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切点选择
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摘 要]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普遍存有教者在文本外部倒腾,学生鉴赏力得不到提高的问题。
本文意从关键词句、作品线索、叙述视角以及矛盾错位四方面,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切点选择,以提高学生鉴赏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阅读 切点选择 鉴赏能力在当下高中小说教学中,学生在文本的鉴赏上普遍存在抓不到精微处,还原不了人物,品不出内涵,赏不出艺术特色等问题。
学生能否走进小说所呈现的形象世界,获得阅读体验,这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所选的鉴赏切点是否适当,切点选择得实、准、巧,则能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能让学生于鉴赏中获得解读方略,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现我将结合个人教学研究与实践,略谈几种切点的选择。
一、以关键词句为切点,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发现言语的精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品其语才能会其意。
小说属纯文学作品,阅读自然应将注意力放在作者的言语表达智慧上,若止于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说,文本解读势必是一种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
以关键词句为切点,即抓住文中隐藏的作者和人物心灵密码的词句,引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比较、还原,以读懂作者特殊语境下的言语意味、意图。
小说中的关键词句,可以是作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可以是重复出现的词句,可以是超越常规而用的陌生化词句,也可以是冗繁拖沓的词句,甚或是省略句、虚词、标点等。
如在《宝黛初会》中,写王熙凤的“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又忙携黛玉之手……”这两句中的“忙”字,据“忙”的字义及内外语境,学生便可初识文本中的人物个性。
前一“忙”字从内语境看,写出了王熙凤神情变化之速,其悲之虚情不言而喻,从外语境看其“忙”之因,系听了老祖宗之语,其对老祖宗的讨好逢迎之态自然而显;后一“忙”字再见其态度变化之快,其表演之刻意求工,其处事之圆滑世故、锋芒暗蕴,便可一品而出。
再如在《祝福》中,“祥林嫂,你放着罢”“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三句,可让学生结合内外语境感悟祈使句、倒装句使用上的意味,学生便能在解读中关联起说者、听者的精神生命,参悟作品意蕴了。
谈小说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二 、 小 说 切 入 点 的情 境 化 小 说 教 学 切 人 点 的 情 境 化 ,究 其 实 质 是 以 学 生 小 说 阅读 初 感 为 起 点 ,将 小 说 内容 加 以 转 化 与 开 发 ,并 以 问 题 的 方 式 呈 现 出 来 。 问 题 是 师 生 课 堂 相 互 探 讨 、生 成 体 验 的 凭 借 ,那 么 切 入 点 的 情 境 化 就 是 小 说 切 入 点 的 问 题
学 生 思 维 的 契 合 点 ,能 迅 速 集 中 思 维 , 直 奔 学 习 重 点 , 准 确 抓 住 整 篇 文 章 的要 害 ,一 石 激 起 千 层 浪 。 既 能 拉 开 学 生 与 文 本 的 距 离 ,有 挑 战 意 味 , 激 发 其 探 究 热 情 , 又 能 随 着 学 习 的 深 入 逐 步 拉 近距 离 。 3作 为 切 入 点 的句 子 应 该 是 新 颖 别 致 ,给 人 耳 目一 新 . 的 感 觉 ,富 有 启 发 性 和 情 感 化 。 前 苏 联 著 名 教 育 家 赞 可 夫 认 为 .教 学 法 一 旦 触 及 学 生 的 精 神 需 要 ,这 种 教 学 就
虑恰 当 的 角度 和 时机 。贴合 学 生 小 说 阅读 的实 际 心理 .
