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合集下载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尚派形意拳桩功~三体式

尚派形意拳桩功~三体式

尚派形意拳桩功~三体式何为“三体”?李文彬、尚芝蓉两位先生合著《尚派形意拳械抉微》里着对其有详细讲解。

在形意拳中所讲“三体”,泛指上、中、下三盘,也就是说头、上肢、下肢。

通过锻炼能够阴阳相合内外一气,三体合一,身体各项机能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掌握劲力在身体的变化,练出整体劲力,实现技击防身。

刘学海先生曾教诲我们说,形意拳功夫不是单单下死功夫瞎练出来的,而是要按一定的技法要求,把握许多细微的要领,苦练加体悟,要做到拳理明白,但身体也要明白才能逐步掌握形意拳的精髓,打开形意拳的大门。

刘先生对弟子们练习形意拳三体式只是要求做到沉肩、坠肘,拔背、裹胯、并膝、谷道内提,三顶、三圆、三扣、下颚内收,不突臀这些细节,要把这些细节的外形,内里每一个细节逐步加入到动作当中,形成习惯,不可胡乱动做,动必有由!三体式的具体练法1、周身放松自然,两臂自然下垂,下颚内收,头正眼平,扣齿舌抵上腭。

左脚尖朝前,脚后跟与右脚里踝平齐,后脚尖外展45°角2、接上,两小臂自然向胸前抬起,掌心向下。

小臂抬起时,两掌大拇指贴于胸口旁,两小臂同时摩擦两肋,两肘不可抬起,要下坠。

3、接上,两小臂及两掌根、大拇指贴身,随呼气下按,停于丹田,下按同时两腿屈膝下蹲。

两膝不能曲过出脚尖,并紧双膝,两拇指横平于丹田。

4、接上,两掌握拳,同时贴身旋转外翻,两拳心朝上。

5、接上,左拳及小臂贴身上钻至颌下。

肘要贴肋,要坠肘,上钻时虎口朝里,小指朝外。

6、接上,左拳继续上钻,经过下颌,小指窝朝上,拳高于眉平齐,左脚在出拳同时前趟一步,后脚不懂,形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

左手出拳时要顺腰拔背,肩催肘,肘催手,左膝微前挺,后膝里扣,重心在后腿,后肩不可后撤,要含胸。

7、接上不停,肘下坠,同时向下向里翻转手掌和小臂,变为掌心向下,高于心齐。

同时右臂亦向里翻转,掌心向下,手腕对肚脐,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式,又叫三才式,也叫鹰捉式。

定式时要做到左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要做到鼻尖、手尖、脚尖三尖相照,即三尖在同一前进方向,头要上顶,下颚内收,两眼从食指端注视前方,扣齿,舌顶上腭。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孙禄堂先生早年三体式图孙禄堂先生晚年三体式图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

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

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

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

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形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

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

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

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六合四线二步绵呼吸,手起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六合四线二步绵呼吸,手起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形意拳站桩“三体势”修炼要诀,六合四线二步绵呼吸,手起
吸气,手落呼气,内劲自生
武术各流派无不重视站桩,练形意拳,第一件事就是站桩。

形意拳站桩功最根本的就是“三体势”,所谓:“万法出于三体”,丝毫也不过分。

三体势站的对不对决定了是否能练出功夫,不然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其中精义,只知道皮毛,练成“拳操”,也就失去了练形意拳的意义。

本文不做“三体势”外形的介绍,只是谈一下其中的要诀,真传一句话,学者自辨。

站桩锻炼的是人体的内部脏气,外形看似寂然不动,实际内部腑脏气血运动的很活跃,实为“外静而内动”。

“三体势”作为行气练气的一种姿势,是通过形意的结合起到生发内劲的功效。

站“三体势”的标准是六合,四线,绵呼吸。

即,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四线:前后脚一条线,肘与膝一条线,手脚前后为一条线,目视指尖一条线。

绵呼吸为:逆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气小腹丹田向内收缩,呼气时小腹丹田向外膨胀,呼吸时咽津提肛,呼吸专一,自然下行,气息似有似无,绵绵若存,不可努气,自然息息贯入丹田。

“三体势”两种练法,定步,活步。

定步即是,站着不动,意气贯注两掌指尖,以气降丹田下至涌泉为要。

活步即是,手脚相应,步进手出,步退手回。

手起吸气,手落呼气,气息顺畅,不可急喘努气,憋气,用力,一切以顺遂自然为要。

通过持久的练习,拙力自化,内劲自生。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形意拳三体式桩是形意拳宗师李老能由心意拳“蹬毛猴”改创而来,并把其视为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定为形意拳的基本功。

孙禄堂先生称“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他在教授徒弟时,要求“百日站桩”,并说“数月可得整劲”。

由此可见,三体式桩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

三体式姿势:两脚趾抓地,两腿屈膝,前膝不超过前足尖,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两脚,合裆。

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重心偏于后腿,前三后七,后足外展,左足指向正前方,两足呈45度角。

