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的特点:实用的操作方法,短期效果好。

《黄帝内经·灵枢》所载针灸穴位160个,又称“针经”。

《难经》是针灸宜忌。东汉末年华陀夹脊穴。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

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载入穴位359个。

清代《针灸逢源》载穴361个。

经络:经指经脉,直行者为经,是主干,纵行的,较深,少有一定数目,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络,指网络,是旁支,在表,较小。经脉、络脉,合称经络。

经气:即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阴经属脏,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阳经属腑,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的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接。并各手足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接。

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岐”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阳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十二络脉和任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十五络脉”。作用是沟通表里两经,以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经外奇穴:是指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

阿是穴:是以痛点取穴,快取穴为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和属经。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腧穴的主治作用:①近治作用②远治作用③特殊作用(双向调整作用、相对特异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前发际~后12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两额角发际之间9寸。胸骨上窝~胸剑联合中点9寸。胸骨联合~脐8寸。脐~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之间8寸。肩胛脊柱缘~后正中线3寸。肩峰端~后正中线8寸。腋前、后纹头~肘横纹9寸。肘横纹~腕横纹12寸。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内髁尖13寸。股骨大转子高点~(月国)横纹19寸。臀横纹~(月国)横纹14寸。月国)横纹~外踝尖16寸。外踝尖~足底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第11肋端~股骨大转子高点9寸。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输穴。即“井、荥、输、经、合”。是针对极证、痛证、血证。在经气运行过程中每个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形容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灌之处,如水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像水在通畅的江河中流过,称为“经”;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郄穴:“郄”有孔隙的含意,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针对血症、痛症、极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孔最;阳经郄穴多治痛证——梁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前臂内侧桡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

中府:任脉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肺的募穴。手、足太阴之会。(和肺俞配用)主治肺系病、肩背酸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

尺泽: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手太阴经之“合”。主治

肺实热证、急症、肘臂挛痛。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

血,可灸。

孔最:在腕横纹上7寸处。是手太阴经“郄”穴。主

治肺系病证,咯血。直刺0.5~1.2寸,可灸。

列缺:桡骨茎突上,腕横纹上1.5寸。(两虎口交叉,

一手示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示指尖附着的凹陷处)。

是手太阴经“络”穴。主治偏头痛、项强、肺系外感病、

妇科病。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太渊: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是手太阴经

之“输”,肺的原穴。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主治肺系病、

无脉症、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手太阴经所留为

“荥”。主治肺系热病;小儿疳积(挑破)。

少商: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手太阴经所出

为“井”。主治高热、肺系实热。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末端,至肘外侧,再沿上臂

外侧前缘,止于鼻孔两旁。

商阳:示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主治齿痛、咽喉

肿痛、热病。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间:微握拳,在手示指本节前,桡侧凹陷处。直刺

0.2~0.4寸。

三间:微握拳,在手示指本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主治外感证、面口合谷收、汗证。(合谷、曲池、

列缺、大椎——外感热证)合谷加太冲(行气疏理全身)

合谷加复溜(汗证)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主治手腕痛,头面五官疾病。

直刺0.5~0.8寸。灸法。

偏历:主治五官病,腹部胀满。手臂酸痛。直刺0.3~

0.5寸或斜刺1寸。可灸。

手三里:穴距肘髎3寸,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

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灸。

曲池: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网

球肘、热病(外感)、皮肤病(荨麻疹)、高血压、腹痛、

腹泻。

肘髎:曲池上方1寸。

臂(月需):曲池上7寸。主治肩臂痛。直刺或向上斜

刺0.8~1.5寸。

肩(骨禺):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背手臂痛、

上肢不遂、瘾疹。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迎香:在鼻翼外侧缘中点旁。主治鼻塞不通、鼻衄、

鼻渊。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不宜灸。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止于足大趾内侧端。主

治①胃肠病②头面五官病③皮肤病

承泣:主治目病、面瘫。押手固定眼球,紧靠眶下缘

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

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孔凹陷处。直刺0.2~

0.4寸。禁灸。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眼

(口呙)斜等面部疾病。向颊车方向平刺0.5~1.5寸。可

灸。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主治口眼(口呙)斜

等面部疾病。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平刺

1~1.5寸。可灸。

下关: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疾。

直刺0.5~1.2寸。可灸。

头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主

治头痛、眩晕、目疾。

人迎:喉结旁开1.5寸,颈总动脉前缘。主治胸闷气

喘、咽喉肿痛、高血压、瘰疬。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

0.5寸。可灸。

乳根:胸痛、呃逆、乳痈。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

0.8寸,直刺0.4寸。可灸。

梁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胃痛、

呕吐、腹胀、泄泻。

天枢:距脐中2寸。主治胃肠病、妇科病。

归来: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妇科病(温

经散寒、清热利湿)。

伏兔:髌底上6寸。主治下肢麻痹、瘫痪。直刺1~2

寸。可灸。

梁丘:髌底上2寸。主治胃痛、乳痈、膝肿痛。直刺

1.5寸。可灸。

犊鼻: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向内侧斜刺

0.8~1.5寸。

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胃

肠病、下肢病、任何虚证。为保健要穴。直刺1~2寸。

上巨虚: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胃

肠病。

下巨虚: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丰隆:当外踝尖上8寸。是治痰要穴。主治头痛、、眩

