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婴幼儿腹泻的鉴别诊断方法

婴幼儿腹泻的鉴别诊断方法

婴幼儿腹泻的鉴别诊断方法引言婴幼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疾病。

腹泻在婴幼儿中非常常见,严重的腹泻可以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因此,准确鉴别腹泻的病因对于婴幼儿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婴幼儿腹泻的鉴别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初步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是鉴别婴幼儿腹泻的第一步。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全身状况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心率、呼吸、体温等,并评估是否存在脱水症状,如眼球下陷、皮肤弹性差等。

腹部检查仔细触诊患儿的腹部,评估是否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此外,还要注意是否有肝脾肿大、腹部包块等异常情况。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诊婴幼儿腹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常用的一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婴幼儿腹泻的病因。

具体包括外观、pH值、潜血试验、病原微生物培养等。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患儿的全身情况,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指标。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反应的存在。

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以排除尿路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并评估患儿的肾功能情况。

生化指标检查一些生化指标检查可以评估患儿的电解质平衡、肝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常见的项目包括血钠、血钾、血尿素氮等。

血清免疫学检查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以进行一些血清免疫学检查,用于排除或确认某些特定疾病,如乳糜泻、过敏性反应等。

影像学检查在鉴别婴幼儿腹泻时,有时需要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病因。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X射线腹部X射线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肠道梗阻、肠道积气等问题。

腹部超声腹部超声可以评估患儿的肝、胆、肾等脏器的情况,并帮助排除其他致病因素。

培养检查培养检查是鉴别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患儿的大便样本进行细菌、病毒、寄生虫培养,可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从而指导治疗的选择。

小结准确鉴别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对于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腹泻鉴别诊断

腹泻鉴别诊断

病例特点
青年女性,慢性腹泻,病程半年。 低热、消瘦、易出汗、食欲减退。 大便3-6次/日,不成形,肉眼无明显脓 血,便前腹痛,便后稍缓解。 PE:T38.0C,消瘦,贫血貌,右下腹饱 满,有轻压痛。
肠结核?
既往史及结核接触史 有无肠外结核?CXR 实验室检查:可有中度贫血,WBC一般正常, ESR、CRP升高,粪便多为糊样,无粘液脓血, 镜下见少量脓细胞及RBC。PPD试验强阳性帮 助诊断。 X线检查:病变段激惹征,粘膜粗乱,肠腔变 窄,肠段缩短变形,回盲正常角度丧失等。 结肠镜检查:回盲部为主,粘膜充血水肿,环 形溃疡形成,活检干酪性肉芽肿可确诊。
腹泻的鉴别诊58岁,因腹泻1天于2004年8月20日 急诊就诊。起病后排稀水样便10余次, 每次量不多,有粘液脓血,伴下腹痛、 发热,无恶心呕吐。既往有高血压、冠 心病6年,药物治疗控制不满意。查体: 体温38.5度,血压140/90mmHg,心肺 (-),下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 痛,肠鸣音活跃。
病例特点
夏秋季急性起病,病程1天

——急性腹泻:感染or食物中毒?
发热,T38.5C

——感染、恶性疾病、IBD、败血症?
——渗出性腹泻:肠道炎症? ——多次少量,直肠激惹?
稀水样便,有粘液脓血

10余次/日,每次量不多

下腹痛

——急性感染性?
急性细菌性痢疾?
起病原因:摄入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 接触 血常规:WBC可达(10-20)*10^9/L, 中性粒细胞为主 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WBC (>15/HP)、脓细胞、少数RBC,巨嗜细 胞有助诊断 菌培养:痢疾杆菌。
老年男性,慢性病程。 餐后上腹痛 腹泻2-6次/日,量大,糊状,油食加重。 消瘦 长期大量饮酒史 PE:消瘦,皮肤干燥脱屑,中上腹压痛。