两脚跟内侧在一条直线上。

形意拳一般要求扣膝,但扣膝往内拧不能充分伸展大腿肌前群的肌腱,只有在做动作时,双膝才往内拧扣,像做膝跳反射一样牵拉股四头肌腱。

躯干要领:三体式要求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须身像一张弓,不可前俯后仰。

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是为了充分伸展躯干肌,略前倾是为了加强躯干肌的肌肉紧张反射。

上肢要领:三体式要求前手弯曲,往前伸,立掌,五指分开,略弯,虎口圆,掌心向前,与前足尖垂直。

后手则紧贴肋骨或置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贴肚脐眼。

三体式前手对鼻尖,肘部微曲下坠,肩部放松。

这个角度刚好使手臂大筋、腋下大筋及背部大筋相对拉。

头部上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涵胸、拔背、扣胯、提肛、项竖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也将拉起。

三体式功法,即七字二十一法:三顶:头往上顶,舌尖顶上腭,手掌往外顶。

三扣:膀尖、手背、脚面往下扣。

三圆:脊背、胸脯、虎口要圆。

三抱:丹田(下腹)要抱气为根,心中要抱身为主(心正身正),胳膊要抱四梢停(四梢,指四肢末端。

停,指稳定着力)。

三垂:气垂丹田(腹式自然吸),膀尖下垂和肘尖下垂。

三月(月芽):胳膊似弓要月芽,手腕外顶要月芽,腿膝连弯要月芽。

三停:脖颈要停有登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

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形意拳之三体式站桩(练气法门)

形意拳之三体式站桩(练气法门)

形意拳之三体式站桩(练气法门)一.两脚并步站立,面前前进的方向,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右转45度。

二.两腿慢慢向下弯曲,两腿屈膝半蹲,重心偏于右腿,随既两手提聚胸前,右手盖在左手上,两手心均朝下,目视前方。

三.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向前迈出一步,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脚,同时左掌前伸,五指张开,掌心内含,虎口挣圆,手腕下塌,指尖高于鼻平,右手下到腹前,五指根节紧靠肚脐,目视前方。

要点:上体正直,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45度,头上顶,颈坚直,牙齿轻扣,下颚略内收,松肩垂肘,五指张开,腕部下塌,胸部内含,气乘腹部,塌腰正背,提肛收臀,跨腰收缩,膝要扣紧,脚要踏实,五指抓地,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可用腹式呼吸,效果更佳)身体稳固。

人的身体中线就是一条脊椎。

脊椎的顶端在后脑,脊椎的尾部就是尾椎骨,任何武功,不把功夫练到脊椎上去,就是一场空。

武功的根基武术,必定要说到一个关键的字,那就是‘气’,这个气,不是呼吸的气。

也不是空气中的任何一种。

人一运动,全身发热,发热厉害了,就要流汗。

这股热就是气。

所谓炼精化气,就是人的运用产生的这个热。

但是,人的身上无数个毛孔,一运动发热,气就从毛孔中散发出去了。

气散发得剧烈了,人就流汗了。

人身体上的毛孔,就好像竹篮的孔一样,竹篮打水,无论怎么装,水都要流出去,同样的道理,人的身体,无论运动得多么剧烈,气都要随着毛孔散发出去,变成一场空。

在运动中,保存住这股气不散发出去,这就是国术最为基础、又最为精深的东西。

这也是道家之中养生的法门。

气是通过毛孔散发出去的,人要养气,就要在关键的时候,闭住全身毛孔。

那怎样才能闭住全身毛孔呢?“你看过动物发怒没有,特别是猫狗,当他们愤怒到了极点,全身毛都会像刺猬一样竖起来。

这就是炸毛,也是闭住了毛孔。

人也是同样,有的时候,人身上会起鸡皮疙瘩,寒毛炸起来。

这也是闭住了毛孔。

”打人,不断要用手打,心里也要急。

人一急,就上火,浑身冒汗比剧烈运动还厉害的多。

拳经里面有口诀,叫遇敌好似火烧身。

三体式桩

三体式桩

有阴阳两式,任督二脉,上中下三盘,单双重等多种桩功间架练法,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武言云:"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这充分说明桩的重要性。

在站桩时一般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其站桩姿势也有多种。

养生桩强调在站桩中求气息平静,以意导气,使气血运行通畅,其站姿采用高势。

技击桩除养生作用外,还要求形、意、气、力四者的有机配合,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并且强调通过站桩达到正体圆招、凝神劲整、壮内增力、稳固下盘,所以站姿较低。

三体式亦称六合势(又叫子午桩,三才桩),是形意拳重要的基本桩功之一。

它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也是形意拳入门必经之途径。

宋氏形意拳站桩功是以形意拳学为理论基础,以《内功四经》为指导,遵循其脉络、气路、格式、劲诀等要求,内外结合进行练习。

同时在站姿上分为高、中、低三势,劲力上分为任脉劲(即手为塌腕)、督脉劲(即手为挺腕),站姿重心上分为单重、双重。

现将具体站法简述于下:以单重、中势、任脉劲三体式桩功为例要求:(1)身体自然挺拔,三尖相对(鼻尖、手尖、脚尖),两手为塌腕(亦称坐腕),手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指端微扣,掌心内含斜向前方,前肘微屈约15度左右(其屈度随姿势高低而易)。

