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7论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文化观念
石 燕
(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摘 要:荷马史诗和《诗经》分别是欧洲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中产生时间最早且发生影响最大的诗歌作品之一。因此之故,如何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两部诗歌的文化深层内涵便成为分析二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体系内核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因二者所产生的大致相似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形式,两部诗歌在婚恋观、劳动观和战争观等方面确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不啻为早期人类文化同质性的显现。一方面,由于二者的文化生成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方式的差异性,两部文本在文化内质上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异质性”。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个文本的文化观念着手,以期挖掘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共同和不同的文化质素,从而为认识当今中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一己之力。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婚恋观;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37-3
“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1] 荷马史诗和《诗经》分别是欧洲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中产生时间最早且发生影响最大的诗歌作品之一。因此之故,如何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两部诗歌的文化深层内涵便成为分析二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体系内核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的尝试和探索。一方面,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因二者所产生的大致相似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形式,两部诗歌在婚恋观、劳动观和战争观等方面确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这不啻为早期人类文化同质性的显现。一方面,由于二者的文化生成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方式的差异性,两部文本在文化内质上又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异质性”。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个文本的文化观念着手,以期挖掘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共同和不同的文化质素,从而为认识当今中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尽一己之力。 一、劳动观 本部分是关于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反映劳动生活诗歌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从部落贵族和下层奴仆对待劳动的态度来解读中西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在荷马史诗中,不管是贵族还是奴仆都是热爱劳动的,这表现在《伊利亚特》中帮助凡人打仗的诸神也是热爱生产劳动的,如宙斯的儿子赫淮斯托斯就是一个技术精湛的铁匠神。而在《奥德赛》中,贵为伊塔卡岛王后的佩涅罗佩也会编织衣物,而她那个织了拆、拆了又织的织物不仅仅让她巧妙地拒绝了那批只会混吃混喝的求婚者,而且还为她和丈夫奥德修斯的团圆创造了可能。显而易见,荷马史诗的作者对生产劳动持一种积极肯定和热情赞颂的态度。 与荷马史诗相比,《诗经》中反映人民劳动生产的诗歌数量也是非常之多。一类是歌颂生产劳动的,如国风里芣芣的《周南・》和《豳风・七月》;再如“雅”中的《小雅・甫田》和“颂”中的《周颂・载芟》、《周颂・良耜》;一类是讽刺贵族阶层的好逸恶劳的,如国风里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上述两种态度不管是直接歌颂生产劳动的还是间接通过讽刺贵族阶级好逸恶劳的,都明确地体现出中国古人对生产劳动的热爱这一文化观念。 毋庸赘言,结合上述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反映劳动观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古希腊人和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上的一致性:两个民族对生产劳动都是极其重视和热爱的。结合荷马史诗和《诗经》所产生的年代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是古希腊奴隶主城邦制社会,还是周代的中国古代社会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对于前者的城邦国家和后者的诸侯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婚恋观
本部分是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婚恋题材诗歌内容的比较研究。笔者将从荷马史诗与《诗经》中两个民族对于女性贞操的态度来考察中西文化中的婚恋观。
如前一部分所述,我们先来分析荷马史诗。在《伊利亚特》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当推海伦了。海
伦作为斯达巴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竟然心甘情愿的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显然这一事件对于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濡染的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伊利亚特》中虽然墨涅拉奥斯很是愤怒,而且当墨涅
拉奥斯刚刚宣布要将逃妻海伦夺回来的决定时,他也遭遇了众将士的不解与阻挠,但当众人看到海伦倾国倾城的美貌后,没有一个人反对这场因为一个女人而发生的战争。表现上看,古希腊人的贞操观念相当淡漠。然而如果我们这样理解那就误解了史诗所隐含的本质思想。事实上,海伦之所以能够引发一场战争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墨涅拉奥斯对她的爱情战胜了他的怒气,也不是海伦的美貌征服了所有人,而是海伦作为墨涅拉奥斯之妻,无论任何原因,她都不能主动离开自己的丈夫。海伦既
然是墨涅拉奥斯之妻,她就得为自己的丈夫保持忠贞。虽然古希腊人崇尚“爱”与“美”的生活,但是海伦也没有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权利,因为她只是丈夫私有财产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石燕,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91.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8
由此观之,忠贞观之于古希腊人还是相当重要的。不
过这种忠贞观主要是针对女人的。因为奥德修斯在战斗在
特洛伊战场的十年和漂泊于海上的十年的岁月里可以和
歌声美妙的女子同居,珀涅罗珀却只能拒绝求婚者。至于
这里面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女子惟有保持贞洁,才能最大
限度的保持男方子嗣血统的纯洁性。那么,《诗经》中中
国古人对待忠贞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呢?
