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舞蹈》课程类型:实践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 .课程性质:《舞蹈》是学前教育五年专的一门专业实践课。
旨在通过训练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舞蹈素质,掌握和运用幼儿舞蹈教学的方法、规律与幼儿舞蹈创编的一般技能,以适应幼儿园舞蹈教学,为社会培养既有幼教职业教育知识专长,又有幼儿舞蹈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技能性,是培养和提高大专生艺术素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立足于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实行“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在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与指导学前舞蹈教育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实训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领悟能力,丰富舞蹈语汇,扩大舞蹈眼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力。
3 .课程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舞蹈基础理论,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并在基础训练中具备良好的条件体态和优美的舞姿。
在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的舞蹈特点的基础上,积累幼儿舞步,各民族舞蹈、现当代舞蹈动作素材,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和幼儿舞蹈创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动作特征、舞蹈特点和基本风格等幼教专业舞蹈技能。
2 .能力目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能准确表演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同时能将动作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情带形、神形兼备,并具有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造性思维,提高舞蹈素养,陶冶美的情操,激起学生内心的审美情感和良好气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1 .课程内容安排表:合计2.课程内容与要求:项目一:舞蹈基本训练项目内容:(1)舞蹈知识简介(2)地面练习:头、肩、腰、胯等训练(3)芭蕾把杆基训:擦地、蹲、单腿蹲、小跳、旋转等训练项目要求:(1)了解和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及常用术语,进行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舞蹈素质训练。
《舞蹈艺术概论项目》课程标准
《舞蹈艺术概论项目》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舞蹈表演专业群学生二、课程性质《舞蹈艺术概论》是舞蹈表演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
本课系统介绍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舞蹈艺术本体的观照,研究舞蹈艺术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舞蹈的艺术特点,培养其对一般理论问题分析辨别和论述的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各舞种特性的基础上,了解舞蹈艺术的一般共性;在纵向梳理史实的同时,具备横向比较、综合评价的能力。
三、学时与学分(一)学时分配(一学年课程72课时)(二)学分为“4”个学分(每周2节课)四、课程设计思路1、从各种艺术审美特征的比较和舞蹈艺术的本体来看舞蹈的特性2、从六大方面分析舞蹈的功能3、舞蹈的分类原则和方法4、不同种类舞蹈的艺术特征5、舞蹈语言的构成6、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和要求7、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舞蹈艺术观,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鉴赏中外不同趣味的艺术品,体会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审美理想与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品味,进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舞蹈艺术概论是舞蹈艺术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为舞蹈课程提供必备的知识准备,为专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二)职业技能目标通过舞蹈艺术概论的学习,理解舞蹈艺术概论的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理解学习舞蹈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舞蹈艺术发展发生的规律;(三)素质养成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鉴赏中外不同趣味的艺术品,体会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审美理想与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品味,进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六、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七、实施建议(一)课程立足于理论的培养,通过讲解与鉴赏交叉进行的模式,使得学生学会感受和评价艺术,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力,并在之后的舞蹈专业成长路途上得到提高。
(二)本课程采用理论学习与课堂欣赏、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一体化训练式教学模式。
《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标准
《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标准一、前言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幼儿舞蹈课程知识与工作流程并具备从事幼儿舞蹈课教学的岗位能力。
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幼儿教育专业中技层次,共280学时。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实例演示、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实操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课程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由9个项目与26个任务组成,项目之间的设计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任务的布置由简入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相关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念。