1 教学过程 而言 ,切入 点应该 是高屋 建瓴 。起 提纲 . 对
契 领 牵 的 作 用 。选 择 能 强 调 、 突 出 文 章 思 路 的 句 子 作 为 教 学 支 点 , 支 撑 起 教 学 重 点 , 使 文 章 思 路 显 而 易 见 ,又 不 增 加 内容 性 信 息 。
析 结局 为切人点 ” ,也 可 以 选 择 “ 味 语 段 为 切 入 点 ” i 品 t ] 等 等 。 但 是 各 个 切 入 点 的 选 取 也 不 是 孤 立 的 , 教 师 要 依 文 选 法 ,灵 活 使 用 。 一 个 合 适 的 切 入 点 “ 以 使 文 章 思 可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和运用
字词 障碍和初步感 知了课文 内容后 , 以引导学生感 受外祖 母的形象为切入
点 ,我设计 了这样一个话题 : “ 如果 让文中的外祖母做你 的外祖母 ,你愿
目标的达成。具体操作 程序如下 :
我首先选 择以标 题 “ 三个太 阳” 作为切入点分析出全文的思路 :哪儿
容。读完课 文后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 语 表述时 ,学 生用 的都是本 文 的课
题 ;用一小段话表述时 , 学生用的都 是课文的前两句 ; 一大段话或几小 用
要是通过对外 祖母 形象的细致 刻画 ,
表现 了外祖母 的乐观、坚毅和慈爱以
及对 “ ”一 生 的影 响 ,抒 发 了 我
二. 根据文章 本身 内容、结构 所
呈现出来的不 同的特点。灵活选择切
入点。
根据体裁 特征 、写作要素选 择切 人点 , 体现的是一种文体的文章的教
一
比,看哪位 同学的发现最多 ,发言
学设计思路。但 即使 同一文体 的文章 又会有各 自的特点 ,所以 , 对那些有 体的 束缚 , 自由、灵 活地 选择 切人
翥0间待比 I准8会 教备钟我 24 。们 0时 儿 分 1 . 7 6
段话表教 学 与研 究
“ 我”对 外祖 母的热 爱 、感激 之情 。
因此要体会和理解 文章的主题 ,就必 须落实在对外祖母 这一人物形象 的感 受上 。在指导学生 朗读课文 ,扫除 了 阳的含义。我先以标题为切 入点 ,经 过引导 、讨论达成 目标一,同时又使 第二个切人点浮出水面 : “ 我要去南 极体验 生活 、画画 ! ”然后 以这句话 作 为切 人点 ,分别 由 “ 体验生 活 ” 、 “ 画画”切入到第 二个和第 三个教学 太 阳”的含义 , 而突现 了学生的主 从
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激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时教学效率,是阅读教学研究的焦点,而这一焦点问题,常常集中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上。
选好切入点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好的切入点大凡有如下特征:一、提纲挈领,切位准确切入点选择的依据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的知识目标和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能力目标。
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宏观调控教学,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提挈式地把学生引入求学之境,并且使学生少走弯路,能及时进入阅读的主阵地,控制学习的制高点。
比如讲授《智取生辰纲》一文,就可以从“智”着手,切入教材,从而提挈全文。
“智”说明对手不可小觑,是大智大勇的较量;“智”说明情节发展充满悬念,是环环相扣的精巧布局;“智”把天热心躁也写得像“孔明借东风”一样为梁山好汉所“借”,是天造地设般的安排。
抓住“智”字准确切入,学生就会提纲挚领,循序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二、触隐发微,切口小巧教学的切入点要着眼于小,成就于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往往越是细微的触点,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是细小的疑点,越能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越是细节性的问题,就越能充分给予学生运思驰神的空间。
着眼于小往往让学生感到真切和实在,如教学《荷花淀》如果直接从爱国主义着手,就会把这篇具有散文语言的特点和诗歌般意蕴的小说讲得枯燥乏味,成为泛政治的教条。
如果选择小说中的典型景物“荷花”着手,就会使教学增色不少,先让学生看作者在哪些地方写到了荷花,荷花有何特点,如此美色美质的荷花,自然会让学生心驰神往,进入情境,然后顺水推舟,学生就会由荷花平凡、美丽而又为白洋淀地区的人民默默奉献一切的特点,联想到那些在白洋淀中成长起来的白洋淀妇女。
从“荷花”切入课文,既明白了作者以物喻人的巧妙构思,同时又体会了白洋淀妇女敢担道义,挺身卫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浅析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浅析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聚会,而阅读教学就是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教师、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围绕话题而展开的聚会。
那么,如何找准文本切入点,确立师生共同探究的话题成为这次聚会有无成果的关键。
下面就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和创造水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第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小说语言材料,提升语言使用水平。
对于小说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所以,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话题所能涵盖的多维性以及学生认知水准所能达到的层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的水平。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协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菲利普夫妇“是否能够躲开于勒”。
正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亲兄弟;反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菲利普夫妇有自己的苦衷。
于是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讨论。
正方自然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
他们认为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完全是亲情的缺失,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反方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值得同情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从引起学生兴趣、生活实践中抓住切入点、文学作品的魅力切入、跨学科融合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角度来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通过多样的切入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寻找不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切入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学生兴趣、生活实践、文学作品、跨学科融合、文化素养、多样性、综合能力、教学效果。
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与理解,不仅可以提高人际关系,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拓展眼界,培养出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个人品质。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切入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切入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突破口,切入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选择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作为切入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
