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高职《舞蹈剧目》男班课程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高职)《舞蹈剧目》(男班)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舞蹈剧目课程代码:030203学时数:136学时学分:10分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高职)(男班)开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舞蹈剧目课程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实训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可学习相对规范、风格韵律易掌握的集体舞剧目;训练学生对舞蹈剧目表演内涵、动作风格、队形调度以及技术技巧全面掌握,提升表现人物角色的能力。
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及艺术修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舞蹈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情景的展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刻画,辅之以舞台灯光、服装道具、背景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认知得到提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认识舞蹈动作及情感表现的细腻度,掌握舞蹈动作、情绪与音乐共融,解析具有技巧性、情感性等一定内容的优秀剧目,针对于综合素质训练的方法,提高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可塑性,具有运用舞蹈语汇呈现艺术作品的舞台表现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不止停留在听觉和视觉艺术层面上,而是更加深切的体验舞蹈的魅力,扩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发掘他们表现力、创造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舞蹈剧目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舞蹈表演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以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环节为原则,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作品内容分析讲解、课堂实践的教学方法,采用视、音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实训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完成教学任务。
(二)从舞蹈演员舞台表演中了解工作任务与技术能力的要求、毕业生反馈交流等形式,进行岗位职业分析与内容选取,通过行业企业骨干演员、编导直接参与下乡采风、教材编写、课程教学、教师服务企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深度合作开发课程,以充分体现舞蹈剧目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舞蹈》课程类型:实践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 .课程性质:《舞蹈》是学前教育五年专的一门专业实践课。
旨在通过训练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舞蹈素质,掌握和运用幼儿舞蹈教学的方法、规律与幼儿舞蹈创编的一般技能,以适应幼儿园舞蹈教学,为社会培养既有幼教职业教育知识专长,又有幼儿舞蹈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技能性,是培养和提高大专生艺术素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立足于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实行“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在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与指导学前舞蹈教育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实训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领悟能力,丰富舞蹈语汇,扩大舞蹈眼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力。
3 .课程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舞蹈基础理论,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并在基础训练中具备良好的条件体态和优美的舞姿。
在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的舞蹈特点的基础上,积累幼儿舞步,各民族舞蹈、现当代舞蹈动作素材,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和幼儿舞蹈创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动作特征、舞蹈特点和基本风格等幼教专业舞蹈技能。
2 .能力目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能准确表演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同时能将动作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情带形、神形兼备,并具有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造性思维,提高舞蹈素养,陶冶美的情操,激起学生内心的审美情感和良好气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1 .课程内容安排表:合计2.课程内容与要求:项目一:舞蹈基本训练项目内容:(1)舞蹈知识简介(2)地面练习:头、肩、腰、胯等训练(3)芭蕾把杆基训:擦地、蹲、单腿蹲、小跳、旋转等训练项目要求:(1)了解和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及常用术语,进行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舞蹈素质训练。
《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标准
《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标准一、前言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幼儿舞蹈课程知识与工作流程并具备从事幼儿舞蹈课教学的岗位能力。
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幼儿教育专业中技层次,共280学时。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实例演示、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实操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课程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由9个项目与26个任务组成,项目之间的设计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任务的布置由简入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相关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念。
本课程注重技能考核,采用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项目考核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是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让学生运用在各个项目中学会的技能进行综合项目的制作。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融入到后续专业课的项目中。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具有欣赏能力与舞蹈基础知识;(2)各民族舞蹈的常用术语以及编创舞蹈所需要应用的理论知识;(3)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描述舞蹈有关的各种名词、概念;(2)能区分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与风格特点;(3)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基本舞步;(4)具备基本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意识;(5)具备舞蹈编排、创编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1)具有良好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能力,强化与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协调沟通与合作意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认真遵守与执行工作规范要求;(3)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四、实施建议1.教材选用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教材。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与专业院校的舞蹈课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要学习一些舞蹈基本功技能,又要学习幼儿舞蹈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来。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以下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抒发个人情感舞蹈无论对于人的气质培养,还是人的审美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
到激发,由于舞蹈艺术是以美的载体来传播人类深层的情感信息和表达人类对真、善、美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二)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舞蹈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强化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三)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舞蹈是一门艺术课程,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
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是尽量广一些,深一些,主要能为我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能力目标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舞蹈知识。
2.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4.幼师舞蹈教学的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艺术素养;二是让学生了解幼儿舞蹈的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舞蹈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舞蹈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1.示范法舞蹈教学的示范法在树立舞蹈动作概念和学生学习舞蹈动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以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
教师讲解与示范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语言要形象生动,示范动作一定要优美、准确,尤其对不断变化方向、路线的舞蹈,教师一定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学生应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能够应用于少儿教育工作中,熟悉少儿园舞蹈活动的整体流程,具备相关职业能力,并达到中国舞、民间舞教师级资格的要求。
同时,注重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安全和生态意识。
