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七)《颠沛流离》
历史人物李清照演讲稿
历史人物李清照演讲稿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女词人。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其清丽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词中之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她的父亲是北宋宰相李侗,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聪颖好学,精通诗词,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的词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代社会的关注为主题,其作品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细腻的情感。
在她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
她的《如梦令》、《声声慢》、《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词作,都是她情感的真实写照,展现了她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她的词作在描写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风云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她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李清照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她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她的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的动荡和战乱,她深受时代的影响,对社会的变迁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她的词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的见证和对社会的反思,展现了她作为女性对时代的独特理解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在她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她作为女性的细腻情感,也展现了她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关怀。
她的词作以其清丽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作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作以其清丽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她作为女性的细腻情感,也展现了她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关怀。
她的词作以其清丽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词作以其清丽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五)《国难当头》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五)《国难当头》(五)国难当头画外音: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
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
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
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
”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误。
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
周《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得句必邀其夫和,明诚每苦之也。
”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
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
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
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
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五月,至池阳(今安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 语文新课标论文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语文新课标论文核心提示:七、颠沛流离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七、颠沛流离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
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
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
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
这就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安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
李清照后期颠沛流离和文物流失的命运,你有事吗感想
李清照后期颠沛流离和文物流失的命运,你有事吗感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漂泊在世间。
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面对时局动荡的岁月,一位年届天命的孤独女人该怎样生活?赵明诚故去之时,李清照46岁。
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摆在了她的面前:一是其自身的重大问题。
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二是文物遗产问题。
赵明诚虽然去世了,却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即他们夫妻二人积数十年的时间,收藏的两万多件古籍图书、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摹本和拓本。
这批文物不能落到金国人的手里,更不能让它们毁于战火。
关于这两个难题,究竟该怎样解决呢?首先说文物。
当时李清照住的建康城已是非常不安全,从建炎三年(1129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名将金兀术率兵由北而南,不久就攻下了建康城。
在此之前,宋高宗早已离开建康,朝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
对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来说,她个人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这时候,李清照想到了一个人,即赵明诚的妹夫。
此人的姓名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他当时担任的官职是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正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护卫隆佑皇太后(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
为什么李清照想到了这个妹夫呢?在李清照看来,远离战火的洪州要比建康安全得多,所以她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个下属,把家中的文物护送到洪州,交给妹夫。
她认为,虽然文物很宝贵、数量很多,但是一个手里握有兵权、手下有部队的国防部的副部长难道还不能保全这些文物吗?但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把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山东淄州转运来建康,是把文物从虎口中夺出来,那么这一次,李清照把文物送到洪州就等于把文物又送到虎口里去。