切入点有助于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作者:李兆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14期【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鲁迅先生的小说。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小说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还能使学生掌握小说含蓄生动、挥洒自如的写作特点,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本文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例,谈一谈如何找到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关键词】小说阅读切入点鲁迅小说小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虽然其内容是作者虚构的,相比于其他问题,具有篇幅长、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线索众多等特点,也因其曲折婉转、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选入了小说体裁的文章,足见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小说的内容,掌握小说的主题,完成教学目标,应当依据小说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突破口,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还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有个性、有见解的认知。
本文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为例,谈一谈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人物描写为切入点一篇优秀的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特点,而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手法就是人物描写,即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进而使人物全面、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人物描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与人物相关的环境和故事情境,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作者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对三个阶段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描写,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表明祥林嫂虽然是年轻寡妇,但她挺精神,且勤劳朴实。
第二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以《红楼梦》的教学为例
课堂点睛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蒋伯潜等教育家就指出了“文选式教科书”的不足,并提倡学生要阅读整本书。
如今,新版语文教材也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了“学习任务群”。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书籍,带领他们走进作品。
本文就以《红楼梦》为例详细谈谈。
一、从环境描写切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量,但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依旧会遇到各种困难,特别是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他们还是会觉得难以坚持读下去。
对此,教师应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就可以从环境描写切入,让他们关注书中描写环境的语段,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红楼世界”。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
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去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展现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灭亡的封建制度。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由此带领他们走进作品,设身处地地感受书中人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作者借林黛玉的眼睛带领读者了解了贾府的环境。
荣禧堂是贾政的住所,东边的耳房里不仅有“猩红洋罽”“大红金钱蟒靠背”,还有“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可见其华贵;但是东廊的小正房里却都是半旧的“青缎背引枕”“青缎背引枕”“弹墨椅袱”,这显然和贾府的“富丽堂皇”是不相称的。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找到答案:贾政与贾敬、贾赦、贾珍等人都不同,他是正统的读书人,恪守封建礼法,谦恭厚道,人品端方,每日只看书著棋,同一众清客闲聊,并不喜好繁华奢侈的生活。
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教学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教学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指确定一篇文章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分析,以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选好阅读的切入点,抓住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能帮组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总结的一些寻找课文切入点的规律,讲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标题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
许多情况下,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因此课文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词语作为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土地的誓言》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土地不会说话,怎么有誓言呢?土地的誓言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批文入情,破解疑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向土地发出誓言——为解放东北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作者为什么在文末才立誓,文章前半部分写什么内容?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全文内容及布局有了全面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一篇好文章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章的材料与材料、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能够找缝合材料与段落的蛛丝马迹,也就是线索性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为我们寻找切入点、分析文章提供了思路,沿着这条思路,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各部分的结构、脉络。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以“散步”为线索,把所有的材料编排都沿此线索而运作,在运作中尽量出现些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在波澜起伏中表现文章主题。
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一线索,沿着线索找出文中发生分歧的语段仔细揣摩,便可以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以文章的结局为切入点许多文章的结局总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思考,如果从结局切入,可以使学生依果求因,追根溯源,调动阅读兴趣。
小说阅读教学及切入点设计
小说阅读教学及切入点设计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是带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丰富想象力的文学体裁。
小说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本文将探讨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切入点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小说阅读教学。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小说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此外,小说阅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情商和人生智慧。
因此,小说阅读教学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切入点设计为了有效地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以下是一些切入点设计供教师参考。
