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我们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接着在我们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然后探讨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提出了路径探索和建议,以解决现有问题。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分析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重要性、路径探索、建议、研究成果、展望、社会发展影响1. 引言1.1 研究目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存在的挑战,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城乡社会保障资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全民共享社会保障的目标。
通过研究,可以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通过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2 研究意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差距,保障全体人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二、提高社会稳定。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出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稳定性,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和谐。
三、促进经济发展。
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市场需求扩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州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若干思考
郑州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若干思考“统筹城乡”作为新时期战略的提出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部分城乡居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出现了巨大差距,并且这些差距还将持续存在和扩大,郑州也不例外。
这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城乡差距且不断扩大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换句话说,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客观存在并不代表其有合理性,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和谐已经越来越阻碍郑州城市的发展,所以要正确认识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郑州城乡差距存在的原因思考城乡统筹作为一个战略被提出,与中国经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息息相关。
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同步,在工业化的成长阶段,中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本身对这种现象。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往往初级产业部门就业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就业增加。
“劳动力转移受预期收入、就业、政府支出的分配、生产结构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致。
嘧一定经济发展阶段。
工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农业则意味着落后的生产力;也可以认为是两大部门的生产方式不同,工业是可以重复、连续不断的机械生产。
农业则必须与自然生产交织,增加了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问题的复杂性:还可以认为是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需求决定的收入弹性不同,工业产品需求弹性高。
而农产品需求弹性低。
但最本质的是工农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郑州市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乡村的发展,可以说郑州市城乡差距是有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基本生产资料,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加上传统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的边际生产率会逐渐趋于零。
而现代工业使用的资本、技术和设备可以再生,规模可以扩大,技术进步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增长。
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18·2016年2月下城乡规划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问题陆晓宏(杭州市规划局富阳规划分局)【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二元结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部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促进城乡一体化成了这些地区的首要发展任务,同时城乡一体化也是城市化的必经过程,因此分析总结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总结分析其发展模式,会对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问题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目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区域经济体不断崛起的经济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这些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值得借鉴的模式。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且农村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了城乡共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沿海地区很多的县镇都是中国的经济强县,进行农村经济改革的时间较早,步伐较快,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带动并促进了沿海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区,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但近年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培养成熟,致使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发展缓慢,这也制约了中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是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最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决定了西部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