腹泻的诊断与护理

腹泻的诊断与护理

腹泻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腹部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B超、CT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腹泻的鉴别诊断
病因:感染、食 物中毒、药物反 应等
症状:腹痛、腹 泻、恶心、呕吐 等
预防腹泻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食用 不洁或过期食品
保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勤洗手,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 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紧张 和焦虑
预防腹泻的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 菜、水果、全谷类等
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 食物的摄入
适量饮水,保持肠道湿润
检查:血常规、 粪便常规、电解 质等
治疗:对症治疗、 抗感染治疗、补 液等
腹泻的护理
2
腹泻的一般护理
保持充足的水分:腹泻可能导致脱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调整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腹泻的预防
3
预防腹泻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 手,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食用不洁或过期食品
避免接触腹泻患者,减少感 染机会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预防腹泻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或过期食品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腹泻患者,减少感染机会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电解质失 衡,如低 钾、低钠 等
其他症状, 如发热、 乏力、食 欲不振等

腹泻待查

腹泻待查

Ⅰ 病史特点:
1. 8岁儿童,急性起病; 2. 发热+神志改变; 3. 早期休克; 4. WBC、N 最可能诊断: 中毒性痢疾 (休克型)
Ⅱ 进一步确诊:肛拭子,大便常规+培养 Ⅲ 治疗方案:
1. 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鼻饲流质饮食;注意神志改变、生 命体征变化 2. 抗菌治疗: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 3. 对症治疗: 4. 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药物降温; 5. 抗休克治疗: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 6. 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如强心剂、激素等。
1. 病史特点:


夏秋季节,年轻女性;
急起发热 + 腹泻暗红色血便 ,中毒症状不明显; 右下腹压痛;
大便常规以血为主。
诊断: 急性阿米巴痢疾(普通型) 鉴别: 急性菌痢,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2. 进一步检查:
大便培养+药敏,大便常规找阿米巴滋养体,纤维结肠镜检。
3. 治疗:
3. 粪便中脂肪的定性和定量检查。
特殊检查
• 1、小肠镜、结肠镜检查:纤维或电子结肠镜检 查可以清楚地观察直肠、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粘膜 情况并可作活组织检查加以定性,可发现直肠结 肠肿瘤、炎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病、 肠道特异性炎症等。 • 2、X线检查:全程钡粲或钡灌肠检查,可观察胃 肠道粘膜形态、小肠分布情况、胃肠蠕动功能, 并可发现胃肠道肿瘤。 • 3、腹部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对发现原 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有帮助。
BACK
分泌性腹泻
是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的 腹泻。特点为: 粪便量多,水样,无脓血,一般无腹痛; 粪便液体的离子含量与血浆类似,PH偏碱或中性; 禁食后腹泻仍持续, 1 细菌肠毒素:只促进肠上皮细胞主动分泌,并不引起肠粘膜组 织的明显损伤。霍乱弧菌、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及沙门菌是其 代表。 2 内源性促分泌物:体内产生的某些肽、胺和前列腺素等物质均 具有促进肠道分泌的作用,如VIP瘤。 3 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如胆酸、脂肪酸、某些泻药等。 4 其它:如分泌性直肠或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先天性氯化物腹 泻、先天性钠腹泻,肠道淋巴引流障碍包括广泛小肠淋巴瘤、 肠结核、克隆氏病等。 BACK