(2)单重式,身体重心一般为前三后七,重心在后脚(亦可在前脚);双重式,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

后腿膝关节弯曲度一般高势的为160度,中势140度,低势120度。

(3)前脚里扣约15度,后脚里扣约30度左右,两脚间距离一般约为后脚尖着地,后膝前跪接近前脚跟为度,高势近一点,低势稍远一些。

前脚尖内侧与后脚跟内侧基本成一直线,两脚趾抓地,脚心空起。

(4)站高势竖劲较好,暴露面大,重心偏高,进步距离近,膝关节负荷轻;中势横、竖劲皆有,暴露面较大,进步距离近,膝关节负重较大,重心稍低,适应中,青年;低势横劲较大,暴露面小易于防守,进步幅度较大,重心低,底部较稳,故腿部负重大,灵活度较差,适应于腿部力量较好的青少年。

形意拳三体式桩法

形意拳三体式桩法

形意拳三体式桩法形意拳三体式桩法——顶、扣、圆、毒、抱、垂、曲、挺八字为诀,每一字又有三种要求,三八二十四点,三体式桩法的具体要求是:一顶:头向上顶冲天雄,舌尖上顶吞象容,手掌外顶推山动,明了三顶动力增。

二扣:两肩要扣合力见,手脚要扣目视前,牙齿要扣筋欲断,明了三扣精神添。

三圆:前胸要圆气自宽,脊背要圆如靠山,虎口撑圆似月弯,明了三圆妙自传。

四毒:心毒如怒狸捕鼠,眼毒如饥鹰见兔,手毒如饿虎扑羊,明了三毒多一急。

五抱:丹田要抱气为根,心意要抱聚精神,胳膊要抱四捎停,明了三抱能保身。

六垂:气垂丹田身法稳,两肩下垂艺为真,双肘下垂肩为根,明了三垂身法灵。

七曲:胳膊要曲似月牙,手腕要曲似月牙,腿膝要曲似月牙,明了三曲势不差。

八挺:脖项要挺目有神,腿膝要挺树生根,身法要挺四稍行,明了三挺功力深。

九缩:胯根与膀根要缩。

我们在很多拳谱上都能看到“形意拳法八字诀”。

顶、扣、圆、敏、抱、垂、曲、挺。

不论站桩或练拳式,都应该具备此八字的要求,而八字又各分为三,所以有人把八字诀叫做形意二十四法。

兹把八字诀分别列后:(一)三顶:头向上顶:有衔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

(尾闾、夹脊、玉枕)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

(接任督二脉)(二)三扣: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

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

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

(三)三圆: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

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

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

(四)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搜鼠,则能随机应变。

眼要敏:如饿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

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

(五)三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心准。

心气要抱:遇敌有生,临变不变。

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

(六)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

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扣肘前。

形意拳要法探微?——?三体式桩

形意拳要法探微?——?三体式桩

形意拳要法探微——三体式桩三体式桩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功,属站桩功法,是学习形意拳的入道之门。

形意拳先师李能然大师指出:“万法出于三体式,凡百运动基于此”,“欲进形意之妙用,必先致力于三体式”。

三体式站则为桩,行则为拳,是形意拳之母。

三体式桩功之名有着深刻的含意。

古拳论说:“天,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

天,以阴阳相合而生‘三才’。

‘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

《黄帝内经太素》阴阳篇中说:“唯贤人上配天以养人,下象地以养足,中象人事以养五脏”。

这表明,形意拳桩功三体式之名,取天、地、人三才之象,表拳中为头、手、足三部之用。

《易经》中也有三才之道的意义:“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不难看出,三体式桩功之名,也是“天人合一”之道的应用。

三体式头、手、足各部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

就头而言,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腰为根节。

就手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就足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三体式桩功之名又符合洛书中的九数之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练习三体式桩功,必须掌握基本要领。

形意拳在数百年的传承中,许多先辈名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

不同门派又形成了各自得特点。

习练三体式的基本要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点。

第一、要明三体阴阳之理形意拳含纳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观点,朴素哲学思想和中医阴阳理论。

古人运用这些理论和思想,将其转变为技法的基本准则,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中阴阳学说尤为重要。

《内经素向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里所讲的‘变化’、‘生杀’,是指事物产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过程,而阴阳是决定‘变化’、‘生杀’的根本所在。

形意拳中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气、一动皆动,均依于阴阳结合的理论。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告诉我们,在内之阴靠在外之阳的护守,而在外之阳又须依靠在内之阴的支持。