本课程注重技能考核,采用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项目考核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是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让学生运用在各个项目中学会的技能进行综合项目的制作。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融入到后续专业课的项目中。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具有欣赏能力与舞蹈基础知识;(2)各民族舞蹈的常用术语以及编创舞蹈所需要应用的理论知识;(3)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描述舞蹈有关的各种名词、概念;(2)能区分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与风格特点;(3)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基本舞步;(4)具备基本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意识;(5)具备舞蹈编排、创编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1)具有良好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能力,强化与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协调沟通与合作意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认真遵守与执行工作规范要求;(3)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四、实施建议1.教材选用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教材。
舞蹈教育课程标准(一)
舞蹈教育课程标准(一)舞蹈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对于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身体语言。
为了确保舞蹈教育的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
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发展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3. 课程内容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历史与发展–了解不同时期的舞蹈风格和特点•身体基本知识–学习关节活动、肌肉协调等•舞蹈术语和动作基本功–掌握常用的舞蹈术语和基本动作舞蹈技巧训练•肢体控制与灵活性–发展舞者的肢体控制能力和灵活性•跳跃和转体技巧–学习各种跳跃和转体动作的技巧•蹲跳与组合动作–练习蹲跳动作和将动作组合成完整舞蹈段落的能力舞蹈创作与表演•创意舞蹈编排–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和想象力•舞蹈演出技巧–学习舞台表演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舞蹈配乐与表达–理解音乐与舞蹈的表达关系,通过音乐的配合提升舞蹈表演效果4. 评估与反馈•学生表现评估–定期对学生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估,包括技巧、创作和表演等方面•学生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对自己舞蹈能力的认知和积极评价的习惯•教师反馈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5. 结语舞蹈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升舞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和评估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舞蹈表现能力,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中职舞蹈课程标准
中职舞蹈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定位:《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
学习具备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有的舞蹈技能和创编儿童舞蹈的能力。
2.教学目标: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和专用术语;掌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动作特
征、舞蹈特点和基本风格等幼教专业舞蹈技能;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编。
3.课程学时:一般为168学时,分5学期完成。
请注意,不同学校的课程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建议直接阅读学校提供的教材或咨询相关学校教师以获取准确信息。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学生应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能够应用于少儿教育工作中,熟悉少儿园舞蹈活动的整体流程,具备相关职业能力,并达到中国舞、民间舞教师级资格的要求。
同时,注重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安全和生态意识。
二)1.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舞蹈理论知识、身体基本素质、体态与舞姿训练、少儿芭蕾舞训练、少儿中国舞律动训练、民间舞、少儿舞创编等内容。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研究舞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素质和训练方法,熟悉少儿园舞蹈活动的整体流程,具备相关职业能力,并达到中国舞、民间舞教师级资格的要求。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舞蹈鉴赏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科学、安全地指导少儿的舞蹈活动。
三)1.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少儿芭蕾舞训练、少儿中国舞律动训练、民间舞、少儿舞创编等内容。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研究少儿舞蹈训练的原则方法和安全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少儿芭蕾舞和中国舞律动的训练和教学方法,以及民间舞和少儿舞创编的要求和典范。
同时,学生能够模拟实践教学,掌握舞蹈与少儿舞蹈教育等有关理论知识,训练塑造好自己的体态与舞姿,以及达成少儿园艺术领域有关业务的职业能力。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适合其年龄和能力的舞蹈教育课程,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动作和表演,掌握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