1. 文本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小说的背景信息、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小说的主题等方式来导入文本。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并提高他们对小说的兴趣。
2. 人物角色分析学生可以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该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该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等方面。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提升他们对人性的洞察力。
3. 情节解析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关键情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情节的起伏、高潮迭起以及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等要素。
通过深入解析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安排,提高他们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能力。
4. 主题探讨小说通常包含一定的主题或思想内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主题,并帮助他们理解作者通过小说传递的价值观和观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探讨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5. 阅读体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体验分享,让他们有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感受和思考。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对小说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_两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_两论文导读::这尤其体现在小说阅读教学上。
这里的“切入点”也即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果然于勒给菲利普的两封信。
论文关键词:小说,切入点,两,解法各异正文:这里的“切入点”也即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我们知道,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常态下学生自己的阅读是有区别的,它是建立在常态阅读基础之上的一个阅读提升过程,它不必也不能按部就班逐行逐节按顺序阅读。
这尤其体现在小说阅读教学上,因为小说往往因篇幅长、人物多、情节跌宕起伏而令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准确提取有用信息。
怎么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教学起来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好比钻井采油,选好一个突破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深入课文“内核”。
如有教师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问(尽管该文是散文,但突破口的选择与小说阅读一样):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有“我的保母”、“长妈妈”、还有直接称呼“阿长”这三种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把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作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要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深入文章也难;你解决了这个问题,文章也就能准确破解。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仔细品味,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与“半”字有关。
(“半懂不懂”“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打了大半夜”等)有教师就以“半”字为切入点两,深入挖掘人物灵魂,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效果极佳。
下面谈谈我是以怎样的“切入点”来教《我的叔叔于勒》的。
我曾在以往多次讲授《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是名篇,所以每次备课,都十分认真,仔细研究《教参》,查阅各种资科,甚至从别人的教学实录中寻求启发。
精心的准备,当然会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然而总觉得名篇并未教出新意。
这次又要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于是憋着劲,想从备课中发现新意。
果然于勒给菲利普的两封信,让我眼前一亮——该文中似乎蕴含着许多“两”。
如能从分析文章中的“两”入手,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从中获取思想上的教育。
以《红楼梦》为例谈阅读切入点的选择
2020.05于漪老师建议:“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走势,对课文文本进行筛选,精选几个可以辐射到面上的点,联点成面。
”这启发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同时实现几个教学目标,可以打破单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选取阅读切入点的局限,根据各个具体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多样地选取多个切入点,通过切入点间的相互链接、变换,从而展开流畅、高效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从作家身世切入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自传。
吴敬梓之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夏洛蒂·勃朗特之于《简·爱》中的简·爱,奥斯特洛夫斯基之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作者与作品人物有着鲜明的对照关系。
因此,在教学《红楼梦》时,我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通过查阅文献,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我教给学生关于作家的文学常识口诀:名(字)、时(代)、地(域)、家(庭)、评(价)、作(品),请学生从这些方面介绍曹雪芹。
另外我还告诉学生,曹家是一个文学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影响。
从这个角度切入使学生明白,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使他对统治阶级有了清晰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环节知人论世,学生提高了文献索引的能力,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从时代背景切入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即时代背景,使人物更生动,故事更合理。
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更应该注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红楼梦》作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伟大悲剧作品,对于小说的背景,师生是这样合作探究的:首先启发学生将《红楼梦》的有关典型环境和社会背景章节锁定在第三回和第四回。
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作者:田振明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22期〔关键词〕语文教学;小说阅读;标题;切入点;背景;情节〔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2—0123—0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拥有完整的布局、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及在现实之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新课标》对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作出了如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文就以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例,谈谈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几种选择。