【功法】形意拳三体势完全讲义

【功法】形意拳三体势完全讲义

【功法】形意拳三体势完全讲义一、三体势站桩概述形意拳讲究“万法出于三体势”。

形意拳的宝贵,首先在于它的三体势桩法。

由三体势桩法训练,形成身法上的三体势结构,再在五行拳、十二形拳中运用、强化、巩固这种结构,最终建立起牢固的动力定型,使形意拳具备优良的健身、强身和技击自卫功能,成为科学的武术。

三体势结构,是形意拳的内在灵魂,而这种结构,首由三体势站桩训练而得,因此三体势站桩是习拳者真正进入形意拳之门的总钥匙、总开关。

忽略三体势站桩,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而得其三昧,是很多人把形意拳练成花架子、伪形意拳的原因,也是很多人感觉空虚乏味,最终放弃形意拳的原因。

没有深厚三体势桩功的强大支撑,不可能建起宏伟的形意拳大厦。

三体势不只是一个预备势、警戒势、对峙势,它在身体的间架结构上从后脚到前手节节钝角相连,既具有强劲支撑力,又具有灵活变形变位的能力,内蓄弹劲,张弓待发,悬剑欲落,使用时省心省力,是形意拳一拍打法和准一拍打法的根本基础。

三体势站桩以训练身体的间架结构为主线,同时培蓄力、势、精、气、神。

二、三体势站桩的练法1、立正站立,两脚跟并拢,左脚尖朝正前,右脚尖朝右前,两脚中心线夹角约为45°。

2、左脚向前迈出。

以身高175cm为例,则两脚跟相距约65cm,成“稍息”姿势。

3、两膝、胯关节松开弯曲,身体下蹲。

躯干中正,百会与会阴上下对成一线,胸平微含,背微后弯,虚胸实腹,臀部向前包住,成“发懒腰”状。

重心偏于后腿,体重分配为两腿前三后七。

4、身右扭(俯视为顺时针转,以后说到身的扭、转、拧均准此,不另说明),成半向前半向右的斜身式(《李洛能拳谱》称为阴阳身),左手向前上抬起伸出,左食指尖在鼻尖正前与之对齐,同时右手提至于肚脐处,右腕塌在肚脐上。

两肩同高,一齐略向胸前扣合松沉,两肘下垂,两腕向下向外塌、手掌里扭(“向里”即向中),两手五指分开,掌心凹回,虎口撑圆,食指顶劲。

以上均不可用拙劲,要在尺寸上稍微留有余地,并加上几分用意。

三体式图解

三体式图解

形意三体式顶头竖项塌腕合掌腰脊正直缩胯收臀沉肩坠肘屈膝微扣下颏内收脚跟外撑舒胸实腹脚趾扣地三体势,俗称弓势,是因其形状与劲力而得名。

三体势既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桩法,又是形意拳中的根本桩功,久站三体势可以稳固周身,坚实根基,通行气血,实内坚外,是内外兼修的功夫,所以站立三体势,一可以增大上肢的支撑劲力;二可以增加下肢肌肉、骨骼、经筋的坚韧性;三可以使腰脊增大劲力;四可以有助于两肋的开扩;五可以通行气血于周身,通奇经八脉及十二经络;六可以储气增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坚、洁内华外之目的,所以说:万法出于三体。

其原因就在于此。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

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主姿势的基本法则。

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千,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臻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具体练法如下:1、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度;眼向前看。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以紧张。

2、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度,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

要点:左脚向右转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户部歪斜。

3、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右手盖在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徽屈;眼仍平看前方。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出,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4、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右腿;同时或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点: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

形意拳桩功—三体桩,基本要求好基础成就好功夫

形意拳桩功—三体桩,基本要求好基础成就好功夫

形意拳桩功—三体桩,基本要求好基础成就好功夫三体桩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功,也是形意拳李氏功法的基础功法,即:“入道之门”。