4)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2.教课方式方法1)体验式教学:通过感受、模仿、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动作和表现技巧。
2)示范教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技巧。
3)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研究和交流。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标准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标准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标准一、课程背景及意义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舞蹈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作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舞蹈表现能力:通过学习舞蹈技巧和动作,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2. 身体协调能力:通过不断的动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动作灵活性,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
3. 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集体舞蹈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集体中互相配合,共同创作出高水平的舞蹈作品。
4. 文化传承和认识: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地域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课程内容1. 基础技术训练:包括身体基本姿势、手部动作、步伐和体态调整等基本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基本舞蹈技术的掌握。
2. 舞蹈形体训练:通过正确的身体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体态优美和身体协调能力,使他们的舞蹈形象更加完美。
3. 舞蹈编排和创作:在学习基本舞蹈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舞蹈编排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舞蹈创造力和想象力。
4. 舞蹈历史与文化: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蹈特点,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课程评估及考核1. 日常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专注度和学习态度。
2. 技能考核:通过舞蹈基本技巧的测试,评估学生的实际舞蹈水平和动作协调能力。
3. 创作评估:对学生的舞蹈编排和创作进行评估,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理解:通过日常讨论和写作,对学生对舞蹈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进行评估。
六、教学方法1. 示范引导:老师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舞蹈技巧和动作。
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舞蹈表演课程标准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舞蹈表演技巧和知识。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展示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包括姿势、身体协调和灵活性。
-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包括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情的表达。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感觉,鼓励他们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舞蹈风格。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集体舞蹈表演中协调一致。
3. 课程内容- 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姿势、步法、旋转、跳跃等基本舞蹈动作的训练和强化。
- 舞蹈技巧训练:包括舞蹈技巧的练,如转身、抬腿、躺地滚等。
- 舞蹈编排和创作:学生将研究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并有机会参与小组舞蹈的编排和创作。
- 舞蹈表演实践:学生将有机会在舞台上进行实际的表演,展示他们所学到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
4. 评估方法- 日常训练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技术表现和表演能力。
- 舞台表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舞蹈技巧、表达能力和舞蹈风格。
- 课程作业和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课程作业和项目中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5. 教学资源- 舞蹈室和舞台:提供适合舞蹈训练和表演的场地和设备。
- 舞蹈音乐和音效:提供适合舞蹈表演的音乐和音效。
- 视频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舞蹈教学视频和参考资料供学生研究和参考。
6. 学生要求- 学生不需要有任何舞蹈基础,但要有对舞蹈表演的兴趣和热情。
-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自信心。
以上为《舞蹈表演课程标准》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表演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展示出高水平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请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参与学习,并努力达到课程目标。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1.把上压腿[压前腿·十字腿·压旁腿·压后腿]2.把上悠腿[悠前腿·悠旁腿·悠后腿]3.把上踢腿[踢前腿·踢十字腿·踢旁腿·蹋后腿]4.把杆压肩及胸腰练习:5.地面胸腰练习6.腰功[下腰·担腰·甩腰·涮腰]7.地面胯关节练习8.把上搬腿,踢搬腿[前腿·旁腿·后腿]9.中间搬腿[搬前腿·搬旁腿·搬后腿]10.中间行进蹋腿[踢前腿·踢十字腿·踢旁腿·踢蹁腿·踢盖腿]11,地面小技巧[前滚翻·后滚翻·转叉·绞柱·顶功·前软翻·后软翻]12.翻腾部分[侧手翻·趋步·趋步侧手翻]三.二年级课程标准1.把上搬腿半脚尖[搬前腿·搬旁腿·搬后腿]2.把上搬腿环动练习[前腿环动到旁腿·旁腿环动到后腿]3.