晕。直刺1~1.5寸。(丰隆、肺俞痰咳称奇)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主治

头痛、下肢痿痹。直刺0.5~1寸。可灸。

内庭:主治五官热病、胃腑实热、足背肿痛。直刺0.3~

0.5寸。可灸。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

(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月

经过多、便血、尿血、癫狂、泄泻。

太白: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体

重节痛(湿重)

公孙:足太阴经“络”穴。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消化病、冲脉病、神志病。

三阴交:当足内踝尖上3寸。补阴穴,治痛经。直刺

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地机:足太阴经“郄”穴。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

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妇科、脾胃、水湿。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脾不运化水湿症、膝关节病。

血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主治妇科病(血瘀型)。直

刺1~1.2寸。可灸。

大横:与天枢相平,旁开2寸。主治痢疾、泄泻、便

秘、腹痛。直刺1~1.5寸。可灸。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咳

嗽、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斜刺或向后平刺0.5~

0.8寸。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止于小趾内侧末端(少冲)。

主治心、胸病证,神志病。

极泉: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5~1寸。

少海:手太阴经“合”穴。主治心病、神志病、肘臂

伸屈不利。直刺0.5~1寸。可灸。

通里:手少阴经“络”穴。主治暴喑。

阴郄:手少阴经“郄”穴。主治血证。

神门:手少阴经“输”穴。心的“原”穴。主治神志

病。(带神字的都有治疗神志病、心病的作用)

少冲:手太阴经“井”穴。(井穴都有治热病作用)主

治心病、神志病、热病。浅刺0.1寸。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止于目内眦。(是又到

目外眦又到目内眦的经脉)。主治阳经都能治热病、五官病、

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经“井”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

甲角0.1寸。主治通乳。斜刺0.1寸。

后溪:通于督脉。主治头项强痛、疟疾、聪耳宁神。

(近治远治,督脉病证—腰痛)

腕骨:直刺0.3~0.5寸。主治局部病证、手腕病证。

阳谷:阳谷直刺或斜刺0.5~0.8寸。主治局部病证、

手腕病证

养老:主治目视不明。直刺或斜刺0.5~0.8寸。

支正:手太阳经“络”穴。主治目眩(远治作用)、肘

臂手指挛痛(近治作用)。

天宗:主治肩胛疼痛、乳痈、肺系病。直刺或斜刺0.5~

1寸。可灸。

颧髎: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

治面部病。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止于小趾外侧端。主治

五官病、神志病。

睛明:主治眼疾。嘱患者闭目,操作医者左手轻推眼

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不宜灸。

攒竹: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取穴。主治头痛、

眉棱骨痛、目疾。向下或向外平刺0.5~08.寸。禁灸。

大杼:骨会大杼。当第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与骨有关的病证。

风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

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肺疾,

滋阴。斜刺0.5~0.8寸。

心俞: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癫狂、

心烦、心痛。斜刺0.5~0.8寸。

膈俞: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之血会。

主治膈肌痉挛、血证、贫血、皮肤病。斜刺0.5~0.8寸。

肝俞: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

0.8寸。

胆俞: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

0.8寸。

脾俞: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消化病、

腰背病、脾不统血证、脾虚湿盛。斜刺0.5~1寸。

胃俞: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

1寸。

肾俞: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肾虚病、

腰腿痛、泌尿生殖病、妇科病。

大肠俞: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肠

病、腰背病。斜刺0.5~1.2寸。可灸。

次髎:骨这郄。适对第2骶后孔处。主治妇科病、泌

尿生殖疾病。斜刺0.5~1.5寸。可灸。

委中:足太阳经“合”穴、膀胱“下合”穴。主治何

腰痛,小便不利、遗尿,腹痛、腹泻(点刺治疗),妇科病。

膏盲: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肺虚病、虚

劳诸疾(补虚),肩胛痛。斜刺0.5~0.8寸。

志室:当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肾虚,小

便不利、水肿,腰脊痛。(和肾虚作用相似)

秩边: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治腰骶

痛、二便不利、痔疾。直刺1.5~3寸。可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