经前人实践,三体桩的主要作用是稳固周身,坚实根基;抻筋拔骨,蓄气增力;舒筋活络,通行气血;改造生理,益寿延年。

因此,大家只有深入研习,才能真正体味其精髓之处。

三体桩有高桩、中桩和矮桩三种形式。

三体桩高桩,由于它站立姿势较高,膝关节弯屈较小,两腿对全身支撑的负荷小,故长功缓慢,仅适合于老年人或体弱者练习。

三体桩中桩的要求,以左式三体桩为例。

①上段:头要端正,下颏微收,口合齿扣,舌顶上腭,两眼注视左手中指尖。

②中段:两膀要扣,右肩成拗,左肩顺随。

左臂前伸,左肘关节弯屈150度,肘关节下垂,左掌心向右侧上方,手指向上略分微屈,虎口圆开。

右肘关节弯屈90度贴在右肋上,右掌须置在前胸中线的位置,掌心向下,虎口圆开,直腰坐胯,拔背收臀,两肋外张,尾闾中正,肛门提起。

③下段:左脚掌内侧与右脚跟内测均在一直线的左右两侧边缘上,两脚前后相距为60~80厘米,左脚掌轻着地。

右脚支撑,脚趾抓地,脚心空含,左腿弯屈150度,右腿膝关节弯屈140度。

两腿力量分配是左腿为三,右腿为七,两腿根部夹紧。

三体桩中桩锻炼的要求有八个字:顶,扣,圆,疾,抱,垂,屈,挺。

顶,要求为三顶,即:头向上顶,舌向上顶,手向外顶。

扣,要求为三扣,即:两肩要扣,手脚背要扣,牙齿要扣。

圆,要求为三圆,即:脊背要圆,胸要圆,虎口要圆。

疾,要求为三疾,即:心要勇疾,腿要勇疾,手要勇疾。

抱,要求为三抱,即:丹田抱气,胆量抱身,两肘抱肋。

垂,要求为三垂,即:引气要下垂,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

屈,要求为三屈,即:两肱宜屈,两股宜屈,手腕宜屈。

挺,要求为三挺,即:颈项要挺,背腰要挺,膝盖要挺。

形意拳的桩、拳、形体系

形意拳的桩、拳、形体系

形意拳的桩、拳、形体系(文:吴会迪)形意拳在车毅斋改革、创新、发展之后,就其拳法内容来说,是极其丰富和极具有传教价值的。

它以“体式”为桩功;以“形意弹腿”为入门拳法;以“五行、十二形”为基本拳法;以“单练套路”为综合拳法;以“对练套路”为训练技法,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循序渐进的拳法体系。

1.形意三体式桩功形意三体式,式简意深。

既可作炼丹、运气的桩功;又可作起势、落势的方法;还可作散手技击搭把之用。

因此,车毅斋称三体式有:一桩顶三功”之妙用。

它以“六合为法,四象为根,阴阳为母、三节为用”。

关于三体式桩功的动作要领,车毅斋传有:“出手向前防上盘腹前藏掌护中盘、裹胯和膝中门闭,为防下盘裆严”。

这对理解三体式桩功的实质是极有指导意义的。

2.形意弹腿形意弹腿,拳法有崩、炮、裹、顶、架、压、穿、搂、刁、拿、劈、砸、挑、刺、缠、推、摆、剪等。

腿法有弹踢、蹬、踢、趟踢、十字腿、坐盘腿、扫趟腿、丁字腿、倒插腿、堵门腿、仆腿、飞燕腿、摆莲腿、旋风腿,鸳鸯腿。

步法有马步、半马步、虚步、跳步等。

车毅斋将其列为入门功拳法。

3.五行拳法形意五行拳,是依据古代“五行学说”中之金,木、水、火、土,用劈、崩、钻、炮、横五拳相应而命名的。

劈拳:属金,形似斧,有劈物之意,有“生钻克崩”之能。

主练一气之起落。

拳法特征为掌拳反复循环的立圆动作,步法特征为左右挪脚顺步轮番前进。

立叉步与两手相抱拧裹上钻循“起横”之法;顺势劈出落步,有“落顺”之意。

”起如钢锉,落如钩杆”即此拳起落之法。

崩拳:属木,形似箭,有射物之意,有“生炮克横”之说。

主练一气之伸缩。

拳法特征为左右拳轮番交错平冲而出,步法特征为左脚始终在前,右脚以立马、半马步促左脚前进。

一拳前伸,一拳回缩,两手滚出滚回,掌拳在伸缩中互变,为一顾一打之法。

钻拳:属水,形似闪电,有如泉水上翻之状,有“生崩克炮”之说。

主练一气之翻钻。

拳法特征为两手掌拳互变斜立圆形轮番上钻,用鹰捉轮番下扣。

步法特征为左右挪脚轮番直线行进。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篇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在传授拳术时,十分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他常讲:“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变化万端,但基本上离不开三体式。

”他还说:“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是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

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前来向他求学形意拳的,他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所谓三体(旧时称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术中则是把人体分头、手、足三体。

三体又分为三节,如: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腹为根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各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如:顶头,塌腰,松肩,坠肘之类。

练习三体式,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

此乃前辈拳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

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

站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练者必须按三个过程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将三体式动作完成得正确。

反之,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孙剑云三体式练法:一、预备式:身体直立,眼向前看,舌顶上腭,口唇虚合,下颌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靠在腿部,两腿直立,膝盖后挺,两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拢,成九十度,意识集中。

二、转身半面向右,移动左足,脚尖向前,脚跟靠住右脚内踝,成四十五度,平视前方。

三、两小臂徐徐抬起,两肘靠肋,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

手向上抬时,两腿徐徐向下蹲屈。

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塌,抽胯,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怒气。

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称。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

