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知识-1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想要了解针灸的朋友来说,掌握一些入门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针灸的基本概念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则是用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二、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当时的人们在劳作和生活中,偶然发现身体某些部位受到刺激后,疼痛或不适能够得到缓解,于是逐渐积累了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针灸理论记载,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针灸的作用原理针灸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来发挥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着脏腑和体表。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经络气血的运行就会出现异常。
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恢复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平衡。
四、针灸常用的针具1、毫针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其针身细长,针尖锋利。
根据针身的粗细和长度不同,有多种规格可供选择。
2、三棱针三棱针针尖呈三棱形,主要用于放血疗法,以祛除瘀滞的血液。
3、皮肤针皮肤针也叫梅花针,其针头呈小锤状,通过叩刺皮肤来刺激穴位。
五、针灸常用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 500 多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效。
一些常用的穴位包括:1、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 3 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处。
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
2、合谷位于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可以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能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针灸学基础篇001
第一节 经络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 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 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 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第二节 腧穴
1.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
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 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 脉 所 通, 主 治 所 及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头、口、齿、咽喉 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第一节 经络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与小肠 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 胱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 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中相互为用。
针灸学基础
01 针 灸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02 针 灸 学 的 基 本 技 法
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 针灸作用及临床应用的一门 学科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 下
起源:古代石器时 代,人们发现用锐 利石块叩击身体某 些部位可以缓解疼 痛
穴位理论:是针 灸学的核心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上有许多穴位, 这些穴位是经络 上的点,可以用 来调节人体的气 血流通和脏腑功 能。
脏腑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五脏六腑等 器官,这些器官 的功能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针灸 可以通过调节脏 腑功能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许多气血, 这些气血贯穿全 身,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础,针 灸可以通过调节 气血流通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确定穴位 消毒 针灸工具 患者的心理准备
局部取穴:根据病症在身 体的局部选取穴位
循经取穴:根据病症循经 选取穴位
辨证取穴:根据病症及体 质辨证选取穴位
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 选取穴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成:春秋战国时 期,出现“九针”, 《黄帝内经》记载 了针刺的原理、手 法等
发展:汉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 出“针灸合用”的 治疗原则
繁荣:唐宋时期, 针灸学发展迅速, 出现了很多针灸学 著作,如《针灸甲 乙经》等
完善:明清时期, 针灸学理论不断完 善,形成了完整的 针灸学体系
经络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本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许多经络, 这些经络贯穿全 身,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是针 灸学的基本理论 之一。
针灸学基本知识
外科疾病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
颈椎病
针灸可以缓解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 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缓解颈椎疼痛、僵硬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骨折
针灸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科疾病的治疗
01
痛经
针灸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 痛。
不孕症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不孕症,提高 受孕几率。
奇经八脉
定义
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功能与作用
奇经八脉具有调节气血、沟通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的功能有调节和溢蓄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联系脏腑
经络系统将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联系在 一起,使机体保持协调统一。
运行气血
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通 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濡养脏 腑组织器官。
VS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或疾病,如孕妇、小儿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应谨慎或避免进 行针刺。
05
针灸治疗应用
内科疾病的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缓解胃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缓解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等组成。
十二经脉
定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每条经脉各有其特定的名称、走向、交接 规律和功能。
走向与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遵循“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的原则。
针灸学基本知识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抗病祛邪: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祛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许多 疾病,如针灸科医生常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点来诊断疾
病。
养生保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 调节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通用的医学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治疗,并 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法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也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生理系 统,它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三个部分 组成。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理论创新、技术更新、临床实践规范 化等。
详细描述
针灸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和技术更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针灸临床 实践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针灸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针灸学还需 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
腧穴:腧穴是经络系统的关键部分,它 们是经脉和络脉的交会点,也是针灸治 疗的主要刺激点。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连接经 脉和腧穴,使经络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
组成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 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它通过经脉和络脉的连接,使体内各 个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保持内外平衡。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针灸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使用针刺或灸法来调整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身体的目的。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黄帝内经》,这是一本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经典。
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2. 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这些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中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针灸的操作方法针灸操作主要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
针刺是使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照一定的手法刺入人体穴位,通过针的刺激来调整气血。
灸法则是利用艾草或其他药物燃烧产生的热力,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促进气血流通。