二)1.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舞蹈理论知识、身体基本素质、体态与舞姿训练、少儿芭蕾舞训练、少儿中国舞律动训练、民间舞、少儿舞创编等内容。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研究舞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素质和训练方法,熟悉少儿园舞蹈活动的整体流程,具备相关职业能力,并达到中国舞、民间舞教师级资格的要求。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舞蹈鉴赏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科学、安全地指导少儿的舞蹈活动。
三)1.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少儿芭蕾舞训练、少儿中国舞律动训练、民间舞、少儿舞创编等内容。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研究少儿舞蹈训练的原则方法和安全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少儿芭蕾舞和中国舞律动的训练和教学方法,以及民间舞和少儿舞创编的要求和典范。
同时,学生能够模拟实践教学,掌握舞蹈与少儿舞蹈教育等有关理论知识,训练塑造好自己的体态与舞姿,以及达成少儿园艺术领域有关业务的职业能力。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适合其年龄和能力的舞蹈教育课程,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动作和表演,掌握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
4)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2.教课方式方法1)体验式教学:通过感受、模仿、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动作和表现技巧。
2)示范教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技巧。
3)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研究和交流。
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解读艺术课程标准是一份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艺术研究的重要文件。
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对之前版本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对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育目标新版艺术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3. 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交流,培养他们的情感与社交能力;4.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标准要求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研究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以下内容:1. 美术创作:学生需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展现个体性和表现力;2. 音乐表达:学生需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进行音乐表达,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并发展个人音乐兴趣;3. 舞蹈表演:学生需通过舞蹈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舞蹈韵律感和艺术表演能力,并提高身心协调性;4. 戏剧表演:学生需通过戏剧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并发展合作与沟通能力。
研究评价新版艺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研究评价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创作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性、表现力、构图等方面;2. 艺术表达能力评价:对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包括音乐表达、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方面;3. 艺术鉴赏能力评价:对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能力;4. 艺术修养评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行评价,包括对文化艺术常识的了解与掌握。
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版艺术课程标准,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艺术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理解能力;2. 课程设计:根据新版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3. 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实践演练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参与;4. 艺术资源支持:提供艺术资源支持,如艺术品展览、音乐演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体验和触发创作的机会。
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音乐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我校正试图探索并逐步建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程不断发展完善、促进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的评价:(1)评价内容1)教学计划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合理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综合性;3)对所教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4)教师在实施学校课程中的投入程度;5)教师在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6)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
(2)评价的方法1)学校评价学校成立的评价小组,通过听课、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查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教学安排等手段给教师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提高自己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
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评价,淡化教师之间的相互比较。
3)学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2.对学生的评价对我校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的尝试。
提倡对学生的激励性、期待性的评价,在自然的真诚的沟通和互动中,渗透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在学生评价标准中,坚持过程性、发展性的原则,既注重定量有形的评价,也注重隐性无形的评价,坚持“认知,情感相统一,能力、道德相结合”的原则。
(1)在全校范围内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不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内容综合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纸笔测验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重视学生在多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在表演探究中,参与动作设计、排练、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等;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要求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客观地记录学生和学习小组的具体事实和表现,要将量化评价统整于质性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学生和学习小组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信心。
《舞蹈剧目》课程标准
《舞蹈剧目》课程标准(供六年制中专舞蹈表演专业用)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舞蹈剧目课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舞蹈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它融舞蹈技术技巧、风格和表演于一体,并与音乐、舞美、戏剧和文学的因素紧紧相依,是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的舞蹈水平、艺术水准和文化修养的全面展示,也是未来的舞蹈演员、教员、编导、理论工作者、舞蹈组织者和舞蹈演出经营者等真正认识舞蹈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教学观念方面①、重视基础,构建发展平台剧目课要在基训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舞蹈剧目课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身体语汇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思维和表演的能力;培养双能型人才打下鉴定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②、提供多种选择,培养多能型人才,适应个性需求舞蹈剧目课程建立宗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体系。
因此,剧目课必须具有选择性。
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
剧目课既关注现代舞蹈艺术的需求,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剧目课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使学生具有创新、创意、创造的能力,全面对接文化产业。
2、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增强舞蹈艺术感染力,其成果主要表现在立体、多元、连贯等教学的实施方法,真正成为舞蹈专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展示平台,成为专业教学内容的延伸通道。
让学生感悟和领会舞蹈作品与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实际应用之间的发展规律与途径,使其形成一体化框架下的剧目教学体系。
3、教学方法方面①、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模仿、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舞蹈表演课程标准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舞蹈表演技巧和知识。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展示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包括姿势、身体协调和灵活性。
-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包括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情的表达。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感觉,鼓励他们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舞蹈风格。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集体舞蹈表演中协调一致。
3. 课程内容- 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姿势、步法、旋转、跳跃等基本舞蹈动作的训练和强化。
- 舞蹈技巧训练:包括舞蹈技巧的练,如转身、抬腿、躺地滚等。
- 舞蹈编排和创作:学生将研究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并有机会参与小组舞蹈的编排和创作。
