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东北师范大学88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笔记(含考试大纲)

东北师范大学885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笔记(含考试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1.语文课程的性质2.语文课程的功能3.语文课程的地位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1.语文课程的理念2.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与依据3.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4.语文课程目标及其特性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1.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分类2.语文课程资料筛选机制3.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和策略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策略、途径第四章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1.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与类型 2.语文课程测试的方法和题型3.语文试卷的编制 4.语文课程评价及其作用5.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要求、方法第二编语文教材论第一章语文教材总论1.语文教材及其价值 2.语文教材的类型 3.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点4.地方(乡土)教材的编写 5.语文教材的使用第三编语文教学论第一章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1.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学论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2.语文学习的性质、类型、内容3.语文学习过程的意义和特点4.语文学习的方式第二章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的内容、确定原则的依据和贯彻原则的途径第三章阅读教学1.阅读理念和阅读教学理念2.体验和感悟的性质和意义3.体验和感悟的目标、方法、原则 4.阅读教学的层次和角度5.阅读教学模式 6.阅读教学基本方式 7.阅读教学基本方法8.分类文体的阅读教学第四章作文教学1.作文理念和作文教学理念2.中学生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3.作文教学的原则、要求4.作文教学过程5.分类文体的作文教学第五章口语交际教学1.口语、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特征2.口语交际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内容、策略3.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4.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第六章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评价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第七章现代语文教学媒体1.现代语文教学媒体及其特点、作用2.现代语文教学媒体选用原则和要求3.语文多媒体教学和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要求第四编语文教师论第一章语文教师的使命和素养1.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2.语文教师的素养、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第二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1.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内容:备课、说课、上课、评课2.备课的内容和方法3.说课的特点和内容4.好课的标准和要求5.评课的原则和内容第三章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1.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2.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第四章语文教师的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类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1.模块(10---1):是基于明确的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方式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上)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语文教育:人文化的过程——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教授

语文教育:人文化的过程——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教授
大纲也不‘ 定要指责多少,新课标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就 在对话芙系,这种对话从木质 上说就是 ‘ 种情感交流 、情感 从新课标 谈起吧。
共 鸣 , 这 就要 求 学 生 必须 首 先 体验 文本 、感 受 文 本 , 只有 体
桑:关于新课标,就您理解,您认为有哪些新的想法,或 验和感受,才能产生学生 与文本之问的对话 ,才能与作品当 者您认为它还有哪些不很令人满意的地方 ,还存在哪些问题? 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教 育应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面 , 中的形象世界 、情感世界 、意义世界产 生对 话,所以对话教 的一 些能够体现语文本质 、语文规律的一 东西,这些教学 理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语文教学改革尤其重要 。其实所谓语 感教学、体验教学、对话教学 ,在传统语文教学 中是 一 直重 视的,比如私塾教育,就 是摇头晃脑地读,那个读、那个 背
从 9 年代以来,出版学术专著 6 0 部,主编 2 学术丛书和 3 套 部全省 高师 统用教材 ,发表论文 6 余篇;承担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课题 1 O 项、全 国 教育科学 ” 十五 ” 划课题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 ” 规 项、 十五 ” 课题 l 项、 教育部 ” 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 全 课题 1 ,以厦山 东省 高等教 育面 项 向 2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 “ 1 十五 ” 规划课题 等多项。获全 国第一届教育理论 图书二等 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等多项 近年来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师发展理论 、 语文教育文
改不… 定是对过去的批 判,应该是在过去语文教学的一些纂 生对文章 的理解才可能比较好;刚样,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 点上进 行创新。有一段时问,理解新课改就是对过去语文 教 也是相通的。怎么对话呢?存学生进行阅读 时,如果没有个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论家蜂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至今尚未有一个令各家都信服的定论。

最新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李建平在《解读语文“标准”》一文中还认为“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要予以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

其一是关于“性质”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其二是要分清“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含义。

首先说性质。

什么是性质性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分析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既为性质,它必然也必须能够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定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根本不同之所在。

其次,分析“语文”和“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显然,二者并不同义。

对此,山西师大教授卫灿金先生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一文中进行了十分明晰的辨析。