骨 的 耐 Jf¨活 力 ,起 到 易骨 的 作 … .以
筑基 I:体 劲 斤.肘练j 求 椠,练动轮灵敏.变f ̄htI述 ,
以I~劲之运 川 街f无肜之 fJ.接 于彳『肜之 表 通过达f,bS',4i
法 ,llJ‘K筋腾脱 ,练 筋 入惜 ,增强frJJ带 性 ,起刨 筋 作
火 .肘部撒 曲 坠 .肩部放松 这 个 ,f】度 …『』子使 r情人
筋 、 f 人 筋 及 鄙 人筋 _ fH对拉 头 部 卜顶 .臀部 l l , Jf=三
成 卜 I 肘 托 .1lI通 过 涵 呦 、拔 肯 、 盼 、提 项 锻
炼 . f导 悱坩 干¨ 胸 后 背 人 筋托 起 }【fJJu 腿 膝 盖 尖
三体式呼 吸在三劲的表现 :有肜于外, ,吸K 呼 短 ,短促 有 力 ,乃 整 阶段 有 肜 于 内息渊 ,长 吸 K 呼 ,凋 柔入细 .引短 令长 .乃配 合阶段 有形 若 无 ,胎 息 .长 短随意 .运息绵绵 .绌 J深长 , ,自然和谐阶段 i体式 的身形六式 :【IlJ鸡 腿 、龙身 、熊膀 、虎豹 、鹰捉 、 雷 声..所情川象 . 鸦腿 、龙身 、熊膀 、虎抱 头 形意擎 身法必 须具 备身形六式 及四象寓于一体之 中..鸡腿 :形意 擎的步 法要快 述稳定 ,动迅 静定 ,能踩能踏 龙身 :指形 意 擎三体式 的身法 擎i普云 : “龙 身行.三折之 式也 ” 所 以 ,身 法 指 躯 干运 动 方 法 ,色 括 胸 部 吐 、腰 部 旋 币LI翻 转 .以及胸腰的 腱放币1l伸缩。胸膀 :肜意拳两肩干u臂膀要 侏持松 沉状 态 晦捉 :指 形意拳的手法 、手型像老鹰的爪
:45
总第331期 2018/03
●● ■■■ ●■ ■%

为什么说形意拳入门要练三体式?

为什么说形意拳入门要练三体式?

为什么说形意拳入门要练三体式?谢邀。

为什么说形意拳入门要练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筑基功法,它是形意拳的根服务器。

形意拳只有在三体式站桩的坚实基础强化下,才能发挥形意拳的內家拳法的内功劲力,和形意拳的吋劲,抖力,钻劲。

三体式练习的是形意拳的精气神,它是形意拳根服务器的強大能量平稳均衡的输出。

三体式站桩讲究的是,下肢平稳沉实,以自然呼吸为主导,让意念的介入得到形松意紧的练功高级状态,形意拳出拳简单明了,直来横去的组合拳的快速能量爆发,有如阻击神枪手的快速点发,看得让你热血喷张。

形意拳出拳是速度与力量的比拼,拳拳到肉。

这都来源于形意拳根服务器的强劲核动力(三体式),这也佐证了练习形意拳先练三体式的传统形意拳的练习方法。

它也強调了三体式在形意拳练习中的重要性和必练性。

形意拳特别讲究手,眼,身,步,法,整体劲力的齐发。

五劲合一的劲力,是形意拳的根服务器(三体式)劲力的输出。

形意拳中的手是两扇门,全靠它打人。

眼,眼观四方,是形意拳利用垫步长距离用横拳,秒杀劲敌的有效手段。

身,形松意紧的形体劲力,一松十紧的内功劲力是形意拳三体式桩功释放的強大劲力。

步,垫步,吋步,它是形意拳长,短距离秒杀敌手的最佳步法。

法,在形意拳中有一种千变万化的变化。

其中以攻守是形意拳的打拳的总法。

攻法,出拳以快为先,守法,以换步展现力量来呈现。

形意拳是三体式桩功配合下的,与其它拳法不同的拳法总结。

形意拳讲究基本拳法在三体式的配合下的正确运用,它爆发出的凶狠威猛崩拳的内功劲力,成就了形意拳在中华传武内家拳中的霸主地位。

形意拳追求的是三体式下的内功劲力,拳拳爆头,而不是追求长拳招式的长短高低的铰杀。

这就是小天使FB.对为什么说形意拳入门要练三体式的回答。

欢迎点评。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

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武艺堂光阴似箭,转眼间,我跟随恩师李春苓先生习武已有七年多了。

其间,虽然经历许多艰难和曲折,但我坚持了下来。

我想,以后也会坚持下去。

几年来,先生把毕生所学对我倾囊相授,使我进步很快。

近年来,我参加了几次比赛,又使我学习到许多实战技巧。

可以说,每次修习李氏形意太极拳,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悟。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形意拳中的基础桩功——三体势。

谈到形意拳,首先应该提到三体势,心意六合拳及形意拳老谱中称其为“子午桩”和“三才势”。

李春苓先生为了突出“三体势”养生保健和功力训练的作用,把三体势分成高架、中架、低架三个阶段。

形意拳三体势采天地人三合之理,用以调整周身气血,以练内气、内力为主,正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以直养而无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合、气血两虚、气血失调引起的。

所以,“养生保健”应该居首要位置。

最初站三体势时,应该站高架,从松柔人手,配合形意拳独特的“调息法”,调整气血,增强体质,为进行下一步功法的深层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周易·辞系》中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