当时金国分兵好几路攻打南宋,除了金兀术那一路,还有一支部队沿着湖北向南。
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佑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便进兵直逼洪州。
十二月,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讲稿
目录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一)书香才女 (2)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二)门当户对 (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三)喜忧参半 (15)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四)风波再起 (22)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五)国难当头 (30)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六)雪上加霜 (3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七)颠沛流离 (46)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八)再嫁婚变 (53)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九)夕阳岁月 (60)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十)一代词宗 (6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一)书香才女画外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
敬请关注。
康震: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
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
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名人眼中的李清照
名人眼中的李清照名人眼中的李清照一、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康震评说李清照说起李清照,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清丽、端庄,略带感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的词,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那样的感伤、多情,令数百年后的我们不禁为之动容。
李清照只能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从无可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更不可能像男性作家那样周游四海,广交朋友。
然而她的诗词文章却总是透露出一种健朗、开阔的气质,总能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政治眼光与知难而上的政治勇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之下,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
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
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瞩目、认可,在宇宙太空大放光彩,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每一首不也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娇羞而俏皮:'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夫妻间的相思则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她的笔下,天涯孤旅的女词人是如此的悲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悲剧英雄虽然失败却依然壮志凌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她的笔下,早春二月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夏日则是'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秋天的傍晚:'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揭秘李清照 半世颠沛流离 一生诗情画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李清照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
导语: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入夜金华闻雨泣,南渡仓惶,魂梦长江隔。
独自飘零人不识,归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入夜金华闻雨泣,南渡仓惶,魂梦长江隔。
独自飘零人不识,归来谁共秋花摘。
惟喜芳祠留故国,窗下清泓,能浣凌云笔。
千载郁情当一掷,新词岂再多商律。
我是在网上看到这阙《蝶恋花》的,作者在金华的一个雨夜想起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就是词中芳祠的主人。
是啊,1156年的今天,易安留下了惊艳千古的《漱玉词》,无奈地离开了那个又爱又恨的年代。
如今,已是千年已过,不知双溪舴艋舟是否依旧载不动许多愁?只是这愁早已换了人家吧。
罢罢罢,红颜已去,朱门早就褪了颜色,而我也只能在千年后的今天,与诸君共忆李易安。
如果把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叫做黄金时代,那么易安的黄金时代就是动荡来临之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那时候的易安还待字闺中,娇憨活泼,天真无忧。
18岁那年,李清
生活常识分享。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百家讲坛李清照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百家讲坛李清照百家讲坛李清照篇(1):百家讲坛李清照观后感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百家讲坛李清照观后感1在《李清照之国难当头》这一集里,金国的兵队已经打到了李清照所在的国家,还打到了他们的首都,像现在的北京一样重要。
那样的话,李清照和她丈夫收藏的文物、字画该怎么办呢后来李清照把体积大、不重要的文物排除掉,剩下的还能装载几车呢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还能装上十五车。
可是青州还有一大批文物,后来青州兵变,李清照还是抢出一些最珍贵的文物。
而在去江宁的路上又几次被抢,李清照还是来到了江宁。
在这危难之时,李清照写出了《临江仙》,表达了金人铁蹄踏碎了她平静的生活,让她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
百家讲坛李清照观后感2《康震评说李清照》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其中对于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分析和背后蕴含美学情感的表述流畅到位、情节感人,自不必说。
读罢有些许感叹惋惜也久久挥之不去。
感到书中亮点是在第122、第123页,《再嫁婚变》里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节。
(李清照是否再嫁,从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说,争论不休。
此本学者专家之分内,而非我等普通观众所能。
)但真如文中作者观点,甚至从张汝舟的角度来分析李再嫁后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则让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画既不可得,家中一应事务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论行为也许还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热讽,这对于五十岁的张汝舟而言也难以忍受。