他指出:“‘语文’和‘语文学科’是所指不同的两个范畴。

‘语文’存在于广大社会,它的功能在于凭借它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际;‘语文学科’只限于学校,它的功能在于通过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施于教育。

”“对于学科范畴的‘语文’,应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来理解。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一、科学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二、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

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三、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讲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学科,即: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艺学这个概念是从苏联翻译的,实际应该叫文学学。

文艺学三个基本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以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对某些具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而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文学批评相比,文学理论更系统、全面、抽象;与文学史相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特征;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联系: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解释和梳理文学史现象;(举例: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编成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史,可以编成作家心灵的表现史,可以编成中国人人性的生成和发展史,可以编成文学形式的发生发展变化史,可以编成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史,也可以编成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史,还可以编成民族心灵的发展史,一个文学史家如何编写文学史,编成什么样的文学史,取决于他具有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观;90 年代前后中国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简介)同时,它也需要以古代和当代众多文学批评家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丰富成果为参照和基础,文学史编写者自己对文学史的研究也伴随着对大量作家作品的批评活动;文学批评则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作为指导来展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批评是不存在的;同时,文学批评的对象又是文学史现象,它的批评成果构成文学史的重要基础;文学理论以文学的一般属性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们是潜藏在文学史现象中的,文学理论必须以丰富的文学史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必须以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为基础,它的成果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它的有效性和真理性也必须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中加以验证;因此,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我们既要注意其区别,更要注意其联系。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引言语文学科是我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学科。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涵义语文学科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了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视化形式。

语文学科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传承与发展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承和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而白话文则是现代汉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是与时俱进的语言形式。

通过学习白话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交流能力。

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不同文本,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丰富思维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意图等。

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通过练习各种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的关联。

首先,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学生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和表达学科内的知识和概念。

另外,语文学科也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等社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历史和地理。

此外,语文学科也与艺术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_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_刘静波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_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_刘静波

odern chinese M93XIANDAI YUWEN2014.02学研究教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

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

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一、工具说“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

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

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

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

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

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

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03
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 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年 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应涵盖语言知识、文学 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以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等方面的技能。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 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 PPT、视频等,丰富教 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评价与反馈
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与特点
校内课程资源
包括教材、图书馆、教师、教学 设施等,具有系统性和便利性。
校外课程资源
包括博物馆、文化遗址、社区资源 等,具有多样性和拓展性。
网络课程资源
包括在线课程、教育网站、数字化 资源等,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二次开发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补充和拓展。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 途径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具
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语文课程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经典诵读和文言文写作 ,强调儒家文化和道德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和文化传承,开始出现白话文教学和文学 教育。
校外资源的引入

语文教育学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语文教育学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语文教育学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语文教育学是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的学科。

语文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和欣赏美好的事物。

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多维度的。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人文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研究语言和文学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探索语言和文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人类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作为实践性学科,语文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还包括了文化、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最后,语文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担当。

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旨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同时,还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实现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方法。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能够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语文学的名词解释

语文学的名词解释

语文学的名词解释一、语文学的定义语文学是指对语言和文学的综合研究,即通过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和分析来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学科。

二、语文学的起源语文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它既包括文字和语言的学问,又包括文学的研究和创作。

在古代,语文学是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的,儒家强调人的言行举止应符合一定的规范,而这种规范便来源于对语言和文学的研究。

三、语文学的研究领域1. 语言学语言学是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义、词语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构造,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 文学学文学学是语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鉴赏和批评。

文学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 汉字学汉字学是对汉字的演变、造字法和字义等进行研究的学科。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汉字的正确使用和书写。

四、语文学对个人的意义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语文学,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规范和用法,掌握正确的书写和口语表达方式,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2. 增强文学素养语文学的学习可以使人们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 培养审美情趣语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让人们更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情感冲击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人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五、语文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语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现代语文学注重对当代语言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应用,如对网络语言、新媒体语言等的研究,同时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等新的领域。

01语文课程性质

01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含义一、“语文”概念辨析事物的属性,也就是它的内部的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语文课程的研究也必须从认识语文学科“特殊的矛盾性”开始,因为语文课程的属性是课程理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一系列教学问题最根本的科学依据。