4. 针灸的常用穴位针灸治疗时,常用的穴位有数百个,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可以调节脾胃,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等。
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5. 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但针灸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如孕妇、高热、出血性疾病患者等应避免使用针灸。
6. 针灸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合格的针灸师进行治疗;其次,确保针具的清洁和消毒;再次,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最后,治疗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7. 针灸的现代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支持。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对针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针灸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其精髓。
针灸的知识点总结
针灸的知识点总结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民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使用针灸治疗疾病,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石针、骨针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针灸疗法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灵枢》对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为针灸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 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理论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上分布着365个经络穴位。
腧穴学说认为人体上的特定穴位与脏腑经络相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
气血理论则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行,针灸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
3. 针灸的治疗原理:针灸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
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刺,刺激局部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组织,产生生物电、生物化学等生理反应,进而调理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疾病症状。
4.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针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失眠症、糖尿病等。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下不能进行针灸治疗,比如患有严重心脏病、血液病、癫痫病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进行针灸治疗。
5. 针灸的方法和操作:针灸的方法主要包括经皮针灸、经腹膜针灸、耳穴埋压、温针、灸法等。
其中,经皮针灸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直刺法、浅刺法、深刺法、旋刺法、麻刺法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注意卫生、消毒、顶针、刺入、抽针等操作细节。
6. 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疗法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慢性疼痛症状和一些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失眠症等。
同时,针灸疗法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针灸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7. 针灸的现代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传统医学疗法的重新认知,针灸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针灸基础知识
针灸基础知识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其基础知识包括针灸的起源、原理、穴位和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通过对针灸基础知识的介绍,帮助读者对针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针灸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石针进行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医学体系。
针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气”的物质,它在经络中流动,维持着身体的正常功能。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灸的作用就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针灸的穴位是人体上特定的点位,它们分布在经络上,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相连。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上有数百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部,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治疗消化不良;太冲穴位位于脚背部,可以缓解失眠和焦虑等症状。
针灸师需要准确地找到这些穴位,并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经络针灸、耳穴针灸和灸法等。
经络针灸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细针,进行刺激,以治疗疾病。
耳穴针灸是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特定穴位,来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
灸法是将艾绒或其他植物燃烧,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上述基础知识,针灸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针灸需要由经过专门培训的针灸师进行操作,不可自行尝试。
其次,针灸治疗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针灸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对针灸不适应或出现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告知针灸师。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疗法,其基础知识包括起源、原理、穴位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对针灸基础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这一疗法。
但需要强调的是,针灸治疗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针灸师进行操作,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PPT课件
外科疾病
颈椎病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颈夹脊 、风池、天宗等穴位,通过刺激 颈部经络,缓解颈椎疼痛和僵硬
感。
腰椎间盘突出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主要选取肾 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通过调 节腰部经络,减轻腰痛和坐骨神经 痛。
关节炎
针灸治疗关节炎主要选取膝眼、曲 池、阳陵泉等穴位,通过刺激关节 周围的穴位,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针灸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各国针灸专家 共同探讨针灸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针灸的国际 传播和发展。
国际化标准
国际针灸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促进了针灸的规 范化和普及化,提高了针灸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 力。
05 针灸的安全与注 意事项
针具的选择与消毒
总结词
针具的选择与消毒是针灸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 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 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能力。
内分泌系统疾病
针灸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 定疗效。
针灸的国际影响
1
2 3
国际认可度
针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许 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针灸研究和临床实践。
针灸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
• 针灸简介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 • 针灸的现代研究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针灸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发现 了针灸的治疗作用。
发展
针灸在历史上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石针、骨针到后来的金属针,不 断改进和完善。现代针灸还结合了现代医学技术,如穴位注射、电针等。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
简称“经穴”。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
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针灸学基本常识)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
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 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
迎香穴。(交胃经)
2、体内联系:
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腹痛 肠鸣 泄泻 便秘 痢疾
②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鼻 流清涕或出血 ③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子午流注与养生
⑶ 辰时(7点至9点),足阳明胃经最旺,是 胃最活跃的时间。人在7-9点吃早饭最 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 干裂或生疮。
子午流注与养生
⑷ 巳时(9点至ll点),足太阴脾经最旺,是 脾脏最活跃的时间。“脾主运化,脾统 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 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所以吃早餐不会 发胖。“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 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 嘴唇才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 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针灸基本常识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 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 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 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 和“灸”构成.