形意拳三体势以此为原则,在站桩的同时采用“调息法”(一种独特的呼吸调整方法),力求身体气血充盈,调整内气、内力,调养五脏六腑,有健身祛病之功。

“三体势”桩功虽然静立不动,但身体内部在内气、内力的作用下,做不间断而有规律的调整性运动,因此它是内动功法。

所以站“三体势”时,外示安逸,内固精神,静如山岳,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正和拳理“静中触动动犹静”之理。

下面,以左势为例,先简单叙述一下形意拳三体势的基本练法和对重点部位的要求。

一、起势:从无极变有极1.以混元桩起势,身体直立,两脚并拢,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右脚向右侧迈一步,两脚仍平行(图1)。

双手自身前轻轻向上托起,平心静气(图2)。

两脚尖略向左侧掰。

右手向左前侧轻推(图3),左手随即自下向上,从右前臂内侧翻出,再向左侧轻轻推出(图4)。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相距不小于两脚长,两脚抓地扣实。

前膝微前挺,后膝里扣,拧腰顺膀,重心前三、后七。

7.上式站稳后,两拳变掌,掌心朝上(图1~⑦)。

8.三体左式(母式)。

附1~@正面)。

①上式不停。

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将手前臂向下、向内翻转于掌和前臂,变为掌心朝下,掌高与“心”齐;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

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式。

(图1~⑧、附1~⑧正面)。

要点掌在翻转时要沉肩、坠肘,掌要边沉坠、边向前神拔,但臂肘不能直,上体不能前俯,肩、肘、手在一条线上;鼻尖、手尖、脚尖要“三尖相对”;后臂后翻转时,边拧扣边略前抻,手贴胁侧;两掌五指自然分开,要做到手心圆(掌心有撑力),手背圆(力贯指尖),虎口圆(拇指与四指间既有撑力又有扣握之力)(图1~⑨、附1~⑨正面)。

掌指上翘,指端高出掌根3~4横指,约45度,前掌有顶扣之劲,后掌根拇指侧平靠于脐。

头要上顶,下颏内收,项要伸直。

目从食指端注视前方。

扣齿、舌顶上腭。

神要集中,呼吸自然,舒胸实腹,气沉丹田。

拧腰、顺膀(即“龙折身”)形成上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上体与地面垂直,两肩要平,不得前俯后仰,左斜右歪,要做到含胸拔背,上体自然。

肛门自然里收,不可突臀。

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前膝微前挺,后膝尽量里扣,即形成“夹剪劲”。

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外展成45度左右夹角,前脚眼对后脚里踝骨,体重前三后七,但臀部与上体重心必须在后脚跟以内(即“足下存身”)。

两脚脚趾抓地落平、扣实。

上述要领必须记熟落实,形成自然。

9.上式站至后腿乏力,即应换式。

两掌同时握拳,只是左拳边拉边拧收到脐旁,而右拳则由脐前拧转移至脐旁,拳心皆朝上;同时左脚以脚跟作轴向里扣脚尖,形成两脚尖相对,角度相同;重心仍在右脚(图1~⑩)。

要点左拳回拉要以肘拉拳,贴身,边拉边向外拧转,拉至脐旁拧成拳,心朝上,右拳亦同时向外拧转拉到脐旁。

左脚尖里扣与左拳回拉要做到上下相合,不得俯身、突臀。

10.上式不停。

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右转回身;收回右脚,脚跟靠于左脚里踝骨;右膝微前顶,左膝紧靠于右膝里侧(图1~11)。

要点重心左移时不得突臀,也不可长身,要保持原有高度。

11.右拳及右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图1~12)。

要点要贴身起钻,并要沉肩、坠肘与5.同。

12.上动不停。

右拳及右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嘴前钻出,拳心向上,高不过眉同时右脚进步,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图1~13)。

要点与6.同。

13.将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图1~14〉。

14.三体右式。

①上式不停。

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向下、向内翻转手和前手前臂变为掌心朝下,高与心齐;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图1~15)。

要点与8.同。

15.三体右式欲换左式,其转换动作和要领如前述之⑨、⑩、11、12、13、14同,只左右相反。

参看(图1~16~19),再左右转换悉按此。

16.收式①两掌同时握拳(图1~20)。

要点形意拳的起式必须是左手、左脚在前,而收式亦必须如是。

②前拳(左)向上翻转,抬至眉高,拳心朝上,同时后拳以肘作轴向下、向外、再向上翻转,亦抬至眉高。

拳心朝上,两臂前后成弧形相对(图1~21)。

要点两臂翻转时要沉肩、坠肘,轻松自然。

3两拳向里并拢,拳面相抵于胸前(图1~22)。

4完成上动后,待呼气时两拳、两肘继续下沉,两拳停于丹田(图1~23)。

要点两拳面相抵于胸前时要贴身;呼气时两拳下落,并要轻松自然地气沉丹田。

5上体微左转,身朝正前方;后脚上步与前脚并拢(图1~24)。

6两拳自然张开变掌,随两腿的自然伸直起立;同时两臂也自然下落,随即成立正姿式(图1~25)。

2.三体式的技法和作用三体式,有沉肩、坠肘、拔背、提肛、并膝、裹胯、三圆、三顶和三扣等技法要求。

从中,使之既能掌握要领,又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抻筋拔骨的技法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筋长力大、放而能远的具体操作。