要探求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和规律,当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来历说起。

“语文”是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它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语文”,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门学科的名称,是随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清末,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与哲学、政治、历史、伦理等多种教育糅为一体的。

到了近代,在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898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1904年语文教育才独立设科。

最初,在新式学堂中,这个学科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字”。

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梁启超、蔡元培等人认为将此学科称作“中国文学”,名实不尽相符,提议定名为“国文”。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遂将这门功课改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兴起。

这一划时代的变革对语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白话文被选作语文教材,口语教育渐成为语文学科的一项教学内容。

在“言文一致”改革的推动下,小学、初中语文学科名称先后改“国文”为“国语”,高中仍沿用“国文”。

自此,“国文”与“国语”二名并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出版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课本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语文学科性质的文献综述

语文学科性质的文献综述

《浅议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也随之愈加激烈。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定论,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里,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似乎并未曾令语文教育者认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还是一直从未停息过。

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了解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以曹明海为代表的文化说。

曹明海在《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0 卷第1期(总第198期))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

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

在《语文:文化的构成》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4年7—8月)一文中,他又阐述到从语文的功能来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语文本体的这种文化构成特性及其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而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以李海林为代表的言语说。

语文教育的生活本质

语文教育的生活本质

基础教育版语文教育的生活本质○赵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创设生活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语文是真正的基础应用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

语文与生活,与人生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都是语文应用的结果,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

语文教育具有生活的本质,在思想观念中应当建立“大语文”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育应当进行“无痕迹”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活无痕迹教学一、语文来源于生活1、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

首先,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

语言产生于人类的活动中,可以说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集中表现,是生活的结晶,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凝结,正是生活的需要,语言才得以出现。

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1]因此,从语言的发展历程来看,语言的产生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和生活其实就是互动的,语言有助于人类的交流,同时,人类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的演变。

其次,文字的产生也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比如汉字,就是在自然物象的启迪下,“依类象形”而生。

《说文解字・序》:“皇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2]这段记载就是在说明,文字是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根据自己活动的对象而创造出来的。

同样,在汉字中也可以看到远古人类的生活,比如:“休”,《说文解字》:“息止也。

从人依木。

”[3]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伐”,《说文解字》:“击也。

从人持戈。

”[4]表示人拿着武器去战斗。

2、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源于生活首先,语文教育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材料文本,来源于生活。

无论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作品,还是进行语文技能训练的材料,无一例外的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

文学本身就是生活的凝结,是生活的升华。

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1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教例:《桂林山水》(四年级下): 第二自然段原文: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 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 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 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 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 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 进,岸在后移。

1.2 语文科的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这种工具不是纯物质的工具,是有 思想感情的内涵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把他们认为的割 裂开来。 叶圣陶:“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 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 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吕叔湘:“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 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 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 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 惯。”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 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 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 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 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 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 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 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 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 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 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 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II 第一章 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II 第一章  学科性质

还有,目前对职业汉语的需求日益强烈,相应地,要求学习商务汉语、旅游汉语、文秘汉 语、医科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3.教学过程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四大环节) :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 (教学实施) 和语言测试。 对于语言教师来讲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是必须完成的工作, 但是对于研究人员和国家汉语战略规划人员来讲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就很重要了。目前全球范 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大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优秀教师、缺少优质教材。 对于第三个环节我想多说几句。课堂教学(教学实施)的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看:第一 角度,从语言要素和文化来看,可分为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字教学、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常常是融在前几类语言要素的教学中间。在语音方面,就是一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 和声调.就是一个个具体的词组和句子中的重音、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个个具体的词怎 样念。是什么意思,等等;在语法方面.就是—个词组或——今句子包括哪些词,词与词结合 的先后顺序是什么,这个词组或句子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句子与句子怎洋联结,语段与语段怎 样联结,等等;在文字方面,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字怎么念、怎么写.表示什么意思,等等。第 二个角度,从语言交际技能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翻译教学。 4.教学类别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母语非汉语的人(包括海外华裔)为教学对象的,主要分为国内的汉语 教学和国外的汉语教学。 目前, 国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国内汉语学习者的人数。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少儿教学、大学教学、其他成人教学。 5.跟教学相关的六个基本问题 这不光是对外汉语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所有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军事人才、商务人 士也可以从这六个问题入手进行构思、计划。 (1) 谁 (2) 什么 (3) 怎样 (4) 何时 (5) 何地 (6) 为什么