一、经络总论 二、常用腧穴
三、针灸方法
一、经络总论
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 脉, 是沟通表里内外,联络脏腑肢节, 运 行气血的通路。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 殊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361个 2.经外奇穴:十四经穴以外。 3.阿是穴:“以痛为腧”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腧穴的远治作用 2.腧穴的近治作用 3.特殊作用
针灸基础知识点总结
针灸基础知识点总结历史背景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料记载,针灸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约5000年前的中国。
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察到在特定部位施加刺激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并且通过长期的实践,他们发现了定位在人体特定部位的穴位,并利用细长的针来刺激这些穴位,从而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系统化的医疗疗法,被记录在经典的中医医籍《黄帝内经》和《针灸甲乙经》中。
针灸原理针灸的原理基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理论。
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由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和经络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通过在特定部位施加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针灸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称为经络。
这些经络可以比作地下河流,通过人体的各个部位,将气血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和组织,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在针灸中,针灸师会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特定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
2.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而组成的。
针灸通过在特定部位施加刺激,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3. 细胞生物学: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生物反应系统,调节免疫功能、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活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治疗功效针灸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地,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 疼痛症状:如头痛、颈椎病、背痛、关节炎等。
2. 内科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3. 妇科疾病:如痛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4. 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瘙痒症等。
5. 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癫痫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针灸治疗的功效受到病人的体质、病情和针灸师的技术水平的影响。
针灸学-1-1-1_真题-无答案
针灸学-1-1-1(总分40,考试时间90分钟)A型题1. 针灸治疗面瘫之风寒证在主穴方的基础上加A.太溪B.大椎C.风池D.翳风E.内庭2. 患者胃脘胀痛,痛连胁背,暖气。
苔薄白,脉弦,针灸宜选A.中脘、上巨虚、内关、公孙B.天枢、足三里、梁丘、合谷C.中脘、足三里、太冲、期门D.天枢、上巨虚、中脘、胃俞E.内关、期门、京门、足三里3. 手太阴肺经的起止点穴为A.尺中、少商B.中府、商阳C.少商、中府D.中府、少商E.商阳、中府4. 治疗外感头痛的主穴方为A.百会、头维、风池B.列缺、百会、太阳、风池C.下关、地仓、合谷、风池D.百会、头维、后溪、悬钟E.百会、太阳、风池、足三里5. 耳穴“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A.前1/3处B.前2/3处C.后1/3D.后2/3E.后1/46. 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A.膈俞、血海B.阴陵泉、足三里C.大椎、曲池D.肾俞、关元E.风池、百会7. 治疗耳鸣、耳聋取中渚、侠溪是属于A.辨证配穴B.临近配穴C.局部配穴D.循经远取E.以上都不是8. 感冒、风疹首选穴为A.上星B.百会C.大椎D.身柱E.风府9. 下列哪一项不是治疗血虚便秘的腧穴A.丰隆B.脾俞、内庭C.天枢、支沟D.水道、归来E.足三里、三阴交10. “阳脉之海”是指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11. 治疗湿热带下,在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基础上配A.水道、次髎B.中脘、天枢C.蠡沟、中都、太冲D.关元、肾俞、照海E.气海、足三里、三阴交12.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穴位是A.悬枢B.肓门C.意志D.志室E.三焦俞13. 手足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为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14. 鼻疾应选A.合谷B.迎香C.曲池D.偏历E.人中15. 风池穴操作错误的是A.透对侧风池或平刺透风府B.针尖微向前上方,朝眉心方向斜刺0.8~1.2寸C.