实践表明,西部地区并不具备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建工补农模式的条件,而是应选择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推进模式。
浅谈统筹城乡发展
考验 , 由此引发的一 系列的问题也令人深思 。其一 , 中国是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以淮北市为例浅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淮北 市是一个 由单一 的煤炭城 市 , 逐 步发展为以煤炭、 电力、 纺织、 酿酒为主 , 多 行 业 共 同协 调 发 展 的 能 源 基 地 , 是 皖 东 北 地 区 和 陇 海 一 兰 新 经 济 带 重 要 的 工 业 城
市。
近年 来 , 淮 北 市 坚 持 把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改革作 为强大动 力, 在 积极 推 进 城 乡 基 础 设施建设、 城 乡 公共 服 务 、 城 乡就 业 和 社 会 保障 、 城 乡基 层组 织 建 设 一 体 化 方 面 进 行 了开 创 性 的 探 索 , 取 得 了 明显 成 效 , 城 乡融 合 发 展 的势 头 越 来 越 好 。 然 而 准 北 市 经 济 结 构调 整 、 城 市 转 型 发 展 刚 刚起 步 , 土地 和 资金供需矛 盾突出 , 统 筹 城 乡 改 革 发 展 亟 约 。 待突破 。 针对 在城 乡发展 中的种种 问题 , 淮 北 4 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在 集 约 节 约 利 用 土 地 的 同时 , 加 快 城 市 展 开 积极 探 索 。 市 向周 边 延 伸 , 拉 大 城 市 骨架 。 通 过 各 种 类 型的 经 济开 发 区 、 工业集中区、 特 色 产业 园 1 高起点规划 引领城市发展 强化规 划的龙头 地位和 刚性约 束力 , 区、 高新 技 术 园 区 、 文 化 科 技 城 等 建设 , 通 统 筹城 乡发 展 必 须 有 超 前 的 总体 规 划 、 重 过 引 进 和 建 设 大 项 目 , 使 之 成 为 中 心城 市 大 专项规划和 控制性详细规 划 , 要 从 国家 持 续 发 展 的 新 空 间 、 区 域 经 济 的新 增 长 极 生态城市 、 卫生城 市、 园林城市等高标准 、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新 集 聚 区。 加快城 市“ 东进 、 西延 、 南扩 ” , 实 现 相 高水平出发 , 规 划 设 计 城 市 的 建设 布 局 。 按 照 城 乡一 体 化 和 新 农村 建 设 的新 形 山 组 团 与 濉 溪 组 团 、 烈 山组 团 基础 设 施 共 势、 新要求 , 修 编 和 完 善城 乡一 体 化 规 划 纲 建 共 享 , 拓 展 城 市 发展 空 间 。 加 大 市 域南 部 壮 大百善、 临 涣 区 域 副 中心 , 打 要、 空 间布 局 规 划 及 乡镇 总 体规 划 ; 编 制 完 开 发 力度 , 成重 点镇镇区控制性 详细规划 ; 结 合 当 地 造 段 园、 石台 、 南坪、 五 沟 特 色 重 点镇 , 优 化 实际 , 尊 重农 民意 愿 , 按 照 利于 农 民生 产 生 城 市 空 间 布 局 。 活 的原则 , 突 出“ 皖北 江南 、 文明准北 ” 特 加 快东 部 新 区 开 发建 设 , “ 十二 五 ” 末, 色, 编 制 或 修 编 完 成 新 农 村 建 设 示 范 点 详 东 部 新 区 建 成 区 面 积 达 到 3 5 平方公里 , 人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发布时间:2022-04-23T03:44:26.17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2期作者:杨秀丽[导读] 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杨秀丽中共望奎县委党校【摘要】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本文就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关键词】新时期;区域;战略、详细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处于稳定状况,但是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全国区域发展整体呈现收敛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区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不同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此,要求相关部门要适时更新现有的区域发展理念,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动能,从而达到提高区域间发展协调性、协同性的目的。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概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其实施的目的主要为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等的差异,真正实现区域高效、均衡发展。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区域间要素自然流动,合理划分区域功能,鼓励区域之间互相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以保证区域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除此之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将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三大战略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主要以区域本身主体功能与发展总体战略为实施基础,真正区域城镇体系、地区间协调发展。
另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能拓展现有的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真正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场景经济带建设工作和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协调我国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
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城乡统筹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思考
作用 ,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改变城乡二元 结构 ,建
立 平 等 、 和谐 和 协 调 发 展 的 工 农关 系 及 城 乡关 系 ,实 现
17 20 9 8— 02年我 国的城镇 化率仅上升 了 2 .7 。城镇 1 1%
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局面绝非一 日可破 ,时至今 日,城镇 化滞 后于工 业化 和非农化 的局面并未根 本扭转 ,滞后程
苏永 红 ,羊 乃 书 (. 1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1 1 2 四川大学,四 成都 60 1 0 3; . 3 川 1 4) 0