《诗经》中描写婚恋生活的诗篇比较多,主要集中在
《国风》中。如《周南・关雎》、《齐风・南山》、《郑萚风・野有蔓草》、《卫风・木瓜》、《郑风・兮》。《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而《诗经》中上述诗篇基本上都能体现中国古人贞操观念。诸如《邶风・新台》揭露劫夺儿媳为妻的卫宣公的丑恶行为,诗人将卫宣公比作为癞蛤蟆;《陈鄘风・株林》嘲讽陈灵公和夏姬的淫乱;《风・君子偕老》鄘鞭挞了卫宣姜这一位尊貌美而淫乱的“国母”;《风・墙有茨》讥讽了卫国宫廷的丑事。 结合上述《诗经》中的诗歌,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中国古人相当重视夫妻之间的忠贞。其二,中国古人的忠贞观念似乎对男女双方都有规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男女地位上的不平等决定了忠贞要求的真实实现对象仅局限于女子。《诗经》中不乏那些爱慕美色始乱终弃的登徒子,更不乏变心出轨的丈夫,且《诗经》中数量庞大的“怨妇”和“弃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所谓的忠贞观只是对妇女奏效,至于男人们,他们显然是不受这一观念束缚的,顶多只是受到一些道德上的谴责罢了。 总之,通过上述荷马史诗和《诗经》在婚恋观上的比较,我们就会看到:贞操观之于古希腊人和中国古人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只能说明血统的纯洁对于中西方人同等的重要性。而这基于两个民族对财产继承权的自觉意识。不同的是,中国古人的贞操观念似乎有着更多的道德性,而古希腊人的贞操观更多的是继承人血统的纯正,他们很少从道德上去谴责那些不忠贞的男女。 三、战争观 本部分是关于荷马史诗与《诗经》中战争观念的比较研究。 如前所述,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其中,《奥德赛》的故事时间发生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史诗重点叙述了希腊主要将领、伊塔卡王奥德修斯耗费十年光阴、尽磨难返乡的故事。而荷马史诗中描写战争宏大壮丽画面的诗篇主要集中在《伊利亚特》中。《诗经》中以战争内容为表现对象的则集中在“雅”中。本部分将从《伊利亚特》和《诗经》战争诗篇中两个民族荣誉观念的实现方式、两个民族关于战争的正义观念等方面来探析中西民族战争观念上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一)荣誉观念的实现:古希腊人的尚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自卫情结 《伊利亚特》全诗15693行,史诗围绕古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展开。“《伊利亚特》所描述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状况,既包括迈锡尼时代的传统,也包括后来‘黑暗时代’的习俗。”[2]而迈锡尼传统的源头——迈锡尼文明由迈锡尼人创造,“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前之间崛起并统治希腊大陆,是一个崇尚军国主义的印欧语民族。”[3]确然,《伊利亚特》表现了高扬的英雄主义激情,体现了当时希腊人的尚武精神。 《伊利亚特》中的尚武精神集中表现在:1.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洋溢着饱满的英雄主义激情。诸如阿喀琉斯的勇猛、赫克托耳的悲壮给人留下了不灭的印象。阿喀琉斯不顾神谕的告诫和母亲的劝阻,不畏死亡走上战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获得荣誉也不愿默默无闻的获得长寿;赫克托耳明明知道自己不敌阿喀琉斯且性命不保,但他依然勇敢地选择为特洛伊人而战、为自己的荣誉而战。不管是阿喀琉斯,还是赫克托耳,指引他们走上战场的荣誉感既是古希腊人苦苦追寻的个体生命价值,也是当时时代精神的表征,那就是在崇尚军国主义的迈锡尼文明影响之下的古希腊人的尚武精神。2.史诗对战争的双方都采取称颂的态度。《伊利亚特》中,史诗的叙述者几乎是以同等的分量来赞美两方的将领和统帅。阿喀琉斯像“刚刚上升的太阳”,赫克托耳则“所向无敌,意气风发”。 与《伊利亚特》这一宏阔的战争史诗相比,《诗经》中缺乏这种直接渲染战争场面的诗作,但是诗歌内容与战争相关或间接体现人民对待战争态度的诗篇则不少。 在我们分析《诗经》的战争观念之前,先来看一下《诗经》的产生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4]周代初年,大小诸侯国多达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三十几国,足以见出诸侯之间兼并战争的剧烈。正因为此,《诗经》中不乏表达战争观念的诗篇。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相对直接表达战争这一主题的诗歌。它是秦襄公时的军中战歌。诗作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战斗激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5]我们在这首中似乎体会到了国风罝《周南・兔》中的赞美“赳赳武夫”的心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如《伊利亚特》中奋战、拼杀在在特洛伊战场上的英雄们。然而即便如此,《诗经》中反映战争主题的诗歌没有一首可以归入到褒扬尚武精神的范畴之内。《诗经》中所反映的绝大多数战争带有明显的自卫性质或者说具有保卫性,就连这篇慷慨激昂的富于英雄主义气息的《无衣》也不例外。因为《无衣》是秦国帮助周王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带有显著的保家卫国的自卫色彩。再如《鲁閟颂・宫》,诗人热情地赞美了鲁僖公能够恢复疆土和修建宫庙的能力——“包庇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6] 显然,这也是一篇宣扬守卫疆土的诗作。 总之,《伊利亚特》体现了古希腊人高扬的尚武精神,《诗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浓郁的自卫情结。尚武精神是《伊利亚特》所反映的当时希腊人的荣誉观念的实现要素,换句话说,古希腊人认为好男儿只有勇敢地拼杀在战场上才能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崇高荣誉。而自卫情结是《诗经》
所表现的中国古人荣誉的最高追求。在中国古人看来,保家卫国、捍卫自己的国土不被侵略和吞噬便是一个民族或一个邦国最大的福分。而这似乎也形成了前者扩张性的人格以及后者内缩型的人格。
(二)正义概念的认识:古希腊人的无正义观和中国古人的战争道义观
众所周知,《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是一场为了海伦的归属权和占有权而展开的殊死较量,引发大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