腹泻的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腹泻的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腹泻的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目录
• 腹泻概述 • 腹泻的诊断 • 腹泻的鉴别诊断 • 腹泻的治疗与预防 • 腹泻的护理与康复
01
腹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腹泻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症状, 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 改变等。
分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 非感染性腹泻。
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的鉴别
功能性腹泻与器质性腹泻的鉴别
功能性腹泻通常由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而器质性腹泻则是由肠道炎症、感染、 肿瘤等原因引起。器质性腹泻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而功能性腹泻则较少 出现这些症状。
细菌性痢疾与急性胃肠炎的鉴别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排脓血 便等症状,而急性胃肠炎则是由食物中毒、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呕吐、 腹泻等症状。
注意保暖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宝宝腹部受凉。
预防再次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调整饮食结构
根据宝宝病情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减少脂肪 和糖分摄入。
特殊饮食护理
对于乳糖不耐受或过敏的宝宝,需采用特殊 饮食护理方案。
补充营养素
针对宝宝具体情况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 养素。
咨询专业人士
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的鉴别
感染性腹泻通常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而非感染性腹泻则由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感染 性腹泻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而非感染性腹泻则较少出现这些症状。
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鉴别
急性腹泻通常病程较短,症状较轻,而慢性腹泻则病程较长,症状较重。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
观察病情变化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
对症治疗
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如因感染引起的腹泻需使用 抗生素治疗,因过敏引起的腹泻需避 免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
针对病因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戒 酒、调整饮食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作 息和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腹 泻。
谢谢观看
寄生虫性腹泻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 如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 虫等。症状包括粘液便、 腹痛、体重下降等。
非感染性腹泻
食物不耐受
功能性腹泻
由于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引起的 腹泻,如乳糖不耐受、麸质不耐受等。 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等。
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可能 与情绪、压力等因素有关。症状包括 腹痛、腹胀、腹泻等。
内镜检查
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疑似肠 道器质性病变者,可进行结肠
镜检查或小肠镜检查。
04
腹泻的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腹泻期间,应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如稀饭、面条等。严重腹泻时,需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补充水分
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 盐。
霍乱
常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大便 呈粘液脓血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起病急骤,剧烈腹泻伴呕吐,大便呈米泔 水样,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常出现 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肌肉痉挛。
慢性结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 便或脓血便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 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

体征表现
脱水
腹泻可能导致身体失去大 量水分和电解质,表现为 皮肤干燥、口渴、尿少等 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8-24h
恶心
,
,可在短
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四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④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谜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2、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特点;②典型的临床表现调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五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人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1、临床特点腹水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2、诊断依据①有诱发因素;②粪便中有假膜;③肠镜活检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六血吸虫病
;腹泻大
;粪
;腹痛与
;镜检
;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粪便的性质与阳性率关系甚大,一般的规律是:脓血样便>血性部液便>税液便>成形便;
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鉴别,主要依靠粪便镜检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或抗阿米巴治疗有效;与其他慢性腹泻的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诊断性治疗;
二溃疡型肠结核
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日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主要诊断依据:①有结核中毒症状;②肠镜活组织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③抗结核治疗有效;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肠道菌群失调
在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不超过 10%,芽胞菌与酵母菌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O%以上人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出现腹泻;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诊断依据:①多有诱发因素,如体质衰弱,应用广谱抗生素等;②大便菌谱分析;③调节菌群治疗有效;
四大肠癌
大肠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便血等;
达10
状,
大;
,为假息肉;
,结合我
1项;或③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活检证实;
六克罗恩病
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1、常见的症状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有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有脓血;发热、体重减轻也常见;
2、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瘦管形成,肠穿孔形成肠壁或肠管周围脓肿,肠梗阻等;
3、线征有: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②可有裂隙状溃疡、肠管边缘有较深的毛刺;③假息肉呈颗粒状充盈缺损;④鹅卵石样改变;⑤肠管可有多发性狭窄;
4、肠镜所见病变呈跳跃式,溃疡深而不规则或为纵行溃疡,可有假息肉形成;组织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5、诊断依据①临床症状典型者均应考虑本病;②典型的X线表现;③肠镜有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改变;④病理组织学检查;
Crohn病与肠结核鉴别较困难,特别是增殖型肠结核;如临床上不易鉴别,可通过肠镜进行活组织检查,也可进行试验治疗,必要时剖腹检查;
七胰源性吸收不良
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五其他:可用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凝胶、铋剂、硫糖铝、麦滋林-S等
吸收不良综合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老年人吸收不良综合征症状往往不典型,以腹胀、腹泻、贫血或骨痛为主要表现;老年人容易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原因与老年人消化系统退行性变化有关,变化较显著的是胃、小肠和胰腺;人到老年期后,小肠茸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小,胰腺逐渐萎缩,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变化使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道憩室炎和憩室病显著增高,加之退行性变化所引起的热量摄取不足和营养失调,均可促成或加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疾病描述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一种由小肠对营养物质吸收受到障碍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分为原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