但都是在轻松、自然、和谐的锻炼中逐步求得的。

所提“三圆”,是对形意掌型的要求。

“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

“手背圆”,使劲力易贯于指,三节劲整,便于三催气贯。

手心、手背虽互为表里,但因用意不同,劲与作用也不一样。

“虎口圆”,是助长掌的外宣和里扣之劲,使所打出之掌到对方身上产生较强的控制力。

因而有沉肩、拔背的要求,前胸后背自然会圆,而不必再作“胸背圆”的要求。

所提“三扣”,即指:“齿扣”,是发动骨梢之威。

切齿会使周身筋骨紧缩而力大,所谓“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是也。

“手扣”,是发动上肢筋梢之威,可使劲达于指,气贯梢节。

既可增大起钻拔根之力,又可增大落翻发人之劲。

“脚扣”,是发动下肢筋悄之威。

劲达下肢,气贯掌趾,增强下盘桩基之功。

因已有沉肩、坠肘,就不需要再有“扣肩”之要求。

所提“三顶”,即指:“头上顶”,有冲天之雄,发动血梢之戚,振发精神。

由于项坚、头顶和气沉丹田;由于身躯的抻拔使“三关”易通,骨气能上达泥丸以养性。

“舌顶上腭”,用吼狮吞象之意,发动肉梢力实之威,因吞卷气降,沉入丹田,使肾气归根以养命,且因舌卷唾液增多,既润口腔.又咽津还丹,以顺气养身。

“手顶”,若有推山之功,助长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三催”劲整.气贯五指,增强起钻落翻之劲。

初学站桩,首先要掌握上述要领,待有一定基础后,再以拳经的理论来作指导。

要求如下:经云:“鹰捉四平。

”五行、十二形拳的起手多用的是“鹰捉”。

桩功的三体式也就是“鹰捉式”。

“鹰捉四平”也正是“三体式”所要求做到的“四平”。

“头顶要平”,即下额回收,形成头顶、项拔,既可发动血梢.又可振奋精神。

“两肩要平”,即上身不歪.两肩持平并相称(音趁)相撑.以便使腰劲得发。

“前手前臂要平”,特别指肘下坠而里裹.则肘窝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伸展抻长,使前臂“三催”劲顺,劲力到手。

既增大起钻之劲.又增助长落翻之长。

“两足抓地要平”,即发动下肢筋梢之力,使桩实步稳.避免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脚的平实。

经云:“足下存身。

”其“下”是“放入”的意思。

三体式虽是单重前三后七,但要求把身体重心放在后脚根的里边。

上体虽偏后,却不影响整体平衡。

这样不仅前腿灵活.容易变化,虚中有实,使后腿既支撑力大,又得蓄力待发。

经云:“四象。

”即所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要求做到“四象”就是为了象各物之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运用纯熟.利于实战。

三体式虽为静态而正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为培养这些特技而筑基。

“鸡腿”,就是要学鸡的“独立之形、之稳”和“两腿相夹,磨胫而行”。

形意拳有突出前趟、后蹬之特长。

这样,练之有素.时久功深,用于技击自会倍增实效。

“龙身”,龙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长于宛转腾挪而使身力得以施展.更加娇健而逞威。

我们就要学它这一特长。

站三体式时.前膝向前微挺,后膝里扣。

为使上、下肢的“三催”劲整,又能顺达.并直接助长腰劲得发,掌握和运用“龙折身”的身劲实为至关重要。

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

这样才能使胯裹腰蓄,三催之劲得逞,腰劲得发.则丹田省(音醒).劲自然更会倍增威力“熊膀”,就是学熊有“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

“三体式”则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振起精神,以发动血悄之威。

同时因垂肩伸拔双臂。

则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力大。

“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蓄力待发的技巧。

学用此技法,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既是“顾法”、又是“打法”的技艺要旨。

虽然在练三体式的静态桩功中,看不到这一技法内涵.但是在站桩一出手屈前臂,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过心口则从颏下向前出手,这一过程所运用的正是“虎抱头”这一技法。

经云:“五夹。

”“夹”,是形意拳打破武术多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前三后七劲的别具一格的“夹剪”劲步型的来源。

从技法上讲,如果要想找到练出“夹剪”的劲.就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并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

“夹剪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步较小,又是单重.比传统的弓步、马步行动顺遂,劲速而又有力,这就是它的优点。

经云:“六合。

”它是形意拳妙谛入道法门。

做不到内、外“三合”,就技法论,等于失去了要旨的前提。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共为“六合”。

而“外三合”虽见形于外,但不是上下相对,而是上肢与下肢的各个三节的意、气、力,以及动、静的相合。

上、下虽是两条线在统一指挥与行动下,以腰身催根节,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上下合为一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