中间搬腿环动练习[前腿环动到旁腿·旁腿环动到后腿]4.中间搬腿半脚尖[搬前腿·搬旁腿·搬后腿]5.中间搬腿碉转[前腿·旁腿·后腿]6.中间行进踢搬腿[踢前腿·踢旁腿·踢后腿]7.地面技巧[原地连续前软翻·行进连续前软翻·原地连续后软翻·行进连续后软翻·绞柱·坐撑单臂后软翻]8.翻腾部分[侧手翻腾跃·连续侧手翻腾跃·串侧手翻·侧空翻·趋步侧空翻·鱼跃前手翻·挺身前空翻]四.三年级课程标准1.把上踹燕练习[挑腰踹燕·平躺曙燕·软躇燕]2.把上探海练习[翘头探海·深下探海l3.中间踹燕练习组合4.中间探海练习组合5.中间腿功练习组合6.搬腿转开法儿练习组合[搬前腿转·搬旁腿转·搬后腿转]7.地面基础技巧[后肩翻·原地跪转·斜线跪转·飞身·后波浪鱼跃,绞柱后肩翻] 8.翻腾部分[侧手翻接侧空翻·串侧空翻·趋步挺身前空翻]五.四年级课程标准1.原地及行进舞姿转类[搬前,旁,后腿转、反跨转、复合小舞姿转、快速碍转/五位点转、交叉搬后腿转、涮腰探海转、平转接反跨转]2.地面翻转类[双臂转体软翻、原地连续跪转、跪翻身、绞柱后肩翻打腿、圈飞身、圈跪转]3.大跳连接技巧类[大跣接侧空翻、大跣接挺身前空翻]翻腾技巧部分1.侧手翻接侧空翻2.连续侧空翻六.五年级课程标准1.个人专项技巧平转接舞姿转类[平转接搬前腿转、平转接搬旁腿转、平转接搬后腿转]2.圆圈技巧部分圈平转接舞姿转圈串翻身3.串翻身接小蹦子4.跪翻身接侧软翻5.后波浪接滚叉6.复合大舞姿转[旁变后腿转接搬前腿转、大舞姿转接搬旁腿转、大舞姿转接搬后腿转] 7.连续涮腰接探海转8.紫金冠跣接挺身前空翻9.圈侧空翻。
《律动舞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律动舞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律动舞蹈》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学习,让学生掌握律动及民族民间舞风格特点、基本技能技巧及对音乐风格、舞蹈特点、动作舞姿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对律动舞蹈作品的鉴赏力,提高律动舞蹈的跳、编、教的能力,丰富学生律动舞蹈创编的素材,为学生将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前导课程是《乐理试唱》,后续课程是《音乐游戏》、《毕业顶岗实习》加强学生对该课程中习得技术的应用和提升。
二、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对特殊儿童开展律动舞蹈等艺术活动,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律动舞蹈带来的快乐。
(1)通过基本功训练初步解决身体的软开度,具有基本的舞蹈体态。
(2)知道律动的表现形式并能够进行创编运用。
(3)初步会跳汉、藏、蒙、维、傣等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
(4)能运用所学舞蹈知识,选择、设计、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舞蹈教育教学活动。
2.2知识目标(见下表1)表1:律动舞蹈课程知识目标分解表2.3态度目标(1)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艺术修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喜爱律动舞蹈的兴趣;(2)具备耐心,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备细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及心理品质。
(3)具备责任心,促进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参与和投入,形成良好学习气氛、学习习惯,从而爱学、肯学。
三、课程设计3.1设计理念坚持以特殊教育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发展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专业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康复机构的康复训练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设计4个课程单元,12个学习任务39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成为有一定舞蹈文化,具备会跳、会编律动舞蹈的能力,运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律动舞蹈课程教育活动。
3.2课程设计思路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采取线上预习、案例讨论与模仿、课堂即时检测、课后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3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 课程名称:舞蹈(二) 课程代码:08010011、08010012、08010013、08010014、08010015(三) 所属教研室:中专部(四) 课程所属专业:学前教育(五)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六) 授课对象:二年制中专生(七) 周学时和课程总学时:每周2学时,总160学时。
二、课程性质我院中专部舞蹈课是一门专业主干课,为大专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学生的基本体态,培养学生灵活、协调的舞姿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进度(一)第一学期教学内容:芭蕾基训教学目的:1、加强肢体的直立性和身体各关节尤其是腿的柔韧性训练,巩固身体重心、控制力.和稳定性等基本能力.2、通过芭蕾基训使学生规范各种单一动作和舞姿动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强连接。
3、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建议:确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舞蹈课增加一定的积极性。
学时安排:每周2学时。
组合内容:芭蕾基础训练1、把上:《擦地》《蹲》《小踢腿》2、中间地面:《勾绷脚组合》《屈伸组合》《大踢腿组合》《腰组合》3、中间:《小跳组合》《舞姿组合》教材选用:青少年古典芭蕾基础训练(音乐),内容自编。
(二)第二学期教学内容:藏族民间舞教学目的:1、通过民间舞的学习使学生在表演能力上有质的飞跃,达到会用心去表演。
2、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在组合的表演过程中注意表现其民族的风格特点。
教学建议:学生大多基础较差,虽然经过了半个学期的芭蕾基训的学习,但是在协调性上还是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度是必然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选择教材上就要有针对性,不易选择难度较大的组合,这样学生接受不了,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也会困难重重,一定要因材施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舞蹈学 课程标准
舞蹈学课程标准
舞蹈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并发展他们的舞蹈技能并对舞蹈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实践、历史和文化。
在理论部分,学生将学习舞蹈核心技能,如基础动作,节奏感和空间感,以及更多复杂的舞蹈动作和连接技能以及可用于舞蹈的艺术形式包括现代、古典舞蹈和芭蕾舞等。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关于舞蹈和身体活动的科学,特别是与脊椎功能有关的一系列科学知识。
