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高职《舞蹈剧目》男班课程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高职)
《舞蹈剧目》(男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舞蹈剧目课程代码:030203
学时数:136学时学分:10分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高职)(男班)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定位
舞蹈剧目课程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实训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可学习相对规范、风格韵律易掌握的集体舞剧目;训练学生对舞蹈剧目表演内涵、动作风格、队形调度以及技术技巧全面掌握,提升表现人物角色的能力。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及艺术修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舞蹈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人物内心
情感、情景的展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刻画,辅之以舞台灯光、服装道具、背景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认知得到提高。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认识舞蹈动作及情感表现的细腻度,掌握舞蹈动作、情绪与音乐共融,解析具有技巧性、情感性等一定内容的优秀剧目,针对于综合素质训练的方法,提高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可塑性,具有运用舞蹈语汇呈现艺术作品的舞台表现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不止停留在听觉和视觉艺术层面上,而是更加深切的体验舞蹈的魅力,扩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发掘他们表现力、创造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舞蹈剧目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舞蹈表演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以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环节为原则,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作品内容分析讲解、课堂实践的教学方法,采用视、音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实训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完成教学任务。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舞蹈》课程类型:实践课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 .课程性质:
《舞蹈》是学前教育五年专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旨在通过训练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舞蹈素质,掌握和运用幼儿舞蹈教学的方法、规律与幼儿舞蹈创编的一般技能,以适应幼儿园舞蹈教学,为社会培养既有幼教职业教育知识专长,又有幼儿舞蹈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本课程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技能性,是培养和提高大专生艺术素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立足于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实行“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在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与指导学前舞蹈教育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实训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领悟能力,丰富舞蹈语汇,扩大舞蹈眼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力。
3 .课程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舞蹈基础理论,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并在基础训练中具备良好的条件体态和优美的舞姿。在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的舞蹈特点的基础上,积累幼儿舞步,各民族舞蹈、现当代舞蹈动作素材,为今后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和幼儿舞蹈创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动作特征、舞蹈特点和基本风格等幼教专业舞蹈技能。
2 .能力目标
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能准确表演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同时能将动作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情带形、神形兼备,并具有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造性思维,提高舞蹈素养,陶冶美的情操,激起学生内心的
《舞蹈艺术概论项目》课程标准
《舞蹈艺术概论项目》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舞蹈表演专业群学生
二、课程性质
《舞蹈艺术概论》是舞蹈表演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本课系统介绍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舞蹈艺术本体的观照,研究舞蹈艺术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舞蹈的艺术特点,培养其对一般理论问题分析辨别和论述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各舞种特性的基础上,了解舞蹈艺术的一般共性;在纵向梳理史实的同时,具备横向比较、综合评价的能力。
三、学时与学分
(一)学时分配(一学年课程72课时)
(二)学分为“4”个学分(每周2节课)
四、课程设计思路
1、从各种艺术审美特征的比较和舞蹈艺术的本体来看舞蹈的特性
2、从六大方面分析舞蹈的功能
3、舞蹈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4、不同种类舞蹈的艺术特征
5、舞蹈语言的构成
6、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和要求
7、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舞蹈艺术观,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鉴赏中外不同趣味的艺术品,体会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审美理想与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品味,进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舞蹈艺术概论是舞蹈艺术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为舞蹈课程提供必备的知识准备,为专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职业技能目标
通过舞蹈艺术概论的学习,理解舞蹈艺术概论的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理解学习舞蹈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舞蹈艺术发展发生的规律;
(三)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鉴赏中外不同趣味的艺术品,体会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审美理想与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品味,进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舞蹈校本课程标准
小学校本课程《舞蹈》课程标准
一、前言
舞蹈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形体以及协调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可以使儿童得到情操、情感方面的教育。从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唤起儿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行为美。同时,也可以在基础舞蹈中塑造学生的形体以及对舞蹈动作的灵敏程度。
从目前的基础教育体系来看,舞蹈教育还没被纳入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许多中小学里都没有设置独立的舞蹈课程。在小学里,舞蹈教育只不过结合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一种附属与依从的地位。然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手段,它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所以,舞蹈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以提升儿童对课程的积极性。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提高协调能力。
⒈通过舞蹈动作的训练,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敏捷的反映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动作的控制能力与平衡能力,增强身体肌肉力量及脊柱、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与肩关节的柔韧性。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及塑造健美的形体,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⒉通过舞蹈教学,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让儿童们在舞蹈教育过程的体验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
⒊通过舞蹈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儿童的智力素质。
(二)分目标:
低年段(一~二年级):
1.观看舞蹈,学会欣赏舞蹈。
2.激发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儿童集体舞蹈表演。跳舞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舞蹈教育课程标准(一)
舞蹈教育课程标准(一)
舞蹈教育课程标准