原创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电子版高中

原创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电子版高中

原创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电子版高中第一章:语文学科概述1.1 语文学科的定义语文学科是指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和运用的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

1.2 语文学科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文本、阅读、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效果,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第二章: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和特点2.1 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语音: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是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之一。

•字形:汉字的书写形式,是语言文字的基本要素之一。

•词汇:由字组成的有特定词性和词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语法:语言中词汇的组织方式,规定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语句的结构。

2.2 语言文字的特点•符号性:语言文字是人类与思维、感情和社会实际联系的符号系统。

•种类多样: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种类繁多,汉字是表音文字,常用拉丁字母是表音表意文字。

•交流性: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第三章: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3.1 语言文字知识•知识要点:字音、字形、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点。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字音字形,丰富词汇量,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并学会一些修辞手法。

3.2 阅读知识•知识要点:阅读理解、阅读方法、阅读态度等知识点。

•知识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不同文本类型的阅读方法,培养积极的阅读态度。

3.3 写作知识•知识要点:写作技巧、文体特征、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进行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表达。

第四章: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4.1 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每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分解学习任务。

•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每个学习阶段的时间,确保充分准备。

•坚持复习巩固:对已学知识进行定期复习,强化记忆。

4.2 主动思考与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激发思维活动,深化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课程三维属性的探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课程三维属性的探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课程三维属性的探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施晓风;杨玉华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9)1
【摘要】语文是具有复合功能的学科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除“语言运用”对应“工具性”之外,语文课程还蕴含着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三种属性。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属于科学性的范畴,文化自信是人文性的体现,而审美创造则属于
感性活动,是艺术领域,语文的三维属性都与语言密不可分,且共同对塑造完整的人格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今天,反思学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显得格外重要。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施晓风;杨玉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0
【相关文献】
1.以文化人,建设素养型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变革——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
版)》的变化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3.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重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达层面的热词解读及实施建议5.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段衔接探微——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而语文课程系统改革的前提是对“语文”及“语文课程”概念的重新厘定和准确把握。

第一节语文的本质课程性质是课程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的核心问题。

课程性质的明确更是课程成熟的重要标志。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标志。

是语文课程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构成了人们不同的语文教育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也影响着人们对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行为及方法的选择。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语文的本质决定的。

从语文的内涵及其特征入手探求语文课程性质是惟一正确的方向。

一、语文的本质如果从一般社会文化视野和人们的直观经验来判断,语文的内涵固然是十分的丰富而博大。

但作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语文这一命名必定有着特殊的含义。

任何命名都是一种召唤。

召唤当然有所唤来。

那么,语文召唤来的究竟是什么?即语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探问语文的本质,就是探究和建立语文名称赖以成立的根据,因此我们不得不追寻语文命名的背景和演变过程。

(一)语文名称的演变“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名称,是随着语文课程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合为一体的所谓“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实行现代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才为语文学科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在新式学堂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最初并不叫“语文”。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语文从经学、史学中分立开来,专设一科,其中蒙学堂设字课,习字,寻常小学堂设作文,高等小学堂设读古文词、作文、习字,中学设词章。

第二年,清政府又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类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文章之学),并在全国推行。

后来,梁启超、蔡元培等人认为,“中国文学”中的“文学”,从近代西方的文体分类学看,所指的应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类,而“中国文学”一科所要学的内容,既有“文学”的,也有非“文学”的,所以名实并不相符。

不如把“中国文学”改名为“国文”,内容所指可以更广泛,也更符合实际。

于是,梁启超在1906年创办长沙女子学堂时,就把课程名称改为“国文”;蔡元培在上海爱国女学执教时也把它改称为“国文”。

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以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身份,主张要求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一律改名为“国文”。