实践部分则是该课程的核心,学生将实践学到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在舞蹈中,进行练习探索运动的多样性以及舞蹈技巧。
在历史和文化部分,学生将学习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舞蹈,以及由舞蹈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学生还将学习舞蹈理论及其与技术功能的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性的表达。
通过这四个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舞蹈,并在舞台上发挥最佳表现,使他们成为更有能力的舞者。
中学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中学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个涉及舞蹈教育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对中学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一些主要方面:一、课程标准1.课程目标:中学舞蹈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自我表达能力。
2.课程内容:中学舞蹈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基础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剧目等。
此外,还应包括舞蹈理论知识、舞蹈历史、舞蹈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3.课程评价:中学舞蹈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舞蹈技能、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二、教材研究1.教材内容:中学舞蹈教材的内容应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教材结构:中学舞蹈教材的结构应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应包括基础理论、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3.教材评价:中学舞蹈教材的评价应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同时,还应注重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舞蹈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舞蹈技能和理论知识。
2.个性化教学:中学舞蹈教学应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合作学习:中学舞蹈教学应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中学舞蹈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选用合适的教材,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中学舞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舞基本训练》课程标准
表演艺术专业舞蹈方向《中国舞基本训练》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中国舞基本训练》课是表演艺术专业舞蹈方向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修教程。
它主要包括柔韧性训练、躯干能力训练、重心平衡训练和用力方法训练这几个方面。
是实现舞蹈演员能力、素质的训练手段。
(二)、课程基本理念反映专业特色,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具备较全面的舞蹈技术、基本功及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舞蹈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中国舞基本训练难度大、要求高的特点,根据年级任务使古典舞基本训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
本课程在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开设,教学学时为860学时。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的学习,提高学生古典舞基本能力、基本技术技巧并掌握民族风格风韵和民族审美特点。
(一)知识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
(二)技能教学目标:从身体形态,形体各部分基本素质、能力训练,以至技巧、技术的训练,能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的艺术表现力和发展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来结合和运用。
(三)素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依据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按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设置,共分四个阶段。
阶段一:基础能力训练阶段;阶段二:基础能力提高阶段;阶段三:综合能力训练阶段;阶段四:综合能力运用阶段。
(一)基础能力训练阶段:重点要求学生动作具有规格概念和正确的用力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古典舞身体的站立,脚和手的各种正确位置。
1、2、培养学生掌握双脚重心、单脚重心做动作的正确方法。
3、着重练习腰腿的软度、胯的开度。
学时安排:理论学时、实践(验)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改变学生的自然条件,要坚持循序渐进地抓抓开软度训练。
知识要点与技能要点:以手腕、手臂、手位、手的连接动作和圆场练习为主强调规格严谨,运行路线准确,动作协调。
实验实训安排教学重点与难点:强化软开度的训练。
舞蹈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1.课程名称:舞蹈基础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学时与学分安排:36学时2学分4.课程设计思路:对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其入校前,舞蹈学习的时间较短,功底较薄,因此舞蹈基本功训练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动作要素和技术规范,锻练学生身体的柔韧度和各部分肌肉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自然体态,解放肢体,增强乐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规范的动作形态。
5.与后续课程关系舞蹈基础课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肌肉的控制力,而且能塑造学生的体态、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素质,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不同种类舞蹈及创编的必要环节。