一、从对标题的解读切入,构建对写作思路的认知小说的标题或点明中心,或是行文的线索,或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点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以上兼而有之。
如“美国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夫妻在圣诞节来临时各自卖掉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换来对方向往已久的礼物,最终得到了更珍贵的礼物——不因贫贱而黯然失色的真挚爱情。
“礼物”既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又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解读标题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理清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理解标题中“麦琪”的含义,寻找小说标题中的“礼物”,探究标题“麦琪的礼物”的深层含义。
二、从对创作背景的认知切入,构建对创作价值的理解小说创作的意图和小说的创作背景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的宗旨是反映现实,贬恶褒善,表达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美好愿望,其创作初衷往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绝不是作者随意的妄想虚构。
《麦琪的礼物》也不例外,小说中主人公德拉,几乎就是作者妻子的影子,德拉与吉姆辛酸的爱情,几乎就是欧·亨利与妻子甜蜜辛酸生活的写照。
吹尽狂沙始到金——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
JIAOCAI / 教材傅友禄吹尽狂沙始到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过程中,以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展开对话,从什么角度开始对话,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好对话的话题(切入点),就能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以下一些寻找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方法。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 窥一斑见全豹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寄寓着作者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多方面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审视分析,找出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然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文章题目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笔者在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时,就把文章的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从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会从课文中找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个答案,教师因势利导点出文章的敌论点和作者的观点。
接着提问:这两个观点是建立在什么论据基础上的?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感情?学生围绕问题层层剖析,并找出表达讽刺效果的语句品读,理解走向深入。
又如:笔者在执教《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时,抓住文章的题目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工具的简陋,山的高大,人之少,还有智叟的反对)移山的动力是什么?(得到了妻子、遗男的帮助)移山的结果是什么?(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借助于文章的题目,把它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借助于朗读,顺势就把文章的内容、写—— 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65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3法、主旨都自然地引出来,学生就能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
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
、
从 线 索 切 入
线 索 就 是 作 者 的 行 文 思 路 。 一般 叙 述 性 的 文 章 都 有 叙 深 入 解 读 文 本 。 还 比如 学 习 《 提 辖 拳 打 镇 关 西 》 时 ,教 鲁 事 线 索 ,或 以 人 为 线 索 , 或 以物 为 线 索 , 或 以情 感 变 化 为 师 可 以 设 计 “ 达 为 什 么 不 把 郑 屠 扭 送 到 衙 门 , 并 告 他 一 鲁
示 的 。 因 此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抓 住 “ 子 ”这 根 线 作 为 切 噤 : 多 凄 凉 , 多 悲 惨 !那 么 祥 林 嫂 是 怎 么 死 的 呢 ? 小 说 在 套 入 点来 探 讨 , 能 够 起 到 纲 举 目张 的 效 果 , 可 以这 样 提 问 : 开 头 就 给 读 者 设 置 了 一 个 悬 念 ,引 起 读 者 急 于 阅读 下 去 的
理解 小说 的起 点 ,具 有 “ 牵一发 而动全 身 ”的显著 特点 。
本 文 将 从 以 下 几个 角 度 略 谈 小 说 阅读 教 学 中的 切 入 点 :
一
充 满 了 笑 声 ,那 么 , 悲剧 里 怎 么 会 充 满 笑 声 呢 ? 接 着 引 导 学生 阅读分析 :哪些人在 笑孔 乙己?笑什么 ?为什么笑 ? 不 同 人 的 笑 有 什 么 独 特 内 涵 ?为 什 么 以笑 写 哀 ? 从 而 步 步
明什 么 ?学 生按照 问题 层层深入 探讨 ,就 能很 自然 地把握 的 ? 病 死 的 ?被 地 主 阶 级 打 死 的 ? ( )杀 死 祥 林 嫂 的真 三
文章的主题。
二 、从 疑 点 切 入
正 凶 手 是 谁 ?然 后 引 导 学 生 阅 读 文 本 , 逐 一 解 决这 三 个 问 题 ,从 而 完成 教 学 任 务 。
小说类语文教学设计原则
小说类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常见形式,是中学语文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小说类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对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阅读为核心小说是一种需要阅读来理解和欣赏的文学形式,因此,小说类教学设计必须以阅读为核心,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联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二、以情境为切入点小说中的情境是故事发展和情节展开的基础,因此,小说类教学设计应以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塑造、形象描写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三、注重细节阐释小说中的细节不仅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和生动描绘人物形象,更可以影响故事的主题和氛围。
因此,小说类教学设计要注重细节阐释,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细节,通过分析细节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注重实践性小说类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同时,教学设计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
五、突出人文关怀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载体,它可以传达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因此,小说类教学设计要突出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学设计还要注重人性关怀,通过小说对人性的揭示和塑造,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多样性和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
六、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传统的经典作品,也有现代的新锐作品。
小说类教学设计要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学风格的小说进行阅读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找准小说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作者:周士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12期当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时,总会感觉他小说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就像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一样,这就是作者运用语言美的最直观体现。