摘 要 :我 国经济 已经进入 以结构调整来 实现协调 持续发展 的重要 时期 ,城 乡结 构调整是 经济结构调整 的根本 所 在 。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 乡经济结构的重要 途径 ,城镇 化的重点在 于农村城 镇化 。分析 了农 村城镇化 问题 ,并 提 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一
非农化率却 分别 提高 了 2 . % 和 2 . %。改革 开放 以 67 24
来 ,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我 国城镇化带人 了快速 推进 的
轨道 ,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 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 ,并 逐
渐缩小 了城 镇 化 进 程 与工 业 化 和 非农 化 进 程 的差距 。
体化 。要实现这一 目标 ,就要发挥城市对农村 的辐射
u b n zto sa mp ra t p r a h t pt z h r a n r le o o csr cu e T esrs on fu b n z t ni r a iain i l i o n po c oo i et eu b n a d r a c n mi t tr . h te sp ito r a iai s l t a mi u u o u a r a iain Th rb e n r r u b n z t r n zd, a d t e c u tr a u e r u owad. r rlu b n zto . e p o lmsi u a r a ia in ae a ay e l o l n h o ne me s rs ae p tf r r K e r s: Ur a n rlh r no s Ru a ra; Ur a iain y wo d b n a d r a a mo iu ; u r ae l b nz t o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净减少的趋势 , 要适 时适度地进行乡村的合并 , 引导农 村人 口向条 件好的 中心村集聚 ,改善农 村基 础设施 和公共 服务设施水平 ,完善广大农 村地 区 “ 路 、 通 通水 、 电、 通 通邮 、 通讯” 件 , 条 提 高政府 政策性投资 和补助的效益。 加 强农 村 地 区 的基 础教 育和 劳动 技 能培 训 。国家要继续增加 农村地 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 整合教 育资源 , 大力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 提高 人 口素质 ,使农村 多数新一代的劳动力能 掌握一 定的劳动技 能或专长 ,使之有能力加入 到高素质 、 高技 能 、 专业化 的现代产业工人和服 务业员工队伍 中来 , 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 加快 乡村 居民点整理 , 提高 节约集约 用地 水平 。要下 大力气对农村居 民点 , 是对 “ 特别 空 心村” 进行综合治理。制定鼓励农 民宅基地与房 产在 农村集体 经济 组织 内流转 的政 策措施 , 投 入专项资金 推进废 气宅基地征收 管理与 “ 退宅
等多个 方面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 业的发展 、 农 农村 建设和管理方式的发展 ,以及农 民素质 的 综合提高 , 将从多个方面缩小差距 , 从而促进城 乡和谐关系的形成。
时, 随着 农村消费能力提高 , 巨大的农 村和农业 消费市场则会进一步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总之 , 通过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的推进 ,在生产 和消费环节 , 提供服务方面 , 在 都会强 化城乡经 1 . 2城乡联系进一步密切 , 乡一 体化进程 济社会联 系 , 城 促进 形成互动的 良性循 环发展 关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新型城 乡关 系下的村镇发展 问题 ,以引导村镇合理发 展、 改善农村 生产生活条件 、 进社会 和谐和促 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 目标。围绕这一综合 目标 , 要尽快 完善村 镇规划体 系 ,出台村镇规 划管理
浅谈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浅谈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大大增加,尤其是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使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于城乡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用地不合理,土地价格波动,城乡发展出现畸形。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特别注重土地规划看轻城乡规划,发展住宅用地的都用来发展商业,对城乡发展的总体布局重视不够,使得土地的规划脱离城乡规划。
所以,要实现城乡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形成互补协调、互利共赢的格局。
一、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
这两者在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及规划部门、规划时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
城乡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
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二、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乡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乡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乡规划,城乡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
浅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及措施
农 、以城 带乡的机 制 ,才能 完善 国家的社会 主 义经济
代化 管理 。档 案人 员 应全 面掌 握 现代 信 息 技术 ,利 阔 的 发展 空 问 , 民办 高 校档 案 管理 人员 应积 极提 高
用文 档一 体化 把 上级 来 文和 学 院 形成 的 文件 直接 进 档 案意 识 ,不 断提 升 综 合素 质 ,探 索 新 的档 案管 理
四 、结 语
高等 专 科 学校 学 报 4
如 J. 2 1, 开 展好档 案管理 工作 ,积极 为 民办高 校的教学 、 [] 孙 立 霞 . 何 加 强 高校 档 案 管理 工作 r]商业 经 济 , O0 4
科研 、管 理 等工 作 服务 ,是每 个 民办 高 校档 案 工作
生产 要素 优化组 合 、促进 城 乡协调 发展 的根 本举 措 ,
是 缩小城 乡差 别 、实 现城 乡共 同繁 荣 的途径 。
一
第三 ,推 进城 乡一体 化是 完善 经济体 制的要 求 。
现 在 国家被分 为城市 和 农村两 个差 别 比较大 的区域 ,
、
推 进 城 乡一 体 化 的重 大 意 义
第7 ・ 期 卷 第3
职 业 时 空
cE O N H e
。R R 研 AE OI RZ
浅 谈 推 进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意 义 及 措 施
曹 猛
( 山东茌 平 县 委党 校 ,山东 茌 平 2 2 0 ) 5 10
摘 要 :城 乡一体 化就是要把 工业与农业 、城 市与
校 的 改 革 和 发 展 , 也 为 档 案 管 理 工 作 开 辟 了 更 加 广
( ) 1 -1 7: 1 4 1 5.
