。

弥补空白点,从而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报道,这有助于妥当舒缓激烈的情绪点,还原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偏差。

尤其是争议点,编辑如若能够抓住这个争议点进行一期新闻专题策划,将网民的意见汇集、分类总结,并引入,应该会聚集到对此话题关注的相当受众。

而将新的、满足受众对空白点期待的后续报道安排在先前报道之后,会吸引受众对整个事件的持续关注,增加用户的黏性。

报道对于用户拓展点的延伸,则会使受众感觉到媒体对于自身的回馈,从而媒介本身和受众之间就会形成更好的互动。

读者和事件关系方面,一些事件先受到读者的关注再得到记者的大力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