鲁迅先生的小说含蓄生动、泼墨自如的写作特点正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语言教学也是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只要找到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一.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那就得增加小说阅读的数量,细细品味小说的内涵等,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小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加引导,使学生能够针对小说的内容和情节进行多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品味小说中的关键词句。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故事情节等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小说的美。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紧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中富含许多隐藏的情感基调,有针对性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中的神韵。
在学生朗读时,对语速和语调要有所调整,并加以引导,起到培养学生的语感的作用。
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
在想象中加强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会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意境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阅读过程中,品味用语如何去品析小说中的用语,是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
学生缺少的就是品悟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那些不足之处,然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强化教育。
即要强化学生对品析语言方法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练程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领悟人物神态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阅读中充分品味小说中的用语,然后,在讨论中,说出自己对作者用语的感受。
小说鉴赏教学切入点的探究
小说鉴赏教学切入点的探究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初读小说的人都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所谓“看热闹”实质上就被小说情节吸引。
这个过程只不过是小说鉴赏的初步阶段而已,大多数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往往只重视这一环节,当然这个阶段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积累感性材料的过程,但作为一个“鉴赏”小说者,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还要“钻”进去,成为“内行”。
如何才能“钻”进去呢?笔者就这一点谈谈小说的鉴赏问题。
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感人。
“感人心者莫乎情”,小说故事中所蕴涵感情是打动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动力。
这种感情能否拨动读者的心弦,关键要看这种感情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普遍性。
“为文选情”或者“一己之情”是很难感人的,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很重视“情’的作用,使许多多情的读者泪如雨下。
当然,这种情是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首先要“看热闹”,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中体会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感情,以情的真假来判断评判小说的优劣。
在小说鉴赏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让学生尽情的看热闹。
当然,不同的学生阅读水平不同,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讲故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讲故事”不仅可以清楚的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写出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让学生在看热闹的基础上接受“情”熏陶,愿意“轻轻的靠近”它。
当然,在许多小说的叙述中,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作者往往会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一个活动背景,我们称它为“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许多小说中占有很大篇幅,它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药》的第一段所描写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聚会,而阅读教学就是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教师、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围绕话题而展开的聚会。
那么,如何找准文本切入点,确立师生共同探究的话题成为这次聚会有无成果的关键。
下面就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第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小说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小说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话题所能涵盖的多维性以及学生认知程度所能达到的层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正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亲兄弟;反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菲利普夫妇有自己的苦衷。
于是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讨论。
正方自然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
他们认为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完全是亲情的缺失,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反方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值得同情的。
”我问:“为什么呢?”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因为于勒的恶行,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被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
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后来他们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
”我说:“说得有道理,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
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拮据的生活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
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辩论中的发言都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
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落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
除了正方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