(二)课程目标1.课程的总体目标:以芭蕾基训为基础,贯穿舞蹈理论知识学习、动作元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塑造优美体态,提高身体柔韧度、协调性、肌肉能力,增强乐感,进一步解放和开发自己的身体,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规范的动作形态。
2.课程的具体目标能力目标:改变学生自然条件,加强学生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具体了解与认识,达到肢体和大脑的配合。
从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舞蹈基础训练。
知识目标:基本掌握舞蹈的普及知识,包括舞蹈基本常识、训练常识、风格常识与辨别常识。
让学生在舞蹈基础课上不仅对舞蹈有微观认识,并且要达到对训练方法的科学性认识。
素质目标:素质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训练的全方位目标,包括腹肌练习、腰肌练习、背肌练习、弹跳练习和柔韧度练习等等;另一个是舞蹈综合知识的全面认识,包括舞蹈鉴赏、舞种分类和舞蹈交叉知识点的结合等等。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表1 课程任务、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一览表2.课程教学设计(或情境设计)任---------------- 务 ---------------- 1学时:2任---------------- 务 --------------- 4 学时:14任务 5 学时:8(四)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舞蹈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是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创的必要准备。
幼儿舞蹈表演 课程标准
幼儿舞蹈表演课程标准幼儿舞蹈表演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舞台表演技巧和气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1. 舞蹈基础训练通过研究基本舞蹈动作和动作组合,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2. 舞蹈表演技巧训练通过训练幼儿的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舞姿的优雅性、表情的生动性和动作的准确性等,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气质。
3. 舞蹈创作和编排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研究舞蹈编排技巧,培养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和舞蹈创造能力。
4. 舞台演出组织舞台演出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展示所学舞蹈,并通过舞台演出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要求1. 年龄要求适合3-6岁的幼儿参加,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灵活安排不同难度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训练内容。
2. 授课方式采用小班授课方式,每班不超过10名学员,保证每个学员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关注。
3. 课程时长每节课为45分钟,每周2-3次课程,连续研究至少6个月。
4. 教学环境教室应提供适合幼儿舞蹈表演的场地,保障学员的舞蹈研究和表演活动。
四、评估与考核1. 研究评估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舞蹈成果展示,通过观察学员在舞台上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2. 考核要求学员需完成指定的舞蹈动作和技巧,以及参加舞台演出活动。
五、课程支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员的参与度,我们将提供以下支持:1. 分层教学,根据学员的能力和兴趣,设置不同级别的舞蹈课程。
2. 为学员提供舞蹈服装和道具,让他们在舞台表演中更加专业和自信。
3. 定期组织观摩和交流活动,让学员们互相研究和分享舞蹈经验。
4. 提供舞蹈比赛和演出的机会,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舞台表演,并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希望每位学员都能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并在表演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课程标准
院系:教育学院艺术系专业:音乐教育
作者:冀茉审核人:完成时间:2009 年7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为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32学时,2学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音乐教育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是以培养学生肢体能力为主导,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为目的,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
二、课程训教目标
1.本课程是为了满足高职专业教学需要,加强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培养社区、企业文艺人才。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舞蹈技能及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社区、文化部门的文艺工作,成为合格的文艺人才。
2.熟练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的发展历史及渊源;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为各专业方向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学会编创简单的舞蹈组合,培养独立的舞蹈编排能力。
把舞蹈课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掌握舞蹈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课程训教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体会舞蹈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外在气质。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山东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我院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未来艺术职业岗位—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本课程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力争建设本系精品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1、教学要求: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不同程度进行规整训练,紧紧围绕规范动作及要求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具有统一的规格概念和正确的用力方法。