由此看来,两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观念、双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较大差距,两人之间龃龉争吵甚至打闹势必难免。
”对于李清照这样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没有共同语言怎么能够在一起走下去诚如作者所说,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剧。
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毕竟是高级生理动物,再嫁又离婚,在传统的男权社会,李清照这样的举动要付出多大的勇气,背后又要承当多少流言蜚语、悲愤和孤独!然而曾经和赵明诚彼此真心相爱,这对李清照来说就已足够。
李清照: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
李清照: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作者:朵颐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8年第01期站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任时光老去,而有些人却不曾随着岁月而逝。
如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诗情画意,她的诗词多是写离愁别绪。
“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是后人对李清照的赞许。
李清照灵秀聪慧,幼承家学,至年长才名满天下,深受世人褒奖,赞许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她率真果决,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个性却为她带来了种种嫉恨和诋毁。
回望人生路,命运似乎捉弄于她,她前半生锦衣玉食,甜蜜美满,无限荣光;而金兵入中原后,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后半世留给她的是颠沛流离,苦涩艰难。
她的词作亦如她的人生一般,前期多写悠闲生活,词风浪漫纯真,清丽柔媚,后期作品则多悲叹个人身世,国家命运,词风变得凄婉哀怨。
她用一颗敏感而诗化的心,细心感受着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
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李清照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练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了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李清照雨天无法外出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这首词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则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而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其实描写的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李清照因金人南下,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李清照演讲稿简短
李清照演讲稿简短
李清照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古代女词人李清
照的故事和诗词。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清丽、豪放、婉约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和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她是北
宋著名文学家李格非的女儿。
从小就聪颖好学的她,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酷爱文学,对诗词有着天赋般的感悟力。
她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婉约含蓄而著称,被誉为“李清照词”或“辛弃疾词”为宋代词的高峰。
她的词作多以抒发女子的柔情、爱情和家国情怀为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次,我们来欣赏一下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李清照的词作大多写于丈夫赵明诚
去世后,她以孤独寂寞的心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比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表现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眷恋。
她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李清照的人生态度。
李清照一生坎坷,饱经沧桑,
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用她的词作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
她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不气馁,不放弃。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希望能够通过对李清照的介绍,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位伟大
的女词人,感受她的诗词之美,了解她的人生态度,从而汲取她的人生智慧。
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演讲稿
百家讲坛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大家分享知识、交流思想,我感到无比荣幸。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智慧结晶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而今天,我想和大家一同探讨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词之美。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抒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再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的魅力穿越了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意境。
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境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就把广袤沙漠中的雄浑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这种意境之美,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还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之美,还在于它的情感表达。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还是愤怒,都能在诗词中找到真切的表达。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她内心的孤独和愁苦抒发得入木三分;而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则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些情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
诗词之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许多诗词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启示,能够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让我们明白,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当今社会,诗词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变得浮躁,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品味诗词的韵味。
百家讲坛李清照讲稿