针尖微向前下方,朝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D.可灸E.向前直刺16. 主治大肠疾患的首选穴位为A.上巨虚B.下巨虚C.足三里D.归来E.伏兔17. 悬钟穴的位置在A.外踝上缘直上3寸,腓骨后缘B.外踝下直上3寸,腓骨前缘C.外踝尖直上3寸,腓骨前缘D.商丘穴直上3寸,腓骨后缘E.以上都不对18. 下列直通于脑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阳小肠经19. 乳痈证为胃热甚者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太冲B.太溪C.太白D.大敦E.内庭20. 针灸治疗面瘫的基本处方是A.翳风、颧髎、合谷、太冲、丰隆B.颊车、地仓、翳风、颧髎、大陵C.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列缺D.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髎E.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颊车、地仓、颧髎、合谷、昆仑B型题A.阳陵泉、日月B.阳陵泉、风市C.足临泣、带脉D.阳陵泉、悬钟E.足窍阴21. 治疗黄疸常用22. 循治疗月经不调常用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23. 适宜于侧头、胁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腧穴进针的体位是24. 适宜于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进针的体位是A.列缺、合谷B.丝竹空、阳白、外关C.颧髎、迎香D.颊车、翳风、内庭、太冲E.承浆、颊车、翳风、内庭25. 面痛兼上颌部痛者,治疗应在主方的基础上加26. 面痛兼下颌部痛者,治疗应在主方的基础上加A.肘膝关节以下B.腕踝关节附近C.背腰部D.四肢末端E.腕横纹27. 五输穴分布在28. 八脉交会穴分布在A.内关B.膈俞C.命门D.大椎E.丰隆29. 腰痛以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则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为主症者,宜配用的腧穴是30. 腰痛以腰眼(肾区)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为主症者,宜配用的腧穴是A.天柱、后溪、申脉B.率谷、外关、足临泣C.曲池、合谷、内关D.四神聪、太冲、内关E.印堂、攒竹、合谷、内庭31. 治疗太阳头痛在主穴的基础上配32. 治疗厥阴头痛在主穴的基础上配A.8寸B.9寸C.13寸D.16寸E.18寸33. 前两额发角之间为34. 肩峰缘至后中正线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E.东南方35. “九针者,亦从”36. “灸者,亦从”A.耳尖点刺B.八髎、腰骶部挑刺C.太阳、印堂点刺D.委中泻血E.耳背静脉泻血37. 男性不育症宜选用38. 口眼斜宜选用A.天柱、后溪、申脉B.率谷、外关、足临泣C.曲池、合谷、内关D.四神聪、太冲、内关E.印堂、攒竹、合谷、内庭39. 治疗少阳头痛的主穴的基础上配40. 治疗阳明头痛在主穴的基础上配X型题41. 阿是穴又称为A. 天应穴B. 不定穴C. 压痛穴D. 特点穴E. 奇穴42. 外邪内侵所致的漏肩风应选取的腧穴为A. 肩井、肩贞B. 合谷、曲池C. 合谷、风池D. 阿是穴E. 肩髃、肩髎、肩贞43. 属于络穴的是A. 列缺B. 偏历C. 支正D. 丰隆E. 通里44. 太渊的特点是A. 肺经原穴B. 肺经输穴C. 肺经络穴D. 主治无脉症E. 八会穴之脉会45. 针灸治疗疟疾应取的主穴为A. 大椎B. 内关C. 后溪D. 间使E. 公孙46. 治疗眩晕虚证的主穴方是A. 风池B. 肝俞C. 肾俞D. 百会E. 足三里47. 委中穴可用于治疗A. 腰痛B. 下肢痿痹C. 丹毒D. 腹痛呕吐E. 小便不利48. 治疗实证耳聋、耳鸣的主穴为A. 听会B. 侠溪C. 翳风D. 太溪E. 中渚49. 下列属于隔盐灸主治范围的是A. 吐泻并作B. 产后血晕C. 中风脱证D. 伤寒阴证E. 疮疡久溃不敛50. 治疗牙痛的主穴为A. 合谷B. 颊车C. 下关D. 地仓E. 上关。
针灸基础知识
针灸基础知识针灸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疗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用针刺或灸法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针灸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的历史: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2. 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整气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部气血运行路径的概念。
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众多的络脉。
针灸治疗时,医师会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
4. 穴位:穴位是针灸治疗中的关键点,它们分布在人体的皮肤表面,与经络相连。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
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太冲等。
5. 针灸的方法:针灸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主要方法。
针刺是将特制的针刺入皮肤,通过手法操作来刺激穴位。
灸法则是将艾草或其他药物点燃,利用热力来刺激穴位。
6. 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时,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手法。
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等。
7. 针灸的适应症: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肌肉骨骼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针灸还可以用于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等。
