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民政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民政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材料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人、社会和环境的综合载体,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们xx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抓好社区服务着手,积极营造八大环境,实现了社区居民居家生活不出社区、小病医疗不出社区、日常办事不出社区、健身娱乐不出社区,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和谐社区建设,
一、健全管理体制,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工作机制常态化。实行“三十”工作制。即市主要领导每年到社区调研不少于10天,市委、市政府、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每年专题研究社区服务工作不少于10次,及时解决社区服务中的重大问题不少于10件。二是工作方式规范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就社区建设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30多个,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工作机构专业化。市专门成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为正科级常设机构,定编5人,专职负责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日常管理、协调督办、政策落实等工作。
明确责任分工。一是部门职责具体化。先后印发了《社区成员单位和部分职责》、《推进社区服务工作责任分工方案》等文件,将工作任务量化到单位,责任落实到部门主要负责人,并建立了评议考核机制,定期检查督办。二是社区服务标准化。在界定社区居委会服务职能的
基础上,制定了《社区服务量化考评实施细则》,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到日程,并建立奖罚激励机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三是考评监督社会化。实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年终述职制度,组织社区和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互评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强化了社会监督。
加大建设投入。一是公共投入主体化。18年以来,市乡两级共投入社区建设资金3500多万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列支50万元开展困难社区援建。从1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社区背街小巷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投入。二是“费随事转”制度化。对需社区协助完成的行政性服务,严格实行“签单式服务”和“购买式服务”。市直有关部门共向社区转移延伸30多项职能,对每个社区居委会的“费随事转”经费达到年3.5万元以上。三是社会投入多元化。在抓好辖区内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同时,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的服务、参谋作用。各辖区内单位每年向社区资助一定资金开展公益性建设。近年来全市社区共接收社会各界资助资金450多万元,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断头路、臭水沟等实际问题23个,使社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方便了居民生活。
二、搭建服务平台,营造居民满意的服务环境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基础,逐步建立了覆盖全体居民的服务网络,搭建了“多功能、一站式、敞开型、贴进居民、零距离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具体实行“三达标”:一是硬件设施达标。每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用房面积达到600平
方米以上,基础较好的达到800平方米以上;配齐办公桌椅、档案柜、办公电话、电脑等设施。二是服务设施达标。所有进“平台”的服务职能,实行挂牌服务,做到政策依据、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办事时效五公开。三是服务质量达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文明用语,在规定的时效范围内为社区居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包括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土管城建、劳动保障、户籍管理、党建联络等各个方面,共设六个服务窗口,每个窗口前标明相应的服务项目和办事流程示意图,清楚地列出相关办事程序和所需证件。平台的宗旨是“让居民只跑一趟路,只跨一个门槛、只走一道程序”。“一门式”平台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社区居民找人难、办事难的问题,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强化社会救助,营造有困必助的生存环境
一是健全求助网络。市成立集咨询、施救、受赠为一体的“xx爱心救助中心”,街办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社区设立求助电话,实现了市、街办、社区三级救助网络的对接,居民需要求助服务时,只需拨通求助热线,即可得到满意的服务,有效保障了社区居民求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目前中心年受理救助对象2000人次以上,实施救助800人次以上。二是设立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站。坚持一切救助工作进社区,低保、医疗救助、子女入学费用减免等各项救助,统一由社区救助站组织调查、评审、上报、施助。三是建立城镇“三无”对象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对集中供养的城镇“三无”对象提供吃、穿、住、医、葬等保障;对尚未入院供养的城区“三无”对象实行上门服
务;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门的设施,给予衣、食、住、医、行等救助。
四、加强就业服务,营造人尽其用的就业环境
全市共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50个,年开展就业培训20场次以上,受训人员2.5万人次以上,近年来累计为2.72万人次提供就业或再就业服务。一是开展就业培训。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登记,积极开展岗前知识培训,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和援助。在抓好就业培训的同时,优先安排城镇退役士兵就业培训。二是扩大就业空间,发展社区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推进行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壮大自身实力。目前,全市社区都办有收入稳定的经济实体,年创收580多万元,增加积累120多万元。三是提高劳动保障覆盖面。根据国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政策,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依法办理养老,对城镇居民全面实施医疗保险,让自由职业者也能象其他劳动者一样,享有退休养老的权利。目前全市已为5600多名个体劳动者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率达到90%以上(18年底推行)。
五、发展卫生医疗,营造便民惠民的健康环境
各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覆盖近40万社区居民,90%以上居民仅需步行5—10分钟就能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其中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0所。各