《李清照》讲稿(一)书香才女画外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康震: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
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
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2023年文学_百家论坛讲解李清照诗词的讲稿
2023年百家论坛讲解李清照诗词的讲稿百家讲坛诗词鉴赏讲稿(一)《武陵春》画外音: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题元遗山诗》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七)《颠沛流离》
康震:
李清照当时送出文物的时候,那文物她还想着比较安全。但是也应该为自己早作打算,我们说了,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跑了,李清照往哪儿跑啊?跟着谁跑比较安全?跟大家说,战乱时代,怎么躲避战乱,怎么逃避战乱,怎么求取安全之地,这真是个学问。李清照这个人比较有政治眼光,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她比较冷静,她没有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老林去,她也没有找一个什么偏僻的乡村躲起来,没有那样做,她把眼睛盯住谁了?盯住宋高宗了。也就是说她的打算是要跟随着宋高宗的这支中央政府朝廷的逃难队伍一起逃难,这是她当时做的一个决定。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七)《颠沛流离》
(七)颠沛流离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李清照特别指出,那根本不是玉制的,而是石头制的,至于当时赵明诚跟这位张飞卿怎么说的咱不知道,但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用什么做的呢,有一种石头叫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只是像玉,它还是石头的。那换句话说,即便张飞卿拿着这把假玉壶献给了金国人,那也第一,不是赵明诚献的,所有权也不归这个赵明诚。但是现在这个传言传来传去传成什么了,第一,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第二,这是一把真正的玉壶,而且你赵明诚收藏的玉壶,那能是低档次的玉壶吗?第三,就是说这玉壶,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所以这样一来啊,就让李清照非常地惶恐。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怎么描写她的心情呢,她说啊:
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离恨起: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第二年,新党蔡京任右相,极力打压旧党。
李清照父亲被一再降职,最终逐出京城。
同时,李清照公公却一路升迁至尚书左丞。
为救父难,李清照曾请公公求援。
然而,事涉敏感,情况复杂,公公有些为难,并没有伸出援手。
李清照非常伤心。
党争愈演愈烈,十九岁那年,朝廷颁诏令,元党人子弟一律不得留京为官,悉数迁往外地,又诏:“宗室不得与元奸党子孙为婚姻。
”夫妇两人不得不暂时分开。
两人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原籍明水,投奔先前被遣归的家人。
这年七月初七,夜风凉,秋露重。
李清照凝望星空,想那天上的牛郎织女虽被一道天河隔断,每年却总有相聚的时刻,而自己还能与夫君重圆吗?于是作《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又三年,公公与蔡京交恶,引疾乞罢右仆射。
半年后,蔡京罢相,公公复官。
与此同时,朝廷大赦,解除党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但是,第二年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降到赵家。
公公被罢官后五日病卒。
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赵家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赵明诚狱满七月后获释,但父亲的赠官被追夺,赵明诚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
李清照只好随赵家回到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第二年,李清照二十五岁,名其室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在“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
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
那年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三年后,在李清照的大力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七)《颠沛流离》(七)颠沛流离画外音: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
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康震: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
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
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
这就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安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
早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离开了建康,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
所以建康城在赵明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危在旦夕,对于李清照来讲她个人的安危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问题是怎么办呢?靠她一个人肯定不行,这时候李清照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赵明诚的妹夫。
这人的姓名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只要记住他担任的官职就可以,他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这个人现在在哪儿呢?在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
他在洪州护卫逃到洪州的隆佑皇太后,这隆佑皇太后是谁呀?是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
那么她为什么想到了这个妹夫呢?因为在李清照看来,远离建康城的洪州那是比建康要安全得多,也更远离战火。
所以她当时做了个决定,就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位下属把这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护送到洪州,交给这个妹夫。
她觉得这个文物虽然很宝贵、很多,数量很大,但是一个国防部的副部长,手里有兵权,手下有部队,难道还不能保全这些文物吗?她这个打算其实很不错,但是我们说,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把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山东的淄州转运来建康,我们都还记得,是把文物从虎口中夺出来的,这次李清照把这文物送到洪州,就等于把这文物又送到虎口里边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当时的金国攻打南宋,它是分兵好几路的,不光是金兀术这一路沿着东南沿海追击宋高宗,这是主力部队。
还有一支部队从哪儿打呢?就是沿着湖北向南,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佑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他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又攻下了湖北的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就要来活捉这太后,那你说这洪州还能待吗?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洪州就被攻陷了,在此之前,这位妹夫部长早就护送着这个太后离开了洪州向南逃,逃到哪儿呢?黔州,已经快到了现在广东省的北部了,都逃到那么南了。