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通过辩论,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探究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情感的体验、口语的表达均得以很大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设计小说阅读教学探究的话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小说文本和学生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特点,选择好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让教师和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这一种特殊的聚会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冯为民)编者按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如果教学内容出了问题,其教学的价值取向就一定出了问题,教学也就是失败的甚至是危险的。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关注点仍首先聚焦于怎样教,并未首先关注教什么。
小说作为纯文学体裁,是作家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载体,是作家精心锤炼和建构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现的创造产品。
面对这样的教学文本,该如何准确确定其教学内容呢?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冯为民老师来谈谈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小说一旦进入了教学情境,就不是小说仅有的原生价值(传播信息的价值)了,而是成了具有教学价值(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材,成了师生共同面对的阅读文本。
一篇作为教学文本的小说内容不能简单等同于现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蕴涵在该小说内容之中的,有时又恰恰是生成的超出该小说之外的内容,这种此言而彼意的收获恰恰是喜出望外的难以预设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说作为教学文本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必须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目标。
要准确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首先就必须厘清教学内容是什么。
简单地说,教学内容是指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要求,是教材的诉求,也是学生的诉求。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学作品的特质。
语文教学自然以语文教材为载体,语文教学内容当然包含语文教材内容,但比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得多,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做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
从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关系来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小说为载体,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小说的结果,语文教师必须对作为教材的小说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
”小说更是如此。
这既给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给语文教师在可以教什么、适宜教什么、实际教什么、教的效果会如何等方面的选择与预测提出了难题。
因为如何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应该教什么和不应该教什么是有一定规范的,是有章可循、有范可依的,这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选择和判断其教学价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能力。
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语文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与能力。
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极富艺术张力的小说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视野,就具有了其特有的教学价值,其教学内容指向就必须是相对集中的。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教学的目标为依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小说教学的总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具体而言,作为必修课中的小说的教学内容则定位在“了解”和“鉴赏”上。
“了解”要求并不高:了解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的要求则相当高:“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而作为选修课中的小说教学,则要求更高: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朗诵小说,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
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必修或选修小说课时必须清楚的教学内容,教学小说时也只有如此确定教学内容,才能使小说教学上出真正的语文味和文学教育味来。
就具体的小说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要因文而异的。
这里的“因文而异”不是指教学内容的随意和盲目,而是强调四个“关注”:关注编者、关注作者、关注学生、关注教者。
从关注编者的角度看,小说一旦成为教材,就一定具有了编者所认可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材层面的小说,有的已明显带有编者对如何确定有效教学内容的暗示、点拨与引导。
教材的编写过程既需依据课程标准,又需顾及整体体例,还需立足文本特点,并最大可能地预设其应该承担的教学价值,其中包括可以确定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用教材教时,便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过程实际已进行了某些教学化处理,如提示、注释、相关链接、练习等,一旦把握好教材编写意图,就能较快地零距离接触到教材的教学层面。
不过编者意图有时是显豁的,有时则是相当隐蔽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用慧眼去发现。
如编者的模块观、专题观、板块观、单元观、单篇观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具体小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语文教师必须用心揣摩。
语文教师如果领悟了编者意图,则教学内容就容易确定得多,且从教学进程看,其在“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等方面更容易走捷径,更容易见成效。
从关注学生的角度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可能起点(“学生可能知道什么”),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差异,准确断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和将要达到的更高目标,即“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将需要什么”。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更要建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链接。
因为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小说文本,实际上就是面对一个陌生世界,其中存有一个“此在”与“彼在”的鸿沟。
如何引导学生融进小说文本、整体把握文本是发掘小说文本资源、确定教学内容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消解学生陌生感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让学生在温故而欲知新的期待中渐入佳境。
为学习者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差异,以学定教,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还要顾及学生“想学什么”。
从关注文本的角度看,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进入教材的具体小说并不就等于是教学内容,而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尊重文本,精心解读文本,力求发现文本的艺术本真并在领悟中学会自我构建,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小说文本是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唯一静态的存在方式,也是小说这类文学作品进入阅读教学视野的唯一起点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