(2)以局部和单一训练为主,从地面到把杆上的辅助练习再到中间部分的训练都是先以局部的单一训练入手。
(3)本阶段重点解决学生的软开度、基本形态、用力方法、单一技术技巧和舞姿及运动路线。
(4)软开度的训练可以借用地面辅助性练习。
音乐的速度以慢、中速节奏为主。
2、训练项目:
A 地面组合
(1)吸伸腿组合
(2)腹、背肌练习组合
(3)综合活动组合
B 把上训练组合
(1)双手扶把一位蹲组合
(2)双手扶把擦地勾绷脚练习
(3)单一小踢腿组合
(4)单手扶把单腿蹲组合
(5)吸腿、弹腿组合
(6)单一腰组合
(7)大踢腿接舞姿组合
C 中间训练组合
(1)把下大踢腿组合
(2)单一控制组合
(3)换位小跳组合
(4)综合中跳组合
D 舞蹈片段
第二单元:
1、教学要求:
(1)从单一的基础素质能力、单一技术技巧训练转向“小组合”的练习。
要把动作多种因素组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动作语言,达到身法与技法或不同的动作的搭配而形成动作的语言性组合,为最终的综合性组合做好铺垫和过渡。
(2)掌握达到复合技术技巧作必备的能力即:旋转、翻身、跳跃的幅度、力度、以至从原地的、移动的、转向完整性及连续性,并借其动力、动势(顺势、反势)等运动规律,达到对技术技巧进一步强化的目的。
(3)注意动作技术的连接方法,强调动作规格与音乐性格的体现和变化,处理好教材的主次关系,横竖关系。
2、训练项目:民族民间舞
C 舞蹈片段
第三单元:
1、教学要求:
(1)此阶段以注重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发展个人技能特长、表演特长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为主要任务,是从教室走向舞台,从训练进入表演的重要过渡阶段。
通过组合训练使学生懂得课堂与舞台的不同点与共同点,懂得训练与舞台的间接与直接关系,使学生对舞台调度、角度、表演范围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达到练与用挂钩,学与用结合。
(2)复合技术技巧的训练,使两个以上的的技术动作达到有机结合,使单一的动作变得多样化、连续化,主要体现于“复合型”、“复合翻身”、“复合跳跃”几个方面。
(3)特殊技术技巧的训练,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殊能力。
突出表现个人技术能力的个性,并带有科研性质而进行新技能的开发和探索。
(4)综合性组合要在小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动作的多元性;音乐的完整性;技术的综合性。
基训组合训练,是舞蹈基本功和表现力的综合训练,不同的动作规格、不同情绪、不同音乐的组合,是情与形的结合,是课堂与舞台的衔接,是练与用的具体体现,达到中国古典舞形态、神韵、劲律、技术技巧的高度境界。
2、训练项目:民族民间舞
C 舞蹈片段
学时分配
五、课程训教方法
示范、引导
六、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舞蹈观摩、舞蹈汇报、集中展示等形式进行考试。
由专业教师、社会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组成评委,根据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和剧目角色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在考试评分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检查和督促作用,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要求专业教师、社会兼职教师及客座教授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考试时,组织家长进行观摩,并要求家长对本课程教学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期末综合考试等四项内容。
出勤占30%、作业占10%、阶段测试占10%、期末考试占50%。
(二)评价标准:
1、出勤成绩:占总成绩的30%
《舞蹈》课程共计64课时,每学期上课32节,16周。
2、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
3、阶段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
4、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的50%
5、最终成绩评定标准
七、课程参考教材书目、网络资源网址等
主教材:1.《舞蹈训练与编创》
2.《舞蹈欣赏》
3.《古典芭蕾教学法》李春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舞蹈》
5、《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贾安林钟宁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6、《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严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7、《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矫立森许锐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目:
各种作品磁带、CD及DVD等
网络资源网址:/
/
八、课程设计说明
近年来,本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严格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标准,依据山东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我院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本课教师、生产一线专家和客座教授共同研究,根据未来岗位——舞蹈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设定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材内容、制订了专业教学大纲,确定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组成了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三结合的、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采用“十五”规划教材以及我院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自编教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为青岛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学院大舞台为背景,我系培养出的舞蹈人才,活跃在学院组织的各类文艺汇演中。
在历届“迎新送老”大型文艺演出中都有突出表现。
特别是在今年七月二日与美国“开拓者”乐队在开发区广场大型文艺演出中,不但得到院领导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认可。
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教育路线是准确无误的。
为培养更好的职业人才,符合用人单位更高的用人标准,我们还应该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以便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