8. 针灸的注意事项:针灸治疗时,患者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
治疗前后应保持放松,避免剧烈运动。
此外,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应咨询医师。
9. 针灸的现代研究: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多种疾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和替代医学领域。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针灸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科学依据的医学疗法,它在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基础知识-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分数:2.00)A.疾病过程的症状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C.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D.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E.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解析:2.“阳中求阴”治法的病理基础是(分数:2.00)A.阴偏胜B.阳偏胜C.阴偏衰√D.阳偏衰E.阴阳两虚解析:3.肝病及脾的理论依据是(分数:2.00)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母子相及解析:4.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起根本作用的是(分数:2.00)A.调畅情志B.调节血量C.调节脾胃D.疏通水道E.调畅气机√解析:5.对全身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分数:2.00)A.小肠之泌别清浊B.肺之通调水道C.脾之运化水液D.肾之蒸腾气化√E.肝之疏泄功能解析:6.元气运行的道路是(分数:2.00)A.心脉B.胸腔C.全身D.脉外E.三焦√解析:7.下列各项,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分数:2.00)A.肺朝百脉B.脾主统血C.肝主藏血D.心主血脉√E.肾主纳气解析:8.奇经八脉中的“阳脉之海”是(分数:2.00)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阳维脉解析:9.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分数:2.00)A.风邪B.寒邪C.燥邪D.湿邪E.火邪√解析:10.风邪伤人,导致易汗出的致病特点是(分数:2.00)A.风性善行B.风性数变C.风为阳邪D.风性开泄√E.风性轻扬解析:11.外感病常出现实证的阶段是(分数:2.00)A.病证末期B.发病初期C.各个阶段D.病证中期E.初期或中期√解析: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适用的病机变化是(分数:2.00)A.阴偏盛B.阴偏衰√C.阳偏衰D.阴虚致阳亢E.阳虚致阴盛解析:13.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除哪项外,其余均是五脏功能系统的具体内容(分数:2.00)A.五脏的功能所主B.五脏的阴阳属性C.五脏与五体联系D.五脏与五华联系E.五脏与六腑及奇恒之腑的联系√解析:[解析]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藏象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的通应关系;②五脏的阴阳属性;③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14.根据《素问·痹论》所述,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的痹证是(分数:2.00)A.皮痹B.行痹√C.痛痹D.著痹E.筋痹解析:15.据《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的论述,冬季肺受邪而病,是从何脏传来(分数:2.00)A..心B..肺C..肝D..脾E..肾√解析:16.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当选用(分数:2.00)A.桂枝汤B.五苓散√C.大青龙汤D.小青龙汤E.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解析:17.大陷胸汤证的证候中不包括的是(分数:2.00)A.心下硬痛B.短气烦躁C.舌上燥而渴D.不大便,日晡所小有潮热E.身黄,小便不利√解析:[解析] 《伤寒论》134条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故大陷胸汤证的证候中不包括“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8.据《伤寒论》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分数:2.00)A.少阴病B.厥阴病C.太阴病√D.霍乱E.阳明病解析:19.“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指的是(分数:2.00)A.内热偏盛B.湿热较盛C.阴虚较盛D.热与水结较盛E.邪在阳,表不解√解析:[解析] 《伤寒论》386条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热多”是与“寒多”对比而言的,指表邪未解而里寒较轻,用五苓散健脾温阳化气,内调脾胃外解表邪;寒多是言其较五苓散证里寒为甚,虽有表证亦当急救其里,故用理中丸主之。