- 舞蹈表演实践:学生将有机会在舞台上进行实际的表演,展示他们所学到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
4. 评估方法- 日常训练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技术表现和表演能力。
- 舞台表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舞蹈技巧、表达能力和舞蹈风格。
- 课程作业和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课程作业和项目中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5. 教学资源- 舞蹈室和舞台:提供适合舞蹈训练和表演的场地和设备。
- 舞蹈音乐和音效:提供适合舞蹈表演的音乐和音效。
- 视频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舞蹈教学视频和参考资料供学生研究和参考。
6. 学生要求- 学生不需要有任何舞蹈基础,但要有对舞蹈表演的兴趣和热情。
-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自信心。
以上为《舞蹈表演课程标准》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表演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展示出高水平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请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参与学习,并努力达到课程目标。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beijing normai swvkkshy pubushi group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一)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儿童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儿童舞蹈表演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儿童舞蹈表演2.建议课时课时72,理论8,实践64;学分4。
3.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必修)。
儿童舞蹈表演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在美育教育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身舞蹈素质,掌握和运用儿童舞蹈表演教学的方法、规律与技巧,以适应儿童舞蹈表演教学与作品编排所需的全面发展专门人才。
4.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一抽象一活学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基本功训练,直观教学,强化摹仿与创作结合的能力。
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2)课程内容设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合一。
基于项目导向,突出实践能力。
开展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
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3)内容编排、体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多示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
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赏——分析一一讲解一一练习一一研五个工作环节设计单个项目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舞蹈的内涵和音乐及表现形式,应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现代生活的实际。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一)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一)镇区:学校: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习近平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2.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士”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3.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4.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6.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将劳动、信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二、简答题(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什么?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有:1.完善了培养目标;2.优化了课程设置;3.细化了实施要求。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五个方面?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部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古诗手势舞教学课程设计
古诗手势舞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指定古诗,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学生能识别并运用基本的手势舞动作元素,结合古诗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达。
3. 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简介和创作时代。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手势舞学习,提高身体协调性,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2. 学生能够将古诗情感通过手势舞形式进行有效的传达和表现。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手势舞的编排和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手势舞的体验,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的热情。
3. 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学会相互欣赏和尊重,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设计结合语文、艺术及身体运动技能,旨在通过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通过手势舞这一艺术形式,深化对古诗文意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在古诗学习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同时对手势舞充满好奇心和表现欲。
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同伴合作。
教学活动需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挑战性,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达成课程目标,并通过有效的评估体系对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选取适合学生年级的古诗作为教学内容,结合手势舞艺术形式,设计如下教学大纲:1. 古诗选取:- 《静夜思》——李白- 《春晓》——孟浩然- 《登鹳雀楼》——王之涣2. 教学内容安排:- 古诗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古诗的基本意境。
- 古诗背景介绍:讲解诗人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
- 手势舞动作教学:教授基本手势舞动作,如山、水、云、月等,以及如何将这些动作与古诗意境相结合。
- 小组合作创编:学生分组,运用所学手势舞动作,结合古诗内容,创编手势舞表演。
小学舞蹈教学法课程标准
小学舞蹈教学法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小学舞蹈教学法(二)建议课时课时72,理论36,实践36;学分4。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必修)。
是对所学舞蹈种类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的系统规范和理论阐释,与专业训练课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加速培养教师的进程。
直接为实现“培养小学舞蹈教学、艺术辅导与社会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四)课程设计思路I.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课程开设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小学舞蹈教学技能的要求而开设。
以培养小学舞蹈教师为出发点,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来编排课程内容。
贯彻国家新舞蹈教学改革的理念,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2.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突出教育理念、师德培养、教学态度等的重要性。
围绕小学舞蹈教学过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理论知识的内容清晰,重点突出,围绕教学层层递进。
实践教学以理论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各章教学内容结合实践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3.内容编排体系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首先按照职业成长阶段构建课程学习体系。
即按照基础阶段典型工作任务、中级阶段典型工作任务、拓展阶段典型工作任务构架本课程学习体系。
其次按认知规律排序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即将每个阶段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习难度由简到难,按照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基本知识和技能到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项目进行排序。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本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舞蹈教学法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舞蹈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舞蹈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小学素质教育舞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了解现行常用的小学教材,掌握小学舞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国舞基本训练》课程标准
表演艺术专业舞蹈方向《中国舞基本训练》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中国舞基本训练》课是表演艺术专业舞蹈方向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修教程。
它主要包括柔韧性训练、躯干能力训练、重心平衡训练和用力方法训练这几个方面。
是实现舞蹈演员能力、素质的训练手段。
(二)、课程基本理念反映专业特色,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具备较全面的舞蹈技术、基本功及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舞蹈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中国舞基本训练难度大、要求高的特点,根据年级任务使古典舞基本训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
本课程在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开设,教学学时为860学时。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的学习,提高学生古典舞基本能力、基本技术技巧并掌握民族风格风韵和民族审美特点。