浅谈城乡结合部的发展
浅谈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作者:高勇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1期摘要: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又是城市辐射农村的桥头堡,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重要纽带。
鉴于城乡结合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和探讨城乡结合部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社会必须积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问题;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引言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特殊地区,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农村的痕迹,是一个充满活力、非常复杂的区域,因其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各类活动密集,一直处在变化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它也不断外延,具有动态性;其二城乡结合部人口构成复杂,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容易孕育产生矛盾;三是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区域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从管理的角度反映出了非正规性,如非正规的就业、居住等。
如何促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我认为,当前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有一个适度超前的建设机制规划是前提,是基础。
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必须要规划先行。
当前,规划滞后是制约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长远的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土地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因此,当务之急必须要尽快制定一个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发展规划。
根据城乡结合部整体功能定位,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要与可能、生产与生活、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相互关系,突出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努力将镇村工业发展与区工业开发区建设统筹规划;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与商住区的开发建设统筹规划;具体的建设项目风格与总体城市建设风格统筹规划,使规划编制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我们可以制定了以林果业和畜牧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 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
以人为 本 , 就 是在 发展 中 以全 体人 民的 全面 发展为 出发 点 , 发展 中切实保 障人 民群 众 的根本 利益 , 不 断满 足人 民群众 日益增 长 的物质 文化需 要 , 使全 体人 民 共享发 展带 来 的成果 。
保 留其土地 经营权 , 允许其依 法经 营和有 偿转让 , 处 理好 城镇建 设用地 与 严格保 护耕地 的 关系 , 确立农 民宅 基地合 法使 用权和 转让权 , 引导农 民宅基 地
有序 流转 。
科学 发展 观的基 本要求之 一就是 协调发展 , 具体 来讲就 是在 发展 的过程 中
1 . 2 城 乡统 筹是 实现 经济社 会 全面发 展 的必然要 求
市场 经济 规律和 社 会发展 规律 , 促 进城 乡要 素 自由流 动和 资源优 化配 置 。
2 . 5 统筹 国 民收 入分 配
根据 经济社 会发展 阶段 的变化 , 调 整 国民收入 分配结 构 , 改变 国 民收入 分
科学发展 观的 一个重要 内容就是 全面发展 , 具体 来讲就 是在 发展 中坚持 以
经济建 设为 中心 , 全面 推动 我国 经济 、 政治 、 文 化和社 会 的发展 。 改革 开放 以来 政 策的 制定和 推行 , 给 经济 社会 的发展 带来 了十分 有利 的影 响。 但 从整 体上 来 看, 社 会的 发展速 度还 是 比较 慢 的 , 特 别是城 乡科 技 、 文化 、 卫 生等社 会事业 的
浅谈城乡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城乡发展 的水平 以及综 合实力 。当前 , 正在紧 紧抓住 国家实施 促进 中部 崛起战略 、国际国 内产 业梯度转 移的黄金 发展机 遇 , 以世界视野 谋划国 际化 发展战略 , 以国 内外先进 城市 为学习追
宾 峰
( 鹿寨县中渡镇 村镇建设管理站)
摘
要: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加速 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 城 乡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公益性 、 战略性 、 综合性 以及全局性
的工作 变得越 来越 重要 , 城 乡规划 涉及到社会 、 政治 、 经济以及 文化等各 个方面 , 是做好 城 乡建设 以及发展 的一项非常重 要的手段 。将城 乡规划做好 , 对于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 、 有效配置公共 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协调利益 关 系、 维护社会公平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 文主要 阐述 了城 乡规划的含义、 作 用、 意义以及做好城 乡规划的措施 。
2 . 3 加 强城 乡 规划 工作 ,是 贯彻 落 实科 学 发 展观 的迫
切 需 要
城 乡规 划 以 及 建 设 的 质 量 和 水平 很 大 程 度 决 定 于 该 地 区 的
2 城 乡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2 . 1 进行 城 乡规 划可 以使得 城 乡进行 可持 续发 展
根据 资料可 以显示英 国作为世界上 最早建立规划法律 制度 的 国家 , 英 国在工 业化 、 城市化 进程 和规 划实 践中认 识 到城 乡 统一发展 的重 要性。 1 9 0 9年颁布 了《 住宅与 城镇规划 法》 , 确立 了城乡规划 的基 本原则 。1 9 3 2年 颁布 了第 一部 《 城乡规划 法》 , 将规 划 的范 围从 城镇 扩展 到周边 的非 建 设区域 。随后 的时 间 里, 又对其 中的具体 内容 进行修 改。德 国《 建 设法典》 中规划体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浅谈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摘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统筹的最佳选择。
农村发展畜牧业则是实现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畜牧业前言: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进步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普遍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最佳选择。
那么,现阶段农村推进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加快发展畜牧业。
1.农村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1.1 农村畜牧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辐射城乡经济一方面,畜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并将大量粮食、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
另一方面,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尤其是随着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一批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也将随之建立,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链条将延伸到小城镇和村庄,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农村畜软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对大自然和土地资源的直接依赖很小,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
畜牧业发展不仅直接吸纳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1.3 提高畜产品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可以显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宁远县为例