20.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治用(分数:2.00)A.苓桂术甘汤B.五苓散C.瓜蒌瞿麦丸D.茯苓戎盐汤E.肾气丸√解析:21.湿病,风湿在表,表气已虚,治用(分数:2.00)A.桂枝附子汤B.白术附子汤C.甘草附子汤D.防己黄芪汤√E.麻黄加术汤解析:[解析] 湿病,风湿在表,表气已虚的证候,当治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祛风除湿。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祛风除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22.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是(分数:2.00)A.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伤阴√B.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C.风寒湿邪外侵,气血运行不畅D.外感寒湿,经脉痹阻E.肝肾阴虚解析:[解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麻黄、防风辛温发散,祛风除湿;附子散寒除湿,通经止痛;白术、甘草、生姜除湿健脾和中;芍药、知母养阴清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全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故能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伤阴的证候。
23.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有(分数:2.00)A.身热夜甚B.谵语C.脉数D.出血√E.舌绛24.秋冬发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酸痛,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诊断与辨证分别为(分数:2.00)A.伏暑(卫气同病) √B.伏暑(卫营同病)C.湿温(邪遏卫气)D.暑温(暑热夹湿,困阻中焦)E.伏暑(邪郁少阳)解析:25.产于江苏的道地药材是(分数:2.00)A.川芎B.薄荷√C.细辛D.阿胶E.生地黄解析:26.淬法属于的炮制方法是(分数:2.00)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其他制法解析:27.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分数:2.00)A.寒、热B.寒、凉√C.温、凉D.温、微寒E.温、平解析:28.淡味药的作用是(分数:2.00)A.能和能缓B.能下能软C.能燥能泄D.能收能涩E.能渗能利√解析:29.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分数:2.00)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30.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麻黄√B.桂枝C.细辛D.生姜E.香薷解析:31.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羌活B.紫苏√C.细辛D.桂枝E.生姜解析:32.具有清实热,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石膏B.知母√C.黄芩D.苦参E.栀子解析:33.治疗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应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黄连B.黄柏C.知母D.黄芩√E.艾叶解析:34.蕲蛇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A.祛风通络,利水B.舒筋活络,止痛C.祛风,通络,止痉√D.补肝肾,强筋骨E.祛风湿,退虚热解析:35.秦艽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A.止痹痛,治骨鲠B.通经络,利水C.止痹痛,解表D.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E.止痹痛,安胎解析:36.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薏苡仁√B.车前子C.木通D.茯苓E.滑石解析:37.茵陈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A.利水渗湿,安神B.清利湿热,解毒泻火C.利水渗湿,除痹D.清利湿热,利胆退黄√E.利水通淋,祛风湿解析:38.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肉桂B.干姜C.吴茱萸D.丁香E.细辛√解析:39.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药物是(分数:2.00)A.人参B.肉桂C.鹿茸D.附子√E.干姜解析:40.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干姜B.沉香C.川楝子D.丁香E.乌药√解析:41.具有凉血止血散瘀功效,尤善治尿血的药物是(分数:2.00)A.白茅根B.小蓟√C.血余炭D.地榆E.茜草解析:42.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红花√B.丹参C.泽兰D.鸡血藤E.益母草解析:43.白芥子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A.清热化痰B.燥湿化痰C.降气化痰D.温肺化痰√E.润肺化痰解析:44.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石决明B.夏枯草C.龙骨√D.朱砂E.菊花解析:45.治疗血不养心引起的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之证,应选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酸枣仁、柏子仁√B.石菖蒲、远志C.牡蛎、龙骨D.朱砂、磁石E.珍珠母、磁石解析:46.具有平息内风,祛除外风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羚羊角B.天麻√C.钩藤D.地龙E.蜈蚣解析:47.地龙与僵蚕具有的共同功效是(分数:2.00)A.息风止痒B.息风止痛C.息风止痉√D.息风明目E.息风平喘解析:48.具有清热定惊,平喘,通络利尿功效的药物是(分数:2.00)A.地龙√B.全蝎C.蜈蚣D.钩藤E.僵蚕解析:49.石菖蒲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A.解郁行气B.清热止痛C.活血散瘀D.化湿和胃√E.止痛,催产解析:50.人参具有的功效是(分数:2.00)A.润肺止咳B.安神增智√C.养血益阴D.止汗安胎E.托毒生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