1. 引言
对于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身体语言。为了确保舞蹈教育的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发展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课程内容
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历史与发展
–了解不同时期的舞蹈风格和特点
•身体基本知识
–学习关节活动、肌肉协调等
•舞蹈术语和动作基本功
–掌握常用的舞蹈术语和基本动作
舞蹈技巧训练
•肢体控制与灵活性
–发展舞者的肢体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跳跃和转体技巧
–学习各种跳跃和转体动作的技巧
•蹲跳与组合动作
–练习蹲跳动作和将动作组合成完整舞蹈段落的能力
舞蹈创作与表演
•创意舞蹈编排
–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舞蹈演出技巧
–学习舞台表演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舞蹈配乐与表达
–理解音乐与舞蹈的表达关系,通过音乐的配合提升舞蹈表演效果
4. 评估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估
–定期对学生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估,包括技巧、创作和表演等方面
•学生自我评估
–培养学生对自己舞蹈能力的认知和积极评价的习惯
•教师反馈和指导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5. 结语
舞蹈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升舞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和评估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舞蹈表现能力,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积
极贡献。
《舞蹈》课程标准
《舞蹈》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与专业院校的舞蹈课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要学习一些舞蹈基本功技能,又要学习幼儿舞蹈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以下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抒发个人情感
舞蹈无论对于人的气质培养,还是人的审美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得。
到激发,由于舞蹈艺术是以美的载体来传播人类深层的情感信息和表达人类对真、善、美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二)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舞蹈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强化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三)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
舞蹈是一门艺术课程,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是尽量广一些,深一些,主要能为我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能力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舞蹈知识。
2.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4.幼师舞蹈教学的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艺术素养;二是让学生了解幼儿舞蹈的
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舞蹈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要根据不同的舞蹈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艺术课程标准是一份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艺术研究的重要文件。2023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对之前版本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将对2023新版艺术
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育目标
新版艺术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艺术
形式和风格;
3. 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交流,培养他们的情感与社交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艺术修
养和人文素养。
标准要求
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研究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1. 美术创作:学生需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展现个体性和表现力;
2. 音乐表达:学生需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进行音乐表达,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并发展个人音乐兴趣;
3. 舞蹈表演:学生需通过舞蹈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舞蹈韵律
感和艺术表演能力,并提高身心协调性;
4. 戏剧表演:学生需通过戏剧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和情感表达能力,并发展合作与沟通能力。
研究评价
新版艺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研究评价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评
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创作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性、表现力、构图等方面;
2. 艺术表达能力评价:对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包括音乐表达、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方面;
《舞蹈剧目》课程标准
《舞蹈剧目》课程标准
(供六年制中专舞蹈表演专业用)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舞蹈剧目课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舞蹈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它融舞蹈技术技巧、风格和表演于一体,并与音乐、舞美、戏剧和文学的因素紧紧相依,是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的舞蹈水平、艺术水准和文化修养的全面展示,也是未来的舞蹈演员、教员、编导、理论工作者、舞蹈组织者和舞蹈演出经营者等真正认识舞蹈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教学观念方面
①、重视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剧目课要在基训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舞蹈剧目课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身体语汇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思维和表演的能力;培养双能型人才打下鉴定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②、提供多种选择,培养多能型人才,适应个性需求
舞蹈剧目课程建立宗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体系。因此,剧目课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剧目课既关注现代舞蹈艺术的需求,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剧目课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具有创新、创意、创造的能力,全面对接文化产业。
2、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增强舞蹈艺术感染力,其成果主要表现在立体、多元、连贯等教学的实施方法,真正成为舞蹈专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展示平台,成为专业教学内容的延伸通道。让学生感悟和领会舞蹈作品与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实际应用之间的发展规律与途径,使其形成一体化框架下的剧目教学体系。
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1. 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舞蹈表演技巧和知识。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展示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2.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包括姿势、身体协调和灵活性。
-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包括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情的表达。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感觉,鼓励他们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舞蹈风格。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集体舞蹈表演中协调一致。
3. 课程内容
- 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姿势、步法、旋转、跳跃等基本舞蹈
动作的训练和强化。
- 舞蹈技巧训练:包括舞蹈技巧的练,如转身、抬腿、躺地滚等。
- 舞蹈编排和创作:学生将研究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并有机
会参与小组舞蹈的编排和创作。
- 舞蹈表演实践:学生将有机会在舞台上进行实际的表演,展
示他们所学到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
4. 评估方法
- 日常训练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技术表现和表
演能力。
- 舞台表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舞蹈技巧、表达能
力和舞蹈风格。
- 课程作业和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课程作业和项目中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5. 教学资源