(一)知识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
(二)技能教学目标:从身体形态,形体各部分基本素质、能力训练,以至技巧、技术的训练,能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的艺术表现力和发展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来结合和运用。
(三)素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依据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按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设置,共分四个阶段。
阶段一:基础能力训练阶段;阶段二:基础能力提高阶段;阶段三:综合能力训练阶段;阶段四:综合能力运用阶段。
(一)基础能力训练阶段:重点要求学生动作具有规格概念和正确的用力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古典舞身体的站立,脚和手的各种正确位置。
1、2、培养学生掌握双脚重心、单脚重心做动作的正确方法。
3、着重练习腰腿的软度、胯的开度。
学时安排:理论学时、实践(验)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改变学生的自然条件,要坚持循序渐进地抓抓开软度训练。
知识要点与技能要点:以手腕、手臂、手位、手的连接动作和圆场练习为主强调规格严谨,运行路线准确,动作协调。
实验实训安排教学重点与难点:强化软开度的训练。
舞蹈课教案授课内容有哪些
舞蹈课教案授课内容有哪些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运动,它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美丽的舞姿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舞蹈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份详细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舞蹈课教案的授课内容方面进行讨论,包括舞蹈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
在设计舞蹈课教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舞蹈课程的整体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2. 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包括舞姿、步法、转体、跳跃等技巧;3.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舞台表演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能够在集体舞蹈中协调配合。
二、教学内容。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
舞蹈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舞蹈技巧训练和舞蹈作品学习两个方面。
1. 基础舞蹈技巧训练,包括舞姿训练、步法训练、转体训练、跳跃训练等。
这些都是舞蹈表演的基本功,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掌握这些技巧。
2. 舞蹈作品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舞蹈动作和表现方式。
通过学习舞蹈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风格的舞蹈,提高他们的舞蹈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舞蹈课教学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 示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展示舞蹈动作和表现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正确的舞蹈技巧。
2. 分组练习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通过互相观摩和交流来提高舞蹈技巧。
3. 整体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舞蹈技巧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整体舞蹈训练,让他们在集体中协调配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语文(五年制)课程代码:WB5505107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舞蹈表演课程学时: 282课程学分: 18授课系部:音乐舞蹈系课程负责人:杜金玲一、课程定位1. 课程性质和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语文课程是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前三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兼顾理论和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后继课程:大学语文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五年制语文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本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五年制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职业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年制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专业领域、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未来社会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3)遵循立足教材文本,适当拓展的原则,构建开发、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年制语文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建立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通话、汉字书写等基本功训练贯穿五年制语文课程的始终。
五年制的前三年是打基础的时候,这三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学会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
2.课程设计思路(1)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待,五年制语文课程必须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也要为大专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基础语文的课程教学应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保证一定的时间实践,利用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深入课堂感受基础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本课程是必修课。
必修课应要突出基础性和整体性。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为舞蹈专业的发展提供文化的支撑。
(3)课时安排282课时,修完本课程可获18学分。
(4)本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每个阶段有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5)本课程主要以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形式,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完成写作训练要求。
三、课程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2)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学会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4)精读文章,能理清作者思路,辨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1)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 。
(2)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4)品味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5)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素质目标:(1)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并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3)阅读有关职业理想的文章,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4)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
四、课程内容、要求与课时安排根据课程安排,将五年制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个年级。
每个年级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1)针对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特点实施教学师范专科学校语文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是小学教师,在语言文字工作中有示范和传承的意义。
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又要针对学生特点安排学生实践的环节。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培养学生研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4)利用现有的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编或创编课本剧,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互相协助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的精神。
2.实训条件(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课件、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等。
徐州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1.教材:五年一贯制教材,教材名称《语文》(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主编:杨九俊汪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3.参考资料(1)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主编:杨九俊汪政,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2)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积累与应用》,主编:杨九俊汪政,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3)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资料。
公司的见习和实习实践。
电子图书,读秀搜索。
(三)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1.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2. 教学评价的原则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3. 考核要求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每个阶段都有书面闭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于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
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考核,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考核,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
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则是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