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的潮流。

众多新派人物主张,用口语说话写文章,以口语表达促进文字表达,以国语教学促进国文教学,做到言文一致,我手写我口,这是当时许多语文教育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草拟中小学课程体系,并于1923年颁布中小学课程纲要,中小学分设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改称“国语”,主张小学生专学白话,初中生兼学白话。

高中则仍用旧名“国文”,主要教文言文。

1932年以后,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

直到1949年,叶圣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时,才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从此,“语文”就成为了基础教育中关于母语教育的课程专用名称。

(二)语文的本质在教育领域里,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名称像语文那样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让许多人在概念的理解与定位上产生诸多歧义。

语文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各有仁智之见,对它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

由于认识角度与分析方法等因素存在的差异,对语文含义的理解亦呈歧义性和多元化,如“语言与文字”说、“语言与文学”说、“语言与文章”说、“语文与文化”说、“语体与文言”说等等。

众说纷纭。

为了廓清人们对“语文”二字的模糊理解,从1962年起到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做了解释。

1962年,在为北京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①——————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64年,在答复一封来信时又进一步阐释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习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

惟‘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①1980年,叶圣陶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中再次强调:“‘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1949年开始的。

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因为小学的语文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语体文逐渐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语体文彻底挤掉。

可见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

1949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

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的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②透过叶圣陶先生在各个时期对“语文”一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一,“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合称。

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学语文就是学语言。

反之,只有学好了语言,才算学好了语文;其二,“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

“语文”不单指语言或文学,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字、文章、文化等因素。

“语言”是语文这一事物最根本的,起支配、决定和制约作用的构成因素,是语文的根本的质,是语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而其他因素则是“语言”因素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表现形式,处于次要的受制约的被支配地位。

它们之间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其三,“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语文”一词仅限于“学校功课的名称”,而非指一般人文范畴领域的“社会语文”。

因为沉浸着“教育”的因素,————————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②转引自张红顺:《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因而,人们对“语文”的探讨就难以客观化、纯学术化,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搀杂着判断主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及时代发展的需要等。

语文是与人们的意志、情感、价值体系交织在一起的,这恰巧为人们的多元理解和发展性研究预置了开放性空间。

其四,“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叶圣陶先生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的“语言”指是人们说的话或写的文,它们不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言语作品,即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交际的行为及结果。

当然,言语行为及其结果离不开语言符号系统,言语必须以语言为依托,故在一般的概念运用中,往往将内涵本不相同的“语言”和“言语”视为同一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文是以言语(语言)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其实,在语文名称变更的背后,隐含的是有关语文内涵的论争。

纵观20世纪前50年语文名称的演变历程及人们对它的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内涵变革的基本走向:文言文逐步让位于白话文;书面语独领风骚到书面、口语并重;语文的文化修养功能逐步让位于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语文的文化内涵逐步被语文的应用性意义所取代;语文的文化价值逐步被日趋受宠的工具性价值所淹没……(三)语文命名的历史背景语文名称的确立,标志着语文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完成,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上述语文内涵的诸多变化?叶圣陶为什么一再强调语文的“语言”因素?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那个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并以此来关照当下及未来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

第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语体文与文言文脱离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人们日益丰富而复杂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与交往,也抑制了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诚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中所言:“中国现在的所谓中国字和中国文,已经不是中国大家的东西了。

”革除文言,提倡白话,文章明白如话,“以我手写我口”,成为清末以来教育文化界最响亮的口号。

第二,以阐释经传、代立圣人言为目的的传统语文教育,忽视语文学习对个人现实生活及成长的意义。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学习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须的知能,使个人终生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因此,旧式教育可以养成……‘活书橱’,……‘人形鹦鹉’,……‘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①第三,语文文化的“济世”功能受到了科学文化的严峻挑战。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一般不是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是作为一种重大的治国安邦、道德教化的功利手段来看待的。

人们不厌其烦的反反复复的去咀嚼那几部儒家经典,无非想在其中找到治国做人的大道,找到“千粟”、“黄金屋”、“颜如玉”。

然而,近代尤其“五四”以来,科学文化逐渐取代了语文文化而成为文化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