- 舞蹈室和舞台:提供适合舞蹈训练和表演的场地和设备。
- 舞蹈音乐和音效:提供适合舞蹈表演的音乐和音效。
- 视频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舞蹈教学视频和参考资料
供学生研究和参考。
6. 学生要求
- 学生不需要有任何舞蹈基础,但要有对舞蹈表演的兴趣和热情。
-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自信心。
以上为《舞蹈表演课程标准》的内容。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舞蹈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舞蹈教育已经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方向。本文将针对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舞蹈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1. 舞蹈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可以增强学生体魄,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2. 舞蹈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
3. 舞蹈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舞蹈教育内容
1. 舞蹈教育的目标
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下,舞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2. 舞蹈教育内容
(1) 舞蹈概论: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和特
点;
(2) 舞蹈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包括形体训练、节奏训练、舞蹈动作的训练等;
(3) 舞蹈技巧:教授学生不同种类的舞蹈技巧,如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
(4) 舞蹈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想;
(5) 舞蹈创作: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作,提高学生的舞蹈应用能力。
三、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舞蹈教育实施
1. 选聘优秀的舞蹈教师
学校应当选聘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
《舞蹈鉴赏》课程标准
《舞蹈鉴赏》课程标准
舞蹈鉴赏课程标准
1. 引言
舞蹈鉴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本标准旨在为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和评估提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获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2.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不同舞蹈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 培养学生发表舞蹈鉴赏评论的能力
- 培养学生欣赏、解读舞蹈作品的能力
3. 教学内容
- 不同舞蹈形式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
- 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 历史经典舞蹈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 当代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 舞蹈表演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教学方法
- 观看舞蹈演出录像和现场演出,进行欣赏和讨论
- 分析和解读选定的舞蹈作品
- 舞蹈实践,通过模仿和创作表达对舞蹈的理解
- 阅读和研究相关的舞蹈文献和评论
5. 教学评估
-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参与度、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 舞蹈作品分析和评论的书面报告
- 舞蹈演出评估:对观看的舞蹈演出进行个人评论和分析
6. 教学资源
- 优质的舞蹈演出录像和现场演出
- 相关的舞蹈书籍和文献
- 专业舞蹈教师的指导和辅导
7. 教学时长和安排
总时长:60学时
- 第一阶段(20学时):介绍不同舞蹈形式和基本概念
- 第二阶段(20学时):分析经典舞蹈作品和当代舞蹈作品
- 第三阶段(20学时):舞蹈实践和评论报告的准备
8. 结束语
本课程标准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舞蹈鉴赏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在未来欣赏和评价舞蹈作品时具备独立的见解和品味。
中职《表演》课程标准
中职《表演》课程标准
1.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在舞台表演方面的技巧和表演品质。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其他表演者共同创作和呈现优秀的节目。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通过表演艺术展现个人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2. 课程内容
- 基本表演技巧:研究基本的表演技巧,包括体态、动作、语言、音调、肢体语言等方面。
- 舞台表演:研究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技巧,包括舞台布置、舞台语言、舞台动作等。
- 剧本演绎:研究如何演绎剧本中的角色,包括角色分析、情感表达、对白表演等。
- 戏剧创作:了解戏剧创作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编写和演绎自己的剧本。
- 舞台技术:研究舞台灯光、音响、服装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以及如何利用舞台技术增强表演效果。
3. 教学方法
- 理论结合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际演
练提升学生的表演技能。
- 分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和呈现表演节目,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 视听训练:通过观看和分析优秀的表演作品,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和审美能力。
- 个体辅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体化的辅导
和指导。
4. 评价方式
- 考核演出:通过定期的演出评价学生的表演水平和技巧。
- 作品评价:对学生创作的表演作品进行评价,包括角色塑造、情感表达、舞台呈现等方面。
- 研究笔记:要求学生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评价研
究的效果和反思改进的方向。
以上是中职《表演》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和舞台表演技巧,帮助他们展现个人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创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舞蹈教学法课程标准
小学舞蹈教学法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小学舞蹈教学法
(二)建议课时
课时72,理论36,实践36;学分4。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必修)。是对所学舞蹈种类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的系统规范和理论阐释,与专业训练课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加速培养教师的进程。直接为实现“培养小学舞蹈教学、艺术辅导与社会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四)课程设计思路
I.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
课程开设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小学舞蹈教学技能的要求而开设。以培养小学舞蹈教师为出发点,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来编排课程内容。贯彻国家新舞蹈教学改革的理念,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突出教育理念、师德培养、教学态度等的重要性。围绕小学舞蹈教学过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的内容清晰,重点突出,围绕教学层层递进。实践教学以理论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章教学内容结合实践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3.内容编排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首先按照职业成长阶段构建课程学习体系。即按照基础阶段典型工作任务、中级阶段典型工作任务、拓展阶段典型工作任务构架本课程学习体系。其次按认知规律排序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将每个阶段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习难度由简到难,按照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基本知识和技能到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项目进行排序。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本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舞蹈教学法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舞蹈
最新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
最新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其丰富多
彩的才艺表演而闻名于世。为了推动中华才艺的传承与培养,制定最
新的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最新中华才艺
训练课程标准的内容与重要性。
一、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中华才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中华才艺的传承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中华才艺的独特性和魅力,培养更多的优秀才
艺人才,我们需要制定最新的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
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为中