在这种情况下,命都难保了,这部长还有心思、有那精力、有那功夫来保护你这两万多卷、两千多卷吗?这不可能。
所以这部分文物数量这么大,这么珍贵,就全部毁于洪州的战火当中。
画外音: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
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康震:李清照当时送出文物的时候,那文物她还想着比较安全。
但是也应该为自己早作打算,我们说了,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跑了,李清照往哪儿跑啊?跟着谁跑比较安全?跟大家说,战乱时代,怎么躲避战乱,怎么逃避战乱,怎么求取安全之地,这真是个学问。
李清照这个人比较有政治眼光,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她比较冷静,她没有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老林去,她也没有找一个什么偏僻的乡村躲起来,没有那样做,她把眼睛盯住谁了?盯住宋高宗了。
也就是说她的打算是要跟随着宋高宗的这支中央政府朝廷的逃难队伍一起逃难,这是她当时做的一个决定。
这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刚才我们说了金兀术率领主力部队连克数城,打下了建康,接着往南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大目的就是活捉宋高宗,把宋高宗要是再活捉了,那这南宋朝廷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是玩命地、拚命地、日夜兼程地在追,那一位是日夜兼程地在逃,你想,李清照既然是要躲避战乱的,那她怎么还紧贴着、紧跟着这队伍逃呢?那不是自寻死路吗?这就觉得很奇怪。
我们现在想起来,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汇集起来做一个综合判断,大体有以下这么两个因素:第一是跟李清照的弟弟有关。
我们知道李清照还有一个亲弟弟,叫李迒,李迒现在做什么官呢?他是朝廷里边敕令局的删定官,这是个什么官职啊?就是负责把历朝历代的皇帝的诏书、皇帝的圣旨、皇帝下的一些重要的文告进行对比,进行删改,进行修改,再结合本朝皇帝的文告、诏书、诏命啊进行编纂,把它们编纂起来,编纂成一部书,或者编纂成什么呢?有便于皇帝进行翻阅的一种文书,他做这个工作。
这个官并不大,八品,但是我们发现没有,这个官的内容非常厉害,他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一种官之一。
所以李迒在宋高宗逃亡的时候,他虽然官不大,但他始终跟随在宋高宗的身边。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没有什么亲人,她又不能跟着人家赵明诚的哥哥在一起逃亡,她只能依靠这个弟弟,这个弟弟正好又在朝廷里边担任很关键的职务,与其在乡间,在深山老林里头东躲西藏,没有安全感,那还不如跟上她的弟弟,我觉得这个是李清照首要的、直接的一个考虑。
再一个,还是跟文物有关,我们知道,在青州和洪州这两次文物浩劫之后,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她当时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道,说我剩下这些文物,还有一些是“岿然独存”的,就是说牢牢地,还被我保存的有哪几种文物呢?现在算起来是四种文物。
第一种,就是少量的、小篇幅的拓本和摹本,从一些石碑上、石刻上拓下来的摹本,还有刻本。
还有一类是什么呢,是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南唐时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的手抄本。
第三类呀,还有几十轴从汉代到唐代的石刻的副本。
最后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很要命的,十几件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有那大的鼎,还有小的鼎。
所以这个文物,死死地带在身边,再也不敢交给别人了。
画外音: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
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之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康震:这里边呀就有一段玄机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干嘛李清照就非得拿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非得跟上这一趟危险的逃难之旅,路上的颠沛流离咱还放在一边不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啊,朝廷上下突然地冒出来一种传闻,传言哪,什么传言哪,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
这个罪名比较大,我们知道赵明诚生前是犯过一些错误的,他临危之际弃城而逃,但是我们说弃城而逃,说重了就是渎职罪,玩忽职守罪,你把玉制的宝贵壶上缴给金人,献给金人,这就不是渎职罪,这是什么呢,这是卖国罪。
特别是在当时,金国和南宋正处在非常严酷的战争状态的时候,而且这个时候正是金国人压着南宋的军队在打,特别是在追着皇帝的时候,这种言论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等于两口子收集了半天文物,最后摇身一变,她丈夫变成卖国贼了,那你想,这样一盆子脏水要泼到身上来,那谁也受不了。
大家就要问了,康老师你说了半天,他到底献还是没献,献了多少啊?就是卖国卖到什么程度,这事真的还是假的?李清照该怎么处理这个事?你想想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得处理多少乱七八糟的事儿。
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对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
怎么回事啊?大家还记得,当初赵明诚在建康城重病的时候,快要去世了,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张飞卿,是个学士。
这张飞卿说是来探望赵明诚的,来探望的时候,随身就带了一把所谓的玉壶,用玉雕刻成的壶,让赵明诚给他鉴别鉴别。
我们知道赵明诚名气太大了,他应该是宋代数一数二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鉴别完了之后,张飞卿学士就带着这把玉壶就走了,再也没有联系。
李清照特别指出,那根本不是玉制的,而是石头制的,至于当时赵明诚跟这位张飞卿怎么说的咱不知道,但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用什么做的呢,有一种石头叫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只是像玉,它还是石头的。
那换句话说,即便张飞卿拿着这把假玉壶献给了金国人,那也第一,不是赵明诚献的,所有权也不归这个赵明诚。
但是现在这个传言传来传去传成什么了,第一,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
第二,这是一把真正的玉壶,而且你赵明诚收藏的玉壶,那能是低档次的玉壶吗?第三,就是说这玉壶,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
所以这样一来啊,就让李清照非常地惶恐。
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怎么描写她的心情呢,她说啊:“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
”——《金石录后序》这非常矛盾,就是我吓死了,我觉得太恐怖了,因为这个罪名太大了,可是我又不敢去辩白。
以她的个性,这个事必须要以一种非常智慧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方式,只有一条路可走,你不是说我献了一把玉壶给金国人吗?就说我们是叛国之罪、卖国之贼吗?好,我一不做二不休,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我把我们家(文物)全部都给你献上去,我全部都交给朝廷,我看看你还说我什么?如果你说我献了一把玉壶就是叛国之贼,那我把我们家所有的文物全部都上交,就这四大类,应该说是镇国之宝了,我全交上去,那我算什么,我算不算是精忠报国之人呢?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那是说献就能献的吗?当然从理智上你得这么做,但是在感情上,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李清照非得跟着这趟艰难的逃难之旅往下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