安置渠道 ,健 全保 障制度 ,完善保 障体系 ,解决好被征地农 民就业 、养老、医疗 、子女上学、住房等社会保障 问题 ,消 除进城农 民工落户后顾之忧 ,保证城市繁荣和稳定;第 二, 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盘活土地 资源 ,在 明确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 权, 基地 使用权 宅 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 市场 。在符合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特别是利用荒 山荒地 、不 占 用耕地 的,允许 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 股、联营兴办企业等形 式进行流转 。但不准改变土地用途,集 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 商品住宅等房地产开发 。加快农业经营方 式转变 ,按照 自愿 有偿 的原则 ,允许 农民以转包 、出租 、互换、合作等 形式流 转承包经营权 ,发展种植大户等规模 经营主体。 5 3城 乡统筹 ,加大对农村的投资 . 首先 ,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 、小 农水和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的建设力度 。 7 中型水库左右 对 个 干渠整修 ,达到水库修筑设计的灌溉 能力,维修全县 d-型 , 水库和骨干 山塘河坝 ,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强农村道路和 客运站场建设 ,改建了通乡公路 2 0m,新建了农村通 畅公 0k 路 10 k 5 0 m,8 %的行政村通水泥路 ,1 0 7个乡镇都建有功能 完善 的客运站场及宽带 网络、有线电视。保证 了农产 品及 时 畅通运销 ,有利于农 民增收 ,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 务,改变 了过去 闭塞落后的局面 ,从而为城 乡联 系提供 了便 利条件 ; 其次 ,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 良种 良法和先进实用技术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再 次,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县实现 了农村及城镇 医
浅谈我国的城乡一体化
浅谈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城市无论是在城市面积、人口密度还是楼层高度上都乘着科学技术的翅膀按着几何倍数增长,而空气质量、能源储量、水分含量正像哈雷彗星尾部的光芒一样突破几何倍数降低。
人类在陶醉于自动门、感应锁、德国厨具、法式早点、英式别墅、美国小汽车等高品位的消费时,也品尝着千篇一律的单元房、寸步难行的交通阻塞以及日益冷漠的邻里关系等感情褪淡的苦果。
对交流与沟通的精神渴望开始逐渐胜过对舒适快捷的物质的满足,从而城市公园、广场、风景名胜区、近郊“农家乐”等为人类休憩交流提供场所的规划应运而生。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如果说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是线,那么离散的广场、公园、修养疗养区等就是点,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等则是面。
现代城市这个以点、线、面为依托不断幅散的体块正规范着也约束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
从原始森林中进化而来的人,只会暂时被灯红酒绿的表面繁华所蒙蔽,而那隐藏在浮华背后的点点滴滴的回忆终将慢慢唤醒久已睡去的自然心。
要使城市找到真正的生活气息,必须要有更为人性化的规划理论。
如果说城市文明体现了人类进步,古代城市则是点缀在大自然里一颗颗闪亮星星;现代城市扩张则是把大自然当作一张画布,人们在这张画布上不断的涂鸦。
如果说城市文明是破坏自然和破坏自然生态的元凶,那么把大自然比喻成人脸的话,古代城市则是脸上长的几个小小青春痘;现代城市则是青春痘已经受到感染,恶化成了大块烂疮。
很自然地,对现实的失望变本加利地转化为对未来的期望。
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规化理念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
生态城市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营造涉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仅用自然绿色点缀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美化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
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
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
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
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
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
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
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
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
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社会能不能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江泽民同志在 1994年也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统筹兼顾。
毛泽东在 1957年指出:“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
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
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适当的安排。
”“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
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1993年 10月 28日,江泽民同志在谈到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也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
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建国初期实行依靠农业积累工业的战略是必要的。
现在条件不同了,应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
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紧迫需要。
特别要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保证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快的进展。
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类资金投放的比例。
”20XX年 l2月 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善于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化解不和谐因素,形成各方面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
”三、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XX年 12月 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坚定地指出:“必须坚持城乡统筹。
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
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多,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为下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
”20XX年 12月 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明确了实践载体,在具体实践中,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20XX年 10月 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人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搞形式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
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
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
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
”我们宁愿把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把时间想得久一些,稳妥一些为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要求我们:“提高人民生活,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
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特别要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扩大服务性消费,逐步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
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
实行保障城镇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
”第四,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l生,大力加强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