华才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明确的课程内容和标准,
我们可以确保才艺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得学习者能够系统地学
习和掌握各种才艺技巧。其次,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可以促进各地
才艺教育的统一。不同地方的才艺教育水平和标准存在差异,统一的
训练课程标准可以确保学习者在不同地区都能接受到均衡的才艺培养。此外,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还可以提高中华才艺在国际舞台上的竞
争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二、最新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的内容
最新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包括各种才艺门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下面将以舞蹈和音乐两个才艺门类为例,介绍最新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的内容。
1. 舞蹈
舞蹈是中华才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标准对舞蹈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功训练:包括舞姿、舞蹈动作、柔韧性和力量等方面的训练,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
儿童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儿童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
儿童舞蹈表演
2.建议课时
课时72,理论8,实践64;学分4。
3.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必修)。儿童舞蹈表演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在美育教育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身舞蹈素质,掌握和运用儿童舞蹈表演教学的方法、规律与技巧,以适应儿童舞蹈表演教学与作品编排所需的全面发展专门人才。
4.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活学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基本功训练,直观教学,强化摹仿与创作结合的能力。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2)课程内容设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合一。基于项目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开展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3)内容编排、体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多示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赏-——分析——讲解——练习——研五个工作环节设计单个项目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幼儿舞蹈表演 课程标准
幼儿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幼儿舞蹈表演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舞台表演技巧和气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
1. 舞蹈基础训练
通过研究基本舞蹈动作和动作组合,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2. 舞蹈表演技巧训练
通过训练幼儿的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舞姿的优雅性、表情的生动性和动作的准确性等,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气质。
3. 舞蹈创作和编排
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研究舞蹈编排技巧,培养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和舞蹈创造能力。
4. 舞台演出
组织舞台演出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展示所学舞蹈,并通过舞台演出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要求
1. 年龄要求
适合3-6岁的幼儿参加,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灵活安排不同难度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训练内容。
2. 授课方式
采用小班授课方式,每班不超过10名学员,保证每个学员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关注。
3. 课程时长
每节课为45分钟,每周2-3次课程,连续研究至少6个月。
4. 教学环境
教室应提供适合幼儿舞蹈表演的场地,保障学员的舞蹈研究和表演活动。
四、评估与考核
1. 研究评估
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舞蹈成果展示,通过观察学员在舞台上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2. 考核要求
学员需完成指定的舞蹈动作和技巧,以及参加舞台演出活动。
五、课程支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员的参与度,我们将提供以下支持:
1. 分层教学,根据学员的能力和兴趣,设置不同级别的舞蹈课程。
2. 为学员提供舞蹈服装和道具,让他们在舞台表演中更加专业和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语文(五年制)
课程代码:WB5505107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
课程学时: 282
课程学分: 18
授课系部:音乐舞蹈系
课程负责人:杜金玲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和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语文课程是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前三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兼顾理论和实践。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
后继课程:大学语文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五年制语文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
本理念,根据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本课程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五年制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职业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年制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专业领域、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未来社会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3)遵循立足教材文本,适当拓展的原则,构建开发、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年制语文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建立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通话、汉字书写等基本功训练贯穿五年制语文课程的始终。
五年制的前三年是打基础的时候,这三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学会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
2.课程设计思路
(1)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待,五年制语文课程必须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也要为大专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基础语文的课程教学应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保证一定的时间实践,利用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深入课堂感受基础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本课程是必修课。必修课应要突出基础性和整体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为舞蹈专业的发展提供文化的支撑。
(3)课时安排282课时,修完本课程可获18学分。
(4)本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个阶段有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5)本课程主要以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形式,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完成写作训练要求。
三、课程目标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2)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学会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4)精读文章,能理清作者思路,辨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
(1)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 。
(2)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掌握加圈点、列提纲、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4)品味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5)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素质目标:
(1)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并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3)阅读有关职业理想的文章,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4)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
四、课程内容、要求与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